大气边界层理化结构探测与模拟前沿学术研讨会-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

合集下载

以变应变探索不止——中国科学院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以变应变探索不止——中国科学院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版物刊名: 科学中国人
页码: 64-65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22期
主题词: 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气科学;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地球;应变;物理研究所
摘要: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成立于1985年,同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1989年晋升为国家重点实验室。

在前4任主任曾庆存院士、吴国雄院士、王斌研究员、陆日宇研究员的领导下,LASG成为蜚声国内外的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研究机构,并在1988年、1992年、1996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的国家评估中,连续七次获得优秀(其中2005年为免评获优),是地学领域两个获此殊荣的实验室之一。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试验室-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试验室-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

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APC)固定成员管理条例(试行)一、总则1. 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LAPC)固定成员是LAPC人员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LAPC科研、技术支撑系统的骨干。

为了充分发挥固定成员的积极作用,规范LAPC的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二、聘任2. LAPC固定成员由科研、技术和管理人员组成,应是大气所知识创新基地成员。

其中科研人员应了解和掌握LAPC主要研究领域国内外最新动向和发展趋势,应是LAPC主要研究领域的骨干,必须具有博士学位或相当的学历;技术管理人员应是实验室技术管理支撑系统的骨干,原则上必须具有本科以上学历。

3.LAPC固定成员分为在编和非在编两种情况,固定非在编成员的数额不能超过固定在编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一。

4.固定在编成员的申请条件:创新三期已被聘为LAPC创新岗位的人员,原则上即为LAPC固定在编成员,但必须由本人填写《LAPC固定在编成员申请表》,承诺履行相关的义务,方可正式成为LAPC固定在编成员。

5.固定非在编成员的申请条件:申请人应为大气所其他部门的科研学术带头人,研究方向应与LAPC主攻方向密切相关,由本人填写《LAPC固定非在编成员申请表》,经室务会会议审议通过,正式聘任为LAPC固定非在编成员,并颁发聘书。

三、固定成员的权利LAPC固定成员(包括在编和非在编)均享有以下权利:6.对LAPC管理和发展的建议权、监督权和参与权。

7.对LAPC公共仪器以及办公设备的使用权。

8.LAPC固定成员绩效津贴。

9.发表论文的奖励津贴。

10.获奖成果(国际、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技成果奖)的奖励津贴。

四、固定成员的义务和责任LAPC固定成员(包括在编和非在编)都应履行以下义务和责任:11.LAPC固定成员必须遵守LAPC制订的各项规章制度。

12.科研人员每年必须提交并完成年度研究计划,年终提交小结。

技术与行政管理人员每年必须提交年度工作计划,年终提交工作报告。

水、陆不均匀条件下大气边界层结构的模拟研究

水、陆不均匀条件下大气边界层结构的模拟研究

水、陆不均匀条件下大气边界层结构的模拟研究
姜金华;胡非;刘熙明;赵广来
【期刊名称】《大气科学学报》
【年(卷),期】2007(030)002
【摘要】应用2004年白洋淀野外观测实验资料,对白洋淀地区水、陆不均匀分布条件下的大气边界层开展了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由于下垫面的热力差异,在360多km2的白洋淀地区,地表特征分布的不均匀可以引发弱的局地环流,影响大气边界层内温度和湿度的空间分布;在500m高度以下,下垫面不均匀分布对湍流动能有明显影响.最后将模拟结果与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检验.
【总页数】8页(P162-169)
【作者】姜金华;胡非;刘熙明;赵广来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与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与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与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民航济南空中交通管理中心,山东,济南,25000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04;P435.1
【相关文献】
1.大气边界层的室内模拟研究--夹卷层温度场结构分析 [J], 袁仁民;孙鉴泞;姚克亚;曾宗泳;蒋维楣
2.兰州市冬季大气边界层结构特征的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 [J], 安兴琴;吕世华
3.西北干旱区夏季大气边界层结构及其陆面过程特征 [J], 张强;王胜
4.弱胶结地层条件下工作面溃水溃砂规律模拟研究 [J], 石磊
5.黑河绿洲区不均匀下垫面大气边界层结构的大涡模拟研究 [J], 姜金华;胡非;角媛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气边界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大气边界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大气边界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宁志远;刘厚凤【摘要】对大气边界层的理论基础、确定方法、特征要素、影响因子、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与大气污染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总结,得出以下结论:大气边界层的理论体系较为完备,但理论研究进展缓慢;廓线测量是确定大气边界层结构最常用的方法,雷达、数值模拟等方法仍需对比验证;大气边界层日变化、季节变化特征十分明显,海陆间边界层变化特征差异明显,戈壁、高原等地区的大气边界层特征较为特殊;大气边界层结构,尤其是风速风向、混合层高度对大气环境有明显的影响;大气污染对大气边界层的影响和区域大气边界层特征的研究较少,可作为今后的研究重点.【期刊名称】《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27)002【总页数】4页(P22-25)【关键词】大气边界层;理论基础;确定方法;时空变化特征;大气边界层结构与大气污染的相互影响【作者】宁志远;刘厚凤【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山东济南 250014;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山东济南 25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1大气边界层(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ABL)位于大气圈与地球表面交界区,是对流层下部直接受地面影响的部分,平均高度约为1~2 km,也是大气热量、动量和各种物质(水汽、污染物)上下输送的重要通道,能在一小时或更短时间内响应地面作用[1],影响因素包括地表摩擦、热量输送、污染物排放及地形扰动等,对某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世纪初,Prandtl、Ekman提出的边界层理论和Ekman螺线奠定了大气边界层理论基础[2];20世纪中期,随着Monin-Obukhov相似性理论和自由对流大气湍流理论的提出,经典湍流理论基本形成[3]。

