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合集下载

第13 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3 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西汉五铢钱
本课知识点
类别 成就 汉武帝治理黄河 东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
耕犁安装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 发明播种工具耧车 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 南北方分别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 桑麻广泛种植 使用提花机,丝织品精美 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力鼓风的水排 东西二京是世界少工具 耕作术 农作物
丝织 冶铁 都城
手工业 商业

耧车
犁壁
二、手工业 丝织品已使用提花机,染色技术 也很高
马王堆长寿绣
马王堆纱袍
马王堆素纱衣
杜诗发明冶铁水排
农业 商业
手工业
东汉市集画像砖
找一找
两汉时期提高生产 效率的科技发明有 哪些?
犁壁、耧车、水排
犁壁、水排的使用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三、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
汉武帝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 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 五铢钱,实现了 经济上的大一统。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他建立了一个国家 前所未有的尊严
他给了一个族群 挺立千秋的自信
他的国号成了一个 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
一、治理黄河 汉武帝刘彻
成绩: 汉武帝下令治理黄河, 经过这次治理,此后八十多年黄河 未发生大水灾。 修白渠(接受白公的建议)
东汉明帝
东汉明帝派水利专家王景 治理黄河,从此使黄河800多年未发 生重大改道。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课件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课件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1、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西汉,定都长
安,是为汉高祖, 公西元汉9灭年亡。

政治:颁削布弱诸“侯推恩国势令力”
加强了中央集权 维护了国家统一

帝 的 大 一
思想:罢独黜尊百儒家术,
实现了思想 上的大一统


施 经济:
2 、公元 25年 刘秀 建立东汉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面有一些规定:如,市场贸易时间有一定限制, 春夏不得掏鸟的卵,不得”弹射飞鸟”;城内 民宅必须种树,否则要受罚.这些规定对不对? 你怎么看?
这些规定太死了,买 东西很不方便。鸟有 益鸟,有害鸟,捕杀 害鸟是对的。
这些规定很对, 有利于市场管理 和环境保护。
四、经济发展的原因
1.国家统一 2.社会安定 3.政策开 国令 势” 力
加强了中央集权 维护了国家统一
武 帝 的 大
经济:
把收盐 回铁中意在铸央政义币,治:、武权统经帝济时、候实军,事西现和汉了思王经想朝济 一铸五上铢实钱现了。大一统上,开的始大进一入统
一 统
军事:
鼎盛时期,促进了国家的强 盛和民族的发展。

施 思想:罢独黜尊百儒家术,
铸铜业
长 信 宫 灯
马踏飞燕
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用一千多克 金丝连缀起2498大小不等的玉片制成。
二牛抬杠
两汉时期提高生产效率的 三项科技发明
耕犁、耧车、水排
三、两汉加强集权的经济 措施和商业的繁荣
1、两汉加强集权的 经济措施有那些?
汉武帝经济大一统: 把盐铁铸币权收回中央,
统一铸五铢钱。
汉代铁犁壁(比欧洲早近1000年) 二牛抬杠
二、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备课人:王建辉知识回顾:1.公元前202年, 建立汉朝,定都 。

2.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 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3.在思想上,汉武帝接受 的建议,实行“ 、 ”,就是把 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还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 举办全国最高学府 。

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2.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手工业取得许多新的成就,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本课重点与难点知识:重点知识:1.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2.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3.东西二京难点知识: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课前预习,课内探究】:一.治理黄河与农业的进步(请同学仔细阅读教材P72——P73页前三段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西汉时期,哪位皇帝曾经下令治理黄河?2.东汉时期,哪位皇帝曾经下令治理黄河?主持修河的水利专家是谁?二.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1.汉代,已经使用什么机器生产丝织品?2.根据《东汉冶铁水排模型》,回答框中的问题:探究与交流一(动脑筋):阅读左边这段文字,说一说,田蚡为什么不让武帝治河?武帝为什么会听他的话?田蚡是为了个人的私利不让治河的。

因为他的田产在黄河北岸,河道南移,可使他的田地免除水患。

武帝有迷信思想,所以才会听田蚡的话。

三.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和商业的繁荣(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4页最后三段文字,思考并回答有关问题)1.汉武帝中央集权的经济是什么?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2.这项措施在当时具有什么重要作用?东汉冶铁水排模型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3.东西二京是指:和。

由学生介绍“长安”和“洛阳”繁盛:探究与交流二(动脑筋):两汉时期,统治者在城市管理方面有一些规定:如,市场贸易时间有一定限制;春夏不得掏鸟窝的卵,不得“弹射飞鸟”;城内民宅必须种树,否则要受罚。

