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混合结构房屋设计
混合结构课程设计

混合结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混合结构的概念,了解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 学生能够识别并分析不同类型的混合结构,如桥梁、建筑物等。
3. 学生能够运用混合结构的原理,解释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混合结构的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3. 学生能够运用绘图软件或手工制作模型,展示混合结构的特点和优势。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工程科学的兴趣,激发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学生关注我国混合结构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增强国家自豪感。
3. 学生认识到混合结构在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方面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学科拓展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动手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具备一定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要求:1. 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2. 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指导和鼓励。
二、教学内容1. 混合结构概念及分类:介绍混合结构的基本定义,对比分析不同类型的混合结构,如钢混结构、木混结构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五节“建筑结构的类型及其特点”2. 混合结构的优势与应用:讲解混合结构在工程领域的应用,分析其优势,如提高承载能力、节省材料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六节“建筑结构的应用及优缺点分析”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混合结构在桥梁、建筑物等领域的具体应用。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一节“桥梁结构的设计与施工”4. 混合结构设计与制作: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混合结构的设计与制作,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二节“建筑结构的设计与施工”5. 小组讨论与展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设计思路和制作成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混合房屋结构课程设计计算书

混合房屋结构课程设计计算书一、墙柱高厚比验算:1、确定房屋的静力计算方案:最大横墙间距s=4.5×3=13.5m,屋盖、楼盖类别属于1类,查表s<32m,因此本房屋属刚性方案房屋。
2、底层外纵墙、内纵墙、横墙高厚比的验算:1)对于外纵墙:本房屋第墙体均采用M7.5水泥混合砂浆,查表可知[β]=26第一层墙体,其高厚比β=4.4/0.24 =18.3<[β]=26第二层窗间墙的截面几何特征为:A=3×0.24+0.49×0.25=0.8425m2y1=[(3-0.62)×0.24×0.12+0.62×0.37×0.185]/0.8425=0.132my2=0.37-0.132=0.238mI=[3×0.132³+(3-0.62)(0.24-0.132)³+0.62×0.238³]/3=6.085×10¯³m4hT=3.5i=0.298m第二层墙体,其高厚比β=3.9/0.298=13<[β]=26第三层墙体,其高厚比β=3.6/0.24=15<[β]=26取D轴线上横墙间距最大的一段外纵墙,H=3.6m,s=13.5m>2H=7.2m,查表,H。
=1.0H=3.6m,考虑墙洞的影响,μ=1-0.4×1.5/4.5=0.87>0.72μ[β]=0.87×26=22,62,符合要求。
β=3.6/0.24=15<2故外纵墙高厚比满足。
