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致癌物分类

合集下载

国家癌症研究中心(IRAC)致癌物分类

国家癌症研究中心(IRAC)致癌物分类

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致癌物分类(2005)1类(95种)+2A类(66种)+2B类(241种)天然的黄曲霉毒素4-氨基联苯砷及其化合物1石棉硫唑嘌呤、氮杂硫嘌呤苯联苯胺铍及其化合物2N,N-双(氯乙基)-2-萘胺(萘氮芥)双氯甲醚和氯甲甲醚(工业品)1,4-丁二醇二甲烷磺酸酯;白消安;马利兰镉其化合物苯丁酸氮芥1-(2-氯乙基)-3-(4-甲基环己)-1-亚硝脲、赛氮芥铬化合物(六价)2环孢霉素环磷酰胺己烯雌酚EB病毒、非洲淋巴细胞瘤病毒毛沸石环氧乙烷3鬼臼乙叉苷与顺氯氨铂和博来霉素合用甲醛砷化镓幽门螺旋菌(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含麻兜铃碱的草药人免疫缺陷病毒Ⅰ型(感染)人乳头瘤病毒16型人乳头瘤病毒18型人T-细胞亲淋巴病毒Ⅰ型左旋苯丙氨酸氮芥;米尔法兰8-甲氧基补骨酯素加长波紫外线MOPP及其他包括烷化剂的联合化疗芥子气;硫芥2-萘胺中子镍化合物2绝经后的雌激素治疗非甾族雌激素1甾族雌激素1麝猫后睾吸虫(感染)联合口服避孕药(注:也有结论性证据证明本品有保护作用对抗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序贯口服避孕药32磷,作为磷酸盐239钚及其衰变物(可含有240钚和其他同位素),作为气溶胶放射性碘的短寿同位素,包括因原子反应器事故和核武器爆炸来源的131碘核素,发射α粒子,体内沉积核素,发射β粒子,体内沉积224镭及其化合物226镭及其化合物228镭及其化合物222氡及其化合物埃及血吸虫二氧化硅,结晶型(职业接触吸入的石英或方晶石尘)日光辐射含石棉状纤维的滑石三苯氧胺、它莫西芬(注:也有结论性证据证明本品可降低对侧乳房癌危险)2,3,7,8-四氯二苯-对-二噁英、TCDD3噻替哌232钍及其衰变物,以二氧化232钍胶体溶液静脉注射苏消安氯乙烯X-射线和γ射线混合物:酒精饮料含非那西汀的镇痛合剂槟榔果槟榔与烟草同嚼(含烟草的萎叶)不含烟草的萎叶煤焦油沥青煤焦油未处理和稍处理的矿物油咸鱼(中国式咸鱼)页岩油烟炱无烟的烟草制品木尘铝的生产饮用水中的砷碱性嫩黄制造靴鞋制造和修理煤的气化焦炭生产家具和橱柜制造接触氡的地下赤铁矿开采不随意的吸烟钢铁铸造异丙醇制造的强酸工艺品红制造油漆工(职业接触)橡胶工业含硫酸的强无机酸雾(职业接触)吸烟(指对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物质和成组物质:丙稀酰胺3阿霉素3马兜铃酸(增噬力酸,木通甲素)雄激素类固醇类氮胞苷;5-氮杂胞苷3苯并[a]蒽3联苯胺衍生染料3苯并[a]芘3双氯乙基亚硝基脲1,3-丁二烯敌菌丹3氯霉素3α-氯化甲苯类(二氯甲基苯,三氯甲苯,苄基氯)联合接触罗莫司汀、罗氮芥氯乙环己亚硝脲34-氯邻甲苯胺氯脲菌素、吡葡亚硝脲3顺铂、顺氯氨铂3华支睾吸虫(感染)3二苯并[a,h]蒽3硫酸二乙酯3二甲甲酰盐酸酯3硫酸二甲酯3环氧氯丙烷3溴化乙烯、1,2-二溴乙烷3乙基亚硝基脲3鬼臼乙叉苷3缩水甘油3人乳头瘤病毒31型人乳头瘤病毒33型磷化铟氨基甲基咪唑并[4,5-f]喹啉;ⅠQ3铅无机化合物卡波济肉瘤(皮肤多发性肉瘤)疱疹病毒/人疱疹病毒3 