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导学稿
《孟子两章》导学案

课题: 孟子两章编制人: 刘华使用方法及说明:1.朗读法,本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适合朗读训练。
2.讨论法,文章结构严谨,逻辑性强,适合思维训练。
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划准节奏,初步揣摩文言文诵读技巧。
2.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积累文言词汇。
3.在读中积累文言词汇,在读中品味文言韵味,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4.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探究,引导学生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启迪学生明了“人才是在艰难的环境中磨炼出来的”道理,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重点、难点:1.顺畅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难点、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作家作品简介。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2.重点词注音。
米粟.()寡.助()亲戚.()3.理解重点词语。
郭:环:池:兵革:委:去:域:固:威:至:顺:畔:4.掌握文中通假字。
亲戚畔.之:5.翻译重点句子。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二、自主合作学习问题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对于战争,作者认为什么最重要?如何证明的?问题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对于治国,作者认为什么重要?如何证明的?由战争到治国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问题三:这篇文章的论点分别是什么?三、当堂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米粟.亲戚畔.之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古今不同意思。
池.非不深也古义:今义:委而去.之古义:今义: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今义:亲戚..畔之古义:今义:3.翻译句子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四、思维导图,课堂小结1.文章结构分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1《孟子》二章导学案.doc

第六单元第21课《富贵不能淫》第1课时【学习目标】K能积累“诚、命、戒、正、由、淫、移、屈”等文言词语,并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理清论证思路,学习古人论证说理的方法。
3、理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难点】1>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理清论证思路,学习古人论证说理的方法。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刍E (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被称为“亚圣”。
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 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而没有得到实行。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o猛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
2、背景资料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 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编著的。
本课所选的两章分别是《滕文公下》和《告子下》。
【自主学习】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敝1> 一读课文,读准字音扫清字词障碍2、二读课文,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感(请同学们先用铅笔在课本上划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尝试用现代文翻译棄。
【合作探究】并用铅笔写出解释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注意加点字的翻译,组内自由翻译其他句子)K馭下ZT.居■,立天下±1E.位…你下之大.道。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K本文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提示:本文先提出错观……然后如何批驳镂观……最后得出繪 ..... )飞积累重点的文言词汇, 如r诚、大丈夫、命、焉、戒、正”等(要求用红笔在课文中三、研读课文,2、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黨义【总结反思】1>古今异义(1)父命.之古义: 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2、词类活用(1)富贵不能淫.(2)贫贱不能移.(3)威武不能屈.3、通假字往之女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2课时【学习目标】1>能积累“屈、发、举、苦、拂、所以、过、作”等文言词语,并能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孟子二章》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孟子二章》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一、学习目标1、能准确、流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记住词句意思;能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二.预习提纲1.阅读助读资料。
了解孟子及《孟子》2.读课文导读提示(即标题下方框内的文字),归纳出要点标注在课本上。
3.初读课文,要求:(1)用蓝笔划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通过课下注释和查工具书将这些字及其读音、词义写在该字附近处。
(2)默读课文至少5遍。
4.结合注释及资料翻译课文,将重点实词、虚词的意思写在该字上面。
5、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夫”,fú,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
“粟”,sù,谷子,与“栗”区别。
寡guǎ 亲戚qī 畔pàn6、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又是怎样论证的?三.自我检测题(请自主完成此题,不要参考任何资料)1. 给加点的字注音失道寡助()亲戚畔之()夫环而攻之而不胜()2.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天下顺之()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四、写出预习收获和问题。
五、多元评价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六、助读资料1、作家作品简介: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的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2. 掌握重点文言词语:(1)实词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坚利:坚固锋利米粟:泛指粮食。
寡:少。
(2)古今异义:郭:古义指外城。
今义指姓氏。
17、《孟子两章》导学案.doc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九年级语文导学案教学内容而表并列并且(泉香而酒例)。
表修饰着、地(夫环而攻之)。
表转折却、但是(环而攻之而不胜)。
二、研读课文,理清结构1、第一层(1句):总论。
摆出观点,捉挚全文。
论述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在决定战争胜负屮作用大小不同。
第二层(2—4句):从进攻一方和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第三层(5—9句):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战必胜”。
