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藤散15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
中医方剂思维导图(精品教学)

1.麻黄汤-麻用桂杏草,汗平喘功最好黄汤发风寒束表肺气郁闭卫气郁遏腠理闭塞营阴涩滞肺气郁闭风寒在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喘苔白脉浮紧君-麻黄: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臣-桂枝:解肌散寒 透营达卫佐-杏仁:降气平喘使-甘草:制约麻黄解表峻烈 调和药性2.桂枝汤-桂枝主解肌表,桂芍甘草姜大汤枣风寒表虚营卫不和卫与邪争径气不舒营阴外泄腠理不密胃失和降肺气失宣发热恶风头痛身痛汗出鼻鸣干呕君-桂枝:发表解肌 温助卫阳臣-芍药:敛阴和营 酸甘化阴佐-生姜 调和营卫 大枣 温胃和中使-甘草 益气和中重点:麻黄汤 桂枝汤的异同3.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川芎防,辛芷生地芩草苍羌活防风苍术细辛白芷川芎生地黄芩散寒祛湿 太阳祛风解表 祛湿 太阳散寒止痛 太阳阳明祛风活血止痛 厥阴 少阳滋阴祛热制约风药温燥之性湿困肌表风寒束表恶痛发热 头痛无汗肢体酸痛口苦而渴4.小青龙汤-小麻芍桂,辛草甘姜半五味青龙汤表寒里饮营卫郁滞肺气郁闭引动水饮恶痛发热 头痛无汗咳嗽气急 不得平卧眩晕心悸气化失司 小便不利苔白润 脉弦紧气机失调解表化饮麻黄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桂枝 温阳化气生姜 半夏 温肺化饮细辛 五味子敛肺平喘敛阴和营防辛散温燥耗气伤阴5.散银翘-散用蒡薄,甘桔芦根豆豉合银翘荆风热袭表卫肺卫与邪争腠理开合失司发热 恶寒发热汗出不畅 无汗风热上扰肺气不宣上蒸咽喉风热在表灼伤津液头痛咳嗽咽喉肿痛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银花连翘宣散透邪清热解毒 芳香辟秽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咽喉 辛散开邪豆豉荆芥开皮毛以达邪桔梗清利咽喉芦根竹叶清热生津甘草调和药性6.桑菊饮-辛凉平桑菊,薄芦根甘桔杏剂饮翘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舌苔薄黄风热袭表风热表证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桔梗芦根杏仁甘草疏散风热清透肺络疏散风热清透热邪清热生津宣肺化痰肃降肺气重点:1.银翘散的配伍特点 银花连翘为君药2.银翘散 桑菊饮组成,功效主治的异同肺热雍盛热喘石膏-清泻肺热麻黄-宣肺平喘 开表散邪杏仁-宣气平喘甘草-益气和中 调和药性邪热雍盛肺失宣降邪热犯肺汗出喘咳气急身热口渴无汗脉滑数7-麻杏甘石汤8.升麻葛根汤麻疹外感时邪腠理闭塞肺胃蕴毒郁汗肌肤浸淫血脉凉血清 透芍药-凉血和营甘草-调和药性葛根-清热解毒升麻-解肌透疹9.毒散败-人毒草芩芎,羌柴前枳同参败独壳气虚寒风邪湿困束肌表元气不足风寒束表湿困肌表肺气失宣脉浮垂而无力恶寒发热肢体疼痛胸闷咳嗽人参-扶正祛邪羌活独活散寒除湿祛风止痛川芎前胡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疏散风邪桔梗茯苓枳壳祛痰止咳 宣利肺气理气宽胸 渗湿健脾薄荷生姜疏风解表10.大承气汤阳明腑实证传导失司雍聚肠道实热积滞气机阻滞(清阳) 大便秘结大黄-荡涤肠胃泻热通便芒硝-软坚润燥枳实-行气散结 消痞除满厚朴-下气消胀日哺积热手足汗出(燥)口渴口唇焦烈舌焦黄或焦黑脘腹痞满腹痛据按脉实有力(痞满实)重点:大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小承气汤组成、用法、主治等的不同11.大附子黄汤寒邪凝聚积滞内停手足不温舌苔白脉弦紧大黄-泻下导滞附子-制约大黄寒凉之性温阳散寒细辛-散寒止痛便秘腹痛12.川煎济-川膝肉蓉,升麻枳同济归苁泽泻壳肾精亏虚便秘头晕眼花小便清长腰膝酸软肾不生髓筋骨失养气化失司髓海生养大便秘结传导失司大肠失其温煦濡润苁蓉-润肠通便温阳滋阴当归-滑肠通便养血润燥牛膝-补肾填精下行降浊枳壳-行气宽胸泽泻-渗湿泻浊升麻-升举清阳补中寓泻以升助降补中有行13.