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井软岩巷道治理底鼓机理与技术研究 葛亮

合集下载

潘一东矿软岩巷道底鼓机理与控制方法

潘一东矿软岩巷道底鼓机理与控制方法
试验·研究
( 2012 - 03 )
· 21·
潘一东矿软岩巷道底鼓机理与控制方法
汪良海, 阚甲广, 钱德雨
( 中国矿业大学 矿业工程学院 , 江苏 徐州 221008 )
要:底鼓难题是制约深部矿井安全生产的关键因素之一 。基于固支岩梁力学分析, 分析了影 响巷道底鼓的主要因素, 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底鼓治理的系统控制法 , 结合潘一东矿巷道具体地质 摘 条件, 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确定了合理支护参数 。 关键词:底鼓; 固支岩梁; 系统控制法; 有效承载宽度 中图分类号:TD327. 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 - 496X( 2012 ) 03 - 0021 - 04
表1
测点水平 /m - 847 最大主应 力 / MPa 30. 02
地应力测试结果
垂直应力 / MPa 16. 83 最小主应 力 / MPa 9. 46 最大水平 应力方向 / ( ° ) NE87
2
力学分析
岩体在长期的地质运动作用下其内部赋存大量 裂隙等初始损伤缺陷, 这些缺陷尺寸相对岩体 节理、 尺寸可近似为低阶小量, 因而可用损伤的宏观效应 [8 ] 来研究岩体梁中节理等的总体效应 。 现假设巷 道底板为两端固支的损伤岩梁结构 ( 纵向取单位宽
记岩梁的损伤程度参量为 D, 且 D = 0 表示岩梁 无损伤; 0 < D < 1 对应于岩梁的不同损伤程度; D = 1 表示岩梁完全断裂。 由损伤力学知, 受损岩梁的 损伤本构关系为: ( 1) σ = E0 ( 1 - D) ε 式中, σ 为受损岩梁的有效应力, ε 为受损岩梁 E0 为无损伤时岩梁弹性模量。 的有效应变, 利用模型的对称性, 记梁中截面的弯矩为 M0 ,
· 22·
( 第 43 卷第 3 期)

井巷工程:巷道底鼓的防治

井巷工程:巷道底鼓的防治
2.底板防治水 底板有积水时应及时排掉,对含水量大、渗透性强的 强含水层,多采用疏干措施。在含水量不大或渗透性较 差的岩层中,一般采用及时封闭措施。
第十三章 巷道维护与维修
3.支护加固方法 支护加固方法是对具有底鼓趋势的软岩巷道底板或
两帮岩层进行锚杆支护,注浆加固和封闭式支架支护, 增加底板岩层强度和改善受力状态。
2.围岩应力状态
3.时间效应 4.软岩物化性质
及力学性质的 相互影响
料石碹支护严重底臌
第十三章 巷道维护与维修
三、软岩巷道底鼓的防治 目前防治底鼓的措施可分为五种方式: 1.起底 起底是现场应用很广泛的一种治理底鼓的方法,是
一种消极的治理底鼓的措施。在具有强烈底鼓趋势的软 岩巷道中,往往需要多次起底,不仅起底工程量大、费 用高,而且还影响两帮及顶板岩层的稳定性。
制的复合类型,有时需要采用联合支护的方法,把不同的 防治底鼓的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例如,封闭式支架与锚杆 支护、锚杆支护与注浆、底板药壶爆破与注浆、切缝与锚 杆支护、封闭支架与爆破卸压等。
马蹄形可缩支架 圆形可缩支架 方环形可缩支架 圆环形可缩支架
第十三章 巷道维护与维修
4.应力控制方法 应力控制方法的实质是使巷道围岩处于应力降低区,
达到保持底板稳定的目的。应力控制方法包括采掘布置法、 周边应力转移法和巷旁形成卸压空间等卸压方法。
5.联合支护方法 软岩巷道底鼓的变形力学机制通常是几种变形力学机
第十三章 巷道维护与维修
第三节 巷道底鼓的防治
一、巷道鼓的基本形式
巷道底鼓 的形状
折曲型 直线型 弧线型
底鼓按其 力学机制
挤压流动性底鼓
物化膨胀型 应力扩容型 结构变形型 复合型
底鼓的基 本形式

