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理、心注解
方正书版10.0注解大全

方正书版10.0注解大全1. 阿克生注解(AK)【格式】〖AK<字母><阿克生符>〔D〕〔<数字>〕〗【参数】阿克生符:-|=|~|→|←|。
|*|·|¨|ˇ|^数字:1|2|3|4|5|6|7|8|9【解释】D:指定附加字符需降低安排位置。
<数字>:调节阿克生符位置的左右。
因为外文字母的宽窄、高低各不相同,因此,所需配的字符与位置也有所不同。
本注解能够依照字母的宽度自动选配合适的字模并按照缺省的位置(中心偏右处)附加在字母上。
如果对这个位置不满意,可以用<数字>来调节。
每个字符被从左到右分为9级,1级为最左,9级为最右,5级为居中。
2.暗码注解(AM)【格式】3.标题定义注解(BD)【格式】【参数】<级号>:1-8<标题行数>:<空行参数><格式>:〔S<空行参数>〕〔Q<字距>〕<颜色>:@〔%〕(<C值>,<M值>,<Y值>,<K值>)【解释】<颜色>:指定标题文字所使用的颜色。
如果缺省,则使用当前正文的颜色排标题文字。
4.标点符号注解(BF)【格式】【解释】Q:表示全身标点。
Z:表示居中标点,此时若无参数"#",标点、括号不禁排。
Y:表示竖排时,标点排在行右。
B:表示汉字标点、括号不随字体变化,采用宋体标点。
缺省此参数,标点符号将随字体的变化而改变。
#:表示与无"#"时禁排规则相反,即居中标点禁排,全身或开明标点不禁排。
5.表格注解(BG)【格式】<表格体>〖BG)〔<表格底线线型号>〕〔<底线颜色>〕〗【参数】<表格起点>:(<字距>)|!各线型号参数的格式相同<线型号>:<线型>〔<字号>〕<线型>:F|S|W|Z|D|Q|=各线颜色参数的格式相同<线颜色>:<颜色><颜色>:@〔%〕(<C 值>,<M值>,<Y值>,<K值>)【解释】BT:表头。
多心招祸,少事为福文言文注解翻译在线看

多心招祸,少事为福文言文注解|翻译在线看
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
唯苦事者,方知少事之为福;唯平心者,怒知多心之为祸。
【译文】一个人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无扰心的琐事可牵挂,一个人的灾祸没有比疑神疑鬼更可怕的了。
只有那些整天奔波劳碌琐事缠身的人,才知道无事一身轻是最大的幸福;只有那些经常心如止水宁静安祥的人,才知道猜疑是最大的灾祸。
【注解】少事:指没有烦心的琐事。
【评语】一个有为的人应当具备“大智若愚、大巧似拙”的境界,这样就不会被琐事缠身,不会为闲言困挠。
而一个平常人的生活,也应该是以一生平安无事没有任何祸端为幸福的。
所有端多阗是由多事而招平,多事又源于多心,多心是招致灾祸的最大根源。
所谓“疑心生暗鬼”,很多人由于疑心而把事情弄坏,其道理就在于此。
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一个心地光明的人自然俯仰无愧,根本不用怀疑别人对我有过什么不利的言行。
只有庸人、小人、闲人才整天为闲事、琐事,忙碌,为依附权势争夺名利奔波,为人言碎语费尽心神地猜疑,可见他们的恩想境界很低,难以意识到自己的可笑、可悲。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注解

这段话是出自《道德经》的,它描绘了理想的人格特质。
‘居善地’,意味着处于适当的位置,既不过分显耀,也不过分卑下,平和而谦逊;‘心善渊’,意味着内心深沉、宽广,能够容纳万物;‘与善仁’,表示与他人相处时展现出仁慈和善;‘言善信’,指的是言语诚实,恪守信用;‘正善治’,是对政治、社会管理进行公正合理的安排,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事善能’,表明在处理事情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专长;‘动善时’,则是行动要把握好时机和节奏,顺应时势,审时度势。
总的来说,这些特质都体现了和谐、包容、仁爱、诚信、公正、务实和灵活等重要的道德原则。
明太祖课文注解