麻子仁丸-麻子仁丸治脾药,大枳朴麻杏黄脾失健运胃肠燥热津失输布大黄厚朴枳实-泻下热结蜂蜜-制约大黄 润肠通便芍药-益阴活血传导失常大便秘结小便频数肠失濡润渗注膀胱杏仁-润肠降气麻子仁-润肠通便14.小柴胡汤-小柴胡主少,柴芩夏草姜汤阳参枣少阳证胃失和降扰及心神正邪相争互有胜负默默 不欲饮食 喜呕柴胡(散) 黄芩(清)人参甘草大枣半夏生姜脉弦 苔白往来寒热胆经热盛口苦目眩咽干径气不舒胸胁胀满透泄外达 疏畅气机清泄胆热调和药性 益气和中降逆止呕(扶正御邪)15.蒿芩胆清汤-蒿芩胆竹茹半,枳苓碧玉散清壳陈呕黄涎而粘湿浊中阻苔腻往来寒热热重寒轻热邪偏重胸腹痞闷青蒿黄芩青黛竹茹枳壳半夏茯苓陈皮清热透邪清热燥湿清热泻火清胆宁神 化痰合胃燥湿化痰 降逆止呕行气化痰渗湿健脾燥湿化痰 降逆止呕重点:与小柴胡汤功效、主治等异同16.逍散遥七情脾失健运血虚肝郁食少乏力苔薄白脉虚弦胁肋胀满月经失调头晕目眩眼目干涩唇甲无华舌淡柴胡当归白芍疏肝解郁养血柔肝白术云苓甘草益气健脾煨姜温胃和中薄荷疏肝散热肝 抑木脾 扶土17.痛要方泻肝旺脾虚 腹痛白术-健脾燥湿陈皮-理气燥湿 醒脾助运(补燥)防风-散肝舒脾 胜湿止泻芍药-柔肝缓急(行升)泄泻补脾土虚乘木抑肝18.半夏心泻汤少阳证热陷中焦虚寒内生误下热邪内陷升降失常运化失职黄连黄芩清热燥湿厚肠止痢干姜半夏温阳散寒降逆止呕散结除痞人参甘草大枣益气和中心下痞满肠鸣下痢呕吐19.大柴胡汤少阳证阳明热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郁郁微烦呕不止心下硬满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和解少阳泻下热结柴胡-透邪外达芍药-缓急止痛黄芩-清泻热邪大黄-泻热通便半夏生姜降逆止呕大枣-益气和中枳实-行气散结除痞20.葛根芩连汤表邪不解内传阳明热邪内扰脉浮(数)葛根黄连黄芩清热燥湿坚肠止痢解肌发表 清热生津甘草-调和诸药下痢臭秽舌红苔黄热伤津液下迫大肠口渴身热汗出喘促气急21.白虎汤-白虎是方,知膏粳米甘草良汤清气热盛津伤阳明经证热邪壅盛热盛伤津热蒸津泄火渴引饮渴喜冷饮正邪相争大热石膏-清热生津解肌退热知母-清热滋阴甘草粳米大汗舌红苔黄脉洪大有力益胃和中清热生津22.竹叶石膏汤神倦乏力舌红苔少脉虚数恶心呕逆汗出发热口渴余热未尽 气虚不摄补石膏竹叶麦冬-滋阴清热人参-益气养阴清热泻火阴虚气逆半夏-降逆和胃防补益雍中润燥粳米 甘草养胃和中资助化痰23.清营汤-犀地玄,竹叶丹全清营麦连银翘参清营汤热入营分热伤营阴波及血脉热盛阴伤神乏少寐时有谵语阳入阴中与热相争身热夜甚水牛角-清营解毒生地玄参麦冬口干舌绛而干脉数清心除烦活血凉血热扰心神斑疹隐隐滋阴清热银花连翘清热解毒透热转气黄连竹叶丹参24.犀角地黄汤凉血散瘀血分热盛扰及心神热与血结迫血妄行出血水牛角-凉血解毒生地-清热凉血滋阴补液善妄入狂少腹急结大便黑色易解小便自利神昏谵语丹皮-凉血散瘀芍药-益阴养血凉血散瘀25.普消毒济饮-普板芩 牛草玄 升柴桔梗济连马陈与薄荷僵蚕翘热毒壅盛蕴结咽喉营卫失调壅滞气血结聚头面头面炘红肿痛黄连 黄芩咽喉肿痛舌红苔白脉数引药直达病证 发热郁火发热恶寒清头面热毒连翘 牛蒡薄荷 僵蚕疏散风热 解毒利咽板蓝根 马勃玄参 桔梗清热解毒 利咽消肿升麻 柴胡陈皮理气疏壅26.仙方活命饮消营卫失和气血壅滞痰浊凝聚火毒壅盛红 灼热银花-清热解毒防风白芷-辛散祛邪肿当归 赤芍 乳香 没药陈皮皂刺 山甲-溃坚散结消肿止痛 活血祛瘀天花粉 贝母-化痰散结甘草-清热解毒,并调和诸药27.凉膈散-凉膈硝子,芩荷竹叶蜜甘草黄栀翘中上二焦郁热大便干结便秘溲赤舌红苔白心胸烦热口渴面赤唇焦口舌生疮脾黄芩 栀子-清泻上焦郁热连翘-清散郁热心 胃薄荷 竹叶-疏散胸中郁热甘草蜂蜜-一以泻代消大黄芒硝-泄热通便咽痛吐衄肺 肝胃28.赤散导水亏火不实营卫失和气血壅滞痰浊凝聚火毒壅盛红 灼热银花-清热解毒防风白芷-辛散祛邪肿当归 赤芍 乳香 没药陈皮皂刺 山甲-溃坚散结消肿止痛 活血祛瘀天花粉 贝母-化痰散结甘草-清热解毒,并调和诸药29.胆肝龙泻汤肝经湿热肝气郁滞肝经热盛肋胁疼痛脉弦数舌红苔黄腻淋浊带下阴肿阴痒阴瘘黄连栀子-清热泻火龙胆草-清肝泻火清热燥湿木通车前泽泻-清热利湿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耳道疔肿柴胡-疏肝解郁 散肝经之热当归生地-滋阴养血 防苦燥渗利伤阴甘草-调和诸药30.胃散清清胃泻火凉血胃经积热波及血络伤及津液胃火旺盛牙痛牙龈红肿喜冷恶热脉细数循经上炎口舌热臭舌红苔黄黄连-泻火解毒当归-养血活血生地-清热凉血养血滋阴丹皮-凉血散瘀升麻-散火解毒 防苦寒冰伏邪热牙龈出血口干舌燥烦渴多饮31.