高地应力软岩巷道治理底鼓锚注支护技术研究

高地应力软岩巷道治理底鼓锚注支护技术研究

高地应力软岩巷道治理底鼓锚注支护技术研究作者:陶金勇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03期摘要:安徽淮北矿业集团公司朱仙庄矿地压大,巷道受压底鼓变形严重,巷道失修的表现为轨道大巷及皮带运输大巷需经常性改棚、卧底、水沟变形不通、巷道断面小、无行人道或安全间隙不够,无法满足安全行车的要求,风管、水管、电缆等吊挂困难。

特别是皮带运输大巷,因底鼓造成巷道两帮收缩支架变形严重,皮带高低起伏,巷道无安全间隙、无检修空间,不能满足皮带维护和正常运行。

给“一通三防”、采掘顶板管理、巷道维修及机电运输管理均造成极大困难,难以满足安全生产的要求,已成为制约矿井生产准备和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煤矿高地应力;软岩巷道治理;底鼓锚注支护技术Abstract: the Anhui Huaibei Mining Group Company Zhuxianzhuang mine ground pressure, the roadway floor heave deformation serious, roadway disrepair performance for the track roadway and belt transport roadway frequently modified shed, undercover, ditch, deformation is small, no section of the roadway walkway or security clearance is not enough, can not meet the safety requirements, the wind pipe, pipe, cable hanging difficulties. Especially the belt transportation roadway floor heave of roadway, because by two for shrinkage deformation of support of severe ups and downs, belt, no security clearance, no maintenance of roadway space, can not meet the maintenance and normal operation of belt. To " one ventilation and three prevention", roof management, mining roadway repair and electrical transport management have caused great difficulty, it is difficult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safety produc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jor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mine production and safety production.Keywords: coal mine high stress; control of soft rock roadway; floor heave of bolting and grouting support technology中图分类号:U455.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1、治理巷道的基本情况安徽淮北矿业朱仙庄煤矿Ⅱ833瓦斯抽排巷位于II83采区二区段南翼(断面4.2×3.5m)施工层位在八煤底板以下50m左右,缓慢向上穿层,岩性主要为灰黑色砂质泥岩夹薄层状的砂岩、灰白色砂质泥岩,泥质含量大,岩体强度低,裂隙较发育,完整性不好。

深井软岩巷道破坏机理与围岩控制技术研究

深井软岩巷道破坏机理与围岩控制技术研究

深井软岩巷道破坏机理与围岩控制技术研究李智峰(黑龙江科技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7)摘要矿井开采进入深部以后,原有的支护方式及支护强度已很难适应深井煤巷的变形特征,巷道围岩变形根本无法满足矿井安全生产的需要。

该文通过对深井软岩巷道的变形破坏机理,采用锚杆为主的联合支护技术,实现了深井软岩巷道围岩控制的长期稳定,也为该类巷道推行锚杆联合支护技术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深井软岩锚喷支护中图分类号TD327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2-02-27作者简介:李智峰(1972-),男,辽宁彰武人,中级职称,毕业于黑龙江科技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本科。

现为黑龙江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教师,主要从事科研管理和煤矿安全方面的研究工作。

随着煤矿开采强度与范围显著增加,巷道布置出现了以下发展方向:(1)在巷道层位方面,永久性巷道从岩巷向煤巷发展,以提高掘进速度,缩短建井周期;放顶煤开采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回采巷道从岩石项板煤巷向煤层项板巷道和全煤巷道发展。

(2)在巷道断面形状与大小方面,拱形断面向矩形断面发展,以提高掘进速度与断面利用率,回采巷道有利于采煤工作面的快速推进;小断面向大断面发展,以满足大型采掘设备与高开采强度的要求。

(3)在回采巷道数量方面,单巷布置向多巷发展,以满足高瓦斯矿井及大型矿井运输、通风的要求。

(4)从巷道赋存条件方面,埋深从浅部向深部发展,简单地质条件向复杂地质条件发展,特别是深井软岩巷道围岩控制问题,增加了巷道支护难度,对支护技术提出更高、更苛刻的要求[1-3]。

因此,本文从深井软岩巷道破坏机理,针对具体实际情况确定巷道支护方式和技术参数,通过现场工业试验获得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1深井软岩巷道破坏机理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地应力也随之增加,由于围岩强度小,巷道围岩应力状态达到或超过岩石的塑性变形临界或强度极限,要达到一个新的平衡,必须由深部岩石来承载巷道动压,当一个平衡点被破坏,就要求有一个新的平衡点来支持,这样必然造成巷道围岩松动圈增大,由浅入深,因而巷道收敛变形量急剧增加,稳定性差,给巷道稳定性控制带来困难。

