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逍遥游看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从《逍遥游》分析庄子的文学创作

从《逍遥游》分析庄子的文学创作

从《逍遥游》分析庄子的文学创作“意出尘外,怪生笔端”,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他的《艺概·文概》中这样评价《庄子》的创作。

在这本著作中,庄子为我们描绘出一个超凡脱俗、闻所未闻的世界,庄子的用笔极为传神,读到尽情处不仅拍手称快;庄子的思绪极为飘逸,令读者随其文字神游万里。

《庄子》不仅仅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更是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

历来人们对其思想的精髓深究不止,现在我将从文学创作的方面讲述《庄子》不一样的味道。

在走进这部瑰丽奇谲的巨著之前,先让我们探讨一下它的写作背景。

庄子是宋人,故里为宋国蒙邑,即今河南商丘东北,那么《庄子》自然是以宋国文化为背景产生的。

《史记》中记载:“以微子开代殷后,国于宋”,因而宋国文化大多为遗留下来的殷商文化,因而它不同于重视礼乐与制度的周文化。

首先,作为亡国之后,宋民有很浓的“遗民”思想,在表面上服从周王朝的统治,但是内心深处却埋藏着对周王朝的仇恨和抗拒,以及固守殷商文化的执着。

“这便是异端思想和怪诞学说得以滋生的沃土腴壤”。

在这种双重文化的影响下,庄子在文学创作中继承两种文化的优点:既继承了殷商文化重自然、好幻想、奇幻浪漫的文化思维,这是《庄子》书中对自然的崇尚、对万物的热爱和寓言故事的精神来源;另一方面,庄子也吸收了周文化关注现实、崇尚理性的传统,因而一部《庄子》无论如何神奇荒诞,始终都贯穿着对宇宙和人生的理性思考。

其次,据《战国策》、《左传》等记载,宋国水、火、虫、风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再加上宋国古老的文化传统并不为外人所认同,反而被认为迂腐滑稽,这对宋民的自尊心和自我认同是极大的打击。

内忧外患、人祸天灾,使宋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现实生活的压抑之下,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理想与抱负,只能寻求精神世界的自我解脱。

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下产生虚幻飘渺的思想。

庄子正式在上述的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天生的叛逆愤世使他走向逆反虚无,极端的苦闷压抑又使他追求至乐无忧,从而使庄子创造了一套完整的自由超旷的人生哲学,发出了惊世骇俗的奇谈怪论。

《逍遥游》的艺术特色_逍遥游艺术特色

《逍遥游》的艺术特色_逍遥游艺术特色

《逍遥游》的艺术特色_逍遥游艺术特色《逍遥游》的艺术特色:1、《庄子》善于把抽象的议论和比喻、寓言结合起来,使得深邃的哲理显得形象具体,富有感染力.《逍遥游》一文的主旨,是说明庄子超越物我界限的逍遥游思想.这样一种抽象深奥的思想,在文中全是以生动的比喻、寓言来阐明的.鲲鹏之变这一寓言本身就是一个大的比喻,而小的比喻只有一句或几句,如野马、尘埃、水负舟、杯水芥舟、行路聚粮、朝菌、惠蛄、冥灵、大椿、彭祖、众人等等.如此众多的寓言比喻层出不穷,就将一个抽象的哲理说得非常具体形象.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富有浪漫主义特色.《逍遥游》一开始描绘了大鹏展翅九万里的雄姿和青苍辽阔的太空,展现出一个广阔壮丽的意境,显示了庄子奇特丰富的想象力.巨大的想象又离不开夸张,大到不知其几千里的鲲鱼,其翼若垂天之云的鹏鸟,小到野马、尘埃、杯水芥舟,长寿到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短寿到不知晦朔的朝菌.这些都是大小、长短、高低的高度夸张.这就形成了一种汪洋恣肆、气象万千、开合自如的风格.在诸子散文中,《庄子》最富有浪漫主义特色.3、形散而神不散.从表面上看,《庄子》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把握;但实际上,在这种看似散漫幻变的表相中,却有着深层的内在联系.以《逍遥游》为例,文章由奇大无比的鲲鹏之变落笔,接着又是万千大小物象的纷纭蒸腾;但无论怎样的蒸腾变幻,其行文都最终指向“逍遥游”这一论旨.文章先以鲲鹏之变开局,继而以极大的鹏鸟与微小的野马尘埃相比,再与蜩与学鸠相比,引出了一系列“小大之辨”的比喻铺陈,并推演出具有不同德行的人.他们虽有现象的不同,但都有待于客观条件,达不到逍遥之境.这样,文章在前三段先以第一段的“寓言”、第二段的“重言”(增益、重复之言)九曲回旋,层层申论,然后在第三段末尾突转直下,由开放而收合,由铺垫而点题.如果说第一段、第二段的层层铺垫是千枝万叶,那么第三段末尾逍遥游的点题则是这千枝万叶所烘托的哲理之花.而后几段则以曼衍之辞,继续对逍遥游这一主题作出形象性的阐发,并最后结束在至人游于无何有之乡的袅袅余音中.由此看来,《庄子》之文在结构上达到了形散而神不散之妙境.4、《庄子》的语言具有一种镂空蹈虚之美.庄子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于是发为“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 这样,就使《庄子》之文如天马行空,飘逸不定,极具一种镂空蹈虚之美。

