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电站项目环评报告
水电站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全文共计6040字
水电站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水电站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建设单位:元阳华泰水电开发有限公司
环评单位: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二O一二年十一月
1工程概况及工程分析结论1、蛮巩河水电站项目是红河州能源局以红能源电力[2019]12号文立项项目。
电站位于元阳县小新街乡芦山寨东北方向,距小新街乡芦山寨 1.61km,蛮巩河中下游河段,蛮巩河流域规划为二级水电开发方案,蛮巩河水电站为流域水电规划中的第二个梯级电站,蛮巩河一级水电站还未立项。
蛮巩河水电站装机容量为12600KW,设计净水头为380.0m,设计引用流量为4.2m3/s;工程枢纽建筑物由1个拦河坝组成,为浆砌石重力坝,最大坝高7.0m。
属Ⅳ等小(1)型水电工程,工程等别为Ⅳ等,主要建筑物级别为4级,次要建筑物为5级。
工程施工期2019年11月~2019年6月,
1。
永登县大通河永成水电站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报告书

目录1总则 (1)1.1项目背景 (1)1.2编制依据 (1)1.3评价总体构思 (5)1.4环境功能区划 (6)1.5评价范围 (6)1.6评价因子及评价标准 (7)1.7评价重点 (10)2建设项目过程回顾 (11)2.1项目建设过程回顾 (11)2.2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 (11)2.3环境管理及监控措施措施情况调查 (14)2.4公众意见收集情况调查 (14)3建设项目工程评价 (15)3.1建设项目概况 (15)3.2污染源分析 (19)3.2.5生态影响因素分析 (20)4区域环境变化评价 (21)4.1区域环境概况 (21)4.2环境敏感目标变化情况 (23)4.3区域污染源变化 (25)4.4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及变化趋势分析 (25)5对自然保护区影响评价 (36)5.1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36)5.2陆生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变化趋势分析 (40)5.3水生生物现状调查及变化分析 (44)5.4生态保护措施有效性分析 (57)5.5生态环境影响预测验证 (58)5.6对水文情势的影响验证 (60)5.6对减水河段的影响验证 (60)5.7泥沙影响验证 (60)5.8累积环境影响分析 (61)6环境保护措施有效性评估 (63)6.1污染防治措施有效性评估 (63)6.2环境风险防范措施有效性分析 (63)6.3环境管理及环境监控有效性分析 (64)6.4存在问题 (64)7环境影响预测验证 (65)7.1大气环境影响预测验证 (65)7.2水环境影响预测验证 (65)7.3声环境影响预测验证 (65)7.4固体废物排放影响预测验证 (65)7.5对连城镇连城村水厂水源地保护区影响分析 (66)8环境保护补救方案和改进措施 (70)8.1生态减缓补救措施 (70)8.2污染防治补救措施 (71)8.3环境监控计划补救措施 (71)8.4水源地保护补救措施 (72)8.5补救措施实施时间 (72)8.6补救措施环保投资 (72)9结论与建议 (73)9.1结论 (74)9.2补救措施.........................................................................................错误!未定义书签。
水电站建设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水电站建设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一、概述水电站建设环境影响评价是为了评估水电站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确保项目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进行。
本报告将针对水电站建设的环境影响进行详细评估和分析。
二、项目背景水电站建设计划位于某省某市某县境内,总装机容量为XXX兆瓦,主要由大坝、发电机组和输电线路等组成。
该项目旨在满足当地能源需求,促进经济发展,但建设对周边环境可能产生一定影响。
三、环境影响评价内容1.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分析工程建设期间和投产后可能产生的大气污染因素,如施工尘土、烟气排放等,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2. 水环境影响评价:评估工程建设对河流水质、水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的潜在影响,阐述建设过程中可能引起的水污染问题,并提出相关防治措施。
3. 声环境影响评价:分析水电站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对周边环境和居民的影响,并提出噪声控制措施。
4.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评估水电站建设对周边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包括植被破坏、动物迁徙等,并提出相应的生态修复方案。
5.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分析工程建设对土壤质量可能产生的影响,如大面积挖掘、填埋等对土壤结构和质量的破坏,并提出土壤保护方案。
四、环境影响风险评估基于对建设环境影响的评价,并结合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对水电站项目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估。
重点分析可能产生的灾害性事件对环境的损害程度,并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五、环境保护措施针对发现的环境影响与风险,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确保水电站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
包括但不限于水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生态修复措施的实施、应急预案的制定等。
六、环境监测与监督管理提出对水电站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环境的监测与监督管理方案,包括建立环境监测站点和监测指标、制定环境监测计划和报告等,以确保项目的环境影响符合国家环保标准和规定。
七、社会影响评价除了环境影响,水电站建设还对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带来一定影响。
本报告将对项目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评估,如搬迁安置、就业机会等,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文昌水电站环境评价报告

1总则1.1任务由来广东省肇庆市的煤蕴藏量很小,且质差分散无开采价值,怀集县动力资源主要是水力资源。
近年来,怀集县经济发展速度增快,外资、私营企业增多,用电大户也随之增多,工农业用电缺口增大,县内曾经出现多次被拉闸限电的现象。
为了保证怀集县的电力供应,扭转其被动局面,有必要提高用电自给率,现在国家不再批准小火电建设,兴建水电站是必由之路。
绥江系北江下游一级支流,流域面积7184 km2,河长226km,河流平均坡降0.25‰。