5-甲氧基补骨酯素34,4-亚甲双(2-氯苯胺);MOCA3甲磺酸甲酯3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3N-甲基-N-亚硝基胍3氮芥N-亚硝基二乙胺3N-亚硝基二甲胺3非那西汀盐酸甲基苄肼3鬼臼噻吩苷四氯乙烯3邻甲苯胺三氯乙烯31,2,3-三氯丙烷三(2,3-二溴丙基)磷酸酯3长波紫外线3中波紫外线3短波紫外线3溴乙烯3氟乙烯混合物:木焦油柴油内燃机废气辣巴拉圭茶;辣冬青茶非砷类杀虫剂(职业喷洒和使用)多氯联苯接触场合:工艺玻璃、玻璃容器和冲压器皿制造含碳化钨的钴金属男女宾美发的职业操作石油精练(职业接触)太阳灯和太阳浴床的享用(指对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并不充分;或指对人类致癌性证据不足,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物质和成组物质:2-氨基-9H-吡啶并[2,3-b]吲哚;氨基-α-咔啉;A-α-C乙醛乙酰胺丙烯腈2-(2-呋喃基)-3-(5-硝基-2-呋喃基)丙烯酰胺;AF-2黄曲霉毒素MI对氨基偶氮苯邻氨基偶氮苯2-氨基-5-(5-硝基-2-呋喃基)-1,3,4-噻二唑胺苯亚吖啶邻甲氧基苯胺三氯化锑杀螨特金胺(工业品)重氮乙酰丝氨酸;氮丝氨酸氮丙啶;1-氮杂环丙稀3苯并[b]荧蒽苯并[j]荧蒽苯并[k]荧蒽苯并呋喃苄基紫4B2,2-双溴甲基丙烷-1,3-二醇博莱霉素3羊齿蕨溴二氯甲烷丁化羟基茴香醚;丁基酚甲基醚(BHA)β-丁内酯咖啡酸炭黑3四氯化碳儿茶酚3陶瓷纤维氯丹十氯酮;开篷氯菌酸对氯苯胺3-氯-4-(二氯甲基)-5-羟基-2(5H)-呋喃酮氯仿;三氯甲烷氯甲基丙烯氯苯氧基除草剂4-氯-邻苯二胺氯丁二烯3百菌清3CI酸性红114CI碱性红9CI直接蓝15柑桔红2号钴及其化合物2硫酸钴及其他可溶性钴盐对甲酚定苏铁苷;苏铁素氮烯唑胺;氮烯咪胺茜素;二羟蒽醌多诺霉素;柔红霉素;红比霉素滴滴涕;二二三;DDTN,N’-二乙酰基联苯胺2,4-二氨基苯甲醚4,4’-二氨基二苯基醚2,4-二氨基甲苯二苯并[a,h] 吖啶二苯并[a,j]吖啶7H-二苯并[c,g]咔唑二苯并[a,e]芘二苯并[a,h]芘二苯并[a,i]芘二苯并[a,l]芘1,2-二溴-3-氯丙烷2,3-二溴正丙醇二氯乙酸对二氯苯43,3’-二氯联苯胺3,3’-二氯-4,4’-二氨基二苯基醚1,2-二氯乙烷二氯甲烷1,3-二氯丙烯(工业品)敌敌畏1,2-二乙肼二环氧丙醇间苯二酚醚二氢黄樟素硫酸二异丙酯3,3’-二甲氧基联苯胺;邻联茴香胺对二甲氨基偶氮苯反式-2-[(二甲氨基)甲亚氨基]-5-[2-(5-硝基-2-呋喃基)-乙烯基]-1,3,4-噁二唑2,6-二甲苯胺3,3’-二甲联苯胺;邻联甲苯胺1,1-二甲肼3,7-二硝基荧蒽3,9-二硝基荧蒽1,6-二硝基芘1,8-二硝基芘2,4-二硝基甲苯2,6-二硝基甲苯1,4-二恶烷l,4-二环氧乙烷分散蓝I1,2-环氧丁烷3丙烯酸乙酯乙基苯甲磺酸乙酯植入组织中的异物:制成光滑薄膜的聚合物(聚乙二醇酸除外)制成光滑薄膜的金属物金属钴,金属镍和含有66%~67%镍、13%~16%铬和7%铁的合金粉2- (2-甲酰肼基)-4-(5-硝基-2-呋喃基)噻唑烟曲霉毒素B1呋喃2-氨基-6-甲二吡啶并[l,2-a:3',2'-d]咪唑;Glu-P-12-氨基二吡啶并[1,2-a:3',2'-d]咪唑;Giu-P-2缩水甘油醛灰黄霉素HC蓝l号七氯;六氯苯六氯乙烷六氯环已烷类;六六六;六氯化苯类六甲基磷酰胺人免疫缺陷病毒2型人乳头瘤病