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的作用方式
农药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农药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农药作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工具,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农药的主要作用是控制农田中的害虫、杂草和病原体,从而保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农药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杀虫剂的作用机制
神经毒性
部分农药作为神经毒剂,可以干扰害虫的神经传导,导致神经兴奋性增加,最终导致神经系统瘫痪,从而杀死害虫。
肌肉麻痹
另一类农药则是通过影响害虫的肌肉收缩,造成害虫麻痹和死亡。
破坏细胞膜
有些农药则是通过破坏害虫细胞膜的完整性,导致细胞内容物外渗,最终导致细胞死亡的方式杀死害虫。
2. 除草剂的作用机制
生长调节素类
部分农药是模拟植物自身生长调控激素的作用,通过影响植物生长发育激素的合成或传输,阻碍或加速植物生长,从而达到控制杂草的目的。
光合作用干扰
另一类农药则是通过破坏杂草的叶绿体结构,影响光合作用,阻碍杂草的生长和养分吸收。
3. 杀菌剂的作用机制
细胞膜破坏
很多杀菌剂通过破坏病原菌的细胞膜结构,导致细胞内容物外渗,引起细胞死亡。
酶抑制
有些杀菌剂则是通过抑制病原菌的关键代谢酶活性,导致病原菌代谢发生障碍,无法维持生长发育,最终导致病原菌死亡。
农药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通过上述多种不同的作用机制,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虫、杂草和病原体的数量,保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农药的杀虫作用有哪些方法

农药的杀虫作用有哪些方法
农药的杀虫作用有以下几种方法:
1. 神经毒作用:农药可通过影响昆虫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来杀死昆虫。
此类农药通常被称为神经毒杀虫剂。
它们可通过阻断或激活昆虫神经细胞中的特定受体、酶或离子通道,干扰昆虫的神经冲动传递,导致昆虫瘫痪和死亡。
2. 肠毒作用:某些农药可以通过影响昆虫肠道的正常功能来杀死昆虫。
它们可干扰昆虫在肠道中的消化吸收过程,导致营养不良、饥饿和死亡。
3. 窒息作用:有些农药可以通过阻塞昆虫呼吸系统的气孔(称为气孔酯杀虫剂)或气管(称为气管蚀剂)来杀死昆虫。
这些农药可阻塞气孔或气管的正常功能,导致昆虫无法正常呼吸从而死亡。
4. 生育调节作用:一些农药可以模拟或抑制昆虫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以影响昆虫的生殖发育和繁殖能力。
这些农药被称为生育调节剂,可导致昆虫不育或导致早期死亡。
5. 生物杀虫作用:某些农药是由一些特定的微生物、真菌、细菌或病毒产生的,它们能够感染并杀死昆虫。
这类农药被称为生物杀虫剂,可以用于有机农业或环境友好型农业。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农药必须严格按照使用说明和标签上的指导进行,确保安全使用和环境保护。
此外,为了防止昆虫抗药性的发生,应该合理轮换使用不同类别的农药,并结合综合管理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农药的作用方式

农药的作用方式
农药作为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作用方式对农作
物生长和病虫害防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药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发挥作用:
1. 联络毒性
农药可以通过直接贴附在植物或害虫表面,通过触碰或摄
食而产生毒性作用。
联络毒性是农药在作用地点具有剧毒的特性,可快速有效地阻止病虫害的生长繁殖,从而实现防治目的。
