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肝药不要随便吃
保肝药用多了更伤肝

保肝药用多了更伤肝很多乙肝患者都购买过各种各样的保肝药,甚至一些长期无症状的乙肝病毒携带者也吃保肝药,总觉得是保健品,吃多了不会有害。
所谓保肝药是指能够改善肝脏功能、促进肝细胞再生的药物,主要起辅助治疗作用,并不能作为“根本性治疗”的手段。
保肝药虽然有一定保肝作用,但是并不是所有乙肝患者都能用,也不适宜长期使用。
保肝药用多后,不仅会增加肝脏负担,而且还会打乱患者自身的免疫调节机能。
因为肝脏的功能之一就是可以分解、转化进入体内的药物,而保肝药长期服用很可能无形中增加肝脏负担。
不少患者服用过多保肝药诱发药物性肝炎,因此,不能排除某些药物中存在有毒成分。
药物相互作用的结果往往导致肝细胞再受损、脂肪肝或纤维化。
保肝药使用不当会伤肝目前市面上各类保肝药种类繁多,鱼龙混杂,剂量、成分都不相同,而每个肝病患者的自身病情、暂时状态等也都不一样,自主选择保肝药保健品,很可能挑错药。
使用不当、疗程过长、剂量偏大的现象都可能随之发生,对人体产生危害。
病临床用药有严格指征,每个患者情况都不一样,对应药物也不同,患者随便服用药物是非常危险的。
保肝药多是健字号不是药字号,有没有疗效其实拿不出明确证据,但是很多生产厂家为了谋取利益,任意夸大其药品疗效,误导消费者。
因此,很多乙肝、丙肝患者误把保健药当成了治病良药,延误了病情,损害了身体,得不偿失。
大部分乙肝病毒携带者无需使用保肝药,只要定期检查随访、注意日常饮食健康、作息规律基本就可以了。
如觉得身体不适,需要服用保肝药时,可咨询医生。
如果疾病发作,最重要的是进行抗病毒治疗,而保肝药本身只是配合治疗,而且很多情况下是可以不用的连续很多天都是天亮之后才睡觉。
别人问我,你晚上不睡觉都在干嘛。
我马上回答,写稿啊,书稿还没交呢。
但其实,我一个字也没写。
而之所以熬夜,也不过是因为心里有牵挂的人和未完成的事吧。
别人问你怎么还不睡,你说不困。
其实熬夜很困,打个哈欠都会有眼泪流出来,只是心中一直有所期待,有所牵挂。
肝炎患者慎用保肝药

龙源期刊网 肝炎患者慎用保肝药作者:黄霁秋来源:《家庭医学·下半月》2010年第06期不少肝病患者,不论病情轻重,总喜欢吃点保肝药,认为保肝药是保护肝脏的,有助于肝病的复原。
同时,一些医生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也惯于选用抗病毒和保肝联合用药,共同治疗肝炎。
杀死肝炎病毒的同时,用保肝药保护肝脏免于受损,一攻一防,这是联合用药的通常逻辑。
但这看似合理的逻辑经得起推敲吗? 解放军302医院临检中心王海滨副主任对此持保留意见。
1如果健康的肝脏适当服用保肝药,能起到一定未雨绸缪的作用,但如果肝脏已经遭到如乙肝、丙肝病毒的侵袭,这时候服用保肝药就得悠着点儿了。
2免疫系统是我们人体的健康卫士,是抵抗疾病的重要防卫系统。
当肝脏受到病毒感染,人体会产生正常的免疫过程,启动的免疫系统会主动识别病毒细胞,杀死并清除它。
这时候使用抗病毒药物正好如虎添翼,共同抵抗肝炎病毒。
但如果不当使用保肝药物,可能就会出现助纣为虐的情况。
3肝脏在健康状态下,保肝药的确起到预防肝病的作用。
但如果已经有病毒感染存在了,被感染的肝细胞转变成为了坏细胞,如果此时用药保护它,那我们机体自身杀伤坏细胞的免疫机能就不能辨别好坏细胞,也就是说免疫系统失效,不会再搭理这个坏细胞。
