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十课《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5第三单元-《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5第三单元-《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中西方诗歌异同。

教学难点:由归纳段意切入,由分析关键句的位置入手,学习社科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对作者写作目的的理解及对作者观点、态度的领悟。

一、导读1.导入:选取两段中西诗歌,由学生比较阅读,产生感性认识。

其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其五)》)其二:晚钟送终了这一天,牛羊咻咻然徐度原野,农夫倦步长道回家,仅余我与暮色平分此世界。

(格雷《墓地哀歌》)由学生对两首诗歌做简单评判。

同学们,在我们咿咿学语的时候,就开始朗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我们的童年里充满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类经典的诗歌……细细数来,我们与中国诗歌的亲密接触已有十多年,但如果有人问你,中国诗歌的特点是什么,你能回答出来吗?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

2.了解作家: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

钱钟书深入研读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览和研究。

主要著作有《谈艺录》(1948)、《管锥编》(1979)、《宋诗选注》(1958)。

钱钟书同时还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1),短篇小说《人·兽·鬼》(1946),长篇小说《围城》(1947)等。

无论他的散文或小说,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

特别是他的讽刺性长篇小说《围城》,更能够显示他的独特的风格,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刻画人物惟妙惟肖,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围城》已被译成多种外文。

3.该文的写作背景、针对性:针对中西诗歌差异、优劣的不同评价,钱钟书先生于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朋友发表了一番演讲,即今天我们要学的文章。

二、初读初读全文,解决以下问题。

1.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试着在原文中找出来)(原文: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10 《谈中国诗》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10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钱钟书及其作品(通过预习,自主解决);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能力目标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3、能较熟练地使用比喻修辞。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三、教学难点1、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2、尝试改写比喻句。

四、教学方法1、学生自主讨论法2、生生互助答疑法五、教具准备多媒体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步骤(一)导入:中国是诗的国度:“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对爱情诗意的追逐;“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是对真理诗意的呐喊;“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诗人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诗人在蓬勃的诗性中孕育哲理。

诗人们开心时不忘作诗,忧伤时不忘作诗,困厄时不忘作诗,得意时亦不忘作诗……留给了我们灿若星辰的诗篇。

倘若要让我们品味其中某一诗篇,尚有可能浅谈一二,但若高屋建瓴地谈及中国诗的特点,则非钱钟书先生这样的学术大家不可。

钱先生的才华之高,我们已有所领略,而这篇面向美国人的演讲,更是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上,分析了中外诗歌的异同。

(二)、理清文章结构,理解文章内容请大家来谈一谈中外诗歌有哪些异同,并分析出中国诗歌的特点。

(1)、诗史外国:史诗——戏剧——抒情诗中国:抒情——戏剧——无史诗(异)中国诗所呈现的特点是——早熟、早衰(板书)(2)、篇幅外国:诗的篇幅愈短愈妙中国: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长诗比起外国诗,也只是声韵里的轻鸢剪掠(同)中国诗歌的第二个特点:篇幅短小(板书)。

(3)、韵味外国诗听不见的音乐更美中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同)中国诗歌的第三个特点:富于暗示(板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10课《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10课《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孔令波【教材分析】《谈中国诗》是现代著名学者、国学泰斗钱钟书面向美国学者作的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特点的一篇学术性的演讲词,也是一篇学者论文,其核心是通过与外国诗的比较探讨中国诗歌的特点,本文作者用风趣的语言从体裁发展、形式、技巧、语言、内容五个方面与外国诗歌进行比较,既清楚地说明了中国诗形式上的特点,又形象地得出了“中国诗只是诗”的本质性结论。

作为学贯中西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以他的睿智和渊博,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

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

文中,他既纲举目张,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特点,又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及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

整个演讲,旁征博引,全文不足3500字,可用到的中外诗人的谈话或诗句有30 多处其中还涉及中西方哲学绘画和宗教,可谓洋洋大观,体现了作者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丰厚学术涵养;语言亦庄亦谐,幽默生动,善引譬设喻,妙趣横生。

因此,把握思路,让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特点,掌握比较的方法,学会欣赏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学生分析】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阅读文艺散文的能力,在赏析文本时,多数学生懂得文字本身的粗浅意义,但如若敲碎文字表壳,对文字背后蕴含的深刻的文化涵义做一番探究,则会显得浮光掠影,收获寥寥。

