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知识计量史06
计量知识培训PPT课件

使用)国际上建议不使用测量精密度
精密度高 准确度
高
真值
·
精密度低
精密度高 准确度低
准确度高
准确度低
准确度最低
-
12
二、计量工作的特性
8、 重复性 在相同的测量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连续多次测量所得结果之间的一致
-
14
三、测量设备的选用原则
2、测量能力指数Mcp值的评价
级别
A
B
C
D
E
Mcp
≥3-5
≥2-3
≥1.5-2
≥1-1.5
<1
能力评价
足够
基本满足
一般
不足
低
-
15
三、测量设备的选用原则
3、 测量能力指数Mcp值的计算
例1、机加工车间加工车轴轴颈,尺寸为ф60(+0.069,+0.027)mm, 计算测量能力指数Mcp值,并选择适合A级的计量器具。 检测类别:产品参数检验; 检验参数允许变化范围T=0.69-0.027=0.042 mm
-
10
二、计量工作的特性
4、检定 按检定规程,对使用中的测量设备所进行的检定
5、校准 在规定条件下,为确定测量仪器量值与对应标准量值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
6、周期检定 按检定规程,对使用中的测量设备所进行的定期性的检定。 (可以引申“周期校准”这一术语。)
7、测量设备的准确度: 测量设备给出的量值结果与真值的一致程度。
-
6
一、计量的发展史
2、近代计量 1857年“米制公约”的签订,标志着近代计量的开始。这一阶段的
我国古代计量史长度计量

东周时期 铜尺 长23.1厘米
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商鞅变法对田亩制做了新旳要求,定出丈量土地旳方 法和原则,即“举足为跬,倍跬为步”。一步为六尺。
在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前,度量衡旳情况是,尺、寸、 升、斗、斤、两等常用单位已在多数诸侯国中通行,单 位量值差别也不太大。但是因为各国发展不平衡,地域 不同,改革力度不同,仍有某些国家和地域保存着旧旳 单位制,严重地影响着统一赋税、俸禄和奖惩制度等旳 落实执行。在秦始皇统一全国时候,统一度量衡便成为 刻不容缓旳大事。
秦始皇颁发统一度量衡旳法令;沿用战国(秦)时 度量衡制度、法规;制造和颁发度量衡旳原则器;实施 严格旳检定制度。
经测量研究得知当初秦国1尺约合23.1厘米。
承上启下旳汉代度量衡
汉代度量衡制度是在秦制旳基础上发展起来旳。 人们早期旳测量经常用人体测定一种量,如“布手知 尺”“迈步定田”“手捧成升”等。
汉代出现了以自然物定度量衡原则。《汉书·律历 志》所说旳“一黍之广度之”,即选用中档大小旳黍 横排,一粒黍旳宽度相当于一分之长。
为求证此说,有人曾做过屡次试验:用山西、北 京等地方所产浅黄色和深褐色旳黍子横排100粒,约 合23厘米,与汉代一尺之长约略相合。
比起“布手知尺”旳复现性有很大提升,精确度 也基本上能满足当初日常使用旳要求。
中华民国时期度量衡统一活动,有效地遏制了清 末民初以来度量衡旳混乱情况,为我国度量衡制度与 国际接轨,为后来推行米制奠定了基础。
隋朝统一度量衡,以北朝最终一种王朝——北周
旳制度为统一旳原则,即1尺长约29.5厘米,1升约
600毫升,1斤约600克。
隋代 度量衡分大
制和小制。尺度
日常用大尺,长
计量基础知识详解ppt课件

西北铅锌冶炼厂维修车间
计量工作简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立度量衡处,负 责全国的度量衡统一管理工作。
1954年设立国家计量局。 1959年6月25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统一我国计 量制度的命令》,确定米制为我国基本计量制度。 1977年我国正式参加国际米制公约组织。 1984年2月2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 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 1985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1987年1月19日,国务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计 量法实施细则》。
计量基础知识
2、测量的方式:
根据结果的获得方式分:直接和间接测量; 直接测量:它是指直接从测量仪表的读数获
取被测量量值的方法。 间接测量:利用直接测量的量与被测量之间
的函数关系,间接得到被测量量值的测量方 法。
计量基础知识
3、计量和测量的关系 测量不具备,也不必具备计量所有的特点, 即准确性、一致性、溯源性及法制性。 计量是与测量结果置信度有关,是与不确定 度联系在一起的规范性测量。 计量属于测量,又严于测量。
