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血液

合集下载

动物生理学- 第二章 PPT课件

动物生理学- 第二章 PPT课件
(3)红细胞的破坏
2.2.2 白细胞生理(自学) (white blood cell / leukocyte) (1) 白细胞的数量及分类
(2) 白细胞的生理特性与功能 A.白细胞的生理特性
a. 血细胞渗出(diapedesis) b. 趋化性(chemotaxis)
2.2.2 白细胞生理
(2) 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A. 中性粒细胞 B. 嗜碱性粒细胞
(4)渗透脆性(osmotic fragility)
2.2.1 红细胞生理
4)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1)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suspension stability)
(2)红细胞沉降率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 (3)叠连(rouleaux formation )
① 除Ca2+和磷脂外,其余凝血因子均为蛋 白质
② 除F III(组织因子)外,其他凝血因子 均存在于新鲜血浆中,F Ⅱ、Ⅶ、Ⅸ、Ⅹ 在肝脏 合成,需维生素K参与。
③ 凝血因子以无活性酶原形式存在血液中, 经其他酶水解后暴露或形成活性中心,才 有活性,这一过程称凝血因子的激活。激 活后,在该因子右下角标上“a”

2)血浆的稳定性
(2)血浆的酸碱平衡 5)血浆的pH值: 7.35~7.45 ( 7.4 ) pH值的恒定:血浆的缓冲对作用, 肺、肾的调节 血浆缓冲对主要有 NaHCO3/H2CO3、 三对 蛋白质钠盐/蛋白质、 Na2HPO4/NaH2PO4 其中第一对最重要。
2.2 血细胞及其功能
动物生理学
第二章 血液生理
相 关 概 念
1. 血液(blood) 2. 体液(body fluid) 细胞内液(intracellular fluid) 细胞外液(extracellular fluid)

动物生理学第三章---血液-课件PPT

动物生理学第三章---血液-课件PPT
第三章
血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
水(90%—92%)
血浆
晶体物质(2%—3%)
(Plasma)
血液
血浆蛋白
(5%—8%)
白蛋白
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
红细胞
血细胞(40%—50%) 白细胞
血小板
红细胞比容:压紧的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下阶段:
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
(四)红细胞生成及破坏
• 1.红细胞的生成
• ⑶造血原料
• ①初期阶段:细胞有丝分裂,核酸(DNA)合成,
需要叶酸和维生素B12的参与。
• ②后期阶段:需要Fe2+合成Hb,每天需要20 ~
30mg。Fe2+缺乏时患缺铁性贫血。
• Hb的分子结构
• Fe3+需还原成Fe2+才能用于合成Hb。
• 因此,在急性炎症时中性粒细胞会明显增多。
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
二、白细胞生理
(二)白细胞的功能
2.单核细胞
• 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溶酶体内颗粒增加,其吞噬力大为增强,
能吞噬较大颗粒。
• ■ 单核-巨噬细胞的主要功能:
• ①吞噬细胞内致病物,如病毒、疟原虫以及真菌、结核分枝杆菌等;
• ②能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
骨髓造血过程
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
一、红细胞生理
(四)红细胞生成及破坏
• 1.红细胞的生成
• ⑶造血原料
• ●叶酸:
• 体内过程:食物中的蝶酰单谷氨酸→经肠粘膜吸收入血→四氢叶酸→
多谷氨酸→参与DNA合成。