毒、除l6,18,31和33型以外的某些型肼1-羟基蒽醌茚并[1,2,3-cd]芘铁-葡聚糖络合物异戊二烯毛果天芥菜碱;向阳紫草碱铅及其无机化合物2品红(含Cl碱性红9)磁场(超低频)2-氨基-3-甲基-9H-吡啶并[2,3-b]吲哚;MeA-α-C甲孕酮;安宫黄体酮;6α-甲-17-羟孕酮醋酸酯2-氨基-3,8-二甲咪唑并[4,5-f]喹啉;MeIQ2-氨基-3,8-二甲咪唑并[4,5-f]喹喔啉、MeIQx美尔法兰;消旋苯丙氨酸氮芥2-甲氮丙啶;丙烯基亚胺甲基氧化偶氮基甲醇乙酸酯5-甲基屈4,4'-亚甲基双(2-甲苯胺)4,4'-亚甲基二苯胺甲基汞化合物22-甲基-1-硝基蒽醌(纯度未确定)N-甲基-N-亚硝基尿烷甲基硫尿嘧啶甲硝唑;灭滴灵灭蚁灵;全氯五环葵烷丝裂霉素C米托蒽醌农吉利碱-I、野百合碱、大叶猪屎青碱5-(吗啉代甲基)-3-[(5-硝基呋喃亚甲基)氨基]-2-噁唑烷酮萘苯丁酸;降脂素镍金属和合金硝噻哒唑;硝唑咪氮川乙酸及其盐类25-硝基苊2-硝基苯甲醚硝基苯6-硝基屈除草醚(工业品)2-硝基芴1-[(5-硝基呋喃亚甲基)氨基]-2-咪唑啉酮N-[4-(5-硝基-2-呋喃基)-2-噻唑基]乙酰胺N氧化氮芥;盐酸氧氮芥硝基甲烷2-硝基丙烷l-硝基芘4-硝基芘N-亚硝基二正丁胺N-亚硝基二乙醇胺N-亚硝基二正丙胺3-(N-亚硝基甲氨基)丙腈4-(N -亚硝基甲氨基)-l-(3一吡啶基)-l-丁酮N- 亚硝基甲基乙胺N -亚硝基甲基乙烯胺N -亚硝基吗啉N'- 亚硝基去甲烟碱N -亚硝基哌啶N - 亚硝基吡咯烷N 一亚硝基肌氨酸赫曲毒素A绝经后的雌激素-孕激素治疗3油橙SS去甲羟基安定;舒宁3>5μm长纤维坡缕石(链状结构黏土矿物)平菌痢S(含呋喃羟甲三嗪)盐酸苯偶氮吡啶苯巴比妥酚酞盐酸苯氧苄胺苯基缩水甘油醚苯妥因2-氨基-1-甲基-6'-苯咪唑并[4,5-b]吡啶;PhIP多氯酚类及其钠盐(混合接触)丽春红MX丽春红3R溴酸钾孕酮类避孕用孕激素1,3-丙烷磺内酯β-丙内酯氧化丙烯;甲基氧丙环丙硫尿嘧啶难溶的陶瓷纤维Riddelliine黄樟素日本血吸虫(感染)邻苯基酚钠特定的纤维如E-玻璃纤维和’475’玻璃纤维柄曲霉素链尿霉素;链唑霉素苯乙烯3草克死;2-氯烯丙基-N,N-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酯四氟乙烯3四硝基甲烷硫代乙酰胺4,4’-硫代二苯胺硫尿嘧啶甲苯二异氰酸酯盐酸三氮芥1(3-氨基-1,4-二甲基-5H-吡啶并[4,3-b]吲哚);Typ-p-13-氨基-1-甲基-5H-吡啶并[4,3-b]吲哚)、Typ-p-2锥虫蓝;台盼蓝尿嘧啶氮芥;尿嘧啶芥氨基甲酸乙酯;尿烷;乌拉坦五氧化二钒乙烯基醋酸酯34-乙烯环己烷双环氧-4-乙烯环己烷扎西他宾叠氮胸苷;齐多夫定混合物:汽炼和气炼的沥青提取物角叉菜胶分解物;爱兰苔胶分解物平均12碳链和约60%氯化的氮化石腊咖啡(靶部位膀胱)(原注:有一些证据表明饮咖啡与大肠癌为负相关,不能认为饮咖啡对其他器官的致癌性有关)船舶柴油机燃料3汽油发动机废气残余燃料油(重油)汽油3(亚洲传统的)腌菜多溴联苯类毒杀芬(多氯莰烯类)念珠形镰孢霉菌产生的毒素焊接烟雾接触场合:粗细木工作业不含碳化钨的钴金属干洗(职业接触)印刷工艺(职业接触)纺织制造业(的工作)注:1、本评价适用于该组化合物作为一个整体,而不一定适用于其中每一种化合物2、作为一组化合物进行评价3、根据致癌性评价及机制的其他有关资料的支持证据,而将其评价提高,有2A类升为1类,或2B类升为2A类,或3类升为2B类4、致癌机制资料纳入总评的考虑范围。

