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生平介绍最终版

合集下载

诗人杜甫的简介资料

诗人杜甫的简介资料

诗人杜甫的简介资料杜甫,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被后人称为“诗史上的杜甫”、“诗中之龙”。

他的诗歌充满了真挚的感情和强烈的社会意义,被誉为“诗中有大风景”。

下面就让我们了解一下杜甫的简介资料。

一、出生和家世杜甫出生于唐朝贞元年间(712年-756年)的四川成都,家庭地位颇为显赫,属于著名的官宦家族。

他的祖父是唐思皇帝李世民的门客,曾荐举一些有才华的人到皇宫任官。

而他的父亲杜审言是唐玄宗朝的朝奉郎官,担任过几个州刺史和尚书,加上娶了有文化修养的母亲张氏,因此杜甫天生就受到了优秀的教育和卓越的家庭背景熏陶。

二、早年经历杜甫小时候聪慧好学,在家庭的熏陶下对诗文创作就有了强烈的兴趣。

在他十五岁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杜甫便放弃了应试之路,以卖药为生,与贫苦百姓一起艰难度日。

在成都的几座佛寺里向僧人请教佛学,很快便掌握了佛经的精髓,并开始自己的文学创作。

此时的他,情感上非常活跃,深刻反映了民众抗争苦难的现实。

三、作品特点杜甫的诗歌特色非常明显,大多数作品都表现出他对人民疾苦的关注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

他的诗风严肃,感情深沉,表达了平民民众的忧思和诉求,同时热爱自然,对人类文明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既有理想主义的豪情壮志,也有现实主义的批判锋芒。

杜甫的作品中常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也喜欢引经据典,并学习古人,加强自己的修养。

其中代表作品有《登高》、《赤壁怀古》、《范增论》、《三吏》等。

四、晚年生活杜甫的晚年生活非常不顺利,由于政治动荡的原因,他先后遭受了三次流放和迫害,无家可归,困苦度日。

虽然一直保持着写作的热情,但是作品不再那么辉煌,写下了许多感慨和无奈。

最终在759年去世,享年47岁。

杜甫虽然遭受了许多困苦和磨难,但在古今中外文学史上,他作品的价值和影响却长存不衰。

杜甫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唐代的生活和时代,而且关注人民疾苦,探究人生命运,体现了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核。

杜甫生平简介

杜甫生平简介

杜甫生平简介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出生于士族京兆杜氏,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杜甫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坎坷和波折。

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曾有“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等自证。

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年),四岁的杜甫寄养在洛阳姑母家。

开元时他去考进士落榜后,便开始了漫游各地的生活。

十九岁时,他出游郇瑕(今山西临猗西南),之后漫游吴越。

二十四岁时从吴越返回洛阳,参加进士考试未被录取,后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并在游历中与苏源明结交。

三十岁时,杜甫从齐赵回东都洛阳,在偃师首阳山下筑陆浑山庄,作文祭远祖杜预。

同年,他与司农少卿杨怡之女结婚。

天宝三年(744年)春天,杜甫在洛阳遇到李白,两人结成忘年交,一同畅游齐鲁,还曾与高适结伴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一带)。

此后,杜甫在长安居住了十年。

天宝六年(747年),杜甫参加应试,因李林甫的一句“野无遗贤”,所有应试者全部落选。

此后他不断写诗投赠权贵,希望得到推荐,但无果。

天宝十年(751年),杜甫写下《兵车行》,反对无休止的战争。

天宝十一年(752年),他写下《丽人行》,讥刺外戚贵族的骄奢淫逸。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陷入战乱流离之中。

他曾被叛军俘虏押送到长安。

至德二年(757年)四月,杜甫逃出长安,奔赴肃宗临时驻地凤翔,被授左拾遗一职。

但之后因房琯事件触怒肃宗,差点丢了性命。

闰八月,他回鄜州省家,写下《羌村三首》《北征》等诗。

乾元二年(759年)春,四十八岁的杜甫自洛阳返回华州途中,创作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同年七月,他因对时政痛心疾首,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从此永远离开朝廷。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携家眷前往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后又前往同谷等地,这期间写下了《秦州杂诗》《梦李白》等诗。

