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概论
绿色建筑概论..

绿色建筑概论建筑就是运用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所创造的,满足人们进行生产、生活和精神文化等功能及形象要求所形成的一个为人们所享用的物质空间及环境。
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增加环境负荷。
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备。
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量的50%左右;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占环境总体污染的34%;建筑垃圾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
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
?绿色建筑的室内布局十分合理,尽量减少使用合成材料,充分利用阳光,节省能源,为居住者创造一种接近自然的感觉。
?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
设计原则:1、资源利用3R原则1)减量:减少资源消耗与排放2)重用:再利用3)循环:可再生资源的利用2、环境友好原则:1)室内环境品质:满足功能要求,创造安全、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2)室外环境品质:营造健康、安全的环境空间3)周围环境影响:减少环境污染3、地域性原则:1)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经验2)注意与地域自然环境的结合3)当地材料的使用设计方法与过程:1、“集成设计”的过程:不同学科的专家合作设计2、生命周期设计:关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设计施工使用拆除3、参与式设计:鼓励建筑的管理者、使用者、投资者及相关利益团体、周边邻里单位参与设计绿色建筑概论一、气候要素?建筑物所在地的气候条件,会通过围护结构,直接影响室内的环境,为得到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必须了解当地各主要气候要素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绿色建筑概论

绿色建筑概论建筑是人们为了适应环境,改善环境而创造的介于人与自然之间的人工物,它是人类生存与行为的场所,这是书本中对建筑的定义。
绿色建筑就应该是节约资源且对环境影响程度小到最低程度的建筑。
所以说绿色建筑不仅减小了对环境的的污染程度,而且合理地节约了有限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财力资源,绿色的建筑既具有普通建筑的功能,同时也能使人们感受到建筑环境的舒适。
以前的建筑思想多半是为人类服务的,一般不会考虑到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进步,传统的建筑思想逐步转变为绿色的建筑思想,这样的建筑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但绿色建筑的思想在古代就已经有了,比如古代的波斯风车,古罗马重力水渠等,所以建筑中的绿色理念是从古代一直在延续着,再加以后人的补充与发展,使得绿色建筑思想逐步走向完善。
目前环境的极度污染和自然资源的大量使用,使绿色建筑的实施成为现代建筑的必然趋势,“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绿色建筑领域里的新观念,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观念将会一直持续下去。
绿色建筑的技术要求也是比较高的,绿色建筑的设计有两个要点,一是建筑物本身,要有效合理地利用资源,同时要使用环境友好型的原材料。
第二个要点就是要考虑周边环境,要让建筑物适应所处地方的气候、自然地理条件等。
一个建筑完成后不仅对住户本人有影响,同样对周边环境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建筑的计划与实施过程中,设计师和工程师们必须考虑到建筑对内外环境的综合影响。
由于实际生活中建筑物的种类和用途大不相同,所以在计划过程中要分类考虑,比如医院、学校、商场、车站、行政机关和居民楼的绿色建筑方案是不一样的,在考虑建筑本身对环境的影响的同时还要考虑到环境对该建筑的影响。
对医院的修建要考虑到离市中心的距离,周边环境的噪音,周围环境的空气状况等因素,修建商场得考虑建筑物的位置,交通的便利情况等因素,所以对不同的建筑需要我们具体分析,并把绿色建筑理念灌输其中。
一个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内,运营管理是保障绿色建筑性能,实现节约,环保的重要环节。
绿色建筑概论

绿色建筑概论随着人们意识到全球变暖、空气污染、自然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绿色建筑”在全球发展迅猛,从而成为未来建筑设计和施工的新趋势。
绿色建筑是指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改善环境的方式设计、建造的一类建筑。
它的目的是降低建筑物的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是降低建筑物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为了维护空气质量、保护自然环境,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提高居住质量,减少人们的生活成本。
绿色建筑有着多种实现方式,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改善环境的设计、建造和使用方式为主要目的,把建筑物的环境影响最小化是绿色建筑的目的,是绿色建筑的实现的重要条件。
在绿色建筑的实施中,首先要尽量减少建筑物的能耗,然后要优化建筑物的结构,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同时,还要采取集成制冷、采暖及照明等能源技术,以节约能耗。
在外墙结构、施工方法、照明设备等方面,也要尽量减少建筑物对环境的污染,以减少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污染。
如,采取外墙节能涂料,建筑物外墙内墙采用内外金属结构体、泡沫绝热材料、保温材料的设计,以节约能源;采用低污染施工,如氧化沥青、无烟沥青;采用新型照明系统,如节能灯具、LED等。