2)对于内纵墙:轴线C上横墙间距最大的一段内纵墙上开有两个门洞,μ2=1-0.4×2.0/13.5=0.941>0.81,故不需验算即可知道高厚比符合要求。
3)对于横墙:横墙的厚度为240mm,墙长s=4.8m,且墙上无门窗洞口,其允许高厚比较纵墙有利,因此不必再作验算,亦能满足高厚比要求。
同济大学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混合结构房屋

混合结构房屋设计主梁布置:横向楼面活荷:8.0KN/层数: 3土木4班2012年6月目录1.工程概况 (3)1.1设计题目 (3)1.2设计任务 (3)1.3设计资料 (3)2结构设计及计算 (4)2.1楼盖 (4)2.1.1设计资料 (5)2.1.2截面尺寸选择 (5)2.1.3板的设计(塑性方法) (5)2.1.4次梁的设计 (6)2.1.5主梁的设计(按弹性理论计算) (8)2.2楼梯 (12)2.2.1设计资料 (12)2.2.2尺寸选择 (13)2.2.3梯段板设计 (13)2.2.4平台板设计 (14)2.2.5平台梁设计 (15)2.2.6楼梯构造说明 (16)2.3屋面 (17)2.4墙 (17)2.4.1设计资料 (17)2.4.2静力计算方案 (18)2.4.3底层纵墙验算 (18)2.4.4底层横墙验算 (21)2.5基础 (21)2.5.1设计资料 (21)2.5.2墙下条形基础设计 (21)2.5.3柱下独立基础计算 (23)1.工程概况1.1设计题目某三层仓库采用混合结构方案。
楼盖为现浇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现浇钢筋混凝土柱及砖墙作为承重体系,现浇钢筋混凝土柱下单独基础及墙下条形基础。
1.2设计任务(1)按建筑平、立、剖面图进行结构平面布置(2)按选定的结构方案进行结构计算A.估算钢筋混凝土柱截面尺寸B.楼盖结构计算a)板及次梁按塑性计算b)主梁按弹性计算C.钢筋混凝土楼梯计算D.承重外墙验算a)确定结构静力计算方案b)验算墙体高厚比c)验算底层墙体承载力E.墙下条形基础计算(3)绘制施工图(2号图纸三张)A.基础平面布置图及基础配筋图B.楼盖结构平面布置图(包括连续板配筋)C.次梁配筋图和剖面图D.主梁配筋图和剖面图E.楼梯配筋图1.3设计资料(1)柱网尺寸为5.0 m × 6.0 m,三层房屋,主梁沿横向布置。
(2)荷载:A.二毡三油加绿豆砂0.35kN/m3B.石灰砂浆容重(天花板抹灰)17kN/m3C.水泥砂浆容重20kN/ m3D.钢筋混凝土容重25kN/ m3E.细石混凝土容重24kN/ m3F.砖墙容重19kN/ m3G.钢窗自重0.45kN/ m3H.屋面活荷载0.5kN/ m3I.楼面活荷载7kN/ m3(3 )基础:室外地坪以下1.5 m 处为老土层,地基承载力标准值按100 kN/M2考虑,地下水位于地面以下0.5 m 处。
住宅砖混结构课程设计

住宅砖混结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住宅砖混结构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点;2. 使学生了解砖混结构住宅的施工工艺、材料要求及质量标准;3. 引导学生认识砖混结构在住宅建筑中的应用优势及局限性。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砖混结构住宅的设计方案及施工图纸的能力;2. 提高学生针对砖混结构住宅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解决方案的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砖混结构住宅施工质量检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建筑行业的热爱,增强职业认同感;2. 培养学生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提高团队协作意识;3. 引导学生关注住宅建筑领域的发展趋势,培养环保、节能意识。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具备基本的砖混结构住宅设计、施工及质量检验能力,为未来从事建筑行业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砖混结构基本概念:砖混结构的定义、分类、特点及其在住宅建筑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一节2. 砖混结构住宅施工工艺:砖墙砌筑、混凝土浇筑、钢筋制作与安装等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教材章节:第二章3. 砖混结构住宅材料要求:砖、混凝土、钢筋等主要建筑材料的质量标准及验收要求。
教材章节:第三章4. 砖混结构住宅设计要点:结构布局、抗震设计、荷载计算等设计原则及方法。
