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遥感与GIS的区域生态环境评价方法
211084147_基于无人机遥感和GIS_的地理空间格局分析研究

学研究创新基于无人机遥感和GIS的地理空间格局分析研究刘欣(中航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100098)摘 要:对传统村庄景观格局的准确检测和分析对于理解其社会文化环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起着关键作用。
由于人工调查费时、费力,且导出的数据往往主观、定性且单调,较难用于进一步的分析。
本文以北京某古村落为研究背景,探讨了基于无人机遥感和GIS的地理基本景观格局分析方法。
本文首先采用面向对象分析方法提取了该村庄的5个主要遗产景观元素;其次基于距离统计和聚类分析,揭示了目标景观的空间格局特征和分布差异。
关键词:G IS 无人机遥感多光谱影像空间格局分析中图分类号:P2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22)09(c)-0012-04 Research on Geospatial Pattern Analysis Based on UAVRemote Sensing and GISLIU Xin(AVIC Institute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Co., Ltd., Beijing, 100098 China)Abstract:The accurate detection and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village landscape pattern plays a key role in understand-ing its socio-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Since manual investigation is time-consuming and laborious, and the derived data are often subjective, qualitative and monotonous, which is difficult tobe used for further analysis. This paper takes an ancient village in Beijing a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discusses the analysis method of landscape pattern based on UAV remote sensing and GIS. In this paper, five main heritage landscape elements of the village are extracted by using object-oriented analysis method, and then based on distance statistics and cluster analysis, the spatial pattern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differences of the target landscape are revealed.Key Words: GIS; UAV remote sensing; Multispectral image;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原始定居点是古代人类社会的基本地理单位,是根据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建立的。
基于GIS的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敏感性评价

生态敏感性是指生态系统对于人类活动行为和自然环境变化的反映程度,反映的是一定区域在遇到干扰情况时发生生态环境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可能性的大小,以及外界干扰可能造成的后果[1]。
正常情况下,生态系统呈现的是一种稳态,但是当外部干扰超过承受范围即达到一定的限度时,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就会被打破,导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具体而言,敏感性高的地方,生态系统的稳态越容易失衡[2]。
因此,在生态敏感性程度较高的地方,更应该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工作。
生态敏感性评价有利于地区更好推动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为建设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统筹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借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3-8]。
风景名胜区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较为集中,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和科学价值,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重要的一环。
但由于近年来,开发建设规模的持续扩张,众多风景名胜区也出现了环境污染与破坏、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生态系统面临严峻的挑战,保护与开发矛盾突出,因此对于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当前所急需的。
近年来,随着旅游的发展,武功山风景名胜区旅游产业已经相对稳定,但是在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问题也不容小觑。
值得关注的是,武功山风景名胜区地理位置特殊,地跨多个行政边界,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程中,对于景区管委会的规划编制也是单独开展的,使得在众多问题上存在一定难度,在开展过程中也有较多矛盾。
因此,针对武功山管委会这一特殊行政区域的生态敏感性评价,不仅可以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助于当前众多同类级别的景区管委会国土空间规划项目的推动。
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可以指示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区域,有助于景区生态环境的合理性、科学性、针对性地进行保护与治理。
当前对于生态敏感性的评价,目前研究较为多样,从研究区域来看,主要集中于人地矛盾突出的地区(城市或城市群等)[9-11]、生态环境脆弱区[12-14]、重点生态功能区[15-18]等,从研究方法来看,大多是基于层次分析法[18]、主成分分析法[19]等方法。
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森林覆盖变化与生态环境评价

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森林覆盖变化与生态环境评价简介:森林覆盖变化是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它对生态环境、气候变化和人类社会产生着重要影响。
遥感技术通过获取卫星图像,并利用图像处理与分析方法,可以提供大范围、高分辨率的森林覆盖变化信息,为生态环境评价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介绍遥感技术在监测森林覆盖变化和生态环境评价中的应用,并探讨其意义和挑战。
一、遥感技术在森林覆盖变化监测中的应用1. 遥感数据采集:通过地面接收站接收来自卫星的遥感图像数据,获取森林覆盖的时空分布信息。
