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格非《人面桃花》

合集下载

格非《人面桃花》读后感与心得体会

格非《人面桃花》读后感与心得体会

格非《人面桃花》读后感与心得体会(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格非《人面桃花》读后感与心得体会【导语】:《人面桃花》是格非创作的一部小说,江南三部曲之一,关于《人面桃花》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本店铺来给大家分享一下吧。

解读格非《人面桃花》

解读格非《人面桃花》

[1」 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 [M].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年版, 第193 页. [2] [3] 陈鼓应.《 老子注译及评价》 [M].北京: 中华书 局, 1984年版.
[4] 陈鼓应.《 庄子今注今译》 [M].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年版.
71
担忧、 恐惧, 都承受着历史文化的冲突与夹缝的压力。“女 ‘ 儿’ 既非一个充分 自足的概念 , 又非一个充分自 立的人生阶
段, 它表明了 一种当然离不开双亲界定的意义内 ’ 涵。③ , 正是
由于“ 女儿性” 具有这样的能指内涵,女儿性” “ 才有了回归 的可能。 母性” “ 也不是一个充分 自足的概念 , 它是“ 女儿性” 的延续 , 是连接母女关系的纽带。 秀米最终回归现实生活也 复苏了“ 母性”“ 、女儿性” 。 马斯洛将人的欲望分为五种 ,第三层归属和爱的欲望
参考文献 :
明的过程, 是一种真正的精神自由。
如何才能达到“ 诗意的栖居” 按照道家的要求就是要 ? 做到“ 心斋”“ 、坐忘”“ 、物化”即只有在净化一切世俗之念 、 , 与“ 玄同冥合的境界中才能明心见性 , 物” 获得真实的自 我。 这种存在方式的获得在于恰当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与自 然和谐相处, 只有与物自 然相接、 相亲,与物为一”走出封 “ , 闭的自我 , 获得更大的 自由, 求得生命的彻底解放 , 获得心 灵的平静与审美愉悦。 李白曾经怀持着儒家积极人世、 建功立业思想, 于唐天 宝年间奉诏赴长安 , 为翰林供奉 , 但实际上唐玄宗只是把他 看作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 ,使他深感政治抱负的幻灭。而
张季元和具有象征意味的“ 都是她性欲冲动的表现。母 门”
精致的细节描写,显然秀米的这场梦直接受到明显的动机
的支配 , 梦里的情景或事件 , 是用来满足她的种种欲望的。 然中获取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 , 而且在于人们寄情于 自然 、 从自 然中求得情感的愉悦和审美的享受, 增进人生的情趣, 达到“ 诗意的栖居” 的理想状态。从生态美学的角度说, 也就 是人与自然平衡的“ 绿色的人生” 。 但是现实生活中, 人类囿于一己之私, 身为物役 , 为名 利所累, 时时感到痛苦 , 时时感到不 自由, 的生存状态 这样 往往是“ 非美” 当自 的。 然不再是被征服、 被索取的对象, 而成 为欣赏与热爱的对象, 我们才能爱护它、 尊重它, 而不是敌视 它、 破坏它。 所以, 只有超越了现实的功利性 , 自然融为一 与 体, 才能超越现实的不 自由的存在 , 达到“ 诗意的栖居” 。在 对 自然的审美中超越个体和现实,这是一种由去蔽走向澄