040-动压条件下巷道底鼓机理分析及对策

040-动压条件下巷道底鼓机理分析及对策
Journal of Biomechanics,1994,29 ( 9) .
son Wesley Publishing Co Inc,1991. [6] 支晓伟,林伯泉,齐黎明 . 人工神经网络在煤与瓦斯突出预
[责任编辑: 陈佩佩]
62
( 4) 对巷道内的水沟和水仓底板进行硬化,
( 1) 采动应力影响 受 ZF4403 工作面回采的 减少水对底板岩层的侵蚀,减少由底板岩层膨胀导
影响,ZF4404 工作面两条巷道均位于支承压力区 致的底鼓。
内,ZF4404 工 作 面 泄 水 巷 底 鼓 受 采 动 影 响 极 大,
( 5) 对巷道底鼓段进行起底,进行维修。
DOI:10.13532/11-3677/td.2011.06.020
第 16 卷 第 6 期 ( 总第 103 期) 2011 年 12 月
煤矿开采 Coal mining Technology
Vo1. 16No. 6 ( Series No. 103) December 2011
超前采煤工作面 50m 直至滞后工作面 300m 为底鼓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在 ZF4403 工作面动压
剧烈段,两帮变形破碎并向巷内移近,顶板下沉底 影响结束后,ZF4404 工作面两巷的底鼓现象基本
板鼓起。在泄水巷掘进过程中,回风巷同样受到动 停止。采取上述措施以后,既有效地减少了巷道的
压影响,同样出现两帮破碎底板翘起。
根据支护设计方案及巷道底鼓实际情况,在巷 道底鼓段每隔 50m 布设巷道围岩位移监测站,并 在安设后距迎头 100m 范围内和回采工作面与掘进 工作面对穿过程中 ( 超前 100m 到滞后 300m 范围 内) 每天进行 1 次观测记录。图 5 为泄水巷中几个 测站的两帮移近趋势。

软岩巷道底鼓底鼓控制技术研究

软岩巷道底鼓底鼓控制技术研究

作者 简介 : 春, 17 一)2 0 盘福 女( 9 9 , 3年毕业 于贵州 工业大学采 矿 0
工程专业 , 现在贵州省煤 矿设计 研究 院从事采矿设计工作 。
16 0
童 科技 媳晨

21年 期 0 第4 0
岩体的原始应力 状态受 到干扰 , 在巷道 周边 就形成 新 4. 卸 压 3
了测试 , 结果如表 1 。 表 1 岩石 力学参数
岩石 抗压强度 抗拉强度 内摩擦 角 泊松 比 弹性梗 萤 粘结力 声波速度
E /(×
以上基本形式 复合 而成 。按巷道底鼓 的形状可分 为褶
曲型 、 直线 型及 弧状 型底 鼓 , 图 2所示 , 曲型底 鼓 如 褶
多以弯 曲断裂 为主 ; 直线型底鼓一般 以扩容 、 膨胀 及粘
的垂直与水平应 力高 峰。 由于应 力 的重 新分 布 , 得 使 围岩向巷道空 间内移动 , 结果 又使 巷道 周边 的应力 峰 值 向岩体 内部移动 , 形成松动圈 , 造成 巷道不 断发生 塑
性 变形而破坏 。
32 地下水 的物化作 用 .
卸压法可使周边 集 中应 力 向围岩纵 深部转 移 , 使 底板岩层处于应力 降低 区 , 而且 转移 到围岩深部 的升

古汉 山矿井底 车场巷道及 主要硐室 位于软 弱破碎
带及构造应力集 中区之 中 , 泥岩 中粘 土矿物含量 高 , 节
7 % , 中伊蒙石 质量分 数为 5— 0 , 利石 质量 8 其 3% 伊
分数 为 2— % , 岭 土质量 分数 为 1 4 高 4—3 % , 泥石 3 绿 质量分数 2 3 % , 5— 2 粘土矿物 的性状是 其吸水性 , 吸水
性流动为主 ; 弧状 型 底鼓 则多 是数种 底鼓 原 因共 同作