虽然说保肝药能够暂时使得人体内转氨酶下降,但这只是个假象,它反而成为乙肝病毒的保护伞,让它安全的长期的存在于我们肝细胞里。
所以说,保肝药可能会促使肝炎慢性化。
因此,在肝功能还比较好的情况下,不要用保肝药干预,只宜使用抗病毒药物。
4保肝药是有效的,但前提是要在恰当的时候用。
当病人病情发展到重型肝炎,此时人体机能障碍成为首要问题,保护人的生命占到第一位。
这时候使用保肝药保护肝脏就属明智之举。
保肝药使用注意

保肝药使用注意可以应用保肝药的患者1.没有病毒活跃复制的慢性乙肝、丙肝患者,其肝脏功能还未能完全恢复正常或已恢复正常,抗病毒药物停用后可以适当地应用保肝药。
2.甲型肝炎、戊型肝炎、急性乙肝基本上是自限性疾病,但可应用保肝药缓解症状。
3.重型肝炎,包括急性、亚急性和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应用保肝药可能有缓解症状的作用。
4.慢性肝病且转氨酶明显升高,病因尚未明确、心理压力较大的患者,可选用保肝降酶药物。
5.药物性肝损伤患者。
不需要应用保肝药的患者1.病毒复制活跃的慢性乙肝、丙肝肝药患者,他们的转氨酶升高幅度并不大,无需应用降酶药,而应及时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病毒被抑制,转氨酶自然会下降,肝脏炎症也会好转。
2.自身免疫性肝病,包括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等,一般的保肝药没有治疗价值。
3.失代偿性肝硬化,保肝药难于起效。
4.脂肪肝,常用的保肝药基本无效,或疗效不确切。
用药六注意1、治疗慢性乙肝、丙肝以抗病毒药为主(治本),以保肝药为辅(治标)。
但大多数情况下患者只需用抗病毒药物即可,无需加用保肝药。
到目前为止没有证据证明抗病毒药和保肝药双管齐下会比单用抗病毒药有效。
2、绝对不可只用保肝药(包括中、西药物)治疗有病毒复制的慢性乙肝、丙肝患者,以防保肝药掩盖病情真相。
如果用保肝药使转氨酶降下来,这只是假象,会影响疗效评估。
从某种意义上说,应用抗病毒药物才是真正的保肝药。
3、千万不能只凭转氨酶的下降或升高来判断慢性肝炎的“好”与“坏”,必须看病毒的指标,有无复制。
尽量少用可能掩盖病情的降酶药。
4、保肝药不可用得过多.应用1种即可。
保肝药用多了可能会使药物间发生相互作用,或增加肝脏负担,甚至引起药物性肝损伤。
5、应当选用疗效确切的保肝药。
对一种新上市的保肝药,一定要详细阅读说明书,特别注意它的临床应用报告,是否采用了多中心、随机、双盲方法,病例是否足够,治疗结论是否可信,有无权威单位鉴定等。
6、有的保肝药在说明书中标明“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这种说法应谨慎看待。
保肝药别随便用

儒值蓬 甍 满 毯 l
珏
保肝药别 随便用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方振威 ( 首都 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 贞医院药事部 药师)
有患者 问 : 我现在每天服用降压药、 调脂药和保护 胃黏膜 的药 , 加在 一起 , 一
天要吃十多粒。听说这些药都会伤肝 , 需要 多吃 些保肝 药保护 一下吗?
