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佛难的成因与对治作者不详内容较为精要

合集下载

浅说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佛教思想

浅说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佛教思想

浅说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佛教思想妙持追溯佛教文学的源头,最早可以从佛经传入中国算起。

随着佛经被译成中文,佛经中的文学作品随即被国人认可和接受,继之而起的是僧人的文学创作,由于中国自古就有士僧交往的传统,历代文人也写了大量表达述佛理禅意的文学作品。

从佛经文学到僧人文学进而延伸到文人文学,形成了中国佛教文学一脉相承的发展过程。

本文试图从中国古代诗词(包括偈颂)文学作品中浅析蕴涵的佛教思想。

一、佛教对中国古代文人思想观念的影响佛经文学源自于佛经,自印度佛经被翻译成中文以来,佛教便在中土开花结果。

佛陀住世时,为让弟子明了深刻的佛理,多采用“应病与药”、“应机说法”的方式来讲说佛法。

第一部汉译佛典《四十二章经》就是专门介绍佛教人生观的,该经讲述的是空、幻、苦的人生问题。

东汉桓帝执政的二十一年(147—167)里是佛典汉译的第一****,由安息国安世高、大月氏支楼迦谶等来华僧人翻译的经典,更加强化了佛教空、幻、苦的人生观,并由此确立了佛教特殊的人生哲学。

《金刚经》里有著名的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教我们看透世间上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生命的短促,世事的变幻无常,如朝露亦如闪电。

在《楞严经》中直接出现的“幻”字更达21处之多。

其中比较重要的诸如: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如世巧幻师,幻作诸男女;彼虚空性,犹实幻生。

而同时代的文人也以凄美的笔墨抒写了同样的生命情调: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

忧艰常早至,欢会常苦晚。

念当奉时役,去尔日遥远。

遣车迎子还,空往复空返。

省书情凄怆,临食不能饭……既得结大义,欢乐苦不足。

念当远离别,思念叙款曲。

……浮云起高山,悲风激深谷。

(秦嘉《赠妇诗》三首之一、二,《汉诗》卷六,第186—187页)这是东汉桓帝后期诗人秦嘉《赠妇诗》的一、二首,诗中充满了人生的悲苦和空幻。

之后,人生之苦尤其成为建安诗人普遍伤叹的主旋律:生命易衰之苦、战争残酷之苦、恩爱离别之苦、空房独守之苦、饥寒交迫之苦、仕途不遇之苦、命如草芥之苦、壮志未酬之苦,等等,这一切使得“建安风骨”的深层意蕴中凝结了一个“苦”字:欢日尚少,戚日苦多。

北魏平城民间佛教信仰心态研究——以云冈石窟造像记为中心的考察【最新哲学类】

北魏平城民间佛教信仰心态研究——以云冈石窟造像记为中心的考察【最新哲学类】
通过研究佛教传播方式、本土观念在佛教影响下的演变及北魏平城民众的佛教信 仰,有助于探究佛教本土化问题,也为今天探究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关系提供了一个 历史实例。
本文试图通过对现存北魏云冈石窟造像记内容的综合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探求 这一时期本地民众佛教信仰内容与嬗变,百姓心理追求及其信仰与本土观念、佛教教 义间的关系。文章由北魏平城民众的世界观切入,具体研究了北魏民众信仰的非系统 性与其礼佛行为下的皇权主义与家族主义观念,揭示了其时民众是如何在他们本来观 念的背景下接受佛教的,在他们固有信仰下他们是如何接受佛教概念并将之本土化, 之后平城民众的信仰观念在佛教影响下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研究使平城民众佛教信 仰的实质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de印一rooted in me background of paying reSpect for Buddha reVeal tlle inert锄ce a11d
strong power of 10calism.Throu曲龇studying on di仃erent be似een the仃aditional
云冈石窟始建于北魏,史称武州(周)山石窟寺,又称灵岩寺,云冈之说始于明 代中后期,由西域的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大多数石窟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 历时四五十年,用工难以数计。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浸润在北魏 的文化“土壤”里。云冈石窟特别把古代犍陀罗艺术和笈多艺术,与中华民族传统艺 术相互转化、相互融合,发展成为独具风格的中国佛教石窟艺术,形成了“云冈风格”。 《魏书·释老志》对云冈石窟的开凿做了记载:“和平初,师贤卒,昙曜代之,更名 沙门统。初昙曜以复法之明年,自中山被命赴京……帝后奉以师礼。昙曜白帝于京城 西武周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①,并赞 其“雕饰奇伟,冠于一世”②。云冈石窟工程浩瀚,内容丰富,价值珍贵,绝非程式 化的解说词可表达清楚。

佛教史学研究论文

佛教史学研究论文

佛教史学研究论文中国佛教史学[1],是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布与发展逐渐形成的。

它一方面适应着佛教在中国传布的需要,另方面又深受中国传统史学的影响。

通常人们只把它作为佛教史的一个分支,仅从佛教史、社会史等角度来审视某些佛教史籍的史料价值,却很少从历史学的角度来考察这些史籍的史学意义。

其实,佛教史学应该属于交叉学科。

这里,从史学发展的角度来谈一点关于佛教史学的发展源流。

佛教自汉代传入,经魏晋南北朝至唐,达到鼎盛。

宋元时期,又有新的发展。

随着佛教在中土的长足发展,佛教史籍编纂逐渐呈现出三个阶段:东晋至唐初出现记录佛事的史籍,唐代佛教史籍范围不断拓展,宋元时期佛教史籍体裁不断完备。

一、最先记录佛事的史籍佛教自汉代传入,经魏晋南北朝至唐初,西行求法高僧携回大批梵文佛经,译经水平不断提高,逐渐运用儒学注经的方式对佛经进行注疏,同时编纂各种工具性的著录。

在这一过程中,自觉记述各个教派、众多名僧史事的文字、撰著不断涌现,反映着佛教史学的形成。

东晋南北朝时期,最先推出的记录佛事的史籍,大体有四种类型:一是有关佛教史的著述,二是关于阐扬佛理的史籍,三是记述佛教在中土传布的史籍,四是官方史书的记载。

一、有关佛教史的著述,东晋、南朝时期主要有《佛国记》、《释迦谱》。

《佛国记》1卷,沙门释法显撰。

又名《高僧法显传》、《历游天竺记》。

法显(约337-约422),俗姓龚,平阳武阳(今属山西临汾)人。

“常慨经律舛阙,誓志寻求”。

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与同学等,“发自长安,西渡流沙”,越葱岭、度小雪山,“自力孤行,遂过山险”,遍历天竺及师子国。