常用的遥感数据源包括Landsat、Modis和Sentinel等。
2. 遥感图像处理与分析:利用遥感软件对接收的图像数据进行校正、预处理和分类,提取出森林覆盖的特征信息。
常用的遥感图像处理方法包括图像增强、特征提取和分类等。
3. 森林覆盖变化监测:通过对多时相的遥感图像进行比较和变化检测,可以获取森林覆盖的变化情况,包括森林面积变化、变化速度和变化趋势等。
4. 建立森林覆盖动态监测系统:将遥感数据、图像处理与分析结果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建立动态的森林覆盖监测系统,能够实时更新森林覆盖的变化信息,并提供决策支持。
二、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评价中的应用1. 生态环境指标提取:利用遥感数据获取的森林覆盖信息,结合地形、气候和土壤等数据,可以计算出一系列生态环境指标,如植被指数、湿度指数和土地利用类型等。
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基于遥感数据和生态环境指标,对森林覆盖区域进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等。
这些评价结果可以为生态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 生态环境变化监测:通过对多时相的遥感图像进行比较和变化检测,可以得知不同时间段内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包括植被覆盖率、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等。
4. 生态环境规划和管理:遥感数据和分析结果可以为生态环境规划和管理提供重要支持,包括可持续发展规划、生态补偿措施和自然资源管理等。
天津市宁河湿地资源动态变化及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天津市宁河湿地资源动态变化及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仰满荣摘要:基于遥感、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以天津市宁河县为研究区域,在1987年和2005年的TM、ETM遥感数据为信息源的基础上,定量分析了天津市宁河湿地资源动态变化。
结果表明:湿地类型的整体构成发生了剧烈变化,自然湿地的面积减少了37.42%、斑块减少了124块,人工湿地的面积增加了14606.2hm2。
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呈降低趋势,优势度指数和破碎度指数呈增加趋势。
人为活动是近20年宁河湿地资源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天然湿地面积的减少及湿地类型的改变引起地下水文条件的恶化,导致湿地水源逐渐枯竭,湿地资源的变化破坏了生物多样性。
1 前言湿地是地球生态环境中的一个独特生态系统,具有分散洪水、涵养水源、净化环境、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持区域生态平衡等多种生态功能,是人类的重要生存环境之一[1~4]。
但是近年来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与土地资源紧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全球湿地环境遭到严重的人类干扰和破坏,进而加速了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湿地的动态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已成为当今国内外专家探求的热点课题[5~9]。
天津市宁河湿地的核心区七里海,一直是国内外专家关注的焦点,不同学者从资源、环境变迁、鸟类及蛾类变化、生态系统的退化及修复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0~14],从战略意义上分析了保护七里海湿地的重要性。
前人大量的研究多注重湿地的资源和环境现状问题,较少利用新技术或方法(特别是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揭示过去几十年来宁河湿地的变化过程,也较少利用多年气象、水文资料和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宁河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
本文中利用1987年和2005年两个时段的卫星数据,结合多次野外实地考察,借助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提取不同时期宁河湿地的各类信息,并利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定量分析了宁河湿地近20年的动态变化特征。
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生态环境监测和保护

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生态环境监测和保护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生态环境监测和保护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手段。
遥感技术通过获取和分析地球表面的信息,可以提供大范围、高时空分辨率的数据,为生态环境监测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而地理信息系统则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和可视化,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应用以及挑战等方面探讨利用它们进行生态环境监测和保护的重要性。
一、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遥感技术采用卫星、航空器等载体获取地球表面的电磁辐射信息,并通过图像处理和解译,提取出有关地物类型、分布、变化等信息。
在生态环境监测中,遥感技术广泛应用于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变化、水资源监测等方面。
首先,在植被覆盖度监测中,遥感技术能够获取大范围的植被信息,并通过NDVI指数等方法,评估植被的状况及其动态变化。
植被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植被覆盖度的监测可以反映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在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中,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土地利用类型和变化的信息。
通过对不同时间的遥感影像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和原因,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参考。
另外,遥感技术在水资源监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水体的空间分布、变化和水质状况等信息。
通过对遥感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可以实现对水体的定量化监测,并对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提供支持。
二、地理信息系统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将地理数据与空间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的技术体系。
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地理信息系统广泛应用于生态环境评估、生态风险评估、生态规划等方面。