单位名称和符号必须作为一个整体使用,不 得拆开。 [20℃_20摄氏度(正确)/摄氏20度(错误)] 单位名称和符号必须置于整个数值之后,一 般只能用一个单位表示一个量。 [20~30m(正确)/20m~30m(错误);1.7米(正 确)/1米7(错误)]
计量基础知识
⑵关于词头的规则 词头永远紧接单位,其间不得插入其他词。 [km2_平方千米(正确)/千平方米(错误)]
声学计量; 光学计量; 电离辐射计量;
计量基础知识
第二节 计量法相关内容 1、计量法的基本内容 计量立法宗旨 调整范围 计量单位制
学习和研究计量史的意义

学习和研究计量史的意义关增建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保障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及围绕这一目的而展开的一切。
就重要性而言,它事关国计民生,是维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技术保障,是确保国家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得以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
对于这样一门极其重要的学科,我们有必要加强对其历史的学习和研究。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计量史的研究和学习是国家基本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一个社会,当其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会随之增加。
在这种追求中,对历史的关注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当今社会上历史影视剧的热播、历史题材图书的畅销、历史话题的流行,就是这种关注的一种体现。
对于具体学科而言,它扮演的社会角色越重要,人们对其历史就越关注,这就是政治史之所以会引起人们经久不衰的热情的原因之所在。
这种关注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因为历史意识的强弱,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高低,现代化程度越高,人们的精神生活越丰富,对历史的关注也就越强烈。
但对于计量而言,情况似乎有些例外,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随着计量科学的进步,计量史并没有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这与计量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并不相称。
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无疑是因为我们的计量史研究还比较薄弱,计量史知识的普及还不够。
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计量史的学习和研究。
对于计量工作者而言,掌握计量史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列宁有一句名言: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这句话是就政治生活而言的,对于科技领域,我们完全可以说,忽略了具体学科的历史则意味着对该学科前进方向的迷失。
这是因为,历史是连续的,任何为过去的发展历程所描绘的历史曲线,必然会延伸到未来。
因此,要把握未来,最好的途径是首先要了解它的历史。
不了解本学科的历史,就意味着不能很好地理解它的现状,这就不利于对其发展方向的把握。
具体来说,当我们要从事一个科研项目时,如果对其历史渊源不清楚,对前人在这个领域已经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获得了什么样的进展不了解,对还有哪些问题要解决、哪些障碍有待攻破不知道,我们就不可能为自己所从事的项目规划出合理的研究方向,不可能使其取得应有的进展。
计量基础知识

经过冷处理,其
与大多数在
)要在“0”位以下
dp/VDp/Vdip/VDep
记作B面
θ/sin ω)
(最终
(1) 当实际角度比名义角度小时,标注负值
(2) 当实际角度比名义角度大时,标注正值
备注:角度后面的尺寸标注应该把由于角度引起的误差与直径偏差相结合
圆锥滚道的测量测量
Ф150.4+0.1 ,“0"0"更不能对表时很容易把“
注内圈大头直径角度标注方法:
(1)当实际角度比名义角度小时,标注正值
(2)当实际角度比名义角度大时,标注负值。