岁末,他到达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于城西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杜甫生平介绍最终版通用课件

杜甫生平介绍最终版通用课件
杜甫生平介绍最终版通 用课件
目录
• 杜甫简介与背景 • 杜甫的成长经历 • 杜甫的文学成就 • 杜甫的社会活动与影响 • 杜甫的逝世与遗产 • 总结与评价
01
杜甫简介与背景
杜甫生平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 ,是中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 人之一,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杜甫的生平跨越了盛唐和中唐两 个时期,他的诗歌创作也反映了 这两个时期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生
杜甫的遗嘱影响
他的遗嘱对后人对他的了 解和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 。
杜甫的遗产与纪念
杜甫的遗产
杜甫的遗产包括他的作品、他对唐代文学的贡献以及他对后世文 学的影响。
杜甫的纪念方式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人们设立了杜甫奖,建造了杜甫纪念馆 和杜甫陵园。
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杜甫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作 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贬谪生涯
文化活动与创作
杜甫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01
对当时政治的反映
02
对社会现象的揭示
03
对文化的贡献
04
对民众生活的关注与描写
杜甫对后世的影响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对文化传承的贡献
对历史研究的价值 对社会现象的启示与反思
05
杜甫的逝世与遗产
杜甫的逝世
01
02
03
杜甫的逝世
杜甫在五十九岁时去世, 死因一直是个谜。
杜甫对后世的影响与意义
深远影响
杜甫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被后人广泛传颂和研究, 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 影响。
历史意义
杜甫的历史贡献和文化价值,不 仅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也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 生了重要的影响。

杜甫个人简历

杜甫个人简历

杜甫个人简历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朝文学家,被人誉为“诗仙”。

他的诗作丰富多样,涵盖了社会风貌、政治时事、个人悲喜等多个方面,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以下是对杜甫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的简要介绍。

一、个人背景杜甫于公元712年出生于陕西长安,是唐朝宰相杜预的后代。

他少年时就显示出卓越的才华和温文尔雅的性格,深受家庭教育的熏陶。

二、求学生涯杜甫深知学问对于他的诗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他在求学上格外努力。

早年间,他涉猎了儒家经典及史书,并广泛阅读唐代先贤的诗歌作品。

在学习过程中,他对古文的研究和对诗词灵感的追求并行不悖。

三、旅游经历为了开阔自己的视野,杜甫多次踏上远行的旅程。

他游历过中国的多个地方,亲身目睹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这些经历为他的诗作提供了非凡的素材和灵感。

他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使他的诗作更富现实感和情感共鸣。

四、政治参与杜甫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深入社会的观察者和政治参与者。

他在政治上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批评时事,呼吁改革,并为人民的苦难深感忧虑。

正是他独特的政治洞察力和关注,使得他的诗作带有浓厚的社会意义。

五、文学成就杜甫的诗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他的作品流传至今,被后世称为“杜诗”,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的诗作具有深沉的哲学思考、大气的叙事能力和感人的抒情风格,被公认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之作。

六、文学影响杜甫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他生前的时代。

他的作品经过几个世纪的传承,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诗歌不仅在国内广为传诵,还对东亚各国的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创作理念、音韵技巧以及探讨社会现实的立意,成为后世文人学习和借鉴的范本。

七、文学地位杜甫被公认为唐朝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他的诗作被收入了《全唐诗》和《唐才子传集》,成为后人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对象。

他的墓地至今仍为人们朝拜,他的传世作品也在世人心目中永存。

杜甫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更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杜甫的简介及生平事迹概括

杜甫的简介及生平事迹概括

杜甫的简介及生平事迹概括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史之中,不可多得的人物”。

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还表现了强烈的人文关怀,成为中国文学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从杜甫的生平事迹、诗歌作品、思想和影响等方面进行简要概括。

一、生平事迹杜甫生于唐代贞元二年(712年),首次出现在历史记载中是在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时,他的父亲杜审言也是一位文人。

