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的资源环境特征

合集下载

京津冀平原区土壤环境质量和土地资源分布特征

京津冀平原区土壤环境质量和土地资源分布特征

京津冀平原区土壤环境质量和土地资源分布特征郭莉【摘要】以京津冀平原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土壤中As、Pb、Cd、Hg、Cu、Cr、Zn和Ni等8个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特征,对土壤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京津冀平原区土壤环境质量整体优良,部分地区土壤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主要分布在北京中心城区、天津城区和蓟县、河北省石家庄市、保定市、唐山市和秦皇岛市等地区,该成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优先保护方面提供了土壤环境质量状况依据,对重度污染土地要进行严格管控,做到京津冀协同治污.结合土壤中硒和钾的含量特征,以硒含量大于0.3mg/kg和全钾含量大于2.5%圈定了富硒和富钾土地资源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平原东北和冀西南地区,该成果可为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提供依据.【期刊名称】《城市地质》【年(卷),期】2017(012)002【总页数】5页(P60-64)【关键词】京津冀平原区;土壤环境质量;硒;钾【作者】郭莉【作者单位】北京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北京 10019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3京津冀地处京畿重地,面积约21.6万km2,背依高原,面向海洋,西北山峦重叠、东南平原辽阔,自然条件优越、战略地位重要。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土壤污染问题,土地资源合理规划等问题逐渐受到关注。

系统梳理京津冀地区土壤地质调查成果,研究京津冀地区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土地资源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充分发挥地质调查成果在土地资源管理、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中的基础作用。

2003—2005年,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先后与河北省、北京市和天津市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开展了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奚小环,2005;YANG et al,2014)。

本文在京津冀平原地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基础上,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圈定富硒和富钾土地资源,目的是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富硒、富钾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第一节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同步训练)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_中图版_2024-2025学年

《第一节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同步训练)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_中图版_2024-2025学年

《第一节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重要自然条件之一是:A. 气候类型单一B. 地形平坦C. 河流众多D. 海岸线曲折2、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三轴”指的是哪三个方向的城市群发展轴?A. 北京—天津—唐山、北京—保定—石家庄、北京—廊坊—沧州B. 北京—天津—秦皇岛、北京—承德—张家口、北京—雄安新区C. 天津—沧州—衡水、北京—天津—保定、北京—唐山—秦皇岛D. 北京—天津—唐山、北京—天津—保定、北京—廊坊—天津3、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核心城市是哪座城市?A. 北京B. 天津C. 石家庄D. 秦皇岛4、以下哪项不属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A. 推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B. 建设京津冀生态环保一体化C. 打造环渤海经济圈D. 加强京津冀地区基础设施建设5、关于京津冀地区自然环境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 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B. 气候类型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C. 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D. 土壤以红土为主,肥力较高6、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两翼”指的是哪两个城市?A. 北京和天津B. 天津和石家庄C. 北京和保定D. 廊坊和唐山7、京津冀地区在地理空间结构上,以下哪个描述是正确的?A. 以北京为中心,天津和河北为卫星城市B. 以天津为中心,北京和河北为卫星城市C. 以河北为中心,北京和天津为卫星城市D. 三者相互独立,各自发展8、以下哪项不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A. 资源配置不均B. 环境污染严重C. 交通拥堵问题突出D. 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9、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三轴”是指哪三个主要的发展轴线?A. 北京—天津—唐山轴线B. 北京—保定—石家庄轴线C. 北京—廊坊—沧州轴线D. 北京—天津—秦皇岛轴线 10、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河北省的主要定位是什么?A. 国家科技创新中心B. 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C. 生态环境支撑区和服务保障基地D. 国际交往中心11、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以下哪个城市被定位为区域性中心城市?A. 天津B. 石家庄C. 北京D. 沧州12、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以下哪个地区的环境问题最为突出?A. 京津冀地区B. 华北地区C. 东北亚地区D. 黄河流域13、以下哪个城市不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核心城市?A. 北京B. 天津C. 石家庄D. 深圳14、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以下哪个方面的协同?A. 经济发展B. 社会事业C. 生态环保D. 以上都是15、【题目】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以下哪个地区不属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区?A. 北京B. 天津C. 河北省石家庄市D. 秦皇岛市16、【题目】以下哪项措施不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所采取的措施?A. 推进交通一体化B. 加强环境保护合作C. 发展特色农业D. 减少教育、医疗资源向北京集中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8分,共52分)第一题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京津冀典型城市环境污染特征、变化规律及影响机制对比分析