《人面桃花》读后感2500字

《人面桃花》读后感2500字

《人面桃花》读后感2500字《人面桃花》读后感2500字原创:百慕是我1如果说苏童的《碧奴》是一场绿色梦魇,那么格非的《人面桃花》无疑是一个黑色乌托邦。

二者均有绝美的语境。

不同的是,《碧奴》虽不见阳光,却充满希望;《人面桃花》虽以希望为起点,但最终走向黑暗的终点。

人去楼空。

对于乌托邦的迷恋,我习惯以电影的快捷方式来解决,由繁华至烟灭不过百来分钟,所以对书越来越缺乏耐心。

不是说现在可看的书越来越少,至少我是无资格说这些的。

我尊重每一位作者。

因为每一篇完结的稿子,必是一个人由心口涌出的全部魂灵。

相比苏童在四个月内迅速完成的《碧奴》,格非的《人面桃花》有着更精心的设计。

写了十年,那是真正的十年磨一剑。

前者是瞬间的灵感,后者是蓄积多年的心血。

前者更像是一个人的独白,有极华丽的措辞;而后者以一个女子的传奇呈现的是一个时代风云变幻的过程,华丽的是整个结构。

《人面桃花》称得上雅俗共赏。

有一个可以和《我的名字叫红》媲美的悬念,严肃悲怆的历史大背景,有一层《金瓶梅》的薄纱,再加上细腻温婉的笔调。

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因素彼此支撑,构成一个黑色的乌托邦。

2我更喜欢看虚构的故事。

那些广为流传的纪实性作品大多源于生活,有多厚重就有多真实。

故事应总是凌驾于社会原貌之上,真正能征服读者的是创意。

比如电影《暗恋桃花源》就是一部将创意做成模型的作品。

在这方面,个人以为最经典的依然是《百年孤独》。

至于本届诺贝尔文学奖的《红》,胜在几点:一、对细密画派专业精准的临摹;二、对伊斯坦布尔底层深切的忧虑;三、米兰·昆德拉式的角色切换和错位。

而在《人面桃花》中,可以感受到人们混乱而真实的内心世界。

在这里,没有救赎,只有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为了私欲而彻底沉沦。

人性残缺。

没有一个完美的形象。

自小到大,革命先驱必是大公无私的英雄,而格非却要打碎英雄头顶那一层不真实的光环,这样的剥离并不残忍。

大多数的人首先在乎的是自己。

于是这样并不高尚的先驱形象却使人倍感亲切。

格非《人面桃花》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格非《人面桃花》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格非《人面桃花》主要人物形象分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格非《人面桃花》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导语】:人面桃花是格非创作的一部小说,江南三部曲之一,关于《人面桃花》主要人物形象有哪些呢?来了解一下吧。

《人面桃花》:现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反讽叙事的先锋

《人面桃花》:现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反讽叙事的先锋
文 化 艺 术
《 人面桃 花 》:现代知识分子题 材小说反讽叙事 的先锋
丁壮雄
( 潮 州市 湘桥 区 西湖 街道 办 事处 ,广 东 潮 州 5 2 1 0 0 0) 摘 要 :对 于现代 小 说来 说 ,反 讽手 法 可谓 作用 深 远 ,现代 叙 事小 说形 成 的标 志 之一 即 为运 用反 讽 手法 ,现代 小说 对 其的 应用 非 常广 泛 。新 世 纪
3 《 人面桃 花 》反讽叙事的先锋色彩
3 . 1 打破 传统 的叙 事格 局
《 人 面桃花 》中运用 了较 多的先锋要素 ,在 以往 的小说 中主要运 用 了革命知识分析叙事 ,这部作品突破了这种 现状 , 其通过富有文学 色彩 的个体命运描述隐藏 了革命 目 标 ,即急切 的现实功利伦理 目标 , 通过一些意境 的描述 ,例如梦境 、细雨等 , 让 原本充满 战斗 的革命不 再 真实,这种无法触碰 的感觉仿佛一个梦境 ,也正是 这种虚无缥缈 的 描述恰恰将人物 的内心刻画得入木三分。这部作 品写几代知识分子 的 命 运沉 浮 , 他们 为不 同的乌托邦理想而遭遇不同的人生境遇 。晚清进 士陆侃 回乡建造 风雨长廊 ,并不为人理解 ,最终发疯走失不知所终 。 主人 公秀米也像父 亲那样执迷于大同世界的诱惑并为此付 出坎坷 多舛 的一生。 在这部小说 中,作者不仅描述 了革命者想象的美妙蓝图 ,还描述 了一些传奇故事 ,例如描写土匪窝花家舍 的恩怨情仇 ,然后将其与革 命者的理想放在一起 ,花家舍的总揽把 与革命者一样有着对未来的美 好幻想 ,这其实就是一种反讽 。作者没有如同之前 的写作一样将 以下 事物分个清楚 ,即理想与欲望 、乌托邦与现实的战斗、革命者与土匪 等等 ,而是更乐 意去混沌地处理它们之间的差异 ,在革命者 身上可 以 看到残暴的悲剧 一面 , 美好 的革命理想最终不得不通过暴 力与流血来 实现 , 革命 目 标 与革命手段之 间有着不可协调的冲突。在 土匪身上也 可以看到建设世外桃源的大执念 ,有着对幸福 和秩序的共 同想象。