杜甫自幼聪慧多才,善于诗词歌赋,十五岁时便已经娴熟于文。

但是他的家境并不富裕,他的人生经历也颇为曲折。

他先后经历了安史之乱、黄巢之乱、唐玄宗李隆基迁都成都等重要历史事件的影响,生活经历十分丰富。

他曾经历贫困、疾病和被贬谪等遭遇,但依然能够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态度,成为了诗歌世界中的大家。

杜甫的文学成就在他的晚年显得尤为突出,他曾任梓州司功参军、检校太傅左庶子、成都郡丞等职,逐渐获得了人们的认可。

他在唐代晚期因赋诗寄托怀抱而受到资政殿翰林孔融的赞赏,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文学巨匠。

唐代末年,杜甫病逝于成都市,享年61岁。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激情,他的诗歌创作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可贵的文学遗产。

二、诗歌作品杜甫的诗歌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接地气,描绘手法独特,饱含情感和思想深刻。

诗歌作品数量达到了1500余首,代表作包括《赋得古原草送别》、《春夜喜雨》等。

其中,《赋得古原草送别》是杜甫生平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让人感受到了他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命运的态度。

诗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一句,概括了他对人生的看法。

他认为人生短暂,应该抓住自己的时机,勇敢面对现实。

三、思想体系杜甫的思想体系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对于社会和人类生存问题的关注是他的创作核心。

他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是不可侵犯的,认为只有社会公正才能保证人的尊严得以实现。

他的思想主张中也反映了对于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重视,他批评了一些士人对待文化传统的不负责任态度,并对国家文化繁荣的期许渗透在了他的作品内。

杜甫的简介资料和古诗句

杜甫的简介资料和古诗句

杜甫的简介资料和古诗句杜甫,唐代杰出的文学大师,被人们尊称为“诗史之祖”,代表作品包括《将进酒》、《丽人行》、《赤壁怀古》等。

他的诗歌风格有着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常以社会现实为主题,表达人民的苦难和不公。

在古代文学史上,杜甫的位置不言而喻。

一、杜甫的生平简介杜甫的生卒年份为712年至770年,原籍南阳(今属河南),后移居成都(今属四川),是唐朝文学的巨匠,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诗人之一。

他的祖父曾经担任过官职,曾祖父则是唐太宗的宰相,因此杜甫生于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家庭。

杜甫早年曾随父亲云游天下,拜访诸多名士,使他对于历史文化有着较为深厚的认知。

不过,他的人生经历颇为坎坷,连续多次赋闲,债台高筑,日子过得极为贫苦。

他在成都时曾经为了生计,做过军官、税官、民间医生等各种职业,总算保住了小康生活。

770年杜甫离世,享年59岁,葬于岳阳楼下。

二、杜甫的文学成就杜甫在文学方面取得了极为辉煌的成就。

他的作品包括诗、赋、文、序、碑等,尤以诗歌为最。

他的诗歌作品大约有1500多首,包含了社会民生、风景山水、政治历史、哲学思考等各个领域,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

1、杜甫的诗歌杜甫的诗多以现实生活为主题,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表现了很多市井百姓的苦苦哀愁,多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同时,他的诗中也充满了对宏大的事物的人文主义思考。

例如《将进酒》这首诗中,杜甫赞美了自己的才华和豪迈,表现了“壮志未酬”的激愤之情。

虽然这首诗有些自夸之嫌,但是却极具感染力和凝聚力,令人振奋。

2、杜甫的风景诗杜甫的风景诗也是他的经典之作。

他在诗歌中细致地描绘着风景的细节,通过独特的语言和写作风格,赋予风景更丰富的意义和感情。

例如《登高》这首诗,集中了他所想所感,用艳丽的笔墨描绘出自然之美,表现了杜甫的感慨和惆怅。

三、杜甫被誉为“诗史之祖”的原因杜甫因其卓越的诗歌才华和独特的思想见解,被公认为“诗史之祖”。

首先,他的诗歌表现出了对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反思,是对时代精神的卓越展现。

杜甫的简介和资料

杜甫的简介和资料

杜甫的简介和资料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杜谏,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唐代“诗两杜”。

他的诗歌开创了“诗歌的社会意义”,与时俱进地反映了社会现实矛盾和人民疾苦,使唐代诗歌的社会旨趣和思想观念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一、杜甫的生平1.早年生活杜甫生于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家境贫寒,七岁时父亲去世,家境更加艰苦。

