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九)附答案

合集下载

2015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九)附答案

2015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九)附答案

2016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9)81、下列古诗词运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技巧)理解正确的是:()A、“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对偶B、“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借代C、“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比喻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拟人答案:B解析:①“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喻,突出事物特征,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②“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借代)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③“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④“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⑤“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82、下列古诗词运用的抒情方式(表达技巧)理解正确的是:()A、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城,无处话凄凉。

——借物抒情B、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直接抒情C、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寓情于景D、怕黄昏不觉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

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

高考语文常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常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常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及答案1.下列各项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上班叫“点卯”,点卯的“卯”是古代计时中的“卯时”,按照地支的顺序,相当于现在的上午7点到9点。

B.农历清明前的四个节气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谷雨;一季又常用孟、仲、季来称呼,如仲春时节,山花烂漫。

C.2020年是农历庚子年,按传统说法是属鼠人的本命年;据此推算,2008年是农历戊子年,也是属鼠人的本命年。

D.古人把从黄昏到第二天拂晓分为五更。

其中“三更”大致相当于地支纪时法的丑时,也就是晚上11点到第二天凌晨1点。

2.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

下列关于传统节日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在阴历七月十五日,以祭鬼为主。

B.七夕节,来自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习俗以女子乞巧为主。

C.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以吃元宵、赏灯、舞狮和未婚男女交往为习俗。

D.重阳节,亦称“重九节”,主要习俗为登高、赏菊,也有喝雄黄酒、插茱萸等。

3.下列诗句中包含的传统习俗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②缠彩遥分地,繁光远缀犬③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④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A.①赛龙舟②赏月③祭土神④观花灯B.①祭土神②观花灯③赛龙舟④赏月C.①祭土神②赏月③赛龙舟④观花灯D.①赛龙舟②观花灯③祭土神④赏月4.下列诗句所描述的风俗,不属于古代年俗的一项是( )A.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B.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C.当年恶梦惊唐王,秦琼敬德守门旁。

D.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5.在“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一回中,贾政看到贾元春出的灯谜是“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这个谜语的谜底是( )A.年兽B.爆竹C.宫廷净鞭D.算盘6.下列诗句与中国传统节日无关的是( )A.北国三月沐春风,香车纷然乐踏青。

历年高考真题语文文化常识试题(附部分参考答案)

历年高考真题语文文化常识试题(附部分参考答案)

语文文化常识试题(历年高考真题、模拟试题)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 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C. 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 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

旧时均可指国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 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 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 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取的。

B. 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 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 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含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含答案)
C 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 子继承。
D 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 京都。 C(只有嫡子中的长子才是继承人 )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 “山东”。 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 禄”等。 C.“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 容心胸狭窄。 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 130篇。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 还有“致仕”。 C.左迁是贬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 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 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 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 曰不禄,庶人曰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A.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18岁)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1.(2016年石家庄质检一)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 一项是( )
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 年的一种名称。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 帝王的敬称。

高考语文高考文化常识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高考文化常识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高考文化常识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一、高考文化常识1.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左担任驾车的人。

如《鸿门宴》中的樊哙。

B. 青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在《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里指代有学问的人。

C. 古代纪年的方式有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兼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等。

《赤壁赋》中“壬戌之秋”属于干支纪年法。

D. 祖道,出行者祭祀路神和别人为之设宴送行的礼仪。

如《荆轲刺秦王》中“既祖,取道”。

2.下列各项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 《邹忌讽齐王纳谏》、《冯谖客孟尝君》出自《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纪传体历史著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

B. 《左传》,相传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又名《春秋左氏》,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

C. 《苏武牧羊》选自《汉书》,《汉书》是一部断代体史书,分为纪、表、志、传四部分,共100篇。

D. “二十四史”是指清代乾隆时规定的自《史记》至《明史》的历代24部纪传体史书。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

B. 《战国策》是一本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三篇,记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记述了战国时谋臣策士的谋议辞说和纵横捭阖的外交活动。

