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季版)《清朝前期的兴盛》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1)

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1)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是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主要讲述了清朝前中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以及这一时期面临的危机。

本课内容是清朝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了解清朝历史的全貌和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2. 学情分析: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思维能力,但对于清朝前中期的历史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时空观念,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深入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二、核心素养1.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清朝前中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2. 史料实证:通过对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等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提高历史学习的可信度。

3. 时空观念:通过对清朝前中期历史事件的时空定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演变。

4. 历史解释:通过对清朝前中期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解释,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提高历史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5.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清朝前中期的历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清朝前中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状况。

2. 教学难点:清朝前中期面临的危机及其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了解清朝前中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 探究法:通过设置问题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清朝前中期的历史问题。

3. 史料分析法:通过对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等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

4. 比较法:通过对清朝前中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第19课 清朝前期的兴盛

第19课 清朝前期的兴盛

棉花、烟草、甘蔗等经济作物种植也更加广泛
玉米、甘薯普遍推广种植
北 美 洲
南 美 洲
原产美洲农作物传入中国的路径
3.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1)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2)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 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二)手工业的发展 原因: 农业的发展进而为手工业部门提供了更多原料;
云锦是丝绸中最高贵的一 种,有“寸锦寸金”之说。 云锦是明清皇帝御用物品。 明清皇帝在江宁(南京) 设置织造府。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 祖上3代4人在江宁织造府 任职长达65年之久。
南京的云锦
苏州、明代丝织 中心
南京清代丝织 中心
苏州的丝,杭州的绸,南京云锦苏杭愁。
二、探究点:商业的繁荣
1.原因
(1)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2)清军入关后经济残破,实行扶持商业的政策。
《盛世滋生图》局部

2.表现
(1)农村集市、城镇集市繁荣,店铺林立,商品繁多。 (2)形成了一些大的商邦,比如:晋商和徽商。 (3)北京、汉口、苏州、佛山号称“天下四聚”
晋商俗称“山西帮”,亦称“西商”、“山贾”。在漫长的 历史中,晋商以山西富有的盐、铁、麦、棉、皮、毛、木材、旱 烟等特产,进行长途贩运,设号销售,套换江南的丝、绸、茶、 米,又转销西北、蒙、俄等地,其贩运销售活动遍及全国范围, 形成了成为能与南方徽帮相抗衡的最有经营实力的北方晋帮集团。 晋商真正崛起于明代,至清乾隆、嘉庆、道光时期已发展到鼎盛。 特别是到清朝中叶,山西商人逐步适应金融业汇兑业务的需要, 由经营商业向金融业发展,咸同时期山西票号几乎独占全国的汇 兑业务,成为执全国金融牛耳的强大商业金融资本集团。

2017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的兴盛word教

2017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的兴盛word教

南州中学初一年级历史学科学案课题章节第七单元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课落款称:第19课清朝前期的兴盛课标要求:通过清朝经济进展和人口增加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

重点:农业、手工业的进展难点:清朝前期经济进展的原因四步互动课堂教学进程一、揭露目标,学法指导学生阅读“课标要求”,看书完成学生自学内容二、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看书,并将下列问题的答案在书中勾画出来)一、清朝前期农业进展的原因和具体表现?二、清朝前期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的史实给咱们如何的启迪?3、清朝前期手工业进展的原因和具体表现?4、清朝前期商业繁荣的原因和表现?五、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如何熟悉人口的增加?六、中国古代史上最后一个盛世局面是?形成的原因有哪些?三、学生展示,教师精导(一)组内交流彼此补充完整(二)组内合作交流:梳理中国古代史上的盛世,并归纳这些盛世局面形成的一路原因,并分析能够为咱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如何的经验?四、边练边清,巩固提升一、清朝前期,面积大幅度增加。

等粮食产量显著提高。

高产作物和普遍推行和种植,成为我国南北方的主要粮食。

、、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二、随着的进展,手工业也取得进一步进展。

手工业取得改良,取得提高,扩大,更细密。

制瓷业中心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制作工艺有新冲破。

成为新兴的丝织业中心。

、的棉布畅销。

、、也取得进展。

3、清朝前期,、的进展增进了商品的流通,使商业加倍繁荣。

在农村,快速进展。

、、、是清朝前期的四大商业城市,号称“”。

4、清朝前期,由于等政策,人口迅速增加。

五、经济的全面进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促使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局面——“”的形成。

六、(16 A)磁器凝聚了中国古代高超的科技智慧与东方民族精湛的审好心趣。

清朝时期中国著名的制瓷中心是()A.南京B.松江C.广州D.景德镇7、下列哪些地方生产的棉布畅销各地()①南京②苏州③无锡④松江⑤杭州A.①②⑤B.①②④C.②③⑤D.③④八、“康乾盛世”时在位的皇帝有()①顺治帝②康熙帝③乾隆帝④雍正帝A.①②④B.②③④C.②③D.②④。

《第13课 清前中期的兴盛与危机》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13课 清前中期的兴盛与危机》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清前中期的兴盛与危机》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清前期历史背景和兴盛时期的主要成就。