致癌物分类标准

致癌物分类标准

致癌物分类标准致癌物是指能够引起人体组织器官中癌症发生的物质或因素。

根据其致癌作用的强度和证据的可靠程度,致癌物可以分为五类,即I 类、IIA类、IIB类、IIC类和III类。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五类致癌物的分类标准。

一、I类致癌物:这是指已经被确定能够引起癌症的物质。

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分类标准,I类致癌物被认为是对人类致癌作用确凿的物质。

这些物质的致癌性已经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得到证实。

常见的I类致癌物包括烟草、石棉、苯并[a]芘等。

二、IIA类致癌物:这是指致癌作用的证据相对较强,但还不足以被确定为I类致癌物的物质。

这些物质的致癌性在动物或人类身上已经有一定的证据支持,但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确认其致癌性。

常见的IIA类致癌物包括某些农药、二手烟、某些有机溶剂等。

三、IIB类致癌物:这是指致癌作用的证据相对较弱,但仍有一定的科学支持的物质。

与IIA类致癌物相比,IIB类致癌物的致癌性证据较少,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

常见的IIB类致癌物包括咖啡因、红肉、工作场所的部分化学物质等。

四、IIC类致癌物:这是指只在动物实验中显示出致癌作用的物质。

虽然这些物质在动物身上表现出致癌性,但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证明其对人类也具有致癌作用。

常见的IIC类致癌物包括某些农药、某些抗生素等。

五、III类致癌物:这是指尚无足够的证据证明其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

这些物质在目前的科学研究中没有显示出任何致癌性。

常见的III类致癌物包括咖啡、茶叶、某些蔬菜水果等。

需要注意的是,致癌物的分类标准是根据目前的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可能会对某些物质的致癌性重新评估。

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应该尽量避免接触和使用已被确定为致癌物的物质,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降低患癌症的风险。

致癌物的分类标准分为I类、IIA类、IIB类、IIC类和III类。

这些分类是根据对致癌作用的证据和可靠程度进行的区分。

世卫组织的致癌物分类体系

世卫组织的致癌物分类体系

世卫组织的致癌物分类体系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简称WHO)通过进行大量的研究和评估,将化学物质和物理因素根据其致癌性潜力分为不同的类别。

这个分类体系被称为“致癌物分类”。

致癌物分类是基于对人类暴露于这些物质后患癌风险的评估。

世卫组织的致癌物分类体系根据其致癌性程度分为以下五个主要类别:Group 1(第一组)、Group 2A(第二组A)、Group 2B(第二组B)、Group 3(第三组)和Group 4(第四组)。

1. Group 1(第一组):这是最高致癌性的类别,被确认为对人类有致癌风险的物质。

这些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如剂量和暴露时间等)可以导致多种类型的癌症。

例子包括:烟草中的尼古丁、乙醛和苯等。

2. Group 2A(第二组A):这是具有有限的致癌性潜力的类别。

这些物质在动物实验中被证实对于特定癌症的致癌性,但在人类中的致癌性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证据。