2. 胃毒性
农药也可以通过植物的体内吸收和胃肠道摄食途径进入植
物体内,通过破坏病虫害的内部组织结构或代谢功能,造成其死亡,实现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胃毒性作用较联络毒性作用更为温和,但在病虫害体内的作用时间更长、效果更持久。
3. 吸入毒性
某些农药也可以以气态形式通过叶片的气孔进入植物内部,从而实现农药对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吸入毒性作用方式适用于防治叶面病害和寄生虫等病虫害,具有快速渗透效果,能迅速杀灭病虫害的针对性部位。
4. 胎座毒性
一些农药可以在植物的种子或苗期,通过胎座或种子表面
的吸收,从而在苗期就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胎座毒性作用方式在植物早期对病虫害具有较好的持续防治效果,有助于降低病虫种群密度,为作物健康生长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农药的作用方式主要包括联络毒性、胃毒性、
吸入毒性和胎座毒性,不同的作用方式适用于不同的病虫害防
治目标和防治时机,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农药的合理使用和科学施用是确保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需要农民和农业从业者加强对农药作用方式的了解和应用。
各种农药的使用方法及作用

各种农药的使用方法及作用农药的使用方法有很多种,以下是部分常见的农药类型及其使用方法和作用:1. 胃毒剂:这种农药通过害虫的消化系统进入虫体,使害虫中毒死亡。
如敌百虫等,对咀嚼式口器的害虫非常有效。
2. 触杀剂:这种农药通过与害虫虫体接触,药剂经体壁进入虫体内使害虫中毒死亡。
如大多数有机磷杀虫剂、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触杀剂可用于防治各种口器的害虫,但对体被蜡质分泌物的介壳虫、木虱、粉虱等效果差。
3. 内吸剂:这种农药易被植物组织吸收,并在植物体内运输,传导到植物的各部分,或经过植物的代谢作用而产生更毒的代谢物,当害虫取食植物时中毒死亡的药剂。
如吡虫啉等。
内吸剂对刺吸式口器的害虫特别有效。
4. 熏蒸剂:这种农药能在常温下气化为有毒气体,通过昆虫的气门进入害虫的呼吸系统,使害虫中毒死亡的药剂。
如磷化铝等。
熏蒸剂应在密闭条件下使用效果才好。
5. 特异性昆虫生长调节剂:这类药剂通过昆虫胃毒或触杀作用,进入昆虫体内,阻碍几丁质的形成,影响内表皮生成,使昆虫蜕皮变态时不能顺利进行,卵的孵化和成虫的羽化受阻或虫体成畸形而发挥杀虫效果。
这类药剂活性高,毒性低,残留少,有明显的选择性,对人、畜和其他有益生物安全。
但杀虫作用缓慢,残效期短。
此外,还有粉剂、可湿性粉剂、可溶性粉剂(水溶剂)、乳剂(也称乳油)、超低容量制剂(油剂)、颗粒剂和微粒剂、缓释剂、烟剂等多种农药类型。
这些农药类型的使用方法和作用各有不同,需要针对具体的农作物和害虫情况来选择和使用。
在使用农药时,一定要注意安全问题,遵守使用说明和安全规范,避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同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农药类型和使用方法,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农药防治知识点总结大全

农药防治知识点总结大全一、农药的概念和分类农药是一种专门用于防治农作物病虫草害的化学物质,其广泛应用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根据其作用对象分为杀虫剂、杀菌剂、杀藻剂、除草剂和杀鼠剂五大类。
根据其化学结构分为有机农药和无机农药两大类。
此外,还有植物源农药、微生物制剂等多种类型的农药。
二、农药的作用方式1. 触杀作用:农药涂于害虫咬取叶片,通过毒性作用杀死害虫。
常见的触杀杀虫剂为敌敌畏、马拉硫磷等。
2. 胃毒作用:害虫摄入农药后通过消化道摄入毒性成分,从而杀死害虫。
常见的胃毒杀虫剂为敌敌畏、杀虫脲等。
3. 治理作用:农药喷洒后通过作物渗透、吸收,让作物具有自身的毒性,从而杀灭害虫。
常见的治理杀虫剂为拟除虫菊酯、吡虫啉等。
