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实验-许国辉
《地质科技通报》2023年总目次

‘地质科技通报“2023年总目次地下水流和溶质运移的理论㊁模型与应用专辑暨庆贺陈崇希教授90华诞陈崇希教授在水文地质领域的学术研究贡献焦赳赳,万军伟,王旭升,胡立堂(4-1) 有入渗补给的层状非均质含水层圆岛潜水井流模型陈崇希,唐仲华,谢永桦,王旭升(4-15) 潜水稳定井流的剖面二维数值模拟方法王旭升,谢永桦,陈崇希(4-27) 考虑生物降解的含水层苯酚自然衰减的数值模拟研究胡立堂,田 蕾,王 岽,黄诗棋(4-37) 断裂带水力特性研究进展史浙明,叶海龙,吕少杰,齐之钰,何冠儒(4-47) 基于离散裂隙网络模型的地下水流并行模拟方法赵敬波,刘 健,周志超,季瑞利,张 明,付馨雨(4-55) 变径抽水井降深和涌水量关系的混合井模型齐跃明,吴佳欣,王旭升,周 来,董贵明, 刘 博,许进鹏,马 超,周 沛(4-65)二维承压非稳定流水均衡区间的数值模拟董贵明,王 颖,詹红兵,田 娟,李嘉宁,代丽娜(4-75) 水化学特征在恩施盆地地热资源调查中的指示意义李泽威,袁 飞,李明龙,赵 军,万 凯,李光顺(4-83) 基于温度示踪的高寒地区河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以黑河上游流 域为例张淑勋,孙自永,潘艳喜,李 鑫,潘 钊(4-95) 跨流域地下水循环研究进展韩鹏飞,王旭升,蒋小伟,万 力(4-107) 包气带井回灌引起的非饱和-饱和流分析祁翠婷,詹红兵,郝永红(4-118) 井筒混合效应和表皮效应对注水井溶质径向弥散的影响马 科,马 冲,詹红兵,刘 洋(4-130) 基于地下水位微动态反演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研究进展张 卉,王广才,史浙明,周鹏鹏(4-138) 同位素技术在古堆泉岩溶水保护中的应用张松涛,谢 浩,梁永平,唐春雷,赵春红,张昊驰(4-147)非稳态地下水流系统响应降雨变化的数值模型研究张萧琅,焦赳赳(4-154) 离子交换行为对溶质运移影响作用的实验研究史绪山,康鸿源,潘欢迎,柴 波(4-162) 基于MA R UN 的海岸带地下水渗流及溶质运移过程研究进展 姚 孟,于胜超,张可馨,李海龙(4-170)隧洞突涌水指示西南岩溶大泉成因关系及水环境效应分析段天宇,成建梅,段 勇,李仲夏,陈 亮,黄盛财,谷 芝(4-183)咸淡水混合对珊瑚砂渗透性影响的试验研究李英豪,韩冬梅,曹天正,赵孝伟,宋献方,蔡砥柱(4-194) 考虑河床渗透性影响的基流退水过程解析模型王国梁,梁修雨(4-201) 基于蒸发法和联合测定仪测定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和非饱和渗 透系数的试验研究向峥宇,潘欢迎,邓 斌,刘延锋(4-210) 地下水停采后地面沉降区地下水氟的演化规律:以沧州市为例 孙丹阳,李和学,刘 强,李俊霞(4-218) 江汉平原地下水中有机质季节变化对氮反应迁移的影响许 洁,梁 莹,张振超,姜 雪,马 瑞(4-228) 基于P I V 技术研究不连通孔隙中残余D N A P L 的溶解速率 影响因素阮博阳,杨盼瑞,郭会荣,王 哲(4-241) MO D F L OW 岩溶暗河及出口的概化与模拟效果 张子琦,许 模,曹 聪,张 强,夏 强(4-250) 裂隙介质渗透性的升尺度转换研究董晓飞,胡 成,曹孟雄,张 涛,陈 刚(4-259) 广州某地下水污染场地监控自然衰减修复模拟袁昊辰,张幼宽,梁修雨(4-268) 基于格子B o l t z m a n n 法岩体裂隙粗糙特征对渗流的影响 王继刚,方明松,陈 刚,胡 成(4-279) 基于统计均质区方法的裂隙几何及渗流特性评价李露露,李牧阳,周志超,张秋兰,崔亚莉,邵景力(4-288)㊃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㊃工程地质界面:从多元表征到演化机理朱鸿鹄(1-1)㊃Ⅰ㊃基于μC T 技术的白鹤滩库区致密砂岩孔-裂隙三维成像特征研究孟 杰,李长冬,闫盛熠,朱文宇,洪望兵,付国斌,黄德崴(1-20)基于分布式声波传感的大地探测技术研究进展刘 威,朱鸿鹄,王 涛,程 刚(1-29) S -S A RⅡ技术的崩塌临灾应急监测原理及其应用刘冀昆,杨晓琳,王成虎(1-42) 渗流-应力耦合下侏罗系红砂岩力学及渗透特性试验研究 梁 劲,王 强,胡新丽,王 斌,宗 浩,王 剑,李岚星(1-52) 外基坑宽度对坑中坑条件下被动土压力的影响潘静杰,朱春柏,刘 伟,房 凯,刘念武(1-62) 不同含油㊁含水饱和度致密砂岩真三轴力学特征许鹏祥, 陈向东,刘 钊,程 鑫,屈怡倩,李秋实,马春晓,吴汉宁(1-70)藏东南多依弄巴流域冰湖溃决危险性评价陈 兰,范宣梅,熊俊麟,王 欣,窦向阳(2-258) 基于多期无人机影像的滑坡地表竖向变形测量模型试验与工程 应用丁要轩,龚文平,程 展,田 杉,赵 超,陈 琛(2-267) 四川珙县下软上硬山岭地貌斜坡地震动响应特征赵方彬,王运生,寇瑞斌,毕杨杨,向 超(2-279) 伊宁至阿克苏铁路那拉提山越岭段关键性工程地质问题遥感 解译与分析陈富强(2-288) 示踪实验在湾潭隧道涌水突泥判别中的应用徐啸川,徐光黎,魏文豪,李溢渊,薛 媛(2-297) 水压力作用下三峡库区侏罗系软岩裂纹扩展规律及力学机制简文星,潘永亮,李林均,李 豪,徐长江(3-1) 降雨入渗条件下堆积体边坡致灾因子试验分析翟淑花,于家烁,齐 干,刘欢欢,冒 建,王云涛(3-9) 反粒序砂土体内侵蚀及渗流特性变化规律试验研究宋宜祥,管景华,李彦奇,黄 达(3-16) 基于遥感技术的嘉黎江巴变形体稳定性评价与分析张占忠,陈富强,刘亚林,李 丹,杜世回,张晓宇(3-28) 连续排水边界下成层陆域吹填地基一维固结解析解张云鹏,王宗琴,宗梦繁,吴文兵,王立兴(3-38)基于E AH P 模型的市政隧道原位二扩四爆破效果评价 吴丹红,吴 立,闫天俊,何瑞冰,谢玲丽,董道军(3-46) 滑坡张拉变形区砌体房屋变形破坏特征数值模拟韩幽铭,桂 蕾,朱兴华,陈丽霞,余玉婷,陈 琴(3-55) 考虑管土接触状态的圆曲线顶管顶进力计算方法周雨恒,周 浩,袁 明,张 鹏,曾 聪(3-63)近似圆形矿坑边坡稳定性轴对称简化计算方法王 杰,吕加贺,谭 飞,刘礼领(3-72) 面向区域滑坡易发性精细化评价的改进斜坡单元法李 星,杨 赛,李远耀,殷坤龙,王 伟(3-81) 基于因素空间的露天采坑边坡稳定性评价易 富,孟兴涛,赵文华,杜常博(5-1) 基于A b a q u s 的软硬交错地层钻进过程仿真及动态特性分析 文国军,张冯豆,贺 鑫,刘浩杰,王玉丹,赵 权(5-10) 深埋层状围岩引水隧洞直眼掏槽爆破技术优化姜守国,罗帅兵,蒋 楠,孙建斌,周海波(5-20) 考虑温度效应下冻土层对桥梁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殷鹏程,孙义贤,庞于涛,王晓伟,朱维元(5-27) 干湿循环作用下云母石英片岩抗压性能劣化规律及机理李志刚,叶宏林,刘 伟,徐光黎,马 郧,朱 佳(5-36) 建设区顺层岩质滑坡地质力学演化模型:以万州铁峰乡麦地坪滑坡为例 王 禹,冯 霄,杜 娟,刘 洋,李 东,柴 波(5-43)基于M a t D EM 的黄泥扁滑坡支护效果分析王 飞,徐 楚,黎 伟(5-52) 清淤对软土地基古石桥地基变形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李逸鹏,马淑芝,贾洪彪,李 轩(5-61) 