2024版动物生理学血液循环课件

2024版动物生理学血液循环课件

输送富氧血液
动脉血管主要负责将富含氧和营养物 质的血液从心脏输送至全身各组织器 官。
血流速度快
由于动脉血管内血压较高,血流速度 较快,有利于将血液迅速输送至全身 各部位。
2024/1/29
13
静脉血管特点及作用
2024/1/29
管壁较薄,弹性较小
01
静脉血管管壁主要由单层扁平上皮和少量结缔组织构成,弹性
01
02
03
04
心脏内部被分隔为四个腔室, 分别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
房和右心室。
心房与心室之间通过房室口相 通,房室口附有房室瓣,可防
止血液倒流。
左心房接收来自肺静脉的氧合 血,左心室将氧合血泵入主动
脉,供应全身组织器官。
右心房接收来自上下腔静脉的 非氧合血,右心室将非氧合血 泵入肺动脉,进行气体交换。
03
04
黏附
血小板能黏附在受损血管壁上, 形成止血栓子。
聚集
激活的血小板通过释放化学物 质吸引更多血小板聚集在一起,
加强止血效果。
收缩
血小板内含有收缩蛋白,能使 血管收缩,减少出血量。
释放
血小板能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 质,如生长因子、凝血因子等,
促进血管修复和凝血过程。
2024/1/29
21
PART 05
28
鸟类和爬行动物类
2024/1/29
心脏结构
三腔心,包括两个心房和一个心室,部分分隔氧合血和未氧合血。
循环类型
不完全双循环,心脏输出的血液一部分经体循环,一部分经肺循 环,存在混合血现象。
血压调节
主要依赖神经调节,如压力感受性反射,体液调节机制相对简单。
29
两栖动物类

动物生理学__血液

动物生理学__血液

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粘附、聚集、释放
❖ 1. 血小板聚集有两个时相:

第一时相(可逆聚集时相)

第二时相(不可逆聚集时相)
❖ 2. 释放: 聚集的血小板释放颗粒内的活性物质,

主要是一些生理性致聚剂
❖ 3. 生理性致聚剂:ADP,TXA2, 胶原,凝血酶
• 4. 病理性致聚剂:细菌,病毒,药物
三、血小板在生理止血中的作用
生理意义:反映生理性止血状态,
相关。
与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密切
一、生理性止血过程
1. 血管挛缩
损伤刺激;血小板释放缩血管物质
2. 血小板血栓形成
血小板粘附、聚集在血管受损处, 形成止血栓(初步止血)
3. 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与维持
激活凝血系统,使血浆中纤维 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形成纤维蛋白 网加固血小板血栓(有效止血)
110~150
➢ 3. 功能:运输O2和CO2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suspension stability)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能较稳定地悬
• 浮在血浆中,不容易下沉的特性称为
•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 原因: 红细胞表面积/ 体积之比较大, 红
细胞与血浆之间的摩擦力也大,下沉缓慢。 •
二 白细胞
(一)白细胞的分类与数量
(二)白细胞的功能
1、中性粒细胞 2、嗜酸性粒细胞 3、嗜碱性粒细胞 4、单核细胞 5、淋巴细胞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生理性止血
正常情况下,小血管破损后血液将从血管流出,但几分钟后出血就自行停 止。 ➢ 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 —— 检查方法:

动物生理学 血液

动物生理学 血液
上一页 下一页 结束放映
脂质、维生素和代谢产物的载体。
3.维持内环境稳定:维持体液酸碱平衡、体内水平衡、
维持体温的恒定等。
4.参与体液调节:运输激素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 5.防御和保护功能:白细胞具有吞噬、分解作用;淋
巴细胞和血浆中的各种免疫物质都能对抗或消灭毒素或 细菌;血浆内的各种凝血因子、抗凝物质、纤溶系统物 质参与凝血-纤溶、生理性止血等过程。
产生阻力,表现出流动缓慢和粘着的特性,叫 做粘滞性。
全血的粘滞性比水大4.5~6.0倍,血浆的 粘滞性比水大1.5~2.5倍。
血细胞数量↑ 血浆蛋白浓度↑
粘 滞 影响血压 性 及血流速度 ↑
上一页 下一页 结束放映
3.血浆渗透压(约为7.6个大气压,约相当于770kPa) 概念:溶液中的溶质促使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一
50~70% 2~4% 0.5~1% 20~40%
4~8%
吞噬与消化 参与过敏反应 参与变态反应 T细胞 细胞免疫 B细胞 体液免疫 吞噬、免疫
上一页 下一页 结束放映
白细胞的功能
嗜中性白细胞 有很强的运动游走与吞噬能力, 能吞噬、水解入侵细菌、坏死细胞和衰老红细胞 等,可将入侵微生物限定并杀灭于局部,防止其 扩散。是炎症时的主要反应细胞。 急性化脓性炎症→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百分率↑
侧溶液扩散到另一侧溶液的力量。 构成:
①晶体渗透压(99.5%) :由晶体物质,特别 是各种电解质构成,如K+、Na+等。 作用:调节细胞内外水的平衡,维持细胞正常容 积和形态。 ②胶体渗透压(0.5%) :由各种血浆蛋白质构 成,主要是白蛋白、球蛋白。 作用:有利于血管中保留水分,维持毛细血管内 外水的平衡,维持血容量。

