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幸福感
2023居民幸福感调查报告(5篇)

2023居民幸福感调查报告(5篇)2023居民幸福感调查报告(通用5篇)2023居民幸福感调查报告篇1家庭和睦是幸福第一标准幸福感调查,是从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居民健康、社会文明、生活环境入手,围绕居民在经济状况、家庭状况、就业状况、健康状况、社会状况、环境状况等方面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开展调查。
调查报告显示,70%的被访市民感觉幸福。
在被调查的750人中,回答“很幸福”的比例为16.13%,回答“幸福”的比例,为53.87%;倾向于感觉不幸福的比例为30%,其中,8.53%的被访市民认为自己生活得“不太幸福”。
从调查结果来看,市民对幸福感构成因素的价值取向中,认可度高低依次是家庭和睦(81.7%)、身心健康(80.8%)、生活环境(65.5%)、社会保障(64%)以及经济收入(61.5%)、人际关系(57.1%)、理想职业(50.1%)等。
调查报告显示,有婚姻的居民71.93%感觉幸福,而未婚居民仅有59.83%感到幸福,离异居民有66.67%感到幸福,独居居民中仅有47.22%感觉幸福。
这说明,完整的家庭对市民来说非常重要。
超高收入群体幸福感反倒最低从收入层次看,幸福感较高的人群,主要分布在月收入5001元~10000元之间,75.23%的市民感到幸福;位列第二的收入层次是20__元以下,感到幸福的市民占73.77%;20__元~5000元间及10000元以上市民感到幸福的分别有65.28%和64.71%,分列第三和最后一位。
可见,幸福感高低与收入有关,但不是决定因素。
有较为丰厚且稳定收入的人群,更易感受到幸福。
而超高收入群体,或许有更多收入之外的因素困扰,在本次调查中,幸福感反倒位列最后。
从文化程度看,学历越高幸福感越低。
调查显示,高中以下和高中、中专学历人群的幸福感,分别为78.08%和67.01%;而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幸福感只有57.14%。
这说明低学历人群比较安于现状,高学历人群有较强的危机感。
中国家庭幸福感报告出炉三大问题挫伤幸福感

中国家庭幸福感报告出炉三大问题挫伤幸福感幸福,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因为自出生以来,每个人都在寻找让自己更幸福的方式。
有关幸福感的调查也层出不穷: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幸福感最强的职业、各类幸福指数调查……最近,一项有关中国人家庭幸福感的调查结果出炉,引发了人们又一轮对“幸福”与“如何获得幸福”的讨论。
文王俊逸图刀刀2011年6月到11月,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与数据信息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联合人民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人口网和中国生殖健康网等进行了首次“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网络调查”,对中国家庭的幸福感做了又一轮调查。
这次调查的样本数据主要来自网络,有效数据为7729人,参与调查的以中青年、女性、大专以上学历、已婚和城镇人口居多,包括公务员、国家事业单位职员、军警人员、企业职员、个体经营与自由职业者和其他人员。
夫妻关系决定幸福感此次有关幸福感的调查将焦点集中在家庭上,从认为不幸福的受访者主观感受分析,急需获得的前三项帮助是:如何缓解婆媳翁婿关系、如何改善夫妻沟通、如何缓解工作压力。
心理学博士,林紫心理咨询机构总督导叶斌表示,在前来咨询的顾客当中,因婆媳关系感到困扰的的确有很多。
“尤其是与婆婆住在一起的小家庭,婆媳关系远较分开住的紧张。
还有很多是因为有了孩子以后,因为对孩子教育观念不同而产生的矛盾。
”“这其实也是传统价值与现代价值观冲突带给人心理的困扰。
”叶斌接着解释,“社会发展速度快,人们的观念变化也快。
代际之间的差异就很明显,难以沟通。
”调查数据还表明,农村受访者对家庭幸福感的自评分高于城市,影响家庭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按相对作用大小,依次排列为:“夫妻和谐”、“身心健康”、“子女成才”和“有自己的住房”。
而受访者选择导致家庭不幸福的前3个主要因素分别是“收入低”,占57.1%;“夫妻关系紧张”,占36.4%;“家人健康状况差”,占29.1%。
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夫妻关系,是影响家庭幸福感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论三大幸福观对中国人幸福感的影响

论三大幸福观对中国人幸福感的影响摘要:对幸福的渴望是千百年来人们奋争不息的动力源泉。
中国人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体现出了集体主义的特点,同时也受到了中国文化价值观中两大幸福观的指引。
本文从对中国人幸福感影响较大和具有指引作用的三大幸福观集体主义幸福观、追求理性之乐的幸福观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幸福观三个方面入手,具体探讨了三大幸福观对中国人幸福感的影响,期望人们能够在正确幸福观的指引下获得深刻而持久的幸福感。
关键词:集体主义幸福观;理性之乐幸福观;以人为本的幸福观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2-2589(2017)01-0016-02 幸福作为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可以说是全人类的最大愿望。
