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上半叶中国最大的危机
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四场战争!

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四场战争!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纪,这个世纪现在已经过了9个年头即将进入第10个年头。
这个星球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冲突,而中国在世界的东方正在崛起。
没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真正的安定百年以上(别哪XXX国家和我较真,我这里是指大部分国家),在中国历史上尤其如此。
掐指算来,国人真正过上好日子还真就是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以后这20来年,至少我们不再挨饿了,和平的日子就更短了。
算起来距离最近一次武装冲突结束,也只有不到20年的距离。
那么,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纪。
在这头9年当中发生了很多事情。
根据这9年的局势推断这个世纪我们将很难避免有一场战争。
理由有2:1、能源之争国家要发展离不了什么?能源啊。
煤,油,水,电,各种金属等等等等。
尤其是油几乎到了没有油国家就能瘫痪的地步(最近听说澳大利亚有几个老农用菜子油+一种添加剂就能兑出柴油来,这可是循环利用啊,不知道真的假的)。
很多专家预测,什么什么石油的产值高峰马上到来一类的。
我不是专家,这方面不好评论。
但是我知道最实际的8月广州油荒,很多司机要半夜起来加油。
根据统计,在2005年8~9月的油荒当中,珠江三角洲就被蒸发了20个亿RMB。
20个亿啊同志们,=多少衬衫,=多少中国制造,=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钱。
我们发射神6才需要多少钱啊同志们。
小日本至今不反省历史问题,对我们来说没损失什么经济利益,但是它要在东海抽属于我们的比血还要贵的石油,我们能答应么?美国佬在中东抬高石油价格,搞的我们制造成本暴涨利润暴跌,我们年答应么?回答是:不能。
我们不能容忍我们这种情况继续发生,当一切手段都不奏效之后,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战争。
2、领土完整之争我们接壤的国家算起来有15个之多,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俄罗斯、蒙古、西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
西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阿富汗、巴基斯坦。
西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
九一八事变中国的国家统一受挫

九一八事变中国的国家统一受挫九一八事变是指发生在1931年九月的中国东北全境的日本侵略事件。
这次事变导致了中国的国家统一受挫,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机和伤痛。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事变经过以及对中国国家统一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历史背景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历史背景是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处于割据混乱的状态,国家统一形势严峻。
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一直遭受列强的侵略和霸权主义的压迫,先后丧失了对外贸易权、领土和主权。
内部则面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困境。
这些外部和内部问题都给中国的国家统一构成了极大的阻碍。
二、事变经过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当时中国东北全境归中国东北军统帅张作霖掌控。
日本为了扩大自己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以满足经济和军事的需要,决定对东北进行武力侵略。
日本在事先预谋之下发动了假旗行动,在沈阳铁路线上炸毁了一段铁轨,并将责任归咎于中国军队。
这个借口为日本提供了进一步的侵略行动的借口。
接着,日本军队进入沈阳,并很快占领了辽宁全境。
随后,日军继续向南推进,占领了长春和吉林等城市。
中国东北全境迅速陷入了日军的控制之下。
而中国政府对于这次侵略行动的抵抗非常软弱,未能有效地保护国家利益和领土完整。
三、对中国国家统一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对中国的国家统一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和影响。