因此,在理顺字面的情况下,达到对文艺散文的精神阅读方能收到“以阅读促作文”的教学奇效。

【教学设想】《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设计力求突破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状况,针对本课的特点,围绕教学目标,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结合我校的“核心问题”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延伸探究,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把握相关作品。

10《谈中国诗》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

10《谈中国诗》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以及作品和中国诗歌的特点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探究其他论证方法。

3.学会如何去欣赏中国诗歌和外国诗歌。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中国诗歌的一般特点,并利用这些特点分析诗歌。

难点: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与观点,并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

教学方法:教法:问题引入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学法:朗读法、提玄勾要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与学生交流《我是演说家》(《我是演说家》第二季冠军梁植,在冠军争夺夜的演讲《语言的力量》中提到:中国一直处于云山雾绕的文化而没有防御能力的战争中,为了保护我们的文化底线,保护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文化的自尊与自信,任何一个人都应该直面他,反击他。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篇佳作可以透露一个人的文学功底,一次演讲更是展现了一位大师对本国文化的自信与自豪。

今天一起阅读钱钟书先生在1945年12月6日用英文为美国人做的一次演讲的部分内容——《谈中国诗》,看他如何守护我们的文化尊严。

)2.板书课题3.解题质疑从题目得到哪些信息?(当学生无法解题时,可追问:他为什么要谈中国诗?或他为什么不说谈中国古诗?)。

预设:因为这是用英文为美国人做的一次演讲,读者对象不一样。

二、阅读鉴赏1.作者认为中国诗的特征有哪些?1)出示导学问题,阅读方法指导2)学生自主学习3)交流学习结果阅读方法:①迅速确定相关阅读区域。

②整合文中语句进行概括。

③请利用如下句式来表达:从……上看,中国诗……。

点拨准备:从诗的发展(史诗)看,中国诗先有抒情诗再有戏剧诗,而没有史诗。

从篇幅看,中国诗比西洋的中篇诗中国的长诗也只是声韵里的轻鸢剪掠从技巧看,中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富有暗示性)从语言看,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从内容看,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师小结:诗史—早熟(异)形式篇幅—短小(同)效果—暗示(同)语言风格—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异)内容(写了什么)(同)2、作者是如何阐述这些特征的?(或者说他使用了什么样的方法?)为什么作者要用这种方式?表达句式:①因为只有进行……(方式),才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10课《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10课《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中国诗的特征。

2、感受本文生动、机智的语言,体会其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形象的妙处。

3、体会比较法的妙用,学习使用这种方法。

4、培养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的诗歌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教学方法:诵读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钱钟书的《谈中国诗》,请大家先研究一下题目,如果把“谈”换成“论”即“论中国诗”,会有什么不同呢?【明确】“谈”更平和、随性、随意,印象多一些“论”更严肃、庄重、正规,理论性更强一些那么,我们这是用了一种什么方法在研究问题呢?【明确】比较的方法在比较中我们似乎更容易搞清楚很多问题,弄清楚事物的本质特点。

我们已经学了不少中国诗了,如果让你给一群外国朋友讲讲中国诗的特点,让外国朋友对中国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你准备怎么讲、讲些什么呢?学生低语交流,可指名2—3名学生试讲,大家点评。

假如我是中国教授钱钟书(当然,我肯定没他有才),你们是美国人。

那我来给你们讲中国诗,你们最想了解中国诗的什么呢?【明确】中国诗有何特点?与外国诗作比较,有何异同?下面我们来学习钱钟书的文艺评论《谈中国诗》,看看文化大家是怎么谈论中国诗的?请大家拿起笔,快速通读全文。

二、走近作者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

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江苏无锡人。

主要著作有《谈艺录》(1948)、《管锥编》(1979)、《宋诗选注》(1958)。

钱钟书同时还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1),短篇小说《人·兽·鬼》(1946),长篇小说《围城》(1947)等。

无论他的散文或小说,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

特别是他的讽刺性长篇小说《围城》,更能够显示他的独特的风格,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刻画人物惟妙惟肖,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谈中国诗-人教版必修5语文教案

谈中国诗-人教版必修5语文教案

谈中国诗-人教版必修5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熟悉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并了解不同朝代的代表性诗人;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诗歌欣赏和鉴赏能力;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对优秀作品的敬意。

二、教学重点1.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2.学习古代诗人的代表作品;3.分析丝毫运用奥妙,设色尽致,咏景情深的诗人及作品。