落脚到中国,实现中国梦不仅是各级地方政府的执政目标,更是民众的强烈期盼。
但是由于我国现在正处于改革的关键阶段,面对各种价值观的影响,人们很容易陷入幸福观误区,最终与幸福背道而驰。
笔者通过具体阐释中国历史上三大幸福观对幸福感的影响,让人们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一、集体主义幸福观以人际关系和社会规范为主的幸福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中国作为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集体主义的精神早在传统文化中就充分体现,并塑造了中国人以人际关系和社会规范为主的幸福感。
集中体现儒家幸福观的孟子三乐告诉我们要忽视个人情感,注重个人之于家庭、集体和社会的意义;知识分子要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看作自己的最高理想和最大幸福追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教导我们要学会站在道德和价值的最高处去理解和践行幸福观。
中国人幸福观-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人幸福观-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国人幸福观是指中国人民对自身生活幸福感的态度和看法。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幸福观一直受到文化、历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人幸福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在早期的封建社会中,中国人的幸福观主要是基于家庭和社会地位的稳定和安全感。
传统的家族观念和儒家思想强调了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同时也赋予了个人幸福感和满足感。
这种观念一直延续至今,尽管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受到其他价值观的冲击。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幸福观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
经济的蓬勃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在当代中国,个人追求幸福感变得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
人们的幸福观逐渐转向追求个人发展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方向。
对于很多人来说,幸福不再是简单的物质享受,而是包括身心健康、人际关系、社会认同等多个方面的综合体验。
然而,中国人的幸福观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扰。
社会上的压力、竞争和不平等现象给人们带来了心理负担和焦虑感。
同时,一些传统的观念和价值观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存在冲突,使人们对幸福的认知和追求产生了矛盾。
如何理解和适应中国人的幸福观,成为当前社会研究和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人幸福观的定义、历史背景以及当代的特点。
同时,通过分析幸福观的重要性和现状,提出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建议。
通过深入研究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人的幸福观,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为: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接下来,在正文部分,将从幸福观的定义开始,然后探讨中国人幸福观的历史背景以及当代中国人幸福观的特点。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幸福观的重要性,并分析中国人幸福观的现状,提出未来发展趋势与建议。
通过以上的结构安排,本文将全面地介绍中国人幸福观的起源、演变和现状,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中国人幸福感的十大标准

今天上午新学期开学教师会上,学校将主要工作目标第一条确定为“坚持以人为本,创造条件,让所有东外教职工快乐健康生活、卓有成效工作,感受幸福”。
张校长引领大家理解什么是幸福,相信所有的老师和我一样感触很深很深。
回味之余,不经意间看到此文《中国人幸福感的
十大标准》,转下了解一二。
中国人幸福感的十大标准
收入、健康、家庭、朋友、社会,新时期中国人对幸福的感知发生了哪些变化,在对上千人
进行深入调查后,《小康》杂志梳理出现时中国人幸福感的十大标准(文|《小康》记者鄂璠):
幸福,在词典中的定义为: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
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
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然而,幸福,在人们心中的