芍药汤-芍中大榔,芩桂草木香药汤槟连归湿热痢湿热停积气机阻滞身热口干肛门灼热舌红苔腻黄连黄芩槟榔木香当归芍药腹痛湿热气血相互蕴结便痢脓血赤白夹杂传导失职里急后重袪除肠道湿热瘀积行气止痛防寒凉太过 冰伏湿热 助活血湿热积滞壅阻肠道大黄清热燥湿肉桂养血活血缓急止痛32.白翁头汤湿热毒邪陷内血分热盛津伤血瘀气滞损伤肠络便利脓血赤多白少白头翁身热口渴舌绛苔黄脉数里急后重腹痛清热燥湿 凉血解毒黄连 黄柏清热燥湿 坚肠止痢秦皮清热燥湿 涩肠止痢痢热理中丸中焦虚寒中焦虚寒温煦失职寒凝中焦恶心呕吐嗳气运化失司自利 不思饮食口淡不渴干姜-温阳散寒人参-益气健脾腹痛舌淡苔白脉沉胃失和降手足不温白术-燥湿健脾甘草-调和药性33.理中丸-理中丸主中,人甘草干姜温阳参术小建中汤中焦虚寒温煦失职生化无源气血薄弱肝木乘脾脉弦细腹中挛痛喜得拒按饴糖-温中补虚和里缓急桂枝-温助中阳芍药-益阴养血 缓急止痛面色姜黄神倦乏力心悸不宁手足不温生姜 大枣甘草-益气和中34.小建中汤-桂枝倍用,芍君糖汤药饴温胃健脾资助化痰回阳救逆少阳证神失养火不暖土运化失职阳失温煦四肢逆冷畏寒蜷卧附子-温肾助阳袪散阴寒干姜-温助脾阳脘腹冷痛下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微神衰欲寐甘草35.四逆汤-四逆用草附姜,回救逆功最佳汤阳制约姜附毒副作用顾护阴液益气和中盛衰阳阴36.四逆当归汤寒凝脉经阳虚血弱经脉不通气血不畅四肢失养腰腿胯足手足逆冷阴疽冻疮脉沉细欲绝舌淡桂枝当归芍药温阳散寒养血活血 养血和营大枣甘草益气和中木通通利血脉细辛疏寒止痛重点:四逆散 四逆汤 当归四逆汤 主证 病机 临床特征有何不同37.四君子汤脾胃气虚气虚不足运化失职脉虚弱舌淡苔白人参茯苓甘草不思饮食便溏体失所养神疲乏力怠惰嗜卧生化无液面色无华体型瘦弱燥湿健脾渗湿健脾白术益气健脾益气和中调和药性38.苓白散参术补化气机阻滞湿浊中阻脾胃气虚饮食不化形体消瘦四肢乏力面色萎黄人参-补气健脾白术-健脾燥湿山药莲子-健脾涩肠止泻脘腹痞满呕吐腹泻舌苔白腻脉缓薏苡茯苓扁豆-健脾化湿 和中止泻渗湿健脾陈皮-理气健脾 燥湿和胃甘草-载药上行砂仁-理气化湿桔梗-宣肺化湿 升阳止泻39.玉散屏风卫气不足卫不固补气虚失荣腠理不密营阴外泄自汗黄芪-益气实卫固表止汗白术-益气健脾面色皓白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恶凤易感风邪防风-补补留邪祛风散邪40.六味地丸 六味地山萸 茯苓丹皮黄黄药泽泻与肾阴不足精关不固筋骨失养茯苓丹皮腰膝酸软虚热内生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红脉细气化失常髓海空虚渗湿泻浊 清泻利火 制约熟地滋腻之性渗湿健脾 防滋腻碍胃泽泻熟地-滋补肾阴 填精益髓清虚热 防山萸助热肾脾山药-健脾益肾 固肾涩精肝山茱萸-补肝益肾 涩精止遗配伍特点:三补三泻 补药用量重于泻药 肝脾肾三阴并补41.灸甘草汤-灸甘草桂姜,地麻仁囊汤参麦胶枣误汗下血失濡润脉不按续大便干结舌红苔少生地阿胶麦冬胡麻仁桂枝生姜结代脉形体失养形体消瘦神疲少气气血亏虚心失所养心悸益气养心滋阴润燥气血不足阴阳俱损温阳通脉滋阴养血灸甘草人参大枣42.一煎贯阴虚肝气犯胃肝郁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虚弦胸肋腹痛胃脘疼痛吞酸嘈杂生地枸杞滋阴养血滋水涵木沙参麦冬滋阴润燥(清金涵木)润肺益胃(培土抑木)当归养血荣肝川楝行气舒肝木克土水不涵木43.百合固金汤-百合固金二地冬 草芍玄桔梗归贝金(上)水(下)阴虚火旺虚火灼金肺失宣降咳嗽无痰痰粘难咯痰中带血百合-润肺止咳生地熟地-滋阴补肾壮水制火玄参 麦冬当归 芍药-养血和营滋阴降火养阴润燥桔梗 贝母-祛痰止咳甘草骨蒸盗汗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44.丸肾气肾阳虚弱鼓动无力温煦失职脉沉迟附子桂枝茯苓泽泻丹皮痰饮消渴转胞脚气固摄无权小便清长夜尿增多气化失常滋补肾阴利水渗湿清泻相火温助肾阳熟地山芋山药配伍特点:阴阳双补 滋阴配入少量桂附温阳补燥升行脾胃气虚闷塞下焦湿浊下流生化无源运化无力升麻柴胡人参-补气健脾黄芪-益气升阳发热烦劳加剧清阳下陷口渴恶风自汗白术-燥湿健脾甘草-调和药性陈皮-理气健脾当归-养血和营45.中益补气汤升举清阳(升)补燥行46.