三、教学难点1.意境分析:如何理解诗人的内心体验,把握其意境;2.表达方式分析:如何发现诗歌中的表达方式,体会言简意赅的美感。

四、教学内容及方法1.试探论述古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2.展示古代诗人的代表作品;3.通过讲解、解读和欣赏,分析丝毫运用奥妙,设色尽致,咏景情深的诗人及作品。

五、教学过程设计1.课堂导入:通过投影或背诵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诗歌的美与雅;2.课堂展示:老师介绍古代诗人的代表作品,并展示其诗歌形式、特点、意境及表达方式;3.欣赏活动:课堂开展《静夜思》等代表作品的欣赏活动,学生分析其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4.实践活动:学生使用古代诗歌的形式和写作技巧,进行创作或仿写,领略诗歌的魅力;5.课堂小结:老师通过反思课程内容和思考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本课程中的知识和诗歌的美。

六、作业布置1.请同学们阅读《草》等诗歌作品,通过对作者的运用恰当的诗歌手法帮助理解和认知作者的代表作;2.请同学们仿写或创作一篇古代诗歌,通过自主欣赏和反思完成作品,体会学习到的诗歌技巧和美感。

七、教学评价1.检测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掌握程度;2.检测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入理解;3.评价学生诗歌创作的情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谈中国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谈中国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谈中国诗》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特点,掌握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讲解、讨论和扩展阅读,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对诗歌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对诗歌的阅读兴趣,增强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中国诗歌的特点和欣赏方法,培养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2.教学难点:启发学生通过感悟诗歌的形象和内涵,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中国诗歌朗诵录音或展示一组中国诗歌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知识点讲解:结合课本讲解的内容,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和拓展。

例如讲解中国诗歌的特点时,可以引用一些经典诗句来加深理解。

3.学生分组探究:根据预先设置的探究题目,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例如,“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差异”、“你最喜欢的中国现代诗人及其作品”等。

4.课堂交流与分享:让各小组代表上台分享讨论成果,鼓励学生们发表不同的观点,进行思想交流。

5.扩展阅读与作业:推荐一些中国诗歌的经典作品,让学生进行扩展阅读。

结合本课所学知识,布置与欣赏诗歌有关的作业,如写一篇读后感或诗评等。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讲解、演示、小组探究、讨论交流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诗歌朗诵音频或视频、图片展示等。

五、课堂练习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通过设置问答题、选择题等形式,检验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2.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以及作业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知识技能的应用、学习态度和参与度等方面。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辅助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诗歌朗诵音频或视频、相关图片等。

2.工具:教室或活动室、笔、纸等文具用品。

七、结论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对中国诗歌的特点和欣赏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谈中国诗》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

《谈中国诗》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

《谈中国诗》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谈中国诗篇一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能力目标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由王维的《山居秋暝》入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如果说这首诗从某一个角度代表着中国古代诗歌,那么中国诗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可以从多角度来理解(语言的形象、凝练,结构跳跃,画面美等等)引出学者钱钟书先生在1945年面对着一群美国人,他是怎样向他们演说中国诗的特点的,大家也可以对照着思考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或者体会自己与他的观点的差异。

二、作者简介出示投影:钱钟书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攻读,获B.Litt.(Oxon)学位。

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

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

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

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

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

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8226;兽#8226;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十课《谈中国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中国诗歌的基本特点;2.了解中西方诗歌的异同能力目标:1.培养诗歌鉴赏的能力;2.掌握站在不同的力场、辩证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学情分析1.高二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但是多浮于表面。

尤其是理科的学生,对于中国诗歌的鉴赏能力有待提高,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力;2.高中生具有一定思辨力,但是全局观念稍弱,希望通过对课文中钱先生缜密思维的学习,掌握一定的思辨技巧,以指导将来的议论文写作。

重点难点重点:1.阅读文章,根据文章批驳中国人和外国人对待诗歌的态度的写作背景,理解写作思路,梳理文章内容;2.结合文艺随笔的文体特点,鉴赏钱先生的写作风格,论证方法及思辨力。

难点:1.在课文理解的基础上,把握语言风格,学会运用多种论证方式。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导入】诗歌分享中国文学首先是诗歌,由《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现代诗歌,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

(板书课题《谈中国诗》)二、预读课文作者简介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江苏无锡人。

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

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

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

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

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

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

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

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篇》《七缀集》等。

《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

《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

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

学习《谈中国诗》我们具备一定的基础,因为从吟诵开始,我们已经学了将近十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大家应该对中国诗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对一首诗歌我们可能无法背诵全篇,但是我们可以举出不少耳熟能详的诗句,下面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些诗句吧。

