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观点的读书报告
费尔巴哈论读书笔记

费尔巴哈论读书笔记《费尔巴哈论》是恩格斯的一部重要著作,通过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在阅读这部著作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思考。
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哲学思想在当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哲学的演进,其局限性也逐渐显现出来。
恩格斯在书中指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直观的唯物主义。
他仅仅把客观世界看作是直观的对象,而没有看到实践对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性。
这使得他在社会历史领域陷入了唯心主义。
相比之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强调实践的观点,认为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不仅能够认识世界,还能够改变世界。
费尔巴哈在对宗教的批判方面有一定的贡献。
他指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但是他没有进一步深入分析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
马克思主义则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角度,揭示了宗教产生和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以及宗教在阶级社会中的作用。
在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上,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归结为抽象的“类”,即一种内在的、无声的共同性。
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意味着人的本质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从哲学的发展历程来看,费尔巴哈的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一个环节。
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克服了旧哲学的缺陷,建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阅读《费尔巴哈论》让我深刻认识到,哲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批判和继承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同时,也让我明白了哲学与社会现实的紧密联系。
哲学不仅仅是抽象的思考,更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指导。
在当今社会,我们依然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
它能够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改造世界。
例如,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文化建设等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在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报告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报告提纲概述:
费尔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是19世纪德国重要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的思想对于宗教、人性、自由等问题有深刻的洞见。
在本次读书报告中,将分别从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人性观以及自由观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
1.1 宗教是人类自身的产物,是人对自己的本质的投影。
1.2 宗教不是客观存在,是主观想象的产物。
1.3 宗教的本质是人对自己的本质的忏悔和批评。
1.4 宗教信仰是一种心理病态,会导致人的自我缩小和依赖。
二、费尔巴哈的人性观
2.1 人性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与社会和文化密切相关。
2.2 人的本质是物质的,与灵魂无关。
2.3 人的欲望和激情是人性的表现,应当得到尊重。
2.4 人的自我意识是人性的根本属性。
三、费尔巴哈的自由观
3.1 自由是人类的本质特征,它是人类的生命和幸福的基础。
3.2 人的自由不应受到任何形式的限制和束缚。
3.3 自由的实现需要通过社会变革和政治革命。
3.4 自由不是抽象的,而是与具体的社会文化相关的。
结语:
费尔巴哈的思想既深邃又具有启发性。
通过对他的宗教批判、
人性观和自由观的探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的精神和本质,更好地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报告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报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报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 1845 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哲学的纲要性文件。
这份提纲虽然篇幅简短,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文献。
在阅读这份提纲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马克思思想的深邃与创新。
费尔巴哈的哲学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马克思通过对其的批判,展现出了全新的哲学视角和方法论。
提纲的第一条就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即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这一观点强调了实践在认识世界中的重要性。
传统的唯物主义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反映外部世界,而忽略了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主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质。
第二条中,马克思批判了唯心主义虽然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却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
这表明马克思既看到了唯心主义在强调主体能动性方面的积极意义,又指出了其脱离实际、抽象空洞的局限性。
他主张将能动性与现实的实践活动相结合,以实现对世界的科学认识。
第三条中,马克思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这进一步强调了实践的变革性作用。