基于三维精细化数值模型的地下油库水封安全评价荆少东,许国辉,吴尚彬,刘晓忠, 李志华,刘乾灵,刘康能,张 彬(6-1)地下水封洞库单裂隙花岗岩纵波速度变化规律与预测模型曹洋兵,吴 阳,张 朋,江志豪,张思怡,黄真萍(6-12) 基于无人机L i D A R 仿地飞行技术的高陡边坡危岩体快速识别方法 庞 鑫,袁 明,卢 渊, 杜文杰,万道春,李 得,丁海锋,付晓东(6-21)基于多深度模型的钻孔结构面智能识别与量化分析张 野,陈金桥,李炎隆(6-31) 小尺寸模型在五峰隧道涌突水判别中的应用徐啸川,徐光黎,林高炜,李溢渊,马 郧(6-42) 原状黄土天然孔隙比定量评价方法高智慧,左 璐(6-53) 基于S B A S -I n S A R 和光学遥感影像的大型倾倒变形体变形演化 杨沛璋,崔圣华,裴向军,何 双,王 慧,梁玉飞(6-63) 掺砂率与干密度对膨润土收缩特性影响马鸿发,刘清秉,李 靖(6-76)㊃Ⅱ㊃㊃资源地质与工程㊃华南与花岗岩有关的稀有金属矿床和钨锡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 及其成因联系吴堑虹,周厚祥,刘 飚, 孔 华,裴进云,覃毅学,宗 琦,吴锟言,汤钰御(1-78)东昆仑东段中-晚三叠世区域岩浆-热液成矿系统井国正,王晓云,张志强,何俊江, 张里斌,王凤林,刘 颜,石文杰,谭 俊(1-89)鄂东南矿集区铜绿山-铜山铜铁金矿床三维地质建模与深部预测赵岩岩,吴昌雄,石文杰,刘冬勤,魏克涛,张 铭,谭 俊(1-112)黄铜矿微量元素对矿床成因类型的指示王启林,张金阳,严德天,闵 红,刘 曙,李 晨(1-126) 川西南大梁子铅锌矿床构造分级控矿规律与控矿构造组合样式 杨 博,韩润生,吴建标, 冯志兴,丁天柱,吴 鹏,龚红胜,李凌杰,袁 航(1-144)滇东南洒西钨铍矿床成矿流体来源和演化:来自流体包裹体和H -O 同位素证据盛 夏,张 达, 阙朝阳,毕珉峰,狄永军,祖世元,马慧慧(1-158)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研究进展李峰峰,叶 禹,余义常,郭 睿(1-170) 西藏阿里仲巴地块公珠错片麻岩锆石U -P b 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李生伟,韦梅华,黄 庭,刘 强(1-191) 海底麻坑的特征㊁分类与成因机制沈 奥,孙启良,蔡砥柱,邢子浩(1-204) 下侏罗统辛涅缪尔阶-普林斯巴阶界线地质事件研究进展 葛 禹,时志强(1-218)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中新生界断裂构造特征及演化曹自成,唐大卿,骆满嵩,姜忠正,洪才均,夏永涛,魏 华(1-226)塔里木盆地肖塘南地区走滑断裂特征与断溶体勘探研究李 梁,孙庭斌,陈迎楠, 张 怡,王玉珊,王 硕,赵 婧,王雅迪,李 栋(1-239)珠江口盆地白云东区古近纪挤压-伸展变形模式及勘探意义王福国,张向涛,梅廉夫,颜 晖,柳保军,张忠涛,刘 军(1-246)渝东南盆缘转换带五峰组-龙马溪组常压页岩气保存条件评价 刘义生,金吉能,潘仁芳,李笑天,朱正平(1-253) 高压压汞联合分形理论分析致密砂岩孔隙结构:以鄂尔多斯 盆地合水地区为例卢振东,刘成林,臧起彪,吴育平,杨熙雅,阳 宏,曾晓祥,李闻达(1-264)渤中19-6孔店组砂砾岩孔隙结构和渗透率估算模型宋 晨,杨 兵,张超谟,朱博远,张占松(1-274) 不同物源体系致密储层微观结构特征及成因分析:以陇东地区 樊家川和南梁长6段为例 王翀峘,魏钦廉,胡 榕,肖 玲(1-286)深层㊁超深层致密砂岩储层成岩相测井定量评价:以库车坳陷 博孜-大北地区为例刘宏坤,艾 勇, 王贵文,陈康军,蔡德洋,曹军涛,解宇强,李 栋,赖 锦(1-299)四川盆地川西坳陷须三段砂岩储层致密化过程定量模拟常 宇,刘明洁,张 庄,叶素娟, 杨映涛,伍 玲,张 玲,南红丽,谭秀成,曾 伟,连承波(1-311)基于汇水盆地的化探异常识别与评价:以东昆仑乌拉斯太地区 1ʒ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为例黄啸坤,魏俊浩,石文杰,张新铭,高 强,王 双(1-324) 渤中凹陷西南洼东营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 阳 宏,刘成林,王飞龙,汤国民,李国雄,曾晓祥,吴育平(1-339)南堡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沉积环境和物源:来自微量和稀土元素 地球化学的证据静禹钱,雷 闯,刘克栋,李振华(1-350) 河南板厂铜钼多金属矿床钻孔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预测姚 娟,张霄旭,卢声媛,陈 磊,秦 雷(2-1) 四川西昌米市盆地砂岩型铜铼矿中沥青特征及与铜㊁铼富集成 矿的关系 陈榜巧,梁 斌,郝雪峰,唐 屹,潘 蒙,彭 宇(2-11)宁夏卫宁北山地区金场子金矿区找矿模型及成矿预测海连富,陶 瑞,张晓军,刘安璐, 刘金科,魏俊浩,白金鹤,李海峰(2-19)不同国别进口铁矿石矿物学特征分析:来自显微组分和元素分析的约束 张子傲,刘恩涛,许家省,严德天,刘 曙,闵 红(2-33)湖北庙垭杂岩体富硅碳酸岩成因及其对稀土成矿的指示意义 胡寅秋,邬 斌,任 倩(2-41) 巴西桑托斯盆地C 区块火成岩发育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赵 健,张 洁,赵俊峰,任康绪,王朝锋,郭 渊(2-60)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彬长区块延长组长6-长7段深水重力流沉 积特征分析萧高健,骆 杨,刘洪平(2-69) 琼东南盆地北部中生代凹陷特征及油气成藏条件初探朱继田,杨希冰,胡向阳,罗 威,李 勇,毛雪莲,冯士信(2-83)基于深度生成模型的河道砂建模方法高小洋,何文祥,胡 勇(2-94) 川东北元坝西部须家河组致密砂岩裂缝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 黄彦庆,肖开华,金武军,王 爱,刘志远,王濡岳(2-105)㊃Ⅲ㊃海陆过渡相优质页岩测井识别:以鄂尔多斯盆地大宁-吉县地区山2段为例史 彪,吴 丰, 李树新,梁 芸,习研平,代 槿,石祥超,赵 辉(2-115)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新近系储层菱铁矿胶结物成因及对物性的影响杨 娇,戴建文,吴雪晴,涂 乙,董 硕,李 琦(2-127) 长岭断陷龙凤山地区断裂与火石岭组火山岩油气运聚关系 金 帅,蒋有录,苏圣民,陈杏霞,侯 帅(2-137) 古地貌恢复及其对重力流沉积砂体的控制作用:以鄂尔多斯盆地 三叠系延长组长73亚段为例杨哲翰,刘江艳, 吕奇奇,罗顺社,周新平,李士祥,张 严,张孝国(2-146)南堡凹陷东北部东二段重力流砂岩储层发育规律李 聪,鲜本忠,王鹏宇,陈 蕾,田荣恒,杨荣超,陈思芮(2-159)压力及温度对碳酸盐岩声波速度与频谱特征的影响实验侯连浪,刘向君,梁利喜,石 新,马修刚,曹 雯(2-170) 基于C T 扫描技术的低渗油藏水敏效应后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胡心玲,雷 浩(2-178) 基于定向半变异函数的裂隙网络空间变异性分析黄 宇,杨荣森,韩晓东,范建伟,倪春中(2-186) 