绥江流域规划早在50年代就开始了,1988年由广东省水电厅组织、肇庆地区行政公署水电处编制的《广东省绥江流域规划报告》和《绥江干流梯级开发选点报告书》,明确绥江牛歧电站以下干流梯级开发方案自上而下为东乡、春水、白沙和马房4梯级,上述2报告也于1992年得到广东省水利电力厅的批复(粤水电水资字[1992]38号);对牛歧电站以上干流河段,1997年9月中南勘测设计院完成了《广东省怀集县绥江中游河段规划报告》,提出牛歧至蕉坪河段为莫湖1级开发方案,装机25000kw,也得到广东省水利厅的批复《关于绥江干流牛歧至蕉坪河段规划报告的批复》(粤水资[1998]51号)。
至此,绥江干流共规划6级开发,莫湖为第1级电站。
由于莫湖水电站原规划装机规模25000kw造成的淹没较大,赔偿投资较多,在实际中难以实施,为了减少淹没的负面影响,故应对该河段作二级开发,其中广东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和广东省水利厅分别以《关于怀集县莫湖水电站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粤计农[2003]405号)及《关于怀集县莫湖水电站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粤水电[2004]38号)进行了批复,同意莫湖水电站总装机容量降低为17000kw,正常蓄水位44.45m。
鉴于此,绥江上游莫湖至蕉坪河段水电开发方案由莫湖一级开发实际变成莫湖+文昌(或共和)二级开发开发方案。
2009年9月怀集县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室编制了《广东省怀集县绥江上游(三江口~莫湖)河段水电开发规划修编报告》,推荐该河段开发方案为莫湖+文昌二级开发,其中文昌梯级坝址即为现已建成的文昌闸坝坝址(文昌闸坝为改善县城水景观的翻板闸),同年12月肇庆市水利局以《关于怀集县绥江上游(三江口~莫湖)河段水电开发规划修编》(肇水资[2009]25号)、怀集县人民政府以《关于同意实施绥江上游(三江口~莫湖)河段水电开发规划的复函》(怀府[2009]80号)给予批复,同意该河段规划兴建文昌水电站(正常蓄水位49m)。
xxx水力发电站建设环境影响论证评价报告

前言********** ********** ***********1.0总则1.1评价目的****水力发电站工程的建成,有利于当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环境改善,同时也将对环境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因此,评价工作应全面考虑该工程对影响区域环境的各种影响,包括有利和不利影响。
其评价目的是:(1)调查查清和客观反映该工程影响区域的环境现状,由于工程已经完工,并投入运行,因此影响为结合现状调查开展。
通过对该工程在运行期而产生对评价区域内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预测与评价。
(2)由于该工程施工期已结束,主要分析评价运行期中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影响,以及水土保持等方面提出合理可行的控制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与对策,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因工程造成的负面影响。
(3)对建设项目在运行期环境管理提出实施计划,并为城市建设和环境规划提供辅助信息和科学依据。
1.2评价原则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及地方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政策,本次评价的原则如下:(1)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原则;(2)促进地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原则;(3)坚持以预防为主、治理与保护、建设与管理并重的原则。
1.3 编制依据1.3.1 法律、法规及条例:*********************1.3.2 技术规范:*********************1.3.3技术文件:*********************1.4评价标准1.4.1环境质量标准根据工程所在区域环境功能调查,经*****环境保护局确认,现采用以下标准进行本次评价:(1)地表水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Ⅰ类标准,标准值列于表1.4-1。
表1.4-1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单位:mg/L,pH值除外(2)工程坝址所在地位于农村,其声环境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Ⅰ类标准,标准值列于表1.4-2。
表1.4-2 声环境评价标准值(3)环境空气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96)一级标准,标准值列于表1.4-3。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估报告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估报告概述本报告旨在评估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环境管理措施。
通过对项目的周边环境进行调查和数据分析,我们能够准确评估项目对土地、水资源、空气质量、生物多样性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本报告将综合考虑工程建设、运营和退役三个阶段的环境问题,并提出合理有效的环境管理建议。
1. 项目背景和概述本节将介绍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背景信息,包括项目的规模、地理位置、设计目标和技术特点等,并对项目所在地区的水资源状况进行简要分析。
2. 环境基线调查在项目实施前,我们进行了水电工程所在地区的环境基线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状况、自然生态系统、水文气象状况、环境敏感区域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数据收集和分析。
3. 环境影响评估在本节中,我们将分析水利水电工程在建设、运营和退役阶段对环境带来的影响。
具体包括水库蓄水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水文气象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温室气体排放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生物多样性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项目对当地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等。
4. 环境管理措施本节将提出合理有效的环境管理措施,主要包括环境保护措施、生态恢复措施、水资源管理措施和社会经济补偿措施等。
通过合理的工程设计和科学的环境管理,我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工程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保护当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 环境监测计划为了确保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环境管理措施得到有效执行,我们将制定详细的环境监测计划。
该计划包括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监测频率和监测责任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实时监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并及时采取相应的环境调控措施。
6. 环境风险评估本节将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估。