“ 烧心 ” 通常是 因为胃部 受到不 良刺激导致 胃 酸 分泌过 多 , 胃黏膜被破 坏 , 出现烧 灼、 疼痛 、 泛酸 水等 不适 症状。有时候 ,吃药也可 能出现类似 症 状, 这 时可从 以下四方面缓解。
_ _ … …一 一烫 伤 别 用 红 花 油
l _ 被称 为“ 外科圣药 ” 的正红 花油 由白油 、 白
会进一步肿胀和疼痛。在 日常生活 中若被烧烫
喝苏打水 吃药后 出现 “ 烧 心” 不适 , 不妨吃点
苏打饼 干或是 喝点苏打 水 。苏打 水可调 节 人体 的
酸 碱 平衡 ,缓解 不 适症
状。 药物配合 如 果泛酸 严重, 可 在医生指 导下 适
量服 用抗 酸药 , 以降低 胃
溃 疡发生率。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保肝 药是指能够 改善肝 脏功能、促进肝细胞再生 、增强肝脏解毒 能力的药 物。通常来 说 , 可 以将保肝药分为保肝降黄 、 保肝 降酶 、 保肝解毒等几 类。是药三 分毒 , 药物可 以治病 , 也能致病。药物多通过 口服经 胃肠道消化吸收后进入身体 , 通过 门静脉进入肝 脏 , 在肝脏 内代谢 , 用药过 多会加重肝 脏 的负担 , 保肝 药也不
髻
伤, 可 以立 即用冷 水冲 洗创 面 , 以缓解 疼痛 并 减 轻烧伤程度 , 千万不 健康报》
慎用“保肝药”

慎用“保肝药”所谓保肝药是指能够改善肝脏功能、促进肝细胞再生、增强肝脏解毒能力的药物,如通常使用的护肝片、联苯双酯等等。
通常来说,可以将保肝药细分为:保肝降黄、保肝降酶、保肝解毒等几类。
不少医生对肝病患者,不论病情轻重,总喜欢给予保肝药。
认为保肝药是保护肝脏的,患者多服、常服不会有害处。
其实,保肝药对肝病的治疗,主要起辅助治疗作用,并非根本性治疗措施。
滥用保肝药不仅会增加肝脏的负担,同时一些保肝药长期在体内蓄积,还会对肝脏造成损害。
因此,在使用"保肝药"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要对症下药每种肝病患者都有各自不同的病情,医生要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才能对症下药。
如对慢性乙肝患者,处于发病阶段,转氨酶、黄疸中度升高,此时使用保肝降酶、降黄药物,如甘利欣、门冬氨酸钾镁、茵栀黄注射液等等,比较对症;如果仅仅是一个乙肝病毒携带者,使用这些药物就不合适了。
中药制剂同样如此。
多数中药制剂,都标有主治与功效,主治范围规定该药适合于哪一种中医证型。
医生必须先明白患者属于何种中医证型,才能用药。
长期不合理使用保肝药,只能加重肝脏负担,往往使病情加重,有的还会打乱机体正常的免疫机能,致使病情恶化。
并非所有患者都适用对病毒复制活跃的慢性乙肝、丙肝患者最好不要应用保肝药。
这些患者的转氨酶升高幅度并不大,应及时给予抗病毒药治疗。
病毒被抑制,转氨酶会自然下降,肝脏炎症也会好转;对自身免疫性肝病,包括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等,一般的保肝药没有治疗价值;对失代偿肝硬化,保肝药难于起效;对脂肪肝,常用的保肝药基本无效,或疗效不确切。
警惕不良反应多数药物都要经肝脏分解、转化、解毒,过多应用保肝药无疑会增加肝脏负担,有时甚至会诱发药物性肝炎。
肝病用药是有严格的临床指征,因此医生一定要和患者密切配合,告诫患者,任何不遵医嘱的用药都是极其危险的。
即使病情允许应用保肝药,种类也不宜多,不要超过3种。
对于强效降酶药物,如联苯双酯、甘利欣等药物的使用更要注意,长期用药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
吃了保肝药就万事大吉?

吃了保肝药就万事大吉?作者:赵清竹来源:《肝博士》 2012年第4期是药三分毒,这句话很有道理。
就像某些肝病患者盲目使用保肝药,不问症状不问病因,无非想节约费用或保护个人隐私,但他们相信的药物真能护肝吗?吃了它就万事大吉?实际上,类似错误观点通常只会造成悲剧。
个案分析许先生步人中年后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前段时间诊出患有乙肝。