明太祖课文注解课文: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注解:上至天子,下及臣庶,若有志於行道者,當行過常人所行之道,即非常道。
道猶路也,凡人律身行事,心無他欲,執此而行之,心即路也,路即心也,能執而不改,非常道也。
道可道,指此可道言者,蓋謂過人之大道。
道既成,名永矣。
即非常之名,可行焉,可習焉。
课文: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注解:道之幽微,靜無名而動有益,即無極而太極是也。
且如吾為天下君,善政之機日存於心而未發,孰知何名?才施行則有賞罰焉。
不但君心有賞罰,賢人君子有志,則皆能利濟萬物,所以無名天地之始,即君子仁心畜之於衷,發而濟萬物,則有名矣,豈不萬物之母雲?课文: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注解:無欲觀其妙,謂道既行,而不求他譽,以己誠察於真理,故雲:常無欲,以觀其妙。
又常有欲以觀其徼,非他欲也,乃欲善事之周備耳。
慮恐不備,而又欲之,非聲色財利之所欲。
徼言邊際也。
课文: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注解:為前文奇甚,故特又贊之。
第二章课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注解:國王及臣庶,有能行道者,篤能行斯大道,勿於道上加道焉,善上更加善焉。
凡以巧上此二事者,美則美矣,不過一時而已,又非常道也。
故美盡而惡來,善窮而不善至矣。
若治天下者,務使百姓安,不知君德之何如,即古野老雲:帝力於我何有哉?课文: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注解:不過複前之文,故有比假之說。
言既有即生無,既難即生易,既有長即生短,既有高而必生下,既有音聲諧和內音,必高低者相挾。
课文: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注解:聖人篤其已成之大道,己不再他為,曰無為。
以不言之教,雲不欲使民暴稱揚耳。
故下文萬物作而不辭,是生長萬物,不言其能也。
课文: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注解:言聖人利濟萬物,不自矜也,長養萬物,而不專自用也。
王明阳名言名句经典及注解

王明阳名言名句经典及注解1、动静者所遇之时,心之本体固无分于动静也。
解释:所谓动静,是指所遇之时,心之本体本来无分于动静。
2、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解释:是非之心,不用思考便知道,不用学习便具备,这是真正的良知。
3、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
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解释:过错即使是大贤也难免,然而并不影响其成为大贤人,因为他能改正错误。
所以不要看重没有过错而是看重能改正过错。
4、夫妇之与知与能,亦圣人之所知所能。
圣人之所不知不能,亦夫妇之所不知不能。
解释:普通男女所具备的良知良能,也是圣人所拥有的良知良能。
圣人所不具备的良知良能,也是普通男女所没有的良知良能。
5、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
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解释:我们这些人做功夫,只求每日减少,不求每日增加。
减去一分物欲,便领悟了一分天理;这是何等轻松洒脱的事!这是何等简单易行的方法!6、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
真个是灵丹一粒,点铁成金。
解释:人们如果知道良知的妙用,无论有多少邪思枉念,只要在良知上一悟,都自然消融于无形,真的像灵丹一粒,可以点铁成金。
7、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
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
解释:只要念念不忘体悟天地宇宙的本质规律,这个过程就是立志。
能够时时刻刻不忘记这个目标,时间长了,心自然就凝聚在这件事上了。
8、先儒所谓志道恳切,固是诚意;然急迫求之,则反为私己,不可不察也。
解释:以前的大儒所说的有志于道的人,为求道非常恳切,这固然是一种诚意;但是也要注意,如果求道之心太过急迫,反而会因此产生许多杂念,大家不可不明白这个道理。
9、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
尽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之一点灵明。
解释:天地如果没有人的良知,也不可成其为天地。
天地万物的一切存在,与人原是一体的存在,其发窍精灵处,就是人心的一点良知。
大六壬指南赋文注解

大六壬指南赋文注解《大六壬指南》中的赋文主要包括《心印赋》《指掌赋》。
《心印赋》注解•原文:“动静阴阳,反复迁变。
”•注解:大六壬中,干为动,支为静;阳神为显,阴神为隐。
事物的发展变化就是在这种动静阴阳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反复迁移和转变的。
动则有变,静则有常,阴阳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通过干支、阴阳神的组合和变化来反映各种人事的变迁。
•原文:“虽万象之纷纭,须一理而融贯。
”•注解:世间万事万物错综复杂、变化万千,但在大六壬的体系中,都可以用一个统一的道理来融会贯通。
这个道理就是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原理,通过对干支、神煞等要素的分析,把握其内在的规律和联系,从而洞察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指掌赋》注解•原文:“若顺相加之卦,传列巳申亥寅。
春玄胎者,生意已萌于中。
”•注解:凡三传顺加,以巳上加申起算。
四孟是五行长生之地,顺加则水火木金各就所生,是四生之神复各居长生之位。
春季时,寅木乘权,就像万物开始萌芽生长,勾萌甲坼,此时的玄胎是指事物还处于孕育成胎的阶段,虽未成形,但已开始有了发展的迹象,寓意着一种潜在的生机和希望。
•原文:“夏励阳者,机关略见于外。
”•注解:四孟到了夏季,生气日益旺盛。
励阳表示阳气盛中伏衰,此时应勉励自己不要放纵,要有一种警醒和收敛之意,就如同弩机上的机关,需要谨慎把握,不可轻易发动,要懂得在阳气旺盛之时,仍需保持适度和谨慎。
•原文:“秋占四牡驱驰不息,冬占全福行止亨通。
”•注解:秋季时,生气渐微,杀气渐盛,但申位为传送,天地之化至七月,是生杀之转关,是送往迎来之会。
以申加巳,行宽大之地,如同四匹马拉的马车在广阔的道路上奔腾不息,象征着事物在秋季仍有较强的发展动力和活力。
到了冬季,万物归根,四生各归生处,此时占得全福,意味着无论行动还是停止,都能亨通顺利,没有阻碍,就像得到了上天的庇佑,一切都处于和谐顺畅的状态。
•原文:“四仲相加,子卯午酉。
春占关隔,若羝羊之触藩。
”•注解:四仲乃四败之地,以卯加子起算。
读书心得——《中庸》的古典生命哲学思想及其教育意蕴