20世纪60年代,Lorenz发现了新的湍流发生机制[4];70年代,Deardorff、Wyngaard和Dyer等人将相似性原理引入混合层和对流层的研究并逐渐完善,使其有了极大的应用价值[5]。

第六届“全国大气边界层研究战略研讨会”在乌鲁木齐召开

第六届“全国大气边界层研究战略研讨会”在乌鲁木齐召开
更高 的垂直分 辨率 来研 制和验 证 湍流预 报算 法 。
对 于 目视 飞行规 则 ( F 的航 行 中临近预 报来 V R) 说 , 了一些人 口密集 区以外 , 基观 测 不能 满足其 除 地
对 数据 密度 要求 。 卫星影 像和 专业 产 品的水 平分 辨
对于 气象 监视 ( 布预 警 ) 发 来说 , 星影 像 和 高 卫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州大学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六届“ 全国大气边界
层研 究战略研 讨会 ” 鸟鲁 木 齐 召开 。 中国科 学 在 院大气 物理研 究所 吕达 仁 院士 、 国家 自然科 学基
沙漠陆面过程、 沙尘暴源区起 沙及输送机理等科 学研 究提 供 了一 个 良好 的平 台, 于进一 步促 进 对 我国沙漠 大气科学和相 关交叉学科领域 的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 进一步推动 了大气边界层领域研 究, 同时制定 了我 国大气边界层 下一步的研 究发
有关科研院所和 高校的 4 O多人参加 了会议并作 了精彩 的 学术报 告 。
( 刘新春 )
61
大 气成 分 、 沙漠 边界 层 物 质 能 量 交换 、 同类 型 不
地球科 学部 大气科 学处 、 国科 学 院大 气物理 研 中 究所 、 中 国科 学院 寒 区旱 区环境 与 工程研 究所 、 中国气 象科 学研 究 院 、 国气 象局 乌 鲁木 齐 沙漠 中
气 象研 究所 、 京 大学 、 北 南京 大 学 、 中山 大 学 、 兰
展 战略 , 议达 到 了预期 目标 , 会 取得 圆满成功 。
金委 员会地球科 学部 大气科学处罗云峰处长、 中 国气象科学研 究院卞林根 副院长、 中国科学院寒
区旱 区环境 与 工程研 究所 吕世 华 副所 长 、 新疆 气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物理1996-2014年考博试题及答案--自己总结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物理1996-2014年考博试题及答案--自己总结

备注:红色字体P37表示在《大气物理学》书中第37页,另外本文档中试题答案为自己总结的。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物理1996-2014年考博试题及答案 2014年一、名词1、标准大气:(P37)标准大气,又称“参考大气”。

能够反映某地区(如中纬度)垂直方向上气温、气压、湿度等近似平均分布的一种模式大气。

它能粗略地反映中纬度地区大气多年年平均状况,并得到一国或国际组织承认。

2、天电:(P407)天电是指大气中放电过程引起的脉冲电磁辐射,其中闪电是主要的天电源。

3、莫宁-奥布霍夫长度:(P248)4、云凝结核:(P320)5、光化学烟雾:(P29)光化学烟雾是由汽车、工厂等污染源排入大气的碳氢化合物(HC )和氮氧化物(NOx )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作用下发生复杂的光化学反应,生成臭氧、醛、酮、酸、过氧乙酰硝酸酯(PAN )等二次污染物,这些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混合形成有害的光化学烟雾。

