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研究新进展(1).

合集下载

高血压性脑出血病理生理研究进展

高血压性脑出血病理生理研究进展

高血压性脑出血病理生理研究进展
赵明明;赵阳阳;莫小樱;陈昱
【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年(卷),期】2018(009)006
【摘要】现如今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正在不断的加重,从而使得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在不断增加,高血压脑出血疾病也在不断上升.高血压脑出血的后果十分的严重,而且患者治疗后预后效果并不好,而且有大多数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例如偏瘫或失语等.该病主要是由于颅内血管病变或坏死引起的,属于一种脑血管疾病,目前对该病的发病机制研究不够明确,部分认为与患者长期高血压有关,从而使得周围血管出现了病理改变.针对于此,本研究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生理病理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的探索,希望所得结果可为相关研究领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总页数】3页(P106-108)
【作者】赵明明;赵阳阳;莫小樱;陈昱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神经内科教研室、心肺康复中心,广西南宁530000;南宁市竹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西南宁 530000;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心肺康复中心,广西南宁 530000;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心肺康复中心,广西南宁 5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
【相关文献】
1.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病理生理改变及治疗对策 [J], 刘连友;周湘忠
2.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J], 谢京城;王振宇
3.高血压性脑出血血肿扩大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新进展 [J], 陈建华
4.眼表病理生理改变在干眼中的研究进展 [J], 金子群;纪海峰;张明杰;温莹
5.老年人衰弱和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病理生理学机制的研究进展 [J], 宋雨;李耘;马丽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脑出血治疗研究新进展

脑出血治疗研究新进展

脑出血治疗研究新进展摘要:结合自己多年神经外科工作经验,针对脑出血治疗的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将各种方法应用于实际临床医治中,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关键词:脑出血;脑血栓;脑梗塞;CT;微创1.引言脑出血,又称脑溢血。

在老人和肥胖人群中较为普遍。

脑出血是指脑部血管由于老化或者脆化,在受到刺激或者撞击时破裂,血液溢出导致的。

脑出血是临床中的急症,死亡率致残率较高,病情发展较快且恢复效果较差等特点。

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神经外科工作经验,针对脑出血治疗的方法及效果进行统计,将各种方法应用于实际临床医治中,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2.脑出血诊断方法2.1 头颅CT 检查脑CT 是快速诊断脑出血最有效的检查手段,也是在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检测方法。

它的高精度高准确性,可以显示圆形或卵圆形血肿,并可确定血肿所在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是否破入脑室等。

CT 检查不仅不会给患者造成二次创伤且操作简便易行。

2.2 MRI检查MRI 检查有自己的优越性,主要应用于后期脑干或者小脑的少量出血,相比较而言,其效果和功能,不如CT 检查。

2.3 全脑血管造影检查(DSA)DSA,即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

在CT 检测技术出来之前,脑血管造影技术曾经是脑出血诊断的重要手段。

因DSA 机器本身的特点,无法显示血肿本身,仅能根据血肿周围相关血管的移位来间接的推测血肿所在的部位和大小。

与前面的头颅CT 检查和MRI 检查相比,DSA 检查为一项有创检查。

因此,现在应用较少。

2.4 脑脊液检查脑脊液检查(examination of cerebrospinal fluid),穿刺后测得的脑脊液压力,侧卧位成人为0.78-1.96kPa(80-200mm水柱),婴儿有为儿童为0.39-0.98kPa(40-100mm 水柱),新生儿为) 0.098-0.14kPa(10— 14mm水柱)。

观测初压时应注意脑脊液液面有无呼吸性搏动(随呼吸产生0.098-0.197kPa(10-20mm 水柱的液面搏动)和脉搏性搏动(随脉搏产生0.02-0.039kPa(2-4mm水柱的液面搏动)[1]。

脑出血后血脑屏障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

脑出血后血脑屏障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

脑出血后血脑屏障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它可能导致持续性的神经功能损害,甚至致死。

其中一个重要的机制是血脑屏障(BBB)损伤。

针对脑出血后的BBB损伤的机制进行的研究可能有助于改善脑出血患者的预后。

血脑屏障是由在血管中缝合在一起的胶原纤维、血管内皮细胞、和组织联系蛋白组成的一种屏障,这可以阻止有害物质进入大脑,同时保护大脑细胞免受损害。

脑出血通常是由于血管张力性破裂引起,可引起BBB破坏,这可以导致大量血液和营养物质混合渗入大脑,进而引发水肿、神经炎症、氧化应激反应、和缺血再灌注损伤,从而进一步引发神经元细胞死亡,导致认知障碍、精神障碍和功能障碍。

脑出血后BBB损伤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性损伤,它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撕裂的血管层的紧张力和血管张力,从而导致BBB的破裂;另一类是间接性损伤,它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缺血再灌注(I/R)的损伤,这种损伤是BBB的破裂的间接后果,可能会在缺血再灌注后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才出现。

I/.R损伤是BBB损伤的一个重要机制,它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缺血再灌注所引起的氧化应激反应,其主要机制可能是由于缺血后缺氧导致的活性氧(ROS)产生,这些氧自由基会损害BBB,从而导致血液和大脑液的混合,引起脑水肿。

此外,还有一些炎症因子和降糖因子也可能是BBB损伤的原因,特别是凋亡因子,例如活性氧,氧化应激反应和炎症因子,缺氧和缺血都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从而影响BBB的完整性。

此外,另一个对BBB损伤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是纤维蛋白原,它是一种血脑屏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缺血后它会聚集在破裂的血管内,减少通透性,影响BBB的完整性。

有研究表明,纤维蛋白原的激活可能是血脑屏障损伤的一个重要原因,它可以调节血管内皮细胞的活动,导致血管紊乱,促进血管炎症反应,从而导致血脑屏障损伤。

总而言之,脑出血后血脑屏障(BBB)损伤可以归结为直接性损伤,即血管张力性破裂,以及间接性损伤,即缺血再灌注引起的氧化应激反应、炎症因子的改变以及纤维蛋白原的改变。

高血压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进展

高血压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进展

高血压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进展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原因。