差。
非标样圈正公差,(
述
)
记作N
+ω
公式是:
正值
注负值
负值
注正值
注正值
注负值
负值
正值
角度引起的误差与直径偏差相结合计算。
旦把
注正值注负值负值正值。
计量历史文化简略

计量历史⽂化简略计量历史⽂化简略⼀、计量的起源计量来源于测量。
⼈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需要进⾏⼤量的测量活动。
测量的⽬的最终是为了社会应⽤,因⽽,在⼀定条件下对同⼀量的测量结果应该⼀致,这就需要严于⼀般测量的计量活动。
计量是实现单位统⼀、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
它属于测量,源于测量,⽽⼜严于⼀般测量,是测量的⼀种特定形式。
⼆、计量的发展计量在中国已有近五千的历史。
国际上通常把计量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古典计量阶段、经典计量阶段、现代计量阶段。
(⼀)古典计量阶段(中国古代计量)度量衡的发展⼤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类从利⽤⼯具到制造⼯具,包含着对事物轻重、多少、⼤⼩、长短、软硬等的思考过程,逐渐产⽣了形与量的概念。
在⾃然界漫长的⽣活中,⼈们学会了⽤感觉器官⽿听、眼观、⼿量来进⾏测量。
早期的“计量基准”,⼤多是来⾃⼈体的某⼀部分,或其它天然物如动物丝⽑、植物果实或动物等。
如,布⼿知尺:《孔⼦家语》中记载“布⼿知尺、布指知⼨,舒肘知寻,斯不远之则也”;迈步定亩:汉《⼩尔雅》中记载“跬,⼀举⾜也,倍跬为步”;⼿捧成升:《⼩尔雅》记载“⼀⼿之盛谓之溢,两⼿谓之掬,掬,以⼀升也。
”《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禹“⾝为度,称以出”。
禹在治理⽔患、划分九州的过程中,就以⾃⼰的⾝长和体重作为长度和质量的标准,治⽔时还制作了准绳为测量⼯具。
这种制度的建⽴,意味着中国计量有了⾃⼰的起步。
商朝,度量衡的应⽤更加普及。
出⼟的商代⾻尺,是⽬前中国所见最早的测长⼯具。
尺⾯上有相当于“⼨”、“分”的刻度表⽰,在世界上最早使⽤了⼗进制。
商代象⽛尺周朝在⼴泛应⽤度量衡的同时,还强化了其政治含义,使其成了统治象征。
据《礼记·明堂位》记载,周公“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天下⼤服”。
春秋战国是我国计量发展的繁荣时期。
春秋时期的⼀些诸侯国分别建⽴了各⾃的量制,现今收集到的这⼀时期量器⽐较丰富。
在国,孝公⼗⼋年(前344),商鞅借鉴齐国量制,监制了标准铜⽅升,“⼀度量、平权衡、正钧⽯”,推⾏统⼀的度量衡制。
古代计量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计量知识点总结大全1. 古埃及计量知识点古埃及是世界上最早出现计量系统的国家之一。
在古埃及时期,人们利用自然界的物理特性来进行计量。
古埃及人将一天的时间分为12个时辰,一时辰又分为60分钟,这种时间计量方式直到今天仍然延续。
古埃及人还发明了日晷用以计时,同时也使用了圆周率等数学常数进行计算。
2. 古希腊计量知识点古希腊是世界上古代数学和科学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古希腊人在计量领域也有很多卓越的成就。
例如,古希腊人发现了正五边形的圆周率与直径之比是不可知的,并通过试错法等方法不断逼近圆周率的数值。
此外,古希腊人还发现了勾股定理和黄金分割等数学原理,这些原理在今天的计量科学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3. 古印度计量知识点古印度是古代世界计量科学的又一重要发展中心,古印度人在数学和天文学方面也有很多重要成就。
例如,古印度人发明了“零”的概念,并且使用二元一质的计数系统进行计量。
古印度人还在计算圆周率和解一元二次方程等数学问题上取得了重要成就,这些成就对于古今中外数学计量都有深远的影响。
4. 古中国计量知识点古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编写计量书籍的国家之一,古代中国人在计量科学领域也有很多重要的成就。
例如,古代中国人发明了地动仪、日晷等计时仪器,并使用这些仪器进行天文观测和预测。
古代中国人在地理测量和土地面积计算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成就,他们还发明了使用竹简进行计量和记录的方法,并编纂了大量的计量书籍。
总结:古代计量系统的发展是古代人类智慧与劳动的结晶,古代各个文明国家都在计量科学方面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就。