定义却又因人而异,幸福的方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幸福的姿态各式各样、风情万种,幸福
的标准更是与每个人的思想、观念、欲望及生活态度等紧密相连,无法进行统一的测量与评定。
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手中握着的幸福,不要被我们自己所忽略。
“你的幸福在哪里?”2012年9月底至10月初,《小康》杂志社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国
幸福小康指数”调查,在对千余名受访者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还对近百名不同行业、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层次的劳动者、学生等进行了深度访问。
从大家手中握着的幸福生活里,《小康》试图用十个手指头来“数”出新时期,中国人的十
大幸福标准。
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编制

案例一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编制一、教学目的1.理解社会科学研究的分析单位2.了解社会科学研究的信度和效度3.理解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理论建构4.理解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所发挥的作用和相互关系二、案例内容(一)引言本研究沿用大多数相关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从现象而不是从逻辑推断着手。
一方面尽可能多地搜集国内外常用的主观幸福感量表,并对这些量表运用于我国城市居民的测量特性进行检验,吸收其中的一些能够较好反映我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维度或项目。
另一方面,选取我国城市居民中的典型个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度访谈和座谈,尽可能全面地了解我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体验的具体内容。
在此基础上编制项目,并采用因素分析和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项目进行筛选,形成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
(二)研究一:几种常用主观幸福感量表运用于中国城市居民的测量特性分析,以及对《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调查表Ⅰ》的相关研究1.目的对几种常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在中国城市居民中的试用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寻找一种适合于研究我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测量工具的可能性;对《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调查表Ⅰ》所包含的150个项目进行分析,探讨这些项目(或其中部分项目)构建《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的可能性。
2.方法2.1被试在山东省济南市范围内选取536名被试作为样本。
2.2研究工具①总体满意感量表(SWLS)。
该量表是美国研究者Diener等人80年代编订的多项目总体满意感量表。
②夏普量表(SHARP)。
由加拿大研究者Stones和Kozma 等人从他们早先编制的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修订而成。
③情感平衡量表(ABS)。
由美国研究者Bradburn编订。
④中国人幸福感量表(CHI)。
我国台湾研究者Lu Luo编订。
⑤《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调查表Ⅰ》。
包含150个项目,是我们在吸收国外相关研究成果以及前期访谈和座谈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
3.结果与讨论3.1几种常用主观幸福感量表运用于中国城市居民的测量特性分析3.1.1信度分析本研究考察了几种常用自陈主观幸福感量表的内在一致性系数,作为检验它们运用于我国城市居民的信度指数。
中国人的幸福感

幸福的内涵 一 、 什么是幸福呢 ? 对幸福 的 研 究 可 以 追 溯 到 古 希 腊 时 代 , 那时就开 柏 拉 图、 苏格拉 始有人对幸福 的 内 涵 进 行 探 索 。 其 代 表 人 物 有 卢 梭 、
费尔巴哈等 。 卢梭认为实现了人 生 的 最 高 目 标 就 是 幸 福 ; 苏格拉底 底、 认为幸福就是拥有了智 慧 和 知 识 ; 柏拉图认为人生的真幸福是德性和 智慧 ; 德谟克利特认为幸福是正直和谨慎; 费尔巴哈认为幸福就是生命 本身 , 生活的东西都是属于幸福的; 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家们认为幸福只 存在于天堂中 。 我国 1 辞海 》 将“ 幸福 ” 定义为“ 在为理想奋斗过程中以 9 8 9 年版的 《 。在《 “ 及实现了理想时感到满足的状况和体验 ” 汉语大词典》 中, 幸福” ( ) ( ) ( 的含义是 : 谓祈望得福气 ; 使人心情 舒 畅 的 境 遇 和 生 活 ; 指生 1 2 3) 、 “ 活、 境遇等称心如意 。 虽然 “ 幸福感 ” 幸福指数” 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新 名词 , 但我国 “ 福文化 ” 却源远流长 。 总的来说幸福感不是一种短暂的 情 绪 体 验 , 而是一种内在的、 坚定 长久的心理状态 。 的、