6、播撒云: “播种云一供应云”机制:高空对流泡中通过凝华和结淞增长大量冰晶,成为自然“播种云” ,冰晶降落到低层浓密的层状云中碰并水滴,从而将云水转化为雨水。

在低层,由中尺度抬升而产生的浓密的层状云为降落下来的降水粒子提供了丰富的云水,成为“供应云”。

高层播种云,一般是卷层云,在气旋云系中,高空对流泡是一种典型的播种云。

由于高空对流泡尺度小,可能同时存在好几个,因此,使地面降水存在着小尺度的不均匀结构。

供应云,一般指浓密的层状云,如高层云、雨层云、层积云或层云。

当供应云受到冰雪晶粒子的播种后,云内会通过云水碰冻→云冰碰连→雪晶的有效转化以及碰并等过程,使其降水强度明显增加。

7、冰雹的湿增长:(P348)8、普朗克定律(P68):对于绝对黑体物质,单色辐射通量密度与发射物质的温度和辐射波长或频率符合以下关系:1/51152)1()1(2),(2---=-=T c Tk chB e c e h c T F λλλλπλ,其中c 1为第一辐射常数:24821107427.32-⋅⋅⨯==m m W h c c μπ;c 2为第二辐射常数:K m kch c ⋅==μ143882。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下属的一个直属单位,成立于1956年。

该研究所是国内外大气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致力于开展大气科学基础研究、气候变化研究以及大气环境与污染控制研究。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大气边界层物理与气象学、大气对流物理与降水物理学、大气辐射与能量代谢、大气化学与大气环境学、大气遥感与卫星气象学等。

在大气边界层物理与气象学领域,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主要开展边界层结构与大气物理过程的观测与模拟研究。

该研究领域重点关注边界层中的湍流结构与演化、大气辐射与能量传输、大气成分与污染物扩散等问题,旨在揭示大气边界层物理的基本规律,为天气预报、气候变化研究以及大气环境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在大气对流物理与降水物理学领域,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通过模式模拟、观测实验以及理论分析等手段,研究云微物理、降水发生机制、台风生成与发展等大气对流物理过程。

该研究领域为灾害天气预警、气候预测、水资源管理等提供科学支撑。

在大气辐射与能量代谢领域,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开展大气辐射观测与模拟研究,了解大气辐射传输过程,为全球辐射能量平衡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同时,该研究领域还关注大气辐射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探索大气辐射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在大气化学与大气环境学领域,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大气污染物的生成、输送与转化过程,分析大气化学反应机制,评估大气环境质量,研究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旨在提高大气环境质量,保护人类健康。

在大气遥感与卫星气象学领域,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开展卫星遥感数据的分析研究,获取大气组成参数、云微物理参数、降水信息等,用于全球气候变化监测与预测,为国家气候服务与卫星气象服务提供数据支持。

总之,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在大气科学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不仅致力于提高大气科学的基础理论,还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大气环境污染等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