动物医学-动物生理学《血液循环》课件

动物医学-动物生理学《血液循环》课件
2. 影响心肌兴奋性的因素
(1)静息电位水平 静息电位(自律细胞为最大复极电位)绝对值增大时,距离阈电位的差距加大,引起兴奋所需的刺激阈值增大,表现为兴奋性降低;反之亦然。 (2)阈电位水平 阈电位水平上移,则与静息电位差距增大,兴奋性降低;反之亦然。 (3)Na+ 通道状态:兴奋产生时,都是以Na+通道激活作为前提。Na+通道处于备用、激活、失活三种状态,其活动有电压依从性和时间依从性。 备用状态: -90 mV (具有兴奋性的前提) 激活状态: -70 mV,Na+通道迅速开放,Na+迅速跨膜内流 失活状态: -50 mV,Na+通道处于关闭状态
窦 房 结 ↓ ↓ 结间束 房间束 ↓ ↓ 房室交界 心房肌 ↓ 房室束 ↓ 左、右束支 ↓ 浦肯野纤维 ↓ 心室肌
心肌传导兴奋的特点 由于心脏各部位的心肌细胞的传导性各不相同,故兴奋的传导具有快-慢-快的特点。窦房结的兴奋一方面通过房间束传至左右心房,引起左右心房同时收缩;另一方面通过结间束传至房室交界,然后由房室束(希氏束)传至左右束支,然后通过浦肯野纤维到达心室肌。
心房和心室间有结缔组织的纤维环隔开,心房肌和心室肌之间也无直接的电联系,心房和心室唯一传递兴奋的通道是房室交界区的房室结。
2. 房-室延搁 心房肌的传导速度约为0.4m/s,可将窦房结发出的兴奋迅速传遍整个左右心房。兴奋通过房室交界时速度变慢,仅为0.02~0.05m/s;所以兴奋通过房室交界的时间较长,约需0.10s,这一现象称为房-室延搁。 房-室延搁意义:它使心房和心室的活动按顺序进行,保证了心房收缩结束后心室开始收缩,使心室收缩前充盈更多的血液,以利泵血功能。 兴奋通过房室交界后,沿心室内传导系统-房室束及其分支、浦肯野纤维网迅速传播到左右心室肌,浦肯野纤维的传导速度最快,可达4m/s,使兴奋几乎同时传到所有的心室肌,使整个心室肌同时发生收缩。

动物生理学 第三章 血液

动物生理学 第三章 血液

• 2. 红细胞的破坏 • 红细胞具有一定的寿命,如牛的红细胞 寿命为135~162d,猪的为75~97d,而小 鼠的红细胞平均仅存活40d。 • 衰老的红细胞在脾、肝和骨髓的单核巨噬 细胞系统中,被吞噬细胞所吞噬。红细胞 破坏后血红蛋白被分解为胆绿素、铁和珠 蛋白。铁和蛋白大部分可被重新代谢利用, 胆绿素作为色素代谢产物经由粪和尿排泄 出体外。
• 4.单核细胞与巨噬细胞 • 单核细胞生成后,在血液中生活2-3天,进 入疏松结缔组织进一步发育,成为巨噬细 胞。 • 单核-巨噬细胞在激活时 可释放多种细胞因 子,如: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肿 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在特异性免疫应 答的诱导和调节中起关键作用。
• 5.淋巴细胞 • 参与细胞免疫的为T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的 为B淋巴细胞。 • 当T淋巴细胞被抗原物质激活后,分为两类细 胞,效应T淋巴细胞和记忆T淋巴细胞。效应T淋 巴细胞对病毒感染的细胞进行灭杀,还激活巨噬 细胞进行非特异性免疫反应,激活B淋巴细胞产 生抗体。长寿命的记忆T细胞在血液中不断循环, 遇到接触过的抗原,再次增殖产生大量效应T淋 巴细胞。
第 三 章 血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 一、血液的组成 • (一)血液的基本组成 • 血液属于一种结缔组织,由血细胞和血浆 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 板,血浆中含有血浆蛋白、脂类、无机盐 等。
• 把经过抗凝处理的血液置于离心管中进行 离心(3000r/min,30min)后,可使血细 胞被压紧沉积于离心管的底部,血液被分 为明显的上下两层,上层液体部分称为血 浆,下层为红细胞,两层之间为很薄的一 层为血小板和白细胞,此时红细胞的容积 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称为红细胞比容或 红细胞压积,简称为血液比容或血液压积。 大多数动物的血液比容在34% ~ 45% 之 间。