脾归汤-脾眼四君 木香芪仁归龙与远归枣血气不足心脾两虚运化无力肢体失养神失所养心悸怔衶失眠健忘面色萎黄脉细人参黄芪白术龙眼当归-补血养心食少便溏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色炎舌稀远志茯苓木香-理气健脾补而不滞安神定志甘草-调和药性补气健脾酸枣仁-养血安神心血不足脾失健运子盗母气火不暖土47.人真养脏汤涩补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形体消瘦不思饮食诃子罂粟壳-涩肠固脱 收涩止泻肉豆蔻-温中行气 涩肠止泻肉桂当归 白芍-养血和营缓急止痛温肾健脾人参 白术-补气健脾木香-理气健脾 补而不滞脾肾阳虚肠脏不固久泻久痢滑脱不禁脱肛下坠朱砂安神丸神失所养心血不足扰及心神舌质红烦躁不宁心胸烦热气机逆乱兀兀欲吐朱砂-镇静安神 清热泻火黄连当归-养血和营泻火除烦甘草-泻火解毒 调和药性心悸失眠多梦生地-滋阴清热心火亢盛五志化火48.朱砂安神丸-朱砂安神丸 地草归黄连思虑太过髓海不足暗耗营血失眠多梦心悸怔衶舌红苔少脉细数生地玄参 天冬麦冬丹参当归-补血养心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人参茯苓酸枣仁 五味子柏子仁安神定惊 补气养心桔梗-载药上行滋阴清热远志-宁神定志心血亏虚虚火内热阴虚有热咽干口燥手足心热肾阴不足虚火内热口舌生疮面赤烦躁养血安神49.天王心丹补-地二冬酸柏 三芩桔味蜜丸归远参饮食劳倦情志不节胸脘胀痛生地-行气开邪川芎-活血行气见证不一栀子清热泻火导热下行苍术-燥湿健脾神曲-消食导滞肝气不舒脾气郁滞50.越鞠丸气郁血郁火郁食郁湿郁痰郁脘腹痞满嗳腐吞酸。
何首乌散15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

组成:何首乌半两,防风半两(去芦头),白蒺 藜半两(微炒,去刺),枳壳半两(麸炒微黄, 去瓤),天麻半两,胡麻半两,白僵蚕半两(微 炒),茺蔚子半两,蔓荆子半两。
炮制: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妇人血风,皮肤搔痒,心神烦闷,及 血游风不定。
用法:每服1钱,煎茵陈汤调下,不拘时候。
10《圣惠》卷六十九。
8《御药院方》卷八。
组成:何首乌4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风痒疮,揉之汁出。 用法:每用水1大碗,入艾叶拌炒,煎至半碗,入 药末1大匙,再煎2-3沸,去滓,热洗拭干。后敷 贴艾煎膏。
炮制:上为末。 功能主治:浑身风寒湿痒。 用法:每服2-3钱,空心温酒送服;温茶亦得。
何首乌散15方
1《普济方》卷二七二引《医方集成》。
组成:防风、苦参、何首乌、薄荷各等分。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遍身疮肿痒痛。 用法:每用药半两,水酒各一半,共用1斗6升, 煎10沸,热洗。便于避风处睡一觉。其痛甚者, 3日愈。
11《苏沈良方》卷五引《灵苑方》。
组成:何首乌(水浸1日,切,厚半寸,黑豆水拌 匀令湿,与何首乌重重相间,蒸豆烂,去豆,阴 干)半斤,仙灵脾叶半斤,牛膝(以上各酒浸1 宿)半斤,乌头(水浸7日,入盐2两半,炒黄 色)半斤。 功能主治:脚气流注,头目昏重,肢节痛,手足 冷,重热拘挛,浮肿麻痹,目生黑花。
4《杨氏家藏方》卷十二。
组成:何首乌2两,威灵仙2两,苦参2两,荷叶 2两,艾叶2两。 功能主治:诸疮。 用法:上(口父??)咀。用水5升煎数沸,乘 热熏病处,通手即渫洗。
5《准绳·疡医》卷六。
组成:何首乌、当归、赤芍药、白芷、乌药、枳 壳、防风、甘草、川芎、陈皮、香附、紫苏、羌 活、独活、肉桂。 功能主治:打折筋骨初期。 用法:上药用薄荷、生地黄煎,入酒和服。
一笔勾5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

一笔勾5方
1《青囊秘传》。
组成:麝香1钱,藤黄1两,五倍子2两,赤豆5
钱,南星5钱,白及(半炒半生)2两。
炮制:上为末,生白及末为糊,燉熟成锭,阴
干。
功能主治:一切痈肿。
用法:醋磨,笔圈四周,中空其头。
2《外科方外奇方》卷一。
组成:天南星1两,生半夏1两,白及1两,生大黄
4两,冰片1钱。
炮制:上为末,用雄猪胆汁和成锭子。
功能主治:一切无名大毒。
3《医方易简》卷十。
组成:芙蓉叶(阴阳瓦焙干,为末)、土茯苓(
焙,研为末)。
炮制:麻油少许,好浙醋调匀。
功能主治:痈疽发背,无名肿毒。
用法:一切无名肿毒,未灌脓者,照其肿处,用