首先,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生态环境进行评估,通过整合遥感数据、地理数据以及相关环境因子,对生态环境的状况进行评估和分析,为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指导。
其次,地理信息系统可以进行生态风险评估。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方法综述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方法综述引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是对自然环境中生态系统所提供的各种生态服务的价值进行评估的过程。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由生物多样性维持的生态系统所提供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益处,如水资源供应、食物生产、气候调节等。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方法的综述将在本文中进行描述。
一、物理方法1. 土壤取样和分析:通过土壤取样分析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土壤质地、养分含量和有机质含量等指标,来评估土壤的肥力和水土保持能力。
2. 水质监测:通过监测水体中的水质指标,如溶解氧、氨氮、总磷等,来评估生态系统中水体的净化能力和水资源的供应能力。
3. 植被调查:通过植被样方调查和物种多样性分析,来评估生态系统中植物物种的丰富度和生物量,并进一步评估其对土壤保持、碳循环和气候调节等方面的功能。
二、经济学方法1. 市场价格法:通过基于市场交易数据,如农产品价格、水资源价格等,来评估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价值。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获得直接经济收益的生态系统服务,如农业生产和木材采伐等。
2. 费用法: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估算人们为获取某种生态系统服务所付出的费用,来评估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价值。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无市场价格的生态系统服务,如景观美化、自然保护区的参观等。
3. 经济贡献法:通过得出生态系统服务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如就业机会、刺激旅游业的发展等,来评估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价值。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考虑到生态系统服务对当地经济的间接影响的情况。
三、遥感与GIS方法1. 遥感影像分析:通过利用遥感技术获取生态系统的空间信息,如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类型和水体分布等,来评估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和生态功能。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监测生态系统的变化来评估不同生态系统服务。
2. GIS空间分析:通过将遥感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空间分析和建模,从而评估生态系统的供给和需求,并进行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规划与管理。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模型研究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模型研究发表时间:2020-06-11T16:28:58.937Z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5期作者:李玉桂[导读] 摘要:通过新兴的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获取相关的影像数据、环境监测数据,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建立评估指标体系,确定环境脆弱性评估指标权重。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陕西西安 710199摘要:通过新兴的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获取相关的影像数据、环境监测数据,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建立评估指标体系,确定环境脆弱性评估指标权重。
本文结合所研究地区的生态敏感性,生态性和压力性各方面因素进行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构建脆弱性评估模型,通过该模型对生态环境特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模型;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引言目前,我国关于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研究成果非常多,有着赵跃龙,赵艺星等前辈在脆弱生态环境方面奠定了研究基础,随着研究的深入,又带给学者新一轮的关于环境研究的思考。
在研究的初级阶段,学者通常局限于县级市级的行政单元,利用遥感影像提取出植被覆盖率和生长状况的数据值,虽然这种方法能够快速准确的完成模型构建,但是评价的因子选择比较单一,所以在本阶段,采用了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的手法,能够快速提取多种反映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指标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到各种指标因素的权重,来完成生态环境脆弱性模型。
1.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简介1.1基本概念在现有社会经济和技术水平的基础上,人类所处的生态环境,已经退化到无法维持人类利用和发展的阶段时,就便称之为脆弱生态环境。
脆弱生态环境的形成是和当地人类的生产活动,历史发展过程,当地原本自然条件密切相关的。
脆弱生态环境也会对自然生态、社会生活、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1.2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相关表现以福州地区为例,福州地区的气候条件多变,水热资源丰富,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性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洪涝灾害频繁、沿海地区干旱等问题。
基于遥感与GIS的城市绿地信息提取方法

基于遥感与GIS的城市绿地信息提取方法摘要:城市绿地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必须客观、准确地掌握城市绿地信息及其变化情况。
遥感技术给城市绿地信息调查提供了更为有效而便捷的手段,植被有其特殊的光谱响应,使得其有别于其他物质。
城市绿地的遥感提取方法有监督分类、决策树分类、面向对象分类等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它的适用条件。
利用GIS的空间叠加分析可以为遥感绿地信息的属性赋值,增强遥感绿地信息的可利用性。