从《逍遥游》看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从《逍遥游》看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从《逍遥游》看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从《逍遥游》看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在诸子百家中,庄子的文章最为独特,瑰丽艳逸,旷达而随意,基本上全篇都是用寓言构成,然而这些简单的寓言却道出了庄子不同凡响的人生观,世界观。

《庄子》的散文结构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换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

其句式也富于变化,或顺或倒,或长或短,词汇丰富,描写细致,又常常不规则的押韵,显得极有表现力,极有独创性。

接下来我就以《逍遥游》为例,试分析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一)”逍遥哲学”【1】是庄子散文的基本思想。

“庄子思想发源于对人的精神自由逍遥的追求”,庄子思想的核心是他的人生哲学【2】。

庄子认为,宇宙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不逍遥的,因为它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是不逍遥的,因为它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是”有所待“的,即有条件的受限制的,因而都是不自由的。

即使那些自以为逍遥,表面上看去也貌似逍遥的人与物,也是如此。

比如在《逍遥游》中描写的大鹏,它的活动范围非常之大,”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上能达到九万里的高空,远能自北海飞至南海,行为及其豪迈壮观,貌似逍遥,实际上,它是很不自由的,因为体型太大,飞翔时不进需凭飓风之力来托付,而且还必须有大的空间才能展翅,必须上至高空才能不受山峦之阻。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它才受到小鸟的嘲笑,认为它过于费力了。

小鸟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大鹏优越,是最自由的,“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其实这正反应了它无能为力到广阔天地中去遨游,形成了目光短浅的习性。

这讲的是万物在空间上的局限。

在时间上也是如此,朝生暮死的小生物朝菌不可能了解一天中发生的事情;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蝉不可能知道一年四季的变化,这是生命短的局限。

生命长的亦是如此,能活到2000年的灵龟和3.2万年的大椿,它们也不能知道其生前死后的事。

这讲的就是万物在时间上的局限。

庄子散文的艺术风格及后世影响

庄子散文的艺术风格及后世影响

庄子散文的艺术风格及后世影响摘要:《逍遥游》作为《庄子内篇》之首,既是庄子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的总体概括,也是庄子散文艺术风格的集中体现,更对的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以庄子的代表作《逍遥游》为例,重点分析庄子散文的主要艺术风格,阐述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深远影响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逍遥游》;庄子散文;艺术风格;影响《逍遥游》堪称庄子散文的扛鼎之作,也称得上是先秦散文的代表著作。

可以说,庄子散文,乃至先秦道家学派散文的艺术风格在《逍遥游》之中得到了集中的表现。

本文结合先秦散文的艺术风格,试以《逍遥游》为例进行分析探究,力求洞悉庄子散文独特的艺术风格,继而阐述庄子散文积极思想和消极思想共存、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互交织的创作风格对后世文学创作的深远影响和推动作用。

一、庄子散文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地位要洞悉庄子散文的艺术风格,就必须要对先秦诸子散文有一个宏观了解。

可以说,先秦诸子的散文多是哲理著作,多用散文表达自己的学派思想和政治主张,其内容大多博大精深,内涵着深刻哲理,同时,也包含了丰富的文学性和文学因素。

先秦的诸位思想家大多是写文章的行家里手,除了《庄子》,还有《荀子》、《韩非子》等等,几千年过去了,这些典籍至今都还值得我们当做文学作品来品读。

先秦诸子百家的散文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国散文这种文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其中,又尤以庄子的散文为代表,其创作的散文大多想象丰富,多用寓言,善用比喻,辞藻雄浑壮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先秦文学散文的典范,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并间接影响着后世散文及其他文体的发展。

二、以《逍遥游》为例分析庄子散文的艺术风格(一)想象丰富,夸张奇特庄子创作散文最显著的艺术风格就是想象丰富和夸张奇特。

庄子的散文中,想象的场面、虚构的情景、夸张手法的运用随处可见,纵横捭阖,恣意发挥,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