全国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学术研讨会

全国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学术研讨会

陈琦(研究员) 北京大学
胡建林(教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丁翔(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盖鑫磊(教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刘丹彤(教授) 浙江大学
吴电明(研究员) 华东师范大学
Seasonal variations of model bias in simulations of major PM2.5 chemical components in China Progress in 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s Modeling
2018 年 11 月 25 日(星期日) 下午 分会特邀报告+分会报告
1
分会场一:下午 13:30-17:30 天翔厅
13:30-15:10 分会特邀报告(20 分钟)
13:30 - 13:50 13:50 - 14:10 14:10 - 14:30 14:30 - 14:50 14:50 - 15:10
刘树华(教授) 北京大学
王新明(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郑君瑜(教授) 暨南大学
赵春生(教授) 北京大学
12:10-13:30 午餐
主持人:安俊岭
大气边界层过程对我国区域气溶胶污染的影响机 制研究与展望
二次有机气溶胶的观测与烟雾箱模拟
大气排放源清单与化学传输模式的 定量不确定性分析
气溶胶辐射光学中基于观测的几个关键问题研究
3
2018 年 11 月 26 日(星期一) 下午 分会报告
分会场一:下午 13:30 - 16:00 云翔厅
13:30-14:45 分会报告(报告 12 分钟,提问 3 分钟)
13:30 – 13:45 13:45 – 14:00 14:00 – 14:15 14:15 – 14:30 14:30 – 14:4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绍佳(教授) 中山大学
王雪梅(教授) 中山大学
张宁(教授) 南京大学
牛国跃(博士)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
苏红兵(博士) 美国东卡罗来纳州立大学
李昕(研究员) 北京市门头沟区政府
林文实(教授) 中山大学
刘诚(教授) 中国科技大学
珠三角城市群边界层结构及其对空气质量影响观测 研究进展
城市化进程中大气环境数值模拟的进展与挑战
基于地基遥感观测的大气边界层高度反演算法对比 与改进
Modeling the land component in the context of earth system model
Large-Eddy Simulation of Roughness Sublayer of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over Forests
15:30 - 15:45 15:45 - 16:00 16:00 - 16:15 16:15 - 16:30 16:30 - 16:45 16:45 - 17:00 17:00 - 17:15 17:15 - 17:30 17:30 - 17:45 17:45 - 18:00
吴松华(教授) 中国海洋大学
题目待定 题目待定
10:20 - 10:30 休息
特邀报告(含 1 分钟提问)
10:30 - 10:45 10:45 - 11:00 11:00 - 11:15 11:15 – 11:30 11:30 – 11:45 11:45 – 12:00
刘树华(教授) 北京大学
马耀明(研究员)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许晶晶 电话:010-62063256;18600297816; Email:xujj@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7 年 5 月 5 日
3
附件 1:会议初步日程
大气边界层理化结构探测与模拟前沿学术研讨会
2017 年 5 月 9-11 日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四、 会议地点及其他事宜
1、报到地点: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铁塔分部; 2、会议地点: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铁塔分部; 3、本次会议不收取注册费,参会人员交通、住宿费自理,建议自行预定
住宿酒店; 4、会议初步日程安排及会议地点地图请见附件 1 和附件 2;
2
五、 会务组
谢付莹 电话:010-82085512;13811690826; Email:xiefuying@
环境质量拐点和健康基准问题
Simulation of aerosol effects for a severe air pollution event over the Pearl River Delta area, China
大气污染卫星遥感与立体观测融合研究
15:15 - 15:30 休息
邀请报告(含 1 分钟提问)
大气边界层理化结构探测与模拟 前沿学术研讨会
会议通知(第二轮)
2017 年 5 月 9~11 日,北京 “大气边界层理化结构探测与模拟前沿学术研讨会” 定于 2017 年 5 月 9~11 日在北京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 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APC)主办,旨在交流大气边界层理化结构探测和模拟技 术的最新研究成果,深入探讨大气边界层和大气污染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未来 发展方向和亟需开展的科研工作。现将本次研讨会参会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会议地点: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铁塔分部
2017 年 5 月 9 日 (星期二) 全天报到注册
全天报到注册
2017 年 5 月 10 日(星期三) 上午 08:30-12:00
08:30 - 09:00 报到注册
09:00 - 12:00 开幕式及特邀报告
主持人: 王自发
9:00 - 9:10
开式
特邀报告 (含 1 分钟提问)
主持人:王自发
9:10 - 9:25 9:25 - 9:45 9:45 - 10:05 10:05 - 10:20
胡非(研究员) 中科院大气所
张远航(院士) 北京大学
贺克斌(院士) 清华大学
柴发合(研究员)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回顾洪钟祥院士和 LAPC 的大气边界层研究 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防治——中国的探索与创新
二、 会议主题
1、大气边界层理化结构探测 2、复杂下垫面物质能量交换 3、边界层湍流理论 4、边界层气象与大气污染反馈作用机制 5、大气边界层理化结构数值模拟
三、 会议简要日程
5 月 09 日全天,报到; 5 月 10 日全天,开幕式和特邀报告; 5 月 11 日上午,大会报告和闭幕式; 5 月 11 日下午,会议结束、代表离京。
干旱区和高原典型下垫面大气边界层的研究进展
边界层内部强迫与大气化学过程相互作用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大气边界层研究进展
4
12:00 - 13:15 午餐、休息
2017 年 5 月 10 日(星期三) 下午 13:15-18:00
特邀报告(含 1 分钟提问)
主持人:刘辉志
13:15 - 13:30 13:30 - 13:45 13:45 - 14:00 14:00 - 14:15 14:15 - 14:30 14:30 - 14:45 14:45 - 15:00 15:00- 15:15
一、 组织机构
科学委员会: 主任:刘文清 委员:(以姓氏拼音为序)
柴发合 陈建民 葛茂发 贺克斌 胡 敏 胡 非 黄 耀 刘树华 马耀明 宋君强 谈哲敏 王雪梅 姚小红 张远航 组织委员会: 主任:胡非 委员:(以姓氏拼音为序)
1
安俊岭 程雪玲 李爱国 刘辉志 孙业乐 王喜全 王自发 张美根 郑循华
刘小红(教授) 美国怀俄明大学
吕世华(教授)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朱彬(教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张镭(教授) 兰州大学
主持人:胡非 京津冀地区大气边界层结构和大气环流特征对大气
污染扩散影响的研究与思考 第三极地区多圈层相互作用过程研究进展
Reducing the Uncertainties in Modeling Aerosol-Climatic Effects in East Asi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