关键字:城市绿地,遥感技术,高分辨率影像,ENVI,GISAbstract: The city green space is the only living infrastructure in the city, we must objectively and accurately grasp the city green land information and its changes. The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provides a more effective and convenient means for the city green land information investigation, the vegetation has its special spectral response,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substances. The remote sensing extraction method of the city green extraction is the 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decision tree classification and object-oriented classification method, and each method has its applicable conditions. Using the GIS spatial overlay analysis can assigns for the remote sensing vegetation information attribute, and enhance the remote sensing vegetation information availability. Keywords: city green space;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high resolution images; ENVI; GIS0 引言城市绿地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它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起着积极的作用,城市绿地含量逐渐成为衡量城市生活质量的1个重要指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环境基于遥感与GIS的区域生态环境评价方法张远峰(广州材高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000)摘要:为了更好的评价生态环境的现状,了解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效果以及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从而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文章主要利用遥感以及GIS技术,探索科学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的方法。
关键词:遥感技术;GIS技术;区域生态环境中图分类号:X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19)03-0155-02DOI:10.16647/15-1369/X.2019.03.091Reg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ssessment method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and GISZhang Yuanfeng(Guangzhou Caiga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0,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better evalu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understand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s of reg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cosystems, so as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article mainly uses remote sensing and GIS technology to explore ways to scientifically evaluat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region.Keywords: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GIS technology; Reg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济市场的快速扩大,出现了一系列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生态破坏的问题。
我国政府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寻求可持续发展道路,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而环境评价对于区域生态环境现状以及环境保护措施实施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评价效果,本次研究提出了基于遥感与GIS技术的区域生态环境评价方法。
1 区域生态环境评价相关理论分析1.1 生态环境评价理论生态环境评价主要是对具体时间或空间范围内环境总体组成要素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适宜程度的评价,主要是通过选定的指标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对区域内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从而为生态环境评价、环保政策制定等方面提供依据,例如区域内野生动物分布、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状况等。
生态环境属于人类社会的一种可利用资源,因此需要将生态环境评价纳入社会资源评价中。
生态环境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评估生态环境的总体价值,这是一种比较客观的指标,反应了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追求,同时也反应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生态环境是客观的,但是人对生态环境价值的判断则是主观的。
在生态价值评价过程中,人们为了自己的需求在目前的条件下形成了特有的概念。
因此在评价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客观评价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同时需要通过判断生态环境状况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2 生态环境评价类型生态环境评价可以从不同的领域进行划分,从而给出不同的定义与理解。
有学者认为生态环境是指除了人类以外的生态环境不同层次生物构成的体系;也有学者认为生态环境是生物的生活环境;还有学者认为生态环境就是人与动植物生存的空间环境,包括大气、水文、气候、土地等。
笔者认为生态环境是自然状况下各种生命体共同组成体系。
基于目前学界对生态环境的定义,主要可以分为三种:①生态环境是统一的。
这种观点认为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空气、水源、煤矿等人们生活中必需品减少,实质上是生态环境的失衡。