4. 接触作用:农药喷洒后直接对害虫起到毒性作用。
常见的接触杀虫剂为拟除虫菊酯、百菌清等。
三、农药的使用原则1. 合理使用:选择适宜的农药品种、使用适宜的浓度和剂量,严格遵守农药使用说明书。
2. 轮换使用: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类农药,以免害虫产生抗性。
3.防盲使用:农药喷洒前需要明确作物上的病虫草害种类,选择相应的农药进行防治,避免盲目使用。
4.安全用药:保护好自己的身体,正确使用保护装备,避免接触农药对身体造成伤害。
5.环境友好:使用农药时注意保护生态环境,避免农药残留对环境造成影响。
四、常见农药的应用技巧1. 农药喷洒方式:喷洒器、喷洒方式等,根据不同农作物和作物生长环境选择合适的喷洒方式。
2. 喷洒时间:农药的喷洒时间一般选择在害虫或病害发生的初期,以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3. 调配浓度:按照农药使用说明书,农药的稀释、调制浓度应该准确,以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4. 喷洒量:根据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和病虫害的发生情况,正确掌握农药的喷洒量,以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五、农药的安全使用1. 严格遵守农药使用说明书,根据要求使用农药的浓度、方法。
2. 喷洒农药时,佩戴防护服、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避免直接接触农药。
农药对病虫害防治的作用

农药对病虫害防治的作用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使命。
然而,在农业生产中,病虫害问题一直是亟需解决的难题。
农药作为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农药对病虫害防治的作用,从农药类型、应用方式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农药类型及其作用机制农药按照作用对象和作用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等多种类型。
这些农药通过对病虫害的干扰,进而实现病虫害的防治。
1. 杀虫剂杀虫剂主要对抗害虫,通过对害虫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或消化系统等关键部位的干扰,对害虫进行杀灭。
常见的杀虫剂有有机磷农药和拟除虫菊酯等。
2. 杀菌剂杀菌剂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植物病害,通过抑制病菌的生长、繁殖,减少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常见的杀菌剂有铜制剂和三唑类杀菌剂等。
3. 除草剂除草剂是用于防除杂草的农药,通过对杂草的草体、营养代谢等关键过程的干扰,抑制其生长发育。
常见的除草剂有草甘膦和氟磺草酮等。
二、农药应用方式农药的应用方式主要包括喷施、浸种和灌根等。
不同的应用方式根据作物的需要和病虫害的特点选择,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农药的作用。
1. 喷施喷施是最常见的农药应用方式,通过喷洒药液到作物上部以及病虫害的繁殖和繁衍场所,从而达到防治病虫害的效果。
喷施不仅能够覆盖广泛,还可调控喷洒药液的浓度和喷雾粒径,提高农药的利用效率。
2. 浸种浸种是将种子浸泡在农药药液中,使其在发芽过程中逐渐释放出农药,并对土传病害和鞣酸等起到抑制作用。
浸种能够在种子萌发期和幼苗生长期有效防治病虫害,提高庄稼的长势。
3. 灌根灌根是将农药溶液直接供给作物的根系,通过根系吸收和内部运输,发挥农药对地下病虫害的防治作用。
灌根可以减少药液的散失,保证农药有效成分的充分吸收和利用。
三、农药使用的影响因素农药的使用效果和安全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农药的选择、使用方法、剂量和时间等。
1. 农药选择不同病虫害对农药的抗性不同,农药选择要符合病虫害的特点和农药的作用机制,才能达到防治效果。
农药的知识点科普常识