环境与人的发展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在实践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只有通过革命的实践,才能实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完善。
第四条则对费尔巴哈的宗教观进行了批判。
费尔巴哈认为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但他没有进一步分析这种异化产生的社会根源。
马克思指出,宗教产生的根源在于社会的阶级对立和不平等,只有消除这些社会矛盾,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宗教。
第五条中,马克思强调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一观点打破了以往对人的本质的抽象理解,将人置于具体的社会关系中进行考察。
费尔巴哈论读书报告终稿

费尔巴哈论读书报告终稿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费尔巴哈论》读书报告第一部分:简述恩格斯在各章中论述的基本思想第一章首先,恩格斯分析了黑格尔的哲学,按照黑格尔的思维方法,对“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命题进行了剖析,得出结论“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在于它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
”即,肯定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辩证法思想。
接着,恩格斯分析了黑格尔哲学体系与方法的矛盾。
一方面,肯定了黑格尔哲学体系所包括领域的空前广大,以及黑格尔在其中阐发的思想;另一方面,指出了黑尔格哲学的唯心主义性质,及其所导致的哲学保守性。
由此,恩格斯得出了唯心主义不能将辩证法贯彻到底的结论,指出要寻找与辩证法相适应的认识世界的方法,亦即之后提及的唯物主义思想。
最后,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解体后出现的费尔巴哈哲学进行了评价,肯定了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批判,同时指出他没有战胜黑格尔的哲学,是因为他对黑格尔哲学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在抛弃了唯心主义的同时也抛弃了辩证法。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选择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结合。
第二章首先,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其中,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
第二个方面的内容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大派别。
接着,恩格斯分析了旧唯物主义哲学的一般局限性,即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唯心史观;以及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即,只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却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
恩格斯进一步分析了这种局限性发生的原因,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即,使“历史科学和哲学科学的总和,同唯物主义的基础协调起来,并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改造。
关于费尔巴哈读后感

关于费尔巴哈读后感说实话,读费尔巴哈的作品,对我来说就像是闯入了一个充满迷雾的森林。
一开始,我在这片森林里晕头转向,摸不着头脑。
费尔巴哈的观点,初读起来感觉有些抽象和晦涩。
但当我耐着性子一点点深入,却发现其中隐藏着许多有趣的思考。
他强调人的本质是感性的存在,而不是纯粹的精神或理性。
这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有一次,我和朋友一起去爬山。
那山不算特别高,但路却挺陡。
一路上,我们气喘吁吁,汗流浃背。
当我们好不容易爬到半山腰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卖水的小摊。
朋友二话不说,买了两瓶水,大口大口地喝了起来。
那一刻,他脸上满足的表情,我至今都记得清清楚楚。
没有什么高深的哲学思考,没有什么精神层面的纠结,只是身体对于水的迫切需求得到满足后的那种纯粹的快乐。
费尔巴哈说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人把自己的本质投射到了神的身上。
这让我想到了每年过年回老家,村里的人们都会去庙里烧香拜佛,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家人平安。
他们虔诚的眼神,庄重的仪式,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内心深处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在面对未知和困难时的那份寄托。
然而,这种寄托真的能改变现实吗?或许更多的是给予人们一种心理上的安慰,让他们在艰难的日子里有个盼头。
就像我们在爬山时,想着山顶的美景,脚下便有了动力。
在费尔巴哈的论述中,他认为哲学应该关注现实的人,而不是抽象的概念。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邻居大爷。
大爷一辈子没读过什么书,也不懂什么哲学理论,但他却活得通透明白。
他每天早早起床,去田里劳作,照顾着自己的菜园子。
傍晚时分,坐在门口和路过的人唠唠家常。
他的生活简单而充实,他关心的是今年的收成好不好,儿女们过得顺不顺心。
他不懂什么是感性直观,什么是人的本质,但他却用自己的方式实实在在地生活着,感受着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这难道不是最真实的“哲学”吗?费尔巴哈还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总是在追求科技的进步,建设高楼大厦,发展工业,但却忽略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记得有一年春天,我去郊外踏青。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费尔巴哈是19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他的思想对当时的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著作《费尔巴哈论历史唯物主义》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费尔巴哈的思想。
一、费尔巴哈的思想核心。
费尔巴哈的思想核心是历史唯物主义,他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而经济基础则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他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认为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等都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
这一思想对于后来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费尔巴哈的批判。
