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运河文化数据--聊城大学(马忠庚)
中国运河文献资料的分类整理

笔记、 文集、 小说 、 民间文献 、 国文献中, 外 也存有大量 的运 河及 区域 文化 资料。认真搜集整理 和研 究这些 资料 , 对运 河学术研 究及其运河历 史现 实作用的认知均具有重大意义。
[ 关键词 ] 中国运 河; 文献 资料 ; 分类整理 [ 中图分类号] 2 6 K 0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6 2 2720 )4 08 9 17 —11 (09 0 一O4 —0
近几年 , 京杭 运河 及 其 相关 问题 的研 究 颇 受学 术界关 注 , 作论 文 大量 问世 , 究成 果 十 分 可观 。 著 研
古代第一部真正的水文地理著作。其中对于运河等
人 工河道 偶有 记载 , 均 十分简 略 。 但
与京杭运河的学术研究相 比较 , 运河文献资料的搜 集 、 理 明显 滞后 , 整 古人关 于运 河的许 多专 门著作秘
大类 , 就每一类文献的史料价值 、 整理使用情况及研 究方 法作一些 浅要 的说 明。
一
、
关 于运河 的专 门著 作
我 国最 早 的运 河 开挖 于 春秋 战 国 时期 , 后封 此 建皇朝 十分重 视运 河 的 开挖 维 护及 水 利 工程 兴 修 ,
大约公元 三世 纪前 期 , 国出现 了河道 水 系 方 面 的 我
聊城大学 学报 ( 会科 学版 ) 社
20 0 9年第 4期
中国运河 文献资料的分类整理
李 泉
( 聊城大学运河文化研究 中心 , 山东聊城 225 ) 509
[ 摘
要] 中国运 河历 史文献资料 十分丰 富, 现存 与运 河相 关的专 门著作有上百种之 多 , 史书、 方志、 书、 政 类书、 档案、
运河城市的饮食文化考论——以山东临清为例

运河城市的饮食文化考论——以山东临清为例
周嘉
【期刊名称】《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年(卷),期】2017(034)004
【摘要】中国大运河在古代中国起着贯通南北交通的重要作用.临清是山东段运河的枢纽城市,多种饮食文化在这里交融汇聚.帝王出巡、官宦讲究、商贾奢靡等事象极大地刺激了当地餐饮行业的发展,从而形成独具临清特色的汉、回运河文化风情饮食.
【总页数】4页(P15-18)
【作者】周嘉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山东聊城25205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971.2
【相关文献】
1.城市历史地段保护更新的"活态博物馆"理念探讨——以山东临清中洲运河古城区为例 [J], 汪芳;刘迪;韩光辉
2.运河城市的饮食文化考论——以山东临清为例 [J], 周嘉;
3.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特色产业发展状况研究--以独流老醋、杨柳青年画和临清贡砖为例 [J], 刘凤华
4.比较视野下的明清运河城市*--以济宁、临清为例 [J], 李德楠
5.明清时期运河城市饮食业发展考论——以山东济宁为例 [J], 胡梦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鲁仲连精神与运河文化——以聊城“鲁连台”吟咏为中心

鲁仲连精神与运河文化——以聊城“鲁连台”吟咏为中心宋致东;高元杰
【期刊名称】《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年(卷),期】2024(8)14
【摘要】鲁仲连(又名鲁连)是战国时期齐国高士,不但能够以布衣之身成就“却秦兵”“下聊城”的非常功业,更以“义不帝秦”“辞金逃赏”“蹈海明志”的精神为世人所传颂。
鲁仲连能够成为李白的崇拜对象,是因为他既能取众家之长,创非常之功,又能保持独立自由之人格的精神内核。
在国家大力弘扬运河文化的当下,聊城应积极探讨重修“鲁连台”,深度挖掘鲁仲连文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基于此,该文尝试以李白诗歌和聊城“鲁连台”吟咏为中心,探寻鲁仲连的精神内核,分析鲁仲连精神的传播与鲁连台及运河的密切关系,并提出聊城在挖掘和宣传鲁仲连精神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总页数】5页(P64-68)
【作者】宋致东;高元杰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31
【相关文献】
1.论史诗《亚鲁王》·亚鲁文化·亚鲁学——一个基于《亚鲁王书系》的假说
2.鲁西旅游中心——聊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3.昂起鲁西发展的龙头——聊城借京
九促发展、营造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调查4.鲁西硝基肥先行者——访鲁西优秀经销商聊城东昌府区宋永高5.明清鲁西运河区域显宦家族的崛起--以明清聊城八大家族为中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京杭大运河与聊城经济文化影响的地理分析