《逍遥游》从文章的一开始,就酣畅淋漓地展现了这种十分独特的艺术风格: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几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在文中,庄子用其丰富、大胆的想象力和奇特、诡异的夸张手法,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动人心魄、怪异奇特的画面:在漫无边际的北海中,一条不知有几千里长的大鱼在随处游动着,突然之间,这条鱼就像变戏法一样,变成了一只背不知有几千里宽的大鹏。

逍遥游赏析

逍遥游赏析

逍遥游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古代散文中的一道异观——《庄子·逍遥游》赏析《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第一篇,它的中心思想是说: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

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和空间,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的人生观。

《逍遥游》很能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同时也体现出其散文的文学风格和成就。

这里入选的并非《逍遥游》全篇,只是节录了开头的一部分,但这部分已经可以反映全篇的风格和成就。

这段选文共有三个段落,下面逐段讲解(此文的分段与课文的分段有出入——编者注)。

开头一段,从“北冥有鱼”起至“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止。

作者大笔挥洒,以描写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开端,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北方深海之中,有一条“不知其几千里”长的巨鲲。

这条鱼的巨大,已经够令人惊奇的了,而它竟又变化为一只大鹏,这怎不令人感到神奇万分呢应当承认,这样的鱼和鸟是现实生活中绝对没有的,是人们绝对不曾见过的,但想像力丰富的庄子却偏要让你相信世间有此二物,特意对它们进行一番形象化的描写。

描写的重点是大鹏:这只神奇的大鸟岂止是大,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由北海直飞南海天池。

它积满气力,怒张毛羽,一振而飞上天,翅膀像遮天盖地的大块云影。

接着,作者又假借所谓《齐谐》一书的话来证明他的描写是可信的。

《齐谐》上说:“大鹏迁往南海的时候,先拍击水面,滑行三千里,然后盘旋宛转,靠风气相扶,直冲云天,到达九万里高空。

起飞之后,历时六月,方才止息。

”那么,九万里高空又是什么景象,究竟如何高远呢作者先以高空中只见游气奔腾,微尘浮动来形容,接着以人仰视天空的经验来比说,说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视高空,只见莽莽苍苍,难辨其“正色”。

经过这样一番描写、形容和打比方,无形中联系了普通人的生活经验,调动了人们的联想和想像,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像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像了。

从《逍遥游》谈庄子行文风格

从《逍遥游》谈庄子行文风格

从《逍遥游》谈庄子行文风格1、《庄子》的浪漫主义风格,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所要探讨的是(庄子》的浪漫主义风格特色。

《庄子》作为浪漫主义文学作品,首先在于它体现了创作主体的表现自我.抒写心灵,追求自由人格的鲜明特征。

庄子为文虽变幻瑰玮,却总有一个“自我”贯穿其中,在表现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态度的同时,追求自我的充分体现。

追求‘.适己”,反对窒息精神上和人格上的自由意识与创新意识,因而客观上充分显示了它独特的艺术个性。

2、《逍遥游》驰骋想象,使用了大量既存的或者作者临时编造的典故以及生动的比喻,貌似构思杂乱、内容荒诞,实则有着严谨的内在思路;乍看不知所云,令人费解,实则主题集中,立意鲜明。

不妨分析一下文章的思路,文中的典故自然也就布局严谨地贯穿其中了。

鹏徙于南冥,这是文章起始部分的意义中心。

野马、尘埃起于生物以息相吹,解释了鹏鸟起飞需乘六月息。

天之苍苍非正色,解释了鹏从高空视下的感受,突出了鹏的飞行高度。

置杯则胶,水浅舟大,解释了鹏的形体巨大,所以它起飞后需要飞上九万里高空才能凭空南飞。

蜩与学鸠用来与鹏对比,嘲笑了蜩与学鸠的见识浅陋。

这是一个关键性内容,作者在下文进行了进一步强化。

适莽苍、百里、千里,是用来说明鹏形体巨大,它的飞行自然不能与小小的蜩与学鸠的飞行方式等量齐观。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涉及朝菌、蟪蛄两者与冥灵、大椿两者的对比,彭祖与众人的对比,这两项对比共同突出了“小大之辩”,从侧面再次说明鹏鸟的远飞不是斥鴳这等小动物所能理解的。

在此,注意“小大之辩”的“辩”字,当前是被理解为通假字的。

其实,就作者而言,行文的妙处正在于“辩”字的一语双关。

这哪里是鹏鸟与会飞行的小动物的对比呢?分明就是拥有大智的作者对见识浅陋的论辩对手的辩驳。

以此,作者批驳和嘲笑了对手凭借其浅陋的见识,是难以理解和接受作者的精深的学说的。

至此,文章才真正开始引入自己的道家观点:“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在作者看来,其见识是何其浅陋。