通过对可能发生的环境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我们能够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并减少环境事故对项目和当地环境的不利影响。
结论通过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环境影响的评估,我们得出以下结论: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可能对土地利用、水资源、大气环境、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等方面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将乐万全水电站初步环境评估报告书

将乐县万全乡常溪二、三级水电站初步环境评估报告书一、概述1.1项目由来及其建设意义将乐县地处闽西北部山区,扼闽江支流金溪的中下游,土地面积2246平方公里,人口16万余人,辖12个乡(镇),林产资源、矿产资源、水力资源等分布较为丰富,水能资源蕴藏量3.6万千瓦,仅常溪就可开发2600千瓦。
截至2001年底,将乐县拥有小水电2.6万kWh,年发电量0.85亿kWh,为了保证该县工农业稳步持续增长,缓解该区域电力供求矛盾,常溪二、三级水电站作为开发条件较好,经济指标较优的水电项目得到了县、乡领导的大力支持,并于2002年12月由尤溪县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室完成了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将乐县万全乡常溪二、三级水电站位于将乐县万全乡常安村常溪流域,距县城60km。
二级电站装机900kW,三级装机900kW,多年平均发电量822万kWh,年利用小时为4560小时,由股份制企业万全乡常溪流域电站投资1125.57万元兴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万全乡常溪流域电站于2003年2月8日委托我院进行该项目初步环境评估报告书的编制工作,为此,我院经充分调查、收集资料后,完成该报告。
1.2评价依据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
⑵《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11.29。
⑶《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1、2.2、2.3-93;HJ/T2.4-1995。
⑷《将乐县万全常溪二、三级水电站可行性研究报告》尤溪县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室2002.12。
⑸《委托书》万全乡常溪流域电站2003.2.8。
1.3评价标准⑴水环境常溪水域流入闽江支流金溪,为出境水域,水环境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I类标准(GB3838-1996)表4中一级标准。
⑵声环境区域声环境属《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7-93)1类区,厂界噪声执行《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I类标准。
水电站环评报告书

水电站环评报告书一、项目概况本报告书为水电站环评报告书,对水电站项目进行全面的环境评估和风险评估。
本项目位于XXXX地区,总投资额为XXXX万元。
水电站将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提供清洁、可再生的能源,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项目背景水电站建设项目的背景是为了满足社会对清洁能源的需求,提高能源结构的可持续性。
水电站将利用河流水势产生电能,不仅能够满足当地居民和企业的用电需求,还能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环境污染。
三、环境影响评价1.水资源利用水电站的建设将利用当地水资源进行发电。
在环评过程中,对当地水资源的利用状况进行了调查和评估。
经过专业人员的测算和模拟,水电站的建设对水资源的利用具有一定的影响,但不会对水资源的整体供应造成明显不利影响。
2.水生态系统水电站建设对当地水生态系统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在环评过程中,对水生态系统进行了综合评估,采取了一系列的环保措施来减轻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
例如,在水库建设过程中,会保留足够的河段保护区,保护当地珍稀物种的栖息环境。
3.土地利用水电站项目的建设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资源。
在环评中,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了详细的评估和规划。
采用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农田和生态敏感区的影响,并承诺进行相应的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工作。
4.气候变化水电站建设对气候变化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环评过程中,对水电站建设可能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了测算和评估。
同时,提出了相应的环保技术和管理措施,以降低水电站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四、环境风险评估水电站建设项目存在一定的环境风险。
在环评过程中,对可能发生的环境风险进行了评估和预测,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和控制措施。
包括建造过程中的安全风险、水库泄洪风险以及电站运营过程中的废水、废气、噪音等风险管控措施。
五、社会影响评价水电站项目的建设对当地社会经济和民生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环评过程中,对社会影响进行了评估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供水电站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目录目录..................................................... - 1 -前言.................................................... - 1 -1 总论................................................... - 2 -1.1项目建设意义 (2)1.2评价目的和评价原则 (2)1.2.1评价目的...................................................................- 2 -1.2.2评价原则...................................................................- 3 -1.3评价依据. (3)1.3.1法律法规...................................................................- 3 -1.3.2相关技术规.................................................................- 4 -1.3.3项目前期工作相关文件.......................................................- 5 -1.4环境功能区划 (5)1.5评价执行标准 (8)1.5.1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标准.......................................................