笔点药圈之,愈小愈圈,俱照其肿之大小,不用
涂在肿上。
4《疡医大全》卷八。
组成:蚰蜒虫30-40条,冰片4分。
炮制:同入罐内,即化为水,入麻油半斤,封口
收藏,勿令泄气。
功能主治:痈疽。
用法:初起,用笔圈涂毒外,四围频频圈之,即
消;已成,敷满留顶透气。
5《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济南方)。
组成:毛慈菇3两,蜗牛3两5钱,蟾酥(酒制)
3两5钱,白芷1两,甘石5钱,川芎5钱,官粉2两
5钱,生半夏4两,冰片2分,麝香(另兑)2
分。
炮制:除麝香、冰片另兑外,共为细末,化蟾酥
为锭,每锭5分或1钱。
功能主治:肿毒初起,疥癣顽疮。
用法:醋抹敷患处。
注意事项:忌刺激性等食物。
和解散9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

和解散9方1《传信适用方》卷一。
组成:苍术(净洗)4两,厚朴(制)1两,桔梗(去芦)4两,藿香叶2两,前胡(洗,去芦)2两,柴胡(洗,去芦)2两,当归(洗)2两,赤芍药2两,川芎4两,陈皮(去瓤,炒)4两,甘草(炙)4两,神曲(炒)4两,麦糵(炒)4两,赤获苓4两,半夏曲2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感寒,表里未辨,头痛恶心,发热烦疼,不进饮食。
用法: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3片,大枣1个,煎7分,去滓,不拘时候服。
2《医方类聚》卷五十九引《必用之书》。
组成:邵前胡(去芦,净)1两,川升麻1两,京芍药1两,赤芍药1两,白术1两,熟苍术1两,羌活1两,川独活1两,川芎1两,藁本1两,桔梗1两,防风1两,甘草1两,熟半夏1两,人参(去芦)1两,藿香1两,粉葛2两(去皮)。
功能主治:四时伤寒初病。
用法:上(口父)咀。
每服4钱,加生姜5片,水1盏半,煎至7分服,连进3服。
得汗即愈。
注意事项:老人、孕妇、自汗自利者,不可服。
3《活人心统》卷一。
组成:柴胡、茯苓、甘草、黄芩、葛根、防风、薄荷、芍药、北梗。
功能主治:伤寒得汗未解,或发而未汗。
用法:水2钟,加生姜2片,豆豉1撮,煎至1钟,不拘时服。
滓再煎。
4《赤水玄珠》卷一。
组成:紫苏、杏仁、陈皮、半夏、前胡、薄荷、葛根、甘草(炙)、桔梗、桑白皮。
功能主治:伤风,鼻塞咳嗽,胸胁窜痛,发热口渴。
用法:加生姜3片,葱白3根,枣子1枚。
5《局方》卷二(绍兴续添方)。
组成:厚朴(去粗皮,姜汁炙)4两,陈皮(洗)4两,藁本半斤,桔梗半斤,甘草半斤,苍术(去皮)1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四时伤寒,瘴病初起,伤食,胃寒腹痛,湿疟。
头痛,憎寒壮热,烦躁自汗,咳嗽吐痢。
冷瘴初发。
胸腹满闷,头眩发热;伤风初作,未分证候。
腹痛呕吐。
用法:每服3钱,水1盏半,入生姜3片,大枣2枚,煎至7分,热服,不拘时候。
6《绿槐堂疹症方论》。
组成:防风2钱,桔梗2钱,荆芥4分,升麻1钱5分,干葛2钱,薄荷3钱,蝉退2钱,力子2钱,覆花2钱,枳壳5分,木通1钱。
钩藤的中药属性和常见配方

钩藤的中药属性和常见配⽅ 钩藤味⽢、微苦,性微寒,具有清热平肝,熄风⽌痉的功效。
下⾯店铺带你⼀起了解钩藤的中药属性和常见配⽅。
钩藤的中药属性 ⼊药部位 为茜草科植物钩藤或华钩藤及其同属多种植物的带钩枝条。
春、秋采收带钩的嫩枝,剪去⽆钩的藤茎,晒⼲,或置锅内蒸后再晒⼲。
性味归经 【性味】⽢,凉。
①《别录》:"微寒。
" ②《药性论》:"味⽢,平。
" ③《蜀本草》:"味苦。
" 【归经】⼊肝、⼼经。
①《纲⽬》:"⼿、⾜厥阴。
" ②《本草经疏》:"⼿少阴、⾜厥阴经。
" ⽤法⽤量 内服:煎汤6-30g。
不宜久煎;或⼊散剂。
禁/宜⼈群 脾胃虚寒及⽆阳热实⽕者慎服。
1.《本草新编》:最能盗⽓,虚者勿投。
2.《本草从新》:⽆⽕者勿服。
炮制⽅法 拣去⽼梗、杂质,洗净,晒⼲。
地理分布 ⽣态环境: 1.⽣于⾕溪边的疏林中。
2.⽣于⼭地林中。
3.⽣于⼭地次⽣林中。
资源分布: 1.分布于陕西、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东⼴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2.分布于湖北、湖南、⼴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3.分布于⼴东、⼴西、云南等地。