其发病率逐年增高,病死率高。

脑出血常发生于50~70岁者,近年来呈年轻化趋势。

近年来,随着对脑组织血肿损伤机制研究进展以及微创技术介入等方法治疗脑出血取得的良好效果,引起了人们对脑出血研究的强烈关注。

现对其进展综述如下。

1.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方面1.1早期血肿扩大既往认为,活动性脑出血多为一次性的,很少持续1h以上,现在认为,起病1h出血仍可继续,甚至24h以内血肿也可继续扩大。

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年龄较轻;②病变部位较深;③高血压未能及时控制;④急骤过度脱水;⑤病前服用抗凝、抑制血小板聚集药物等。

1.2 血肿毒性作用传统认为脑出血的脑损伤系因血肿本身压迫周围脑组织区域的微循环,产生血肿周围区域的脑缺血及水肿所致。

目前认为,除血肿本身的占位效应外,周围脑组织的血循环障碍、代谢紊乱、血脑屏障受损、血液分解产物释放的多种活性物质共同损害脑组织。

有学者用气囊充胀模型模拟脑出血占位效应,发现周围脑组织损伤明显轻于注入同等全血量的脑出血模型,这就说明血液及其分解释放的多种活性物质是脑损伤的关键因素。

1.3 局部脑血流变化实验发现,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血流信号出现短暂下降,下降程度与血肿大小呈正相关,进而形成继发性缺血性损伤,形成了类似脑梗死的缺血半暗带。

半暗带内的神经元的病理改变在一定时间内是可逆的经积极治疗可促进缺血半暗带再灌注,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改善预后。

1.4 脑水肿CT、MRI影像学资料表明,脑出血后1h可发生脑水肿,24h水肿明显,3—5d 达高峰,此时脑水肿可是血肿大小的2~4倍。

既往认为,脑出血后血肿压迫微循环产生周围组织缺血是水肿产生的主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脑出血后局部血肿在脑水肿形成中的作用,血肿释放的某些活性物质或血液本身成分是脑水肿的物质基础。

脑出血水肿是间质性脑水肿、血管源性脑水肿、细胞毒性脑水肿的共同结果。

脑出血后血脑屏障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

脑出血后血脑屏障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

脑出血后血脑屏障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脑出血是危及生命的重大疾病,它可能会损伤脑组织,通过改变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的功能导致慢性脑损伤。

血脑屏障是维持脑室内环境和保护脑免受外界有害物质侵害的重要结构。

它由毛细血管的上皮细胞所构成的“黏膜”,形成一个有效的渗透屏障,阻止了神经毒性物质、体液、其他微粒和抗原物质的通道。

自然界中,血脑屏障已成为一种综合性结构。

它可以控制脑室内环境的稳定性,抵御外界有害物质的侵害,维持脑胶质细胞的正常功能,并保护脑免受损伤,以确保机体的生命安全。

但是,一旦血脑屏障受到损伤,它就会失去抵御外界有害物质的作用。

在脑出血之后,出血点的胶质细胞受到大量的毒性物质的影响,导致血脑屏障的功能发生改变。

由于血脑屏障受损,外界的有害物质,如乙酰胆碱,可以通过血清因子进入脑室,扰乱脑室内环境,影响神经元的活动,从而引发各种神经病理反应,如感觉、记忆、运动等功能的障碍。

关于脑出血后血脑屏障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近年来也有不少研究正在进行。

研究发现,血脑屏障损伤可能与脑出血后各种改变相关,如脑血管紧张性变化、炎症反应、免疫反应等。

研究者们发现,炎症反应和血脑屏障损伤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它们可能对脑室内环境状态产生重大影响。

具体而言,血脑屏障损伤可能会导致脑出血后炎症反应的延长,从而增加慢性脑损伤的可能性。

研究发现,脑出血后可能会引发神经紊乱,如非水肿性神经功能障碍,神经毒性变化等,这些变化是由血脑屏障破坏导致脑室内环境被损害后发生的。

此外,血脑屏障损伤也可以导致脑细胞病理变化,如神经元凋亡和聚积,从而导致炎症性损伤的发生。

因此,研究者认为,血脑屏障受损伤可能会改变脑室内环境,并参与脑出血后慢性神经损伤的发生。

脑出血后血脑屏障的损伤对于脑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开展更多有关血脑屏障损伤的研究,确定血脑屏障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有助于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从而为患者提供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手段。

脑出血的病理生理新进展

脑出血的病理生理新进展

凝 血 酶 :近 年 来 , 在 脑 出 血 后 脑 水 肿 形成的机 制 中,凝 血 酶 的作用 已 逐 渐认
清 凝 , 血 酶 可 诱 发 脑 水 肿 , 凝 血 酶 抑 制 剂
则可 阻止 凝 血 酶诱 发 的脑 水 肿 , 因此 ,凝 血酶被认为是脑 出血 后脑 水肿形 成 的重
要 物质 。 K e v i n 研 究 发 现 , 向脑 组 织 中注
对 血 脑屏 障 的 影 响 :脑 出血 、 脑 血 肿 形成 2 4 小时后 , 同侧大脑 半球血 脑 屏 障 的渗透性 明显 增高 ,正 常动物注入 凝血 酶 可 产生 程 度相 同的血 脑屏 障破坏 ,提示 凝 血 酶在 血 脑 屏 障破 坏 中起 重 要 作用 血 , 脑 屏 障渗透 性 的 明 显 增 高 ,可 使脑 水肿液 明 显 增多 ,加重脑 水肿 , 而 脑 出血 后 4 小 时 可 出现脑水肿 ,而 此 时血 脑屏 障的破坏 尚 不 明显 , 因此 脑 , 出 血 后 早 期 脑 水 肿 的 形 成与凝血 酶 对 血 脑 屏 障完整 性 的影 响无 关。
红 蛋 白起 重 要 作用 。
血 浆 蛋 白:199 6
年 W ,
a gn e r
等观 察
到 脑 , 叶 出血 后 1 小 时 , 血 肿 周 围 脑 水 分
含量 高于 对 侧 10 % , 血 肿 周 围 区 域 血 清
蛋 白免 疫 活 动 强 此 , 时 血 管 内 E v a n s 蓝 尚
未 进 入 脑 组 织 提 , 示 血 脑 屏 障完 整 。 这 一
脑 水 肿 的 形 成 机 制 :过 去 认 为 , 脑 出 血后血肿压 迫微循环 可 引起周 围组 织 缺 血 ,在脑 出血 后 水 肿 的产生 中起 主要 作 用 。 近 年来 的研 究 更 多集 中在脑 出血 后 局 部血 肿 在脑 水肿 形 成 中的作 用 血 , 肿 释 放 的某些 活性 物质或血 液本 身成分 可 能 是脑水肿产生 的物质基 础 。