例子包括:二手烟、某些农药和某些工业化学品等。

3. Group 2B(第二组B):这一类别包括对人类潜在的致癌性有限的物质。

这些物质在动物实验中显示出致癌性,但在人类中的致癌性的证据相对较少或不一致。

例子包括:咖啡因、苯乙烯和某些草药等。

4. Group 3(第三组):这一类别包括被确定为对人类没有致癌性的物质。

这些物质在实验室和动物实验中没有显示出致癌性。

例子包括:维生素C、钙和某些植物提取物等。

5. Group 4(第四组):这一类别包括无法确定致癌性的物质。

这些物质缺乏足够的证据来证明它们对人类的致癌性。

例子包括:水、空气和天然气等。

需要强调的是,世卫组织的致癌物分类是基于当前的科学证据和研究结果,并且是动态更新的。

因此,有可能随着新的研究结果出现,物质的分类也会发生变化。

总结起来,世卫组织的致癌物分类体系根据物质的致癌性潜力将物质分为五类,分别是第一组(最高致癌性)、第二组A (有限致癌性)、第二组B(潜在致癌性有限)、第三组(无致癌性)和第四组(无法确定致癌性)。

第三章 常见环境化学致癌物

第三章 常见环境化学致癌物
油炸食品:
食物煎炸过焦后产生致癌物质多环芳烃。咖 啡豆烧焦后,苯并芘含量增加20倍。油煎饼、臭 豆腐、煎炸芋角、油条等,多数是使用重复多次 的油,高温下会产生一种致癌分解物。
霉变食物:米、麦、豆、玉米、花生等食品易受 潮霉变,被霉菌污染后会产生各种致癌毒素,如 黄曲霉素等。长芽花生也易产生黄曲霉素。
第三章 常见化学致癌物
致癌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但一般都认为人 类癌症有60~80%是由环境致癌物引起的。环境 致癌物包括化学的、物理的和生物的三大类,其 中以化学致癌物的种类最多。常见化学致癌物主 要包括:多环芳烃类、N-亚硝基化合物、芳香 胺类、霉菌毒素等。
其中亚硝胺类、苯并芘和黄曲霉素是公认的 三大致癌物质,它们都与饮食有密切关系。
对亚硝胺的人体致癌作用的长期研究论证了 人的肿瘤与亚硝胺有重要关系。 第一:人体除每天均可摄入含亚硝胺的前体化合物
外,还能在胃及其他器官中合成。 第二:亚硝胺化合物对实验动物具有普遍的致癌
性,也包括灵长类动物在内。 第三:人类亚硝胺中毒的表现与动物中毒类似。 第四:从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来看,人类的某
氯甲甲醚和双氯甲醚均为无色液体。
氯甲甲醚极易挥发,遇热水和乙醇溶液后 易分解产生氯化氢,溶于乙醇和丙酮。双 氯甲醚在潮湿空气中比较稳定。氯甲甲醚 主要用于生产离子交换树脂。
氯甲甲醚和双氯甲醚都是强致癌物, 后者致癌作用极强,大鼠吸入0.47mg/m3, 肺部即可发生肿瘤。国内外流行病学发现, 工人接触氯甲甲醚和双氯甲醚的浓度和年 限与肺癌的发生呈比例关系,且癌瘤发展 较快,转移也较早。
第五节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是目前已知作用最强的 化学致癌物,黄曲霉毒素主要诱发肝癌, 也可引起胃癌、肾癌、结肠癌等。诱发肝 癌能力相当于二甲基亚硝胺的75倍。