朝阳沟阶地扶杨油层微观孔隙结构及渗流机理分析赵 军,闫文雯,徐 通,白雪晶,张洪谋,马继升,杨 威,杨裕庆,赵 强,薛东安,李 卓,李思涵,丛 琳(2-194)减氧空气与轻质原油低温氧化反应特征王云飞,魏建光(2-207) 基于分数阶最优控制网络的复杂勘探随机噪声消减方法杨文博,盖永浩,张文祥,邓 聪(2-214) 青藏高原挠曲均衡重力异常特征及其地质意义张星宇,杜劲松,陈 超,梁 青(2-223) 南海西南次海盆V 型尖端地壳岩石圈最终裂解的特征及过程 罗 盼,高圆圆,王厚金,任建业(2-234) 河套盆地吉兰泰构造带狼山分支断层活动特征及其控藏作用 刘滨莹,张宏伟,王 芳,王 鹏,郭增虎,刘东民,王 雷,万照飞(2-247)含氧官能团修饰的石墨表面润湿性及其对气水分布的影响熊 健,唐俊方,周 雪,刘向君,梁利喜(3-93) 四川盆地复兴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其主控 因素彭 伟,舒 逸,陈绵琨,刘皓天,肖 雄,管文静(3-102) 鄂尔多斯盆地典型夹层型页岩油地质特征及潜力评价:以宁228井长7段为例辛红刚,田 杨,冯胜斌,岳贤和,陈薪凯,淡卫东,罗顺社(3-114)东营凹陷沙三段古水介质盐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刘鑫金,刘惠民,杨怀宇,张鹏飞(3-125)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精细刻画方法:以南堡凹陷 M 油田东一段为例曲丽丽,段 健, 余成林,林伟强,邱宇威(3-134)四川盆地绵阳-长宁拉张槽中段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裂缝脉体特征及古流体活动过程陈丽清,吴 娟, 何一凡,蒋前前,吴 伟,罗 超,杜国正(3-142)碎屑岩系不同沉积体系的沉积正演方法综述万 力,黄 秀,张志杰,袁选俊,陈星渝(3-153) 致密砂岩气藏不同岩石相孔喉结构对气水相渗特征控制机理: 以鄂尔多斯盆地东胜气田J 72井区下石盒子组储层为例赵丁丁,侯加根,王秀杰,刘钰铭,陈儒贤,张占杨(3-163)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动力学研究进展郁桂刚,欧文佳,吴 翔,宁伏龙,张 凌(3-175) 哈盆地胜北洼陷中侏罗统致密砂岩储层孔隙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陈淑鹏,蔡苏阳,梁 云,胡前泽,肖七林(3-189) 柴达木盆地扎哈泉地区新近纪物源分析潘双苹,胡光明,李积永,肖红平,吴 帆,范琳琳(3-201) 胶莱盆地东北缘前垂柳金矿床S ㊁P b 同位素组成:对成矿物 质来源的指示韩小梦,郭云成, 段留安,王建田,赵鹏飞,王利鹏,喻光明(3-210)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下白垩统铀成矿模式王龙辉,剡鹏兵,焦养泉,吴立群,张字龙,荣 辉,张 帆,李振成,钟伟辉(3-222)成矿动力学数值计算模拟研究进展:理论㊁方法与技术陈伟林,肖 凡(3-234) 川东红星地区吴家坪组富有机质页岩特征与发育控制因素 王必金,包汉勇,刘皓天,张 莉,赵 帅(5-70)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细粒湖底扇沉积及其页岩油 储层意义康积伦,王家豪,马 强,李纯泉,陈鑫鑫(5-82)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下石盒子组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及 可动流体特征何 云,王瑞飞, 张占杨,王濡岳,尹 帅,何维领,陈瑞娜,肖 雪(5-94)转换斜坡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以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始新统为例陶文芳,葛家旺,雷永昌,李旭彪,朱筱敏(5-103) 贵州铜仁坝黄牛蹄塘组黑色岩系有机质富集机理白 洋,谢 宏,王孟斋,卢正浩(5-115) 岩层滑动镜面反射研究现状及其在页岩气保存中的应用㊃Ⅳ㊃王宇帆,徐 尚,温雅茹,苟启洋,张志垚,王政凯(5-128) 华北板块南缘早二叠世煤中微量元素赋存特征及主控机制 袁铎恩,边家辉,刘紫璇,张利伟,潘思东(5-138) 鄂西北杀熊洞铌-稀土矿床烧绿石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及其 形成机理秦志军,周 豹,苌笙任,苏建辉,邵 辉(5-150)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复兴屯银铅锌多金属矿床中闪锌矿的主 微量元素组成特征及其地质意义张 青,张 成,段海龙,徐宏国,张 欣(5-161) 松辽盆地南部海力锦地区上白垩统姚家组砂岩物源示踪及其 构造背景综合研究:来自岩石地球化学及锆石U -P b 年代学 的制约臧亚辉,李继木,宁 君,王海涛(5-175) 松辽盆地现今地温场特征及控制因素张翘然,肖红平,饶 松,施亦做,李文靖,黄顺德,胡光明(5-191)基于岩相和地球化学特征的沉积古地貌恢复新方法:以川中 栖霞组为例饶诗怡,伏美燕, 邓虎成,吴 冬,胥 旺,陈 培,郭恒玮(5-205)湖北宜昌下白垩统五龙组风成砂的发现及其物源分析王 倩,肖国桥,高 慧,秦世玉,黄咸雨(5-214) 纳米颗粒对活油中沥青质分散潜力探讨展转盈,倪 军(6-86) 渭河盆地南缘早更新世风成相和湖相沉积环境演化王 婷,张 航,孙有斌(6-95) 江汉盆地新生代早期河流演化研究:来自地表河流和盆地钻孔 碎屑锆石U -P b 年龄的约束张 洋,陈孝康,林 旭,李长安,刘海金,刘 杰(6-106) 莺歌海盆地东方区黄流组一段海底扇地震沉积学研究党亚云(6-118) 南海南部北康盆地晚中新世以来深水沉积单元时空分布特征 及其控制因素苏海霞,刘 姗, 张 莉,苏 明,黄书勤,雷振宇(6-129)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63重力流沉积特征舒 婷,刘桂珍,郭 健(6-140) T e r m i t 盆地上白垩统Y o go u 组烃源岩埋藏史㊁热演化史和生 烃史模拟王 涛,王 洋, 袁圣强,毛凤军,刘计国,郭小文,杨 锐(6-151)鄂尔多斯盆地WL 地区延长组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结构差异成因张芥瑜,张凤奇, 刘 阳,武富礼,闫凤平,谢 冲,张兰馨(6-162)高尚堡油田高3102断块沙三2+3亚段中低渗透储层可动流体赋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陈儒贤,侯加根(6-174) 山西塔儿山-二峰山地区新民铁矿床F e 同位素特征及其成 矿指示意义相 轩,白 洋,冯志强, 任大陆,白 阳,苗洪运,王 米,侯建斌,郝书清(6-187)贵州织金新华戈仲伍组含磷岩系沉积环境对成磷作用的制约汪宇航,谢 宏,张 兰,王昌建,卢正浩,白 洋,王孟斋(6-201)㊃环境地质与水文地质㊃动网格在非饱和-饱和界面数值模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刘 