《逍遥游》的艺术特色

《逍遥游》的艺术特色

《逍遥游》的艺术特色1、《庄子》善于把抽象的议论和比喻、寓言结合起来,使得深邃的哲理显得形象具体,富有感染力.《逍遥游》一文的主旨,是说明庄子超越物我界限的逍遥游思想.这样一种抽象深奥的思想,在文中全是以生动的比喻、寓言来阐明的.鲲鹏之变这一寓言本身就是一个大的比喻,而小的比喻只有一句或几句,如野马、尘埃、水负舟、杯水芥舟、行路聚粮、朝菌、惠蛄、冥灵、大椿、彭祖、众人等等.如此众多的寓言比喻层出不穷,就将一个抽象的哲理说得非常具体形象.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富有浪漫主义特色.《逍遥游》一开始描绘了大鹏展翅九万里的雄姿和青苍辽阔的太空,展现出一个广阔壮丽的意境,显示了庄子奇特丰富的想象力.巨大的想象又离不开夸张,大到不知其几千里的鲲鱼,其翼若垂天之云的鹏鸟,小到野马、尘埃、杯水芥舟,长寿到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短寿到不知晦朔的朝菌.这些都是大小、长短、高低的高度夸张.这就形成了一种汪洋恣肆、气象万千、开合自如的风格.在诸子散文中,《庄子》最富有浪漫主义特色.3、形散而神不散.从表面上看,《庄子》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把握;但实际上,在这种看似散漫幻变的表相中,却有着深层的内在联系.以《逍遥游》为例,文章由奇大无比的鲲鹏之变落笔,接着又是万千大小物象的纷纭蒸腾;但无论怎样的蒸腾变幻,其行文都最终指向“逍遥游”这一论旨.文章先以鲲鹏之变开局,继而以极大的鹏鸟与微小的野马尘埃相比,再与蜩与学鸠相比,引出了一系列“小大之辨”的比喻铺陈,并推演出具有不同德行的人.他们虽有现象的不同,但都有待于客观条件,达不到逍遥之境.这样,文章在前三段先以第一段的“寓言”、第二段的“重言”(增益、重复之言)九曲回旋,层层申论,然后在第三段末尾突转直下,由开放而收合,由铺垫而点题.如果说第一段、第二段的层层铺垫是千枝万叶,那么第三段末尾逍遥游的点题则是这千枝万叶所烘托的哲理之花.而后几段则以曼衍之辞,继续对逍遥游这一主题作出形象性的阐发,并最后结束在至人游于无何有之乡的袅袅余音中.由此看来,《庄子》之文在结构上达到了形散而神不散之妙境.4、《庄子》的语言具有一种镂空蹈虚之美.庄子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于是发为“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这样,就使《庄子》之文如天马行空,飘逸不定,极具一种镂空蹈虚之美。

庄子散文的艺术风格及后世影响

庄子散文的艺术风格及后世影响

庄子散文的艺术风格及后世影响庄子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笔优美,思想深刻,对后世文学、哲学和艺术的影响深远。

庄子散文的艺术风格和后世影响有以下几点:一、艺术风格1.奇特诙谐的比喻手法在庄子散文中,比喻手法是其鲜明的特点。

他用比喻、夸张、讽刺等手法来描述人事物,使之更加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比如《逍遥游》中的“且夫天地之性情,刚柔无常,右亦有之矣”,其中“右亦有之”就是庄子的著名比喻手法,使人震撼,产生强烈的联想和意境。

2.清新简洁的语言风格庄子散文的语言,清新简洁,极富音乐性和韵律感,在表现思想的同时,也营造了一种雅致的氛围。

如《逍遥游》中的“世俗之谓感之,达者之谓道之”,简单的用语和短小的句式,给人以鲜明、轻盈的感觉。

3.虚幻唯美的思想风格庄子散文的思想常常阔达虚无,具有浓郁的哲学意味,尤其是倡导“逍遥自在”的思想,给人以富有诗意的感觉。

《逍遥游》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现了庄子对自我修养探索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触发了读者的内心感受。

二、后世影响1.影响了文学艺术庄子散文的语言韵律和哲学思想,对后世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唐代诗人李白、白居易等,就受到庄子散文的影响,将其思想和表现手法融入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之中,形成了唐代诗歌的清新风格。

2.影响了宗教思想庄子散文的哲学思想和唯美主义倾向,对于后世宗教思想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元代,著名的宗教家和哲学家,如王阳明、陆九渊等都受到了庄子散文的影响,从而创立了“心学”和宗教思想。