中国人幸福感的十大标准

中国人幸福感的十大标准作者:鄂璠来源:《小康》2012年第11期收入、健康、家庭、朋友、社会,新时期中国人对幸福的感知发生了哪些变化,在对上千人进行深入调查后,《小康》杂志梳理出现时中国人幸福感的十大标准幸福,在词典中的定义为: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
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然而,幸福,在人们心中的定义却又因人而异,幸福的方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幸福的姿态各式各样、风情万种,幸福的标准更是与每个人的思想、观念、欲望及生活态度等紧密相连,无法进行统一的测量与评定。
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手中握着的幸福,不要被我们自己所忽略。
“你的幸福在哪里?”2012年9月底至10月初,《小康》杂志社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在对千余名受访者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还对近百名不同行业、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层次的劳动者、学生等进行了深度访问。
从大家手中握着的幸福生活里,《小康》试图用十个手指头来“数”出新时期,中国人的十大幸福标准。
NO1 最具资本的幸福:身体健康“一个健康的乞丐胜过一个多病的国王”,因为人最宝贵的既不是金钱、财宝,也不是名利地位,而是健康。
这种健康,不仅是躯体上的,也该是心理上的。
《小康》调查显示,六成受访者会为自己的健康感到担忧,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觉得健康对自己的幸福感受会有很大影响。
“身体健康才是幸福的本钱”,因此,把握住幸福的第一步,就是拥有一辈子的健康。
近百年间,中国人的健康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若问一个你身边八九十岁的老人是怎样保养的,大部分人可能只会告诉你,“心态要好,多锻炼”,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理解,为什么现在电视、报纸上的医疗广告那么火,为什么很多年轻人要花大价钱去买保健品。
中年一代信奉“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老话,他们的锻炼场所多在附近公园,居住小区。
他们开始注意自己的胆固醇、血糖、甘油三酯。
人们厌倦了烟酒生涯,越来越多的开始户外休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幸福感
三周前,美国学者发布的研究报告让人们再一次反思中国过去30年经济快速增长的得失。
由经济学家伊斯特林(R. Easterlin)领衔发表的论文,《中国的生活满意度:1990-2010》(China's Life Satisfaction, 1990-2010),指出在过去20年里,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满意度呈急剧下滑的趋势。
也就是说,多数人2010年的幸福感还不及1990年时的情况。
这与同期中国经济的高歌猛进形成了强烈反差。
这篇论文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文章充满了大量的数据分析。
它印证了多数中国人的感受:尽管这20年中国的GDP增加了很多,但幸福感并未得到什么提升,反而下降了。
作为“幸福经济学”的鼻祖和奠基人,伊斯特林1974年曾提出一个重要命题,即一国的经济增长未必会换来生活满意度的改善,这一主张后来被广泛称为“伊斯特林悖论”(Easterlin Paradox)。
许多人相信,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生活的富裕程度也会提高。
经济增长得越快,人们就越幸福,但事实并非如此。
伊斯特林认为,中国经济增长虽然飞快,却“丝毫没有迹象显示人们的生活满意度也在增长”。
迄今,来自世界各国的经验数据都显示,上述悖论具有顽强的适用性和强大的解释力,来自中国的新鲜证据无非是为“伊斯特林命题”的正确性提供再一次的佐
证而已。
考虑到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庞大的人口规模,恐怕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更适合检测这一假说的有效性,于是,现在的佐证变得更有说服力了。
对中国过去20年幸福感不升反降的一个简单解释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虽然中国经济总量增加了,但中国原有的社会福利制度却打破了,新的福利制度未跟上建设的步伐。
旧的废了新的未立,再加上体制上的痼疾,导致社会贫富差距不断加大,社会矛盾日益突出。
许多人的工作和收入不再像以前一样有保证,尤其是“老有所养”和“病有所医”尚难以落实,让人们活得有尊严更多的还只是一句口号。
这些亟待解决的顽症都因社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所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报告就曾测算,中国社会发展比经济发展落后至少15年。
