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下教案全集

合集下载

晋教版初二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二节黄土高原教案

晋教版初二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二节黄土高原教案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学习者特征分析
初中学生对自己未知的区域,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比较强,而且本区域又是学生家乡所在的地形区,学生对此有强烈的探究欲。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引导他们回忆身边的事物,如民居窑洞、煤炭生产、交通运输、环境污染等,大胆发言,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和手段
比较法、综合归纳法、读图分析法
课堂小结
黄土高原的资源种类
黄土高原能源资源的调配
主要的工业部门、工业中心
课后作业布置
导学案P43巩固训练1——4
教后反思
本节课采取读图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充分认识黄土高原的能源资源,也让学生认识到在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黄土高原的能源为我国经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降雨特点
黄土高原降水(集中在______月份,多______)
土壤特性
黄土(颗粒,结构,透水性)
人为因素
土地利用不当
(____)、(____)、(___)等活动,使地表疏松
耕作不合理
在干旱地____,破坏了地面植被
(2)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使粮食产量;使沟谷、、
,从而导致耕地面积,还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给、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
课题
6.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
审核教师
授课时间
年级科目
八年级地理
课时
第一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2、认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以及黄土高原的三种地貌。
3、根据资料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水土流失产生的后果以及如何进行综合治理。
二、过程与方法: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河西走廊》精品教案【可编辑全文】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河西走廊》精品教案【可编辑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河西走廊》精品教案(提高分析能力)生态环境(合作交流)(交流合作,相互补充)(提高学生多方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审美情趣,加强环保教育)(补充知识,资料积累,加深认识)(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锻炼学生分析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放映幻灯片19——关联图及结论结论:从图中可以看出河西走廊地区“人、地、水”的矛盾十分突出,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水资源短缺是河西走廊发展中的主要矛盾。

放映幻灯片20,引导思考放映幻灯片21-22,干旱及沙尘暴图片,沙尘暴资料。

情境引出:该怎么办?放映幻灯片23——讨论:放映幻灯片24-27,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多层面分析。

放映幻灯片28,提问:经过治理和保护,河西走廊的明天会怎样?(开放性试题,主要引导学生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进行分析)放映幻灯片29-30——景观图放映幻灯片31——2006年世界环境日主题:沙漠与荒漠化思考:绿洲面积缩小了,会给河西走廊来、、、等灾害,影响西部大开发。

(讨论)思考:面对河西走廊绿洲不断缩小,沙尘天气越来越多的的事实,该怎样治理和保护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呢?(讨论)分析回答,各抒己见想像回答,各抒己见欣赏图片,增强环保意识资料积累,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

课堂小结:学生先归纳总结,教师后指正补充。

放映幻灯片32练习提高:1、分析所给资料,完成(1)标注城市名称、(2)作统计图――条形图。

放映幻灯片33-342、对比填写课本P·91“西双版纳”和“河西走廊”的比较表。

集体备课意见:(个人独立设计)课后记:(略)。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 成渝地区——西部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 教案设计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 成渝地区——西部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  教案设计

补充设计
2/4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 成渝地区——西部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 教案设计
阳曲三中导学设计流程
导学 流程
预设问题
学生行为
教师行为
(五) (六)
A.石油资源丰富
组员讲给组长
B.有庐山、峨眉山等风景名胜 听,再由组长对

组员补充、纠
C.水能资源丰富
正。
D.水资源短缺
2.下列关于成都平原的叙述,正
列问题。
合作解决问题。
(1)读图 6.24,找出流经本地
区的河流,说出这些河流的流
向。
(2)读图 6.26,说出煤、天然
气、芒硝、井盐等矿产资源的分
布特征。
(3)完成 P37“图上所得”(读
图说出成渝地区经济战略位置
的重要性)
分层训练
1. 下列关于成渝地区的叙述, 学生自主完成, 教师巡视、纠错
正确的是( )
与当地何种自然环境的特征关
系紧密( )
A.资源丰富,人称“天府之国”
B.光照少,气候潮湿,可用辛辣
食物祛除体内的湿气
C.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壤富含磷、

D.山地气候显著,变化多端
教师点拨知识点 在对河流的开发利 用过程中,一定要 注意水资源与水能 资源是两个既有联 系又有区别的概 念。
教师指导方法
补充设计

自然资源
教 学 反 思
4/4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 成渝地区——西部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 教案设计
成渝地区——西部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
年级
八年级
学科
地理
课题
6.3 成渝地区—西部经济发 展的引擎之一(第一课时)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东北三省辽阔富饶的“黑土地” 教案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东北三省辽阔富饶的“黑土地” 教案

6.1 东北三省──辽阔富饶的“黑土地”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位置、范围,并对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2、在地形图上识别东北三省的主要的地形区及主要的河流,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征。

3、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说出东北三省的的气温、降水分布概况,归纳东北三省的气候特征并分析东北冷湿气候的原因。