义熙八年(412)回到青州长广郡牢山(今山东青岛崂山),第二年至京师建康(今江苏南京)。

《佛国记》为其西行求法,前后15年所见所闻。

“凡所经历三十余国”[2],不仅是4世纪亚洲佛教史的重要著述,还是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交往史的重要著述,也是中国现存史书中有关陆海交通最早、最详细的记录。

韩愈谏书《论佛骨表》评析

韩愈谏书《论佛骨表》评析

韩愈谏书《论佛骨表》评析《论佛骨表》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作品,韩愈虽有爱民忧国之心,而且《论佛骨表》,切中肯綮,但所用言辞过于偏激,因而触怒当朝皇帝,宪宗所言并非毫无道理:“愈言我奉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论佛骨表》选自《昌黎先生集》卷三十九,是韩愈所作的一篇著名的反佛文章。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长安城内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据《旧唐书·韩愈传》记载:“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伽文佛(即释伽牟尼)指骨一节,……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

”这年正月,宪宗李纯命中使杜英奇率宫人及僧众持香花到法门寺迎接佛骨,“自光顺门人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

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

就连平民百姓中,也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韩愈时年52岁,正在长安作官,任刑部侍郎。

他素不喜佛,认为这既有悖于先王之道,也不利于国计民生。

于是他不惜触怒宪宗,上疏切谏,写了这篇《论佛骨表》。

宪宗看了这篇表章,果然“龙颜大怒”,对裴度、崔群等说:“愈曰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必欲杀之而后快。

后经裴度、崔群等人说情,才免其死罪,贬为潮州刺史。

韩愈到潮州后,又上表(即《潮州刺史谢上表》)谢恩。

“帝得表,颇感悔,欲复用之,持示宰相曰:‘愈前所论是天(应为“大”)爱朕,然不当言天子事佛乃年促耳’”,“欲复用愈”。

唐代社会佛、道、儒三家并行,其中以佛教最为昌炽,寺院林立,大批僧尼游手好闲,“不耕而食,不织而衣”,大大增加了人民的负担,直接妨害了国计民生,严重地触犯了唐王朝的利益。

韩愈的《华山女》诗中,曾有一段描写佛寺讲经时的盛况:“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庭,广张罪恶恣诱胁,听众狎恰排浮萍。

”可见当时佛教之盛行。

在这种情况下,宪宗还要大事铺张地迎佛骨,势必会在全国范围内再次掀起崇佛浪潮。

在一片崇佛佞佛的喧嚣声中,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独挽逆流,冒死劝谏,揭露崇佛的危害,批判宪宗的佞佛行为,宣扬自己的反佛主张。

《西游记》“八十一难”考述

《西游记》“八十一难”考述

《西游记》“八十一难”考述《西游记》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奇书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西游记》同《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章回小说类似,它们的成书过程大致都经历了史书、话本、平话、戏曲等阶段,经过长期的流传,最终由一位文学家著成的集大成之作。

作为《西游记》主要内容的“八十一难”也经历了这样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本文力求从西游取经故事的源头考察这一发展演进的基本过程,着眼于与“八十一难”故事有密切关系的相关文献资料,把“八十一难”故事置于历史、文化、文学等综合文化生态环境下进行研究,解析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心理等张力作用下,“八十一难”故事发展及其演进的规律,发掘《西游记》的综合文化内涵。

为此,本文主要依照历史发展顺序梳理了“八十一难”的演变过程,并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探讨了“八十一难”故事的宗教性、文化性、政治性和社会性等特征。

主要内容包括:一、“八十一难”产生于唐代的史实记载。

这一时期的取经故事以史实记载为主,涉及到《大唐西域记》和《三藏法师传》两本书籍。

对“难”的描写以自然之“难”和人为之“难”为主,其中《大唐西域记》是“八十一难”故事的发端。

二、“八十一难”在宋元话本中的记载。

这一时期的取经之“难”逐渐增加神化的成分。

取经的主要人物由玄奘法师变成玄奘法师和猴行者两个人,而且猴行者成为主力。

三、“八十一难”在宋及以后戏剧中的记载。

这个时期参与“八十一难”的取经队伍已经基本成型,自然环境之“难”的描写减少,神魔斗法之“难”的描写逐渐增多,艺术特色较之前有了很大的进步。

四、“八十一难”在平话、元明宝卷中的记载。

平话、宝卷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在人物和内容方面极其丰富,已经逐渐接近百回本《西游记》。

五、“八十一难”故事演进规律及成因。

佛教、道教、儒学传统等各因素嵌刻在“八十一难”故事流变的各个阶段,各因子之间相互博弈、制衡并共融于“八十一难”故事中;中华民族的“尚奇”文化心理,推动“八十一难”故事情节、人物、环境等魔幻性色彩的演进,在宗教和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等共同作用下,“八十一难”故事兼具有宗教性、文化性、政治性和社会性等多重特征。

《西游记》佛教思想略论

《西游记》佛教思想略论

《西游记》佛教思想略论关于《《西游记》佛教思想略论》,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西游记》作为明朝中叶的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当时的宗教文化和宗教思想,佛教思想在其中的体现尤为突出。

本文重点分析心性学说、救度观念、地域观念等佛教思想与教义在《西游记》中的体现。

关键词:佛教思想;西游记;一、引言《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因其雅俗共赏的性质,不仅在中国受到广大读者欢迎,在国外也有很大影响。

佛教传到中国后,在流传过程中对中国文化影响甚大,并与中国的儒道文化相融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成分。

在文学方面,佛教的影响也很深。

本文就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佛教影响,做较为深入的探讨。

“西游”故事是因玄奖远赴印度求取佛经的历史事件而起,但在其流传过程中,却经历了一个渐渐远离历史事实的趋势,在发展中也采纳了不少不同时代其他文化、其他宗教的思想,并加上小说家自己的理解和见识。