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七年级历史第 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达标测评题一、选择题(内容小标题五号宋体加粗)一、单项选择题:1.对于黄河的治理,汉朝比较重视的两个皇帝是()A.汉高祖 B.汉景帝汉文帝C.汉武帝 D.汉武帝光武帝2.东汉时期,主持治理黄河的水利专家是()A、杜诗 B.张衡 C.王景 D.郦道元3.水排是一种()A.纺织工具 B.冶铁工具 C.灌溉工具 D.耕种工具4.我国铁制兵器取代青铜兵器是在()A.西周 B、春秋 C.秦朝 D.汉朝5.汉武帝在经济上实现大一统的措施有①收回地方铸币权②盐铁官营③统一铸五铢钱④奖励工商业()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③④6.发明水排的是()A.杜诗 B.张衡 C.王景 D.郦道元7.小红家中收藏一枚五铢钱,请你判断一下这枚钱最早铸于()A.战国时期 B.秦始皇时期C.汉武帝时期 D.春秋时期8.东汉时,著名科学家张衡著有《两京赋》,其中的“两京”指的是()A.咸阳和洛阳 B.长安和洛阳C.长安和镐京 D.咸阳和长安9.西汉的都城和东汉的都城非常繁华,其根本原因是()A.两汉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展B.城里有专门的商业区,商品繁多C.城市人口多D.街道宽阔笔直,长安城内有比较完备的排水沟和下水道10.长安城里的“市”是指()A.商业区 B.居住区 C.作坊区 D.宫廷区二.非选择题(内容小标题五号宋体加粗)11.上面两幅图片分别展示的是汉代在农业方面的什么成就?这说明了什么?第13课参考答案一、1.C 2.C 3.B 4.D 5.D 6.A 7.C 8.B 9.A 10.A二、牛耕普遍采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西汉采用耧车进行播种。

说明汉代农业生产技术已经有了很大进步。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课件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课件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探索两汉时期经济的兴盛和繁荣,了解这一时期的经济背景和主要特点,包 括农业、手工业、商业、货币和交通的发展,以及文化的繁荣。
两汉经济的背景
了解两汉经济发展的社会背景是理解这一时期的关键。该时期的政治稳定和农业生产的增长为经济的发展创造 了有利条件。
3 粮食储备
土地制度的改革使农民能 够拥有并耕种自己的土地, 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建立了良好的粮食储备系 统,确保了民众的温饱。
两汉手工业的兴起
两汉手工业的繁荣推动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工匠们运用先进的技术和精湛的工艺制作出各种精美的产品。
两汉商业的繁荣
繁忙的市场
两汉商业兴旺,市场上充满了各 种各样的商品和商贩。
运河和道路的发展使商品能够迅速到达各地,促进了贸易的繁荣。
两汉文化的繁荣
两汉时期不仅是经济繁荣的时期,也是文化繁荣的时期。文化交流和艺术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贸易路线
火车桥路是当时繁忙的贸易路线 之一,连接了不同地区的商业活 动和交流。
货币的使用
使用货币促进了交易和商品流通, 方便了商业的发展。
两汉货币和交通的发展
1
货币的兴起
两汉时期的货币系统逐渐发展完善,各种型号的铜钱开始广泛流通。
2
交通网络的建设
随着交通网络的建设,商品的运输更加便捷和高效。
3
运河和道路的重要性
两汉经济的主要特点
多元化
两汉经济表现出多样性,涵盖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多个领域。
发达的商业网络
创建了广泛的商业网络,促进了商品的交流和物质的流动。
技术的进步
新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的引入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两汉时农业发展的表现:水利的兴修,农具的改进,农作物的种植。

2.掌握两汉时手工业发展的表现:丝织技术的提高和冶炼技术的进步。

3.掌握两汉时商业繁荣的表现;城市的兴盛,交通的发展,商业场所的出现(专门),商品种类的增多以及了解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

2.能力目标.通过思考和概括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2.通过思考和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两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与手工业、商业发展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编讲历史故事,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通过阅读地图、图片、史料,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3.通过列表形式培养学生比较、概括、归纳的能力。

4.情感、态度、价值观.经济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通过对两汉的经济发展的学习,探索出终极的经济原因,总结一定的经济规律。

2.两汉时期的大一统局面,促使经济迅速发展。

国家的稳定,民族间的密切交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3.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我国后世的经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4.以两汉时兴修水利和城市中的一些规定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5.两汉时的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这是值得骄傲的,这与两汉长期的政治统一是分不开的。

●教学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2.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重点突破利用书中的地图、文字资料、图片及学生查找的补充资料,通过讲故事、再现历史场景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两汉在农业和手工业方面的进步。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进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兴胜。

●教学难点.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2.重农抑商政策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辩证关系。