首先,这次事变使得中国东北地区失去了对中国政府的控制,形成了一个有实际独立地位的“满洲国”。
这对于中国的国家统一来说是极大的挫败。
其次,九一八事变引起了中国民众的愤慨和不满情绪,导致了爱国运动的兴起。
人们纷纷投身到反对侵略者和保卫国土的行动中,但这并没有改变中国政府对日本的抵抗态度,也未能有效维护国家的利益。
最重要的是,九一八事变使得中国的国内形势更加混乱,各种政治力量和军阀集团之间的争斗更加激烈。
这使得中国政府在应对外来侵略时无力集中力量,进一步影响了国家的统一进程。
四、国际反应与中国的应对九一八事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谴责。
简述近代西方文明在20世纪上半叶面临的危机

简述近代西方文明在20世纪上半叶面临的危机近代西方文明在20世纪上半叶面临了诸多危机,这些危机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对西方国家和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这些危机进行一番简述,以便更好地理解20世纪上半叶西方文明的发展历程。
一、政治危机在20世纪上半叶,西方国家面临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首先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两场战争给西方国家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国家陷入了严重的经济衰退,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是给他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伤痛。
战争的同时还给政治体制和国际格局带来了极大的变化,帝国主义体系崩溃,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上两个最强大的国家,国际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动荡。
二、经济危机在20世纪上半叶,西方国家还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
战争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许多国家陷入了严重的贫困和失业之中。
就连战争胜利的美国也无法幸免于难,二战后经济形势持续低迷,国内生产率下降,通货膨胀严重,社会贫富差距悬殊。
而欧洲各国更是遭受了严重的战争摧残,经济困难重重,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三、社会危机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社会也面临了严重的危机。
战争和经济危机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动荡,传统的社会秩序遭到了颠覆,社会矛盾激化,民众对当局的不满情绪持续升温。
而且,战争和经济危机使得许多家庭陷入困境,失业者和难民数量不断增加,社会问题呈现出愈发严重的态势。
四、文化危机在20世纪上半叶,西方文明也遭遇了严重的文化危机。
二战后,西方国家的文化因受到来自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的文化冲击而产生了矛盾和冲突。
当时西方国家的文化因息息相关的技术、市场和媒体,呈现出了新的特征。
这些特征也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包括文化标准的低降、社会边缘人群的增加以及文化创作的困境等等。
20世纪上半叶是西方文明面临危机的时期。
这些危机既表现在政治、经济、社会乃至文化等方面,又相互交织。
尽管面临巨大的困难,西方国家还是在战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福州一中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第一学段模块考试高二历史半期考试卷(完卷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
)1.商朝的外服方国要定期向商缴纳贡物,所贡多是象、犀、虎、贝玉、卜龟等珍禽异兽和珍稀之物。
一些方国也进贡谷物和牲畜,多用于祭祀,而不是供商人日常食用。
由此可知A.商与方国财政关系紧密 B.商朝贵族日常生活腐化C.贡纳关系昭示政治姿态 D.祭祀体现商王权力集中2.表1关于“杯酒释兵权”故事的不同记载,对此合理解释是表1记载来源作者经历重大事件故事演变情况丁谓(966—1037年)《丁晋公谈录》赵光义北伐失败赵普奏“石守信、王审琦皆不可令主兵”,太祖悟而从之。
王曾(978—1038年)《王文正公笔录》杨家将北伐失败,澶渊之盟太祖召“守信等曲宴”,提出“莫若各守外藩”“优游卒岁”“守信等咸顿首称谢”。
司马光(1019—1086年)《涑水记闻》宋夏庆历和议,王安石变法若身临其境,对酒宴和“屏左右”后君臣对话、动作描写细致入微。