此外,还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改善环境和降低建筑物的环境影响。
如,采用屋面绿化、植物净化、回收雨水及雨水利用等手段来改善环境,减缓雨水过度排放;施工时采用低污染材料,如墙体材料采用水性涂料;采用多种排放减排技术,如设置静电净化器,降低建筑物的噪音污染。
绿色建筑不仅是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更重要的是要改善和优化人们的居住环境,增强人们的身心健康,实现低碳生活。
绿色建筑可以从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建筑使用三个方面来实现,为此,建筑结构设计、施工技术、维修保养等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总而言之,绿色建筑是一种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改善环境为主要目的的建筑设计、施工和使用方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绿色建筑的实施中,要把建筑物的能耗和污染最小化,同时,改善建筑物的环境影响,以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提高居住质量,为人们实现低碳生活提供有力的支持。
“绿色建筑”设计概论

浅析“绿色建筑”设计概论--兼谈成勘院办公区节能设计赵东亚关键词:绿色建筑,场地选址,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日常使用篇首语所谓“绿色建筑”是指建筑生命周期(场地选址、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日常使用及拆除过程)中,以最节约能源、最有效利用资源的方式,建造最低环境负荷情况下最安全、健康、高效及舒适的居住或办公空间,达到人及建筑与环境共生共荣、永续发展。
“绿色建筑”的终极理想是以她自身为基础进而扩展至“绿色社区”、“绿色城市”层面,达至促进建筑持续发展的目标。
绿色建筑,又称为生态建筑,这意味着,建筑不仅可以被作为非生命体来对待,而更被视着自然生态循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与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同呼吸,共患难”。
而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察设计研究院温江办公区从场地选址、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及将来的日常使用等环节来看,其“绿色建筑”的形象属性正呼之欲出……一、场地选址办公基地位于成都市温江区光华大道南侧,距温江城区约2-3公里(见插图1)。
光华大道是连接成都市区与温江区的快速通道,道路两侧繁花似锦、郁郁葱葱,空气清新,驾车于此,心情无比愉悦轻松(见插图2,3)。
基地以北有30米宽市政绿带与快速道隔离(见插图4,5),隔道路北望是中外知名的花博会生态公园(见插图6),西北侧仅百米之遥为区域大型城市公共生态绿地,西南为即将入驻的温江区政府办公大楼(见插图7),东西隔12米宽市政绿地与迈普集团相望。
由此彰显其先天性优良的区域生态大环境温床,为“绿色建筑”的诞生作了充分的准备。
二、规划设计“绿色建筑”的设计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大致可以归纳为从以下三个方面:总平面布局及园林环境保护设计;建筑围护结构保温节能热工设计以及主要建筑设备系统选型设计等来完成对其核心要求的阐述。
1.总平面布局及园林环境保护设计规划设计中以围而不合确立基本空间布局,通过建筑平面的折线扭转,形成与城市脉络之间和谐融入。
以1#主楼为首,辅之以2#、3#、4#、5#楼等附属子项(插图8)。
绿色建筑概论 教材

绿色建筑概论教材
绿色建筑概论教材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1. 绿色建筑的定义和原则:介绍绿色建筑的基本概念,明确绿色建筑的原则和目标,包括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卫生舒适等。
2.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介绍国内外主流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如LEED(美国绿色建筑评估系统)、BREEAM(英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三星绿色建筑评估标准等,以及国内相关绿色建筑评估标准和认证。
3.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和技术:介绍绿色建筑设计的理念和技术,包括建筑能源系统设计、水资源管理、室内环境质量改善、可持续材料选用和循环利用等。
4. 绿色建筑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绿色建筑案例分析,介绍各种不同建筑类型的绿色设计和实施,如住宅、办公楼、商业建筑、教育建筑等。
5. 绿色建筑政策和标准:介绍国内外的绿色建筑政策和标准,包括政府出台的支持绿色建筑发展的政策文件,以及绿色建筑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
6. 绿色建筑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介绍绿色建筑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包括节能减排所带来的能源成本节约和环保效益,提高居住和工作环境的舒适性和健康性,促进可持续发展等。
7. 绿色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展望绿色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包括新的绿色建筑技术和设计理念的出现和应用,以及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前景和市场机遇。
此外,教材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练习题和课堂讨论等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对绿色建筑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同时,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和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绿色建筑的实际应用和知识更新的了解。