难点突破通过引导学生归纳两汉时期的经济成就,找出经济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相互联系,从而归纳出两汉经济发展的原因。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课件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课件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今河南卫辉人也)。” “公元31年,迁南阳太守……善于计略,省爱民役。 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具功多,百姓便之” ---------《后汉书. 杜诗传》
请说出史料中的人物、相关发明及意义。
二牛抬杠
P76
两汉时期提高生产效率的 科技发明
耕犁、耧车、提花机、水排等
2.冶铁业
长安城
东市 西市
东市、西市为什 么在城的西北角? 又为什么用墙围 起来?
P75
汉朝实行重农 抑商政策,所以 长安的东、西两 市不设在城中心, 而设在西北角, 并用墙围起来, 以便于官府的控 制和管理。
这些规定有些对,有些不对。如春夏不得 掏鸟窝的卵、不得“弹射飞鸟”,城内民 宅必须种树等,都有利于环境保护。而市 场贸易时间有一定限制,就不利于商业的 发展。
首先,早起穿起织有精 美花纹的衣服。
吃早饭后去 使用一下最 新机器—— 提花机,看 好不好用。
然后去逛街:
带上五铢钱, 去西市看看, 买把好剑给 父亲
汉武帝时将地方的铸币权 河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统一铸造五铢钱。
五铢钱
坐上马车
看到街道好繁华哦!
博山炉(薰炉 )
终于回到 家了,掌 灯
长信宫灯
田蚡是为了个人的私利不让
汉武帝治河,因 为田蚡的田产 在黄河北岸,河道南移,他的 田地就 没有水患之忧。 而汉武帝是因为有迷信思想,所以才听田蚡 的话 。
“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 黄河在下游(今河南濮阳附近)决口, 泛滥16个郡,20多年都没能堵住…… 西汉后期,水利长期失修黄河又泛滥成灾。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1、条件:
景帝后期的经济繁荣 客观条件: 主观条件: 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13.两汉经济的发展

13.两汉经济的发展

●K19
两汉经济繁荣的原因?
●K20
●K17
汉 代 “ 五 铢 钱 ”
!`1
汉朝1钧=30斤(即今天7.44公斤) 1斤=16两(即今天0.248公斤) 1两=24铢(即今天15.5克) 五铢钱(实际重量3.5-4克)
雷霆万钧 千钧一发 半斤八两
●K18
“五铢钱”从汉武帝开始使用,到东 汉末年废弃,一共使用了400年左右。
你认为两汉时期农业、 手工业和商业三者的关系 是怎样的?
●K04
黄河
●K05
耒耜
●K06

●K07
辕 犁壁 犁铧
●K08
汉 代 壁 画 中 的
●K09
二 牛 抬 杠
耧车的工作原理?
●K10
耧车
耧车由三只耧脚 组成,就是三脚 耧。三脚耧,下 有三个开沟器, 播种时,用一头 牛拉着耧车,耧 脚在平整好的土 地上开沟播种, 同时进行覆盖和 镇压,一举数得, 省时省力,故其 效率可以达到 “日种一顷”。
●K11
●K12
观察教材P74水排的模型,探究其
工作原理(小组讨论2Leabharlann 钟)。●K13火炉
皮囊
水轮
●K14
钢和铁有什么区别?
含碳量不同,铁的含碳量超
过2﹪ ,钢的含碳量在2﹪-0.03﹪ 之间
●K15
观察教材P75汉代长安城地图,探究 东市、西市偏处在角落里的
可能原因(小组讨论2分钟)。
●K16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K01
农业要发展,需要很多条件,假设 你是古代皇帝,你会从哪些方面着 手发展农业? 1、兴修水利 2、改进技术和生产工具 3、良好的政策 4、稳定的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中学七年级历史科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____两汉经济的发展
主备教师:卢丽婷时间: 2010 年月日第 12 周名言警句:铸币权、盐铁经营权、五铢钱、重农抑商、
同级同科教师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组长签名:________________
1、西汉帝时期,治理黄河,黄河在以后的八十多年,黄河下游没有发生过大水灾。

东汉明帝令水利专家主持修河,在以后的八百多年里,黄河没有改道。

2、汉代的丝织品已经使用,染色技术也很高,能织出精美的花纹,深受中外人民的喜爱。

汉代冶铁技术处于当时世界先列。

东汉的南阳太守 ,发明了 ,利用鼓风冶铁,节约了人力,提高了冶铁的质量,这项发明比欧洲早多年。

3、汉武帝时期将地方的权和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钱,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汉代的商业繁荣,两汉的都城、是当是世界上少有的大城市。

【合作探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请各组同学携手解决下面的问题吧!
思考一:请第1组同学解决课本P72“动脑筋”题。

思考二:请第2组同学解决P75“动脑筋”题。

思考三:请第3组同学回答,两汉时期提高生产效率的发明有哪些?
思考四:请第4组同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后汉书》
(1)图中展示的是什么工具?由谁发明的?
(2)材料所说的用力少指的是用什么作动力?
(3)这项发明与欧洲相比有何重要的地位?
思考五:请第5组同学解决P75“活动探究”中的第1题。

思考六:请第6组同学解决P75“活动探究”中的第3题。

附页:
主备教师:卢丽婷科组长签名:
一、知识的延伸与拓展
通过思考和概括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两汉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二、预见性问题
讲述经济发展的内容,不能就事论事,忽略它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关系,这样就不容易讲深讲透。

要联系到两汉时期的政治、文化、民族关系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