后人常引用此版本,并评曰:“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
”A.个人记载具有较强主观性,可信度差B.司马光的记载最为详细,可信度最高C.三则史料记载的内容一致,可靠性大D.故事演变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化3.表2所示为明代内阁首辅中加官概况(部分)。
据此可知,明代表2时间首辅官衔官品正统年间曹鼐侍郎低于正二品天顺年间徐有贞、许彬、李贤翰林学士正二品及以上成化年间陈文、商辂大学士正二品及以上A.封建官僚体系日益完备 B.内阁的地位得到提升C.内阁辅政逐渐趋向合法 D.内阁的决策权力增强4.1934年11月,中央红军到达广西北部瑶、苗少数民族地区,面对复杂的民族问题,红军颁发了《关于瑶苗民族中工作的原则指示》:我们对瑶民(或苗民)的基本主张,是反对一切汉族压迫与剥削、汉民与瑶民的民族平等、给瑶民彻底的自决权。
中国面临的巨大压力是西安事变背景中的重要背景。

中国面临的巨大压力是西安事变背景中的重要背景。
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事件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堂重要课程。
它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对中国的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事变爆发的背景是中国外交、军事、政治等方面都面临巨大的压力,这些压力之间相互交织,导致了西安事变的发生。
一、外交压力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外交最为动荡的时期之一,中国面临着日本、苏联、美国、英国等强大国家的外交压力。
这些国家都试图在中国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利益,致使中国的外交处于极为被动的地位。
日本是中国最大的威胁,它在中国东北、华北和山东等地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而中国政府缺乏有效的反制手段。
此时西北边疆地区的局势也十分不稳定,蒙古和新疆都处于日本的威胁之下。
中国的外交处于极度萎靡状态,经济与政治疲弱的中国,早已失去了它在国际大事中的主导权。
二、军事压力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军队已被日本军队所压制,面临着被吞并的危险。
这时,当时的西北地区已经成为中国的战略后方,即使是国共两党的合作,也无法扭转此时的军事劣势。
当时的陕西、甘肃、宁夏等地区,不断有蒙古、回民、共产党等各种武装力量发生动荡,对于中央政府的稳定性也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加上国内战争的打压,黄埔军校的学员们再次被迫走上了战场。
三、政治压力20世纪30年代初期是中国国共两党抗日合作的时期,但是这种合作十分脆弱,政治斗争也屡屡发生。
当时的中央政府面临威胁时,往往选择采取强力手段来解决问题。
因此有时就会执行“剿共”、“联共”等政策来解决国内的问题。
此时的中共党员大多被打散,在各地的游击队和地方组织中进行活动。
中共领导人的悬赏令也对中共党员提出了更大的威胁。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央政府也面临着来自党内的政治压力,党内发生的斗争直接影响了党的整体运作。
党内斗争以及中央政府的政治压力,让国共两党的合作也显得日渐脆弱。
四、经济压力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面临的十分严重的经济危机。
中国最大危机:社会失心,制度失效

目前中国危机是复杂的多维的,不容易剖析清楚。但笔者认为中国最大危机:社会失心,制度失效。
何谓失心?这一问题容易使人联想到心脏病是国人的第一杀手的事实。但笔者在此不谈生理上的心,我相信大多数网民的心脏很健康。这一问题留待医生来研究。所谓社会失心是指缺失了正义心、诚信心、廉耻心、责任心,也即缺失了良知、良心。而泛滥了猎财心、猎色心、和权欲心。众所周知,正心是中国几千年来维系和构筑社会秩序的基石。如果说中华曾创造最有效的人治制度,那么秘方就在于此。熟悉儒家学说的读者都知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要正心。儒学中有一大分枝就是心学,由孟子发端,明朝的王守仁是最后的大集成者。从明朝历史可知,王守仁生活在明季中叶,正逢上了明朝最荒唐的皇帝正德帝朱厚照。兼之,当时天灾连续不断,全国土地已经集中于少数豪强手中,人民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能鋋而走险,纷纷揭杆பைடு நூலகம்起。王守仁面对如此不堪的时局,终日筹谋救世之策,最终在贵州龙场大彻大悟:救世必须正心。后来发展成了儒学中的心学,王守仁也成了大哲学家,中华圣人。
现在我们来谈第二个问题,即制度问题。概而言之,中国已经建起来了一整套社会制度,制度安排有过度之嫌,而无不足之疑。实际上目前很多制度是中共在革命战争时代遗留下来的,在当时,这些制度是有效的。但时过境迁,人物全非,当时有效的制度,现在未必可行了。可惜我们并没有对此进行全面检视和清理!