C. 《史记》的“纪传体”体例,是史学上的伟大创造,反映了司马迁以人物传记再现历史的宏伟构思。

D.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4.下列关于我国二十四节气的先后排序,正确的一项是()A. 惊蜇—谷雨—霜降—寒露B. 清明—小满—秋分—白露C. 雨水—芒种—小寒—大雪D. 春分—大暑—处暑—小雪5.下列关于汉字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大金帝国建立时,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命令完颜希尹和叶鲁创造文字,他们“依仿汉人楷书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族语”创造了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字,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古文化常识判断题练习(共100题,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古文化常识判断题练习(共100题,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古文化常识判断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 )(二)山川与地理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2015-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文化常识题及答案解析】汇编

2015-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文化常识题及答案解析】汇编

2015-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文化常识题及答案解析】汇编2022年全国卷【新高考全国I卷】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

“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解析:C(《邹忌》中的“蔽”是受蒙蔽的意思。

与“为赵蔽”的“蔽”意思不同)【新高考全国II卷】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衔枚指在口中横衔着枚。

枚的形状像筷子,是古代行军时用以禁止喧哗的器具。

B.差强人意,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后来的意思转变为勉强令人满意。

C.尊重,文中是尊贵显要的意思,现在一般表示敬重、重视,二者的意思不同。

D.车驾,文中以帝王所乘车马代指帝王,与古诗文中“丝竹”代指音乐用法相同。

解析:B【2022年全国甲卷高考题】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

B. 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与后来用作文告“宣言”含义不同。

C. 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含义相同。

D. 阴合意思是暗中联合,“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含义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约车”的“约”是“拴套、准备”之意,“与诸将约”的“约”是“约定”之意,二者含义不同。

说法错误。

B.“宣言”是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作文告的“宣言”是指国家、政党、团体或领导人对重大问题公开表态以进行的宣传号召,二者含义不同。

说法正确。

C.“孤国”中的“孤”是孤单、孤立的意思;《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是孤单之意,二者含义相同。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120题(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120题(含答案解析)

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1)1、寿联多是祝愿寿者长寿,称颂寿者的品德与功绩。

寿联多为五字或七字,也有达数十字或数百字的。

寿联切事、脱俗、工整而有韵味,选用恰切的词句,注以流畅的气势,使人看了即了解其意义,引起共鸣。

例如:“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

”这幅寿联写的老人岁数是:()A、60岁B、70岁C、100岁D、141岁答案:D解析:花甲,即60,花甲重逢就是120;增加三七岁月,就是再加三七二十一,就是141;古稀,即70,古稀双庆就是140;更多一度春秋,加起来就是141。

2、下列描写古代历史名人名家的对联,说法错误的是:()A、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颂李白B、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颂杜甫C、枫叶四弦秋,棖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颂白居易D、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

——颂王昭君答案:D解析:“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是唐代温庭筠的《苏武庙》说的苏武的事,而颂王昭君的对联是“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

3、对联集句对大多非原创,是从已有诗文句子中选句配对,推陈出新。

与“劝君更尽一杯酒”(唐•王维)对仗工整的是:()A、天涯涕泪一身遥。

(唐•杜甫)B、与尔同消万古愁。

(唐•李白)C、八骏日行三万里。

(唐•李商隐)D、替人垂泪到天明。

(唐•杜牧)答案:B解析:题干“劝君更尽一杯酒”是唐代王维的《渭城曲/ 送元二使安西》诗句,“劝君”与“与尔”有第二人称相对,“更尽”与“同消”有动词相对,“一杯酒”与“万古愁”数量词相对,所以选B项。

A项“天涯涕泪一身遥”是唐代杜甫《野望》中的诗句;B、“与尔同消万古愁”是唐代李白《将进酒》中的诗句;C、“八骏日行三万里”是唐代李商隐《瑶池》的诗句;D、“替人垂泪到天明”是唐代杜牧《赠别》的诗句。