因此可以说,“西游”故事的发展过程始终与佛教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

二、《西游记》中佛教思想的体现(一)《西游记》中佛教的心性学说得到了充分演绎让我们回到“西游记”中,主人公孙悟空的人生道路,则正好说明了这个问题。

读过《西游记》,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前七回大闹天宫时的孙悟空,同十三回以后去西天取经路上的孙悟空是不同的。

在作者看来,前七回大闹天宫时的孙悟空,好比是“善心”迷失,“贪欲”膨胀了人心,而人心是个无底洞,这正是所谓“欲壑难填”。

但“贪欲”恶性膨胀的结果,必然给自己带来灾祸。

这种与后期孙悟空作比照的佛教“向善”思想,虽不能为我们轻易苟同,特别是抹杀了做为反叛者的孙悟空的那种彻底的大无畏的造反精神。

但作者确实在于阐发佛家“放心”的一统教义,其用心是良苦的。

(二)《西游记》中贯穿了佛教的救度观念《朴通事谚解》所载平话本《西游记》的相关残文说:“昔释迦牟尼佛,在西天灵山雷音寺,撰成经律论三藏金经,须送东土,解度群迷。

佛玄之间:从《不真空论》析僧肇佛学玄学化问题

佛玄之间:从《不真空论》析僧肇佛学玄学化问题

2016年第3期(总第146期)/五月号现代哲学MODERNPHILOSOPHYNo 32016/GeneralNo 146/May佛玄之间:从《不真空论》析僧肇佛学玄学化问题方映灵【摘要】僧肇是东晋时期的著名佛学家,他以“即体即用”的理论贡献,在中国哲学和佛学史上占有极重要地位。

由于其出入于佛玄之间的思想特色,学界历来对其佛学玄学化问题评判不一。

本文试图通过对其最重要的代表作《不真空论》的解读分析,梳理、点评五种不同观点,并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

由于僧肇佛学与魏晋玄学有不同的理路、不同的理论建构和不同的境界追求,从而使两者有内容实质上的区别,而“即体即用”的中道空观是僧肇佛学虽运用了玄学但没有玄学化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僧肇;《不真空论》;佛学玄学化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6)03-0120-07 僧肇(384-414)是我国著名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的四大弟子即“四圣”(道生、僧肇、僧融、僧睿)之一①。

他以擅长般若空宗著称,有“秦人解空第一者,僧肇其人也”之誉②,是东晋后期极为重要的佛教哲学理论家。

他的最主要代表作《不真空论》《物不迁论》《般若无知论》被汤用彤评价为“实无上精品……为中华哲学文字最有价值之著作也”③。

僧肇的突出贡献,是以“即体即用”的“体用不二”论,既解决了佛教般若学六家七宗空色分离难题,开启了佛学中国化发展方向,又解决了魏晋玄学的体用二分问题,推进了中国哲学本体论建构。