2. 理解危机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原因。

3. 培养历史认识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清前期兴盛时期的繁荣与危机之间的联系。

2. 教学难点:理解危机产生的社会原因和影响。

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历史资料和图片,包括文献、地图、文物等。

2. 制作PPT课件,包括历史背景、事件描述和问题讨论等。

3. 安排小组讨论的场地和道具,如模拟清朝服饰、道具等。

4. 邀请学生准备相关案例或故事,以便在教室上分享。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关于清朝前中期繁荣的影视片段,提出问题:“清朝前中期为什么会如此繁荣?”2. 结合教材相关内容,让学生讨论回答问题,引出课题。

(二)新课讲授1. 清前中期兴盛的原因:(1)政治清明:康熙、雍正两朝大力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社会安定;(2)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繁荣,商业发达,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3)民族干系和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稳固。

2. 危机:(1)如何理解危机?在当时有哪些危机?如何看待这些危机?答:危机包括自然灾害、统治集团腐朽、闭关锁国导致落后、外来侵略等。

(2)危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看待危机与兴盛的干系?答:危机是清前中期兴盛的必然结果。

兴盛使统治者耽于享乐,吏治有所败坏,导致危机出现。

但危机又促使统治者调整政策,推动社会进步。

3. 探究问题:如何评判清朝前中期的历史地位?答:清朝前中期是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经济、文化繁荣,疆域辽阔,多民族国家进一步统一稳固,对后世影响深遥。

但同时也面临一些社会问题,如封建统治的腐朽、民族矛盾的尖锐、闭关锁国导致落后等。

(三)教室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总结清朝前中期兴盛与危机的特点及原因,并思考如何评判这段历史。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
教师展示清朝宫殿、民间风情等图片,让学生对清朝有一个直观的认识。随后,教师讲述一个关于顺治皇帝登基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清朝建立初期面临的困境以及是如何克服这些困境的。
3.学生分享: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清朝前中期的了解,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知
1.清朝建立与康乾盛世
3.作业完成后,教师要进行认真批改和反馈,指导学生改进;
4.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完成作业,提高作业质量和学习效果。
(2)清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
(3)清朝鼎盛时期的原因及面临的危机。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重难点:
(1)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2)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清朝前中期的历史事件、人物、制度进行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重难点: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6.教学评价,关注成长: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小组讨论等,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7.教师引导,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关注学生的需求,适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以图片展示、故事引入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清朝前中期的历史情境。
(2)制作一份关于清朝前中期历史的宣传册,内容包括图片、文字、图表等,展示清朝的辉煌成就及面临的危机;
(3)策划一次关于清朝前中期历史的主题活动,如知识竞赛、讲座、展览等,提高同学们对历史的兴趣。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要认真查阅资料,确保内容的准确性;

《第13课清前中期的兴盛与危机》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历史高教版23中国历史

《第13课清前中期的兴盛与危机》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历史高教版23中国历史

《清前中期的兴盛与危机》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清前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繁荣发展。

2. 理解清朝前期社会稳定与繁荣背后的危机因素。

3.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清朝前期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等。

2. 教学难点:如何从繁荣中看到危机,理解清朝前期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历史资料,包括图片、文献、视频等。

2. 设计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历史问题。

3. 制作PPT,用于展示历史资料和讲解。

4. 预先布置作业,让学生预习相关内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提问:让学生回忆一下,清前期是哪个朝代,其历史时期背景是怎样的?2. 引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清前期是清朝前中期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危机。

3. 展示课题:《清前中期的兴盛与危机》(二)讲授新课1. 清前中期兴盛的原因:(1)政治稳定:清朝前期实行了有效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政治稳定,社会秩序良好。

(2)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国家经济实力增强。

(3)文化繁荣:文化艺术、科技、文学等方面都有所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2. 危机产生的原因:(1)土地兼并严重:封建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农民负担加重,导致社会矛盾加剧。

(2)统治阶级腐朽:清朝前期统治阶级中出现了腐败现象,导致政治更加黑暗。

(3)民族矛盾尖锐:清朝前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矛盾也非常尖锐,这对国家安全和稳定构成了威胁。

3. 危机的影响:清前中期的危机不仅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国家的稳定和安全。

同时,危机也促进了社会变革和进步。

(三)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清前中期兴盛与危机的原因和影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四)布置作业1. 复习本课所学内容;2. 写一篇小论文,分析清前中期兴盛与危机对当时社会和后世的影响。