京杭大运河与聊城经济文化影响的地理分析
陈永金;李胜虎;赵立霞;刘加珍
【期刊名称】《商业研究》
【年(卷),期】2011(000)001
【摘要】以漕运为目的的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会通河的开凿促进了聊城经济社会的大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文化的空前繁荣.本文以地理学的视角分析了聊城市在运河中的地位及运河开通对聊城经济、文化的影响,这对进一步开发运河文化资源,推动聊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学术意义.
【总页数】5页(P52-56)
【作者】陈永金;李胜虎;赵立霞;刘加珍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山东聊城,252059;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山东聊城,252059;聊城大学,大学外语教育学院,山东聊城,252059;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
【相关文献】
1.“运河之都”融入“海洋时代”——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对淮安发展影响的调查报告 [J], 刘德伟;
2.运河文化经济带崛起r访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京杭大运河文化旅游研究开发中心
常务主任严德忠 [J], 《管理观察》编辑部
3.声誉网络的地理分析及其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J], 罗静;曾菊新
4.京杭大运河(聊城段)文化带工作浅析 [J], 吴海涛;
5.京杭大运河苏州段文化旅游夜经济发展模式探究 [J], 杨凡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聊城运河文化调研报告

关于聊城运河文化调研报告聊城运河文化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聊城运河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现状,以便为聊城运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调研方法1. 采取文献资料调研法,查阅相关书籍、论文以及互联网上的相关报道,了解聊城运河文化的历史由来与发展。
2. 进行实地走访,并采取采访法,与当地居民、专家学者以及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深入交流,了解聊城运河文化的现状和保护状况。
三、调研内容1. 聊城运河的历史渊源聊城运河是我国重要的古代运河之一,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元宝炬年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它是连接黄河和长江的重要水道,也是我国古代盐铁运输和军事防线的重要通道。
2. 聊城运河文化的内涵聊城运河文化独具特色,体现了我国古代运河文化的精髓。
其中包括运河文化的建筑艺术、航运技术、运河文人墨客等方面。
运河上的桥梁、运河畔的建筑、河船航运技术等都是聊城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聊城运河文化的现状目前,聊城运河文化正面临着多种挑战和困境。
一方面,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运河水质污染、河岸破坏等问题逐渐凸显;另一方面,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退,导致运河文化的持续传承面临困难。
同时,聊城运河的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之间的平衡也面临一定的挑战。
四、调研结果及建议1. 聊城运河文化保护建议为了保护和传承聊城运河文化,首先要加强保护意识,保护工作要加强制度性、法律性的保护。
其次,应该注重运河水质的保护,加大治理力度,确保运河水质清澈,为后代留下健康的运河资源。
还可以通过开展运河文化教育,提高年轻一代对运河文化的认知和兴趣。
2. 聊城运河文化旅游开发建议聊城运河具备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需要加大对运河文化旅游的开发和宣传力度,打造具有特色的旅游项目。
可以建设展示运河文化的博物馆,推出与运河文化相关的主题活动等。
此外,还可以加强与其他旅游景点的联动,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
五、结论聊城运河作为我国重要的古代运河,具有丰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保漕与祈雨: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的龙神信仰

第33卷第1期2017年2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33 No.1Feb.2017保漕与祈雨: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的龙神信仰胡梦飞(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山东聊城252〇59)摘要:龙神信仰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
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是龙神信仰极为盛行的地区,频发的水旱灾害是导致龙神信仰盛行的主要原因。
龙神庙宇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官方修建的龙王庙,另一类是民间自发修建的龙王庙。
龙神信仰对运河本身和明清国家而言,其功能更多体现为治水与保漕;对地方官员和民众而言,则主要是为了祈雨和教化。
由信仰活动而衍生出的众多仪式和传说,在促进信仰广泛传播的同时,也在凝聚人心、强化地域认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时代变迁,运河区域特殊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导致传统的龙神信仰发生了新变化,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
关键词:明清;山东;运河区域;龙神信仰中图分类号:K92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M44( 2017) 01—0005—04中国古代社会以农为本,水旱灾害对农业生产 有着重要影响,且以旱灾影响最为突出。
严重的旱 灾往往导致农作物的减产甚至绝收,故民间对祈雨 神的信仰极为盛行。
民间用于祈雨的神灵可谓名目 繁多,其中以龙神最为有名,各种龙神庙宇遍布城镇 和乡村。
学界对于龙神信仰做了大量研究,但有关 运河区域龙神信仰研究的成果尚不太多。
本文以明 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为视角,在梳理山东运河区域 龙神庙宇分布情况的同时,论述其对明清国家及区 域社会的影响,重在分析龙神信仰的地域特色,探讨 运河、漕运在构建区域社会神灵信仰体系中的地位 和作用,力求在深化区域社会史研究的同时,为民俗 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
聊城:运河文化的传承