纤维蛋白原在脑出血中的多重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

纤维蛋白原在脑出血中的多重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

纤维蛋白原在脑出血中的多重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董小龙1,2,冯 杰1摘要 对纤维蛋白原在脑出血中的多重作用机制进行综述,并对目前通过抑制纤维蛋白原改善神经功能障碍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阐述㊂脑出血是一类严重的脑卒中,脑内血管破裂后血液突然涌入脑组织可对其造成严重损伤,脑损伤成为脑出血的重要致残致死原因,同时也是临床治疗的难点㊂脑出血时纤维蛋白原随着血脑屏障的破坏而沉积在脑实质中㊂目前针对脑出血的治疗方案中对于纤维蛋白原的关注局限于其参与凝血级联反应达到止血目的的作用㊂最近的研究揭示了纤维蛋白原在激活中枢神经系统炎症㊁破坏血脑屏障㊁加重脑水肿㊁诱导大脑瘢痕形成㊁促进认知衰退和抑制神经细胞修复中的多效性作用㊂关键词 脑出血;纤维蛋白原;神经系统炎症;血脑屏障;脑水肿;综述d o i :10.12102/j.i s s n .1672-1349.2023.09.017 脑出血是指原发的非外伤性的脑实质出血,又称自发性脑出血,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发病率占全部脑血管病的20%~30%,其特点是病情危重㊁发展迅速,具有极高的致残率㊁致死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1]㊂脑出血后脑损伤的病理过程分为原发和继发阶段㊂在原发性脑损伤阶段,血肿体积和部位为决定病情严重程度的关键因素,治疗的重点是减少血肿的扩张㊂而在继发性脑损伤阶段,复杂的局部和全身炎症反应㊁血肿周围水肿㊁脑水肿㊁细胞毒性反应和血脑屏障破坏等病理改变可加重病情,并导致不良预后[2]㊂纤维蛋白原作为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参与凝血级联反应实现止血目标为其经典作用,是有效血栓形成的基础㊂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随着全身炎症㊁组织损伤和其他一些不良事件而升高[3]㊂在神经系统中纤维蛋白原的病理作用是多方面的,包括诱导小胶质细胞活化㊁抑制施旺细胞和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分化㊁抑制髓鞘再形成㊁破坏血脑屏障㊁促进轴突损伤和瘢痕形成㊁抑制神经突起生长[4],从而通过多种机制影响脑出血的病情及预后㊂探究纤维蛋白原在脑出血中的多重作用机制,进一步明确其在脑出血不同阶段的水平及意义㊂未来可能在不影响其止血效果的前提下,使用选择性药物靶向抑制其在神经系统中的损伤作用,可以改善病情及基金项目 2018年睿E (睿意)急诊医学研究专项基金项目;2022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No.J20220327)作者单位 1.山西医科大学(太原030001);2.山西省翼城县医疗集团人民医院(山西翼城043500)通讯作者 冯杰,E -mail :*****************引用信息 董小龙,冯杰.纤维蛋白原在脑出血中的多重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3,21(9):1638-1641.预后,从而有望为中枢神经系统出血性疾病开辟新的治疗策略㊂1 脑出血后脑损伤机制脑出血的病情及预后主要取决于出血的部位㊁出血量和血肿体积的大小引起的机械性脑损伤以及炎症㊁神经毒性㊁氧化应激㊁脑水肿等所导致的继发性脑损伤[5]㊂脑出血原发性脑损伤的机制主要是血肿引起的占位效应,导致解剖结构的物理破坏㊁颅内压升高及邻近组织的机械压迫,并继发脑灌注减少,严重时导致脑疝危及生命[6]㊂而继发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很复杂,主要包括神经系统炎症反应㊁血脑屏障破坏㊁脑水肿㊁血肿周围水肿㊁细胞毒性反应和氧化应激等方面,最终导致脑出血的不良结局[7-8]㊂2 纤维蛋白原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多重作用机制脑出血后纤维蛋白原除参与凝血级联反应产生止血效应外,尚能够通过受损的血脑屏障进入脑实质[9],通过以下多重机制参与神经系统炎症反应㊁血脑屏障破坏㊁脑水肿等加重继发性脑损伤,并通过促进瘢痕形成㊁抑制神经细胞再生与修复而影响预后㊂2.1 纤维蛋白原与神经系统炎症 研究表明,神经系统炎症是脑出血的主要特征,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的激活在脑出血后的炎症反应中起关键作用,而其最主要的环节被认为是小胶质细胞的极化[10]㊂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常驻免疫细胞,其生理作用主要是监测并维持神经细胞㊁血脑屏障和细胞外基质的稳定与平衡㊂脑出血时,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迅速被血液中的多种成分激活为两种类型的细胞,分别为经典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M1表型)和选择性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M2表型),以向M1表型转化为主㊂M1在表达大量的Toll 样受体4(TLR4)和血红素加氧酶1(HO-1)以促进血肿清除的同时,还产生白细胞介素-1β(IL-1β)㊁白细胞介素-6(IL-6)㊁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促炎细胞因子,并诱导铁代谢物及活性氧的产生,促进神经系统炎症反应,从而加重继发性脑损伤[10-11]㊂而M2则通过吞噬作用和血管重塑以助于血肿的清除,并可能抑制Th1细胞反应㊁降低血脑屏障的通透性㊁促进抗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和受损组织的修复,从而改善神经功能障碍[12]㊂脑出血时,纤维蛋白原通过受损的血脑屏障渗漏进入脑实质,在血管破裂处促凝物质作用下转化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沉积在脑实质内,纤维蛋白通过激活小胶质细胞并促进外周炎性巨噬细胞募集和激活而诱导神经炎症[13]㊂纤维蛋白可与白细胞㊁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结合,通过激活核因子-κB(NF-κB)㊁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㊁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以及Rho信号途径介导这些细胞的趋化㊁迁移㊁黏附和吞噬[14]㊂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过程中暴露了其γ链羧基端一个隐藏的氨基酸表位(γ377-395),该表位特异性地与小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上的CD11b/CD18整合素受体结合,通过多种信号转导途径诱导小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活化,并促进抗原呈递㊁活性氧(ROS)释放及白细胞募集趋化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CXC趋化因子配体10(CXCL10)的分泌,从而诱导小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的M1转化[15]㊂纤维蛋白原还可以激活小胶质细胞中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和Rho家族的鸟苷三磷酸酶,导致细胞体积增大㊁肌动蛋白细胞骨架重排和吞噬功能增强[4],从而加重神经系统炎症㊂此外,小胶质细胞受体(主要是TLR4)可通过NF-κB 信号通路增加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12]㊂脑出血后,中枢神经系统中小胶质细胞等多种类型的细胞均可表达TLR4,其可以被血脑屏障破坏后沉积在脑实质内的纤维蛋白原激活,通过诱导小胶质细胞的自噬功能激活NF-κB和MAPK等信号途径,继而介导TNF-α㊁白细胞介素㊁细胞间黏附分子-1㊁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㊁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㊁环氧化酶和活性氧等促炎因子和介质的产生[16-17],最终导致更严重的炎症反应㊂总之,纤维蛋白原通过多种途径特异性诱导或参与神经系统炎症,靶向抑制纤维蛋白(原)的形成可能有助于减轻神经系统炎症,促进小胶质细胞向M2表型转化,从而减轻神经系统炎症并有利于脑功能恢复㊂2.2纤维蛋白原与血脑屏障破坏血脑屏障的解剖基础是由内皮细胞㊁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通过紧密的结构与功能联系组成的神经血管单元;除此以外,还有细胞连接和基底膜(BM)等非细胞成分㊂完整的血脑屏障在维持营养物质流入大脑以及保护大脑免受毒素㊁病原体和炎性细胞入侵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㊂维持各种神经细胞㊁组织间液㊁脑内压等的代谢与平衡都需要完整的血脑屏障,否则很容易出现各种神经细胞的病理改变及脑损伤㊂中枢神经系统的各种疾病均会导致血脑屏障的破坏和功能障碍,包括中风㊁创伤㊁多发性硬化㊁帕金森病(PD)和阿尔茨海默病(AD)等[18]㊂脑血管完整性的破坏是脑出血病理机制和神经损伤的重要因素㊂在脑出血的病理改变中,有证据表明,脑实质中血液成分的沉积在激活局部免疫反应和介导免疫反应导致血脑屏障功能障碍中起着重要作用[14]㊂血脑屏障破坏的关键因素是炎症的激活,包括小胶质细胞的激活㊁各种炎症介质上调及紧密连接蛋白破坏导致的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增高等[19-20]㊂因此,脑出血引起的神经血管破坏会导致血脑屏障破坏的加剧,而由血脑屏障破坏而导致的血肿扩大和水肿形成又会进一步加重脑实质的物理损伤[14]㊂纤维蛋白原通过多种途径诱导和参与脑出血后神经系统炎症反应,并通过与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