人面桃花翠莲的人物分析

人面桃花翠莲的人物分析

人面桃花翠莲的人物分析《人面桃花》是格非先生“江南三部曲”的开篇之作,该作品取材于清末民初风雨飘摇的江南腹地,讲述了一位没落宦家小姐翠莲跌宕起伏的传奇一生,在与厚重的时代背景交织与碰撞下,小说人物所经历的一系列思想意识的觉醒、生命意义的探索、人性善恶的叩问,催生出一个个扣人心弦、发人深省的人生故事。

作为格非“十七年磨一砺”的深厚积淀,无论是遣词作句、叙事结构,亦或是情感表达、思想构筑等方面,皆属上乘。

小说具备了极强的艺术造诣和文字穿透力,在纵观全文之后,其中作者关于女性视角的描写、女性人物形象的刻画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此本人也就围绕《人面桃花》为脚本,谈谈自己对格非先生笔下的女性及其意识觉醒的粗浅认识。

“革命”是贯穿全篇的一条主线,什么是革命?从字面意思来讲,是一场激烈的变革,落实到行动上,便意味着一场新与旧的较量,其中必定夹带着撕裂、疼痛、血腥、当然还孕育着希望。

作者以小见大,起笔于十三岁的翠莲面对月经初潮时的不知所措,从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姑娘到情窦初开的少女的转变,她的人生状态由此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条隐线逐渐拉开,女性意识的革命也初见端倪。

与轰轰烈烈的乌托邦之追寻、世外桃源之打造、大同世界之征逐相比,女性思想的革命这条线却不十分明朗,甚至有些隐晦,但在书中细微之处,仍能寻得蛛丝马迹,待将散落的遗珠一一拾起串联之后,思想的脉络便慢慢浮出水面,愈渐清晰起来。

小说以女性视角展开叙述,文中也塑造了大量形象鲜明的女性角色,其中不乏有宽厚麻木的韩六、自私迷信的翠莲、腐朽愚昧的丁师娘、市井刻薄的孟婆婆、以死明志的长洲媳妇。

在秀米被掳至花家舍后,作为尼姑的韩六常将“万事不由人做主,凡事皆听命安排”挂嘴边,这不是遁入空门的宽豁,而是长期被压迫过后的麻木,在秀米被花家舍的新当家强娶之时,仍不忘苦口婆心地规劝“忍得了一个月,就能忍得了四年、四十年,横竖就是这么回事”、“凡是要依顺,免得自己白白受罪”,在韩六的字典里,“反抗”二字早已被摘得一干二净,唯有顺从才能安身立命,女人天生就该如此。

乱世红颜,世俗革命---格非小说《人面桃花》评析

乱世红颜,世俗革命---格非小说《人面桃花》评析

乱世红颜,世俗革命——格非小说《人面桃花》评析背景小说的背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满清王朝的统治已处摇摇欲坠之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封建王朝所奉行的闭关政策早已支离破碎,各种文化思想得到传播。

康南海作为时代历史的标志隐含文内,最主要的背景则是“蜩蛄会”的革命活动,经历了十几年的艰难斗争,后以失败告终。

继之而起的则是另一种轰轰烈烈的革命: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当然,它也作为隐线。

主人公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革命自有后来人。

小说重点描绘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几个不同身份的女人)对于他们所面临的社会变革而产生的思想变化,对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的困惑,当两者之间产生利益冲突时作出的艰难抉择。

新生的力量在新旧势力的联合压迫与绞杀下,各种各样的不成熟的革命活动已经决定了各种人物的悲剧性。

“蜩蛄会”只是这场悲剧的一个插曲,就连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革命也未得以善终。