聊城:运河文化的传承
连维明
【期刊名称】《中国名城》
【年(卷),期】2008(0)S1
【摘要】隋代开凿的大运河流经现在的聊城西部。
元代开凿的会通河纵贯聊城腹地,它自阳谷县张秋镇入境,经东昌府区、临清入漳卫河,在聊城境内全长97.5公里,其中城区1 5.6公里。
元之后,聊城因漕运发达,聊城百业俱兴,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繁荣昌盛达400余年,以珍藏宋元珍本著称的私人藏书楼海源阁是聊城文化繁荣的标志。
【总页数】1页(P31-31)
【关键词】运河文化;聊城;大运河;保护工作;文物保护;加强合作;建议;促发展;私人藏书楼;开凿
【作者】连维明
【作者单位】山东省聊城市人民政府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2
【相关文献】
1.推动新时代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创新性发展
——《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规划》解读 [J], 宋新潮
2.聊城运河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以及运河文化的传承策略 [J], 王福广
3.留住运河文化根脉弘扬运河文化价值——对南通保护传承开发利用运河文化的思考 [J], 黄鹤群
4.镇水兽·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运河的守护者 [J], 张媛媛;陈宁宁
5.大运河聊城段沿线居民运河文化观现状与对策 [J], 孙皎;延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代山东运河船闸启闭制度研究——以聊城为例