- 8 -1.5.2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8 -1.5.3环境噪声评价标准...........................................................- 8 -1.5.5其他评价标准...............................................................- 8 -1.5.6污染物排放标准.............................................................- 9 -1.6环境保护目标 (9)1.7评价工作等级 (13)1.7.1生态环境..................................................................- 13 -1.7.2环境空气..................................................................- 13 -1.7.3地表水环境................................................................- 13 -1.7.4环境噪声..................................................................- 13 -1.7.5地下水环境................................................................- 13 -1.7.6环境风险..................................................................- 13 -1.8评价时段与评价围. (14)1.9环境影响识别 (14)1.9.1工程影响的环境要素及环境因子识别..........................................- 14 -1.9.2重点评价因子的筛选........................................................- 15 -1.10评价容与评价重点 (15)1.10.1评价容...................................................................- 15 -1.10.2评价重点.................................................................- 16 -1.11评价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法 (16)1.11.1评价技术路线.............................................................- 16 -1.11.2评价技术方法.............................................................- 16 -2 工程概况............................................... - 18 -2.1本工程与山口岩水利枢纽工程的依托关系 .. (18)2.2山口岩水利枢纽工程概况及环评批复要求 (18)2.2.1山口岩水利枢纽工程概况....................................................- 18 -2.2.2山口岩水库调度方案........................................................- 22 -2.2.3山口岩水利枢纽工程环评批复要求............................................- 27 -2.3本项目基本概况 (28)2.4本项目的工程任务、规模 (30)2.4.1 工程任务 .................................................................- 30 -2.4.2 工程规模 .................................................................- 30 -2.4.3 工程等级及设计洪水标准 ...................................................- 31 -2.5工程布置及主要建筑物 (32)2.5.1工程项目组成..............................................................- 32 -2.5.2工程布置..................................................................- 32 -3 工程分析............................................... - 34 -3.1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34)3.2自然环境影响分析 (34)3.2.1水环境影响分析............................................................- 34 -3.2.2声环境影响分析............................................................- 36 -3.2.3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36 -3.2.4固体废物..................................................................- 36 -3.3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分析 (36)3.3.1对供水、灌溉的影响分析....................................................- 36 -3.3.2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37 -3.3.3景观影响..................................................................- 37 -3.4工程建设与相关规划的相符性分析.. (37)3.4.1与产业政策的相符性分析....................................................- 37 -3.4.2与流域规划的相符性分析....................................................- 37 -4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 38 -4.1自然环境概况.. (38)4.1.1地理位置..................................................................- 38 -4.1.2地形、地貌................................................................- 38 -4.1.3气候水文..................................................................- 39 -4.1.4土壤与植被................................................................- 43 -4.1.5地下水....................................................................- 43 -4.2社会环境概况.. (45)4.2.1社会概况..................................................................- 45 -4.2.2经济概况..................................................................- 45 -4.2.3自然资源..................................................................- 45 -4.2.4文化卫生教育..............................................................- 46 -4.2.5交通运输..................................................................