农药的知识点科普常识
农药是农业生产中用于防治害虫、病害和杂草的化学物质。
以下是关于农药的一些基本知识点科普常识:
1. 分类:农药通常分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四大类。
杀虫剂用于防治害虫,杀菌剂用于防治病害,除草剂用于消除杂草,植物生长调节剂用于促进或抑制植物生长。
2. 作用方式:农药可以通过接触、胃毒或熏蒸作用来杀死或抑制害虫、病菌或杂草的生长。
不同类型的农药可能有不同的作用方式。
3. 安全使用:农药具有毒性,必须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正确使用。
使用者要穿戴好防护装备,并注意保护环境和人身安全。
农药必须存放在儿童无法接触的地方。
4. 农药残留:农药在农产品上可能会留下残留物。
为了保护人类健康,每个国家都有规定最大残留限量,对超出限量的产品进行管控。
5. 抗性:由于长期、频繁使用同一种农药,害虫或杂草可能会产生抗药性,导致该农药对害虫或杂草产生较低或没有效果。
使用者应轮换不同种类的农药,并结合其他防治措施,以减少抗药性的产生。
6. 替代方法:除了使用化学农药,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农业机械、合理的农业管理等方法来控制害虫、病害和
杂草,以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和环境污染。
这些是农药相关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使用农药时,应严格按照农药说明进行操作,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以确保安全使用。
农药作用机理-PPT

杀虫剂作用机制简介
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神经毒剂)
★ 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与有机磷杀虫剂有着相同得 作用靶标即ACHE(乙酰胆碱酯酶),他们得反应步骤完 全相同,但前者速度更快。
常见药剂:灭多威(万灵)、丁硫克百威、西维因
杀虫剂作用机制简介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神经毒剂)
✓ 破坏菌体内一些细胞器或其他细胞结构:破坏各细胞器得生理 代谢功能从而干扰细胞代谢 ---苯氧菌酯 氰菌胺
杀菌剂得作用机理
杀菌剂对菌体内能生成得影响
对乙酰辅酶A形成得影响:生成特意性反应得物质阻断 乙酰辅酶A得形成。 ➢ 对三羧酸循环得影响:抑制该循环中关键酶得活性。 ➢ 对呼吸链得影响:干扰呼吸电子传递链。 ➢ 对脂质氧化得影响:脂肪是菌体内能量得重要来源之一, 干扰脂质氧化也就阻断了菌体得代谢能。-代森类 ➢ 对氧化磷酸化得影响:氧化磷酸化是生物体内利用能量 过程得一个重要反应,使磷酸化解偶联,阻碍能得供应,造 成菌体内能短缺枯竭。
➢触杀作用
•从气门进入
➢绝大多数陆栖昆虫得呼吸系统是由气门和气 管系统组成。气门是昆虫进行呼吸时空气及 二氧化碳得进出口 ➢气体药剂如氯化苦、磷化氢及溴甲烷等可以 在昆虫呼吸时随空气进入气门,沿气管系统最 后到达微气管而产生毒效。 ➢有些矿物油乳剂由气门进入气管后产生堵塞 作用,阻碍气体交换,使害虫窒息而死 ➢熏蒸和触杀作用
等。
杀虫剂作用机制简介
昆虫生长调节剂
★保幼激素:作用在细胞核染色体得DNA基因位点上,抑制 或影响DNA得合成,从而使害虫个体发生不育、畸形、变态 受阻。
常见药剂:保幼炔、烯虫酯、达幼酮
★ 蜕皮激素:激素类,改变昆虫得生长发育,加速脱皮,抑制产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药的分类农药品种很多,分类的方法也多种多样。
可按防治对象、按成分和来源分类、按作用方式及毒理机制分类、按化学结构分类,亦有将上述几种综合或交叉分类的。
为了实用简便,现按防治对象和作用方式综合分类如下:一、杀虫(螨)剂是用于防治害虫(螨)的农药。
某些杀虫剂可用于防治卫生害虫、畜禽体内外寄生虫以及危害工业原料及其产品的害虫。
按作用方式分为:1.胃毒剂杀虫(螨)剂随食物通过害虫口器摄食后,在肠液中溶解或者被肠壁细胞吸收到致毒部位,致使害虫中毒死亡。
如:敌百虫、除虫脲等。
2.触杀剂害虫接触到药剂时,药剂通过虫体表皮渗入虫体内,使害虫受到干扰或破坏某些组织使害虫致死。