玲,魏亚强,陈 坚,李 璐,牛浩博,殷乐宜(1-360) 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湿地沉积物氮形态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朱鹏光,甘义群,赖咏毅,尤 悦,姜 颖(1-369) 铜同位素及其在环境污染示踪中的应用进展韩 嫣,胡雅婷,王 倩,石明辉,周 炼(1-378) 水土质量调查评价与人群健康关系的融合路径研究王新峰,龚 磊,刘元晴,宋 绵, 张梦南,吕 琳,魏建朋,马学军,孟顺祥(2-305)贵州省湿地碳储量与碳中和潜力分析张美琪,陈 波,赵 敏(2-315) D N A P L 场地污染通量升尺度预测的敏感性分析宋美钰,施小清,康学远,吴吉春(2-327)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沙化区典型植物的雨季水分来源 黄 鹏,周爱国,马传明,刘 左,张泽琛,白耀楠(2-336) 典型地球化学与水文地质特征对污染物自然衰减影响研究进展 赵 萌,姜永海,冯 帆,贾永锋,廉新颖,尚长健,臧永歌(3-250)基于保护敏感目标的场地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徐迎春,杨丽虎,宋献方,殷乐宜,陈 坚,谢月清(3-262)鄂尔多斯盆地堡寨淖湖盆系统生态环境变化的驱动力卢艳莹,王文科,赵 明,马稚桐,闫姿呈,井江楠(3-272) 贵州省毕节市米底河地热特征及形成机理林华颖,裴 鹏,邹 行,焦安军(3-281) 古堆-南梁泉域岩溶水环境问题现状与泉源区保护王志恒,梁永平,史浙明,申豪勇,张松涛, 赵 一,谢 浩,赵春红,唐春雷(5-228)基于结合水膜厚度变化的红黏土收缩机理研究张亚彬,左双英,吴道勇,杨国生(5-241) 基于随机森林的电容式土壤水分传感器校准研究㊃Ⅴ㊃汪 正,胡 顺,马 瑞,孙自永,葛孟琰,王俊友,乔树锋(5-249)不同测试条件下砂样电阻率特性试验研究袁淑卿,孙蓉琳,邢锦兵,肖 巍(5-257) 喻家山土壤含水率对次降雨事件的响应及影响因素 孙蓉琳,王梦迪,陈 阳,马倩芳(6-215) 西宁盆地南部天然C O 2泄漏和浅部含水层响应 郑长远,雷宏武,崔银祥,白 冰,季 备,刘阳阳(6-223) 陆地地质环境微塑料污染研究现状与展望朱丽萍,陶雪晴,万愉快,何 稼,李明东(6-233) 露天矿山生态修复中的土壤重构试验梁世伟,许 领,胡而已(6-242)㊃新技术新方法㊃城市全空间三维模型数据一体化集成管理关键技术及应用徐德馨,彭汉发,肖 杰,杨其菠,李三凤,刘 辉(1-388) 北京新航城地区地面沉降演化规律及多源监测方法对比研究 刘 贺,罗 勇,雷坤超,崔文君,齐鸣欢,赵 龙,孔祥如(1-398)无人机在沉积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孙信尧,王 平,张 宏,郭玉杰,郭 飞(1-407) 随钻核磁共振测井在南海文昌油田低阻油层流体识别中的应用 骆玉虎,张恒荣,汤 翟,吴一雄,袁 伟(1-420) 基于数字岩心技术的岩石孔渗特征研究:以海外J 油田孔隙型 碳酸盐岩油藏为例赵华伟,廉培庆, 易 杰,段太忠,张文彪,刘彦锋(2-347)不同冷却时间对高温花岗岩可钻性实验研究陈 帅,石祥超,高雷雨,唐 杨,李清鲮(2-356) 融合储层纵向信息的机器学习岩性识别方法张 驰,潘 懋,胡水清,胡亚斐,阎逸群(3-289) 台阶式双面加筋路堤地震响应规律研究樊 成,熊克健,刘 杰,刘华北(3-300)苏北盆地古近系阜宁组页岩工程品质测井评价李红斌,王贵文,庞小娇,刘小平,王高成,舒红林,罗瑀峰,刘梦才,赖 锦(3-311)基于高压电脉冲破岩损伤模型的破岩过程研究肖一标,段隆臣,李昌平,康积锋,李 傲(3-323) 基于蚁狮优化算法的瑞雷波频散曲线反演 王一鸣,宋先海,张学强(3-331)基于改进F CM 聚类算法的三维重力反演刘乃征,朱培民,杜利明(3-338) 基于地球化学数据的多图幅台阶效应与试验校正的多种方法 优选王 双,张声桃,魏俊浩, 胡 月,井国正,李文君(3-350)溶孔-裂隙复合网络的随机生成及其数值网格化鲁海峰,宁明诚,张 元,梁修雨(5-264) 矿体三维可视化建模技术在成矿模式分析中的应用唐 骥,蒋 潇,姜雪莲,包金坤,姚丽香,席万鑫(5-273) 基于无监督学习的多参数储层评价:以蒲包山地区下三叠统 飞仙关组礁滩储层为例李 阳,代宗仰, 张洁伟,肖朵艳,李 丹,赵晓阳,李 甜,黄 澜,黄囿霖(5-285)基于轮廓线层间形态插值的三维地质隐式曲面重构 王 权,邹艳红(5-293) 基于G R U -C N N 网络的隧道裂缝实时检测算法文国军,高晓峰,毛 宇,程斯一(6-249) 大范围地质体分块建模方法花卫华,宿紫莹, 朱玉华,段剑超,张 文,庞世龙,肖海清,刘修国(6-257)利用古地磁学方法恢复钻孔岩心原始方位可靠性的探讨:以塔里木盆地钻井为例谌微微,杨风丽, 庄 圆,徐铭辰,胡虞杨(6-266)页岩纹层的测井评价方法研究:以川南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例 谭玉涵,张凤生,姚亚彬,吴 恒,年 涛(6-281) 湖南茶陵盆地上白垩统戴家坪组红层的古地磁研究金登奎,李永祥(6-297) 羌北地块上志留统龙木措上组岩石磁学特征王保锋,程 鑫,姜 南,卫弼天,张伟杰,吴 珂,许鹏祥,周亚楠,刘雨纯,吴汉宁(6-310)㊃Ⅵ㊃。
一级学科___环境科学与工程___ 英文名称 Environmental Science

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报表)一级学科名称环境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名称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二级学科代码083001、083002、083020培养方案负责人高会旺联系电话66782977电子邮件hwgao@分管院长签字:院(系)盖章填表日期:2007 年7 月30日一级学科:____环境科学与工程_____________英文名称: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代码:____08300________________一、学科简介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设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涵盖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三个博士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三个硕士点。
设有环境工程工程硕士点和管理工程硕士点。
设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两个二级学科均为山东省重点学科。
环境科学是国家重点学科,山东省“十五”和“十一五”强化建设的重点学科。
持有国家环境评价甲级证书。
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学院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