生态环境评价需要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体系,从而对其结构与功能进行综合分析;②以生物为主的生态环境:部分学者认为生态环境破坏主要是从人类角度提出的,是人们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但是人们认为最舒适的环境不一定适合动植物的生存。
评价各种经济指标对于生物来说是毫无意义的,人们所追求的是在发展的角度上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③“社会-经济-自然”统一的生态环境:该理论认为生态环境是包括了自然环境与人类环境在内的,人类环境是基于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且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该观点认为生态环境评价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生态环境的评价,同时也需要关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本次研究主要从第三个理论出发,通过遥感技术与GIS技术,获得区域生态环境的整体数据,从而阐明区域生态环境现状。
2 遥感技术与GIS技术的原理2.1 遥感技术的原理分析遥感是一种新型技术,主要是通过可见光、红外线以及微波探测器,从远距离、高空或是地球外层空间的工作平台,通过摄影扫描、信号感应、传输与处理,从而鉴别地面物质的类型与运动状况的技术。
遥感技术主要是基于物体反射与电磁波发射与接收的原理,通过遥感感应器,获取地面表层特征反射的信号数据,从而对地层表面的物品进行分析,为环境监测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遥感技术的优点在于:①获取速度快:遥感技术成图周期短,可在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反复探测,从而对区域内各种事物进行动态观察。
②观察范围广:遥感卫星覆盖区域广,一张图能够覆盖3万多平方千米,只需要600多张卫星图像能够覆盖我国全部的领土。
③经济实惠:遥感技术的投入费用较低,能够减少资金消耗。
2.2 GIS技术的原理分析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是一种具有信号采集、储存、处理、分析与应用功能的系统,主要对象为地理数据以及空间实物,可用于处理区域内各种现象的决策与管理。
GIS最大的特点是其储存数据都经过地理编码处理,从而便于人们的使用。
GIS的主要功能为:①探查区域事物;②符合要求实物的空间分布;③区域内出现的事物以及事物的发展;④区域内实物的分布规律,从而提示实物的空间关系;⑤若某地方具备某些条件可能会出现的事故,这主要是基于模型分析得到的结论。
3 基于遥感与GIS的区域生态环境评价方法▲HUANJINGYUFAZHAN155环境与发展156 HUANJINGYUFAZHAN▲SHENGTAIHUANJING区域生态环境具有时效性、复杂性的特点,在进行生态环境评估时往往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人工调查费时费力,且难以进行大规模的生态环境评价。
而遥感技术与GIS 技术具有生态环境信息获取与处理的功能,通过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支持,对空间相关数据进行采集与管理,并利用不同的模型分析方法,为管理与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用遥感技术获取信息数据时,具有智能化辨识地物的功能,从而快速提取信息,并与GIS 的联合应用,将获取的数据存入数据库,与其他空间和非空间信息共同构成了生态环境数据分析库。
遥感与GIS 技术主要是采取并行方式联合应用,这样能够为用户提供不同的界面、工具和数据库,并且在特定的软件中提供各自的功能,从而达到协同工作的效果。
遥感数据主要为栅格数据,其中包括了地理定位数据,GIS 能够处理遥感数据,并且分析功能更加强大,可以将栅格数据转换为矢量数据,在此过程中主要是采用影像裁剪、几何校正、拼接处理、信号增强处理等方式进行预处理,然后各因子通过系统计算会输出图像,无论从统计分析还是图像显示要求,都能够进行重新归类。
首先需要确定评价因子的评价标准,然后将评价标准分为不同的级别,然后重新赋值,根据计算结果进行编码,并最终输出图像。
通过GIS 系统中的处理板块,能够进行相应的计算,包括区域内各属性的分布状况,在图像中主要是以像元个数以及像元大小来确定的。
例如植被覆盖率主要是通过对广谱信号进行分析,从而采用相应的计算公式转换为具体的数值。
4 结束语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且这种影响不断的累积形成的综合效益。
只有清楚了生态环境状况以及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需求,才能够制定科学的管理方法。
因此,需要通过科学的评价方法来确定区域生态环境状况,本次研究中提出的遥感与GIS 技术的方法具有较好的实施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1]曾业隆,周全,江栗等.基于遥感与GIS 的青藏高原典型电网工程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17,37(8):3096-3106.[2]王思梦,黄昌.基于遥感和GIS 的流域自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以无定河流域为例[J].干旱区地理,2018,41(1):134-141.[3]薛惠敏,胡春梅.基于遥感与GIS 的区域生态环境评价方法的研究[J].地理信息世界,2016,23(5):80-85.[4]陈影,许皞,陈亚恒等.基于遥感影像的县域土地功能分类及功能转换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6,32(13):263-272.[5]聂鑫,郭瑞琦,汪晗等.基于GIS/RS 的海岸带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综述[J].海洋湖沼通报,2018,23(3):12-24.[6]马依拉·热合曼,买买提·沙吾提,尼格拉·塔什甫拉提等.基于遥感与GIS 的渭库绿洲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研究[J].生态学报,2018,38(16):5938-5951.收稿日期:2018-11-28作者简介:张远峰(1984-),男,汉族,本科学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环境影响评价。
(上接第154页)控制工作对检验检测的准确性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检测工作流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实验室要保证检验检测质量就必须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全面详细的质量控制计划,并进行有效实施,这是顺利完成检测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质量控制计划在实施过程中还必须要及时地进行监督,保证计划的顺利有效实施,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质量控制的作用。
6.2 质量控制措施实验室针对不同的检测工作可以采用不同的质控措施,选用的质量控制方法应与所进行工作的类型和工作量相适应。
质量控制方法可以分为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
内部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平行样分析:指同一样品的子样品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同步分析,能反映出检测的精密度。
(2)加标回收分析:加标回收指在检测样品时,在相同的样品中加入一定量的标准物质进行测定,加标样品要和样品进行相同的前处理和检测,最后将加标样品的测定结果减去样品的测定结果,计算出加标回收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