京津冀典型城市环境污染特征、变化规律及影响机制对比分析

京津冀典型城市环境污染特征、变化规律及影响机制对比分析京津冀典型城市环境污染特征、变化规律及影响机制对比分析1. 引言京津冀地区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全球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然而,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将对京津冀典型城市的环境污染特征、变化规律及影响机制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今后的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2. 环境污染特征2.1 北京市北京市是京津冀地区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也是中国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

其主要污染物包括颗粒物、二氧化氮和臭氧。

其中,颗粒物主要来自于燃煤和机动车尾气排放,而二氧化氮主要来自于交通运输和工厂排放。

此外,由于地势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北京市的臭氧污染也相对较严重。

2.2 天津市天津市是京津冀地区的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其环境污染特征与北京市相似,但程度相对较轻。

主要污染物为颗粒物、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

天津市的颗粒物污染主要来自于工业生产和燃煤,而二氧化氮主要来自于交通运输和工厂排放。

2.3 石家庄市石家庄市是京津冀地区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之一,其环境污染特征与北京市和天津市有所不同。

主要污染物为颗粒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

石家庄市的颗粒物污染主要来自于工业生产和燃煤,而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主要来自于工厂排放。

3. 环境污染变化规律3.1 北京市近年来,北京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空气质量,如推行燃煤改气、加强车辆尾气治理等。

这些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空气质量得到了一定改善。

不过,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压力仍然存在,空气污染问题仍然严重。

3.2 天津市天津市的空气质量在近年来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其措施主要包括加大工业企业环境治理力度、推行清洁能源等。

尽管如此,由于天津市的发展速度较快,仍然存在一定的污染问题。

3.3 石家庄市石家庄市的环境污染问题相对较严重,主要体现在颗粒物和二氧化硫的污染上。

石家庄市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环境质量,如划定环保红线、减少燃煤污染等。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知识清单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知识清单

第四章国土开发与保护第一节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学习指南】1.京津冀能够实现协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2.京津冀各自独立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哪些?3.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路径是什么?知识点1: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1.京津冀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史上就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2.京津冀地区具有空间上相毗邻的区位优势,利于京津冀地区统筹规划、协同发展。

2.京津冀地区是我国主要的高新技术和重工业基地,也是我国政治、文化、国际交流和科技创新中心所在地。

3.京津冀地区地形多样,西侧是太行山脉,北部有燕山山脉,东临渤海,中部、南部属华北平原。

地势上西部、北部较高,东部、南部较低,总体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特点。

4.京津冀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从降水的时空分布来看,降水多集中于夏季,特别是7、8月份。

降水量从沿海向内陆、由东南向西北呈递减趋势。

5.京津冀绝大部分地区位于海河流域,潮白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和北运河为该区域的核心水系。

湖泊主要有白洋淀。

6.京津冀地区主要供水源是地下水。

为满足城市发展和工农业生产快速增长的需求,京津冀地区地下水超采现象严重,并诱发了严重的地面沉降、地裂缝等。

2014年底,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有效缓解了水资源短缺状况,大大减轻了京津冀地区地下水超采的情况。

京津冀地区地下水位已开始回升。

7.在京津冀地区海运条件便利,岸线资源丰富。

8.京津冀地区的人口和产业分布不均衡,地区间缺乏紧密的产业关联,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许多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缺乏有效协调。