如果我们能实事求事,直面现实;那么不能不承认当今中国现行的制度很多是无效的。就拿干部选拨制度来说吧。中国的确有一整套干部选拨制。诸如,各级党委都有一个庞大的组织部,内中有严密的档案制度,考察选拨干部的具体制度安排等等。此外还有完整的干部培养制度,各级党委都有党校,各级政府也有干部培训学院。可见中国党和政府对官员宠爱有加。所以深圳组织部的官员说,培养一个处级干部不容易,以此为借口反对严厉反腐败。当然此中也耗废了人民的血汗钱。真是世事难料,这一整套干部选拨制中看,不中用,完全是无效的。结果却是贪渎泛化,中国成了世界最贪腐的国度。致使国人谈官色变,怒在胆边生。何以至此?原因何在?其实,此中的道理不复杂。众所周知,世间的参天大树都自生自发于原野,禀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受暴风雨雪的洗礼,日积月累,渐渐生化而成。而人工培植的只能是一些供观赏的奇花异木绿草。综观中国几千年历史,历代皇朝都有完整的立储和培养制度,但历史上贤君少有,昏君却多。而贤君大多是开国之君,崛起于草莽之中。
事变导致中国重新认识国家富强之路

事变导致中国重新认识国家富强之路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曾经在世界上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事变,这些事变使得中国不得不重新认识国家富强之路。
本文将讨论这些事变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在此之后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之策。
1. 事变的影响1.1 艰难的历史遭遇中国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遭遇了一系列的战乱、侵略和割让,如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
这些事变使得中国的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受到严重威胁,国家富强的道路被迫中断。
1.2 经济的挫折事变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打击。
通过不平等条约,中国的贸易受到限制,国内产业遭受破坏,经济遭遇困境。
中国被迫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困境中,富强之路被有力地遏制,中国的国家发展受到严重限制。
2.面临的挑战2.1 挑战一:民族团结中国在事变中遭受了民族压迫和奴役,民族意识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因此,中国重新认识国家富强之路的第一道挑战就是民族团结的重建。
唯有团结起来,中国才能够展开国家建设的道路。
2.2 挑战二:经济发展中国的经济遭受了严重的挫折,恢复和发展经济成为中国重新认识富强之路的关键挑战。
为了实现国家富强,中国必须加大经济建设力度,推进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使中国成为一个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
2.3 挑战三:教育与科技创新事变的时期,中国的教育体系和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度受限。
因此,中国需要重视教育事业,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以提升整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推动富强之路的实现。
3. 应对之策3.1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必须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通过外交手段捍卫国家的利益和尊严,防止再次发生事变,确保国家发展的基础安全。
3.2 推进改革开放中国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放宽市场准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吸引外资和技术,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3.3 加强教育和科技创新中国应加大对教育和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人民的整体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推动国家在科技领域的突破与发展。
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危机与九一八事件

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危机与九一八事件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一直处于各种危机之中,这些危机一直困扰着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未来。