- 46 -4.2.6名胜古迹..................................................................- 47 -4.2.7社会经济规划..............................................................- 47 -4.3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47)4.3.1调查概况..................................................................- 47 -4.3.2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评价................................................- 47 -4.3.3陆生生态现状与评价........................................................- 48 -4.3.4水生生物资源现状与评价....................................................- 48 -4.4地表水环境现状评价.. (49)4.4.1某市常规监测点监测数据分析................................................- 49 -4.4.2地表水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结果..............................................- 50 -4.5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 (54)4.5.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 54 -4.5.2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 54 -4.6声环境现状评价 (55)4.6.1声环境现状监测............................................................- 55 -4.6.2声环境现状评价............................................................- 56 -5 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 57 -5.1工程施工期工程环境恢复现状 (57)5.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57)5.2.1对陆生生物的影响分析......................................................- 57 -5.2.2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分析......................................................- 57 -5.2.3下游生态基流的论证........................................................- 58 -5.2.4土地利用的影响分析与评价..................................................- 58 -5.3水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 (58)5.3.1对水文情势的影响分析......................................................- 58 -5.3.2对泥沙情势的影响分析......................................................- 58 -5.3.3对水库水温预测分析........................................................- 59 -5.3.4对水质的影响..............................................................- 59 -5.4环境空气影响分析和评价. (60)5.5声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60)5.6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61)5.7社会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61)5.7.1对供水影响分析............................................................- 61 -5.7.2对灌溉影响分析............................................................- 62 -5.7.3对区域社会经济影响分析....................................................- 62 -6 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建议................................. - 63 -6.1环境保护措施设计原则 (63)6.1.1措施设计原则..............................................................- 63 -6.1.2措施设计目标..............................................................- 63 -6.2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63)6.2.1区域生物保护措施..........................................................- 63 -6.2.2生态基流措施..............................................................- 64 -6.3水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 (64)6.3.1饮用水源地保护措施........................................................- 64 -6.3.2水温保护(恢复)措施......................................................- 64 -6.3.3污水防治措施..............................................................- 64 -6.4环境噪声控制措施. (66)6.5固废处理处置措施 (66)6.7其它措施 (66)7 水土保持方案........................................... - 67 -7.1区域水土流失现状调查 (67)7.1.1水土流失现状..............................................................- 67 -7.1.2水土保持现状..............................................................- 67 -7.2工程建设对水土流失影响分析 (67)7.2.1工程施工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67 -7.2.2工程运行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68 -7.3水土流失防治责任围及其防治分区.. (68)7.4水土流失预测 (69)7.4.1预测时段..................................................................- 69 -7.4.2预测方法..................................................................