如甲基对硫磷、氰戊菊酯、氯氰菊酯等。
3.熏蒸剂某些药剂在一般气温下即升华,挥发成有毒气体或经过一定的化学作用而产生有毒气体然后经由害虫的呼吸系统,如气孔(气门)进入虫体内,使害虫中毒死亡。
如氯化苦、磷化铝等。
目前大量应用的杀虫剂,大都以触杀作用为主,兼有胃毒作用,如好年冬、咪虫啉等。
少数品种具有熏蒸作用,如敌敌畏。
仅具上述三种作用方式之一的杀虫剂品种不多。
4.内吸剂是指不论将药剂施到作物的哪一部位(根、茎、叶、种子)都能被作物吸收到体内,并随着植株体液传导到全株各部位。
传导到植株各部位的药量足使危害此部位的害虫中毒死亡,同时,药剂可在植物体内贮存一定时间又不妨碍作物的生长发育。
如乐果、甲拌磷、克百威等。
内吸剂的优点是,使用方便,适用于防治那些藏在隐蔽处的害虫。
5.驱避剂药剂本身无毒害作用,但由于其具有某种特殊气味或颜色,施药后可使害虫不愿接近或远避。
当前,最为成功的驱避剂为预防蚊虫的避蚊胺。
4.拒食剂害虫在接触或摄食此类药剂后,会消除食欲,拒绝取食而饥饿而死亡。
从天然存在于植物中人工分离出作为拒食剂的物质至今已有300多种。
糖苷类、萜烯类、香豆素等都有较强的广谱拒食作用。
5.引诱剂能引诱昆虫的药剂即为引诱剂。
昆虫在进化过程中,为了自身的生存,利用各种器官,如视觉、味觉、触角以及跗节与化学感受器的功能,选择最优的外界条件,延续生命与繁殖后代。
有引诱作用的化学物质,在自然界多为能产生气味而弥散空间的有机物。
如诱杀地老虎成虫的糖醋酒诱杀剂;诱集棉铃虫产卵的嫩玉米丝提取液等。
6.性信息素雌性昆虫尾端外翻的腺体释放出一种极微量的化学物质以引诱同种雄性昆虫进行交配繁殖。
有性引诱作用的性信息素普遍存在于昆虫中,仅鳞翅目昆虫已知有170多种。
人们通过活体提取或人工合成这种物质,以引诱雄虫进行灭杀或由此预测害虫的发生期、发生量及危害情况,以便作出防治决策。
当前生产上较广泛应用的有棉铃虫性信息素、棉红铃虫性信息素、玉米螟性信息素、家蝇性信息素等多种。
7.绝育剂此种药剂被昆虫摄食后,能破坏其生殖功能,使害虫失去繁殖能力。
雌性害虫虽经交配也不会产卵或虽能产卵也不能孵化。
其优点是只对那些造成危害的目标害虫起防治作用,而对同一生态环境中的无害或有益昆虫无不良影响。
绝育剂在美国防治螺旋蝇效果良好,而当前国内研究较少。
8.昆虫生长调节剂此类药剂通过对目标害虫施用后扰乱害虫正常生长发育而使害虫死亡或减弱害虫的生活能力。
这类药剂有:保动激素、蜕皮激素、几丁质酶抑制剂等。
9.杀卵剂药剂与虫卵接触后,进入卵内降低卵的孵化率或直接进入卵壳使幼虫或虫胚中毒死亡。
如石灰硫磺合剂,可使卵壳变硬、胚胎干死;一些油剂可阻碍蚊卵、叶螨卵、苹果小卷蛾卵的呼吸,累积有毒代谢物使其中毒死亡。
主要的几种农药药剂二、杀菌剂是指在一定剂量或浓度下,具有杀死植物病原菌或抑制其生长发育的农药。
按作用方式和机制可分为:保护性杀菌剂、治疗性杀菌剂、内吸性杀菌剂、土壤消毒剂等4等。
1、保护性杀菌剂在植物感病前施用,抑制病原孢子萌发或杀死萌发的病原孢子,以保护植物免受病原菌侵染危害的杀菌剂,又称为防御性杀菌剂。
保护性杀菌剂有两种:一种是用杀菌剂消灭病害侵染源。
属此类药剂的有:代森锰锌、雷多米尔等。
另一种是在病菌未侵入植物之前,把杀菌剂施到寄主表面,使其形成一层药膜,防止病菌侵染。
属此类药剂的有:硫酸铜、绿乳铜、波尔多液等。
2、治疗性杀菌剂当病原菌侵入农作物或已使农作物感病后,施用能抑制病原菌继续发展或能灭病菌的药剂,以消除病菌危害或使植物病菌停止发展,植株恢复健康。
如多菌灵、苯菌灵、三唑铜、甲霜灵等。
3、内吸性杀菌剂它能通过作物根、茎、叶等部位吸收进入作物体内,并在作物体内传导、扩散、滞留或代谢后,起到防治植物病害的作用。
这类药剂本身或其代谢可抑制已侵染病原菌的生长或保护植物免受病原菌重复侵染。
属此类杀菌剂的有:三唑铜、甲基硫菌灵、苯菌灵、菌核净等。
4、土壤消毒剂采用沟施、浇灌、翻混等方法,对带病土壤进行药剂处理,使土壤中的病原菌得以抑制,以免作物受害。
如甲基立枯磷、威百亩等。
三、除草剂用以消灭或控制杂草生长的农药,使用范围包括农田、苗圃、林地、花卉园林及一些非耕地。
按作用方式和作用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1、内吸传导型除草剂药剂施于植物上或土壤中后,可被杂草的根、茎、叶等部位吸收,并能在杂草体内传导到整个植株各部位,使杂草的生长发育受抑致死。
如农得时、茅草枯、草甘磷、拿扑净等。
2、触杀型除草剂此类除草剂不能被植物体内吸收、传导和渗透,只能是植物的绿色部位接触药剂吸收后被枯杀。
如敌草快、灭草松等。