松软底板巷道围岩控制研究

松软底板巷道围岩控制研究

3 8 0 4 2 0 m, 埋深 5 0 0 ~6 0 0 i n , 平均 5 5 0 m。 该巷道煤
层倾 角 1 0 。左右 , 平 均煤厚 2 . 1 2 m, 单轴抗压 强度 1 1 . 2 MP a 。直接顶 为粉砂 岩 , 深灰色 , 平均厚 5 . 2 5 m, 单轴抗
形、 底 鼓 突出等 问题 , 经对 底板 开卸 压槽 和灌 浆方 法 ,
有 效控制 了巷道 围岩 变形 , 效果 较好 。
底部约束 水平和垂直 位移顶部距 地表高度 4 7 5 . 2 5 m 的 岩层厚度 通过在模 型上加 均布载荷代 替 ,根据模 型设
计手册 里 2 . 5 MP a / 1 0 0 m, 实 际加 在模 型上 的压 力 1 1 . 8 8
/ MP a / MP a

砂 岩
1 1 . 5 9
7 _ 3 2
6 _ 2 3
6 . 8 4
2 9 . 9 5
2 . 5
均厚 2 - 3 1 I l l , 单轴抗 压强 度为 1 9 . 8 MP a 。 老底 为火 成岩 , 暗黑 色 , 平均厚 2 . 5 6 m, 单轴抗压强度 5 5 . 6 M P a 。 为 了保 证巷 道 正 常 , 安全生产 , 结 合 巷 道 围 岩节 理 发育 情 况 ,运 用 F L A C ∞模 拟 软件对 宽 5 0 0 0 mm X
深井 巷道底鼓 的有效控 制成 为围岩稳 定性研 究 的
2 巷道 原支 护条件 下数值模拟分析
2 . 1 计算模型建 立 通过 F L A C 如有 限差分软 件建立 试验模 型 , 采 用摩
重要 问题之 一I 1 1 。何 满朝等【 2 1 提 出锚 网索耦合 支护技术 控 制底鼓 的力 学作用 机制 。 刘 泉声等[ l 经对高地 应力破

伊宁矿区软岩巷道底鼓治理技术研究

伊宁矿区软岩巷道底鼓治理技术研究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8— 0 1 5 5 . 2 0 1 3 . 0 5 . 0 6 6
中 图分 类 号 : F 4 0 7 . 2 1 ; T D 3 2 7 . 3
文 献标 志 码 : B
文章编号 : 1 0 0 8— 0 1 5 5 ( 2 0 1 3 ) 0 5— 0 1 1 4一 O 1

4采取措 施
4 . 1治理巷 道积水 , 防 止底鼓 。在巷道 中每 隔一 定 距 离施 工过 路水 沟 或 将 巷 道 内积 水 直 接 引 人 排水 池 ,
确保巷 道底板 不积水 。 4 . 2巷道 底板 开 卸 压槽 。 当卸压 槽 深度 为 巷道 宽 度 的一 半时 , 巷道顶 底板 及两 帮 的移 近量 最 小 , 对 于软 岩支 护巷道 和底 板 为 泥 质 胶 结类 岩 石 , 防治 底 板 变 形 效果 最为 明显 。 4 . 3混凝土反底拱和注浆联合, 提高底板 的变形阻力。
3巷道 底鼓原 因分析 通 过分 析 , 影 响 3层 煤 胶 带输 送 机 上 山底 鼓 的 主
苠 J ,
目前 , 绝 大部 分 底 鼓 巷 道 的支 护 方 法 大 多 采 取 各
厶 鼓 、 口 √
2 . 1巷道 所 处位置及 顶底板 主要 岩性
伊 犁一矿 3层煤 层胶 带输 送 机 上 山所 在 3号煤 位 于西 山窑组上 部 , 胶带 输 送 机 上 山 所处 煤层 平 均 厚 度 1 1 . 0 5 m。顶板 主要 为 泥 岩 、 含 砾 粗 砂岩 、 砂砾 岩 、 粉 砂 岩、 粉砂 质泥 岩 。底 板 主 要 为 泥 岩 、 粉砂岩 、 粉 砂 质 泥 岩、 含砾 粗砂 岩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井软岩巷道治理底鼓机理与技术研究葛亮
发表时间:2018-06-08T11:52:39.583Z 来源:《建筑模拟》2018年第4期作者:葛亮
[导读] 深部巷道强烈底鼓是由高地应力、岩石内黏土矿物遇水膨胀、支护结构不合理等综合因素影响造成的,对巷道底板实施主动支护和底板岩层改性注浆是治理底鼓的有效方法,由此提出了巷道底板锚索束+底板浅部、深部注浆的综合底鼓控制技术。