的受体结合后,刺激促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分泌以及活性氧的释放,还可诱导小胶质细胞的M1样转化,加剧神经系统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血脑屏障破坏和脑损伤[4]㊂纤维蛋白原可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结合,通过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信号增加内皮细胞层和脑血管的通透性,并增加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活化,进一步降解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破坏内皮细胞层的完整性,最后导致血脑屏障的破坏[21]㊂总的来说,血脑屏障破坏后的纤维蛋白原渗漏加剧了局部的炎症反应和血脑屏障损伤,从而进一步加剧了继发性脑损伤㊂2.3纤维蛋白原与氧化应激氧化应激被认为是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的关键环节,并参与脑出血病理过程的各个重要阶段㊂脑出血后的神经系统炎症反应及铁㊁血红素㊁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成分均可以促进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加重继发性脑损伤[6]㊂研究表明,纤维蛋白原可通过CD11b/CD18受体激活自然免疫细胞㊁还原型辅酶Ⅱ(NADPH)氧化酶及γ-谷氨酰转肽酶(GGT),从而增加ROS产生,并促进自然免疫细胞中谷胱甘肽的降解,以加重脑出血后中枢神经系统的氧化应激反应[15,22]㊂2.4纤维蛋白原与脑水肿脑水肿是脑出血的主要并发症之一,脑出血后血液成分大量涌入脑组织,同时有血管内高渗透压成分渗出到脑组织,导致血管内外渗透压差,水分渗透到脑组织内导致脑水肿㊂另外,由于脑出血周围脑组织受损破坏,脑组织能量代谢障碍,损伤细胞膜结构,脑细胞内的水分过多地进入到细胞外引起细胞毒性脑水肿㊂脑水肿的高峰一般在脑出血发生后的48h,导致颅内压进行性增高,严重者会形成脑疝危及生命[23]㊂脑出血后脑水肿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㊂目前比较公认的脑水肿发生机制中的关键因素包括:白细胞㊁小胶质细胞㊁促炎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㊁细胞间黏附分子-1㊁TNF-α㊁白细胞介素-1(IL-1)]㊁Toll样受体㊁NF-κB㊁凝血酶㊁红细胞及其降解产物㊁水通道蛋白-4㊁补体以及自由基等[24]㊂如前所述,纤维蛋白原浓度的增加通过多种途径加重了血脑屏障破坏,从而间接加重了脑水肿的程度㊂脑血管破裂后,包括红细胞及其代谢物㊁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原在内的血液成分可以通过受损的血脑屏障进入脑实质,引发氧化应激和炎症级联反应㊂这些因素加剧了血脑屏障的破坏,并导致血液成分的进一步渗透,形成恶性循环,加剧脑出血后的脑水肿和神经损伤㊂有研究发现,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可能导致迟发性脑水肿,纤维蛋白原持续升高与迟发性脑水肿高度相关,也是脑出血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25]㊂已有研究表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是脑出血后继发脑水肿程度及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能为临床早期判断脑水肿进展及预后提供依据[26]㊂2.5纤维蛋白原与神经元死亡研究表明,不仅纤维蛋白会导致神经元死亡,可溶性纤维蛋白原也会造成神经元死亡㊂这种效应是纤维蛋白原通过其神经元受体㊁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细胞朊病毒蛋白(PrPC)与神经元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且这种作用呈剂量依赖性㊂同时,纤维蛋白原还可以诱导神经元促炎性细胞因子IL-6的表达及氧化损伤,并最终导致神经元死亡[27]㊂2.6纤维蛋白原与再生修复已有很多研究表明,纤维蛋白原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和疾病后的炎症反应以及生长因子受体信号,从而抑制神经系统修复㊂纤维蛋白原分别激活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PC)㊁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中的骨形态发生蛋白(BMP)㊁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信号,并通过影响小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极化,以促进炎症和抑制再生[4]㊂纤维蛋白原通过激活OPC上的激活素A受体1(ACVR1)诱导下游信号和BMP靶基因表达,还可刺激星形胶质细胞产生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CSPG)激活OPC中的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igma受体,从而抑制再髓鞘化[28-29]㊂纤维蛋白原还调节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中的生长因子受体信号,以抑制神经突起生长并诱导胶质瘢痕形成,这是限制再生的中枢神经系统病理学的两个关键特征[29]㊂因此,纤维蛋白原在抑制再髓鞘化㊁阻碍神经元再生和促进胶质瘢痕形成等方面起关键作用,并可以作为激活限制神经系统修复的信号通路一种关键的环境信号㊂3抑制纤维蛋白原与神经系统疾病预后改善3.1脑出血不同时期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预后的关系在脑出血发病后几分钟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可能因消耗迅速从基线下降,在随后的炎症过程中,其水平会在几天或几周内升高,甚至高于正常范围[30]㊂研究表明,脑出血病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始终高于健康人群,且呈逐渐升高趋势[31]㊂循环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的程度已被确定为自发性脑出血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13]㊂3.2抑制纤维蛋白形成可能有助于脑出血后的长期康复考虑到纤维蛋白原向纤维蛋白的转化涉及凝血和炎症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且病程中后期纤维蛋白原水平可能较基线水平升高㊂因此,早期减少纤维蛋白沉积及中后期抑制纤维蛋白形成可能有利于改善其预后㊂已有研究证明,脑出血后期脑内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升高及其有害作用,使用水蛭素抑制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可减少神经系统炎症,促进脑出血神经功能恢复,并进一步证明该作用主要通过诱导小胶质细胞向抗炎表型转变来实现[30];使用巴曲酶降解损伤局部的纤维蛋白原可减少创伤性脑损伤的纤维瘢痕及胶质瘢痕形成,而瘢痕形成被认为是阻碍神经再生的主要因素[32];抑制纤维蛋白原合成降低了炎症标志物激活转录因子3和PrPC的表达,减少了纤维蛋白原沉积和大脑中纤维蛋白原-PrPC复合物的形成,进而改善脑损伤期间的认知障碍[27];使用针对纤维蛋白原γ377-395表位的单克隆抗体5B8,可以在不影响纤维蛋白聚合㊁体内凝血时间或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前提下,有效地抑制神经炎症过程和氧化应激,减少轴突损伤[15]㊂从而使纤维蛋白靶向抑制成为治疗伴有血管损伤的神经系统疾病的一种可能的新策略㊂4小结与展望脑出血后血脑屏障破坏,机体凝血和纤溶系统紊乱,导致纤维蛋白原在脑实质内大量沉积,且随着病程延续,纤维蛋白原作为一种重要的炎性因子呈逐渐上升趋势,继而通过炎症㊁血脑屏障破坏㊁氧化应激等机制加重继发性脑损伤,并通过抑制神经细胞再生与修复,加重其不良预后㊂因此,了解纤维蛋白原在脑出血中的多重作用机制,并进一步探讨不同阶段其水平的意义,有利于开发新的治疗策略,以期改善病情及预后㊂参考文献:[1]COOK A M,MORGAN JONES G,HAWRYLUK G W J,et al.Guidelines for the acute treatment of cerebral edema inneurocritical care patients[J].Neurocritical Care,2020,32(3):647-666.[2]BAUTISTA W,ADELSON P D,BICHER N,et al.Secondarymechanisms of injury and viable pathophysiological targets in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Therapeutic Advances inNeurological Disorders,2021,14:17562864211049208. [3]XIE B S,LIN Y X,WU X Y,et al.Reduced admission serumfibrinogen levels predict6-month mortality of poor-grade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J].World Neurosurgery,2020,136:e24-e32.[4]PETERSEN M A,RYU J K,AKASSOGLOU K.Fibrinogen inneurological diseases:mechanisms,imaging and therapeutics[J].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2018,19(5):283-301.