这些成就不仅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今天的计量科学和计量工程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希望通过本文的总结,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计量系统的发展历程和成就,进而对今天的计量科学和技术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计量的起源及基础知识概述

计量的起源及基础知识概述计量的起源以年代为序的关于标准和精密计量技术发展与成就的介绍。
3000 B.C.中东建立的第一个城市国家。
Sumerians人将度量衡用在交易中。
它们是基于古希伯来金币,大约是8.36 g (129谷或0.29盎司) 。
2575 B.C.金字塔 (Cheops)2575 B.C.保存下来的有关长度的标准,Gudea塑像腿的长度就是英尺,他是4000年前Lagash城的行政长官。
它被分成16部分,共26.45 cm 长(10.41 英寸长)。
埃及的建筑工人只有简单的铅垂线、木制方尺和标尺,但他们的测量可精确到毫米。
Gizeh金字塔的尺寸,是由上千的工人完成的,并自夸边缘的差别不超过平均长度的0.05%- 也就是在横跨755英尺的区间内,只有4.5英寸的偏差。
古代人发明了稳健而又精确的方法,对四种量进行测量:长度、面积、体积和重量或质量,这种情况他们并没有细分。
他们使用时间测量大的长度和面积。
例如,耗费许多小时的旅程或月亮。
一群牛一天耕地的数量称为一英亩,一犁沟的长度称为一浪。
许多古代的度量起源于身体各部位,或者是随处可得的材料。
我们现在在测量长度时还谈到英尺和一手之宽。
其他基于身体各部位的度量就不太明显了。
英寸从前是基于大拇指最后一个关节的长度。
英寻是在手臂张开后两手中指尖之间的距离,码是从在右手臂张开后,从鼻尖到手指尖的距离。
用这些做为度量的问题每个人的身体在尺寸上都有差异。
早先为克服这个问题所采用的方法根据某些标准定义长度,例如,从国王的鼻尖到他张开手臂的手指尖距离。
最早对长度所保存的标准是一个Gudea塑像腿的长度,大约4000年前他是Lagash的行政长官。
2600 B.C.日规的初始形状出现在中国。
2500 B.C.Moenjo-Daro,被认为是第一座"城市"位于在目前的巴基斯坦卡拉奇300公里以北的地方从Moenjo-Daro挖掘出测量仪器证明了精密和精度的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训资料)计量史1.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记有“同律度量衡”是什么意思?答: “同律度量衡”记载在《尚书•虞书•舜典篇》中,传说舜到东方部落去巡视,和酋长们“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 “同律度量衡”是指统一音律,统一度量衡。
2.中国古代什么时候开始有度量衡?答:通过文献记载和实物考证,中国度量衡起源于商周时期,而从春秋到战国时期度量衡器具和量制已基本齐备。
3.《史记•夏本纪》记:禹“身为度,称以出”是什么意思?答:是说以禹的身长为尺度标准、体重为重量标准。
4.中国商代的尺,一尺有多长?答:根据现藏商代牙尺,一尺长16厘米。
5.中国古代天平始于何时?答:经考古证实,从春秋中晚期到战国中期,楚国盛行本衡铜环权的精细天平,其衡制为24铢(1铢合0.65克)=1两(合15.6克),16两=1斤(合250克) 。
6.中国最早由国家颁发的标准量器是哪一件?答:现藏上海博物馆的“商鞅铜方升”,方升左侧刻“十八年,齐囗聊大夫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方升底部刻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诏书。
经考证此方升系商鞅在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反造,是我国最早的由国家颁发的标准量器。
7.战国时秦国对使用权衡器和量器规定的允许误差是多大?答:根据云梦睡虎地战国秦墓出土的竹简简文《效律》记载,称重:(1-120)斤最大允差为0.8%,称黄金的衡器(最大秤量为1斤)最大允差为0.13%;容量:1斛(100升)最大允差2%,1升-1斗最大允差5%。
8.秦始皇下令“一法度衡石丈尺”,颁发统一度量衡诏书是在哪一年?答: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距今已有2225年。
9.秦始皇统一度量衡40字诏书中:“法度量则,不壹歉(同嫌)疑者,皆明壹之。
”怎样释读?答:按照法定的度量衡标准,把不一致的、不准确的,都明令统一起来。
10.中国古代杆秤始于何时?答:根据现有的文献和实物资料论证,我国至晚在公元一世纪,即东汉早期已使用杆秤。
11.我国最早公布的测定黄金和水的密度值记载在哪两本古籍上?答:《汉书•食货志》记:“黄金方寸,而重一斤”;《后汉书•礼仪志》记:“权水轻重,水一升冬重十三两”。