本学科点现有教学科研人员68人(包括外聘1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 2人(包括校外博导10人),教授33人(包括外聘12人),副教授16人,另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双聘院士2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2人。
教学科研人员中81%具有博士学位,高级职称人员中70%具有国外留学或访问经历,45岁以下学术带头人及学术骨干占教师总数的70%,形成了以“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新世纪优秀人才、“973”课题、国家基金重大和重点项目负责人为学术带头人的学缘结构和年龄合理的学术团队。
经过“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本学科点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有大型仪器设备总价值达2000余万元,形成了功能完备的海洋环境现场观测、室内分析测试和数值计算等研究和人才培养平台。
实验室总面积约4000m2。
黑龙江黑河八车力金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12 构 . 造
区内地层主要有库纳尔河组 、 蔺家屯组 、 白山组 、 龙江组 、 孙吴组及 白土山组【 。区内岩浆活动频繁 , l j
形 成多 种类 型 的岩 浆 岩 , 括 印支 期 花 岗岩 、 山期 包 燕
侵入岩和火 山岩 。印支期侵入岩主要见有花 岗闪长 岩及二长花 岗岩 。花 岗闪长 岩 由斜长石 (0 ) 条 7% 、 纹 长石 (5 ) 石英 (5 ) 成 , 长花 岗岩 由斜 1% 和 1% 组 二 长 石 ( 0 ) 条纹 长石 ( 0 ) 石英 ( 5 ) 4% 、 3% 、 2 % 和暗 色矿 物( %) 5 组成 。燕 山期侵入岩主要见有 闪长岩 、 碱长 花 岗岩 、 晶闪 长 岩 。 区域 构 造 比较 复 杂 , 分 为 褶 细 可
1 矿 区 地 质 特 征
11 地 . 层
区 内 出露 的地 层 仅 有 中生界 三 叠 系 下统 蔺 家 屯
收稿 日期 :0 8—0 0 20 6— 2
1 2 长 30 倾 向南东 , ~1m, 6 m, 倾角 6 。 7 。 间, 5 ~ 5之 脉
作者 简介 : 国辉(97 )男 , 龙江哈尔滨人 , 许 16一 , 黑 副经理 , 地质工程师 , 主要从事 地质找矿科 研反管 理工作 ; 龙江省伊舂市 嘉荫县 , 黑 黑龙江 乌拉
构造影响和破 坏 , 已残缺不全 。在洪 湖吐河上 游一
带, 由石 炭 系下统 组成 的复背 斜 , 背斜 轴 呈北 西 向 , 其 但被 断层 破坏 而 延 伸 不 远 。 区域 性 断 裂 构 造 可 分 为 北 东 向和 北西 向两 组 , 北东 向断裂 明显 控制 碱 长花 岗
碱长花岗岩岩体侵 入。岩体下盘与黑色板岩接触带 走向为北东 4 。 倾 向南东 , 角为 8 。 接触 带呈 波 0, 倾 0,
土动力学实验报告

土动力学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土动力学实验引言:土动力学是地震工程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通过对土体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变化和响应进行研究,可以为建筑设计和工程建设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地震环境下土体的动力特性,探究土体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行为。
实验目的:1.了解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2.学习使用土动力学仪器进行实验操作3.观察土体在地震荷载下的变形和破坏特性实验装置和方法:本实验使用了土动力学实验装置,包括振动模拟装置、土样容器、位移传感器等。
具体实验步骤如下:1.准备土样容器,将实验土样填充到容器中,并按照一定密实度加压。
2.将振动模拟装置固定在土样容器的一个侧面,调整振动模拟装置的频率和幅度。
3.连接位移传感器,测量土样容器在地震荷载下的位移变化。
4.启动振动模拟装置,进行模拟地震荷载下的振动实验。
5.记录土样容器的位移变化,并观察土样的变形和破坏特性。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得到了以下实验结果:1.随着振动模拟装置振动频率的增加,土样容器的位移呈现出周期性变化。
在低频率下,土样容器的位移变化较小;而在高频率下,土样容器的位移变化较大。
2.随着振动模拟装置振动幅度的增加,土样容器的位移幅度也增加。
在小振幅下,土样容器的位移变化较小;而在大振幅下,土样容器的位移变化较大。
3.在地震荷载的作用下,土样容器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形和破坏。
土样容器上表面出现了裂缝和滑动现象,部分土样颗粒发生松动。
4.土样容器的变形和破坏行为受到土样的密实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
密实度较高的土样容器在地震荷载下的变形和破坏较小;湿度较高的土样容器在地震荷载下的变形和破坏较大。
讨论与分析:通过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振动频率和振动幅度是影响土样容器位移变化的重要因素。
随着频率和振幅的增加,土样容器位移幅度增大,说明土样对地震荷载的响应较为敏感。
2.土样容器的变形和破坏行为与土样的密实度和湿度密切相关。
埕北海域底质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及其动力环境意义

埕北海域底质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及其动力环境意义田动会;冯秀丽;姜波;滕珊;姜建新;王晓明;王晓磊【摘要】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181 grain size testing data which sampled in Chengbei sea area,and the application of Flemming triangular diagram method in the study area,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diments are mainly composed of silty sand,sandy silt,silt and clayey silt.Grain size is comparatively coarse,and the grain size frequency curves are mostly unimodal pattern.Dynamic environment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sediments in the study area are mostly suspensible and sahatory.Grain size characteristics and sedimentary response strength are symmetrical along the water depth of 6 m and 12 m.Distribution and transport of sediments along the water depth of 12 m are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wind wave,and controlled by the zone of wave breaking along the water depth of 6 m.