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第1~4课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知识结构: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定义: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主体:同姓亲族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工具:礼乐制度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知识结构:1.统一(1)群雄割据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1)确立: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C. 郡县制(地方)(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知识结构: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4. 宋加强中央集权(1)措施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2)影响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知识结构:1.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2)宋分割相权:设“中书门下”省(宰相办公机构)、枢密院管军政、“计相”管财政。

(3)元:一省制(中央),行省制(地方)2. 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废除丞相;明成祖设立内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一 知识点总结(逐点夯实)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1)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商代政治的特点: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神权和王权相结合。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1)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2)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3)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 3、西周的宗法制:○1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3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 秦汉政治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积极作用:○1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4、郡县制度:中国古代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

盛行于秦汉。

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战国时期。

郡县制于分封制最大的不同是:郡守、县令和县长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影响: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点总结第一课:史前文明在史前文明这一课中,我们首先了解到了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活动。

从早期的旧石器时代到中期的新石器时代,人类逐渐从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转变为农业生产,社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这一时期,古代人类开始建立起了初步的社会组织和制度,形成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文明,如中国的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

另外,我们还学习了考古学和史前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如何通过考古学的方法来了解古代文明和人类的生活状态。

第二课:古代文明的兴起在这一课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古代世界几个重要文明的兴起,包括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和中国古代文明。

我们首先了解了这些文明的地理环境、社会组织、政治制度以及文化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再者,我们还学习了这些文明的发展历程,并从中了解到古代文明兴起的原因和特点。

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我们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古代文明的繁荣和影响,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三课:中华古代文明这一课程主要围绕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来展开。

我们首先学习了中国古代王朝的更替,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再到秦、汉、唐、宋等王朝的兴起和衰落。

在学习这些历史过程中,我们了解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另外,我们还学习了中国古代的各种制度和思想,如封建制度、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

通过这些学习,我们不仅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丰富的认识。

第四课:希腊古罗马文明在这一课中,我们学习了希腊和罗马两个古代文明的兴起和发展。

首先,我们了解了希腊的城邦制度和民主政治,以及希腊的哲学、艺术和科学等方面的成就。

接着,我们学习了罗马帝国的兴起和发展,以及罗马的法律、建筑和文学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们对希腊和罗马两个古代文明的繁荣与衰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其对世界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影响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第五课:中世纪欧洲中世纪欧洲是一个动荡的时期,我们在这一课中主要学习了中世纪欧洲的政治、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历史。

高一最新人教版历史必修一前3单元知识点(超详细)

高一最新人教版历史必修一前3单元知识点(超详细)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禹死后,其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标志了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夏商时期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相、卿士(掌管政务),地方设侯、伯(方国首领、地方高官,职责:定期纳税、奉命征伐)。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公元前1046年建立周朝)1.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3.内容:“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奴隶”①分封对象——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富庶地区,边疆要塞)、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被封诸侯的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被封诸侯的权利——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4.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④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5.瓦解: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隐患: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

战国末年,分封制瓦解。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定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特点(主要内容):嫡长子继承制4.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5.影响(作用):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总结:中国早期(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高一历史一到四课知识点

高一历史一到四课知识点

高一历史一到四课知识点
历史学科一直以来都是学生们面临的一大难题,因为历史的学科内容繁杂,需要记忆大量的人物、事件和日期。

尤其是高中历史,更是要求学生掌握更加详细和深入的历史知识。

为了帮助高一学生们更好地掌握历史这门学科,本文将为大家总结高一历史一到四课的知识点。

第一课: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1. 旧石器时代的特点和主要活动。

2. 新石器时代的特点和农业的出现。

3. 文明的诞生和发展,如早期的河流文明、城市国家的出现。

4. 三大宗教的起源和影响:佛教、道教、儒家思想。

第二课:古代希腊罗马文明
1. 希腊古代城邦的兴起和特点。

2. 希腊的民主政治和城邦文化的影响。

3. 古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和崩溃。

4. 罗马帝国的兴起和统一。

第三课:中国古代史
1. 夏、商、周三代的兴衰变迁。

2.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和诸子百家。

3. 秦朝的统一和秦始皇的治理。

4. 先秦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第四课:东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
1. 东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割据和文化发展。