2、分析议论文的三要素及论证思路和特点(1)第1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什么看法?谈的是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具备什么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那就是具备“人和”这个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
这句揭示本篇的屮心论点。
(2)2—4句谈什么?和上段有什么联系?3^ 3句举例(攻之而不胜)论证中心论点的前半部分内容,4句举例(弃城逃走)论证屮心论点的后半部分内容。
说明一: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极言防御一方地利条件的优越。
说明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
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4、5—9句谈什么?揭示出文章的什么主旨?深入阐明为什么“人和”是最有利于“战”的条件。
本段通过对比揭示出全篇的主旨一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说明一:“故曰”,在文章中起承接作用。
“故”一笔概插了上文三段,“曰”总领发起下文议论。
说明二:运用排比句,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
说明三:运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对比,点明文章主旨。
说明卩叭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本文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是怎样的?先摆出观点,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
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采取“总一一分一一总”的论证结构逐层论证,层层深入;议论屮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孟子两章》导学稿

平利县城关初级中学校本教研课程九年级下册《孟子》两章导学稿第一课时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习目标:1、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独立翻译课文,能辨析常见文言虚词、实词。
2、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3、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动的论证方法。
自学指导(一)1、理解孟子及《孟子》。
2、听朗读,再放声读两遍课文,注意句中的停顿。
自学检测(一)1.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
2、检查朗读,比一比,看看谁读的好。
自学指导(二)1、再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翻译课文。
有不解之处,标出来。
2、疑难之处与同桌之间,前后位之间研究讨论,共同解决(教师适当补充)。
自学检测(二):(一)、解释一词多义: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2、得道.者多助()3、伐无道.,诛暴秦()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池.非不深也()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二)、解释加点词1、环.而攻之而.不胜()()2、夫.环而攻之()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4、兵革..非不坚利也()5、委.而去.之()()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三)、翻译下面句子: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不过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自学指导(三)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实行论证的?2、这篇短论在论证上有什么特色?当堂练习:1、背诵课文。
人教版九年级下《孟子》两章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孟子》两章导学案《孟子》两章导学案一、孟子简介: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
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位儒家代表人物。
元明时称为“亚圣”,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他主张“仁政”、“王道”、“性善论”、“民贵君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由孟轲及他的弟子所著,记录了孟子的思想与言行,是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
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
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一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发“仁心”上,力图维护西周的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
这些都反映着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前代政治家提出的民本思想,对于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一定的作用。
二、字词理解(一)通假字: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②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③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④入则无法家拂士:“拂(bì)”通“弼”,辅佐(二)古今异义1、郭古义:外城七里之郭今义:姓氏2、池古义:护城河池非不深也今义:池塘3、去古义:离开委而去之今义:到……去4、亲戚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或母系亲属亲戚畔之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其他的成员。
5、委古义:放弃委而去之今义:委任6、域古义:界限,限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今义:地域7、是古义:这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今义:判断动词8、兵古义:兵器今义:士兵9、士古义:狱官今义:士官10、然而古义:这样却今义:表转折的连词11、过古义:犯错今义:过去12、喻古义:明白,了解今义:比喻13、所以古义: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14、征古义:表现今义:远行;寻求15、色古义:脸色今义:颜色(三)一词多义;以: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动词,靠)②以天下之所顺(动词,凭)之: ①三里之城(助词,的)②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它,指包围的城)③多助之至(动词,到)④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之人)⑤亲戚畔之(代词,指失道之人)利: ①地利不如人和(名词,优势)②兵革非不坚利也(形容词,锐利)城:①三里之城(名词,内城)②城非不高也(名词,城墙)(四)词类活用:①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②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③威: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④空乏: 空乏其身(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资财缺乏人力疲惫)⑤苦必先苦其心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⑥劳劳其筋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疲劳)⑦饿饿其体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⑧过人恒过(名词作动词,犯错误)三、问题探究(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2、全文的中心论点是3、“三里之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论述了哪两方面的内容?4、用“三里”、“七里”的目的是什么?“环而攻之”说明了什么?5、“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小易攻,“然而不胜”,说明守城和攻城双方各占什么条件?说攻城一方失利的目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6、“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以双重否定排比句表明守城一方城高、池深、武器装备精良、粮食充足,但“委而去之”,这说明守城、攻城双方各占什么条件?说守城一方失利的目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连用双重否定排比,起到什么什么作用?强调了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8、文中的“君子”指9、君子“战必胜”的结果说明了10、本文体现出的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11、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得道”?“得道”的结果怎样?12、孟子写本文的目的是讲战争吗?13、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列举战争中“攻城”、“守城”的事例作为例证。