%通过分析181个埕北海域底质沉积物样品的粒度资料,并应用Flemming三角图示法对研究区进行沉积动力环境分区,结果表明:研究区底质沉积物主要为粉砂质砂、砂质粉砂、粉砂和黏土质粉砂4种类型,整体上由岸向海粒度呈现细-粗-细的分布特征,且呈条带状与岸线平行;粒度相对较粗,粒径频率曲线多以单峰为主,分选中等偏差,多为正偏;沉积动力环境分区表明该海域沉积物多以悬浮和跃移为主;粒度特征和沉积动力强度以6m和12m等深线为轴对称分布,12m水深等值线两侧沉积物的分布类型和运移趋势主要受季节的风浪变化控制,6m水深等值线两侧沉积物分布和运移趋势主要受波浪破碎的紊流作用控制.【期刊名称】《海洋通报》【年(卷),期】2017(036)005【总页数】8页(P554-560,577)【关键词】埕北海域;底质沉积物;粒度分布;沉积动力环境【作者】田动会;冯秀丽;姜波;滕珊;姜建新;王晓明;王晓磊【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山东青岛266100;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山东青岛266100;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山东青岛266100;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山东青岛266100;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山东青岛266100;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山东青岛266100;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山东青岛266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6.21埕北海域沉积动力环境较为复杂,因其蕴含丰富油气资源,历来颇受专家学者关注。
工程测试基础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现代工业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工程测试作为确保产品或系统性能和质量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实验旨在通过基础的工程测试方法,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工程测试的基本原理、测试方法和测试工具,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程意识。
二、实验目的1. 理解工程测试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掌握常见的工程测试方法,如力学性能测试、电学性能测试、光学性能测试等。
3. 熟悉测试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方法。
4.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
三、实验内容1. 力学性能测试(1)实验原理力学性能测试是研究材料或构件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规律,主要包括拉伸测试、压缩测试、弯曲测试等。
(2)实验仪器拉伸试验机、压缩试验机、弯曲试验机、万能试验机等。
(3)实验步骤① 按照测试要求,将试样安装在试验机上;② 开启试验机,逐渐增加载荷,观察试样的变形和破坏情况;③ 记录试验数据,如载荷、变形、断裂载荷等;④ 分析测试结果,得出材料或构件的力学性能指标。
2. 电学性能测试(1)实验原理电学性能测试是研究材料或器件的电学特性,如电阻率、电容率、电导率等。
(2)实验仪器电阻测试仪、电容器测试仪、电导率测试仪等。
(3)实验步骤① 按照测试要求,将试样连接到测试仪上;② 开启测试仪,进行测量;③ 记录测试数据,如电阻、电容、电导率等;④ 分析测试结果,得出材料或器件的电学性能指标。
3. 光学性能测试(1)实验原理光学性能测试是研究材料或器件的光学特性,如折射率、反射率、透射率等。
(2)实验仪器折射率仪、反射率仪、透射率仪等。
(3)实验步骤① 按照测试要求,将试样放置在测试仪上;② 开启测试仪,进行测量;③ 记录测试数据,如折射率、反射率、透射率等;④ 分析测试结果,得出材料或器件的光学性能指标。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力学性能测试结果通过对不同材料的拉伸、压缩、弯曲试验,得出材料的弹性模量、屈服强度、抗拉强度等力学性能指标。
第九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2号通知

第九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2号通知四年一届的全国工程地质盛会—第九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将于2012年10月21日至25日在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召开。