要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自然引出学生对中国诗的理解程度,从而顺利地进入本课题。

【活动】确定钱钟书先生的发问立场合作研究:分享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根据三个问题作答,并思考什么样的人群基于什么样的立场会问出这三个不同的问题?1.陶渊明诗歌的特点是什么?2.盛唐诗歌的特点是什么?3.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教师提示要点:让学生根据第一自然段,得出正确答案。

三个问题的设问者分别是:1.中国读者;2.试图要对中国诗歌作概论的中国读者;3.外国读者或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讲授】课程背景介绍提问作者钱钟书先生为什么会问出这个问题呢?Ppt展示:1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的态度2.批评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文化偏见【活动】写作思路分析合作研究和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相比,这篇文章不属于明显的驳论文,作者并没有直接明确地批判时下中国人和外国人的观点,但是作者在行文中又要解决上述写作目的,请同学们根据作者字里行间肯定的内容来批判,作者到底批判了哪些观点?又是如何证明的?1.推测:当时的中国读者和外国读者对中国诗持有何种态度?2.理由:钱先生是如何批驳的?运用了何种方法?学生合作交流,共同解决这个问题。

提示要点:1.中国诗歌具有抒情性,是早熟的,甚至是早衰的。

此部分内容针对的是中国人妄自尊大,认为中国诗歌的抒情性十分高超。

2.外国诗歌有短有长,而且有短的比较有暗示性的作品,比如爱伦·坡就喜欢短诗。

此部分内容批判的是外国人不懂得中国诗歌是最具有暗示性的,他们所认为的济慈、魏尔兰的作品,在中国诗歌中比比皆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批判外国人的目光短浅。

3.当外国人认为他们的诗歌在含蓄表达上比较乐衷或擅长使用“何处是”的句式时,我们中国诗歌中此种现象俯仰即是。

批判外国人的目光短浅。

4.当外国人认为中国的诗歌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只有一种类似芦管的风格,外国诗歌类似乐队合奏时,钱先生认为我们的诗歌不是“野蛮犬吠”,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

批判外国人的目光短浅。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5.当钱先生说中国诗歌和外国诗歌的内容上并无二致之时,其实已经在批判外国人认为中国的诗歌不足以引起他们思乡的共鸣。

(1)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色?提示:钱钟书的散文是典型的学者散文。

所谓学者散文,大都具有较强的知识性,主旨不在于表情写景,主要的表现手段也不是抒情、写景或叙事,而是议论、说理和达意。

它不是以情感人,而是以理服人,以智启人。

钱钟书的散文正是以思想的睿智见长。

他好像是把博大的知识海洋融会贯通,浓缩成涓涓清泉和深不可测的一潭清水。

在本文中作者对各种材料的运用更是信手拈来,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

语言轻松、幽默,大量运用比喻等手法,似随口而出,而机趣盎然。

看似随意而实则深刻,颇具画龙点睛之妙,看似轻淡而实则味厚,如谈到中国诗的发展时,以中国绘画的特点进行类比,既使读者清楚地认识到中国诗发展的迅速,又拓深了文章的内容,作者又以“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的幽默诙谐的说法,形象地说明了中国诗发展的高度,又说“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这种似反实正的说法,说明中国诗高度发展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对中国诗的赞赏之情,又如“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作者以生动的比喻表达出对待“中国诗”应有的态度,批判了那些文化本位论者。

课文中这种语言运用的典范例子还有很多,要仔细揣摩。

(2)钱钟书在比喻方法论上有哪些突破?提示:我们常见的修辞学著作,在比喻方法论上,已陷入一种彼此相沿、互相抄袭的团团转之境,千篇一律,毫无新意。

钱先生不为常见所囿,从古今中外的文学创作实践中,指出了博喻、曲喻、一喻多义等手法,别开生面,自成一家。

使比喻这一惯闻常见却又被人们习而想忘的修辞手法,又焕发出勃勃生机,显示出其神奇的魔力和无穷的乐趣。

①比喻的谜底钱先生在《读<拉奥孔>》一文中指出:“比喻体现了相反相成的道理。

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它们又有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

两者全不合,不能相比;两者全不分,无须相比……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远,则合得愈出人意表,比喻就愈新颖。