读书心得——《中庸》的古典生命哲学思想及其教育意蕴《中庸》是先秦儒学的哲学纲领,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
毫不夸张地说,《中庸》仅用3 544 个汉字就直抵中国思想的核心①。
《中庸》首章开宗明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三句话提纲挈领,环环相扣,“从生命自然观的角度回答了教育何以发生、如何发生以及教育发生的基础等问题”。
其中,承接“天命之谓性”和“修道之谓教”的“率性之谓道”清晰地回应了人究竟该如何“教”的问题,蕴含着十分丰富而深刻的古典生命及其教育哲学意蕴,至今仍有宝贵的启迪与借鉴价值。
《中庸》虽旧,其命维新!一、“性”与“道”“性”与“道”是“率性之谓道”的关键词,也是《中庸》一以贯之的思想主线。
言“性”主要是讲天命的下贯,天是宇宙万物本源性的存在;言“道”主要是讲天命的完成,是对天命的积极接受与回应,两者实际上是在讲“人”与“天”的关系。
“‘性’与‘道’乃是‘教’之发生的通‘道’”。
“不知性则不知中庸所自来,不知道则不知中庸之所由在。
”那么究竟什么是“性”“道”?关于“性”,《哲学大辞典·中国哲学史卷》指出,“性一般指人性,亦有天性、本性等涵义”。
许慎《说文解字》解“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
从心,生声。
”(《说文解字》卷十)另外,人们还分别从天、理、五行说、心、生等多重视角解读“性”:一是从天的视角而言:性被看作是天命下贯而成的产物。
如荀子言:“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王夫之言:“性者天道。
”二是理学的视角:性是天理的秉受,即“性即理也,所谓理,性是也”。
“性,即理也。
在心唤做性,在事唤做理。
”(《朱字语类》卷五)。
三是用汉代五行说解释性:“天命,谓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谓性命。
木神则仁,金神则义,火神则礼,水神则信,土神则智。
”(东汉郑玄)四是心学的视角:“性即心”;“心之体,性也”;“知是理之灵处,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传习录》上)。
菜根谭的原文及翻译赏析

菜根谭的原文及翻译赏析菜根谭的原文及翻译赏析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
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菜根谭的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知成之必改,则求成之心不必太坚;知生之必死,则保生之道不必过劳。
【译文】做事有成功就必然有失败,能洞悉此中道理,凡事就不必太积极于求成;生命有生就必然有死,能明白这种道理,对于自己的养生之道就不必费尽苦心过于强求。
【注解】劳:过分的费心思。
【评语】成败之论从古到今何其多也。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有生必有死,旱终非命促。
”人们于生死既有“人生几何”之叹,也有“江山如画,一进多少豪杰”之美,还有“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胸怀。
此外,作者从事物的自然规律来谈生死成败,告诫人们做事勿以一时的得失来下结论,要“学会等待时机,而不是凭一求成之切心就足以成事。
生死之道,不能以为过分追求养生就可以长寿。
人在精神上不充实就必然会去追求各种私欲的满足,这实际上百违养生之道,可能还会加速死的降临。
《菜根谭》的名言厚德以积福,逸心以补劳,修道以解厄天薄我以福,吾厚吾德以迓之;天劳我以形,吾补吾心以逸之;天厄我以遇,吾亨吾道以通之;天且奈我何哉?顺境不足喜,逆境不足忧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砭药石,砥节砺行而不觉;处顺境中,眼前尽兵刃戈矛,销膏靡骨而不知。
只畏伪君子,不怕真小人君子而诈善,无异小人之肆恶;君子而改节,不及小人之自新。
攻人毋太严,教人毋过高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太高,当使其可从。
闲时吃紧,忙里悠闲天地寂然不动,而气机无息稍停;日月尽夜奔驰,而贞明万古不易;故君子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处要有悠闲的趣味。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修德行的砥石。
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
退即是进,与即是得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理、心注解
事:简单的讲是“”事情,深入地讲是“事业”。
什么样的“事情”最重要?人的成长是核心!人的成功离不开成长,成长是在点点滴滴的行动中,一个个的活动中实现的。
只有喜欢上每时每刻的事情,才能享受到工作的快乐。
将“事情”当作“事业”来做,要有大愿(我们万顺源人的大愿是打造百年幸福的万顺源,实现全员物心双幸福),人生就有大的追求,人生就会更精彩!
理:即“真理”任何事情要按照规律办事,春夏秋冬有了播种,才有收获,“因果”法则就是真理!爱是“因”,幸福是“果”,我们只有在“因”上努力,“果”才能自然得,“内求利他”是我们的家训,明理之后,重在践行
心:活出“心”的力量。
每一个人的心中利他与利已,善与恶,同时存在,作为人何谓正确?不是以“得失”而是以“善恶”为标准来判断,“真我”需要不断在工作生活中修炼,心纯见真,只有把“心”修纯粹,我们才能见到真理收获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