教材章节:第四章5. 砖混结构住宅施工图纸解析:施工图纸的组成、符号、图例及其表达的意义。
教材章节:第五章6. 砖混结构住宅施工质量检验:施工过程中质量检验的项目、方法及标准。
教材章节:第六章7. 砖混结构住宅施工安全及环保措施: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环保要求及事故预防。
教材章节:第七章教学内容按照以上安排进行,共计14课时。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现场教学、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砖混结构住宅的相关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设计---四栋同型砖混结构多层住宅楼施工组织设计

建筑施工课程设计任务书及设计方案四栋同型砖混结构多层住宅楼施工组织设计目录建筑施工课程设计任务书一、工程概况二、施工部署三、施工准备四、主要项目施工方法五、工具、机械、设备计划六、劳动组织七、施工进度计划八、施工平面图九、质量、安全、技术节约措施建筑施工课程设计任务书四栋同型砖混结构多层住宅楼施工组织设计一、工程概况本工程为砖混结构多层居住房屋,共四栋。
每栋均为四个单元组合,五层。
采用标准准案。
每栋建筑面积为3403平方米, 共计13612平方米。
每栋建筑物总长60.02m, 宽10.22m, 层高2.9m, 总高15.29m, 室内+ 0.00绝对标高35.9m,室内外高差为0.60m。
现场地势较平缓,自然地面绝对标高35.2m---35.25m,低于室外设计绝对标高。
根据地质探资料,现场地下水位较低,施工不考虑排水措施。
基础持力层为亚粘土。
基础为刚性条形基础,天然地基,地基上450厚石三和土砖砌大放脚,基底标高-2.2m在-0.9m处有一条钢筋混凝土圈梁。
结构为砖墙承重,外墙360厚,内墙240厚,隔断墙120厚。
每层设置混凝土圈梁(现浇)。
预制混凝土过梁,楼板为预应力空心板,屋面板为混凝土屋面板,预制混凝土挑檐梁板。
屋面做二毡三油一砂防水。
外檐以清水墙为主,仅檐口、楼梯间、阳台为干粘石面层。
内檐除厨厕为1.2m高水泥墙裙外,其余均为白灰抹面,120高踢脚板。
楼面为35mm细石混凝土面层,水泥面层,顶板勾缝喷浆,木门窗。
二、主要工程量详表(一),工具、机械、设备计划详表(二),施工现场用地范围详图(一).三、主要指标单栋住宅工期不大于225天,四栋住宅工期不大于445天。
劳动力不均衡系数应控制在1.55以内。
四、设计要求1、按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进行课程设计。
2、进行施工部署:(1)规划施工程序、施工起点流向和施工顺序。
(2)确定分部分项工程项目并划分施工段(层)。
(3)组织分部分项工程内部流水及楼梯间流水。
工程结构混合楼盖课程设计

工程结构混合楼盖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工程结构混合楼盖的基本概念、分类及适用范围;2. 使学生了解混合楼盖的结构组成、力学原理及设计要点;3. 帮助学生理解混合楼盖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及其优缺点。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工程中混合楼盖结构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混合楼盖结构设计和计算的能力;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够就混合楼盖设计问题进行有效讨论和表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工程结构设计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其探索精神;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认识到工程结构安全的重要性;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以实践性和应用性为主,强调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结构力学基础,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欲望,但可能缺乏实际工程经验。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具体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工程结构混合楼盖基本概念:介绍混合楼盖的定义、分类及适用场景,结合教材第一章内容,使学生掌握混合楼盖的基本知识。