《动物生理学》教学课件:2血液

《动物生理学》教学课件:2血液
其它成分
血浆中含有葡萄糖、脂类、乳酸, 微量酶、维生素、激素以及少量气体等。
2.1.3.2 血细胞
占血液40-50%,包括: 红细胞red blood cells/erythrocytes 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s/leukocytes 血小板platelets。
2.1.4血量/Blood volume
Blood volume:血液的总量,占体重的6-8% 循环血量:心血管内不断流动的血液 储存血液:肝、脾、皮肤及皮下静脉流动缓慢
的血液。 献血/失血不超过10%时,一般不会影响健 康;失血达20%会影响到生命活动;超过30% 则危及生命。
2.1.5血液的机能
(1)营养功能 (2)运输功能 (3)维持内环境稳定 (4)参与体液调节
红细胞渗透脆性
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和 溶血的特性,用于表示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 抵抗能力。
红细胞的功能 运输O2和CO2 缓冲作用:4对缓冲物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红细胞的生成及其调节
血细胞的生成过程1 红细胞的生成过程2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红细胞生成所需的原料 维生素 B12和叶酸是合成核苷酸的必要辅助因
定义:血浆中晶体物质所形成
主要功能: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红
细胞正常形态。 ②血浆胶渗压
定义:血浆中蛋白质所形成
主要功能: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血
容量。
渗透压小结
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
组成 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
(主要为NaCl)
(主要为白蛋白)
压力 大(300mmol/L或770KPa) 小(1.3mmol/L或3.3KP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一页 下一页 结束放映
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
一、红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的形态、数量 形态:哺乳动物为无核、双 凹圆盘形。禽类为有核、椭 圆形。
上一页 下一页 结束放映
不同动物体内红细胞的数量( 10 12/L )
动物种类 数目 动物种类 数目

6.0-9.0 猫
5.0-10.0

9.7
绵羊
6.0-9.0
上一页 下一页 结束放映
2. 渗透脆性 概念: 红细胞抵抗低渗溶液的能力 抗低渗液的能力大 =脆性小=不易破 抗低渗液的能力小 =脆性大=容易破 临床意义: 如先天性溶血性黄疸患 者其脆性特别大;巨幼红细胞贫血 患者其脆性显著减小 溶血: 如果血浆的渗透压低于红细 胞内的渗透压,水分进入红细胞内 而引起红细胞破裂
上一页 下一页 结束放映
血浆中最重要的缓冲对是 NaHC03/H2CO3,当它们 的比值为 20/1时,血液的酸碱度也就恒定了。
血液中NaHCO3的含量称为 碱贮,鱼类血液的碱 贮较高等脊椎动物的低,故其血液的 pH不如哺
乳类的稳定。
三、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
1.营养功能: 血浆中的蛋白质起着营养储备的作用。 2.运输功能: 血浆白蛋白、球蛋白是许多激素、离子、脂质、维
内环境与内环境稳态
? 外环境: 机体整体直接接触和生活的环境。(外界、大气环境) 内环境: 细胞直接接触和生活的环境。(细胞外液) 稳态(homeostasis) 稳态的概念: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稳态的含义:
? ①指细胞外液的成分和理化因素在一定水平上是恒定的 ②指这个恒定状态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是一个动态平衡,在微 小波动中保持相对恒定 稳态的实现: 在整体是在神经体液机制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 统的活动而实现的 稳态的意义: 维持细胞、器官、系统乃至整体的正常功能及生 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若破坏内环境稳定,机体将发生疾病