3、选择性除草剂植物对其具有选择性,即在一定剂量和浓度范围内能灭杀某种或某类杂草,但对作物安全无害。
如广灭灵、盖草能、连达克兰、2,4-滴丁酯等。
4、灭生性除草剂在药剂使用后,所有接触药剂的植物均能被杀死。
此类药剂无选择性,但可利用作物与杂草之间存在的各种生理差导(如出苗时间早迟、根系分布的深浅、外型生长相异及药剂持效期长短等)正确合理地使用,亦可达到除草不伤苗的目的。
如百草枯、毒-滴混剂等。
四、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在整个生长过程中,除需要曰光、温度、水分、矿物等营养条件外,还需要有某些微量的生理活性物质。
这此极少量生理活性物质的存在,对调节控制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特殊功能作用,故被称之为植物生长调节物质。
植物生长调节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植物激素,另一类是植物生长调节剂。
植物激素都是内生的,故又称内源激素,假如想通过从植物体内提取植物激素,再扩大应用到农业生产方面,那是很困难的。
而植物生长调节剂则是随着对植物激素的深入研究而发展起来的人工合成剂,它具有天然植物激素活性,有着与植物激素相同的生理效应,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调节功能。
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调控植物发育程序,增强作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使作物的生育有利于良种潜力的充分发挥。
按作用方式可分为:1、生长素类促进细胞分裂、伸长和分化,延迟器官脱落,可形成无籽果实。
如吲哚乙酸、吲哚丁酸等。
2、赤霉素类促进细胞伸长、开花,打破休眠等。
如赤毒酸(GA3)3、细胞分裂素类主要促进细胞分裂,保持地上部绿色,延缓衰老。
如玉米素、二苯脲(DPU)等。
4、乙烯释放剂用于抑制细胞伸长,引起横向生长,促进果实成熟、衰老和营养器官脱落。
如2-氯乙基膦酸(乙烯利)。
5、生长素传导抑制剂能抑制顶端优势,促进侧枝侧芽生长。
如氯芴醇(整形素)。
6、生长延缓剂主要抑制茎的顶端分生组织活动,延缓生长。
如矮壮素、缩节胺、多效唑(PP333)等。
7、生长抑制剂可破坏顶端分生组织活动,抑制顶芽生长,但与生长延缓剂不同,在施药后一定时间,植物又可恢复顶端生长。
如马来酰肼(青鲜素)。
8、油菜素内酯(BR)能促进植物生长,增加营养体收获量,提高坐果率、促进果实膨大,增加粒重等。
在逆境条件下,能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应用浓度极低。
如农乐利。
五、杀鼠剂防治鼠类等有害啮动物的农药,多用通过胃毒、熏蒸作用直接毒杀的办法。
但存在人畜中毒或二次中毒等危险。
因此,优良的杀鼠剂应具备:(1)对鼠类毒性大,有选择性。
(2)不易产生二次中毒现象。
(3)对人畜安全。
(4)价格便宜。
但符合上述全部要求的鼠剂并不多,使用时应强调安全用药的时间和方法。
杀鼠剂按作用方式可分为胃毒剂、熏蒸剂、驱避剂、引诱剂和不育剂等4大类。
1、胃毒剂通过取食进入消化系统而使鼠类中毒致死的杀鼠剂。
这类杀鼠剂为源于海葱素、毒鼠碱的植物性杀鼠剂,适口性、杀鼠效果好,对人畜安全,但由于药源的限制,现在市场供应很少。
目前,市场供应的主要有磷化锌、安妥、杀鼠迷、克灭鼠、溴敌隆、溴鼠隆等无机和有机合成杀鼠剂。
2、熏蒸杀鼠剂经呼吸系统吸入有毒气体而毒杀鼠类的杀鼠剂,这类杀鼠剂多兼作为熏蒸杀虫剂,如氯化苦、溴甲烷、磷化氢等。
其优点是不受不受鼠类取食行为的影响,作用快,无二次毒性;缺点是用量大,施药时防护条件及人员操作技术要求高,操作费工,难以大面积推广。
3、驱鼠剂和诱鼠剂驱赶或诱集而不直接毒杀鼠类的杀鼠剂。
驱鼠剂是使鼠类避开,不致啃咬毁坏物品。
例如用福美双处理种子、苗木可避免鼠兔危害,但一般持效期不长。
诱鼠剂只起到诱集鼠类的作用,必须和其他杀鼠剂结合使用。
诱鼠剂的缺点是施药后残效期较短,效果难以持久。
4、不育剂通过药物作用使雌鼠或雄鼠不育而降低其出生率,达到防除目的,属间接杀鼠剂,亦称化学绝育剂。
其优点是较使用直接杀鼠剂安全,适用于耕地、草原、下水道、垃圾堆等防鼠困难场所。
雌鼠绝育剂有多种甾激素,雄鼠绝育剂有氯代丙二醇、呋喃旦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