知识点2:京津冀地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1.北京集聚了过多的非首都功能,“大城市病”问题突出,人口增长过快,交通拥堵,房价持续高位,社会管理难度大,社会问题凸显。

2.天津产业结构不够合理,重化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60%以上,资源环境的压力大,面临着经济转型的重要任务。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上)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上)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上)宋强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院院长各位学员,大家好!我叫宋强,是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院长,我今天主讲的题目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

今天主要讲四个部分内容,第一是有关生态环境问题的一些规律性认识;第二是京津冀区域的生态环境现状;第三是京津冀区域面临的环境保护形势;第四是协同发展中,生态环境如何进一步做到率先突破。

一、有关生态环境问题的规律性认识首先来看生态环境问题的规律性认识,我想从五个方面做一下介绍,第一,什么是生态环境。

第二,生态环境问题从何而来?第三,PM2.5问题的成因,我们以北京市为例,是一个典型的生态环境问题。

第四是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五是外部性特征、邻避效应、公地悲剧这样一些有关天生态环境问题理论方面的探讨和认识。

在我们今天的讲课中,会重点贯穿我们对规律的一些认识和把握,包括我们所举的一些事例,进行的一些分析和讨论,最后都要以规律性认识来贯穿。

(一)什么是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按照我们现在公认的一些说法,它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

它有几个特点,一,与人类密切相关;第二,它会影响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

在这么一个前提之下所出现的各种自然的(包括人工干预形成的)力量(物质、能量)作用的总和。

简单地说,生态环境具有一些自然客观规律,这些规律不以我们人的意志为转移。

第一,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我们有空气有水,有植物、动物,有这么一个生态圈。

在这里面,生态系统是多种多样的,这种多样性构成了我们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第二,是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不同的生态系统之间,它们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特别在这里面关于物质和能量,它们是一个整体平衡、守恒的规律。

第三,有一个规律叫生态平衡规律,地球这个生态圈整体上来说,它始终在努力保持生态平衡,对于地球来说是这样,对于我们一个区域、一个城市来说也是一样,需要保持生态平衡。

在保持生态平衡努力的基础上,内部各个子系统分别会进行物质和能量的循环,物种之间也会进行竞争。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及方向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及方向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及方向【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现状问题,如城市间发展不平衡、资源利用不均衡等。

为实现协同发展目标,需要加强政策支持,推动产业转移和区域协作。

要面对困难和挑战,如跨区域协调和城市规划不一致等。

为此,未来应加强合作机制,强化政策协同,促进交流合作,共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跨区域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发展方向、政策支持、困难与挑战、重要性、前景、合作机制1. 引言1.1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及方向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道路上,我们面临着许多现状问题和挑战。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合作机制不够完善,各地之间信息共享不畅,合作协调不够紧密,导致协同发展的效果不明显。

京津冀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等问题,制约了协同发展的速度和效果。

京津冀地区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也在制约着协同发展的进程。

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在政策支持、资源整合、产业协同等方面加大力度,并建立起更加紧密的合作机制。

只有这样,京津冀协同发展才能实现经济更加健康、环境更加美好、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目标。

2. 正文2.1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意义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意义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展开讨论。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协同发展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协同发展可以加强政治和文化交流,促进文明互鉴,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京津冀地区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科研机构,协同发展可以促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科技进步和人才流动。

京津冀协同发展也可以改善区域环境和生态条件,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京津冀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总体状况及其改善的思路建议