来自全国各地不同部门与行业的专家学者,将全面地回顾总结近年来工程地质的进展与取得的成绩,展望畅谈未来的发展方向,紧密结合国家发展需求,促进工程地质更好地服务于人地和谐的社会与经济建设。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承办单位:※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协办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中国科学院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北京)※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山东大学※同济大学※防灾科技学院※中节能建设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山东省地质矿产勘察开发局※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山东省城乡建设勘察院※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岛)※中国石油天然气华东勘察设计研究院岩土工程公司※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青岛地质工程勘察院※青岛滩海工程咨询研究院中国.青岛2012年10月21日-25日大会顾问委员会:主席:王思敬委员:(按姓氏笔划为序)马德毅卢耀如关凤峻刘宝珺刘保华孙广忠孙钧何起祥宋振骐张苏民张咸恭张倬元李佩成李焯芬肖树芳陈祖煜吴德星孟伟林学钰罗国煜郑颖人姜建军柴育成袁道先顾宝和黄鼎成谭周地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黄润秋副主席:唐辉明殷跃平彭建兵施斌王清委员:(按姓氏笔划为序)马巍马国彦化建新文冬光韦昌富丰明海王家鼎王恩志王立忠邓伟邓建辉叶为民叶银灿史宏达孙进忠孙永福任建国伍法权刘羽刘汉龙刘汉东刘传正刘松玉朱合华朱维申许强许再良何满潮吴树仁张炜张永双张训华李广诚李广雪李天斌李术才李铁刚李培英李晓昭陈剑平汪稔杨书涛周平根周翠英尚岳全尚彦军岳中琦武威郑宏郑东生姚仰平姚玉鹏柳源胡新丽胡瑞林胡卸文赵法锁郝爱兵项伟徐卫亚贾永刚唐春安唐益群殷坤龙殷建华秦四清顾国荣高世科高会旺崔鹏谌文武隋旺华彭土标彭轩明焦赳赳蒋明镜董平韩文峰雷明堂廖红建薄景山大会组织委员会:主席:彭轩明副主席:李华军孙永福伍法权秘书长:贾永刚副秘书长:印萍郑彦鹏宋玉环委员(按姓氏笔划为序)于广明牛富俊文世鹏王在泉王建华王治良王殿斌包惠明付宪章石丙飞石振明冯志仁乔社刘强刘涛刘小丽刘乐军刘正银刘红军刘建昌刘建斌刘锦昆曲立清朱子仁朱长歧孙振波吕三和安英杰祁生文伊丕厚许国辉闫兴利邵新鹏严学新李晓李文平李同录李晓春李爱国李清平李新勇李铁锋李希志迟建平吴青柏宋玉鹏宋建波张卫明张庆德张志阔张志豪张强勇杨俊杰汪发武范文来向华苏玉玺苏培东陈昌彦陈追田陈殿强单红仙孟庆生庞绪贵郑桂森郑建国段彦超胡光海赵继增荆少东贺可强徐杨青徐军祥贾超原晓军郭秀军阎长虹常允新康凤新盛连成曹雪晴黄舰黄武黄雨褚忠信简文彬雷坤熊巨华谭立香顔景生大会主题:工程地质与地质环境保护大会议题与学术召集人:议题1:海岸带与海洋工程地质议题2:岩土体工程地质特性议题3:重大工程的地质问题议题4:城市地质与环境保护及地下空间开发议题5:强震区工程地质与灾后重建议题6:重大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防控议题7:工程地质新观点理论与方法技术议题8:工程地质教育与学科发展各议题论文召集人见大会网站。
动力工程师传热学实训报告

传热学是研究热量传递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是动力工程领域的基础学科之一。
为了提高动力工程师的专业技能,本人在实训期间进行了传热学实训,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掌握了传热学的基本原理、计算方法和工程应用。
二、实训目的1. 理解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2. 掌握传热学的基本计算方法;3.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工程应用能力;4. 深入了解传热学在动力工程领域的应用。
三、实训内容1. 传热学基本理论在实训期间,我学习了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传热方式。
通过学习,我了解了热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传热方式的特点、影响因素和计算方法。
2. 传热学计算方法实训过程中,我学习了传热学计算方法,包括稳态传热和非稳态传热的计算。
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计算,我掌握了传热学计算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3. 传热学工程应用实训期间,我学习了传热学在动力工程领域的应用,如热交换器、冷凝器、蒸发器等设备的传热计算和优化设计。
通过学习,我了解了传热学在动力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4. 实际操作为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我在实训期间参与了以下实际操作:(1)热传导实验:通过实验,我了解了热传导系数的测定方法和实验操作技巧。
(2)对流实验:通过实验,我掌握了对流换热系数的测定方法和实验操作技巧。
(3)辐射实验:通过实验,我了解了辐射传热的计算方法和实验操作技巧。
1. 理论知识方面:通过实训,我对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传热方式有了深入的理解,掌握了传热学的基本计算方法。
2. 实际操作能力方面:通过实训,我掌握了传热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巧,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3. 工程应用能力方面:通过实训,我了解了传热学在动力工程领域的应用,为今后的工程实践打下了基础。
五、实训体会1. 重视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在实训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重要性。
只有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才能真正掌握传热学的知识和技能。
2. 注重实验方法和技巧:实验是验证理论、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专业知识,课程性质:选修
一、课程介绍
1. 课程描述
工程动力地质学现在也称为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是研究地质体在地质内外动力作用下其相应与变化的课程,其不仅具有自己的理论分析体系,同时实践性也较强。
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实验就是工程动力地质学的实践部分课程,是学生学习和运用工程地质学相关知识开展工程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防治研究的实践课程,为本专业地质灾害防治模块的特色必修课。
目前在编制此课程大纲时,涉及的课程内容包括:振动作用下砂土液化实验、抽水的地面沉降实验、渗透变形实验、地基或斜坡稳定性实验。
学生也可根据自己兴趣,结合实验室条件,开展波浪作用下岸滩变化实验、硐室开挖稳定性实验(碎块岩体洞顶稳定最小高度-顶板厚度)等。