宁夏煤炭基本建设有限公司建井公司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 750000
摘要:在我国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深井软岩巷道由于其地应力大,容易受水、风,超前支承压力、机械扰动等作用极易发生底鼓。

底鼓是矿井巷道中常发生的一种动力现象。

在巷道顶、底板移近量中,人们已经能够将顶板下沉和两帮移近控制在某种程度内,目前多数还是由于底鼓引起的。

这类问题给深采矿井,特别是软岩矿井的建设和生产带来极大困难。

因此底鼓治理问题对于我国建设高产高效矿井,提高人员安全保证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深部矿井;软岩巷道;底鼓机理;技术研究
引言
巷道是煤矿地下开采过程中运输、通风、行人等系统的重要通道,一旦巷道出现严重变形破坏必须采取方法进行治理,否则将影响矿井正常生产。

而底鼓是煤矿巷道常见的动力现象之一,因其发生机理复杂、影响因素较多,有效地预防、控制、治理巷道底鼓难度较大。

目前,随着煤炭需求的增多,我国煤矿以10-25m/a的速度向深部延伸,矿井开采强度和开采速度逐年增大,井下岩体环境表现为“三高一扰动”的特性,据统计深部永久巷道返修率高达90%,大部分为底鼓治理工程。

因此,巷道底鼓的预防、控制和治理已经成为深部巷道稳定控制的重点。

底鼓的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包括底板岩层结构与物理性质、围岩应力状态、开采扰动、水理作用和支护结构等。

在底鼓的形成机理方面,众多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一方面根据岩石本身力学特性,分析岩层压曲、扩容和膨胀各个过程中应力与变形相互作用,预测巷道底鼓程度;另一方面应用弹塑性薄板理论、梁理论和流变理论建立巷道底板力学模型,系统分析底板岩层极限承载力、变形以及制约底鼓发生的条件。

巷道底鼓预防与治理方法主要有加固控制、卸压控制、加固与卸压耦合控制3类。

但煤矿强烈底鼓仍常常发生。

1深井软岩巷道底鼓主要成因
1.1地质构造和围岩性质
地质构造和围岩性质对巷道底鼓起着决定性作用,底板岩石的坚硬程度和厚度决定着底鼓量的大小。

1.2地压
围岩中存在高地压是造成巷道底鼓的另一决定性因素,深部巷道遇到底鼓的情况比浅部巷道多,这正是地压增高所致。

1.3岩石水处理
水对岩石强度的影响也是形成深巷道底鼓的一个重要因素。

巷道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水的渗入,增强了岩体的塑性流变和膨胀流变,致使岩体的承载能力明显降低,在高支承压力作用下迫使巷道围岩沿四周向巷道内挤压,在岩体薄弱环节形成鼓胀和应力集中释放区,造成底鼓。

巷道的大小和形状特别宽大的巷道比窄巷道易发生底鼓,然而巷道宽度是由采矿作业决定的。

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辅助巷道,宽度能保持在一定限度以内,而通过增加巷道高度使横截面保持不变。

1.4人为因素
巷道布置在地质构造带时,构造应力集中。

在断层带附近,上覆岩层在能量传递过程中阻断了能量传递的连续性,在围岩体薄弱环节尤其是未支护的巷道底板岩层中,产生强烈底鼓;在褶曲地带,尤其是向背斜轴部也是高应力集中区,如果弹性变形能得不到有效释放,可能在围岩体两帮产生挤压变形,之后能量进一步向底板转移,促使底板抬高、鼓出。

巷道开挖后,围岩暴露于空气中,两帮煤岩体在高支承压力作用下形成一定范围内的破碎区和塑性流动区,如果巷道未采取有效支护或支护强度不足以抵抗外界的变形,围岩体就向巷道内挤压,形成“二次水平应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巷道两帮支承压力不断向围岩体内部移动,而两帮和底板岩层的塑性流动区也不断扩大,并且伴随着顶板和两帮的下沉,导致底角岩体不断涌向巷道内,形成底鼓。

2深井软岩巷道底鼓治理措施
巷道是由顶板、底板、两帮组成的复合结构体,结构的各部分在矿山压力作用下受力状态不同,其围岩性质也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巷道顶、底、帮的稳定状态存在明显的结构特征。

