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运行良好的大环境下,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长远目标,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战略,认真落实“扩大开放年”各项工作部署,奋力推进三次产业跨越发展,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51.3亿元,比上年增长15.0%。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85.1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480.9亿元,增长19.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785.3亿元,增长11.8%。
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5.1:44.7:50.2。
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26.9亿元,增长36.0%;其中税收收入372.2亿元,增长31.5%。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为752.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3.3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为433.7万人,增加24.2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5.6万人,其中,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实现再就业8.8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3.2万人。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新增13.0万人。
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人数为221.0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0%(见图2)。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6.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7.9%,烟酒及用品上涨1.4%,衣着类下降5.5%,交通与通信上涨0.5%,居住类价格上涨5.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1.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0.4%。
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2.4%。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7%。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8.1%。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2.8%。
年末全市企业综合生产经营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42.6点和135.2点,分别较上年末提高10.6点和11.0点。
二、农业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70.2亿元,比上年增长4.4%,其中种植业237.1亿元,增长5.0%;牧业实现产值203.2亿元,增长3.2%。
成都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成都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成都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2014年4月26日2013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转型力度加大的宏观形势,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坚持“稳中快进,领先发展”的工作基调,深入推进“五大兴市战略”,积极应对“4·20”芦山强烈地震和汛期暴雨洪涝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全市经济社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一、综合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108.9亿元(见图1),比上年增长10.2%。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53.2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181.5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574.2亿元,增长8.8%。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63977元,增长9.3%。
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3.9∶45.9∶50.2。
全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898.5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税收收入665.7亿元,增长16.5%。
全年公共财政支出1162.6亿元,增长20.4%。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5.8万人,其中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实现再就业10.1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2.8万人。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新增10.6万人。
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人数为222.6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2%。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3.1%(见图2)。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5.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9%,烟酒类与上年持平,衣着类上涨1.6%,交通和通信类下降0.2%,居住类上涨3.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3.0%。
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上涨1.7%。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与上年持平。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下降1.2%。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IPI)下降1.8%。
二、农业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84.6亿元,比上年增长3.5%。
达州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无表格版)

达州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3月2014年,面对极其复杂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市委、市政府主动作为,牢牢把握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追赶跨越的工作基调,始终保持专注发展定力,深入实施“三大总体战略工程”,积极采取一系列“稳增长、促发展”的政策措施,全市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势头,呈现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47.83亿元,增长8.4%。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81.66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12.96亿元,增长8.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53.21亿元,增长11%。
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0.9:52.9:26.2。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8.4%、59.7%和31.9%,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7、5.0和2.7个百分点。
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807.66亿元,增长9.6%,占GDP的59.9%,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4%。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3.44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530.09亿元,增长10.5%;第三产业增加值194.13亿元,增长9.4%。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1%,其中:食品类上涨1.7%;居住类上涨4.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0.8%;交通和通信类上涨4%。
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下降 4.6%;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指数下降1.8%。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688.13万人,常住人口553.05万人,城镇化率39.4%。
全年出生人口70259人,人口出生率10.27‰;死亡人口44255人,死亡率6.47‰;自然增长率3.8‰。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7717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6373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低于上年末的4.09%。
二、农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5万公顷,增长0.61%。