12.新莽铜嘉量是谁创制的?设计的依据是什么?答:是西汉末年律历学家刘歆(?-23)创造的。
他设定黄钟律管长九寸、容积八百一十立方分为一龠。
龠的二千倍为斛,斛底的圆面积为一百六十二平方寸,直径为每边十寸的正方形对角线两端各加详旁(九厘五毫),斛深一尺,斛的容积等于一千六百二十立方寸。
并设定了斗、升、合、龠的规格,又测定了铜的比重,使嘉量的重量等于二均(60斤)。
按照这些条件制作的嘉量就成为集龠、合、升、斗、斛五个容量并度量衡三个单位量于一体的标准器。
13.刘歆在嘉量设计中,从经验得到圆周率为3.1547。
请问,这个π值是怎样验算出来的?答:每边10寸的正方形,其对角线长:100+100=14.142135寸,加旁九厘五毫(0.095寸),铜斛底圆的直径为:14.142135+2x0.095=14.3321356寸,半径为7.1660678;可求得刘歆的圆周率:π=162÷(7.166)2=3.154714.英国科普学家罗伯特•坦普尔在李约瑟博士指导下,于1986年出版了《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度》一书,介绍了中国的一百个“世界第一”。
其中有一件计量器具,你知道是哪一件吗?答:是公元9年制作的“新莽铜卡尺”(书中称“活动测径器”)。
15.《唐律疏议》是我国封建立法的一部有代表性的法典,其中对度量衡立法有哪些条文?答:《唐律疏议》中列有“校正律斗秤度不平”、“私作斛秤度”两条违法行为的罚则。
十寸旁(九厘五毫)旁(九厘五毫)为唐以后各代沿袭。
16.中国古代最大型、最先进的机械天文钟的名称及制作年代?答: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成功地制造机械计时器的国家。
这种计时器是以一个机械系统同时推动、控制和调节部件,既可演示天象变化,又能同时报告时刻。
从东汉张衡到唐代僧一行,这种计时器屡被制造。
宋初,张思训于公元979年制成世界上第一座有擒纵装臵的“浑仪”。
其后,苏颂于1092年制作完成了世界古代文明史上最大型、最齐全、最先进的天文钟,称之谓“水运仪象台”。
17.第一支温度计是由哪国科学家于何时制作的?答:近代物理学之父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利用空气受热膨胀和遇冷收缩的原理,于1593年制作了以空气为测温物质的第一支温度计。
18.摄氏温标是由哪国物理学家于什么年代建立起来的?答:1742年瑞典物理学家摄尔西斯(Celsius)以水银为测温物质,将水的沸点定为零度,冰点定为100度,成为百分度的温标。
8年以后,即1750年,他的同事斯托默(Stromer)把两个固定点的温度值对换,即为著名的摄氏温标。
19.我国用金属密度作权衡单位量标准,始于何时?答:我国现藏有明天启三年(1623)和崇祯十年(1637)两件长方体铜砝码,根据对其比重、体积、重量的测定和相互关系的求证,可以证明我国在明末已开始用黄铜的比重作为定衡重的标准。
较之清《数理精蕴》(始编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所载以金、银、铜、铅的密度定砝码轻重之率还早八九十年。
20.法国米米制基准是怎样产生的?答:米制创立于18世纪90年代,法国许多著名科学家在大革命的影响下,寻求一种适用于各国通用的计量单位制,提议以赤道到北极的地球子午线的千万分之一作为基本长度单位.1791年,国民议会采纳了以米为基本单位的计量制度的建议。
随即组织测量地球子午线弧长;测定4℃时1立方分米水的质量。
根据测量数据,先后制作了一个纯铂千克砝码和一支纯铂端面米尺,1799年6月22日一起保存在巴黎档案局。
同年12月10日国民议会批准公布了这两个原器的值的法律。
21.在18世纪法国根据测定子午线长度确立米制之前,我国曾两次测定过子午线,是哪两次(年代)?答:中国测量史上有过两次测量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工作。
第一次是在公元724年(唐玄宗开元十二年),由著名天文学家僧一行发起进行的。
由这次测量数据折算,子午线一度之长约合131.11公里,虽误差较大,但它是最早对地球子午线的实际测量。
第二次是在1702-1710年间,清代康熙皇帝组织开展的大规模经纬度测量。
这次测得经线一弧度之长合115.2公里。
这与18世纪末法国建立米制时测定子午线一弧度长111.2公里比较接近。
而测定的时间比法国早70多年。
22.“米制公约”是哪一年签署的?答:19世纪初开始,米制被欧洲各国和天文、物理等国际组织相继采用或推荐采用,米制在世界上的影响迅速扩大。
法国政府于1870年8月、1872年9月两次召开由采用米制国家代表参加的“国际米制委员会”会议。
1875年5月20日,俄、法、德、美、意等17个国家的全权代表签署了“米制公约”,决定设国际计量委员会(CIPM)和国际计量局(BIPM),当时称万国权度委员会和万国权度局。