青少年时,曾游学于洛阳、长安,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熏陶。

2.创作生涯杜甫开始创作诗歌是在20岁时,当时,他在长安做了一个御史的馆阁职员。

他的第一首诗是《辞别》。

他的诗歌自始至终始终忠于时代,受着玄宗、明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朝代的冲击和反复。

3.晚年生活770年(唐代大历十四年)冬,杜甫病逝于劳动创作中,享年59岁。

罹难前,他曾成立“昌谷草堂”,从官场弃捐,崇尚生命和自由,用诗歌表现他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反对官场腐败的呼吁。

二、杜甫的作品特点1.现实主义倾向杜甫的作品以描写现实生活为首要目标,反映了人民生活状况、历史演变和政治环境等。

他的作品叙述中采用了较多的客观、平实的语言,深切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2.批判社会现实他饱含激愤地控诉了腐败的官员、贪污的商人、饥荒、战争等社会弊病。

他反映的社会现实道出了人民的心声,使人们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处境和希望。

3.审美观点他的作品有着高尚的意识形态,强调道德精神和人道主义,对美的追求是具有一定的独创意义的。

杜甫至今仍然被人们推崇为诗歌创作的楷模和表率,成为世界诗歌史上的珍贵遗产之一。

三、杜甫的代表作品1.《三吏》《三吏》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它描绘了三个不同岗位的吏员的故事,反映了唐代官场的腐败和世俗的堕落。

故事最后有一个无法收拾的结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丽人行》《丽人行》是杜甫的另一部代表作。

它是一首寓情于景的爱情诗,描写了一位美丽的女子和一个亲密的恋人之间的情感故事,反映了杜甫自己的恋爱经历和社会现实,是一首极具感染力的作品。

杜甫的简介和生平经历

杜甫的简介和生平经历

杜甫的简介和生平经历杜甫被誉为唐代文学的巨匠之一,他的诗歌浪漫、真挚、豪放,影响深远。

本文将对杜甫的简介和生平经历展开介绍。

一、杜甫的简介杜甫,字子美,号称“杜工部”,唐代伟大的诗人。

他生于贞元十八年(712年),卒于建中三年(770年),享年58岁。

杜甫是唐代末期著名的“诗人三杜”之一,他和杜牧、杜审言并称为“诗圣三杜”。

杜甫一生著书立说不少,他的代表性作品有《春夜喜雨》,《登高》,《范成大卿曹参陈情守岁》等。

这些诗句不仅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也蕴含了杜甫对人生和社会的独特见解和感悟。

二、杜甫的生平经历1.早年生活杜甫生于河南巩县(今属河南省新乡市),父亲杜秀才是一位保持贫穷的读书人。

杜甫小时候聪明好学,十分喜欢读书。

在他幼年时期,中国正处于“贞元之治”时期,社会治安稳定,文化风尚盛行,这为杜甫未来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文学入门公元730年,杜甫赴郑州,在邵仙公的庇护下开始学习诗歌,并开始撰写自己的第一篇诗作《哀江头》、《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两年后,他移居洛阳,开始与王之涣等唐代文学巨匠交往,并广泛接触唐代各种艺术和文化。

3.遭遇生活困境公元744年, 唐朝进入安史之乱的动荡时期,杜甫偕妻子和儿女,逃难至荆州。

在这段时间里,他的家庭陷入了贫困和生活困境,他和家人多次流浪无依、无食可口。

这段经历让他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和民生困难,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