其中,九一八事变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不仅彻底摧毁了中国的国家尊严,而且也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探讨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危机与九一八事件。
一、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危机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就开始了一段漫长而艰苦的挣扎。
这场战争是中国史上的一次重大失败,标志着中国在当时的国际政治环境中处于极度的脆弱状态。
随后的一系列事件,如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等,都给中国带来了重大的损失,包括领土、权益、金融及经济等各方面。
这些打击使得中国陷入一个长期的危机之中。
经济危机:与战争和条约导致的领土和财富流失有关的,是近代中国经济危机的重要因素。
从鸦片战争开始,随着中国市场对外开放,中国因商品出口获得的黄金与白银的大量流失,导致中国银两贬值、商品物价上扬。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的现代化改革推进缓慢,制造业落后,甚至出现财政赤字的现象。
近代中国从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转变为非常依赖进口的产业、经济社会,这使得中国经济发展滞留于某些方面,而长期经济危机的持续将轻重缓急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国家实力的发展。
政治危机: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政治势力一直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
清政府将一些重要国事决策交付给西方使团、东亚分部、上海租界和洋务派等外部势力,使得国内政治势力分裂并失去了国家治理的主导权。
导致无法迅速应对国际的危机或制定有效的国内政策,从而陷入长期困境。
此外,清政府的对外政策过于软弱,到了“甘居辱辱为下”的地步,完全没有形成紧密而又合理的外交政策体系,这也是政治危机的一个方面。
文化危机: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一直处于民族文化的遭受深重打击的历史时期。
由于战争和贪腐等原因,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古籍被毁,古代文化的传承也在一定程度上遭受了破坏。
另外,在清朝晚期,中国员工、职业士兵、高级官员以及知识分子都笃信“洋事”,模仿西方社会的规范、价值观、生活方式等,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价值观已无法得到有效的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一世纪上半叶中国最大的危机第0章从热能与动力工程改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谈起前言写在前面的话2013年6月13日,江苏扬子晚报报道,今年高招出现不少“新专业”,有的的确是新的,不少是老专业改了个名字,扬子晚报接着详细分析各专业的情况。
其中三所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不约而同进行了改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改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南京师范大学将热能与动力工程系,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系改为能源动力类。
表面上看,专业名称只是根据教育部最新版本专业目录进行调整,实则含有深刻的意义:地球环境保护与能源的危机。
中国人终于深刻意识到,中国经济正处于能源与环境危机的重要关口。
我们知道热能与动力工程系即普通的热能工程,有几个专业方向,最经典的是锅炉和汽轮机专业,主要讲的热力发电厂朗肯循环,其次有内燃机专业讲的柴油和汽油发动机等,再次有能源利用专业,主要讲采暖(制冷空调)、通风、废热锅炉、核能、水能、风能、新能源等,最后是水处理专业。
以前普通的热能工程系学习热力发电厂相关知识,如锅炉、汽轮机专业、水处理和能源利用,能源利用放在最后的位置。
但是时代在变化,让我们来看看世界能源状况。
2008年,世界煤炭探明储量8260亿吨,其中中国1145亿吨,煤炭产量全世界为47.5亿吨,其中中国原煤产量为20.21亿吨,这是BP数据。
按国家统计局数据,2008年中国原煤产量为27.2亿吨,全球煤炭产量应调整为54.5亿吨,中国占全球原煤产量的一半。