小说以时间为顺序,以陆秀米的成长和开展斗争的过程为主线,穿插其他人物活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主要脉络清晰简明,背景铺陈上费煞作者苦心,“积十年心血完成”(封底介绍语),此起彼伏显得十分自然,故事情节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没有重大场面的描写,却通过小事件,小人物,小场面展现出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就连各种细节都有照应,各种大大小小的事件安排有序,这说明作者对故事本身操控自如。

故事梗概1901年,十五岁的陆秀米正处青春困惑,发疯二、三年的父亲离家出走,想要弄清父亲发疯的原因并不容易,此时出现了一个不明不白的表哥张季元更让她手足无措,半年后,张季元与“蜩蛄会”成员先后遇难。

直到三年后(1904年),秀米看了张季元的日记发疯,清醒后随母亲的意思嫁往长洲,不料出嫁途中被花家舍土匪劫持,一个月后被五爷强暴,四个月后花家舍内讧胜利者六爷要娶秀米,却在成亲当晚被五爷的马弁伙同小驴子里合外应所杀,秀米落入马弁之手。

五个月后,攻梅城事败逃往日本。

四年后(1908年)带着儿子小东西从日本回到普济,成立放足会,自治会,收取摊派款失败后改为成立普济学堂,在上线“鹞鹰”的指挥下,进行痛苦而迷茫的斗争活动。

精致的叙事与语言难掩思想之局限——读格非的长篇小说《人面桃花》

精致的叙事与语言难掩思想之局限——读格非的长篇小说《人面桃花》

“ 革命是虚空”的历史叙事
《 人面 桃 花 》的 历史 背景 是 辛亥革 命 前后 。故 事 是江 南普济村 美貌女子 陆秀米传奇而坎坷 的一生 ,从懵懂 的少女 到在寂 灭心境下逝 去的中年 。小说主 要内容是 ,由于各种偶 然 、必 然 的 因素 ,秀 米 卷 身 于 革 命 , 为 之 奋 斗 ,竭 尽 全 力 , 又 心存 迷惘 ,倦意 潜生 , 辛亥革 命胜 利后 ,她 自狱 中被释 放 ,她 终是 否 定 了 自己的过 去 ,心 中徒 留唏 嘘、 感叹 和伤 痛 ,在花草诗书 的日常家居生活 中获得心灵 的宁静和安慰 。 与西方 的 “ 乌托邦 ”理 想相对 应 , 中国 《 礼记 ・ 礼运》 篇 中则有对 “ 大 同世界 ”的描述 : “ 大道 之 行也 ,天 下为 公 。……是 故谋 闭而 不兴 ,盗窃 乱贼 而不 作 ,故 外户 而不 闭,是谓大 同。”陶渊 明在 《 桃 花源记》 中则 描绘 了世外桃 源 的怡然世界 。血脉中流淌着 “ 大同世界 ”和 “ 桃 花源 ”理 想 的中 国人 , 自与西方世界 交接 以来 ,近 百年 来所进行 的革 命 和 斗争 ,在 某种 程度 上又 是 与 “ 乌 了 中国作家所 能达到 的艺术难 度 ,还为求证 人类的梦想及 其幻灭这一普遍性 的精神难题 敞 开 了一 条崭新 的路径 ” 。 该作 品还获得 了第三届 华语文 学 传 媒大奖 、2 0 0 4 年度杰 出成就奖和第二 届2 l 世纪鼎钧双年 文 学 奖 。作 品 发 表 至 今 ,对 它 进 行 研 究 的文 章 很 多 ,观 点 是 几 乎一致的肯定,且大 同小异。
的 。 以小 说 的形 式 表 现 中 国历 史 上 的 这 种 社 会 革 命 和 思 想 探 索 ,总结其经验 、教训 ,无疑 是非常具有价值和 意义的 。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面不知何处去——书评格非之《人面桃花》格非,原名刘勇,1964年出生,江苏丹徒县人。

1981年考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任中文系讲师(1987年)、副教授(1994年)、教授(1998年)。

200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现为该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讲授写作、小说叙事学、伯格曼与欧洲电影等课程。