因为一直忙于在外面跑业务,应酬多总需要饮酒,所以许先生没有立即治疗,而是自行买些保肝药服用。
可是几个月的保肝药吃下来,许先生并没有感觉出什么保肝效果,病情反倒愈演愈烈,身体明显感觉不舒服:疲乏无力、食欲减退、恶心等,经医生检查,他的肝炎已经进入严重阶段。
秦涛是杭州某高校学生,半年前被查出感染乙肝病毒,是“小三阳”、乙肝病毒DNA呈阳性。
尽管医生告诉他不需要治疗,他却因担心社会歧视影响就业,而迫切希望病毒DNA能彻底转阴。
在一家私人诊所求医,开了五种护肝类药物及一种清热解毒的药物,说坚持吃这些药,转阴几率有80%。
然而上周,他感觉身体不舒服,被查出黄疸升高、转氨酶偏高,原来服用过多药物造成了淤胆性肝炎,需立即停药住院治疗,至少要三个星期才能好转。
由此可见,每种药物护肝均将不可避免地引起肝损害,长期滥用还会增加患者对药物的依赖心理,进而干扰肝病的治疗和用药。
保肝不成反伤肝所谓保肝药,是指能够改善肝脏功能,促进肝细胞再生,增强肝脏解毒能力的一大类药物,如通常使用的护肝片、联苯双酯、复方益肝灵等。
虽然它是保护肝脏的,可是多服、常服有益无害,甚至形成药物性肝病。
药物性肝病简称药肝,是指由于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
可以发生在以往没有肝病史的健康者或原来就有严重疾病的病人,在使用某种药物后发生程度不同的肝脏损害,均称药肝。
现在至少有600多种药物可引起药肝,其表现与人类各种肝病的表现相同,可以表现为肝细胞坏死、胆汁瘀积、细胞内微脂滴沉积或慢性肝炎、肝硬化等。
本病发病率逐渐增高,占所有黄疸住院病人的2%,占暴发性肝功能衰竭中的10%-20%。
乙肝患者切忌滥用“保肝药”.docx

乙肝患者切忌滥用“保肝药”所谓“保肝药”是指能够改善肝脏功能、促进肝细胞再生、增强肝脏解毒能力的药物。
由于各种肝病相当常见,并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顽疾,所以,医学界一直在努力尝试研发一些可以起到上述功能的药,这些药曾被称为“保肝药”或“护肝药”。
然而相关部门经过长期的研究并没有成功地研制出一种理想的、通用的、能够治疗一切肝病的“保肝药”。
现在所说的各种“保肝药”都是辅助性的。
许多过去常用的“保肝药”,其实并无什么保肝作用,并已逐渐被淘汰。
早在20世纪40年代,一些医学家用鼠和兔做实验,发现这些动物饲料内如缺乏某些物质,如甲硫氨酸、胆碱、半胱氨酸等,这些动物就会发生肝硬化或肝坏死。
因此,他们就把这些试验成果,应用到医疗上来,但效果令人失望。
这些药物不仅不能起到治疗作用,在某些情况下反而对人体有害处。
这是因为动物和人类的肝病,无论在病因还是发病机制方面都是不同的,对动物肝病有效的药物,不一定对人类的肝病有效。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诞生了不少“保肝药”,例如葡萄糖醛酸、维生素B12、硫辛酸、肝宁、辅酶A、三磷酸腺苷、胆碱、肌醇、维丙胺、细胞色素C、肌苷、鸟苷酸钠、复方磷酸酯酶和多种维生素制剂等,而这些药物均未能证明对急、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有确切的疗效,现在这些药物已成为明日黄花。
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些“保肝药”,如脱氧核糖核酸、阿卡明,原卟啉钠、利肝能、必需磷脂、泛癸利酮等的实际疗效也不能令人满意。
近年来,从中药中分离出许多对肝病有疗效的成分,研制出一批能促进肝细胞再生,有修复受损肝细胞作用的中药制剂。
这些药物对于治疗肝炎确有一定的疗效,但仍各有其适应症,不能千篇一律地乱用。
例如,茵栀黄注射液、苦黄注射液、苦参碱注射液、甘草甜素注射液等。
这些药物对于退黄和降低谷丙转氨酶疗效不错,但不能清除病毒和逆转病变,特别是慢性肝炎患者要慎用。
有些中药,如桃仁、丹参等具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但在使用时,原则上应与其他中药配伍,这样才能起到较好的作用。
擅用“保肝(降酶)药”危害大

擅用“保肝(降酶)药”危害大作者:陆基宗来源:《家庭医学·下半月》2017年第03期所谓“保肝药”,药理学上是指能够改善肝脏功能、促进肝细胞再生,及增强肝脏解毒能力的药物。