有效控制底鼓可归纳为两方面:一是防止底鼓,即采取措施将底鼓量减少到允许范围,如加固法、卸压法、联合法和加固巷道帮、角;二是清除底鼓,将巷道已发生底鼓的部分岩石清除,恢复巷道断面积。

清楚底鼓措施常常需要反复进行,不仅增加了出矸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巷道的维修成本增高,而且还不能完全制止底鼓,严重影响矿井的正常生产与安全。

在此,主要介绍底鼓治理的方法。

2.1卸压法
卸压法通过将巷道周边(特别是底板)的集中应力向巷道围岩深部转移来达到控制底鼓的目的,是一种使用比较普遍的底鼓控制方法。

2.2联合法
联合法即将加固法与卸压法的技术联合起来,一方面利用卸压法将巷道周边(特别是底板)的应力向围岩深部转移,降低围岩的应力集中系数,另一方面采用支护加固法对巷道围岩进行支护和加固,提高围岩的整体强度和自支承能力,并给予一定的支护力。

此法适合应力集中程度大、底鼓严重的情形。

2.3加固法
加固法通过提高底板围岩强度或提高对底板围岩的支护力来达到控制底鼓的目的,是一种最常用的底鼓控制方法。

对巷道底板或两帮围岩加固,提高围岩的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减少底鼓。

常用强化封闭框架、地面注浆加固方法,底板加固法等。

其中,封闭控制底鼓可分为两大类:刚性支承,如圆形金属支架、钢筋混凝土环支架;可缩性的支持,如金属圆形,马蹄形状和圆形支架等。

2.4加强水的控制
岩石遇到水后使其强度软化,因此在巷道掘进过程中要做好排水工作,及时将巷道内的水排出去,这样就可以从某种意义上控制底鼓的发生。

3深井软岩巷道底鼓分类
3.1膨胀性底鼓
由于岩质变态膨胀产生的底鼓。

多发生在矿物成分含蒙脱石的粘土岩层,膨胀岩是与水发生物理化学反应,引起岩石含水量随时间而增高,且体积发生膨胀的一类岩石属于易风化和软化的软弱岩石。

挤压性底鼓。

3.2塑性挤出型底鼓
岩壁或刚性衬砌在上部压力下插入底板或挤压底板造成跨中隆起的底鼓。

通常发生在直接底板为软弱岩层(粘土岩、煤等),两帮和顶板比较完整的情况下。

在两帮岩柱的大规模效应和应力的作用下,整个巷道都位于松软破碎的底板岩层向巷道内挤压流动。

3.3应力型底鼓
由巷道围岩压力促使巷道底板变形破坏而引起的,当巷道底板岩层完整度较差、硬度较低时,在掘进过程中巷道周围形成的松动圈会相应增大,促使巷道两帮的应力向着岩体深部转移,这时的巷道底板在强大的远场地应力挤压作用下,低强度破碎巷道底板岩层向巷道内变形产生底鼓。

结语
1)深部巷道强烈底鼓是由高地应力、岩石内黏土矿物遇水膨胀、支护结构不合理等综合因素影响造成的,对巷道底板实施主动支护和底板岩层改性注浆是治理底鼓的有效方法,由此提出了巷道底板锚索束+底板浅部、深部注浆的综合底鼓控制技术。

2)浅部注浆固化底板破碎围岩形成浅部似连续体,深部注浆填充底板深部裂隙岩体孔隙形成深部强化体,锚索束将浅部注浆体和深部注浆体锚固在一起形成组合结构,共同限制底板围岩变形。

3)试验结果表明,巷道掘进后10d(掘进头后方30~40m)实施底板加固,巷道底鼓得到了有效控制。

该底鼓治理技术可应用于深部大断面、永久巷道(硐室)底板加固工程。

参考文献:
[1]康红普.软岩巷道底鼓的机理及防治[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3:1-3.
[2]贺永年,韩立军,邵鹏,等.深部巷道稳定的若干岩石力学问题[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25(3):288-295.
[3]张后全,韩立军,贺永年,等.构造复杂区域膨胀软岩巷道底鼓控制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1,28(1):16-27.
[4]刘泉声,刘学伟,黄兴,等.深井软岩破碎巷道底臌原因及处置技术研究[J].煤炭学报,2013,38(4):566-571.
[5]杨本生,耿学良,孙利辉,等.五阳矿厚煤层巷道底鼓机制及控制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2,29(1):8-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