曾先后出访德国、瑞典、日本、韩国等国,作品也曾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外出版。

1986年,格非发表处女作《追忆乌攸先生》。

1987年发表中篇小说《迷舟》,而后声名鹊起,以善于营构叙事迷宫而成为中国当代最著名的先锋作家之一。

1988年,格非发表的中篇小说《褐色鸟群》,更是被视为当代中国最玄奥的一篇小说,成为后来人们谈论先锋文学必然提及的一部重要作品。

格非先后出版了长篇小说《敌人》、《边缘》、《欲望的旗帜》及《人面桃花》(第一部),中篇小说集有《迷舟》、《唿哨》、《雨季的感觉》等。

1995年出版有《格非文集》(三卷)。

此外,还出版有小说理论专著《小说艺术面面观》、《小说叙事研究》,文学讲稿《塞壬的歌声》,散文集《格非散文》等。

格非曾在自己作的小传里这样写道:“小说写作是我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它给我带来了一个独来独往的自由空间,并给我从现实及记忆中获得的某种难以言传的经验提供了还原的可能……”格非的写作坚韧、优雅而纯粹。

他的小说曾深度参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革命,他的叙事研究也曾丰富中国小说的美学肌理。

他的写作既有鲜明的现代精神,又承续着古典小说传统中的灿烂和斑斓。

他的叙事繁复精致,语言华美、典雅,散发着浓厚的书卷气息,这种话语风格所独具的准确和绚丽,既充分展现了汉语的伟大魅力,又及时唤醒了现代人对母语的复杂感情。

格非出版于二OO四年度的长篇小说《人面桃花》,作为这一话语理想的延伸,在重绘语言地图、解析世道人心、留存历史记忆上,都富于创造性的发现。

他对这一发现的深刻表达,不仅达到了中国作家所能达到的新的艺术难度,还为求证人类的梦想及其幻灭这一普遍性的精神难题辟开了一条崭新的路径。

摘要:格非小说《人面桃花》以陆秀米追求大同理想社会,走上革命道路为主线,通过对秀米内心感情的描绘,展现了中国人在辛亥革命前后一段历史时期里的心灵矛盾和精神迷茫。

本文试图通过对女主人公陆秀米随着中国革命,追寻她无法企及的大同理想世界,最终梦想幻灭这一命运悲剧故事进行探索,旨在回溯那段已经逝去的革命历史,也发掘革命背景之下的人们无法躲避时代整体性失败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人面桃花》陆秀米大同世界命运悲剧《人面桃花》故事梗概光绪二十七年春,罢官回籍的陆侃突然从普济消失,不知所终。