《孟子》两章--导学稿

《孟子》两章——导学稿学习目标:1.会说出重点实词与虚词的含义。
2.会翻译重点句子。
3.会说出两篇文章蕴含的道理。
第一课时自学提示一、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pàn quǎn yuègéáo bì畔.畎.傅说.鬲.敖.拂.士2.解释下列句子并翻译词语①天时..。
(气候,时令(时:季节);有利的地理形势(利:利益,功用);..,地利不如人和..不如地利能得民心(和:和顺,和谐))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内城;外城;围;它)(比方)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③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一定;得到;这;比不上)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时令,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④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是地利不如人和..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也。
(护城河;武器装备;放弃;离开;代城)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坚韧锋利,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的人弃城逃离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⑤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限制(名作动);凭借;疆界;使……巩固(形容词,使动);威慑(形作动))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凭借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只凭借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只凭借武器装备的锋利。
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指施行仁政)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⑦寡助之至...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不译,助词;极点;内外亲属(父、母系都..,亲戚畔算);通“叛”,背叛;归顺)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戚都会背叛他。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复习课导学案

《孟子》二章复习导学案一、检测归纳,积累词语(一)复习检测:1. 法家拂士拂:2.动心忍性动:忍:3.戒之曰戒:必敬必戒戒:4.丈夫之冠也之父命之之往之女家之居天下之广居之5. 译句: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二)归纳整理:自己整理小组活动展示1.通假字2.一词多义3.词类活用4.虚词5.翻译句子方法二、精思探讨,解析文本1.梳理文章2.《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特殊。
从文中找出例子,朗读。
三、拓展迁移,能力上阶苏武牧羊律①知武②终不可胁,白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之。
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
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③。
羝乳乃得归。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注释】①律:指卫律,原是汉朝大臣,投奔匈奴。
②武:苏武。
③羝di:公羊。
④去:同“弆”ju ,收藏。
⑤白:禀告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单于愈益欲降之益2.羝乳乃得归得二、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居天下之.广居b.匈奴以.为神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c.武既.至海上既.出军门d.单于愈益欲降.之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三、翻译下列句子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四、你认为文中的苏武是大丈夫吗?请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两章导学案(曾传华编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习目标】1、正确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独立翻译课文,能辨析常见文言虚词、实词。
2、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3、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学习重点:理解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学习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知识链接】1、孟子: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2、《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
3、背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选自《孟子·公孙丑》,标题是后来的编者加的。
此标题从内容上高度概括了本文的中心意即:凡讲仁义,行仁政的,就会得到广泛的支持与拥护;反之,就孤立,就会只有极少数人的支持与拥护。
孟子生活在各诸侯国互相攻伐,社会骚乱的战国时代。
因此,他提出“施仁政”,“行王道”的主张,反对武力兼并,这篇短论很能代表他的主张。
【导学】一、初读(一)基础知识1、重点记住并读准下列字音米粟.()亲戚畔.之()2、解释一词多义:道:①会天大雨,道不通()②得道者多助()③伐无道,诛暴秦()固: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池: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②池非不深也()国: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②搜于国中三日三夜()3、解释加点词①环.而攻之而.不胜()()②夫.环而攻之()③是.天时不如地利也()④兵革..非不坚利也()⑤、委.而去.之()()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⑦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⑧寡助之.至,亲戚..畔之()()4、翻译下面句子:①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③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二)整体感知1、用“/”标出排比句的朗读节奏,有感情朗读课文。
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读排比句尤其要注意节奏鲜明,读出气势来。
孟子自称善养浩然之气,他是很讲究文章的气势的。
朗读时还要通过语调的变化,突出文章的关键句、中心句。
2、提取主旨,找出论点句。
3、理清思路:用简洁的语言说说短文的论述结构。
二、精读(一)探究1、本文作者从作战入手,设举了两个战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把决定战争胜负的客观因素归结为哪几个?作者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2、本文借论战,深入阐述了怎样的政治主张?这一主张是如何逐层推进论证的?3、这篇短论在论证上有什么特色?4、孟子和孔子一样,历来主张“和为贵”,反对战争。