致癌物分类等级

致癌物分类等级

致癌物分类等级致癌物是指能够引发或促进癌症发生的物质。

根据其致癌性强弱,国际机构将致癌物分为不同的等级,以便对其进行分类和管理。

本文将介绍致癌物的分类等级,并对不同等级的致癌物进行详细解析。

一、1类致癌物1类致癌物是指已被确认具有致癌性的物质。

这些物质对人类的致癌性具有充分的科学证据,无论其暴露剂量多少,都能够导致癌症的发生。

常见的1类致癌物包括:石棉、苯并[a]芘、二手烟、甲醛等。

这些物质对人体的致癌风险非常高,应尽量避免接触。

二、2A类致癌物2A类致癌物是指可能具有致癌性的物质。

这些物质的致癌性有一定的科学证据支持,但还不能确定其对人体的致癌风险有多大。

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数据收集来确认其致癌性。

常见的2A类致癌物包括:酒精、染发剂、塑料制品中的邻苯二甲酸酯等。

对于这些物质的使用应谨慎,尽量减少暴露。

三、2B类致癌物2B类致癌物是指可能具有致癌性的物质。

这些物质的致癌性的科学证据相对较弱,暂时还无法确定其对人体的致癌风险。

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数据收集来确认其致癌性。

常见的2B类致癌物包括:咖啡因、食品中的苯丙胺、手机辐射等。

虽然目前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其对人体有害,但仍建议适度使用。

四、3类致癌物3类致癌物是指可能具有一定的致癌性的物质,但目前的科学证据还不足以确定其致癌风险。

这些物质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评估其致癌性。

常见的3类致癌物包括:咸鱼、腌制食品、某些草药等。

虽然这些物质可能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但目前尚无法确定其对人体的具体影响。

五、4类致癌物4类致癌物是指可能对人体无致癌性的物质。

目前的科学证据表明,这些物质在正常使用条件下不会对人体产生致癌风险。

常见的4类致癌物包括:纯净水、天然气、水果等。

对于这些物质,人们可以放心使用,不必过于担心致癌风险。

通过对致癌物的分类等级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管理这些物质。

对于1类致癌物,应尽量避免接触,以减少致癌风险;对于2A类和2B类致癌物,应谨慎使用,尽量减少暴露;对于3类致癌物,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评估其致癌性;而对于4类致癌物,可以放心使用。

3类致癌物限度

3类致癌物限度

致癌物是指能够引发癌症的物质或因素。

为了保护公众健康,各国纷纷制定了对致癌物的限度。

在我国,根据国家标准和法规,致癌物可以分为三类:A类、B类和C类。

一、A类致癌物A类致癌物是指已经被确证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

这些物质经过科学研究和实验证明,能够直接导致癌症的发生。

A类致癌物的限度非常严格,通常是零容许限度。

这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A类致癌物的含量都不能超过可检测的最低限度。

常见的A类致癌物包括:1. 硝酸盐类物质:如亚硝酸盐、硝酸盐等。

这些物质主要存在于食品中,如烟熏食品、腌制食品等。

2. 长期暴露于石棉颗粒:石棉是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但长期暴露于石棉颗粒会增加患肺癌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

3. 苯类物质:苯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有机溶剂,但长期接触会增加患白血病和其他血液系统疾病的风险。

二、B类致癌物B类致癌物是指存在一定证据表明它们可能对人类健康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

与A类致癌物相比,B类致癌物的证据可能不够充分或者存在一些争议。

对于B类致癌物,限度通常是以允许的最大容许量来表示。

常见的B类致癌物包括:1. 某些农药和杀虫剂:某些农药和杀虫剂中的化学成分可能对人体健康有潜在的致癌风险。

2. 某些工业化学品:某些工业化学品,如苯并芘、丙烯腈等,被认为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致癌作用。

3. 部分食品添加剂:某些食品添加剂,如防腐剂、色素等,可能对人体健康构成一定的致癌风险。

三、C类致癌物C类致癌物是指存在一定疑据表明它们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致癌作用的物质。

与A类和B类致癌物相比,C类致癌物的证据更为有限或者存在一些不确定性。

对于C类致癌物,限度通常是以允许的最大容许量来表示。

常见的C类致癌物包括:1. 部分食品中的多环芳烃:多环芳烃是一种常见的化学物质,存在于烧烤食品、油炸食品等中。

2. 部分工业化学品:某些工业化学品,如苯、甲醛等,被认为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的致癌风险。

3. 部分放射性物质:某些放射性物质,如铀、钚等,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致癌作用。

致癌物

致癌物
(三)人类流行病学调查
1.肿瘤流行病学调查
以肿瘤的发病率或病死率作为观察终点;
多采用分析流行病学的方法(回顾性定群调查、病例对照调查的方法):调查结果为阳性+剂量-反应关系+得到动物试验的验证,该化合物为人类致癌物;调查结果为阴性不能完全确定受试物为非致癌物,可能是接触时间短或剂量低所致
2.生物标记物流行病学调查
5.转癌基因或前癌基因小鼠:一种有望代替长期动物致癌的试验系统
可观察致癌物与基因相互作用以及不同致癌阶段所起的作用;这类方法对确认致癌物以及理解致癌机制很有帮助;不适于作危险性评估
6.啮齿类动物短期致癌试验
小鼠肺肿瘤诱发试验
大鼠肝转移灶诱发试验
小鼠皮肤肿瘤诱发试验
雌性大鼠乳腺癌的诱发试验
促癌剂的检查选用适当的低剂量启动剂,启动后1-2周开始用受试物染毒
(二)动物致癌试验
1.优点:人类接触受试物后往往需要20年左右的潜伏期,动物试验一般进行1-2年可获阳性结果;能严格控制试验条件,排除流行病学不易控制的许多混杂因素的影响
2.缺点:动物试验结果外推至人存在不肯定性
3.受试物优先选择短期致癌试验阳性的化学物质
动物种属的选择,应考虑受试物可能作用的靶器官
这类化合物进入机体后,不需体内代谢活化而直接与细胞生物大分子(DNA,RNA,蛋白质)作用而诱导细胞癌变。
各种致癌性烷化剂和金属致癌物
(2)间接致癌物(indirect carcinogen)
这类化合物进入机体后需经细胞内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代谢活化后才具有致癌性。
多环芳烃类、芳香胺类、亚硝胺类、致癌性霉菌毒素和某些食物的热裂解产物等
氨基偶氮类
亚硝胺类化合物
黄曲霉毒素
植物毒素