中国煤炭产量,2009年30.5亿吨,2010年32.4亿吨,2011年35.2亿吨,2012年36.5亿吨,这是国家统计局数据(某煤炭网统计数据2012年产量前11个月为35.1亿吨全年在37.5亿吨以上)。
按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年中国煤炭储量约983亿吨,每年按2012年的煤炭产量只可以开采26.9年。
如中国煤炭产量年递增4%,理论上可以采18.64年,即到2031年,中国原煤全部采完。
在中国一次能源中,煤炭消费比重占全部能耗的接近70%,现在正在缓慢下降,但即使到2020年,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仍可能接近60%。
即使煤炭产量和消费每年只上升2%,2020年中国煤炭产量将达到42.8亿吨。
1990年以来,特别是2003年以来,中国工业化进程是以消费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来拉动的,并且高能耗和重化工企业占相当大的比重,目前钢材产量占全球47%,平板玻璃产量占全球48%,水泥产量占全球超过50%,纯碱产量占世界44%,多种高能耗的工业品和装备占世界总产量的30%到50%。
2012年中国能耗总量为36.2亿吨标准煤,是1949年的155倍。
第一章中国能源利用的主要问题一、中国工业发展以高能源高物耗为基础。
2012年前,中国工业处于高速增长状态,主要生产设施投资规模每年按40%速度发展,巨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导致能源和原材料等资源消耗和需求越来越大。
在生产要素中,基础设施、生产装备、工艺技术、人才、信息和资金充足,已经不存在约束要素。
但是毕竟市场容量不是无限的,能源和原材料等资源的提供也不量无限的。
二、能源利用效率落后由于过于强调工业发展速度和GDP,近二十年中国工业发展过程是粗放式。
能源工艺设计技术落后,许多设计院能力和水平较差,设计的产品能耗过高,再加上装备制造和生产管理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中国能源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在中国产品挤压代替世界发达国家工业品时,单位产品能耗是上升的。
单位产品能耗中国比世界先进水平高20-50%。
例:纯碱行业,单位产品能耗能耗约高60%。
三、能源消耗结构不合理中国一次能源中煤炭消费比例很高,由此导致严重的空气污染,与发达国家比,中国石油天然气消费比例偏低。
清洁可再生能源如水能、风能、太阳能比例偏少。
核能和生物质能源比例也偏低。
四、一次能源资源逐渐枯竭如前所述,由于中国工业耗费了大量的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中国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资源逐渐枯竭。
但是,并不说明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如桔杆垃圾焚烧产生热能发电) 枯竭。
五、能源管理体制落后,法律法规有待完善2008年6月30日,山东省地方标准“能源管理体系要求”正式发布,这是中国第一个能源管理体系标准。
2009年GB/T 23331-2009“能源管理体系要求”正式发布实施。
2012年中国参加ISO“能源管理体系”编制工作,是四个主要编制国之一。
2012年11月,中国发改委发文,中国万家高能耗企业必须在2015年建成能源管理中心。
2012年,四标一体化,等同采用ISO“能源管理体系”,GB/T 19001-2012和GB/T 24000-2012正式发布实施。
虽然中国发布了“能源管理体系”,但是由于对各地区能源消耗总量确少目标控制,各地区能源消耗总量仍在高速增长。
六、环境污染严重2007年,中国成为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最大排放国。
中国空气污染严重,例如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粉尘)小于20微克/标准立方米,中国放宽到50微克/标准立方米,因为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全国任一个地区包括西藏在内,全年可能没有一天是合格的。
中国酸雨严重,40%地区存在严重酸雨,中国大气中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中90%由燃煤引起,70%可吸入颗粒物是由燃煤引起,世界银行曾经预测,到2020年,中国燃煤污染导致的疾病需付出经济代价(治疗费用)为3900亿美元,占中国当年GDP的13%。
如果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提高10%,相应的环境污染能降低25%。
节能和环保,保护中国人赖以生存的土壤、水文、空气,发展低能低碳工业,关停高能源、高物耗、高污染重化工业,成为二十一世纪前50年中国人的首要难题。
七、能耗增长速度过快以下为国家统计局数据,从统计局数据可以看出,2012年我国主要耗能行业产量增速均开始放缓,原煤产量和火电发电进入低增长期。