京津冀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总体状况及其改善的思路建议
京津冀生态环境承载力发 展报告研究结论
天津行政学院课题组 2013-03
一、京津冀地区生态承载力评价
• 为全面评价京津冀地区生态承载力状况, 报告设计的指标体系涵盖生态 承载力所包含的三个方面内容, 即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 并分别用 具体指标对其压力和承载能力进行描述。
2001-2010年京津冀地区生态承载力指数
石 北天家 京津庄
秦 唐皇 山岛
张 邯 邢保家 郸 台定口
承沧 廊衡 德州 坊水
压力指 0. 0. 0.3 0. 0.1 0. 0. 0. 0.2 0. 0. 0. 0. 数 55 48 9 46 3 35 33 29 0 23 10 10 15
支撑力 0. 0. 0.3 0. 0.4 0. 0. 0. 0.2 0. 0. 0. 0. 指数 63 34 0 36 3 27 22 25 0 40 23 23 19
集中表现在: (1)整体绿化水平低森林资源总量不足、 分布不均、质量不高的问题十分突出; (2)生态治理任务十分艰巨.
(三)区域生态建设整体推进机制 不完善, 制约因素较多
1. 从国家层面上看
目前还没有制定京津冀区域生态建设 整体规
划,在绿色生态建设上的支持力度仍 不够,也没有一个较完备的区域生态 协调与治理机构。
(二)京津冀地区13城市生态承载力比 较研究
• 本文利用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数法 对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2010年生态压力 、生态支撑力及生态承载力总体状况进行 了计算。根据数据分析和计算结果, 得出 2010年京津冀地区13城市生态压力指数 、生态支撑力指数以及生态承载力指数如 下表所示。
2010年京津冀地区13城市生态承载力指数
(二)积极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 和低碳发展

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

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

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近年来,京津冀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成为国家重点战略之一,其中城市群的城镇化建设更是其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城镇化发展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京津冀城市群的城镇化进程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针对京津冀城市群的城镇化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一、现状分析1.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京津冀城市群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核心区域之一,其城镇化水平一直处于较高水平。

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该地区的城镇化率已经接近70%,城市化水平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

城镇化进程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人口集聚、资源配置效率大大提高,这也为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城镇化带来了人口聚集和资源利用的问题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京津冀地区人口持续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密集度不断加大。

人口的集聚不仅给城市公共服务带来了巨大压力,也加剧了资源的竞争和利用难题。

城市建设和交通拥堵等问题也愈发凸显。

3. 城市规划和治理体系亟待改革在城镇化发展中,城市规划和治理体系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由于城市群中多个城市之间相对独立和分散的规划和治理体系,导致了城市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和不协调。

这些问题制约了整个城镇化发展进程。

二、问题分析1. 城市间发展不平衡京津冀城市群中的城市发展不平衡是其城镇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即便是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也面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城市间的发展差距不仅影响了城市群整体的竞争力,也为地区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2. 城市公共服务不足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并不匹配人口增长的速度。

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短缺导致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下降,甚至影响了整个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3. 资源环境压力加剧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京津冀城市群面临的环境资源压力也不断加大。

城市建设所需的土地、水资源等资源短缺,加剧了区域内的生态环境问题,也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津冀的资源环境特征
1.环境特征
(1) 地理区位:中国北方渤海边的“首都圈”
京津冀是中国的“首都圈”,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保定、唐山、
廊坊、石家庄、秦皇岛、张家口、承德、沧州、邯郸、邢台、衡水等11个地级市。

位于东经113 °4'-119 °3',北纬36 °1' -42 °7'之间,总面积21.6万平方
公里。

以北与辽宁、内蒙古自治区相接壤,以西与山西交界,以南与河南、山东相邻,以东紧傍渤海。

(2) 地形地貌:包含多种地理要素,可分为西北山地、东南平原、东部海域三
大地域单元
京津冀地处华北平原,北接内蒙古高原,西邻黄土高原,东临渤海。

该地 区西为
太行山山地,北为燕山山地,燕山以北为张北高原,其余为海河平原。

受 燕山、太行山、内蒙古高原的影响,京津冀地区整体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的特 征。

区域内部的自然地理要素较为齐全: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湖泊 洼淀、海洋等均具备。