其女陆秀米开始第一次正视她所面对的这个世界。

几天后,革命党人张季元以养病为名来到了普济。

在秀米的眼中,张季元就是这个神秘世界的象征:他查访一个六指木匠,联络地方革命党,购运枪支,准备起义;他去过日本横滨,与母亲的关系也令人生疑。

而对于张季元来说,这个他暗中渴慕的美貌少女的存在使他对革命的信念产生了动摇。

两人之间的情感于暗中滋生并迅速成长,但随着革命党的被剿灭,特别是张季元猝死而告终。

秀米于出嫁途中遭遇土匪绑票,被劫至偏野小村花家舍的一处湖心小岛上。

但同一时间,土匪云集花家舍亦在酝酿着一场重大事变。

在岛上,秀米从一名尼姑韩六的口中得知了花家舍的所有秘密。

她对父亲在普济建立桃花源的疯狂举动似有所悟,而阅读张季元留下来的一本日记,也使她了解了革命党人创立大同世界的真正动机。

随着土匪头领们一个个神秘死亡,花家舍这个“人间仙境”于一夜间变成一堆瓦砾,而暗中活动的革命党人六指木匠则控制了局面,并收编土匪于第二年发动起义,攻打府州梅城。

起义失败后,秀米被送往日本。

几年之后,陆秀米受革命党人指派从日本带着年幼的孩子返回普济,联络地方豪强,进行革命准备,并建立普济学堂。

在当地人的眼中,秀米已经变成了与父亲一样的“疯子”。

她的革命蓝图中混杂了父亲对于桃花源的梦想,张季元的“大同世界”,当然还有花家舍的土匪实践,带有强烈的乌托邦色彩。

在清兵的一次围剿中,秀米被捕并押解至梅城,她的孩子也于乱中被杀。

就在秀米被清廷处死的前夕,辛亥革命爆发。

秀米被关押一年半后获释,回到普济,最后在平淡的生活中逝去。

《人面桃花》[1]就是这样一个叫人又痛又牵挂的故事。

桃花的意象撑起了整个故事的历史寓意,既讲它的转瞬之美,也讲它的生生不息。

桃花既是去年今日此门中的女子,也是此刻依旧笑春风的自然,更是众人寻觅的世外桃源。

这故事写的是一个乌托邦,一个桃花源。

不仅写这桃花源的缤纷梦想,更写那做梦的痴人疯子,写他们的狂野和矛盾,还有梦想的幻灭,鲜血洒了,头颅抛了,虽没看见遍地开花,但信念恒存。

初看是儿女情长,结果却是大开大阖的历史、牺牲与反省。

也就是说,桃花虽美,它不是永远开着;飘落的过程虽美,总是落到了泥里面;花泥虽烂,但明春就有了开花的可能。

本文就是基于对女主人公陆秀米追寻她无法企及的梦,即追寻她的爱情和她大同世界的理想,最终梦想幻灭这一命运悲剧故事进行探索,旨在回溯那段已经逝去的革命历史,也发掘辛亥革命历史背景之下,革命志士陷于心灵矛盾和精神迷茫中,却又始终无法躲避时代整体性失败的悲剧命运。

大同革命思想的萌芽小说开篇即以十五岁的秀米羞觉初潮、神思恍惚中回忆、思忖着父亲发疯、离家出走、不知所终的情节,暗喻当时中国社会内忧外困的混乱局面,而中年男子、号称“表哥”的革命党人张季元借住秀米家,遂牵惹出秀米母亲、秀米与“表哥”之间的性爱故事。

小说开篇笔调于琐碎凌乱、恍惚如谜中,别透出一种乱世中的凄凉落寞、荒谬无奈。

秀米的父亲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

遭贬回乡之后产生了归隐田园、创建几千年以来文人仕子共同向往的世外桃源的美好愿望。

他要将陶渊明的桃源梦化为现实,是一种中国固有的大同世界理想。

这种思想或多或少都无形的在秀米的脑海里植下根子。

然而,真正对秀米大同革命思想萌芽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其“表哥”张季元。

张季元在秀米父亲发疯离家出走后来到秀米家中,在与秀米母亲私幽过程中,也与秀米产生了暧昧。

秀米对张季元的爱慕情感,使她开始参悟这个未知的世界。

虽然张季元在革命党被剿灭后猝死,但是他留在陆家的日记本不但让秀米彻底了解了张季元的革命理想,还使秀米更加肯定了他们于暗中滋生并迅速成长的爱情。

从秀米陷于张季元猝死的伤心欲绝中开始,她的心已经随着张季元一同死去,她的躯体似乎已经不再是她自己的。

所以她对自己的婚事漠不关心;当她在结婚的路上被土匪劫持能镇定自若,当她被强奸后想到张季元已经不在人世,甚至怨恨起他来。

这是革命中无望的爱情,而爱情是改变一个女人的最佳的契机。

对张季元的爱恋使她带有几分自觉地肩负起了实现张季元理想的念头,唯有在追逐他理想的过程中秀米才能感受到自己还在爱与被爱着。

与其说秀米之后在普济开办的“普济学堂”是被革命巨浪裹胁进去的疯狂想法,还不如说其中也有几分为了追寻她所爱的人的脚步而带有的自觉成分。

然而秀米始终是动荡社会背景下的一个小人物。

她悲剧的命运并不仅仅体现在她追求革命理想的失败,还表现在她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只能随时代扬起的汹涌洪波来展开自己的生活。

同时秀米与身具有的探知外在世界的好奇心、渴望轰轰烈烈生活并慷慨悲壮死去的狂野内心,使她这个只断断续续读了几天私塾,从未见过世面的乡村少女,具有了一股勇往直前面对人生的勇气。