2. 隋朝的统一和政治制度的变革。

3. 唐朝的政治繁荣和文化繁盛。

4. 唐朝的衰落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割据。

以上是高一历史一到四课的主要知识点的简要总结。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掌握古希腊罗马文明以及中国古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了解东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的历史演变。

希望这些知识点的总结对大家的历史学习有所帮助。

高一历史上1至4课知识点

高一历史上1至4课知识点

高一历史上1至4课知识点1. 对于高一历史上1至4课的知识点,我们可以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介绍和总结。

在整个文章中,我们将使用适当的段落来分隔不同的内容,以确保文章结构清晰,易于阅读。

以下是对这四课的知识点的详细讨论:第一课:古代文明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从远古时期开始逐渐发展。

在这门课中,我们将学习古代文明的不同特征和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我们将介绍早期文明,主要包括古代河流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和古代中东文明。

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文明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并了解它们的重要成就以及它们对后来社会的影响。

第二课:希腊与罗马古代文明希腊和罗马是古代文明的重要代表。

在这门课中,我们将学习希腊古典时期的政治、哲学、艺术和文学成就,重点关注雅典的民主制度和斯巴达的军事制度。

此外,我们将探讨希腊与波斯之间的战争,即希波战争,并介绍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政治结构,以及罗马法律和罗马基督教的发展。

第三课: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与宗教改革中世纪欧洲是封建制度兴盛的时期。

在这门课中,我们将了解封建制度的特征和组织结构,包括封建领主与农奴的关系、封建城市的兴起以及骑士文化的发展。

我们还将深入研究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宗教改革的原因和影响,以及新教与天主教之间的冲突。

第四课:大航海时代和殖民主义在这门课中,我们将讨论16世纪和17世纪的大航海时代以及殖民主义的兴起。

我们将研究欧洲列强的海上探险,以及他们对南美洲、北美洲、非洲和亚洲地区的殖民活动。

我们还将探讨殖民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影响,以及殖民地与母国之间的关系。

总结:高一历史上1至4课的知识点涵盖了古代文明、希腊与罗马古代文明、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与宗教改革,以及大航海时代和殖民主义。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和不同文明对世界的影响。

这些知识将为我们进一步探究历史提供坚实的基础。

高一上册历史每一课知识点

高一上册历史每一课知识点

高一上册历史每一课知识点第一课:史前文明与三大革命1. 史前文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等不同阶段的人类文明。

2. 三大革命:农业革命、手工业革命和商业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二课:奴隶社会与早期国家1. 奴隶社会:以奴隶为劳动力的社会形态,如古埃及、古巴比伦等。

2. 早期国家的形成:在奴隶社会中,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以国王为首的早期国家。

第三课:中国古代历史前两千年1. 夏、商、周三代的兴衰。

2. 五帝、三皇时代的传说与中国古代历史。

第四课: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1. 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封建等级制度、农业经济、农民的地位等。

2. 封建社会的兴衰演变:封建制度的建立、统一战国等不同阶段的演变。

第五课:秦朝与汉朝1. 秦始皇统一六国:秦朝的建立与秦始皇的统一中国。

2. 汉朝的兴起:刘邦建立西汉、汉武帝的改革等。

第六课:两汉与南北朝1. 两汉时期:东汉的建立,三国鼎立等事宜。

2. 南北朝时期:南北朝分立的原因和历史演变。

第七课:晚唐与五代十国1. 晚唐盛世:唐朝晚期的政治、文化繁荣。

2. 五代十国时期:五代时期各个政权的兴衰变迁。

第八课:北宋与南宋1. 北宋时期:北宋的政治、军事、文化状况。

2. 南宋时期: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第九课:元朝1. 元朝的建立与蒙古帝国的兴起。

2. 元朝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与影响。

第十课:明朝1. 明朝的建立和靖难之役。

2. 明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辉煌。

第十一课:明末清初1. 明末农民起义: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和对明朝的推翻。

2. 清朝的建立:满洲人建立了清朝并统治中国。

第十二课:清朝的治理1. 清朝的政治制度和官僚体制。

2. 清朝的经济政策和封建礼教对社会的影响。

以上是高一上册历史每一课的知识点概述。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我们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政治制度、文化繁荣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