其中,小麦6.55万公顷,下降2.37%;水稻17.45万公顷,下降0.87%;玉米10.09万公顷,增长0.52%;薯类15.42万公顷,增长1.48%;油料种植面积12.8万公顷,增长1.2%;蔬菜种植面积9.15万公顷,增长1.7%。
2005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06年 2月26日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狠抓“项目年”的各项工作,在进一步扩大经济总量的同时,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了预期目标,城乡居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
一、综合经济运行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371.0亿元,比上年增长13.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2.3亿元,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1007.7亿元,增长20.0%;第三产业增加值1181.0亿元,增长9.6%。
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7.7:42.5 :49.8,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2%、59.9%、36.9%。
市场物价总体保持稳定。
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3%。
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2%。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9%。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7.7%。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4.0%。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619.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5.1万人。
其中城镇从业人员276.5万人,增加38.3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0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4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2.1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5%。
农村外出务工人数达132.7万人,比上年增加9.6万人,其中转移出省的21.7万人,增加1.4万人,省内市外23.9万人,增加1.7万人。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
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1084.2亿元,增长21.0%。
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为45.7%,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
企业家对经济增长保持较强信心。
2005年4季度全市企业景气指数达132.53点;企业家信心指数达130.56点。
2009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3/24 发布人:来源:〖字体:大中小〗〖背景色:〗〖打印本稿〗〖关闭〗成都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2010年3月23日2009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扩大内需、灾后重建和试验区建设三大机遇,国民经济形势总体实现较快回升,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一、综合经初步核算,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02.6亿元(见图1),比上年增长14.7%。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67.8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001.8亿元,增长17.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33.0亿元,增长13.4%。
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5.9:44.5:49.6。
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389.1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占GDP的比重为53.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1.1%。
图1:2005-2009年成都市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年末全市从业人员为729.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5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为409.5万人,增加27.3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9万人,其中,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实现再就业4.7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2.1万人。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新增12.8万人。
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人数为152.8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3%(见图2)。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3.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0.3%,烟酒及用品上涨3.0%,衣着类下降5.6%,交通与通信下降2.0%,居住类价格下降1.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0.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持平。
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下降1.0%。
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1.9%。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3.5%。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下降0.9%。
2007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成都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三新突破年”的各项工作部署,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和“三大工程”为核心,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企业培育和项目推进为抓手,坚持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经济社会呈现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综合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经初步核定,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24.4亿元,比上年增长15.3%。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35.5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504.0亿元,增长18.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84.9亿元,增长13.6%。
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7.1∶45.2∶47.7。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26527元(按2007年平均汇率折算为3634美元),增长13.7%。
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迅猛。
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691.9亿元,增长21.2%,占GDP的比重为50.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6.7%,拉动GDP增长10.2个百分点。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达687.1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6.99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达360.17万人,增加50.08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4.5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6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2.7万人。
失地农民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新增11.0万人。
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人数达158.1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
市场物价上涨较快。
受食品类价格大幅上涨影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2%。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2.4%,衣着类上涨1.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2.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1.7%,交通与通讯下降1.7%。
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2%。
成都统计公报2010