”这段简洁通俗而又深刻的论述,衬得一般修辞学著作中,对比喻的枯燥定义和干巴原则相形见绌、空洞浮泛。

在这里钱先生不仅把比喻的性质、特点、原则、方法阐发无遗,而且给我们亮出了创造佳譬妙喻的“谜底”有理可依,有法可循。

对这段白话钱先生还引用唐文“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和宋诗“是雨亦无奇,如雨乃可乐”予以提纲和浓缩,并说这“十八个字把比喻的构成和诱力综括无遗了”。

在《管锥编》中钱先生又引释书常言“不即不离”“非一非异”,说可通比喻之理,引旧诗“落花飞絮两无情,仗千尺游丝作合”说可明比喻之法。

②博喻博喻虽非钱先生首创,但却是经过他大大表彰,才为时人所重的。

什么是博喻的呢?钱先生为我们解释道:“宋代讲究散文的人所谓‘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莎土比亚式比喻”,就是一连串把五花八门的形容来表达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

这种描写和衬托的方法仿佛旧小说里讲的‘车轮战法’,连一连二地搞得那件事物应接不暇,本相毕现,降伏在诗人笔下”。

如苏东坡在《百步洪》里描写水波冲泻的一段:“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用七种常见的形象再现了洪水汹涌澎湃,飞流直下的情景。

还有我们熟知的毛泽东同志著作中,曾用“喷薄欲出的朝日”、“看得见桅杆的航船”、“将要呱呱坠地的婴儿”三个形象来比喻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

这些描写用的都是博喻手法,极为形象生动,如果只设一喻,不仅不能表现该事物的各个方面,而且也没有气势和力量。

③曲喻曲喻之目是钱先生从西方借来诠评中国古典文学的,这是一个创造新奇比喻的妙法。

所谓曲喻,即以二物相似之一端,“推而及之于初不相似之他端。

”曲喻化一般的比喻多一层曲折。

如李贺《天上谣》中的“银浦流云学水声”一句,“水”和“云”只有在“流动”这一点上相似,既然流云似流水,那么流云也像流水一样有声可闻了。

再如李商隐《天涯》中有“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二句,也用了曲喻。

莺啼好像人啼哭一样,因而有了眼泪,联络到了沾湿最高花。

曲喻的特点是新奇而耐人寻味,意境丰富。

④一喻多意这是钱钟书在《管锥编•太平广记卷四八八》中拈出,周振甫先生又在《文章例话》中加以进一步阐发总结而来的一种比喻方法。

“一喻多意”有两层意思:(一)一个比喻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意义;(二)或在特定的语境中同时兼具多义。

这种方法也可以说是“喻之二柄与多边”的具体运用。

前者已在“二柄与多边”谈过,兹不赘述。

我们只举例解释后者,如卢仝《自君之出矣》:“妾有双玉环,寄君表相忆。

环是妾之心,玉是君之德。

”用同一玉环作比,以玉环的冰清玉洁喻男方的坚贞之德,以玉环的周转无休喻女方的情思不断。

(明心按:“环是妾之心”一句,用谐音,环同还也,意为盼男方早归。

云峰之解不妥。

)“一喻多意”这种手法便于设譬,含义蕴藉。

⑤分喻“分喻”是“多边”说在方法论上的应用。

“分”就是“部分”的意思,以彼喻此,二者部“分”不同,非全体浑同。

换句话说,“分”就是“边”的意思,如我们用“雪山”比“大象”,只取其“鲜洁”这一点相似,不可责怪雪山没有尾牙;我们用“满月”喻面貌,仅择其“圆润”这一“分”的契合,不能苛求月亮没有眉目。

这种方法提高了比喻手段的灵活自由度,为“本体”扩充了“喻体”之源。

不过,凡是比喻必定都是“分喻”。

这里标出这一名目,可使设譬造喻者更趋于自觉而已。

⑥反喻反喻是以本体反过来譬喻体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使寻常比喻亲切新奇。

钱先生在《管锥编•全流汉卷五六》中,点出这种方法。

如《国语•周语》上召公谏厉王时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这个比喻在贾让《秦治河三策》中反其喻而用之:“夫土之有川,犹人之有口;治土而防其川,犹止儿啼而塞其口。

”新颖别致,顿生新意。

【活动】总结论证方法根据上一环节课文内容的分析,学生自我总结本课的论证方法:根据上述文章内容的梳理,总结论证方式: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活动】归纳总结五、归纳总结谈中国诗的态度合作:和学生一起总结,分享教师所作的《论诗绝句》论诗绝句东方西方何必哂,俱言诗体与诗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