[5]HUANG A P H,LAI D M,HSU Y H,et al.Cavitation-inducedtraumatic cerebral contusion and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 therat brain by using an off-the-shelf clinical shockwave device[J].Scientific Reports,2019,9:15614.[6]SHAO Z W,TU S,SHAO A W.Pat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sand potential therapeutic targets in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2019,10:1079.[7]LAN X,HAN X N,LI Q,et al.Modulators of microglial activationand polarization after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J].NatureReviews Neurology,2017,13(7):420-433.[8]WANG G Q,WANG L,SUN X G,et al.Haematoma scavenging in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from mechanisms to the clinic[J].Journal of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dicine,2018,22(2):768-777.[9]MERLINI M,RAFALSKI V A,RIOS CORONADO P E,et al.Fibrinogen induces microglia-mediated spine elimination andcognitive impairment in an Alzheimer's disease model[J].Neuron,2019,101(6):1099-1108.e6.[10]KOH Y C,YANG G L,LAI C S,et al.Chemopreventive effects ofphytochemicals and medicines on M1/M2polarized macrophagerole in inflammation-related diseas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Molecular Sciences,2018,19(8):2208.[11]SCOTT G,ZETTERBERG H,JOLLY A,et al.Minocycline reduceschronic microglial activation after brain trauma but increasesneurodegeneration[J].Brain,2018,141(2):459-471. [12]ZHU H,WANG Z,YU J,et al.Role and mechanisms of cytokinesin the secondary brain injury 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Prog Neurobiol,2019,178:101610.[13]YANG W C,YUAN Y B,LI J H,et al.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thecombined score of plasma fibrinogen and neutrophil-lymphocyteratio in patients with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Disease Markers,2021,2021:7055101.[14]CHEN S P,LI L Z,PENG C,et al.Targeting oxidative stress andinflammatory response for blood-brain barrier protection in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Antioxidants&Redox Signaling,2022,37(1/2/3):115-134.[15]RYU J K,RAFALSKI V A,MEYER-FRANKE A,et al.Fibrin-targeting immunotherapy protects against neuroinflammation andneurodegeneration[J].Nature Immunology,2018,19(11):1212-1223.[16]SUZUKI H,FUJIMOTO M,KAWAKITA F,et al.Toll-like receptor4and tenascin-C signaling in cerebral vasospasm and braininjuries after subarachnoid hemorrhage[J].Acta NeurochirurgicaSupplement,2020,127:91-96.[17]范敬争,姜玉艳.脑出血后血肿周围水肿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21,61(2):92-94.[18]涂克涛,陈志颖.脑出血后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机制与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2,25(4):508-512. [19]GARTON T,KEEP R F,HUA Y,et al.Brain iron overload followingintracranial haemorrhage[J].Stroke and Vascular Neurology,2016,1(4):172-184.[20]GARTON A L A,GUPTA V P,CHRISTOPHE B R,et al.Biomarkers of functional outcome in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nterplay between clinical metrics,CD163,and ferritin[J].Journalof Strok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the Official Journal ofNational Stroke Association,2017,26(8):1712-1720. [21]MURADASHVILI N LOMINADZE D.Role of fibrinogen incerebrovascular dysfunction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J].BrainInjury,2013,27(13/14):1508-1515.[22]MENDIOLA A S,RYU J K,BARDEHLE S,et al.Transcriptionalprofiling and therapeutic targeting of oxidative stress inneuroinflammation[J].Nature Immunology,2020,21(5):513-524.[23]沈丁,贺瑛福.脑出血后脑水肿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27):22-23.[24]满钰霖,魏东,江文.脑出血后脑水肿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22,35(2):147-150.[25]彭晓晖.脑出血后并发迟发性脑水肿的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7,14(5):59-61.[26]陈菲,周成业.纤维蛋白原水平与脑出血后继发脑水肿及预后的临床研究[C].杭州: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8:109-110.[27]SULIMAI N,BROWN J,LOMINADZE D.The effects of fibrinogen'sinteractions with its neuronal receptors,intercellular adhesionmolecule-1and cellular prion protein[J].Biomolecules,2021,11(9):1381.[28]PETERSEN M A,RYU J K,CHANG K J,et al.Fibrinogen activatesBMP signaling in oligodendrocyte progenitor cells and inhibitsremyelination after vascular damage[J].Neuron,2017,96(5):1003-1012.e7.[29]CONFORTI P,MEZEY S,NATH S,et al.Fibrinogen regulateslesion border-forming reactive astrocyte properties after vasculardamage[J].Glia,2022,70(7):1251-1266.[30]LI X P,ZHU Z L,GAO S M,et al.Inhibition of fibrin formationreduces neuroinflammation and improves long-term outcome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2019,72:473-478.[31]MCBRIDE D,TANG J P,ZHANG J H.Maintaining plasmafibrinogen levels and fibrinogen replacement therapies for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hemorrhage[J].Current Drug Targets,2017,18(12):1349-1357.[32]白丹,李丹,刘囡,等.降解纤维蛋白原可减少创伤性脑损伤后胶质瘢痕与纤维瘢痕的形成[J].解剖学报,2014,45(6):729-734.(收稿日期:2022-09-22)(本文编辑郭怀印)。