2010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时间:2011-04-25 来源:城市联合信息网作者:admin成都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4月19日2010年,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运行良好的大环境下,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长远目标,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战略,认真落实“扩大开放年”各项工作部署,奋力推进三次产业跨越发展,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51.3亿元(见图1),比上年增长15.0%。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85.1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480.9亿元,增长19.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785.3亿元,增长11.8%。
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5.1:44.7:50.2。
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26.9亿元,增长36.0%;其中税收收入372.2亿元,增长31.5%。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为752.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3.3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为433.7万人,增加24.2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5.6万人,其中,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实现再就业8.8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3.2万人。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新增13.0万人。
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人数为221.0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0%(见图2)。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6.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7.9%,烟酒及用品上涨1.4%,衣着类下降5.5%,交通与通信上涨0.5%,居住类价格上涨5.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1.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0.4%。
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2.4%。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7%。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8.1%。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2.8%。
成都市青羊区2014年

成都市青羊区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
青羊区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稳中求进、改革创新、转型发展”的工作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动城市建设管理转型升级,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平稳健康的良好态势。
一、综合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10.99亿元,同比增长6.7%。
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0.05亿元,同比下降21.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50.44亿元,同比增长0.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60.50亿元,同比增长8.2%。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97066元,同比增长6.6%。
产业结构调整为0.01:18.55:81.44。
全年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327.39亿元,同比增长7.8%。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0.0008亿元,同比下降25.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0.50亿元,同比增长3.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46.90亿元,同比增长9.3%。
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达40.4%,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全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9%以内。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6564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新增转移就业733人;城乡失业人员再就业5238人;困难人员再就业1476人。
本地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1.21%、有就业意愿的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100%;城乡劳动力培训10285人,其中青年技能培训1599人,创业培训346人。
二、农业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717万元,同比下降22.0%。
其中:种植业实现产值693万元,同比下降21.0%;畜牧业实现产值24万元,同比下降42.9%。
年末实际耕种面积1380亩,同比下降2.4%。
大部分农产品产量继续下降:粮食产量224吨,同比下降46.1%;肉类总产量15吨,同比下降64.0%;出栏肉猪226头,同比下降48.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成都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2015年4月28日2014年,面对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成都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深入实施“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战略和“五大兴市战略”,推动经济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全年经济总量历史性突破万亿元大关,站上了“新常态、万亿级”的全新起点。
一、综合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 )10056.6亿元(见图1),比上年增长8.9%。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70.8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561.1亿元,增长9.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124.7亿元,增长8.6%。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70019元,增长8.0%。
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3.7:45.3:51.0。
全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025.2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税收收入774.9亿元,增长16.4%。
全年公共财政支出1340.0亿元,增长15.3%。
图1 2010-2014年成都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4.3万人,其中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实现再就业7.2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9万人。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新增9.1万人。
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人数为216.9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7%。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1.3%(见图2)。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2.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0.4%,烟酒类下降1.4%,衣着类上涨0.2%,交通和通信类上涨0.2%,居住类上涨1.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 1.5%。
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上涨0.4%。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下降0.7%。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IPI)下降0.9%。
—2 —图2 2010-2014年成都市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二、农业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613.0亿元,比上年增长3.7%。
其中,种植业331.4亿元,增长5.2%;牧业237.1亿元,增长1.2%。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70.0万公顷,比上年减少5.9万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8.3万公顷,减少1.5万公顷。
粮食总产量237.1万吨,比上年下降2.5%;油料总产量27.3万吨,增长1.9%;肉类总产量69.2万吨,增长0.8%。
(见表1)。