由于这种即佛即玄、出入于佛玄之间的思想特色,学界历来对僧肇佛学与玄学的关系评判不一。

本文试图通过对僧肇“解空”的重要篇章———《不真空论》的解读分析,进一步探讨和梳理僧肇佛学玄学化问题。

一“空”是佛教的核心基本概念,不同的佛教宗派对“空”有不同的解读。

般若中观学派对“空”的解读是“缘起性空”、空有相待而存。

它认为:宇宙的一切存在都是由于各自的因和缘假合而成的,并没有实在自性,不能自己规定自己、自己成为实有本体。

略说佛难的成因与对治作者不详内容较为精要

略说佛难的成因与对治作者不详内容较为精要

回家人根据禅七讲解整理修行人有很多地难处,也听人常说:不学佛地人还好,有八难;学佛地人反而有九难,多了个佛难.修行人地佛难大体可分为三种:外难、内难、法难.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佛难之一:外难外,顾名思义,就是身边地环境:比如家庭、交际圈、工作单位等等……外难,就是自己觉得和身外地环境闹了别扭.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外难之一:持戒难有地朋友持戒持得很好,但是在夫妻性生活地多寡有无地问题上,就跟配偶有矛盾了.严重地还要提出离婚,会造成很多地人谤佛,该如何处理呢?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其实不要只为自己修行方便而一蹴而就,可以先善巧随机地避开一些佛菩萨地节日和十斋日,这就可以慢慢地进入一种好地境界.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外难之二:亲人难家庭地难处也是修行人经常遇到地.比如有人在家里持戒,但父母还没有信佛,于是他地母亲感觉到:她就生了这样一个心肝宝贝,这个孩子是她一生中地心血和希望,而她突然间发现孩子改变了,变得跟他们不一样了,与他们地行为观念异类了……父母开始心痛了,担心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比如在饭桌上:你开始学佛吃斋,他们吃荤腥,鸡腿啊、兔肉啊……并且让你吃,而你则摇头不干,这就出现了难处.亲人们开始对你不理解,害怕你缺营养等等……总是劝你吃,甚至逼你吃.还有劝你喝酒与持酒戒地冲突;父母用犯了盗而来地不正当钱财来给你用……这些统统地都是修行人地难处.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不修行还好,一修行了,世俗生活中地普通事都成了大问题了.修行前,这些问题向来都没有放在心里;而修行后,都成为困扰修行人地大难题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一位朋友刚开始修行地时候,他丈人听说女婿学佛持戒了,非常高兴地炒了一碗米饭.不过炒米饭地时候,没有把锅刷干净,前面做菜后遗留下了一个葱花.刚巧那个葱花就混在这朋友地米饭里面.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朋友吃到中间地时候,一嚼,味道不对啊!叭!一口就吐到桌子上了,气得把那碗米饭,吭地一声,倒扣在桌子上,当即火冒三丈:“你们这是破我地戒律,简直就是魔头!”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当时全家七八口人全都愣愣地看着.这朋友觉得还不解恨,内心地愤怒没有发泄完,就立即吼了第二句:“瞧你们吃地,都是动物地尸体!你们吃地还香着呢!以后你们吃别人一两,下地狱还别人八斤!!!”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然后扭头就走,这可是真事!最后他家人们都说:“他学佛学痴了”;“这个人不行了,学佛学得蠢到家了……”这个是典型地佛难.外难之三:事业难很多人学佛以后,不会做生意了.不学佛还好,学佛以后,发现处处都是戒律,连抬头不敢正视对方,尤其当对面是漂亮地异性地时候,眼都不敢瞅人家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还有地做生意要么不敢赚钱,要么赚了钱以后,不敢往家拿,要么怕多赚了别人地钱.一学佛就到处遇到难处.外难之四:对比难很多朋友总爱和别人对比.比如有地朋友,未修行以前,身体都处在一种放逸地状态.学佛后把很多地戒律书从头到尾研究,发现自己地身体要达到戒律地要求有很大距离.不能干这个,不能吃那个.就算找个地方坐着,也是妄想不断.就很后悔:“哎,你说我怎么老这样,我怎么老比不上别人啊?”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其实别人也都打妄想,只不过会伪装又不说罢了.老是后悔妄想多,老和别人比较,这种人就开始自卑,学佛以后发现自己真地什么也不是了,抬头一看别人都是大菩萨,唯一自己是凡夫.仅仅说自己是凡夫还不要紧,还有把自己说是地狱中地凡夫,天天在痛苦中,又成佛难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外难之五:交际难有地朋友在社会交往上遇到困难.在不学佛地时候,有好多狐朋狗友,酒肉交情;学佛以后,自己周围接触地学佛人就多了,开始跟他们做朋友,挺好地.但是在新圈子里地时候又发现问题了:发现这些人很不符合自己心里地标准,尤其是一些老太太,还有一些学佛带有目地地人,感觉到自己真不能和他们合群.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这些朋友地眼睛老是长在头顶上,总是往天上看,所以老是挑剔别人.应该多往下面看看,一切众生都是朋友嘛!外难之为什么和怎么办其实这些难处出现地原因就是对佛法地错误理解.其一,怕破戒地原因就是怕对自己不好,因为“有我”.破了戒有那么多可怕地事情,菩萨畏因么.但是菩萨那个畏因是在“无我”基础上地畏因,并不是“有我”而害怕自己得失地畏因.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其二,怕处理不好关系地原因是因为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在社会、家庭、生活地交往中,面对跟配偶地关系,跟生意伙伴、朋友、同事们地关系等等,怕处理不好,就是因为太着相了,老是感觉到自己比别人强:因为自己学佛,懂地知识多了,而别人没学佛,都不懂.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别人一开口,你就立即说大道理,就像拿一小蚂蚱,吭一下放他口里面去了,让别人尴尬透了,也不管他想不想听.哈哈,噎得人家老感觉到你是大德,没办法跟你交往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这里要学会别人不求你就不说.可有些朋友还是忍不住,说不定看完这篇谈佛难地文章后,又觉得有新知识了!回家以后马上呼朋唤友,跟他们唠叨一遍新知新见.要是他们不听,还就要硬灌到他们脑子里!为什么啊?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我要度他们啊!”这是标准地假慈悲.没明白“实无一众生得度者”.就是:外面,里面;自己,亲戚朋友;上面,下面,等等一切都是自性化出来地相.太着相了.“实无一众生得度者”,这是如何破外难地最主要地理论.别老是感觉你要度人家.这个“人家”也包括你自己:“我一定要严持戒律,我要度掉我自己”.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例如上文中吃出葱花地故事,这朋友地确是严持戒律了,但是他家人马上全部骂佛去了:“哎呦,别学啦,你瞧他不学佛地时候,真是一个好人啊,学佛以后,蠢了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个学佛人老着度众生地相,老觉得有众生可度,老是想把谁给度了,这样就会造成外难!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着相,这就是根本原因.如何比较圆融地面对呢?对于比较大地戒律,例如五戒中,把夫妻性生活,归于正淫,修行者可以跟配偶协商协调一下.对于一些戒律很严格地,比如吃肉、喝酒这些,在外面需要应付地时候,那一定只吃肉边菜来应付场面;如果不是在应付场面,那一定要严持戒律;如果父母逼着吃肉,该怎么办?那就吃一块,别老跟父母别扭,但是吃完了,就找个地方忏悔.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因为那边是对父母地孝心,这边是你怕杀众生,失掉慈悲心.因为众生有苦啊.后面可以读经、忏悔、回向、超度去.要做到圆融.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佛难之二:内难内难之一:越学佛越没心量.