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研究新进展

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研究新进展
方面。
关键词
脑出血; 理生理 ; 病 脑水肿 ; 凝血酶
脑出血的发生率 、 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 , 目前 对脑 组织 有损害作 用 。 临床上除运用传统脱水药外 , 治疗手段较少 人们 2 局部脑 血流 的变化 希望通过对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的进一步研究为临 实验 研 究发 现 , 出血后 血 肿 周 围组 织 的血 流 可 床治疗提供 新 的依据 和方法 。本文 就脑 出血后脑 内 出现短暂下降 , 下降程度 与血肿 大小呈 正相 关。 其 血 肿病理 的重新认 识 , 尤其 是局部脑 血流 的变 化 、 脑 在 出血量 相 同的情 况下 , 随着 时 间 的延 长 局 部 脑血 水肿、 血脑屏障的改变和脑细胞的毒性损伤等方面
微循环 , 产生 血 肿周 围区域 的脑 缺 血 和 水 肿 所 致 。
既往认为 , 脑出血后血肿压迫微循环 可引起周 围组织缺血, 在脑出血后水肿的产生中起主要作用。 近年来 的研究更 多地集 中在 脑 出血后局 部血肿 在脑
水 肿形成 中的作 用 , 肿 释放 的某 些 活性 物质 或 血 血
作 一综述 。
流( B) r F 一般也逐渐下降。脑 出血后虽存在缺血 , C 但梗死的出现取决于缺血程度和持续时间。实验表 明, 猴脑血流下降至 1 ~1 l 10g・ ) 2 0 2m/ 0 m 达 ~ (
3h才 出现 梗 死 , 血 流 量 在 2 /10g・ 而 5ml 0 m ) ( 时, 即使 持续 较 长时间 也不 会 出现梗 死 , 脑 出血 而
后血肿压迫微循环是引起脑组织损害的主要 因素:但 目前多数学者认 为 , 出血患者 于发病后 有继 脑 续 出血现象 , 这种现象可导致早期病情恶化。脑出血后血肿分解释 放多种 活性物质对 脑组织具 有损 害作用 . 表现 为局部脑血流和代谢 的变 化 、 水肿 、 可 脑 血脑屏 障的损害及对脑细胞 的毒性损伤 等诸 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研究新进展(1)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既往认为,活动性脑出血是一次性的,脑出血后血肿压迫微循环是引起脑组织损害的主因素。

但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脑出血患者于发病后有继续出血现象,这种现象可导致早期病情恶化。

脑出血后血肿分解释放多种活性物质对脑组织具有损害作用,可表现为局部脑血流和代谢的变化、脑水肿、血脑屏障的损害及对脑细胞的毒性损伤等诸多方面。

脑出血的发生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目前临床上除运用传统脱水药外,治疗手段较少。

人们希望通过对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的进一步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依据和方法。