但是,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通篇讲的都是战争,讲攻城守城的例子,讲“兵革”和“威天下”,这是否与他的政治主张相违背?请你结合当时的背景和课文内容理解。
(二)品析★品析语言的对称之美: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用语工整,表达凝练。
★品析语言的气势之美: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排比说理,富于气势。
★品析语言的对举之美:★品析语言的变化之美:★品析语言的意蕴之美:(三)积累积累名句:积累论据:积累古代名词:如“郭”:古代外城例句:出郭相扶将积累活用词语: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的“域”,名词作动词用,限制。
积累通假字:背诵课文。
【自测】1、课内精段阅读。
再读课文。
①显示文章结论的语言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本文的结构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文中采用正反对比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结合课文,你是如何理解“人和”的具体含义的?⑤联系你对孟子的了解,你如何看待他的“道”?2、美文联读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①~④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②上犯禁,敢陵上犯禁③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选自《管子》)【注释】①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
②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
③犯禁:触犯禁令。
⑴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委.而去之( )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③是以善为.国者( ) ④必先富.民( )⑵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池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B.得道者多助/伐无道,诛暴秦C.然后治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民富则安乡重家/然则何时而乐耶⑶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②奚以知其然也?⑷两段选文都论述了治国之道,都强调了_______ ,【甲】文从________的角度来论述,【乙】文则从 _______的角度来论述。
【自测】答案1、课内精段阅读①故曰。
②总—分—总。
③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④战争中人的因素,指民心所向。
⑤指的是正义之战,如有道伐无道。
2、⑴①委:放弃②域:限制③为:治理④富:使…… 富裕。
⑵B ⑶①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
②根据什么知道这个道理呢?⑷以民为本(或“人的重要性”)施仁政富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习目标】:1、正确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独立翻译课文,能辨析常见文言虚词、实词。
2、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并分析论证方法。
学习重点:理解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学习难点:正确认识“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知识链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章选自《孟子·告子》,文题同样是编者所加,该标题也恰好概括了本章的中心意思——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即逆境能成才。
表明了孟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观点。
文章摆事实,讲道理,举例典型,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说理透彻,令人信服。
【导学】一、初读(一)基础知识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_____,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 。
阐述了孟子_________的人才观。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畎.亩()傅说.()胶鬲.()法家拂.士()3、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②困于心衡于虑③曾益其所不能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所以动.心忍.性()()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空乏..其身()舜发.于畎亩之中()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苦.其心志()人恒过.()5、翻译句子:(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整体感知1、正确朗读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理清短文论证思路:二、精读(一)探究1、课文第一段列举列举六圣贤的典型事例,六个事例共同点是什么?这在论证中受于什么论证方法?2、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是什么?这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3、你怎样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
4、与上一章比较,本文在论证思路上有何异同?(二)品析★品析语言的对称之美:★品析语言的气势之美:★品析语言的对举之美:★品析语言的变化之美:★品析语言的意蕴之美:(三)积累积累名句:积累论据:积累古代名词:积累活用词语:积累通假字:背诵课文:【自测】1、课内精段阅读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第①—③题。
①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______________ (2)人恒过.然后能改过:______________②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4分)(1)饿其体肤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行拂乱其所为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2、美文联读甲:齐人伐燕①,胜之。
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②,人力不至于此。
不取,必有天殃③。
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④。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⑤。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⑥,以迎王师。
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⑦而已矣。
”(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注释】①齐人伐燕:公元前315年(齐宣王五年),燕王哙将燕国让给他的相国子之,国人不服气,将军市被和太子平进攻子之,子之反攻,杀死了市被和太子平,国内一片混乱。
齐宣王趁机进攻燕国,很快就取得了胜利。
②五旬而举之:据《战国策.燕策》记载,当齐国的军队攻打燕国时,燕国“士卒不战,城门不闭”,因此齐国军队五十天就攻进了燕国的首都,杀死了燕王哙和子之。
③不取,必有天殃:因齐宣王认为他攻打燕国太顺利,“人力不至于此”,是天意。
所以,如果不占领它就是违背天意,必有灾殃。
它是当时人流行的观念。
④武王是业:指武王灭纣。
⑤文王是也:指文王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但仍然服事殷商而没有造反。
⑥箪:盛饭的竹筐。
食:饭。
浆:米酒。
⑦运:转。
【译文】齐国人攻打燕国,大获全胜。
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占领燕国,有人又劝我占领它。
我觉得,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只用了五十天就打下来了,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呀。
如果我们不占领它,一定会遭到天灾吧。
占领它,怎么样?”孟子回答说:“占领它而使燕国的老百姓高兴,那就占领它。
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武王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