2012年全年粗钢产量71716万吨,同比增长4.7%,增幅较2011年回落2.6个百分点;钢材产量95317.6万吨,同比增长7.6%,增幅回落2.3个百分点;水泥产量22.1亿吨,同比增长5.3%,增幅回落5.5个百分点;化肥产量7296万吨,同比增长10.1%,增幅上涨12个百分点。
其他石化能源产品产量公布:2012年原油产量2.07亿吨,同比增长2.3%;天然气产量1072.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4.4%。
2012年煤炭主要相关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明显地,火力发电增长速度下降,这是有深刻的资源和环境保护原因的。
也是教育部将热能与动力工程改名为能源与动力工程的原因:燃烧原煤的热能,按民国时期消费量我国原煤能使用近千年,而按2012年能源消耗增长速度,只能使用不到19年。
也许,等学生将热能专业即锅炉汽轮机学完后,电力和工业系统开始拆掉锅炉汽轮机,因此此专业改名标志节约能源和资源才是专业方向,能源专业的重点是可再生能源,即太阳能生物物水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及垃圾电厂,以及核能等。
节能能源节约资源已经引起知识界和教育界有识之士的重视。
第二章中国能源利用和发展的主要任务2013年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高速发展时期,能源和资源需求旺盛,浪费也很旺盛。
如一些大城市拆除近20层小高层楼房,盖50层以上的高楼。
中国能源资源有限,人均能源资源量相对较低,另一方面中国能源和资源利用率低下,同时造成严重的环境事故和环境污染。
一、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节能技术开发方面,目前种类繁多。
如热电联产、工业废热利用、节能型建筑等重点节能工程。
工业窑炉节能技术。
工业窑炉用煤炭约4亿吨原煤,很多窑炉能效不高,节能量也很大。
1、锅炉节能技术电力锅炉目前向超超临界二次再热发展,再热蒸汽温度在575到600℃之间,锅炉正在大型化。
目前电力行业1000吨/时30万千瓦以下机组正在拆除。
电力锅炉在相当长的时间(约30年内)还得保留。
工业锅炉节能:工业锅炉节能能效更低,很多工业锅炉正平衡热效率约60~75%,与电力系统92%以上差距较大。
工业锅炉燃烧效率非常低,正常在80%左右,与电力系统锅炉99%以上的燃烧热效率无法比。
虽然锅炉教材中说,排烟热损失是工业锅炉最大热损失,事实上不完全燃烧热损失才是工业锅炉最大热损失。
过去工业锅炉链条炉较多多数35吨/时以下,目前35吨/时~250吨/时循环流化床锅炉和煤粉炉正在增加。
链条炉配风常存在一些问题,给煤系统也会存在问题,渣中含碳量大。
近15年来,循环流化床锅炉发展较快,主要是对排入大气二氧化硫的限制,为了环评达标能工程上马不得不用循环流化床锅炉。
但是由于环境保护部门松懈,很多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中并没有加入石灰石粉,进行脱硫,同时由于循环流化床锅炉热效率比煤粉炉低约2~5%,这些年的循环流化床锅炉迅速发展造成相当大的能源损失。
电力系统较为规范,在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中加入石灰石粉进行脱硫,但多数锅炉脱硫效果并不好,并且热效率下降较大,运行上不经济。
近几年,电厂倾向于使用煤粉炉加干式或湿式脱硫装置代替流化床锅炉。
其他工业锅炉节能改造有给煤装置改造、炉拱改造、(煤粉)燃烧器改造、辅机节能改造和其他新技术技改如高温热红外涂料、燃煤催化剂等等,这些只是暂时临时性的(淘汰工业锅炉才是永久性)。
2、工业窑炉节能技术工业窑炉用煤炭约4亿吨原煤,约占我国工业用煤的40%。
主要有水泥窑(年耗煤1.7亿吨)、建筑材料窑炉(0.7亿吨)、钢铁窑炉(0.8亿吨)、石灰窑等等。
中国窑炉存在的主要问题:设计能耗高,燃烧技术落后,绝大多数窑炉没有脱硫设备,对空气污染严重,运行管理水平粗放,装备落后。
部分窑炉设备陈旧、规模小。
中国大量使用工业窑炉是高能源消耗的重要原因。
节能技术:如水泥余热产蒸汽和发电技术(废热锅炉)、高炉煤气余压发电技术等。
3、电动机节能技术⑴工艺需求分析、水泵和风机选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工艺需求参数分析不准,扬程选择过高。
如循环流化床风机一次风机扬程普遍选用过高(约高60%左右),一些工业使用的蒸馏干燥用蒸汽压力选用过高。
一般设计,按正常流量的1.15倍、风压余量的10%选用风机,电动机再有10%的余量,这样选用的电动机容量常常远高于实际需要的容量,从而造成大马拉小车现象。
⑵软启动节能软启动节能很少,使用软启动节能量只相当于直接启动时能耗的20%,但启动一次能源消耗也没有几度电。
直接启动的缺点是:一启动电流大,一般直接启动启动电流为额定电流的4到7倍,带负荷启动为额定电流的8到10倍或更大,可导致用户单位电网电压下降产生冲击。
二电动机消耗大。
电动机绕组发热,加速绝缘老化,影响电机使用寿命;机械冲击大造成电动机转子鼠条、端环断裂、转轴扭矩大、传动齿轮损伤和皮带撕裂等。
三对拖动机械产生冲击,影响机械传动精度。
⑶调速节能电动机调速有多种技术:如液力藕合器、永磁调速,变频调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