本文就脑出血后脑内血肿病理的重新认识,尤其是局部脑血流的变化、脑水肿、血脑屏障的改变和脑细胞的毒性损伤等方面作一综述。

1 对脑内血肿病理作用的重新认识既往认为,活动性脑出血多是一次性的,很少持续1 h以上,现在发现起病1 h后出血仍可持续。

Brott等[1]报道,至少有38%患者的血肿在脑出血后24 h内有扩大,其中多数出现在3~4 h。

少数病后2~14 d内病情加重者也系血肿扩大所致[2]。

因此,脑出血发病后仍有继续出血现象,血肿扩大多与病情,尤其是早期病情加重有关[3]。

血肿继续扩大多发生于以下情况:(1)年龄较轻;(2)病变部位较深,如丘脑、壳核和脑干;(3)高血压未能得到有效控制;(4)急骤过度脱水治疗;(5)病前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抗血小板药;(6)血肿不规则。

既往认为,源于脑内血肿的脑损伤是血肿本身压迫周围脑组织的微循环,产生血肿周围区域的脑缺血和水肿所致。

但目前认为,除血肿本身的占位性损害外,尚有周围脑组织血液循环障碍、代谢紊乱(如酸中毒)、血管运动麻痹、血脑屏障受损和血液分解产物释放多种生物活质对脑组织的损害。

有学者用50 μl微气囊充胀模型研究了单独占位效应引起的缺血性改变,发现远隔区缺血性损伤明显轻于注入同等血量的脑出血模型,说明血液分解释放的多种活性物质对脑组织有损害作用。

2 局部脑血流的变化实验研究发现,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的血流可出现短暂下降,其下降程度与血肿大小呈正相关。

在出血量相同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延长局部脑血流(rCBF)一般也逐渐下降。

脑出血后虽存在缺血,但梗死的出现取决于缺血程度和持续时间。

实验表明,猴脑血流下降至10~12 ml/(100 g·min)达2~3 h才出现梗死,而血流量在25ml/(100 g·min)时,即使持续较长时间也不会出现梗死[3],而脑出血后脑血流的改变均在缺血性损害的阈值15~20 ml/(100 g·min)以上,并且4 h内均已恢复正常。

因此,脑出血后局部组织缺血的程度和时间均不足以导致缺血损害。

3 脑水肿既往认为,脑出血后血肿压迫微循环可引起周围组织缺血,在脑出血后水肿的产生中起主作用。

近年来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脑出血后局部血肿在脑水肿形成中的作用,血肿释放的某些活性物质或血液本身的成分可能是脑水肿产生的物质基础。

研究发现,大鼠脑内分别注入全血和阳性脑脊液后,前者产生的水肿更为显著,表明脑出血后脑水肿与血肿本身的关系更为密切。

3.1 凝血酶近年来,在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的机制研究中,凝血酶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一个焦点。

凝血酶可诱发脑水肿形成,凝血酶抑制剂则可阻止凝血酶诱发的脑水肿形成,因此,凝血酶被认为是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中较为重的物质[4-6]。

1996年,Kevin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将全血或加入凝血酶原复合物的血浆注入大鼠基底节诱发脑水肿,而将同样未凝血的血浆或凝血后产生的血清注入大鼠脑内却未能诱发脑水肿。

另一方面,如果在全血中加入特异性的凝血酶抑制剂水蛭素,进行同样的实验,则脑水肿亦不会出现。

因此,Kevin认为,凝血酶在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形成中起重作用[5]。

同一年,Lee等用类似方法证实,另一种凝血酶抑制剂α-NAPAP可减轻脑内血肿边缘脑水肿,而α-NAPAP并不能改变血凝块的实际容积,这表明凝血酶本身的化学刺激作用大于血凝块的机械压迫作用。

Kevin在1997年的研究中发现,脑组织中注入凝血酶后可破坏血脑屏障。

他的实验还表明,通常脑出血的血凝块所产生的凝血酶能够破坏脑细胞。

上述结果表明,凝血酶对神经细胞的毒性作用和对血脑屏障的破坏可能是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的重机制之一。

研究表明,脑和脊髓组织中含有大量的凝血酶结合位点,低浓度凝血酶对脑细胞具有保护作用,而高浓度凝血酶则会损伤脑细胞[7],Xi等[8]在1999年的实验中发现,低浓度凝血酶对神经细胞有保护作用,小剂量凝血酶预处理可减轻大剂量凝血酶注入大鼠尾状核后产生的脑水肿,这种作用可能与热休克蛋白27(HSP27)的表达有关。

由此可见,凝血酶本身和凝血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物质是引起脑出血早期脑水肿的重因素。

临床资料表明,脑出血后血凝块释放凝血酶的时间大约持续2周左右,与脑出血后脑水肿持续的时间相符,也表明凝血酶是引起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的主原因。

水蛭素是凝血酶的特异性抑制剂,理论上可用于临床治疗。

目前水蛭素肽Ⅰ已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

3.2 血红蛋白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脑内注入浓缩血细胞或红细胞并不能产生显著的水肿。

1998年,Xi等[9]用动物实验研究了红细胞对自发性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的影响。

他们分别将全血、压积红细胞、溶解红细胞、鼠血红蛋白和凝血酶注入大鼠右侧基底节,然后将大鼠在不同时间处死,检测脑组织水分和盐离子含量,结果发现,注射溶解红细胞后24 h产生明显脑水肿,而注入血红蛋白可以模拟这种脑水肿的形成,注入凝血酶后24~48 h出现脑水肿的高峰期,注入压积红细胞3 d后才引起脑组织水含量增高[10]。

因此,在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的中、晚期,红细胞的内容物,如血红蛋白和ADP等起重作用。

3.3 血浆蛋白1996年,Wagner等[11]观察到,猪脑叶出血后1 h,血肿周围脑水分含量高于对侧10%,血肿周围区域血清蛋白免疫活性很强,此时血管内的Evans蓝尚未进入脑组织,提示血脑屏障完整。