费尔巴哈对当时的哲学界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认为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是对哲学的误导,因为它忽视了社会的实际情况。
费尔巴哈提出了反黑格尔的观点,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出发点,而不是意识。
他的这一观点对后来的唯物主义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费尔巴哈的影响。
费尔巴哈的思想对后来的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历史唯物主义为后来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他的批判黑格尔的观点也为后来的唯物主义哲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费尔巴哈的思想影响了整个19世纪的哲学界,对后来的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我的感想。
通过阅读费尔巴哈的著作,我对历史唯物主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费尔巴哈的思想深刻而严谨,他的批判黑格尔的观点也让我对哲学有了新的认识。
费尔巴哈的思想虽然产生于19世纪,但对当今的社会发展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的思想使我对社会发展的规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五、结语。
费尔巴哈的思想是哲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他的历史唯物主义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通过阅读他的著作,我对哲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社会发展的规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费尔巴哈的思想影响了整个19世纪的哲学界,对后来的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思想也对当今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费尔巴哈读后感

费尔巴哈读后感在接触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后,我仿佛走进了一个深邃而又充满思考的世界。
他的观点和论述,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于哲学、人类以及社会的认知之路。
费尔巴哈强调了人的自然本质。
他认为人首先是自然的存在物,具有自然的属性和需求。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我们不能脱离自然去空谈人的存在和发展。
我们的身体、生理机能以及基本的欲望和需求,都是自然赋予我们的。
我们需要食物、水、空气来维持生命,需要适宜的环境来生存和繁衍。
这看似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但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复杂的思潮中,我们常常会忽略这一基本事实。
费尔巴哈批判了宗教神学。
他指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是人类把自己的本质投射到一个虚构的神灵身上。
这使我反思宗教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和影响。
宗教在一定时期内给予了人们精神上的寄托和安慰,但从另一方面看,它也让人们陷入了对虚幻神灵的盲目崇拜,从而忽视了自身的力量和价值。
费尔巴哈的这一观点提醒我们,要理性地看待宗教,不能让其成为束缚我们思想和行动的枷锁。
他还主张以“爱”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观。
费尔巴哈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爱是最真实、最美好的情感。
爱能够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这让我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去表达和传递爱。
是在他人困难时伸出援手,还是在日常的相处中给予关心和理解?爱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更是一种行动的力量。
然而,费尔巴哈的思想也并非完美无缺。
他过多地强调了人的自然属性,而相对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
人不仅仅是孤立的个体,更是处于复杂社会关系中的存在。
我们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都会受到社会环境、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影响。
如果仅仅从自然的角度去理解人,就无法全面地把握人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另外,费尔巴哈的“爱”的伦理道德观虽然美好,但在现实中显得过于理想化。
在充满利益冲突和竞争的社会中,要实现纯粹的、无私的爱并非易事。
这需要我们在追求爱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现实的种种限制和挑战。
尽管存在一些不足,但费尔巴哈的思想无疑为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费尔巴哈读书报告材料

费尔巴哈读书报告材料费尔巴哈读书报告材料《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篇文章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德国古典哲学批判的继承和对自身内容的阐明。
对待这篇文章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题目,这并不是只针对费尔巴哈一个人哲学思想的批判,而是把费尔巴哈作为德国古典哲学家的代表,阐述他们的哲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联系与区别。
同时题目中的终结应当理解为“解体和升华”,正是因为黑格尔、康德、费尔巴哈等人哲学思想的解体,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在此基础上诞生,终结并不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全面否定,而是一种批判性的继承,即其正确的部分被马克思主义哲学吸收,从而得以传承下去。
费尔巴哈论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阐述了黑格尔的哲学思想,阐述了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二章分析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并阐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三章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第四章则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其实现的哲学变革,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基本原理。
本报告将结合问题分析文章的内容:第一章“以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为切入点,分析了黑格尔哲学。
这里的“合理”,并不是通常意义上那种正确的价值判断,而是符合黑格尔的绝对理念。