钩藤的常见配⽅ 1、治⼩⼉惊热:钩藤50克,硝⽯25克,⽢草0.5克(炙微⾚,锉)。
上药捣细,罗为散。
每服,以温⽔调下2.5克,⽇三、四服。
量⼉⼤⼩,加减服之。
(《圣惠⽅》延龄散) 2.治⼩⼉惊痫,仰⽬嚼⾆,精神昏闷:钩藤25克,龙齿50克,⽯膏1.5量,栀⼦仁0.5克,⼦芩半分,川⼤黄25克(锉碎,微炒),麦门冬1.5克(去⼼,焙)。
上药粗捣,罗为散。
每服5克,⽔⼀⼩盏,煎⾄五分,去滓,量⼉⼤⼩分减,不计时候温服。
(《圣惠⽅》钩藤散) 3.治诸痫啼叫:钩藤、蝉壳各25克,黄连(拣净)、⽢草、川⼤黄(微炮)、天竺黄各50克。
上捣罗为末。
每服2.5~5克, 4.治⼩⼉盘肠内钓,啼哭⽽⼿⾜上撤,或弯⾝如虾者:钩藤、枳壳、延胡各2.5克,⽢草1.5克。
一扫光14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

一扫光14方1《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沙市方)。
组成:苍术8两,花椒8两,蛇床子8两,明雄8两,樟脑4两,白芷4两,大黄8两,水银2两,木鳖子4两,明矾8两,硫黄4两,皮消8两,大风子4两,吴萸2两。
功能主治:疥疮。
用法:除樟脑、水银、硫黄外,共研细末,再入以上3味和匀。
视患处多少,分用药之轻重,用生猪油调擦。
注意事项:忌辛辣、葱,蒜。
面部勿用。
2《应验简便良方》卷下。
组成:花椒6两,洋片5钱,朴消1两,樟脑2两,水银2两,槟榔4两,白芷4两,大风子4两,木鳖4两,荜茇4两,硫黄4两。
炮制:上为末。
功能主治:疥疮。
用法:麻油调搽。
3《种痘新书》卷九。
组成:铜绿、白矾(生)、大黄(生)、樟脑、硫黄、川椒、胆矾、倍子(炙)、白芷、水银锡各等分。
炮制:上为末,另将锡融化,入水银搅匀,然后入诸药末,调猪油。
功能主治:一切疮疥。
用法:敷上。
4《眼科临癥笔记》组成:炉甘石5钱(为末,乳汁和,涂贴碗底内。
再以艾叶一团点着,将碗覆盖艾火,下透孔,以艾火烧完为度),艾叶灰3分,梅片3分。
炮制:上为末。
功能主治:两眼周围赤烂,惟小毗为甚,疼轻痒重,羞明流泪,常结成黄色痂,将睫毛胶粘成束,迎风为甚。
用法:香油和抹。
即愈。
注意事项:避风,忌辣。
5《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南京方)。
组成:淡吴萸1两,硫黄(另研乳细)1两,苦参4两,雄黄(另研乳细)1两,花椒1两,升药底(另研乳细)1两,蛇床子1两,明矾(另研乳细)1两,樟脑5钱,烟胶1两,大风子肉1两,白芷1两。
炮制:先将明矾、升药底、雄黄、硫黄4味另研乳细,再和余药共研细末,以猪油或牛油调匀。
功能主治:疥疮,湿疹,干癣。
用法:用纱布包裹,于沐浴后搓擦患处。
6《梅氏验方新编》卷七。
组成:苦参1两,川柏1两,大风子肉2钱,木鳖肉2钱,蛇床子2钱,吊扬尘2钱,枯矾2钱,雄黄2钱,川椒2钱,硫黄2钱,樟脑2钱,轻粉2钱。
炮制:上为极细末,猪油调膏。
功能主治:诸疮风湿痒痛。
用法:烘热涂搽;或布包扎紧,通身擦之。
五苓散15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

五苓散15方1《回春》卷三。
组成:茯苓(去皮)8分,白术(去芦)8分,猪苓8分,泽泻8分,山药8分,陈皮8分,苍术(米泔制)8分,砂仁(炒)8分,肉蔻(面包煨,捶去油)8分,诃子(煨,去核)8分,官桂5分,甘草(炙)5分。
炮制:上锉1剂。
功能主治:湿泻。
泻水多而腹不痛,腹响雷鸣,脉细。
用法:加生姜1片,乌梅1个,灯心1团,水煎,温服。
2《便览》卷一。
组成:辰砂、泽泻、白术、茯苓、官桂。
功能主治:中暑烦渴,身热头痛,霍乱吐泻,小便赤少,心神恍惚不宁。
用法:水1钟半,加生姜5片,灯心10茎,水煎服。
3《普济方》卷三六九。
组成:猪苓、泽泻、白术、赤茯苓、官桂、木通、山茵陈、天花粉、瞿麦各等分。
炮制:上为散。
功能主治:冒暑伏热,吐泻烦渴,阴阳不分,表里未解,伤风受湿。
用法:用灯心,车前子同煎服。
4《痘科类编》卷三。
组成:泽泻1钱5分,白术1钱,赤茯苓1钱,猪苓1钱,肉桂5分,姜1片,枣1枚。
功能主治:痘疮,因天气炎热,过求温暖,使疮被热气熏而不收靥者;痘疮因发渴饮水过多,以致水渍脾胃,湿淫肌肉而不收靥者。
痘疮饮水过多而呕吐者;痘疮身实中满,不食而泻,小便不利,或水泻而渴者。
用法:水1钟,煎7分,温服。
5《普济方》卷二一一引《如宜方》。