历史的学习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还能培养我们的历史意识和思维能力,为我们的思考和判断提供参考和借鉴。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考点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必修一第1~4课知识点总结
1、公元前2070年建立
2、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
3、政治制度的特点: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公共权力——国家机器,一般指历法、行政、司法等国家和社会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
1、公元前16XX年建立
2、主要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 (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3、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政权特点):
①以商部族为中心的内外服联盟
②弥漫着神权色彩(与文化上甲骨文相联系)
③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具体内容:要求了解)
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
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
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政治)、宗法制(家族血缘)、礼乐制度(维护分封、宗法制度的工具)
(1)分封制
目的: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内容:①将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亲族、姻亲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国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保卫周王室
②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权威,承担义务(与商代相比,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③层层分封
作用:①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的等级序列,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
(2)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大宗小宗制、嫡长子继承制
(大宗: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长子传宗继统,这个系统被称为大宗;
小宗:嫡长子的同母弟或者是庶母兄弟是小宗。

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
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最大特点)
②双重关系(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
实质: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
作用:①保证了贵族“世卿世禄”( 贵族不仅世袭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职务和待遇)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与原
始笔记有所改动)
(3)礼乐制度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政治特征: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衰落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步瓦解)
2、表现:①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发生②诸侯不断擅自进行分封③强大诸侯国发动兼并战争
1、各国纷纷进行变法
2、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为统一创造了条件
3、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
(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确立,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过程)
基本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1、皇帝制度
特点:①皇权至上(皇帝将立法、司法、行政、军事权力全部揽于自己手中)
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2、三公九卿制(中央官职)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①职能:丞相是“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②相互关系: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九卿:三公以下的中央政府官职
3、郡县制(地方)
特征:①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与西周分封制的根本区别)
②县以下设乡、里、什伍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XX多年的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贯穿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条主线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
(一)七国之乱
1、原因:①历史原因:汉高祖刘邦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
(郡国并行,上次青岛市摸底考试有一个郡国并行的看图题)
②直接原因:面对诸侯国尾大不掉之势,贾谊、晁错等人上书,主张消减封国
2、过程: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接受建议,开始着手
削夺诸侯国的封地,七个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二)汉武帝改革
1、根本目的:为了加强皇权,巩固国家统一
2、措施:
①建中朝(“中朝”(内朝)是决策机构,由皇帝左右亲信充任中朝的主要官吏尚书令、侍中、常侍等职。

原先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外朝”。

) 【要点解析】
②设刺史(刺史是一种监察官员,负责监察地方)
③推恩令(解析: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儿子也可以获得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皇帝直接控制的郡守管辖。

通过推恩令,消弱了地方实力,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3、作用:
①积极:巩固、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皇帝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

(注意与经济和文化相联系,文化上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上是由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所决定的;而经济上“重农抑商”也是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产生的。

)
经过东汉末年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动荡之后,隋唐实现
了统一。

唐中叶发生了安史之乱,参与平叛安史之乱的唐朝大将和安史降将被封为节度使,他们拥兵自重,使唐中叶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1、实质: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2、特点:政权更迭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3、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1、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收精兵
统兵权归“三衙”掌管(三衙由殿前司、侍卫步军司和侍卫马军司三部分组成)
调兵权归枢密院掌管
使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兵权最终由皇帝掌握。

(2)削实权
兵权——枢密院
中央:削弱了宰相权力财权——三司使
行政权——中枢门下 (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
地方: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下设通判,负责监察。

(3)制钱谷
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部分外,其余运往指定地
点,由中央掌握。

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2、影响
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到北宋为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基本告一段落,以中央的胜利而结束。

)
(贯穿中国古代史的第二条线索: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隋唐时期)
①三省为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
②尚书省下设六部。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之间既互相配合,又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
完整的相权又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

2、发展(宋朝)
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外设置
①中枢门下——负责行政
②枢密院——负责军事
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负责财政
3、三省六部制的废除(元朝)
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
中书省。

1、明朝初年,沿袭元制,设中书省。

2、明太祖朱元璋时期
①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

(专制皇权达到新的高度)
②由于事务繁忙,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自裁决,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

3、明成祖时期
正式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此后内阁地位逐渐上升。

注意:“票拟”和“批红”
1、清朝初年:承袭明制,设立内阁。

重要的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军机处的设立
(1)时间:清雍正年间
(2)职责:可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政务,但由于军机处官员品级不高,只能跪奏笔录
(3)影响:①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②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