iarc对化学致癌物的分类

iarc对化学致癌物的分类

iarc对化学致癌物的分类IARC对化学致癌物的分类1. 综述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是一个独立的国际组织,致力于研究各种物质对人类的致癌风险。

IARC根据科学研究的证据对不同的化学物质进行分类,以提供对公众健康的评估和指导。

下面是IARC对化学致癌物的分类:2. 组别1:已致癌物质•组别1:已致癌物质 (Carcinogenic to humans)这个组别的化学物质对人类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其致癌性。

这些物质的暴露被确认为对人类有致癌风险。

3. 组别2A:可能致癌物质•组别2A:可能致癌物质 (Probably carcinogenic to humans) 这个组别的化学物质有一定的证据表明其致癌性,但仍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进一步的研究可能提供更多的证据来支持或排除其致癌性。

4. 组别2B:可能致癌物质•组别2B:可能致癌物质 (Possibly carcinogenic to humans)这个组别的化学物质有一些证据表明其致癌性,但目前尚不能排除其它解释。

更多的研究需要进行以确定其与癌症之间的关系。

5. 组别3:不确定致癌性•组别3:不确定致癌性 (Not classifiable as to its carcinogenicity)这个组别的化学物质由于缺乏足够的证据而不能被确定为致癌物质或非致癌物质。

这可能是因为目前没有足够的研究数据或存在矛盾的证据。

6. 组别4:无致癌性•组别4:无致癌性 (Probably not carcinogenic to humans) 这个组别的化学物质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其不具备致癌性。

人类对这些物质的暴露不太可能导致癌症的发生。

7. 特殊情况此外,IARC还单独列出了一些特殊情况的分类,如下所示:•组别4:无致癌性,但对动物有致癌性 (Possibly carcinogenic, but not classifiable)这个组别的化学物质对动物表现出致癌性,但目前不足以判断其对人类的致癌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致癌机理:
一、亲电子剂学说
二、体细胞突变学说 三、癌基因学说
四、癌变的阶段学说
须在体内代谢活化 (母体化合物)
代谢酶
a.直接致癌物 b.间接致癌物的 活化代谢产物
主要 解毒物
终致癌物 亲电子代谢物
1971年Miller提出
直接致癌物(direct carcinogen)
间接致癌物(前致癌物) 终致癌物(ultimate carcinogen)
P53等位基因的缺失或突变 都可使细胞生长不受限制
野生型限制细胞 生长
缺乏p53细胞生长 不受控制
突变亚基因阻碍 四聚体功能,细 胞生长不受限制
DNA的损伤激活 p53,在细胞周期不同阶 段引起不同结果: 早期: 通过诱导p21
对CDK-cyclin 激酶的抑制, 激活限制点,阻止细胞周 期前进直到损伤修复。
1920年Roreri提出 恶性肿瘤细胞起源于一个染色体不平衡的细胞
一个世纪前,两位德国科学家发现,染色体紊乱可能是癌症的直 接成因,但这一发现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因为科学界的主流观点认 为,基因突变才是引起癌症的真正原因,染色体紊乱只是癌症发生的 结果。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发现和证据与主流理论背道 而驰 。
第八章 外源化学物致癌作用
Carcinogenesis of Xenobiotics
癌症已成为一个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

近三十年以来,癌症发病数以年均3-5%的速度递增; 3/4新增病例发生在新兴工业国家及发展中国家;

癌症已成为人类第二位死因,超过艾滋病、结核、疟
疾致死病例的总和;