根据京津冀地区自然地理基本要素特征,可将该地域总体分为三大地域单 元:山
区、平原、海域。

其中,山区包含高原、山地、盆地等地理要素。

*1
東岸熬地理■卓婁■耨征

4(
X 京
先f* M Jt
■ |f! (T ffil ®)
1£> (* ) ■«
it flt i
鲁)
C tt*
■,討 iiJU
1 l 叫>
16 410
-- ■1 || 917
1(7
1
ion g 1 Z16 020 ]<K> 0
10072
MM
TO 197
57 4 *577
n 3 關Iff.
D ao u
OiO M U4 na
留144
H 3 II tt 0
0 Q E*
1.9
W&6
4. R
«. J
f 9.
M. &
IL
51 a
站1M4
H 7 ft <
o
o 0 0 0 0 22 711
n i 12 111 10.5 疆瞄煌淀
O L O
6
o. 0
4144
XI
4148
i. y
I3J
447
MO
右临电肾:科尿辎览怖材踪枠补3)气候: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气候温暖、水热同期、四季分明
京津冀地处中纬度,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气候温暖, 水热同
期,十分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该区气候特征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 季高温多雨,秋
坝上高專每
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

年日照时数2500 —2900 小时;年总辐射5000 —5800MJ/mz;年平均气温8 —12. 5 C,最冷月均在1月份,而最热月渤海岸段多在7月,黄海岸段多在8月份,年极端最高气温34 C—44 C,年极端最低气温-13 C —-29 C;降水量主要集中夏季(占全年的60% —75%),黄海岸段比较湿润,年降水量较多(700—1000mm),而渤海岸段较干燥,年降水量较少(600 —700mm);风速等值线与海岸线平行且密集,大陆岸线年平均风速为4 —5m/s 。

2. 资源特征
(1)矿产资源:矿产资源丰富、资源分布较集中且易于开发
京津冀城市群地处太平洋沿岸,毗邻渤海,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矿产资源储量之多与种类之广,是中国其他沿海地区所没有的。

煤炭、铁矿、海盐、石油、建材等储量非常丰富。

资源分布比较集中,易于开发投产;资源互补性强,便于规模化开采;匹配条件
优越,有利于综合利用和深度加工。

因此近代以来形成了
大型和较大型的矿区,历史悠久的如唐山开滦煤矿、冀东铁矿、长芦盐场等。

由于该区地处复合大陆的特殊地质环境,使得能源和矿产资源在沿海地区广泛分
布。

本区富含主要为煤炭、油页岩、泥炭和铀矿床等固体燃料矿产,因此成为我国重要的煤炭资源基地。

除了上述各种资源外,海底还有石油、天然气、煤、铁、铜、硫和金等矿物,藏量也相当丰富。

(2)土地资源:耕地为主,林地为辅,建设用地占有比重较大
京津冀城市土地利用以耕地为主,林地为辅,建设用地占有比重较大。

受地
形地貌影响,基本形成了北部山区林草地为主、未利用地为辅和南部平原耕地为主,建设用地为辅的两个土地利用类型
(2013年数据,找不到更新的图和数据)
(3)水资源:水资源短缺
京津冀是典型的资源性缺水地区,水是京津冀地区重要的资源约束因子。

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该地区始终受到缺水的严重困扰和水荒的威胁。

如表所示, 京津冀地区水资源总量为199. 35亿立方米,仅占全国的0. 86%;地表水资源量
89. 9亿立方米,仅占全国的0. 40%;地下水资源量152.6亿立方米,占全国的2.
12 %。

而且由于京津冀地区承载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功能,该地区的人口繁衍、城市建设、工农业生产等都需要大量用水。

长期以来,地表水已具有“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形势,地下水超采问题也不容乐观。

*7 虞押■址区水竇■息■艮占全IE的比・
参考文献
[1] 闫苗苗,李家存,任丽丽.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及典型城市景观格局分析[J]. 地理空间信息,2016(2):69-72.
[2] 毕明.京津冀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
[3] 王丽.京津冀地区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 2015(2):47-71.
THANKS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
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