- 69 -7.5水土流失预测结果. (70)7.6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总体布局 (70)7.7工程建成后水土保持恢复状况及建议 (72)7.8水土保持投资估算 (72)8 环境风险分析........................................... - 73 -8.1环境风险识别.. (73)8.2环境风险评价等级 (73)8.3溢油风险分析 (73)8.4风险防措施与应急预案 (73)9 公众参与............................................... - 75 -9.1目的和意义. (75)9.2环境信息公告 (75)9.2.1公共媒体环境信息公告......................................................- 75 -9.2.2环境信息现场公示..........................................................- 77 -9.3公众参与现场调查. (77)9.3.1调查围....................................................................- 77 -9.3.2调查容....................................................................- 77 -9.4公众参与调查结果. (79)9.4.1公众参与信息公示调查结果..................................................- 79 -9.4.2公众参与调查结果..........................................................- 79 -9.4.3公众意见抽样调查..........................................................- 79 -9.4.4公众意见抽样结果..........................................................- 80 -9.5公众参与调查意见反馈和采纳 (81)9.6公众意见与建议 (82)10 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计划................................ - 83 -10.1环境监测计划. (83)10.1.1监测目的.................................................................- 83 -10.1.2监测站点布设原则.........................................................- 83 -10.1.3水环境监测...............................................................- 83 -10.1.4生态环境监测.............................................................- 84 -10.1.5水文情势监测.............................................................- 84 -10.1.6社会环境调查监测.........................................................- 85 -10.1.7监测资料的整编...........................................................- 85 -10.1.8监测机构.................................................................- 85 -10.2环境管理计划. (85)10.2.1目的.....................................................................- 85 -10.2.2任务.....................................................................- 85 -10.2.3环保设施竣工验收.........................................................- 85 -10.2.4环境管理机构.............................................................- 86 -11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 87 -11.1工程经济分析. (87)11.1.1 国民经济评价 ............................................................- 87 -11.1.2 财务评价 ................................................................- 87 -11.2项目社会效益、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87)11.3项目环保投资估算 (88)11.4环保措施效果分析 (88)12评价结论 .............................................. - 90 -12.1工程概况.. (90)12.2工程建设与相关规划的协调性 (90)12.3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90)12.3.1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90 -12.3.2生态环境影响及拟采取的环保措施...........................................- 91 -12.4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92)12.4.1地表水环境现状与水环境保护目标...........................................- 92 -12.4.2地表水环境影响及拟采取的环保措施.........................................- 92 -12.5声环境和环境空气影响评价. (93)12.5.1环境现状与环境保护目标...................................................- 93 -12.5.2环境影响及拟采取的环保措施...............................................- 93 -12.6社会影响评价. (93)12.6.1对供水影响分析...........................................................- 93 -12.6.2对灌溉影响分析...........................................................- 93 -12.6.3对区域社会经济影响分析...................................................- 94 -12.7固体废物.. (94)12.8环境风险影响评价 (94)12.9公众参与 (94)12.10工程竣工环保验收 (95)12.11评价总论 (96)附件:(1)项目委托书(2)《关于某市山口岩供水电站初步设计(代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某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3)《关于确认某市山口岩供水电站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标准的复函》(某市环境保护局,萍环评字[2014]197号)(4)《关于某市山口岩水利枢纽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意见的复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审[2005]327号)(5)某县环保局取水口证明附表:(1)公众参与调查表(部分样表)(2)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登记表袁河是赣江下游左岸的一级支流之一,发源于某市某县麻田乡境的武功山金顶(白鹤峰)北麓,河流自源头向北流经新泉、某、宣风等地,至宣风与沂水会合后流入市境,主河由西向东流经、新余、新干及樟树诸县市,于樟树镇附近汇入赣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