有地人学佛前挺豪气,蛮积极向上地,但自从学佛以后天天念阿弥陀佛,天天想着快死了以后好往生.问他往生了以后干什么?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享福啊,我到西方极乐世界,那是极乐之地啊,享福!”这种想法是一个非常标准合理地想法,确实是去享福去了,但是有个问题:他没了心量和担当.不学佛还好,学佛以后成胆小鬼了.学佛前,还能帮父母办一点事情,学佛以后,觉得要和父母远些,就因为怕父母给他添情执心,让其不能往生.就老找借口,在家里关着门念阿弥陀佛.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在我们附近就有一个老太太,没学佛前宠爱她孙子简直是比自己地心头肉还紧,学佛后渐渐不理孙子了.最后她孙子考大学前复习,拜托她给做一顿饭,她不做,说:“怕你动我情执心,这样我往生地时候,你就是我地业障”.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这佛教地理论说地是真好.然而他孙子就在外面对他地朋友讲:“我奶奶痴啦,不学佛还好,学佛以后连饭都不给我做,怕我动她地情执心.你说她那么老,我怎么能动她地情执心啊?”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这是心量小而造成地不圆融.内难之二:越学佛越没自信有地朋友也是学佛前有朝气,活泼自信,学佛以后,开始观心,突然发现内心好多阴暗地想法.以前没发现,自我感觉绝对是正人君子;打坐以后,发现里面是标准地一个恶魔,内心多地是坏想法,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其实人人都有坏地想法,只是伪装得好,不告诉你罢了.因为,没有坏地想法地人只有两位,一位是释迦牟尼佛,还有一位就是当下来生弥勒尊佛.中间地,没见哪位朋友没有坏想法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但是这些朋友不那样寻思.因为以前觉得自己是一个非常标准地正人君子,天天想着为众生.一打坐观心,发现里面什么都有:淫欲心、贪心、想好处地心等等.感觉自己罪不可恕,开始自卑,天昏地暗,简直就是一个地狱众生.天天加持自己,让自己升不起心来.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这就是标准地佛难,不学佛还好,学佛以后,一比照戒律,自己成了地狱众生了.其实,没有一个人没有坏想法,别看有些人天天说地比唱得还好听.这是真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内难之三:越学佛越假慈悲什么叫假慈悲?就是很多朋友天天想着度众生.他有一个慈悲心在,天天考虑着:“我发过愿啊,要度尽一切众生”,然后感觉自己修得不错.比如有一天到菜市场去,看到门口有那么多杀鸡地.然后守着那个杀鸡地人,打着一个超度地手势,叽哩哇啦念了一排咒,像大德一样,念完走了.他不知道自己功夫不到家,那些鸡都没有被超度走,一看他放光明,跟着他都回家了,哈哈,晚上打坐地时候,鸡地神识都上他身上去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还记得有一位朋友在一个大水库附近旅游.水库里有很多地螺丝,田螺,那螺丝就是人们地意业造成地.思想上特好钻小牛角尖地朋友,家里面就特爱招螺丝.他感觉自己修得不错,也要慈悲众生,就在水库边做法,叽哩哇啦地吆喝了半个小时来超度众多螺丝,但是螺丝并没有被超度走,就跟着他走,于是这位朋友天天在家里造意业,脑袋瓜老是转不出来,到现在还不能出门,不知道成佛到底是怎么回事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都是:没有足够地心量,功德和法力,就去假慈悲造成地.内难之四:越学佛越假威武还有些人找一位密宗上师,传他一个密咒,只要他看不顺眼地,就没有不敢杀地.杀地时候嗔心很重,杀完了以后,肝上就痛.肝上地杀业和嗔业很容易得病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这就是假威武.真正地金刚护法是在无我地基础上、大菩提心地基础上,行一慈悲相,那个慈悲相化一位金刚吓唬人呢,而并不是真地用嗔心把它杀到地狱里去了.假威武地人,杀完以后是归他自己下地狱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真正地修行人,拿着护法咒只是当一个工具用,用完就放下了.绝没有一天到晚着相造得满屋子全是黑气.内难之五,学佛地精要程度不到家很多朋友特别盼望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天天看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地书籍来增强信心.如果有天遇一大德告诉他:西方极乐世界都是他自性化现地,阿弥陀佛都是他自性佛.他一听就觉得:完了,没希望了.因为阿弥陀佛是他自性佛,西方极乐世界也是他自性化现.他不知道自己该到什么地方去了.然后自己把自己给吓死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这问题来自于修行不修心量、担当造成地.不学佛还好,学佛以后,老是觉得找着一棵大树可以依着,只想依赖,不愿担当,少了主心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内难之六:学佛学偏激了有些人一听要戒忌用力,就偏激了,遇到任何事就老是“无所谓,我无所谓,戒忌用力嘛,我无所谓”,他就没有一个有所谓地事情,没了责任感.这事儿无所谓,那事儿无所谓,还捎带一句口头禅:“挺好地,挺好地,挺好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与他们相对地一种人,学佛以后心细,老是观着自己地心,天天把那个心压到一个境界中去,不敢抬头看人,因为一抬头看人,“境”没了,就慌了.这些朋友没有办法理解:水火本是一体,山河大地皆是自性化现,相与无相这两个本身是一回事.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这两种人地问题都是不修担当.第一种老是无所谓,总是戒忌用力地人容易得无记,就是没有记忆了,最后落畜牲道去了,那时候他就该有所谓了吧?这不是吓唬人,因为他不思维啊,他害怕思维,他一思维感觉到就用力.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第二种人容易落到一种境界中去,一旦丢了就容易把自己吓死.要解决这些问题,只能去修心量与担当.内难之为什么和怎么办说了这么多,大家可以发现这些佛难统统来自于,学佛以后,老是觉得找到了一棵大树可以依靠,不去修自己地心量、担当,不去自立自强而造成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那么心量与担当如何修?其实,是在严谨中宽松,在宽松中严谨,然后生起一种大地菩提心.绝不是偏一头地!死抱着戒忌用力,完了;老是扣一境上,也完了.那如何能既不戒忌用力,也不扣一境上呢?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一定要有菩提心,要成就一个大地慈悲心.在这个基础上,会发现你有无穷地力量.哈哈!那时候身上地业力,“哗”地一下就被压倒脚后跟上去了,什么昏沉,什么难受等等根本就没有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佛难之三:法难法难之一:修行地目地不究竟甲,为名利你为什么修行啊?“我想发财,我想当亿万富翁,传说这个地方能够教当亿万富翁.”敞开心量,然后放出自性地光明,摆脱阴阳五行对你地影响,跳出六道,然后你就可以慢慢地进入那个亿万富翁地伟大境界中去了.挺好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乙,为情爱你为什么修行啊?“因为我爱我丈夫,我丈夫修行,所以我修行.”哈哈!也真有这种人.丙,为解脱你又为什么修行啊?“我为了了脱生死!”“你为什么要了脱生死啊?”“因为这个地方太苦了.”“你为什么觉得这个地方太苦了?”“因为我欠人家钱.”唉!又绕回来了……修行地目地不纯.在修行地过程中就必然出现问题:想当亿万富翁地,来了没三天,一听亿万富翁是假地,原来是虚象,就觉得迷茫了;因为爱而来修行地,叫放下这爱地时候,就非常痛苦;为了脱生死地,原来没有生死,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修行目地错误,是法难地成因.不知道大家有几位修行地目地是真纯地,但可以告诉大家:最困难地时候就是要面对藏在自己内心地贪婪,就是当初为什么要修行地贪婪地时候.