七年级历史下册《清朝前期的兴盛》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清朝前期的兴盛》教案、教学设计
3.历史事件的逻辑关系:指导学生理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位皇帝的治理成就,以及这些成就对清朝兴盛的作用。
(二)教学设想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章内容,特提出以下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生动展示清朝前期的社会风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引导思考: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清朝前期兴盛的原因和表现。
4.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5.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历史。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清朝前期兴盛的原因及表现: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的教学重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剖析,理解其内在联系。
2.清朝疆域扩张与民族关系:这是本章的难点,要求学生掌握清朝对蒙古、西藏、新疆等地区的统治,以及民族融合与矛盾的处理。
七年级历史下册《清朝前期的兴盛》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清朝的建立过程,包括清朝的起源、建立者努尔哈赤、皇太极等历史人物。
2.掌握清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兴盛表现,如康乾盛世的形成、农业生产的提高、手工业的发展等。
3.了解清朝前期的疆域扩张与民族关系,包括对蒙古、西藏、新疆等地区的统治。
4.课后作业: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清朝前期兴盛知识点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教材和课堂所学,绘制一张关于清朝前期兴盛的思维导图,要求涵盖清朝的建立、政治、经济、文化、疆域扩张等方面的内容,以直观地展示清朝前期的发展状况。

(七年级历史教案)清朝前期的兴盛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清朝前期的兴盛导学案

清朝前期的兴盛导学案七年级历史教案导学提纲●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1.农业:(1)条件: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农业生产,面积大幅度增加。

(2)表现: 等粮食产量显着提高;甘薯和普遍推广和种植;棉花、烟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更广泛。

2.手工业:(1)条件: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也得到进一步发展;手工业有一定程度的改进。

(2)表现:生产技术提高、扩大、生产分工更加细密;制瓷业中心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瓷器制作的工艺水平也有了新的突破; 成为丝织业中心;松江、生产的棉布畅销各地等。

●二、商业的繁荣1.条件: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的流通,使商业更加繁荣。

2.表现:在农村,快速发展;在城镇,不仅有各种各样的集市,还有林立的店铺,商品种类繁多,交易活跃。

3.代表:北京、、、佛山是清朝前期的四大商业城市,号称“天下四聚”。

●三、人口的增长1.原因:国力强盛,社会稳定,耕地面积扩大,的广泛种植,加之清政府推行“ ,”的政策。

2.影响:人口的增长有利于生产的发展,但快速的大幅度增长也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四、康乾盛世1.时间:清朝至乾隆年间(1684—1795)。

2.措施:统治者调整政策,使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

3.结果:国家巩固,社会相对稳定,史书称这一时期为“ ”或“康雍乾盛世”。

巩固训练1.在清朝统治初期,统治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CA.引进新的农产品B.大力兴修水利C.增加耕地面积D.研发新的农业生产丁具2.清朝农业发展的表现不包括()DA.耕地面积扩大B.水稻等粮食产量提高C.推广高产作物种植D.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3.瓷器凝聚了中国古代高超的科技智慧与东方民族精湛的审美意趣。

清朝时期中国着名的制瓷中心是()DA.南京B.松江C.广州D.景德镇4.下列哪些地方生产的棉布畅销各地()D①南京②苏州③无锡④松江⑤杭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课清朝前期的兴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清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史实;掌握清朝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的基本史实;理解清朝人口的增长的原因和表现。

过程与方法 1.制作本课的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

2.通过设疑讨论、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3.通过查阅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相关知识点的能力;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人口增长的关系,培养学生从经济角度(生产力)入手分析新的社会现象(生产关系)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清朝经济发展的表现、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人口增长的利弊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耕织图》图)《耕织图》是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俦所作,作品得到了历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许。

南宋时的楼俦在任于潜令时,绘制《耕织图诗》45幅,包括耕图21幅、织图24幅。

为什么讲述清朝的经济课本使用南宋时期的农耕画作呢?因为这几百年年我国的农耕基本没有什么变化。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朝的前期经济发展的概况。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多媒体出示问题:清朝前期统治者对农业的基本态度和认识)教师讲述:清朝前期统治者对农业的基本态度和认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2.(多媒体出示图片,回答问题: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看图,读教材,总结清政府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
答案提示: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治理水利;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多媒体出示问题: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读教材,学生分组抢答清朝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和影响
答案提示:表现: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目标导学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一)手工业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清代纺织图)
2.教师简要介绍清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二)商业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盛世滋生图》局部)
2.(多媒体出示问题:清朝商业发展的条件)读教材,学生总结清朝商业发展的条件是什么提示: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的流通;陆路和水运发达。

3.(多媒体出示问题:清朝商业发展的表现)引导学生抢答清朝商业发展的表现
答案提示:①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②形成了一些大的商邦,比如:晋商和徽商。

目标导学三人口的增长
1.(多媒体展示以下两则材料)史料解读
2.(多媒体出示问题:清朝人口增长的原因)根据材料一,讨论工清朝人口增长
提示: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3.(多媒体出示问题:人口增长的影响)结合材料二,学生分组讨论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的影响
答案提示:
积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劳动力和扩大了商品销售市场。

消极: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课堂总结
明清时期,大量高产农作物的引种、手工业技艺的进步、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使封建经济得到了高度发展。

教学反思
学习本课,让学生感受到清代,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并引导学生从农业、手工业发展导致产品增加,投入市场,成为商品这一思路思考。

课堂教学,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增加历史学习的趣味性。

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清朝前期的兴盛
农村和城镇集市的繁荣
人口增长—利于生产
过度开垦,破坏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