清代山东运河船闸启闭制度研究——以聊城为例窦重沂;郑民德【摘要】聊城是清代山东运河沿岸的重要城市,有着显著的河工、商业、漕运地位,该段运河上闸座密布,对于水源控制、漕船通行有着很大的意义.这些船闸有专人进行管理,有着严格的启闭制度,其中会牌与并塘作为重要的水源控制模式,能够保障漕船处于一种水源相对充盈的河道之中,使国家粮运得以顺利进行,在国家河政、漕政体制中占有的重要地位.【期刊名称】《枣庄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5)006【总页数】6页(P27-32)【关键词】会通河;船闸;聊城;会牌;并塘【作者】窦重沂;郑民德【作者单位】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山东聊城252000;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山东聊城252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9清代运河作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命脉,有着系统的管理、运作制度。
作为控制水源、保障船只顺利通行的工程措施,清代运河船闸不但有专人负责启闭、维护,而且国家制定了详细的会牌、并塘制度,以保障运河水源充裕及提高漕粮运输效率,防范各种弊端的出现。
目前关于清代运河的研究,多关注于河道总督、漕运制度、运河城镇与商业方面,而对于运河管理的基层群体,如闸官、闸夫、浅夫、坝夫等和船闸运行制度方面着墨不多,吴欣在《史林》2010年第2期发表的《明清京杭运河河工组织研究》一文,对明清时期京杭运河的闸、浅、泉夫的设立、来源和组织形式加以考证探究,她认为河工组织既是一个制度概念,又是一个人群概念,由于不同河工工程的作用不同,不同的河工组织就采取了不同的管理形式,还将老人、小甲等原属于里甲的管理形式借鉴到河工中来。
柏桦与余同怀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9卷第1期发表的《明代闸坝官刍议》与于琪在《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发表的《明清时期京杭运河闸官研究》两篇文章对明清时期闸官的设置与历史沿革、闸官的职能与管理船闸方面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数据库的技术平台
数据库的技术平台由超星公司提供 该平台功能强大,具备多媒体信息资源收集、整
理、分类、管理的功能 利用该平台最终将超星公司支持的电子图书、清
华同方知网公司(CNKI)支持的学术论文及网 络、视频、音频等资源进行整合 全部资源进行了本地化存贮,并具备有新资源的 添加或远程链接功能 对本数据库资源内容的揭示,设置有分类浏览、 不同类型资源推介和统一检索入口等功能
第六类,网络文献 采自于网络与运河文化、经济、历史、社会、风俗、 新闻等相关的文献,经过人工筛选、加工、整理, 目前共收录1725条
数据库所收的资源的分类
考虑到学术习惯及研究方便的原则,对数据库中不同类 型的资源未进行统一的分类,而是其根据各自的特点采 用了灵活多样的分类方式
古籍按朝代进行分类: (一)元代 (二)明代 (三)清代 (四)近代 地方志按流经地区的行政区划进行分类: (一)北京市 (二)天津市 (三)河北省 (四)山
组织构成及运作
本课题的专家组由聊城大学运河文化研究中心的教 授、博士及国内有关运河文化研究方面的专家组成。 主要负责数据库规模、收录范围、收录文献类型的 规划和决策
技术组由超星公司的技术人员及聊城大学图书馆的 技术人员组成。主要负责数据库的技术支撑、电子 资源制作、各类文献的整合、组织,以及数据库内 网 页式管理
数据库的技术平台
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设 置栏目,在不同的版 块添加所需的内容
资源采集表单
网络资源采集表单
表单采集的内容设有:
资源名称、本地浏览资源标识符、来源、资 源发布日期、主题词、描述、分类号 、资 源评价、形 式、编码形态、本地访问地址、 附注、 采集方式、状态、操作员、操作时间、 资源编号、文件大小 (文件大小限制在40M 以内)
第三类,地方志: 明清时期沿运河各府、州、县、镇志和专门志,共 200余种、2000余卷
数据库的框架与资源
第四类,非正式出版物 沿运河各市、县、区政协文史委员会编印的文史资 料、文史资料选辑等
第五类,学术论文 自上世纪早期以来在各种报刊杂志及不定期出版物上 发表的与运河有关的论文,共收录文章1000余篇
古籍、今人著作、地方志、文史资料等采用PDG格 式存贮,使用超星阅览器阅读
学术论文采用PDF或CAJ格式存贮,使用PDF通用浏 览器或CAJViewer 全文浏览器阅读
网络文献主要采用mht格式存贮,使用IE或其它网页 浏览器即可阅读
部分尚未完全电子化的资源: 古籍类中某些珍本孤本书籍,上个世纪早期的期刊 中的文章
与京杭运河的学术研究相比较,运河文献资料的 搜集、整理明显滞后
与运河相关文献的现状制约了有关学术研究的深 入开展和研究水平的继续提高,也影响了社会各 界对运河历史和现实作用的了解和认知
《中国运河文献数据库》的建设,将使人们全面 了解运河文献及运河研究的状况,便捷地使用各 种古籍著作中的运河史料
关于中国运河文献数据库
2007年,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 批准,聊城大学图书馆馆长王云教授申报 的《京杭运河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获得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立项。国家资助经 费11万元,学校配套资助资金22万元
作为项目的重要内容,王云教授决定建设 《中国运河文献数据库》。并成立了专家 组、技术组和工作组
学术论文按不同研究领域分类: (一)河道与河政 (二)运河漕运 (三)运河
区域文化 (四)运河区域经济与社会 (五)运 河城镇 网络文献分别按行政区划、主题内容和资源类型进 行了分类,并且对全部网络文献进行了主题标引, 还对资源优良状况进行了评价
数据库资源的电子化与数字化
中国运河文献数据库绝大部分资源已经电子化,所 收录的文献书目信息全部数字化
东省 (五)江苏省 (六)浙江省 (七)其他 现代著作按不同研究方向分类:
(一)运河史 (二)运河漕运 (三)运河区域经 济 (四)运河区域民俗 (五)运河区域史料或名胜 古迹 (六)运河文学作品 (七)运河人物 (八) 其他
数据库所收的资源的分类
政协文史资料按行政区划分类: (一)北京市 (二)天津市 (三)河北 省 (四)山东省 (五)江苏省 (六)浙江 省 (七)其他
二、组织构成及运作
数据库建设的指导原则:
内容自主、技术引进、协作共建
即关于数据库资源的内容取舍、范围界定、 时代划分、揭示形式等由本课题的专家组决 策;有关数据库的技术平台、电子资源制作、 数据库内容揭示等由“超星公司”提供;具 体操作由本课题组及图书馆的技术部、咨询 部的人员共同完成
如果想自动采集,就直接在“资源标识符” 框中输入网址,然后点击"网页文档采集"
网络资源采集表单
聊城大学图书馆王学军专门对网络资源的采集 编写了一个小程序,在浏览网页的过程中,只 要用鼠标按钮的右键点击所选中的网页,就可 自动将表单中部分所需内容填入
五、数据库的建设与维护
1、确认入库文献的信息
工作组由参与数据库建设的专家、研究生及各类工 作人员共同组成。主要负责数据库资源的采集、鉴 别、收录等具体的文献收集、整理工作
三、数据库的框架与资源
中国运河文献数据库共收录六大类文献
第一类,古籍: 收录元代到民国初年与运河有关的专门著作及其它 古籍中的与运河有关的史料近400种
第二类,今人著作: 运河史、运河漕运、运河区域经济、运河区域民俗 与文化、运河文学作品等,共1000余种
中国运河文献数据库 的构建与实现
聊城大学图书馆
主要内容
一、关于中国运河文献数据库 二、组织构成及运作 三、数据库的框架与资源 四、数据库的技术平台 五、数据库的建设与维护 六、数据库的使用与完善 结语:几点体会
一、关于中国运河文献数据库
近年来中国大运河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颇受学术 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