概论绿色建筑设计

概论绿色建筑设计引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随着这些变化,消费者对住宅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不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适合居住,而是对小区的环境、居住功能甚至生态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能够合理的有效利用能源,创造出绿色环保建筑,已成为当今建筑界的发展大趋势。
一、绿色建筑设计的概念和特征1、绿色建筑设计的概念所谓“绿色建筑”是指规划、设计时充分考虑并利用了环境因素,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低,运行阶段能为人们最大限度的提供健康、舒适、低耗、无害空间,拆除后又对环境危害降到最低的建筑。
因此,“绿色建筑”可以理解为在建筑寿命周期内,通过降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少各种废物的产生,实现与自然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能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的空间,同时能实现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
它是实现“以人为本”、“人- 建筑- 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实施二十一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绿色建筑设计的特征首先,绿色建筑设计应该有节能的特征。
这是绿色建筑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最大限度地利用环境中的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等天然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降低对自然有污染的传统火力发电电能的利用,防止污染。
其次,绿色建筑还应有环保的特征。
绿色建筑从最开始的设计,到后来的施工和最后的拆除,都应该注重对周围环境的保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使用无污染的建筑材料。
再次,绿色建筑的舒适安全特征,绿色建筑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建筑内部的布局设计应该注重安全性,同时要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风设计。
二、绿色建筑设计的必要性1、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可以通过结合各地的气候特点设计出低耗能建筑;通过就地取材来节约建筑的运输成本;通过使用各种节能墙体材料来实现建筑体内的保温节能;通过太阳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来降低生活热源的成本;通过建筑材料的循环使用来达到降低建筑成本及降低环境成本的作用。
绿色建筑概论笔记

绿色建筑环境设计
绿色建筑选址原则: 1)合理选择建设用地,避免建设周边环境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减少建设用地选址给周边环境造成的 负面影响。 2)综合考虑土地资源、防灾减灾、环境污染、文物保护。现有设施利用等多方面因素。确定建设选址计划。遵循 可持续发展原则,达到规划、建筑与环境有机的结合。 3)保证绿色建筑外部大环境安全。建筑建设不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 4)节约资源,注重资源循环利,减少浪费。 5)充分发挥用地效益,利用场地原有基础设备和当地资源进行开发。 6)保护及优化基地生态环境,优化场地规划,构建合理的植物组团,改善场地的环境,使场地内环境品质全面提 升。 绿色建筑场地设计要点: 1.降低场地负面环境影响 进行绿色建筑场地设计应减少场地及场地周边公共区域对建筑带来的负面环境影响(噪音、废气、污水等)为使用 者提供舒适的建筑外外部环境。 2.保护场地绿色生态环境 (1)对区域既有生态系统做全面分析.将建筑对自然生态带来的消极影响控制在尽可能低的范围,同时发现可能的积 极影响,为后续设计提供线索。 (2)保障动植物生息环境的监测与管理计划。 (3)提高居民与生物的接触机会,如创建亲水设施等易于与生物接触的空间。 3.减少场地交通负荷 在场地设置自行车停车场、限制汽车停车场容量,根据建筑选址的地理环境设置停车场以降低交通负荷。在可利用 公共交通的场地,减少汽车交通造成的交通负荷。 (1)公共交通系统
3.绿色建筑设计是一项综合建筑设计工作,要能综合各专业,做好合理安排,协调合作。
4.绿色建筑设计是对建筑空间的合理设计,立足于现实,又要有创新性。
5.绿色建筑设计的目标是建筑空间环境的统一、舒适、完美;综合效益上的最佳、优化;城市社会的有机、协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绿色建筑》课程标准

《绿色建筑》课程标准课程代码:18050264建议课时数:60学分:4适用专业:工程造价专业先修课程:《房屋建筑学》一、前言1.课程的性质《绿色建筑概论》是工程造价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它既是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应用型的新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有关绿色建筑的基本理论与相关知识,建立绿色建筑的基本理念,并能获得建造绿色建筑所需的主要技术。
2.设计思路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项目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工作任务模块为中心构建的工程项目化课程体系。
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项目化课程体系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七大项目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情景中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技能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职场竞争能力。