4.投身官场公元756年,杜甫被任命为河南府的尉(即士县令),开始正式投身官场;后他还在梓州和西川担任推官和司录参军等职务。

在这段时间里,他深深认识到文学与政治的互动关系和对国家、民族的责任。

因此,他更加全面地关注社会问题和国家发展,他的《新婚别》、《北征》、《兵车行》等作品,都写出了他对国家、民族、人民的深深关心。

5.为文化艺术事业奔走公元768年,杜甫得知当时的宰相杜佑奉命巡视江淮地区,于是写下了《襄阳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表达对其的感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饮中八仙歌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 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 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 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 雄辨惊四筵。
杜甫的一生可分为五个时期:
❖ (一)读书、漫游时期(公元712-744) ❖ (二)困守长安时期(公元746-755) ❖ (三)流亡时期(公元755-759) ❖ (四)卜居西南时期(公元759-768) ❖ (五)漂泊时期(公元768-770)
-
(一)读书、漫游时期(公元712-744)
杜甫从小学诗,有比较愉快的童年。二 十四岁时曾参加进士考试,但没能考取。他 在这一时期里,漫游了齐、赵、梁、宋。游 齐、赵时,曾先后和高适、李白等人打猎取 乐、登高怀古,并和李白结下了“兄弟”般 的情谊。
千秋诗圣——杜甫
-
“千秋诗圣” 杜甫
杜甫,字子美,唐朝 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反映唐安史之乱前 后的社会现实,故有“诗 史”之称。
他的诗表达悲天悯人情怀, 济世安民思想,以及其高 尚人格和完美技巧,故又 有“诗圣”之称。
他与李白并称为“李杜”, 他更被宗代江西派奉为鼻 祖,- 著有《杜工部集》。
-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
安史之乱----人生转折点 开始了自己的流亡生涯
-
(三)流亡时期(公元755-759)
《春望》就是在这一时期中写下的。杜甫 在投奔新皇帝的途中被俘虏,后来冒险逃出。 在后来的为官中,又因触怒了皇帝而使他失 去了做官的兴趣,于是,历经千辛万苦,来 到了四川。这一时期中,由于杜甫深入了人 民的生活,并真正投入到了战斗中去,所以 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比如著名的“三吏”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 家别》)等。
年老时的杜甫领着家人离开四川,准备 回老家。但因为年老穷困,沿途漂流,最终 没能如愿,病逝于湘(今湖南)水舟中。但 他至死也未忘记心系家国天下。
-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 亲友
-
伟大友谊 -
杜甫对李白的崇拜
❖ 根据我的阅读,杜甫至少在十五 首诗中表现出对李白的很明显的崇 拜之情。其中有《赠李白》两首《 梦李白》二首《春日怀李白》《冬 日末有怀李白》《天末怀李白》《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饮中八仙歌 》等共十五首。
-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昔年有狂客, 号尔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 声名从此大, 汩没一朝伸。 文彩承殊渥, 流传必绝伦。
-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 孤 舟
-
总结
在杜甫生活的近60年的时间中,随着年 代的不同、环境的不同、以及作者本身思想、 情绪的不同,所创作的诗歌的思想内容也有 所不同。杜甫的诗歌,有的记叙时事、议论 时政,有的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还有的流露出其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 感,以及对亲朋邻里的真挚情意。但无论内 容如何,杜甫诗歌总体来说具有“沉郁顿挫” 的风格,同时,有着精于锤炼而又天然自成 的语言。
李白对杜甫???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
戏赠杜甫 李白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
(二)困守长安时期(公元746-755)
杜甫30多岁时曾到长安求官,但因为当 时的皇帝身边有奸臣当道,所以杜甫的一些 见解没能被皇帝采用,他也因此开始了挨饿 受冻的困顿、屈辱的生活,甚至为解决衣食 问题而去卖药。这种现象直到他44岁时才有 所改善(此时,他被任命为“右卫率府兵曹 参军”)。这十年的困苦生活的磨练,使杜 甫接近了人民,看到了政治的黑暗,统治阶 级的罪恶。
-
(四)卜居西南时期(公元759-768)
杜甫在成都得到了亲友的资助,建了一 座草堂(后称“杜甫草堂”)定居。在这里, 他被一个叫严武的人推荐做了“节度参谋”、 “检校工部员外郎”(他也因此又被称为 “杜工部”)。这一时期,杜甫反映人民疾 苦的诗相对减少,个人生活以及家国抒情诗 成为他创作的主要内容,比如《《秋兴八首》 《诸将五首》《登楼》《又呈吴郎》等。同 时,诗作数量丰富,形式也更为多样化。
-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节选)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
“三吏”之二《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看门。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
杜 堂甫

-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
(五)漂泊时期(公元768-77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