这一结果表明,来源于血肿的血浆蛋白,聚积于血肿周围白质并迅速引起了脑出血后脑水肿。

[关键词] 脑出血;病理生理;脑水肿;凝血酶摘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既往认为,活动性脑出本篇论文是由3COME文档频道的网友为您在网络上收集整理饼投稿至本站的,论文版权属原作者,请不用于商业用途或者抄袭,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否者后果自负,如果此文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3.4 其他影响因素1998年,Winking等[12]连续观察了12例脑出血后手术治疗的患者和5例保守治疗的患者,检测治疗前、后尿中半胱氨酸白细胞三烯(cys-LT)的代谢产物发现,cys-LT含量与血肿周围脑组织水含量显著相关(P<0.01),治疗结束后,手术治疗组尿中白细胞三烯水平低于保守治疗组(P<0.05),因此认为cys-LT可能是加剧脑出血后脑水肿的一个因素。

1998年,Mayer等[13]用SPECT观察脑出血急性期血肿边缘脑血流的变化发现,水肿形成早期脑血流较低,但在72 h内即恢复正常,而最初血肿边缘缺血再灌注的范围影响了脑水肿的程度。

这提示,血肿边缘缺血的高峰期是出血后的早期,而再灌注损伤是血肿边缘水肿形成的发病机制之一。

4 对血脑屏障的影响血肿形成24 h后,同侧大脑半球血脑屏障的渗透性明显增高[14]。

正常动物注入凝血酶可产生程度相同的血脑屏障破坏,提示凝血酶在血脑屏障破坏中起直接作用。

血脑屏障渗透性的明显增高,可使脑水肿液明显增多,加重脑水肿。

对单个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研究提示,凝血酶以剂量依赖方式增高通透性[15]。

来源于不同组织的内皮细胞对凝血酶的反应不同,极低浓度的凝血酶即可使脑内皮细胞的形态学发生明显改变[16]。

凝血酶破坏血脑屏障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最近的研究显示脑血管内皮细胞缺乏密集的凝血酶受体,因此可能与受体介导的途径无明显关系[17]。

此外,脑出血后4 h即可出现脑水肿,而此时血脑屏障的破坏尚不明显,因此,脑出血后早期脑水肿的形成与凝血酶对血脑屏障完整性的影响无关。

5 对脑细胞的毒性损伤大鼠尾状核注血后10 min,尾状核rCBF下降,3 h后rCBF恢复至接近正常,甚至轻微过度灌注,而此时病理检查发现仍存在缺血性损伤的形态学改变。

Matz等[18]研究rCBF与病理改变的关系证实,脑缺血性损伤的形态学改变并不因rCBF的恢复而好转,因此,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的脑细胞损伤可能与血液成分有关。

研究证实,脑损伤是脑血流量和脑代谢率降低的共同结果,两个参数中任何一个紊乱均会导致脑损伤。

凝血酶的直接毒性在出血量为50 ml左右的脑血肿中,主表现为通过影响代谢而不是使血流下降引起细胞损伤。

最近,Vaughan等[19]证明,小剂量凝血酶对脑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可激活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上的凝血酶受体,阻止细胞凋亡,但稍大剂量的凝血酶对脑细胞具有损伤作用。

脑出血后最初的脑损伤和水肿表现为血流下降引起的代谢紊乱,这是由血肿中弥散入脑的凝血酶引起的,而代谢紊乱导致了脑组织缺血坏死,甚至在脑血流高于一般脑缺血临界水平时也发生这一改变。

研究者们认为,早期的脑水肿是直接细胞毒性作用所致。

这种毒性作用可能通过细胞毒性受体或被凝血酶激活的酶原传递的,通过轴突、树突引起其他神经元和神经细胞突起回缩,造成细胞损伤[20]。

凝血酶对脑细胞的毒性损伤作用,还可导致脑细胞的电生理异常。

6 小结尽管近年来对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揭示了脑出血对脑损害的病理过程,明显改善了脑出血的治疗现状,但脑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十分复杂,对它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1 Brott T, Broderick J, Kothari R, et al. Early hemorrhage growth in patients with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Stroke, 1997, 28(1): 1-5.2 Wijdicks EF, Fulgham JR. Acute fatal deterioration in putaminal hemorrhage. Stroke, 1995, 26(10): 1953-1955.3 Kingman TA, Mendelow AD, Graham DE, et al. Experimental intracerebralhemorrhage mass description of model, intracranial pressure changes and neuropathology. J Neuropathol Exp Neurol,1998, 47(2): 118-137.4 Lee KR, Betz AL, Keep RF, et al. Intracerebral infusion of thrombin as a cause of brain edema. J Neurosurg, 1995, 83(6): 1045-1050.5 Lee KR, Colon GP, Betz AL, et al. Edema from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the role of thrombin. J Neurosurg, 1996, 84(1): 91-96.6 Lee KR, Kawai N, Kim S, et al. Mechanisms of edema formation 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effects of thrombin on cerebral blood flow, blood-brain barrier permeability, and cell survival in a rat model. J Neurosurg, 1997, 86(2): 272-278.7 Vaughan PJ, Pike CJ, Cotman CW, et al. Thrombin receptor activation protects neurons and astrocytes from cell death produced by environmental insults. J Neurosci, 1995, 15(7 Pt 2): 5389-5401.8 Xi G, Keep R F, Hua Y, et al. Attenuation of thrombin-induced brain edema by cerebral thrombin preconditioning. Stroke, 1999 , 30(6): 1247-1255.9 Xi G, Wagner KR, Keep RF, et al. Role of blood clot formation on early edema development after experimental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Stroke, 1998, 29(12): 2580-2586.10 Xi G, Keep RF, Hoff JT. Erythrocytes and delayed brain edema formation following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 rats. J Neurosurg, 1998,89(6): 991-996.11 Wagner KR, Xi G, Hua Y, et al. Loba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modelin pigs: rapid edema development in perihematomal white matter. Stroke,1996, 27(3): 490-497.12 Winking M, Deinsberger W, Joedicke A, et al. Cysteinyl-leukotrienelevels in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n edema-promoting factor? Cerebrovasc Dis, 1998, 8(6): 318-326.13 Mayer SA, Lignelli A, Fink ME, et al. Perilesional blood flow andedema formation in acut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 SPECT study.Stroke, 1998, 29(9): 1791-1798.14 Yang GY, Betz AL, Chenevert TL, et al. Experimental intracerebralhemorrhage: relationship between brain edema, blood flow, and blood-brain[关键词] 脑出血;病理生理;脑水肿;凝血酶摘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