以建筑行业需求引领课程项目工作任务,以课程项目工作任务选择课程技能模块,以课程技能模块确定课程知识内容。
将绿色建筑概论的基本知识、常用的绿色建筑技术及其评价方法及标准融于各项目之间及项目之下各模块之中,全面而合理地覆盖建筑工程领域所涉及的绿色建筑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
依据各学习项目的内容总量以及在该门课程中的地位分配各学习项目的课时数。
二、课程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熟悉并掌握绿色建筑相关的概念,绿色建筑的各类节能技术,评价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能力目标:具有对绿色建筑室外、室内环境的分析控制技术;能正确地、合理地选择使用各种绿色建筑节能技术、有效利用水资源的技术及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掌握绿色建筑基本理论和知识;培养学生敬业爱岗、团结协作、热爱科学和严格热情的学风和创新精神。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四、实施建议要根据本专业课程实施的实际要求,提出教学建议、教材编写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等。
(一)教学建议1.应加强对学生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强化各种绿色建筑的控制技术,通过项目教学和项目训练,注重以任务引领型项目诱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完成典型任务活动中对各种绿色建筑的控制技术加以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色建筑
一、概念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主要包含三点,一是节能,这个节能是广义上的,包含了上面所提到的“四节”,主要是强调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二是保护环境,强调的是减少环境污染,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三就是满足人们使用上的要求,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可以说,这三个词就是绿色建筑概念的缩影:“健康”代表以人为本,满足人们使用需求;“适用”则代表节约资源,不奢侈浪费,不做豪华型建
筑;“高效”则代表着资源能源的合理利用,同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环境污染。
二、绿色建筑的内涵
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人,即节约能源及资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亲和,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
三、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节能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
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
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
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
节约资源: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
要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
节约水资源,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
回归自然:绿色建筑外部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建筑内部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
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当,使居住者感觉良好,身心健康。
绿色建筑的建造特点包括:对建筑的地理条件有明确的要求,土壤中不存在有毒、有害物质,地温适宜,地下水纯净,地磁适中。
绿色建筑应尽量采用天然材料。
建筑中采用的木材、树皮、竹材、石块、石灰、油漆等,要经过检验处理,确保对人体无害。
绿色建筑还要根据地理条件,设置太阳能采暖、热水、发电及风力发电装置,以充分利用环境提供的天然可再生能源。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世界各国对建筑节能的关注程度正日益增加。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建筑使用能源所产生的CO2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来源。
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建筑也应运而生。
四、绿色建筑主要技术
1)墙体节能系统措施
通过采用节能墙体材料或节能措施,大大提高建筑墙体的保温性能,从而减少建筑能耗
2)门窗节能系统
门窗是居住与室外自然环境沟通、交融的主要通道,其节能潜力巨大,采用节能材料或者节能措施的门窗可以有效降低建筑室内能耗。
3)水系统
通过采用节水型器具和设备,以及回收用水系统,如中水冲厕系统,雨水绿化灌溉系统等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和高校利用。
4)雨水收集利用
手机建筑屋面雨水、路面雨水、利用人工湿地法、人工土壤滤池法等处理后作为多种用途的非饮用水,同时通过地面渗透,回灌补充地下水及地面水源。
5)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
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地源热泵供热、制冷;太阳能;光伏光热;风力发电等。
6)自然通风利用
利用室外的风压作用和室内的热压作用形成自然通风,对降低建筑能耗,改善室内空气品质,提高室内人员舒适度具有重要意义。
7)节地系统