23.第一届国际计量大会是哪一年召开的?迄今已经历了多少届?答:第一届国际计量大会(CGPM)是1889年召开的。
根据“米制公约”附则(1875年)规定,国际计量大会至少每6年举行一次。
自第一届(1889-1894年)至第十届(1954-1959年),70年间共经历了10届国际计量大会。
其中有8届是每6年一届。
但是由于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使第五届(1913年)和第六届(1921年)相隔8年;第八届(1933年)和第九届(1948年)相隔15年举行。
自第十一届(1960-1963年)开始,改为4年一届,至第二十一届(1999年10月年10月),44年间,共经历了11届国际计量大会。
2003年10月13日到17日举行了第二十二届国际计量大会。
我国1977年加入“米制公约”,从1979年第十六届国际计量大会起,每届都派代表团出席。
24.“国际法制计量组织公约”是哪一年签署的?答:19世纪末,贸易发展,要求“米制公约”的活动扩展到法制计量和商贸领域,1893年提议在国际计量委员会下设“应用计量咨询委员会”。
1937年由37个国家的代表在巴黎召开了国际应用计量会议,决定成立国际法制计量临时委员会,并产生了“国际法制计量组织公约(草案)”。
1955年10月12日,美国、联邦德国等24年国家在巴黎开会,签署了“国际法制计量组织公约”,同时成立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
25.清末为使我国度量衡量制与国际米制衔接,采取了哪些措施?答:1875年的“米制外长会议”和1889年的“第一届国际计量大会”,当时中国清政府都未参加,至清末始派员考察外国度量衡制。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商请国际权度局定做营造尺(32厘米)和库平两砝码(37.301克)铂铱合金原器和镍钢副原器各一副,1909年(宣统元年),该原器、副原器经国际权度局准确校准、给予证书携送来华。
清政府依照副原器制造地方原器颁发各直省,为检定各种度量权衡之标准,使清末度量衡单位量值可以有米制作标准。
26.国际单位是哪一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采用的?答: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采用米(m)、千克(kg)、秒(s)、安培(A)、开尔文(K)和坎德拉(cd)六个基本单位。
(1971年,又增加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mol)为第七个基本单位)为基础的单位制,定名为“国际单位制”,国际符号为“SI”。
27.量块是谁发明的?答:1900年,瑞典工程师约翰逊发明量块。
28.民国时期,我国度量衡采用米制曾经过哪两次(年代)改制?答:1915年,北京政府公布《权度法》,采用甲制(营造库平制)、乙制(万国权度通制)并行的办法。
甲制为辅制,比例折合,都以万国权度通制为标准。
1928年,颁布《民国权度标准方案》和《度量衡法》,规定采用万国公制(米制)为标准制,市用制为辅制。
可看出两次改制都以采用米制为主,并努力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米制外文名称如何中国化,使国人易于接受米制单位中文名称;二是民用辅制如何与米制有最简单的比率和换算关系。
1928年确定推出“一二三权度市用制”,即1市升=1公升,1市斤=1/2公斤,1市尺=1/3米,使市用制单位量值可以有米制作标准,顺利地与米制接轨。
29.20世纪中国政府计量行政机构的变迁是怎样的?答:1909年清政府农工商部设立度量权局;1912年民国政府农商部成立,兼管度量衡;1903年民国政府工商部设立全国度量衡局(1935年起兼办工业标准事宜)。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财经委员会技术管理局设立度量衡处;1955年国务院设立国家计量局;1988年,国家计量局、国家标准局和国家经委质量局合并组建国家技术监督局(1998更名为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30.新中国关于统一计量单位制度发布了哪些法律法规?答:1959年发布《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确定国际公制为国家基本制度;1984年颁布《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法定单位是以国际单位制单位为基础,同时选用了一些非国际单位制单位构成;198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明确规定国家采用国际单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