WHO要求各会员国制定国家癌症防控规划,指出“If you’re not planning, you’re planning to fail”—Dr. John R. Seffrin
个新的癌症理论模型诞生了:如果受到外界刺激,人类基因组里的src基因
发生了突变,它就会像病毒基因一样,拥有强大的致癌能力
原癌基因(proto-oncogene)

细胞中与v-src基因近缘的基因 指机体内正常细胞所具有的能致癌的遗传信息, 即癌基因的原型 在正常情况下,原癌基因呈静止状态,对细胞 无害且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如调节细胞生长、 分化、增殖…
全球癌症状况
2002 年, (IARC报告) 全球恶性肿瘤新发病例 1090万 死亡病例670万 带瘤生存患者2460万
发病率最高:肺癌、乳腺癌 和大肠癌
死亡率最高:肺癌、胃癌和 肝癌
患病率最高:乳腺癌
预计2020 年
1000万 死亡 1500万 新发病例
3000万 带瘤生存


1911年P.Rous发现了Rous肉瘤病毒,(Rous sarcoma virus)。
1970年H.Temi和Dulbecco发现致癌的RNA病毒中存反转录酶,提出了原 病毒假设,认为RNA病毒通过反向转录和正向转录以及与宿主细胞DNA 发生交换或重组,能形成癌基因。

Martin 发现“有条件突变”的肉瘤病毒基因称为src基因 1974年 Voger缺少src基因的病毒不能引起细胞恶性转化 进一步的发现:在动物(包括人类)的DNA中,存在有src极其类似的基因!一
中国癌症现状(2)
IARC 报告: 2002年

220万新发病例

160万死亡病例
J. Ferlay, F. Bray, P. Pisani and D.M. Parkin. GLOBOCAN 2002
肿瘤是可以预防的

要降低肿瘤的发病率,首先必须识别、鉴 定化学致癌因素和有害的生活方式,阐明 其作用机理,然后采取措施加以防治 研究化学物致癌作用具有非常主要意义
致癌剂的实际作用是导致非整倍化 染色体的改变方式只与长出肿瘤的组织有关,而与患者没有太大的关 系。这就是说,某一组织的细胞要发生癌变,染色体必须发生一定的改变, 才能使细胞摆脱遗传程序的束缚。因此,非整倍体细胞要走上恶变之路, 染色体变异就是最基本的条件。

细胞基因组内有一些基因的突变与细胞的恶性转化有关
辐射
晚期: 引发细胞凋亡。

癌基因激活,导致肿瘤的阳性增殖,原癌基因 突变为癌基因后通常过渡表达
多因素、多基因参与的多阶段过程
引发阶段

化学致癌物不可逆地将正常细胞转变为肿瘤细 胞的起始步骤。
引发作用的靶,不可逆性


引发剂:
化学物或代谢产物与DNA作用导致体细胞 突变成引发细胞。
p53的功能:
( 1 )一种可能是野生型 p53 与细胞中某些 T 抗原的 类似物结合,抑制了它们的活性; ( 2 ) p53 也是一种 DNA 结合蛋白,它能识别长 10bp 两侧对称的模体,并激活含多拷贝这种基序的启 动子的转录。 (3)在有的座位上它可能阻遏其靶基因。 (4)p53 通过调节基因的表达来控制细胞周期,缺 乏这种调节就会导致细胞无限制生长。 (5) p53突变具有显性失活的效应。
原癌基因与癌基因关系
抑癌基因(anti-oncogene)

又称肿瘤抑制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 指对细胞生长、增殖和分化起负性调节的基因

抑癌基因失活→→肿瘤细胞增殖失控 正常情况抑癌基因具有多种多样的细胞功能, 如P53
P53 p53蛋白是一种肿瘤抑制物, 一半以上的癌变都与P53的缺失 或突变有关。 p53蛋白是四聚体, 突变具有显性失活的效应

目的要求
掌握致癌作用概念及其机制 熟悉致癌化学物分类 熟悉致癌作用评价方法

第一节 化学致癌机制

化学致癌物(chemical carcinogen):指 能引起动物和人类肿瘤、增加其发病率 或死亡率的化学物

化学致癌作用(chemical carcinogensis): 化学致癌物在体内引起肿瘤的过程
中国癌症现状(1)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
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发生
28
全国老龄化水平前五位省市(2004年)
了快速变化
老年系数(%)
21
18.48 13.75 13.75


人口结构快速向老龄化转变
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中国 癌谱将呈现特3.18
老龄社会
7
开始进入 老龄化
0 上海 天津 江苏 北京 浙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