Engineering dynamic geology is now also known as engineering geological analysis principles. It is a course that studies the corresponding and changes of geological bodies under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dynamics of geology. It not only has its own theoretical analysis system, but also has strong practicality. Engineering dynamic geological experiment is the practical part of engineering dynamic geology. It is a practical course for students to learn and use engineering geology related knowledge to carry out engineering geological problems and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research. It is a characteristic compulsory course for the professional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module. At present, when compiling this syllabus, the courses involved include: sand liquefaction experiment under vibration, ground settlement experiment by pumping water, seepage deformation experiment, foundation or slope stability experiment. Students can also carry out beach change experiments under wave action and chamber excavation stability experiments
- 2 -
(minimum height of cave roof stability-roof thickness) based on their own interests and laboratory conditions.
2. 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课程内容为基础知识,针对其中常见的工程建设中的地质问题砂土液化、地面沉降、渗透变形、地基稳定性等,从实验方案设计、试验设备和仪器准备、到实验具体实施,由学生自主开展实验,教师提供辅助指导的方式开展。
由于每个实验均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耗时很长,因学时有限,在组织实施时,以分组的形式进行,及每组学生具体执行一个实验,其他实验组的学生以观摩形式学习。
实验进行的流程为:学生分组—确定实验项目—研讨撰写实验方案—教师参与进行方案确定—实验准备—实验实施—为其他实验组学生提供观摩讲解—汇报实验成果并提交最后实验报告。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是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实验的理论指导课。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防治研究的实验设计和实施能力。
主要使学生掌握开展研究实验的一般程序、方法、步骤、规程规范等;获得对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分析、绘图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具备对问题思考见解的表达能力、工作组织和沟通能力、自我推动工作开展能力;通过整个实验的开展,使学生具备从课堂理论知识向工作实践转化的能力,并以自主开展实验而获得文献查阅、工程问题场景设计和抽象概括能力等(未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
三、学习要求
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实验锻炼学生具备综合分析和实验能力以及学术交流能力的综
- 2 -
合性设计性的实验课程。
对学生开展实验要求做到一下几点:
(1)积极主动学习。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把握相关实验的设计和实施内容、步骤、仪器设备等内容后,形成自己的实验思路。
(考核点—汇报形式)
(2)小组认真研讨分析。
以每个实验小组为单位,要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分工合作撰写出实验方案。
(方案报告—考核点)
(3)对形成的实验方案要进行汇报评估修改审定。
每个实验小组形成的初步实验方案,要进行汇报,由指导教师参与评估,根据评估意见对实验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在经过指导教师审定后,才能进入实施阶段。
(汇报表达—考核点)
(4)实验方案中要有安全保障措施,实验过程中要落实和改进安全措施。
(5)要经过小组成员的研讨,形成实验研究成果,撰写出规范的总结报告。
(报告—考核点)
(6)要对其他小组同学现场讲解本小组的实验工作概况、进展及成果。
(汇报表达—考核点)
四、教学进度
- 2 -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张倬元等编著. 北京:地质出版社. 2016.1 (ISBN:978-7-116-09636-3)
2.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北京: 中国计划出版社. 1999.10 (GB/T 50123-1999)
六、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D :A.闭卷考试;B.开卷考试;C.论文;D.考查;E.其他。
(二)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 2 -
《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实验》实验方案与实验报告教师评价表
D等级必须3为良好。
A-3优及以上且其他为良好及以上;B-2优及以上且其他为良好及以上;C-3良好及以上且其他为一般及以上;D-2良好及以上且其他为一般及以上。
- 2 -
七、学术诚信
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行为。
他人的想法、说法和意见如不注明出处按盗用论处。
本课程如有发现上述不良行为,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取消本课程的学习成绩。
八、大纲审核
教学院长:院学术委员会签章: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