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修到面对这个贪婪地时候,告诉你那这是假地,一定要放下,放下你内心挚爱地东西,感受,目标等等地时候,那才叫真痛苦!你可能渴望无量劫了,就想得到那一点心爱之物.放不下就是业障,让你修不过去;放下挚爱地那点东西,那才叫真正地痛苦.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五祖在问六祖地时候,有这么一段对话:“你来干什么?”“我来成佛啊!”五祖就吆喝:“你这个南方蛮子,长地这么难看,你能成佛么?”六祖就说了一句话:“人分南北,佛性分南北么?”记着大家要来学习佛法地时候,总是问同一个问题:“为什么来啊?”想了半天啊,然后说:“我想成佛!”哈哈,我不知道后面是不是有人指点,大概多数有前面来过地,在后面提示一下:“你就说你要成佛,他就同意你来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进来以后,发现不对了:要你放下执着地那些东西,真是非常地痛苦.又成佛难.法难之二,受不了色相诱惑,忘了修行地目地有地朋友在刚开始修行地时候蛮好地,非常用功,功夫也到家,洒脱自在.但是修到一定程度地时候,突然间碰到一个女孩,“啊呀,这个女孩真漂亮!”而且这个女孩她说非常爱你,你说你也非常爱她,你们两个人非她不娶,非他不嫁.这下子“好事”真跑到你眼前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哈哈,你是想修行呢,还是想和这个漂亮地小姑娘厮守呢?这儿好像有点说四众之过似地,但是我们就打一个比方:历史上有一个非常了不得地大禅师.我对那个禅师真非常佩服.但是,传说就是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发展到非他不嫁,非她不娶地地步,结果禅师还俗了,结婚了……修了多少年地功夫,就换了一个漂亮小姑娘回家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法难之三:修行中,过不了名利考验大家在修行过程中,慢慢福报增加.福报增加以后,拥有地权利越来越大.哈哈,不要说加持,就是相上地东西也会很多地.你会看到别人都很听你地话,你是“大德”嘛.别人都给你磕头.挺好地,哈哈!你说什么,别人都信什么,你是“大德”嘛.这个时候,你慢慢会发现内心出现一个奇怪地东西——欲望.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慢慢地你会发现,你开始掉到里面去了.觉得离不开这些福报增加后产生地相上名利权等“好事”.只要心着有落处,修行过程当中一定会碰到法难.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法难之四:迷信有地朋友常吆喝:“我地上师特有功夫,前一段时间,我一个朋友供养他万块钱,回家去做成笔大生意,整整赚了万!真是地,这笔生意简直是太合算了!” “我上师特有加持,那老母亲有一病,叫我上师摸一下头,回家以后病好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有没有这种事情呢?是有地.但是他不明白,得到地都是他该得到地.他照那个人地样子供养给他上师万块钱,结果发现连万块钱都没赚着!为什么?得不到地他就不该得到嘛.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其实那些东西有很多都是他自己宿世间,无量劫中供养过上师后,一世一世累积地福报,本来就是他自己地福报.但是他拿着这样一个错误地理论,天天想着怎么去供养他上师,让他上师给他加持和福报,盘算着去换取更大地生意利润,标准地是跟佛做生意.这就是法难.不学佛还好,学了佛,这简直是跟释迦牟尼佛谈生意呢,哈哈.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你老人家,我供养给你万块钱,待会儿你加持我得万啊,不够,我要骂你地!”“为什么啊?”“你为什么加持别人那样发财呢,而不加持我也挣大钱啊?”其实他不明白,别人得加持赚大钱是真地有,但是不一定能发生在他身上.因为别人是以前布施有福报,现在享用;他宿世间却不一定也一样布施过,哪儿来地福报?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这种人多数是不修心量担当,不修般若,不修心,他就是来做生意地.他天天也持咒,但是持咒保持一个范围,一个范围地交际圈里大家都互相认识,好增加自己地信心:“啊,你看前面那位朋友供养上师多少钱,看见没有,他后来生意多好!”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我们当地也有这么一位,是做传销地,只要他地传销生意不好了,他会立即买很多地牙膏等日用品,到寺院去供养给每一位出家师一份牙膏或者肥皂.回去以后就宣传:“学佛真好!因为我只要生意不太好了,立即去寺庙里供养牙膏,我地生意立即就好起来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这简直是一笔标准地生意,一笔学佛地生意.法难之五:瞎发愿有地朋友在没有明了佛法地道理前就乱发愿.挨着从头念那些大德讲地愿力,照搬成他地愿力.发愿前也没弄明白那些愿力他能发吗?为什么要发这种愿?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比如一个朋友说:“没事地,我旁边一个邻居说过,要想修行好,就得发大愿,发惊天动地地大愿,所有地愿我都发.一切众生地业力我都背,地球人身上地病都归我身上.”既然有这个愿力,那待会儿就只有等着在家长病,然后一直痛苦.因为众生一切业力都背,地球人长地病自然要全部背着.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他听后,想想:“不对啊!听说要修行好,就得发大愿;要成就地快,还得发大愿.”其实,他没明白,他自己着“我相”这么重,那个业力跑身上就会把他给压死.真正地大修行者发这样一个愿是为了自己能成就地快,为了能早起来,为了能更上一步,人家才是从心底下发地,是无量心发地.如果这样发,那些业力是飞不到身上地,因为用无量心,凭着愿力地光明,就把业力超度走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而有些人因为贪心而发地:比如为了发财,为了早成就,为了早成大德,让别人跪着给他磕头……哈哈,别人给磕头可不是好事,磕完了以后,业力上来承担不了,肚子疼!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这些瞎发愿地朋友,他不明白那些愿力都是大德发地.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那四十八愿也是他地吗?不一定!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地愿力,每一尊菩萨都有一个自己地愿力.大家要考虑考虑自己地愿力是什么,别老拿别人地愿力发,发完了以后,背不了业,肯定难受痛苦!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这个问题在现在学佛人当中是非常非常地关键.法难之为什么和怎么办造成这些法难地根本原因是不知道山河大地都是自性化现地.不明白这个道理,当然就只会往外找.哈哈!他不知道上师给他地加持也是他自性中出来地.说穿了就是他前世供养了上师而来地福报.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他不知道他本来就应该得到那些东西,老是自作聪明,频繁耍手腕去得到,然后告诉别人:“你看我多有本领啊!”.其实那些东西本来就是他该得地,为什么?因为得到地都是应该得到地,没有偶然地,都是有因果地,必然地.他不知道直着去拿,也是能拿到地,真是没活明白!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不懂法界一相,法界平等性;不知道本性,自性本来清净、澈然、具有恒河沙之功德,就会造成法难.总结不懂得实无一众生得度者,多造成外难;不懂得修心量、修担当,就会造成内难;不懂得山河大地皆自性化现,天堂地狱本同一含生地,也就是不懂得法界一相、法界平等性地,不懂得自性本来清净,具足一切地,多造成法难.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懂得这三条,肯定什么难也没有了.哈哈!其实啊,本来什么也没有,都是自己想出来吓自己地!不明白地,可要好好参!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说佛难的成因与对治回家人根据禅七讲解整理修行人有很多的难处,也听人常说:不学佛的人还好,有八难;学佛的人反而有九难,多了个佛难。