3.影响了民间文化庄子散文的思想和文化内涵也在民间广泛传播,形成了深厚的影响。

了解庄子散文的人,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还可以了解民间文化和艺术,例如民间故事、戏曲、民间音乐等。

综上所述,庄子散文的艺术风格和后世影响非常广泛。

它以扣人心弦的语言表现了深刻的哲学思想和倡导人生态度,不仅影响了文学、哲学和宗教等领域,也影响了民间文化和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逍遥游看庄子散文的
艺术特色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从《逍遥游》看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在诸子百家中,庄子的文章最为独特,瑰丽艳逸,旷达而随意,基本上全篇都是用寓言构成,然而这些简单的寓言却道出了庄子不同凡响的人生观,世界观。

《庄子》的散文结构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换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

其句式也富于变化,或顺或倒,或长或短,词汇丰富,描写细致,又常常不规则的押韵,显得极有表现力,极有独创性。

接下来我就以《逍遥游》为例,试分析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一)
”逍遥哲学”【1】是庄子散文的基本思想。

“庄子思想发源于对人的精神自由逍遥的追求”,庄子思想的核心是他的人生哲学【2】。

庄子认为,宇宙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不逍遥的,因为它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是不逍遥的,因为它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是”有所待“的,即有条件的受限制的,因而都是不自由的。

即使那些自以为逍遥,表面上看去也貌似逍遥的人与物,也是如此。

比如在《逍遥游》中描写的大鹏,它的活动范围非常之大,”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上能达到九万里的高空,远能自北海飞至南海,行为及其豪迈壮观,貌似逍遥,实际上,它是很不自由的,因为体型太大,飞翔时不进需凭飓风之力来托付,而且还必须有大的空间才能展翅,必须上至高空才能不受山峦之阻。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它才受到小鸟的嘲笑,认为它过于费力了。

小鸟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大鹏优越,是最自由的,“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其实这正反应了它无能为力到广阔天地中去遨游,形成了目光短浅的习性。

这讲的是万物在空间上的局限。

在时间上也是如
此,朝生暮死的小生物朝菌不可能了解一天中发生的事情;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蝉不可能知道一年四季的变化,这是生命短的局限。

生命长的亦是如此,能活到2000年的灵龟和万年的大椿,它们也不能知道其生前死后的事。

这讲的就是万物在时间上的局限。

从这两个例子中可以看出追求“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整个庄子思想的核心。

(二)
《庄子》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

比如《逍遥游》前半部分,不惜笔墨,用大量寓言,重言铺张渲染,从鲲鹏展翅到列于御风而行的内容,并非作品的主旨,只是为了用他们的有待逍遥来陪衬,烘托至人的无待逍遥,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个主题句,却如蜻蜓点水,一笔带过。

(三)
《庄子》的散文结构线索模糊稳秘,但并不意味着文章结构缺乏内在联系,而是以深邃的思想和浓郁的情感贯穿于行文之中,形成一条纽带,把看似断断续续的孤立的寓言与寓言之间,段与段之间连结在一起,融为一个有机体。

比如《逍遥游》的主题是追求一种“无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

因此文章先为主题作铺垫,然后是主题的阐发,最后结尾在至人游于无何有之乡的袅袅余音之中。

这种万秒的结构安排,使文章富有层次感,有理有据,前呼后应。

(四)
《庄子》散文善于运用夸张而活泼的手法,阐明人生哲理。

比如《逍遥游》中的“鲲”,原指鱼卵。

庄子在文中却把它化作体型非常庞大的大鹏鸟,“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
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从这些语句中能深深的体会到夸张的文笔。

(五)
《庄子》散文还常以丰富的寓言故事和奇特的想象,以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论述。

庄子较少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让读者从奇特荒诞,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中,去体味,领悟其中的哲理。

比如《逍遥游》中,庄子以鲲鹏,小鸟的故事阐述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道理。

还有文章末两段,以庄子和惠子对的对话形式展现的寓言,从瓠、大树引申到当时的政治时事,以小见大,却生动形象准确的阐发了其中的哲理。

可见,庄子把寓言故事在他的作品中运用的出神入化,让后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后记
《庄子》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奇幻异常,不仅由于寓言数量多,还在于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尖外,怪生笔端。

“(刘
熙载《艺概·文概》)同时从”道“的立场来看待万物,万物等齐一体,物与物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而且,庄子认识到了时间的无限,空间的无限,宇宙的无穷,他不仅站在个人的立场看待世界万物,也站在宇宙的高度看待世界万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