6.0

6.0-8.0

6.9
骆驼
10.0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可塑性: 红细胞在通过口径小于它的血管时将 发生变形,通过后又恢复原状,称为可塑性 .
可塑性受 3方面的影响 (1)表面积与体积比( 比值愈大,可塑性大 ) (2)红细胞内和细胞膜粘滞性( 粘性愈大,可塑
性愈小 ) (3)红细胞膜的弹性 (弹性愈大,可塑性也愈大 )
上一页 下一页 结束放映
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 等渗溶液
能使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态的溶液是 等张溶液 “张力” 实际上是指溶液中不能透过细胞膜的颗粒
所造成的渗透压 ,如NaCl不能透过细胞膜,所以 0.85%-0.9% 的NaCl即是等渗溶液, 也是等张溶液。 而尿素能自由透过细胞膜,故1 .9%尿素溶液虽 然与血浆等渗,但将红细胞置入其中后立即溶血, 所以不是等张溶液 。
第二章 血 液
目的要求:
了解血液的组成、理化特性。 掌握血浆和血细胞的生理机能。 理解生理性止血机理和血型含义。
上一页 下一页 结束放映
概述
一、体液与内环境(复习)
体液 (占体重60-70%)
细胞内液 40-45%
细胞外液 20-25%
组织间液10-15% 血浆 5% 、淋巴液、脑脊液
体液的分布
上一页 下一页 结束放映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1.血液的颜色、气味、比重( 1.050-1.060 )。 2.血液的黏滞性 主要决定于血细胞数
血液呈红色,这是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氧有关 。体循环动脉血中血红蛋 白含氧多,呈鲜红色;静脉血中血红蛋白含氧量少,呈暗红色。 液体流动时,由于液体分子间相互碰撞磨擦而产生阻力,以致流动缓慢并表现 粘着的特性。
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颗粒 数目的多少呈正比而与 溶质的种类和颗粒的大小 无关
水总是从渗透压低的一侧向高的一侧移动。
4.酸碱度(哺乳动物7.2~7.5)
人类血液正常 pH值为:7.35~7.45? pH<7.35= 酸中毒; pH>7.45= 碱中毒; pH<6.9 或>7.8 ,将危及生命。 血液正常 pH值的维持(血液中的酸碱缓冲对) RBC缓冲对:KHb/HHb, KHbO 2 /HHbO2等 血浆缓冲对 NaHC0 3/H 2CO3,Na 2HPO4NaH 2PO 4, 蛋白质钠盐 /蛋白质
第一节
一、血液的组成
血液的组成
明确全血、血浆、血清、 比容、压积等概念。
上一页 下一页 结束放映
比容:每100 毫升血液被离心压紧的血 细胞所占的容积,称为红细胞比容或红细 胞压积(PCV)
? 血量
概念:动物体内的血液总量,占体重的 6%-8% 循环血量: 在心血管中不断循环流动的血液。 储存血量: 滞留在肝、肺、脾、皮下静脉丛和 皮肤等处的血液流动缓慢的血液量。 血浆和血清的区别 血清: 血凝块回缩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 注: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 血清中不含纤维蛋 白原和一些凝血因子。
有关
(三) 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生素和代谢产物的载体。
3.维持内环境稳定: 维持体液酸碱平衡、体内水平衡、维持
体温的恒定等。
4.参与体液调节: 运输激素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改变其活动 5.防御和保护功能: 白细胞具有吞噬、分解作用;淋巴细胞和
血浆中的各种免疫物质(免疫球蛋白、补体和溶血素等),都能对抗或消 灭毒素或细菌;血浆内的各种凝血因子、抗凝物质、纤溶系统物质参与凝 血-纤溶、生理性止血等过程。
上一页 下一页 结束放映
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在血浆中保持均匀悬浮状态而不易下沉的 特性。通常用 血沉反映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血沉: RBC在静置血沉管中单位时间( 1h)内的
沉降距离 意义: ①血沉愈慢,表示悬浮稳定性愈 大
血沉愈快,表示悬浮稳定性愈 小 ②测定血沉特征: 血沉快慢与红细胞无关与血浆的成分变化
上一页 下一页 结束放映
3.血浆渗透压 概念: 溶液中的溶质促使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一侧 溶液扩散到另一侧溶液的力量。
分 晶体渗透压: 如电解质K+、Na+等 类 胶体渗透压: 白蛋白、球蛋白等
渗透压的作用: 晶体渗透压调节细胞内外水的平衡,维持细胞正常容积和 形态。 胶体渗透压维持毛细血管内外水的平衡,维持血容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