几十年来,医药界一直在努力尝试研发一些可以起到上述功能的药物,这些药曾被称为“保肝药”或“护肝药”。
然而相关部门经过长期的研究,并没有成功地研制出一种理想的、通用的、能够治疗一切肝病的“保肝药”。
目前市面上各类保肝药种类繁多,鱼龙混杂,其成分、作用特点和剂量等都不相同。
有的保肝药对某种类型的肝病的某一阶段可能有效,有的则完全无效,甚至有毒害作用。
而每个肝病的起病原因、自身病情和肝脏损害程度等也都不一样,如自行选择保肝药保健品,很可能挑错药,不但于病无益,而且反而加重病情!擅自加用“保肝(降酶)药”危害大有些肝病患者迷信“保肝药”功效,对于自称有“保肝”作用的药物不加节制地滥用,以为多多益善。
有些仅体检查出是肝炎病毒携带者(健康带菌者),甚至没有任何症状和自我感觉、体检指标完全正常,就自作主张地长期服用保肝药,企求保肝、护肝,甚至强肝,排除病毒。
目前市场上保肝药品种类很多,但每种保肝药都有其一定的适应症。
绝没有哪一种保肝药适用于所有的肝病。
对慢性乙肝患者来说,其治疗目标主要是清除和消灭乙肝病毒,医学上把这种治疗称为抗病毒治疗,即用各种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拉米夫定、阿地福韦和恩替卡韦等等)来清除血液及肝组织中的乙肝病毒。
这种抗病毒治疗乙肝最为有效的治疗,只有把其体内的病毒消除,才能做到真正的“保肝”。
任何一种“保肝药”都肯定不能消灭肝炎病毒,有的则会加重肝脏的负担。
多数药物都需经过肝脏的代谢和解毒过程才能起效、排出体外。
即使是涂在皮肤上的药膏,吸收入血后流到肝脏,经由肝脏处理(代谢、转化和解毒),再经过肠道、肾脏等排出体外。
重要的是,药物在肝脏中还不仅是“废物处理”,许多药物是在肝脏中的一系列活性酶的作用下,被“活化”后才起到药理作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保肝药不要随便吃
作者:石浩强
来源:《大众健康》2017年第12期
长期服用多种药物的患者,担心发生药物性肝损伤,于是“预防性”服用保肝药物。
这种做法可取吗?
肝脏虽然只占到成人体重的2%左右,但却是人体最为重要的代谢器官之一,可以影响到糖类、脂质、蛋白质、维生素、激素等的代谢过程。
肝脏主要通过氧化、还原、水解、结合等反应来发挥生物转化功能,降低各类物质的毒性,从而起到解毒的功效。
当然,也有一些物质在经过肝脏代谢后会出现毒性增强的现象。
当肝功能出现障碍时,人体会出现代谢障碍、水电解质紊乱、胆汁分泌和排泄障碍、凝血功能障碍等问题,并引发一系列症状。
这一般是由病毒、细菌等病原性微生物或寄生虫等所诱发,也可以是由药物、酒精等化学物质所导致,还可能是由于免疫因素如慢性活动性肝炎等引发。
肝脏作为一个重要的解毒器官,其正常的功能对于人体的健康来说非常重要。
当肝功能异常时,保肝药物就会“粉墨登场”。
保肝药物包括哪些?事实上,临床上常见的保肝药物有解毒类保肝药、抗炎类保肝药、利胆类保肝药、促进肝细胞修复类保肝药、生物制剂和中药类保肝药、降酶类保肝药等多种。
正确合理使用保肝药物至关重要。
解毒类保肝药
解毒类保肝药主要是通过为肝脏提供巯基或葡萄糖醛酸,从而提高肝脏的氧化、还原等解毒能力,同时减轻对于肝脏存在有害因素的影响。
常见的药物有还原型谷胱甘肽(阿拓莫兰)、硫普罗宁、葡醛内酯、青霉胺等。
还原型谷胱甘肽在临床上比较常用,其通过与体内的过氧化物、自由基等结合,保护含有巯基的蛋白质和酶,从而达到护肝的作用,可用于酒精中毒性肝损害、药物中毒性肝损害、乙肝、丙肝等多种肝脏疾病的治疗。
谷胱甘肽广泛地存在于动、植物体内,有着重要的代谢平衡作用,肝损病人应注意增加外源性的补充。
面包酵母、小麦胚芽和动物肝脏中的谷胱甘肽含量最高,以100g物质计算,其含量可以达到100mg~1000mg;人体血液中含量一般为26mg~34mg;鸡血中含量为58mg~73mg;猪血中含量为10mg~15mg;西红柿、菠萝、黄瓜中的谷胱甘肽含量也较高(一般在12mg~33mg/100g左右),而在甘薯、绿豆芽、洋葱、香菇中的含量则偏低(一般为
0.06mg~0.7mg/10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