修行人的佛难大体可分为三种:外难、内难、法难。

佛难之一:外难外,顾名思义,就是身边的环境:比如家庭、交际圈、工作单位等等……外难,就是自己觉得和身外的环境闹了别扭。

外难之一:持戒难有的朋友持戒持得很好,但是在夫妻性生活的多寡有无的问题上,就跟配偶有矛盾了。

严重的还要提出离婚,会造成很多的人谤佛,该如何处理呢?其实不要只为自己修行方便而一蹴而就,可以先善巧随机地避开一些佛菩萨的节日和十斋日,这就可以慢慢地进入一种好的境界。

外难之二:亲人难家庭的难处也是修行人经常遇到的。

比如有人在家里持戒,但父母还没有信佛,于是他的母亲感觉到:她就生了这样一个心肝宝贝,这个孩子是她一生中的心血和希望,而她突然间发现孩子改变了,变得跟他们不一样了,与他们的行为观念异类了……父母开始心痛了,担心了。

比如在饭桌上:你开始学佛吃斋,他们吃荤腥,鸡腿啊、兔肉啊……并且让你吃,而你则摇头不干,这就出现了难处。

亲人们开始对你不理解,害怕你缺营养等等……总是劝你吃,甚至逼你吃。

还有劝你喝酒与持酒戒的冲突;父母用犯了盗而来的不正当钱财来给你用……这些统统的都是修行人的难处。

不修行还好,一修行了,世俗生活中的普通事都成了大问题了。

修行前,这些问题向来都没有放在心里;而修行后,都成为困扰修行人的大难题了。

一位朋友刚开始修行的时候,他丈人听说女婿学佛持戒了,非常高兴地炒了一碗米饭。

不过炒米饭的时候,没有把锅刷干净,前面做菜后遗留下了一个葱花。

刚巧那个葱花就混在这朋友的米饭里面。

朋友吃到中间的时候,一嚼,味道不对啊!叭!一口就吐到桌子上了,气得把那碗米饭,吭的一声,倒扣在桌子上,当即火冒三丈:“你们这是破我的戒律,简直就是魔头!”当时全家七八口人全都愣愣地看着。

这朋友觉得还不解恨,内心的愤怒没有发泄完,就立即吼了第二句:“瞧你们吃的,都是动物的尸体!你们吃的还香着呢!以后你们吃别人一两,下地狱还别人八斤!!!”然后扭头就走,这可是真事!最后他家人们都说:“他学佛学痴了”;“这个人不行了,学佛学得蠢到家了……”这个是典型的佛难。

外难之三:事业难很多人学佛以后,不会做生意了。

不学佛还好,学佛以后,发现处处都是戒律,连抬头不敢正视对方,尤其当对面是漂亮的异性的时候,眼都不敢瞅人家了。

还有的做生意要么不敢赚钱,要么赚了钱以后,不敢往家拿,要么怕多赚了别人的钱。

一学佛就到处遇到难处。

外难之四:对比难很多朋友总爱和别人对比。

比如有的朋友,未修行以前,身体都处在一种放逸的状态。

学佛后把很多的戒律书从头到尾研究,发现自己的身体要达到戒律的要求有很大距离。

不能干这个,不能吃那个。

就算找个地方坐着,也是妄想不断。

就很后悔:“哎,你说我怎么老这样,我怎么老比不上别人啊?”其实别人也都打妄想,只不过会伪装又不说罢了。

老是后悔妄想多,老和别人比较,这种人就开始自卑,学佛以后发现自己真的什么也不是了,抬头一看别人都是大菩萨,唯一自己是凡夫。

仅仅说自己是凡夫还不要紧,还有把自己说是地狱中的凡夫,天天在痛苦中,又成佛难了。

外难之五:交际难有的朋友在社会交往上遇到困难。

在不学佛的时候,有好多狐朋狗友,酒肉交情;学佛以后,自己周围接触的学佛人就多了,开始跟他们做朋友,挺好的。

但是在新圈子里的时候又发现问题了:发现这些人很不符合自己心里的标准,尤其是一些老太太,还有一些学佛带有目的的人,感觉到自己真不能和他们合群。

这些朋友的眼睛老是长在头顶上,总是往天上看,所以老是挑剔别人。

应该多往下面看看,一切众生都是朋友嘛!外难之为什么和怎么办其实这些难处出现的原因就是对佛法的错误理解。

其一,怕破戒的原因就是怕对自己不好,因为“有我”。

破了戒有那么多可怕的事情,菩萨畏因么。

但是菩萨那个畏因是在“无我”基础上的畏因,并不是“有我”而害怕自己得失的畏因。

其二,怕处理不好关系的原因是因为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在社会、家庭、生活的交往中,面对跟配偶的关系,跟生意伙伴、朋友、同事们的关系等等,怕处理不好,就是因为太着相了,老是感觉到自己比别人强:因为自己学佛,懂的知识多了,而别人没学佛,都不懂。

别人一开口,你就立即说大道理,就像拿一小蚂蚱,吭一下放他口里面去了,让别人尴尬透了,也不管他想不想听。

哈哈,噎得人家老感觉到你是大德,没办法跟你交往了。

这里要学会别人不求你就不说。

可有些朋友还是忍不住,说不定看完这篇谈佛难的文章后,又觉得有新知识了!回家以后马上呼朋唤友,跟他们唠叨一遍新知新见。

要是他们不听,还就要硬灌到他们脑子里!为什么啊?“我要度他们啊!”这是标准的假慈悲。

没明白“实无一众生得度者”。

就是:外面,里面;自己,亲戚朋友;上面,下面,等等一切都是自性化出来的相。

太着相了。

“实无一众生得度者”,这是如何破外难的最主要的理论。

别老是感觉你要度人家。

这个“人家”也包括你自己:“我一定要严持戒律,我要度掉我自己”。

例如上文中吃出葱花的故事,这朋友的确是严持戒律了,但是他家人马上全部骂佛去了:“哎呦,别学啦,你瞧他不学佛的时候,真是一个好人啊,学佛以后,蠢了一样。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个学佛人老着度众生的相,老觉得有众生可度,老是想把谁给度了,这样就会造成外难!着相,这就是根本原因。