组成:泽泻3两半,肉豆慈1两,白术1两半,猪苓1两半,赤茯苓1两半。
炮制:上为末。
功能主治:夏、秋痢病。
用法:热汤调下。
再吞感应丸。
6《宋氏女科》。
组成:白术、赤茯苓、猪苓、泽泻、肉桂减半、阿胶(炒)各等分。
功能主治:妊娠转胞,小便不通者。
用法:水煎服。
7《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
组成:当归、川芍、白芍、生地、熟地、阿胶、泽泻、猪苓、白术、茯苓、黄连、黄柏、甘草。
功能主治:妊娠劳伤经络,生内热,热乘血分而尿血,或痛或不痛,或发寒热,致胎不安。
8《伤寒金镜录》。
组成:茯苓1两5钱,猪苓1两5钱,白术1两5钱,桂5钱,泽泻2两5钱,木通1两,滑石1两,甘草(炙)1两。
炮制:上为末。
二香散15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

6《杨氏家藏方》卷十三。
组成:香鼠1枚(和毛炙令焦),麝香少许(别 研)。 炮制:上为细末,和匀。 功能主治:远年冷漏。 用法:每用少许干掺疮口上。先以温汤洗过,拭 干,次用上件药掺。如疮口深,脓出,药不能入 者,用纸捻蘸药,任在疮内,自然脓出少,从里 生肉向外。
组成:赤芍药半两,姜黄1分,木香2钱,丁香49 粒(怀干)。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心脾痛。 用法:每服3钱,水1盏半,煎1盏,去滓,发时热 服。 注意事项:忌生冷。
13《妇人良方》卷十二。
组成:香附子1两,藿香叶2钱,甘草2钱。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妊娠胎气不安,气不升降,饮食不 美,呕吐酸水,起坐觉重。
11《直指》卷二十二。
组成:木香半两,藿香叶半两,白豆蔻仁半两, 半夏曲半两,厚朴(制)半两,橘皮半两,茯苓 半两,苍术(炒)半两,甘草(炙)半两,益智 仁1两,缩砂仁1两,丁香2钱半。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痈疽兼风、气、食三证者。 用法:每2钱半,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12《医方类聚》卷一○二引《吴氏集验 方》。
9《普济方》卷一一七引《如宜方》。
组成:香薷、白扁豆、厚朴、陈皮、香附、苏 叶、甘草各等分。 功能主治:夏日得病,头疼身热,伏暑、伤寒疑 惑之间者。
用法:水煎服。
10《活幼心书》卷下。
组成:白胶香半钱,降真香(用心,无土气者) 半钱,海螵蛸半钱,五倍子(去内虫屑)半钱。
炮制:上为末。 功能主治:瘰疬脓汁不干。 用法:先用槲皮散煮水,净洗患处,后以此药1钱 或2钱干涂上,外将水纸封掩。3-5次即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钩藤散15方1方出《经效产宝》卷上,名见《圣惠》卷
七十七。
组成:钩藤2两,茯神2两,人参2两,当归2
两,桔梗3两,寄生1两。
功能主治:妊娠子痫及产后发痉。
妊娠经8-9个
月,胎动不安,或因用力劳乏,心腹痛,面目
清,冷汗出,气息欲绝。
孕妇手少阴,足厥阴血
虚风热,发为子痫。
产后发痉,口噤背强。
用法:上以水5升,煎取2升,分3次服。
注意事项:忌猪肉、菘菜。
2《圣惠》卷八十二。
组成:钩藤1分,龙胆1分(去芦头),犀角屑1
分,茯神1分,黄芩1分,甘草1分(炙微赤,
锉)。
炮制: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小儿惊啼壮热,心烦不得稳睡。
用法:每服1钱,以水1小盏,煎至5分,去滓,频
服。
3《圣惠》卷八十五。
组成:钩藤、蝉壳(微炒)、马牙消、黄连(去
须)、甘草(炙微赤,锉)、川大黄(锉碎,微
炒)、天竹黄(细研)各等分。
炮制: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小儿惊热。
用法:每服半钱,以水1小盏,煎至5分,去滓温
服,不拘时候。
4《圣惠》卷八十五。
组成:钩藤半两,人参1分(去芦头),子芩1
分,蚱蝉3枚(微炙),犀角屑1分,甘草半两(
炙微赤,锉),川升麻半两,石膏半两,川大黄1
分(锉碎,微炒)。
炮制: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小儿壮热发痫,或时时四肢抽掣,多
吐白沫。
用法:每服1钱,以水1小盏,煎至5分,去滓,入