4、中国古代神话“开天辟地、炼石补天、钻木取火、衔石填海”中涉及的人物形象分别是:()A、女娲、燧人氏、精卫、盘古B、燧人氏、精卫、盘古、女娲C、盘古、女娲、燧人氏、精卫D、精卫、盘古、女娲、燧人氏答案:C解析:“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燧人氏钻木取火”、“精卫衔石填海”的神话故事家喻户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九)修文中学 戎承谦81、下列古诗词运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技巧)理解正确的是:( )A、“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对偶B、“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借代C、“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比喻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拟人答案:B解析:①“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喻,突出事物特征,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②“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借代)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③“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④“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⑤“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82、下列古诗词运用的抒情方式(表达技巧)理解正确的是:( )A、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城,无处话凄凉。

——借物抒情B、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直接抒情C、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寓情于景D、怕黄昏不觉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

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

——托物言志答案:C解析:①“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城,无处话凄凉。

”(苏轼的《江城子》)作者直接抒情,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②“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全词以梅自喻,借梅花的悲惨遭遇,抒发作者报国无门、屡受排挤与打击的不平心境。

既借物抒情,又托物言志,寄托作者的心志。

③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诗歌寓情于景,在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写景中包含着作者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④“怕黄昏不觉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

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

”(王实甫《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诗歌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分别从“怕黄昏”、“不销魂”、“新啼痕”、“断肠人”等四个角度将少妇别后的相思之悄表现得淋漓尽致。

借景抒情:“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人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作者借景抒情,落第的失意,多病的苦痛,年华的流逝,种种哀情都借迷蒙空寂之景表达出来,含蓄委婉,余味无穷。

83、下列古诗词运用的表达技巧理解正确的是:( )A、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起兴B、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联想C、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想象D、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象征答案:D解析: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的《咏柳》)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以往杨柳只抒离情的语调。

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人以想象兄弟们发现登山插茱萸少了一人,表达诗人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之情。

③“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孔雀东南飞》)运用了起兴的手法,“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从孔雀因顾恋配偶徘徊不前的情形,引出焦仲卿和刘兰芝的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最后双双徇情的故事。

④“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的《菊花》)诗中菊花一改以往幽独淡雅的静态美,而显示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性的动态美,作者又称它为“我花”,可见此诗中的菊花成了广大被压迫民众的象征。

84、下列古诗词运用的表达技巧理解正确的是:( )A、“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对比B、“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白描C、“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南北。

”——渲染D、“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sāo)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抑扬答案:C解析:①“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②“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昔盛今衰的告诫。

③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南北。

(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诗歌中“鱼戏莲叶东”四句的渲染,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的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④“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苏轼的《浣溪沙》)诗中采撷生活中的两个小景,以白描手法加以表达,融情于景,造成了一种别有情趣的美感。

85、下列古诗词运用的表达技巧理解正确的是:( )A、“行者见罗敷,下担捋lǚ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烘托(侧面)B、“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衬托(乐景衬哀情)C、“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衬托(虚实相衬)D、“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衬托(动静相衬)答案:A解析:①“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汉乐府《陌上桑》)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处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

②“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诗中以动写静,花落、月出、鸟鸣等都是动态,突出了春涧的幽静。

③“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李煜《望江南》)昔日游上苑时的热闹与美好正显示了今日处境的凄凉,用了乐景写哀情的手法④“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王昌龄《送魏二》)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第一、二两句写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

后两句诗人以“忆”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眠,猿声入梦,使他摆脱愁绪,这两句是虚拟。

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86、下列古诗词运用的表达技巧理解正确的是:( )A、“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叠词B、“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重章叠句C、“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典故D、“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意象组合答案:B解析: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的《商山早行》)写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意象,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是意象组合的佳句。

②“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

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既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的《声声慢》)运用叠词,把同一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苦、复杂而深切的心理状态,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孤独的感情基调。

④“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严蕊《如梦令》)本诗最后一句运用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借武陵人的归隐生活,表达了作者超越世俗、高洁的情操,隐约带有欲归隐山林的意味。

87、下列古诗词运用的表达技巧理解正确的是:( )A、“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夸张B、“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排比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

”——倒装D、“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互文答案:D解析:①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辛弃疾《西江月》)诗句应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这里故意颠倒顺序,倒装以达到加强语势,错综句法等效果。

②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因愁生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③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运用排比,纯用名词组合,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构成典型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