采取屋顶绿化,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等措施,达到充分利用场地,节约土地的目标。
8)建筑材料节约利用
因地制宜开发利用本地建筑材料。
9)人工湿地系统
人工建造的,可控制和工程化的,进行废水处理的湿地系统。
一般由人工基质和生长在其上的水生植物,如芦苇,香蒲等组成。
当污水通过系统时,其中污染物质和营养物质被系统吸收,转化或分解,从而使水质得到净化。
五、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目前全球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主要包括《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06、美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LEED)、英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BREE-AM)、日本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价体系(CASBEE)、法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HQE)。
此外,还有德国生态建筑导则LN B、澳大利亚的建筑环境评价体 N ABERS、加拿大GB Tools 评估体系。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06是由建设部发布,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与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联合主编的中国的绿色建筑
评估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办公建筑、商场、宾馆等公共建筑。
《标准》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六大指标:
1)节地与室外环境;
2)节能与能源利用;
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5)室内环境质量;
6)运营管理(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公共建筑)。
各大指标中的具体指标分为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三类。
其中,
控制项为评为绿色建筑的必备条款;优选项主要指实现难度较大、指标要求较高的项目。
对同一对象,可根据需要和可能分别提出对应于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的指标要求。
按满足一般项和优选项的程度,绿色建筑划分为三个等级。
六、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前景和优势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建筑存量大、新建建筑多,地理
气候特征多样化,加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建筑文化,发展绿色建筑具有巨大的潜力和独特的优势。
一是建筑节能潜力巨大。
我国既有建筑达400多亿平方米,同时每年新建16
亿至20亿平方米。
我国建筑95%以上是高耗能建筑,如果达到同样的室内舒适度,
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同等气候条件发达国家的2至3倍。
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节能减排潜力巨大。
“十一五”期间,建筑节能承担了我国全部节能任务的20%。
如果切实执行50%的节能标准,局部地方执行65%的节能标准,那么,到2020年就能每年节约3.54亿吨标准煤,占同期国家节能目标任务的30.7%。
绿色建筑在实现建筑节能的同时,可为用户提供一个舒适健康安全的室内环境,代表着世界建筑的发展趋势,前景十分广阔。
然而,截至2010年11月底,我国已获得绿色建筑星级能效标识的建筑项目仅85个,在既有建筑中所占比重极低。
推行绿色建筑已成为当前建筑节能工作中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二是发展绿色建筑比较效益高。
据测算,达到同样的节能效率,建筑比工业投
入少。
此外,我国实施建筑节能和发展绿色建筑的成本相
对欧美等发达国家要低得多,而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因此,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比较优势更为明显。
三是绿色建筑技术相对成熟。
欧盟学者针对80项减少建筑温室气体排放技术的调查结果表明,就投入和节能效益而言,高能效照明
技术是几乎所有国家建筑物温室气体减排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就节能量而言,改进寒冷气候区的隔热和分区供暖系统,实行分户供热计量,在温暖气候区提高制冷和通风能效,注重遮阳、自然通风、隔热措施,以及改进发展中国家炊事炉灶等,均是有效的节能措施;高能效比的设备、太阳能热水装置、节能型家用电器和能源管理体系等,均是成熟的建筑节能技术。
从“十五”开始,我国就组织实施了“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城镇人居环境改善与保障关键技术研究”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在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建筑环境改善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并在逐步推广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四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有利于推行绿色建筑。
我国从南到北,有一大批与地域气候相适应的建筑,如安徽的民居、陕西的窑洞,都具有巧妙利用通风、浅层地热能实现冬暖夏凉的特征。
南方的一些园林建筑,更是师法自然、尊重自然的生态建筑。
中国园林在形态上是自然的缩影、建筑物的延伸,园林在建筑中,建筑在园林中,是共生的:西面的墙上爬满了藤蔓,遮挡了烈日;正厅外开辟了花园、草坪,南侧种了落叶型的树木,冬天落叶后阳光可照射进来,夏天树叶长出来又能遮阳。
这样的设计非常巧妙,既赏心悦目,又调节气候。
所以,我国的建筑文化传统为绿色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