- 教材章节:第一章 混合楼盖概述2. 混合楼盖结构组成与力学原理:分析混合楼盖的结构组成、力学原理,以教材第二章为基础,强化学生对混合楼盖结构特点的理解。
- 教材章节:第二章 混合楼盖结构组成与力学原理3. 混合楼盖设计要点:讲解混合楼盖设计的基本原则、计算方法和构造要求,结合教材第三章内容,提高学生混合楼盖设计能力。
- 教材章节:第三章 混合楼盖设计要点4. 混合楼盖工程实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工程案例,让学生了解混合楼盖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结合教材第四章,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 教材章节:第四章 混合楼盖工程实例5. 计算机软件在混合楼盖设计中的应用:介绍常用的计算机软件进行混合楼盖设计和计算,结合教材第五章,提高学生运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十七章混合结构房屋设计

一、横墙承重方案 1、定义
楼屋面的绝大部分荷载都是由横墙上来承担,并由横 墙传至基础的。
2、 特点
(1)横墙承受竖向绝大部分荷载。 (2)房屋横墙较多,横向抗侧移高度很大,对房屋抵抗横
向风荷载及地震较为有利。 (3)楼板跨度较小。
3、用途 横墙承重体系的房屋一般用于建造宿舍楼、办公楼等
单间房子多的房屋。
水平荷载时,楼屋盖如同平卧的大梁,将会产生水平位移 ,这个位移由两部分组成,横墙在纵墙传来水平力后,犹 如多个竖向悬臂梁承受楼屋盖传来的作用于横墙顶集中力 ;同时也承受纵墙传来的沿横墙高度方向作用于横墙的均 布线荷载,横墙在这两种水平荷载作用下产生的整体平动 位移 ,up 楼屋盖作为平卧的受弯构件,在横向水平力作 用下,产生水平方向弯曲,出现水平位移 。u1 在整个房屋 中部两道横墙中间的最大水平位移就为墙顶水平方向平动 位移 与up 楼屋面水平方向弯曲位移 的u1 和,即 us u1 up
结构房屋的结构布置方案
➢ 在房屋建筑中,承受作用的体系是由两 种以上的工程材料组成的这种房屋的结构 体系成为混合结构。
➢ 混合结构的受力体系主要是由基础、墙 体、楼屋盖组成的,这种房屋设计时最为 重要的问题是墙体承重方案的选择。墙体 的布置根据房屋的使用功能和楼屋面荷载 的大小等因素决定,不同墙体布置方案的 房屋建成后,抗侧移刚度差异很大。
1.0H
0.8H1 1.0H 1.0H 1.0H 1.0H
1.0H
带壁柱或周边拉结的墙
S>2 H<S≤2H
S≤H
H
2.5Hu 2.0Hu
1.0H
1.0Hu 1.5Hu 1.2Hu 1.25Hu 1.1Hu
0.4S+0 .2H
0.6S
混合结构房屋课程设计书

混合结构房屋课程设计书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混合结构房屋的概念,掌握其基本构成和特点;2. 使学生掌握混合结构房屋的受力分析及原理;3. 帮助学生了解混合结构房屋在设计、施工和监理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混合结构房屋实际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调查研究、撰写报告等综合实践能力;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建筑学科的热爱,激发对混合结构房屋的兴趣;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初中年级,具有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好奇心强,善于观察,但可能缺乏系统性的思考和实际操作经验。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混合结构房屋的相关知识,提高综合素养。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混合结构房屋基本概念与分类:介绍混合结构房屋的定义、特点,对比不同类型的混合结构房屋,使学生了解其多样性。
教材章节:第一章 混合结构房屋概述2. 混合结构房屋的受力分析:讲解混合结构房屋的受力原理,分析各类结构受力特点,培养学生对结构受力的认识。
教材章节:第二章 混合结构房屋受力分析3. 混合结构房屋的设计与施工:阐述混合结构房屋设计原则,介绍施工工艺及注意事项,提高学生对设计与施工的了解。
教材章节:第三章 混合结构房屋设计与施工4. 混合结构房屋监理与验收:讲解监理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使学生了解房屋验收的标准和程序。
教材章节:第四章 混合结构房屋监理与验收5. 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选取典型混合结构房屋案例,进行受力分析、设计与施工等方面的讨论,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混合结构房屋设计第四组:三层楼房楼面活荷载6.0KN/mm2