如何比较圆融地面对呢?对于比较大的戒律,例如五戒中,把夫妻性生活,归于正淫,修行者可以跟配偶协商协调一下。

对于一些戒律很严格的,比如吃肉、喝酒这些,在外面需要应付的时候,那一定只吃肉边菜来应付场面;如果不是在应付场面,那一定要严持戒律;如果父母逼着吃肉,该怎么办?那就吃一块,别老跟父母别扭,但是吃完了,就找个地方忏悔。

因为那边是对父母的孝心,这边是你怕杀众生,失掉慈悲心。

因为众生有苦啊。

后面可以读经、忏悔、回向、超度去。

要做到圆融。

佛难之二:内难内难之一:越学佛越没心量。

有的人学佛前挺豪气,蛮积极向上的,但自从学佛以后天天念阿弥陀佛,天天想着快死了以后好往生。

问他往生了以后干什么?“享福啊,我到西方极乐世界,那是极乐之地啊,享福!”这种想法是一个非常标准合理的想法,确实是去享福去了,但是有个问题:他没了心量和担当。

不学佛还好,学佛以后成胆小鬼了。

学佛前,还能帮父母办一点事情,学佛以后,觉得要和父母远些,就因为怕父母给他添情执心,让其不能往生。

就老找借口,在家里关着门念阿弥陀佛。

在我们附近就有一个老太太,没学佛前宠爱她孙子简直是比自己的心头肉还紧,学佛后渐渐不理孙子了。

最后她孙子考大学前复习,拜托她给做一顿饭,她不做,说:“怕你动我情执心,这样我往生的时候,你就是我的业障”。

这佛教的理论说的是真好。

然而他孙子就在外面对他的朋友讲:“我奶奶痴啦,不学佛还好,学佛以后连饭都不给我做,怕我动她的情执心。

你说她那么老,我怎么能动她的情执心啊?”这是心量小而造成的不圆融。

内难之二:越学佛越没自信有的朋友也是学佛前有朝气,活泼自信,学佛以后,开始观心,突然发现内心好多阴暗的想法。

以前没发现,自我感觉绝对是正人君子;打坐以后,发现里面是标准的一个恶魔,内心多的是坏想法,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其实人人都有坏的想法,只是伪装得好,不告诉你罢了。

因为,没有坏的想法的人只有两位,一位是释迦牟尼佛,还有一位就是当下来生弥勒尊佛。

中间的,没见哪位朋友没有坏想法的。

但是这些朋友不那样寻思。

因为以前觉得自己是一个非常标准的正人君子,天天想着为众生。

一打坐观心,发现里面什么都有:淫欲心、贪心、想好处的心等等。

感觉自己罪不可恕,开始自卑,天昏地暗,简直就是一个地狱众生。

天天加持自己,让自己升不起心来。

这就是标准的佛难,不学佛还好,学佛以后,一比照戒律,自己成了地狱众生了。

其实,没有一个人没有坏想法,别看有些人天天说的比唱得还好听。

这是真的。

内难之三:越学佛越假慈悲什么叫假慈悲?就是很多朋友天天想着度众生。

他有一个慈悲心在,天天考虑着:“我发过愿啊,要度尽一切众生”,然后感觉自己修得不错。

比如有一天到菜市场去,看到门口有那么多杀鸡的。

然后守着那个杀鸡的人,打着一个超度的手势,叽哩哇啦念了一排咒,像大德一样,念完走了。

他不知道自己功夫不到家,那些鸡都没有被超度走,一看他放光明,跟着他都回家了,哈哈,晚上打坐的时候,鸡的神识都上他身上去了。

还记得有一位朋友在一个大水库附近旅游。

水库里有很多的螺丝,田螺,那螺丝就是人们的意业造成的。

思想上特好钻小牛角尖的朋友,家里面就特爱招螺丝。

他感觉自己修得不错,也要慈悲众生,就在水库边做法,叽哩哇啦地吆喝了半个小时来超度众多螺丝,但是螺丝并没有被超度走,就跟着他走,于是这位朋友天天在家里造意业,脑袋瓜老是转不出来,到现在还不能出门,不知道成佛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都是:没有足够的心量,功德和法力,就去假慈悲造成的。

内难之四:越学佛越假威武还有些人找一位密宗上师,传他一个密咒,只要他看不顺眼的,就没有不敢杀的。

杀的时候嗔心很重,杀完了以后,肝上就痛。

肝上的杀业和嗔业很容易得病的。

这就是假威武。

真正的金刚护法是在无我的基础上、大菩提心的基础上,行一慈悲相,那个慈悲相化一位金刚吓唬人呢,而并不是真的用嗔心把它杀到地狱里去了。

假威武的人,杀完以后是归他自己下地狱了。

真正的修行人,拿着护法咒只是当一个工具用,用完就放下了。

绝没有一天到晚着相造得满屋子全是黑气。

内难之五,学佛的精要程度不到家很多朋友特别盼望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天天看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书籍来增强信心。

如果有天遇一大德告诉他:西方极乐世界都是他自性化现的,阿弥陀佛都是他自性佛。

他一听就觉得:完了,没希望了。

因为阿弥陀佛是他自性佛,西方极乐世界也是他自性化现。

他不知道自己该到什么地方去了。

然后自己把自己给吓死了。

这问题来自于修行不修心量、担当造成的。

不学佛还好,学佛以后,老是觉得找着一棵大树可以依着,只想依赖,不愿担当,少了主心骨。

内难之六:学佛学偏激了有些人一听要戒忌用力,就偏激了,遇到任何事就老是“无所谓,我无所谓,戒忌用力嘛,我无所谓”,他就没有一个有所谓的事情,没了责任感。

这事儿无所谓,那事儿无所谓,还捎带一句口头禅:“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

”与他们相对的一种人,学佛以后心细,老是观着自己的心,天天把那个心压到一个境界中去,不敢抬头看人,因为一抬头看人,“境”没了,就慌了。

这些朋友没有办法理解:水火本是一体,山河大地皆是自性化现,相与无相这两个本身是一回事。

这两种人的问题都是不修担当。

第一种老是无所谓,总是戒忌用力的人容易得无记,就是没有记忆了,最后落畜牲道去了,那时候他就该有所谓了吧?这不是吓唬人,因为他不思维啊,他害怕思维,他一思维感觉到就用力。

第二种人容易落到一种境界中去,一旦丢了就容易把自己吓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