竹沥半合,牛黄末1字,服之。
5《圣惠》卷八十五。
组成:钩藤半两,犀角屑1分,牛黄1分(研
细),虎睛1对(微炙),防风1分(去芦头),
栀子仁半两,石膏半两(研细,水飞过),蚱蝉1
枚(微炙),独活1分,人参1分(去芦头)。
炮制: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小儿4-5岁,忽患惊痫。
用法:每服1钱,水1中盏,煎至5分,去滓,分为
2服,如人行2-3里进1服。
6《圣惠》卷八十二。
组成:钩藤半两,川升麻半两,蜣螂2枚(去翅
足,微炒),黄芩半两。
炮制: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小儿新生,发噤撮口。
用法:每服1钱,以水1小盏,加入芦根1分,煎至
4分,去滓,徐徐温服。
7《圣惠》卷八十五。
组成:钩藤3分,蚱蝉2枚(微炒,去翅足),人
参半两(去芦头),子芩半两,牛黄半两(研
细),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
炮制: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小儿热痫,时时戴眼、吐沫。
用法:每服1钱,以水1小盏,煎至5分,去滓,加
牛黄1字温服。
8《圣惠》卷八十二。
组成:钩藤1分,犀角屑半两,赤茯苓半两,天竹
黄1分(细研),龙胆半两(去芦头),川大黄2
分(锉碎,微炒),地骨皮1分,川芒消半两,甘
草半两(炙微赤,锉)。
炮制: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小儿壮热惊悸,大小便赤涩。
用法:每服1钱,以水1小盏,煎至5分,去滓温
服。
9《圣惠》卷八十五。
组成:钩藤3分,白茯苓3分,黄芩3分,川升麻
3分,白鲜皮3分,龙齿1两,玄参1两,石膏1两,
寒水石2两。
炮制: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小儿忽得惊痫,壮热口燥。
用法:每服1钱,以水1小盏,煎至5分,去滓,加
竹沥半合,搅令匀,重煎1-2沸,分温2服。
10《圣惠》卷八十五。
组成:钩藤半两,龙齿1两,石膏3分,栀子仁1
分,子芩半分,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麦
门冬3分(去心,焙)。
炮制: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小儿惊痫,仰目嚼舌,精神昏闷。
用法:每服1钱,以水1小盏,煎至5分,去滓温
服,不拘时候。
11《普济方》卷三六六。
组成:钩藤、玄参、升麻、黄芩、赤茯苓、苦
梗、甘草、山栀子各等分。
炮制:上为末,炼蜜为丸,如皂角子大。
功能主治:风热喉痹。
用法:每用以灯心、淡竹叶、薄荷煎汤化服。
或
研细雄黄调下。
12《普济方》卷三八五。
组成:连翘1两,瞿麦1两,车前子1两,牛蒡子1
两,赤芍药1两,滑石1两,栀子半两,木通半
两,当归半两,防风半两,荆芥半两,黄芩半
两,柴胡2两,甘草2两,蝉壳2钱半。
功能主治:小儿风热惊悸,大小便赤涩。
用法:上(口父)咀。
加灯心,煎服。
13《审视瑶函》卷五。
组成:钩藤、陈皮、麦门冬、石膏、家菊花、人
参、明天麻、防风、白茯苓、鹿茸、制半夏、甘
草各等分。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恣酒嗜燥,头风痰火之人阴虚血少,
虚火上旋,视定反动。
用法:每服4钱,加生姜3片,白水煎服。
14《医略六书》卷二十八。
组成:生地5两,川贝2两(去心),池菊3两(
去蒂),薄荷1两半,茯神1两半(去木),羚羊
角1两半,甘草1两半,金斛3两,钩藤5两。
炮制:上为散。
功能主治:妊娠血亏木旺,肝热生风,眩晕卒
仆,胎孕不安,脉数急。
用法:水煎5钱,去滓温服。
15《圣惠》卷八十五。
组成:钩藤1分,蚱蝉2枚(微炒,去翅足),川
升麻半两,子芩半两,麦门冬半两(去心,
焙),蛇蜕皮5寸(烧灰),川大黄半两(锉
碎,微炒),石膏2两,甘草半两(炙微赤,
锉)。
炮制: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小儿风壅气盛,心胸痰滞,壮热发
痫。
用法:每服1钱,以水1小盏,煎至5分,去滓,入
竹沥半合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