教学重点1.东北三省“山水环绕”的地形特点。

2.东北三省“湿冷”的气候特点及原因。

教学难点东北三省冷湿气候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述法、读图分析法、学生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农业生产受哪些影响?自然环境:地形、河流、土壤、气候自然环境——气候(ppt展示)东北气候冷湿,对农业生产有哪些影响?有利:冬季寒冷,减少虫害积雪厚,水分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产品优质等……不利:冬季寒冷,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一年只能一熟等……最大的商品粮基地2017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粮食产量达到2375亿斤,其中,辽、吉、黑三省粮食产量分别为427亿斤、744亿斤和1204亿斤。

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我国最重要的稻米产区(PPT展示)我国重要的淡水鱼产区(PPT展示)拓展探究: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商品粮基地的原因?(PPT展示)合作探究探究问题1、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有哪些优越性:探究问题2、东北三省冷湿的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1)为什么东北气候寒冷?(2)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降水量差不多,为何东北比较湿润?(3)冷湿的地理环境对东北的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课堂小结位置和范围山环水绕的地表形态河流地形山地平原气候特点冷湿的气候成因。

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下教案全集

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下教案全集

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下教案全集The final revision was on November 23, 2020 第五章认识我国的地理差异第一节四大地理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3.在地图上指岀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一淮河一线的意义。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德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教学难点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班请来了四位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课前安排好四位同学穿好新疆维吾尔族、西双版纳傣家族、东南沿海特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特色服装并通过预习掌握本章四地情况),现在请他们一一给大家介绍一下他们的家乡情况好吗好!(同学们鼓掌欢迎,烘托课堂气氛)〔讲授新课]分别把课前挂好的新疆高山牧区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家竹楼景观图、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工业生产流水线景观图和长江三角洲农业及工业景观图与四位扮演者(学生)口述台词(课文中的叙述)配套.依次打开(注意:不要一齐打开,这样可能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这项活动完毕后,再叫一、两名同学试着描述自己家乡的特点。

教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总结:以上同学的描述,说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大屏幕依次显示)。

6.2黄土高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6.2黄土高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3. 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1)PPT:教师将制作精美的PPT,展示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生态环境等图片和数据,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
(2)视频:播放有关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纪录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实际情况,引发学生的思考。
(3)在线工具: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在线工具,让学生实时查询黄土高原地区的地理信息,提高地理信息素养。
3. 行为习惯: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善于提问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但部分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此外,部分学生对于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但也有学生对此感到担忧,害怕户外活动。
4. 对课程学习的影响:针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生态环境及其影响因素。针对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不足,教师应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如地理空间思维训练、科学探究实践、环保意识培养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参与度。
2. 题目:请描述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
答案: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以黄土地貌为主。
3. 题目:请分析黄土高原地貌形成的自然原因。
答案:黄土高原地貌形成的原因有风力沉积、流水侵蚀和地壳运动。
4. 题目:请列举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答案: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包括水土流失、沙漠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5. 题目:请简述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答案: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包括过度开发、植被破坏和污染排放。
6. 题目:请提出针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
答案:针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可以采取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和绿色发展等措施进行治理。

6.东北三省──辽阔富饶的“黑土地”-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6.东北三省──辽阔富饶的“黑土地”-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6.东北三省──辽阔富饶的“黑土地”-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分布情况。

2.掌握东北三省的气候、地形、水文、生产等自然特征。

3.理解东北三省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地理与经济的相互关系。

4.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其对地域、资源、经济等方面问题的观察和思考。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分布情况,经济发展状况和地理与经济的相互关系。

2.难点:如何分析三省的自然特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章节教学内容学时第一节东北三省的自然条件 2第二节东北三省的人文景观 1第三节东北三省的区位优势 1第四节东北三省的发展历程 1第五节东北三省的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 2第六节东北三省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1四、教学方法及手段1.授课法与听课法相结合;2.实物资料法;3.图片资料法;4.课外参访法。

五、教学资源准备1.地图、交通图等;2.生产、生态、环境等图片资料;3.课外参观、访问地区的实物资料。

六、教学步骤及内容第一节东北三省的自然条件(2学时)1.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和面积;2.三省自然资源的分布情况;3.东北三省的气候和地形特征;4.三省的主要河流及水资源。

第二节东北三省的人文景观(1学时)1.三省的文化、历史、民族等方面的特点;2.长白山、亚布力、长春等具有代表性的人文景观介绍。

第三节东北三省的区位优势(1学时)1.东北三省在中国的地理位置;2.三省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区位优势。

第四节东北三省的发展历程(1学时)1.20世纪初东北的农村经济状况;2.20世纪30年代以来三省工业和农业的发展;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的转型与发展。

第五节东北三省的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2学时)1.东北三省的产业结构;2.三省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优势与短板;3.三省发展经济的各自特色和发展路径。