在秀米的内心深处,一直充满了叛逆,一直期待着奇迹的发生。

所以,她能从容地与花家舍的土匪周旋,忍受土匪的欺凌。

又能在花家舍惨烈争斗之后逃生,还远赴日本留学、重返普济,演绎一场惊天动地的乡村革命。

在送亲路上被绑架到花家舍是秀米悲剧命运的正式上演。

虽然她只是作为一个柔弱的受害者在花家舍附近的小岛上居住着,并没有直接地参与到花家舍的生活、兴亡之中,花家舍兴建和灭亡的历史都是她通过“看”和“听”得来的。

但是她的所见所闻无疑加深了她从父亲、张季元那里接触到的大同理想社会的认识。

尤其在王观澄被杀害的当天,秀米做的那个离奇的梦中,王观澄说花家舍迟早要变成废墟,但是秀米命中注定会继续他的事业。

这无疑是对秀米命运的一次点拨,为她之后建立普济学堂走向革命道路起到关键的决定作用。

大同革命思想的实践与失败花家舍的毁灭源于其土匪的内讧,在花家舍毁灭之后,秀米作为人质的囚禁生涯戛然而止。

作者将秀米远赴日本的过程一笔带过,径直讲述她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革命党人回到普济。

此时的秀米努力将儿女私情抛在脑后,成为一个随时准备为理想献身的革命志士。

她心中的梦想就是把所有的人都变成一样的,不仅生活一样,连心中所想都一样,从而使每一个人都享用共同和善幸福的大同世界。

这个图景看起来很诱人,事实上毫无实现的可能。

因为它企图在落后的自然经济基础上实现大同,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规律,陷入了空想境地。

同时她“忽略了人是一种有限的个体存在,抹杀这种个体的差异性、特殊性,无视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细微不同,势必使一切变为泡影” [2]。

更何况秀米组织成立“普济地方自治会”,创办“普济学堂”,身边聚集的一帮人马都是一些不三不四的混混以及乞丐、陌生人。

在一个把“革命”理解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你想打谁的耳光就打谁的耳光,想跟谁睡觉就跟谁睡觉”,或者认为“革命就是杀人,和杀猪的手艺按说也差不了多少,都是那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勾当”愚昧无知的人群中,没有组织、发动和武装群众的工作如何奢谈“革命”?又如何能使桃源梦想得以实现?在革命实践失败之前,秀米的脸上又增加了悲哀的神色,她已经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所有努力也将会成为泡影。

面对自己的结论她不禁显得惊慌失措,惴惴不安地观望、等待着革命的去所。

她之所以继续做事,也只是为了忘记那些伤心的记忆,为她过去的情感做力所能及的祭奠。

这种毫无目的、毫无希望的理想,是一种多么沉痛的悲剧!更让人感到悲哀的是, “革命同志”为了加官晋爵和骗取她的家财而出卖了她,摧毁了秀米用尽一切代价聚集的革命力量。

最终以她的亲骨肉小东西惨死于清兵乱枪之下,自己被打入深牢这一幕惨剧终结了她的大同之梦。

直到出卖她的“同志”成了革命新贵,她才被释放出狱。

陆侃、张季元、王观澄、陆秀米等这些思想启蒙者在追求乌托邦理想的过程中,都单纯地将理想等同于现实,从而产生了错位,遭受失败的结局:陆侃砍柳植桃,下决心修筑连接家家户户的长廊,要把普济变成晋代的武陵源;张季元组织反清的“镂蛤会”,为实现“天下大同”而奔走革命,为乌托邦理想注入了现代意义;张季元死后,秀米出嫁,途中被土匪劫持,没想到匪窝竟是总揽把王观澄精心构建的一个世外桃源—她父亲的设想竟然在这里得到了实现,而它最终却毁灭于土匪的内讧;秀米从日本回到家乡普济后实施变革的蓝图就是混合了父亲陆侃、张季元的理想和花家舍的模式。

而这次革命最终也以失败结束,秀米也被革命的“同志”出卖人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