有关幸福感的研究非常复杂,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对幸福的感知和衡量既受绝对因素的影响,但更受主观和相对因素的左右。
对此,中国古人早就一语道破,如《论语》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之说。
患,苦也。
这句话揭示出影响幸福感的因素更多的是来自主观方面的感知,强调了分配不均和生活不安定对生活满意度的负面影响,这也恰是造成当今中国国民幸福感大幅减退的主要原因。
收入分配本身属于一种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的后果,但如果分配不均尤其是缺乏公平则极易导致政治不安和社会动荡。
除去
收入分配等经济因素以外,导致中国人不快乐的原因还有社会方面的因素,而且这些因素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入学难,看病难、看病贵等社会问题都是导致生活满意度下降和不幸福的具体表象。
由于政府在提供这些基本公共物品方面的投入不足,欠账过多,使得一些社会群体无法获取这些基本社会服务。
在中国许多偏远地区的低收入人群中,患了疾病尤其重病的人很难得到有效医治。
除去缺乏医疗保险付不起医药费之外,医疗资源的可获得性也大成问题,因为医术高超的医师和先进的医疗设备往往集中在大城市中,而这也是一种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均。
尽管目前中国社会各阶层人群的收入水平较20年前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但普通百姓对官员特权与腐败行为的不满情绪却在增加, 对富人的“羡慕嫉妒恨”也在不断积聚,仇官、仇富的社会心理郁结加之个人对美好生活预期的落空都让这些人充满了挫折感。
如果我们撇开这些主观因素,那么,社会保障制度在确保和提升百姓生活满意度方面的重要性就变得十分凸显了。
借用伊斯特林的话来说便是,单纯的经济增长不会带来幸福感,社会保障的安全感才会真正带来满意度。
“无论是对中国政界还是对世界其它地方的政客们来说,中国的现实对谁都是一个教训。
对于普通的中国人,特别是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是收入水平却很低的那些人来说,工作和收入的稳定,个人能够负担得起的医疗体系以及幼有所长老有所养才是决定生活满意度、幸福感的决定性因素。
”
一般而言,公众对于因效率导致的不均大都能够理解和容忍,这好比百米赛跑只能有一个冠军一样。
当前中国公众的不满情绪主要集中在由于程序不公和不透明导致的结果不公平上,不在一个起跑线上的比赛注定会导致公众的不满和愤怒。
由于程序不公通常伴随着特权和腐败,因此,公众的不满还与这些腐蚀社会公正的现象有关。
依照主流政治哲学的观点,政府存在的理由就是要维持社会正义,政府的良治至少应该体现在矫正程序不公,同时通过一些调节工具如税收来抑制效率导致的收入不均,从而改善公众的主观感知上。
这也是减少社会紧张情绪,改进公民生活满意度的根本之策。
由于目前中国社会尚未建立起让普通人感到安全的社会屏障,缺少一种有效的社会分摊机制,因此,普通百姓不得不自行应对自己的生老病死,这种担忧直接降低了人们的幸福程度。
从宏观层面看,当前中国百姓不敢花钱的心理非常普遍,这导致了消费不足。
毕竟,需要花钱的场合太多了,生老病死的隐忧以及为孩子缴纳购房款等等,都使得普遍百姓不敢消费,难以轻松,无法快乐。
由于储蓄率过高和消费不足都不利于经济增长,因此,如果社会安全网不能建立,政府旨在刺激消费提振经济增长的努力恐怕仅是杯水车薪,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策。
另外,相当一部分人把中国人爱储蓄的习惯归结于节俭的美德,其实这不过是问题的表面,真正的原因应该是百姓不敢消费所致,与美德似乎关系不大。
显然,一个诚惶诚恐,人人自危的社会注定不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更不可奢谈什么幸福和民族振兴。
从长期来看,生活满意度的持续下降还将侵蚀社会凝聚力,减少社会资本,这或许是对一个社会机体最致命的冲击了。
不同于我们熟悉的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衡量的是一个由文化和传统所规定的特质,社会风气如诚信等都属社会资本的核心内容。
依社会学大师帕特南(R. Putnam)的分析逻辑,社会资本不仅有助于促进公众的自发性合作与协调,改善社会行动与提升社会凝聚力,而且还可增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形而下地为经济增长提供持续的动力。
社会资本的下降不仅使社会凝聚力大打折扣,危害社会稳定,而且还会导致经济发展停滞不前,陷入各种发展怪圈。
损耗和降低社会资本的不良力量包括尔虞我诈、腐败以及包括收入在内各种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等等。
人人生而平等早已是许多国家的治国理念,也写进一些国家的宪法之中,但要实现人人平等,天下大同谈何容易。
常言道,政治清明,则人心归向,上下团结;政通人和,则政事通达,人心和顺。
欲消除公众的不满情绪,改善和提升公民的幸福感,就必须建立一个公平的法治社会,这既是政府当前的迫切任务,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不二选择。
如此不懈努力不仅能舒缓社会压力,减轻社会矛盾和冲突,而且还可改善和提升公众的生活满意度,增加社会资本存量,为社会良性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和永续的动力,这也才是民族振兴的真正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