第六节东北三省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1学时)1.三省的生态建设情况;2.三省的环境保护近况。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 《新疆——祖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教学设计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 《新疆——祖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教学设计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 《新疆——祖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疆——祖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新疆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和民族风情等方面的知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文字,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新疆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我国的其他省级行政区有一定的了解。

但新疆作为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其丰富的自然环境和多样的民俗文化可能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和了解新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新疆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和民族风情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和文字等资料,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边疆发展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疆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和民族风情等方面的知识。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和了解新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爱国情怀。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和文字等资料,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疆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新疆地理、历史、文化、经济和民族风情的案例,进行详细讲解和分析。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图、图片和文字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准备与新疆相关的歌曲、视频等素材,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3.准备一些关于新疆的案例,以供课堂分析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新疆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新疆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认识、了解祖国的热情和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自然特征的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
比较法、启发引导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与同学们一块儿复习四大区域划分界线及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青藏地区的地势及地理位置。今天我们来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特点。
按学生座位分成四组,每个组负责在其中一个地理区域中找出有关区域的术语,最后每组选一名代表,陈述结果,教师汇总:(大屏幕显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牧区
东南沿海——经济特区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热带——旅游区
长江三角洲——农业区——工业区
想一想:(大屏幕显示)
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吗,可以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不是,可以。(板书)
活动1:(课文第3页活动第1题)
做完后,让同桌的同学相互交换划分结果。教师问:你们是不是发现划分结果不完全一致呢(是的)
引导学生认识到划分区域要有明确的指标。
同学们,假如美国有一位朋友想给你寄信,你能告诉他你的详细地址吗(提问一到两名同学)
(大屏幕显示)
××省(自治区)××县(自治县、市)××乡(镇)
板书:第一节四大地理区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原因及区域位置和范围。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活动,探究)——做第5页活动题,同学们可互相讨论,交流活
动结果,最后教师总结,把区域界线、位置与范围都落实到图上,并做板书。
活动题目参考答案:
1.有相似性。
界线A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大致与400 mm等降水量线一致——西北地区深居(山脉)、(河流)一致。
几位同学都是首先说明自己所在的省(自治区)然后是县(自治县、市),再者是××乡(镇)等,大家想一想,这个顺序有什么意义呢不这样可以吗请同学说明,若学生有疑问,教师举例说明。
(大屏幕显示)
××省(自治区)——一级行政区
××县(自治县、市)——二级行政区
××乡(镇)——三级行政区
总结:(大屏幕显示)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板书)
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下教案全集
第五章认识我国的地理差异
第一节四大地理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
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
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教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总结:以上同学的描述,说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大
屏幕依次显示)
至此,同学们已经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国的地理差异。
板书:第五章认识我国的地理差异
想一想:(大屏幕显示)
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理区域呢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可做点拨,最后总结:它们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的。(板书)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课本图)
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教学难点
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班请来了四位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课前安排好四位同学穿好新疆维吾尔族、西双版纳傣家族、东南沿海特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特色服装并通过预习掌握本章四地情况),现在请他们一一给大家介绍一下他们的家乡情况好吗
3.明确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气候与地形、植被、河流的相互关系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明确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分析本区“高”“寒”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对其他地理特征形成的影响。
5.明确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分布及我国主要的牧区。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2.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2)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是影响的界线,大致与mm等降水量线一
致。
(3)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及北方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级阶梯分界线一致。
2.判断
(1)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
(2)同一类型的区域没有级别高低或尺度大小的区别。
(3)我国的地理区域只有四个。
(4)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在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方面各具特色。
2.(1)×(2)×(3)×(4)√
3.
4.略
板书设计
第五章认识我国的地理差异
第一节四大地理区
活动与探究
你的家乡位于哪个区域,有哪些区域特征为什么
你的亲人或朋友位于哪个区域,它们有哪些区域特征为什么
第二节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西北地区的范围和地形特点。
2.理解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递变规律,并初步探讨其成因。
3.下列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或全部位于哪个地理区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方地区
西藏自治区南方地区
北京西北地区
上海青藏地区
4.填图(图见课本)
在中国政区空白图上填绘下列地理事物:
秦岭、淮河、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脉参考答案:
1.(1)秦岭淮河
(2)夏季风400
(3)一二
好!(同学们鼓掌欢迎,烘托课堂气氛)
[讲授新课]
分别把课前挂好的新疆高山牧区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家竹楼景观图、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工业生产流水线景观图和长江三角洲农业及工业景观图与四位扮演者(学生)口述台词(课文中的叙述)配套,依次打开(注意:不要一齐打开,这样可能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这项活动完毕后,再叫一、两名同学试着描述自己家乡的特点。
板书:第二节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
[讲பைடு நூலகம்新课]
读图:西北地区的地形。
同学们从图中找出本区的主要地形及位置,然后提问。
大家已经知道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那么来自海洋的水汽容易到达这里吗(很难)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显示中国地形图),用亮线分别显示中国主要东西方向的山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