在黑格尔看来,真理是具体的、现实的,现实是经过辨证发展的绝对理性的实现,所以,现实一定是合乎理性的,因为不合乎理性的东西是不容与绝对精神的。
另一方面,理性也只有通过现实才能表现自身,非现实的理性是空的,所以说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但是这种绝对观念、绝对真理的说法和黑格尔所使用的辩证法是相矛盾的,一方面,绝对真理或绝对观念被描述成黑格尔哲学已经达到的认识,他的哲学体系中的全部教条内容都被宣布为绝对真理;另一方面,他的消除一切教条的方法事实上否认了绝对真理的存在,正如文中所说:“这种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绝对的人类状态的观念。
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观点的读书报告
在看了大量有关费尔巴哈的文章后,我从费尔巴哈哲学的四个基本方面来简单论述一下他的哲学观点,这四个方面就是认识论,实践论,人的学说以及宗教学说。
在论述他的基本观点之前,我首先对费尔巴哈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费尔巴哈(1804~1872年)德国古典哲学最后的一个伟大代表,唯物主义哲学家。
出生于次胡特一个法学教授之家,1828年在柏林大学毕业,曾任教于埃尔兰根大学,因宣传无神论,遭受迫害,隐居乡间,从事哲学研究,主要著作有《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哲学改革的预拟提纲》、《未来哲学原理》等。
在他的著作里,尖锐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在认识论方面费尔巴哈是从认识对象和认识的起点和基础这两个方面来论证:他认为认识的对象是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并指出,哲学是关于存在物的知识,事物的本质是怎样的,就必须怎样来思想,来认识它们。
这就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即他认为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存在决定思维。
他指出认识的起点和基础就是感觉(经验),并强调感觉,感性认识的确实性,可靠性,但也不完全都起理性认识的作用。
在这同时他坚持唯物主义可知论。
他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并说:“人的感官不多不少,恰合在世界的全体中认识世界之用”并批判了不可知论和唯心论。
费尔巴哈认为,必须以人作为思维和存在统一的主体和基础,才能正确解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思维能否反映存在和如何反映存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问题,以及解决认识中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问题。
在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上他认为是实践。
列宁曾经说过,费尔巴哈“把人类实践的总和当作认识论的基础。
”但是,他并不了解实践的科学含义。
费尔巴哈在实践观主要有三个方面:1、他简单的把感性直观活动看作是实践活动。
从他的直观唯物主义出发,不认为实践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而是“仅仅把理论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
他认为实践只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活动,而不是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活动。
2、认为实践是指犹太人的经商活动。
费尔巴哈从“人本学”出发把实践看作是犹太人的经商活动。
费尔巴哈有句名言:“站在实践观点上,人只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利益和用场,去同一切事物打交道。
”他把犹太人的经商活动这种典型的利己主义活动当作人类的实践活动。
3、他还将实践理解为呼吸、吃喝、消化等生理活动。
费尔巴哈从他的人本主义出发,将实践单纯的理解呼吸、吃喝、消化等生理活动。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主要是关于人的学说,这一学说又以自然的学说为基础,因此人和自然是费尔巴哈哲学的对象,在这里我主要阐述他关于人的学说。
费尔巴哈人本学哲学,在唯物主义发展史上做出了贡献。
他的思想的主要特点有①用自然界代替存在,就排除了社会存在。
②用生物学上的人代替社会人的思维,排除了人的思维的社会性。
③把人的本质就视为生物学上的本质。
从总体上说,费尔巴哈属于德国古典哲学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他关于人的学说主要有以下几点:①人是以自然界为基础的人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物质统一体。
②人是以身体(肉体)为基础的灵魂与肉体,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体。
大脑是肉体,灵魂与大脑分不开,没有大脑活动便不能思维,二者有差别,有统一于人本身。
③人是以感性为基础的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体。
人首先是有感性,然后才有理性。
因此,只有存在与本质结合,直观与思维结合,才有生活和真理。
④人是以“类”为基础的“个体”于“类”的物质统一体。
⑤人的本质,他在不同地方有三种说法:一是人本身所同化的东西;二是两性关系,人的情欲;三是主要的,他认为人的绝对本质是理性,意志和心,所谓理性是思维力——认识之光,所谓意志是意志力——品性之能量,所谓心是心力——爱。
费尔巴哈批判宗教的目的就是要把神的本质还原为人的本质,把天国生活还原为现实生活,要人们相信自己,为追求现实生活而斗争。
费尔巴哈是德国哲学史上第一个自觉的、公开的同基督教决裂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他完成了德国资产阶级对传统宗教地批判。
他从三
个角度批判了基督教:①揭露了基督教的本质,指出,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神,上帝是人们按照自己的本质幻想出来的;人对上帝的崇拜,实际上是对人的本质的崇拜。
②揭露了宗教产生的认识根源,指出宗教产生的基础是人的依赖感和利己主义。
③揭露了宗教的反动社会作用,指出宗教是科学的死敌。
在《论哲学和基督教》中,费尔巴哈认为人就是他自己的思考对象,将宗教归结为对无限的认识。
宗教“不过是对于知觉的无限性的认识;或者说,在对无限的认识中,有意识的主体以其自身本能的无限性作为认识的对象”。
也就是说,上帝不过是人的内在本性的向外投射。
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发挥了“宗教之真正的或人类学的本质”,论及上帝作为“理解的存在”、“道德的存在或法律”、作为“爱”等方面,都是为了适应人类的本性的各种不同的需要。
在这本书的第二部分,费尔巴哈分析了“宗教之虚伪的或神学的本质”,认为把上帝看成是离开人的存在而存在,会使人相信启示和奇迹,不仅会“损坏和消除人类的最重要的感觉,对真理的追求”,而且相信宗教仪式的“圣餐”和献祭,导致“必然的结果是迷信和不道德”。
他认为基督教的上帝只是一个幻像。
从实践角度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学说———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文本赵杨坤费尔巴哈实践观以及马克思对其观点的批判改造——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冯雪李娜
略论费尔巴哈的宗教观吴高君曹福英
费尔巴哈的认识论评述邢贯思
费尔巴哈人学思想的现代解读史洪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