2011-4-25开始
一,工程概况:
1.设计题目:
多层仓库采用混合结构方案。
楼盖为现浇混凝土单向板肋形楼盖,现浇钢筋混凝土
柱及砖墙作为承重体系,现浇钢筋混凝土柱下单独及抢下条形基础。
2.设计任务:
(1)按建筑平、立、剖面图进行结构平面布置
(2)按选定的结构方案进行结构计算
1 估算钢筋混凝土柱截面尺寸
2 楼盖结构计算
a板及次梁按塑性计算
b主梁按弹性计算
3 钢筋混凝土楼梯计算
4 承重外墙验算
a确定结构静力计算方案
b验算墙体高厚比
c验算底层墙体承载力
5 墙下条形基础计算
(3)绘制施工图(号图纸四张)
1基础平面布置图及基础配筋图
2楼盖结构平面布置图(包括连续板配筋)
3次梁配筋图和剖面图
4主梁配筋图和剖面图
3.设计资料:
荷载:
二毡三油绿豆砂 0.35KN/M3
石灰砂浆容重(天花板抹灰) 17 KN/M3
水泥砂浆容重 20 KN/M3
钢筋混凝土容重 25 KN/M3
细石混凝土容重 24 KN/M3
砖墙容重 19 KN/M3
钢窗自重 0.45 KN/M2
屋面活荷载 0.5 KN/M2
楼面活荷载 6 KN/M2
二,结构设计
1.结构平面布置
结构平面布置图
2.结构计算
(1)楼盖设计
1.材料选用
混凝土:采用C30 (f c = 14.3 N/mm2 ,f t = 14.3 N/mm2,E c = 360 N/mm2)钢筋:梁中受力纵筋采用 HRB 400 级钢筋(Ⅲ级钢,f y=360N/mm2)其他钢筋均采用 HPB 300 级钢筋(Ⅰ级钢,f y=270N/mm2)
2.截面尺寸选择
柱: 400 mm × 400 mm , A=16000 mm2
取柱上承担的楼层荷载为 15 KN/m2,楼层层数取为3层
柱受荷面积为 6.0 m × 5.0 m = 30.0 m2
柱的轴压比µN = 0.9
对于C30 的混凝土,fc = 14.3 N/mm2
则有:µN
故可得,柱的截面积为:A
取柱截面为:400 mm × 400 mm,实际柱面积为 16000 mm2 >A 板:
,按最小板厚要求,取板厚
次梁:
=
取
取b=200 mm
主梁:
=
取
取b=250 mm
3.板的设计(塑性理论方法计算)
荷载:
永久荷载标准值:
20mm水泥砂浆面层
80mm钢筋混凝土板
20mm石灰砂浆粉刷
●永久荷载设计值:
g=
●可变荷载设计值:
q=
●合计:
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及配筋:
计算跨度:
取 1 m 宽板按连续梁进行计算,由于中间跨板与次梁固接,而边跨搁在承重墙上,可以视为铰接,取支撑长度a=120mm其计算简图如下:
均布荷载为g+q
其计算长度:
中间跨:两端与支承构件整浇
=
边跨:一端搁置,一端与支承构件整浇
I)截面内力及配筋计算:
取1 m 板宽计算,
%
计算结果(不考虑连续板的拱作用)
10@200 10@200 8@200 8@200 实际值
满足最小配筋率,且不会出现超筋,且满足q/g大于0.3
注:1,由于q/g小于3,故支座处负钢筋可在距离支座边大于等于=的距离处切断。
2,板纵向受力钢筋间距的构造要求:当h时,70mm。
3,采用分离式配筋。
4,下部纵向受力钢筋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取
构造配筋
沿长边方向配通长的分布钢筋
板中垂直于主梁的构造筋,伸出主梁边缘的长度
,偏于安全取650mm。
嵌固在承重墙内的板的上部构造钢筋取钢筋,在板角
的范围内,伸出墙壁长度650mm大于625mm,其余位置伸出墙边。
4.次梁设计(按塑性理论方法)
A.计算简图; 均布荷载g+q次
B.梁的设计(采用塑形内力重分布法计算):
a)荷载:
永久荷载设计值:
由板传来: KN/m
次梁自重:
20 mm 梁侧抹灰:
合计:g=
可变荷载设计值:
由板传来:q=
合计:g+q= 29.91KN/m
b)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及配筋:
I)计算跨度:
次梁与主梁整浇,而边跨次梁搁置在承重墙上,故中间跨次梁计算跨度去净跨,边跨次梁搁置在承重墙上,视为铰支。
其计算长度:
中间跨:两端与支承构件整浇
ln
边跨:一端搁置,一端与支承构件整浇
5875 mm
I)截面内力及配筋计算:
次梁截面
对于跨中截面与支座截面分别进行计算:
b的取值如下:
另外,对于梯形截面,'
f
对于边跨跨中,
对于中间跨跨中,
%
218+120 320 218
c)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及配筋计算:
I)截面验算:
由于,
实际
容易得到,所有V<V max;故,截面满足要求。
并采用只配置箍筋,而不配置弯起钢筋的方式配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