表1 主要农畜产品产量—3 —年末年产值或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有182个,比上年末增加36个;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面为82.0%。
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55个,标准化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263个。
年末,已认证各类安全优质农产品1175个。
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认证52个。
全年农村用电量31.7亿千瓦时,比上年下降2.3%;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366.0万千瓦,增长6.9%;农用大中型拖拉机11182台,小型拖拉机26097台。
三、工业和建筑业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3855.4亿元,比上年增长11.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长12.2%。
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增加值增长7.7%,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4.4%。
规上工业企业产品产销率98.5%。
(见表2)。
表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4 —全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机械产业、汽车产业、石化产业、食品饮料及烟草产业、冶金产业、建材产业、轻工行业八大特色优势产业完成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2%。
其中,石化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2%,高居各产业之首。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59.5%,总资产贡献率15.5%。
实现利润557.5亿元,下降6.3%;实现利税1198.9亿元,增长0.3%;企业亏损面14.1%。
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705.6亿元,比上年增长1.9%。
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3873.4亿元,竣工产值1499.6亿元,施工面积22463.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5871.0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620.4亿元(见图4),比上年增长1.8%。
民间投资完成3740.8亿元,增长2.7%。
全年新增固定资产3768.7亿元。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57.3亿元,下降14.2%;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412.2亿元,下降13.2%,其中工业投资1402.7亿元,下降13.4%;第三产业完成投资5150.9亿元,增长8.6%。
分行业看,制造业完成投资1263.9亿元,下降14.1%;交通运输仓储邮政通信业完成投资548.9亿元,下降17.5%;水利环境公共—5 —— 6 —设施管理业完成投资720.7亿元,增长60.8%。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220.8亿元,比上年增长5.2%。
含预售在内的商品房销售面积2950.2万平方米,增长0.1%,其中住宅销售面积2475.9万平方米,下降3.1%。
实现商品房销售额2072.1亿元,下降2.3%,其中住宅销售额1618.3亿元,下降5.6%。
图3 2010-2014年成都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及其增长速度五、国内贸易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68.9亿元,比上年增长12.0%。
从行业看,商品零售额3924.5亿元,增长12.6%;餐费收入544.4亿元,增长7.4%。
从城乡看,城镇实现零售额4293.8亿元,增长10.9%;乡村实现零售额175.1亿元,增长47.3%。
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7.7%,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9%,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4%,化妆品类增长13.9%,文化办公用品类下降3.2%,通讯器材类增长7.3%,家具类增长20.5%,汽车类增长15.6%。
年末,年成交额上亿元的商品交易市场有47个,比上年增加5个;全年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2032.3亿元,比上年增长27.5%。
其中,上10亿元的市场有30个。
六、对外开放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558.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4%。
其中,出口总额338.2亿美元,增长6.1%;进口总额220.3亿美元,增长17.8%。
一般贸易出口额105.3亿美元,下降3.4%;机电产品出口额247.3亿美元,增长7.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196.2亿美元,增长10.6%。
对欧盟出口额61.5亿美元,增长12.5%;对美国出口额81.5亿美元,增长8.6%;对日本出口额13.7亿美元,增长21.7%;对香港出口额47.5亿美元,增长30.4%。
全年新批准外商投资项目226个,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65个。
外商投资实际到位87.6亿美元,增长0.1%。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年末公路总里程2278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77公里。
全年新改建公路2354公里。
年末全市机动车拥有量385.7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3.9%;其中私人拥有汽车277.7万辆,增长22.3%。
全年公路旅客周转量123.1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3.2%;民航旅客周转量629.3亿人公里,增长15.8%。
公路运输货物周转量232.2亿吨公里,增长17.6%;民航运输货物周转量11.2亿吨公里,增长7.8%。
—7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19.6亿元,比上年增长27.3%。
固定电话用户438.4万户,增长6.4%;移动电话用户2203万户,固定互联网用户288.0万户。
全年接待国内游客18423.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1%;国内旅游收入1617.0亿元,增长25.8%。
组织出境旅游人数122.5万人次,增长67.9%;接待入境旅游人数197.8万人次,增长12.1%;旅游外汇收入7.4亿美元,增长1.2%。
年末全市三星级以上饭店116家,旅行社364家。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年末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679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3%。
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9779亿元,增长12.3%。
个人消费贷款余额3911亿元,增长19.4%,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254亿元,增长16.4%。
至年末,实现首发融资与再融资共130.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5.3%。
年末有证券营业部147个,比上年末增加27家;证券从业人员3867人,下降1.7%;证券投资者371.9万人,比上年末增长8.3%。
年末有保险公司79家,全年保费收入474.7亿元。
其中,财产保险公司保费收入184.1亿元;人身保险公司保费收入290.6亿元。
各类保险赔偿与给付支出153.8亿元。
其中,财产保险公司赔偿与给付支出94.7亿元;人身保险公司赔偿与给付支出59.1亿元。
—8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全年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3058项,年内新上科技项目2178项,其中国家级173项,省级705项。
科技项目投入资金10.2亿元,完成科技攻关460项,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19家。
共申请专利64975件,其中发明22096件,实用新型20059件。
专利授权31935件,其中发明4021件,实用新型14612件。
年末在蓉中专学校84所,在校学生23.1万人,专任教师1.0万人;普通中小学校1516所,在校学生132.5万人,专任教师8.7万人;幼儿园1945所,在园幼儿42.4万人,专任教师2.4万人,幼儿园入园率为98.8%。
十、卫生、文化和体育年末有卫生机构819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746个,疾控预防控制中心22个,妇幼保健院21个。
各类卫生机构床位数10.8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数10.1万张。
卫生技术人员12.8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8万人,注册护师、护士5.5万人;全年总诊疗10928万人次。
全年无偿献血31.4万单位。
年末有博物馆33个,文化馆(群众艺术馆)22个,公共图书馆22个,馆藏图书1952.5万册。
年末全市拥有广播电台13座,制作广播节目16套;拥有电视台13座,制作电视节目22套。
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442.8万户,其中数字电视372.4万户。
档案馆23个,其中国家综合档案馆20个,向社会开放各类档案494.2万卷,全年查询利用共355.8万人次。
—9 —全年成都籍运动员共获得国际和全国性比赛奖牌56枚。
其中在国际比赛中获金牌11枚,银牌3枚,铜牌4枚;在全国性体育比赛中获金牌23枚,银牌7枚,铜牌8枚。
全市有全民健身路径3155条,增加363条;全市惠民行动“1+2”农民健身工程1917条,增加190条;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人数510万人。
十一、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年末市辖区建成区面积604.1平方公里,市辖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5.9%,市辖区铺装道路面积12801万平方米。
年末中心城区公交线路长度6421公里,比上年末增加874公里;公交营运汽车11447辆,增加584辆。
全市出租汽车18506辆,增加46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