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材料

2019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材料
2019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材料

2019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材料

科技进步奖(1项)

项目名称

油菜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挖掘与创新利用

提名者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

提名意见

甘蓝型油菜占我国生产面积95%以上,但引进后推广时间不到70年,早期品种基本由一个日本品种衍生,且驯化时间仅500余年,本底遗传多样性薄弱。遗传基础狭窄和优异种质匮乏是制约油菜产业和科技不断进步的最大障碍。该成果针对油菜遗传基础狭窄和优异种质资源匮乏、优异种质和新基因发掘利用技术落后、重大病害菌核病和根肿病突破性抗病种质缺乏等关键性难题,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持续支持下,通过三十年系统性攻关,取得实质性进展:新收集保存64个国家11属28种6142份资源,解决主栽种可利用资源匮乏难题,为突破其遗传瓶颈限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可行方法。创建油菜表型和基因型相结合的精准鉴定技术体系,攻克数量性状鉴定准确性和重复性低的技术难题,系统揭示育种急需种质的表型特征及遗传背景,发掘具有不同育种目标性状的优异种质641份,育种急需关键种质18份,优异骨干亲本1份,解析并公开发表了根肿病抗性等12个重要育种状的遗传基础,为育种提供优异性状突出、目标基因明确的多元化优异种质。创建了油菜优异种质多元高效利用技术体系,优异种质在新品种选育、突破性亲本创新和乡村振兴中成效显著,创建全球最大的油菜分子育种生物信息数据库和国家级种质资源共享平台“油菜基因超市”,向全国育种单位优异种质22965份次,利用上述资源培育出优异新品种46个,累计推广面积1.14亿亩,社会效益120亿元以上。项目发表论文100篇,其中SCI论文38篇;主编著作2部,参编著作9部;制定标准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2项。经第三方机构评议,项目形成的理论、

技术和产品指标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所有材料,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相关栏目均符合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励的相关要求,鉴于该项目在推动我国油菜产业发展和行业科技进步中的重大贡献,提名该项目为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项目简介

甘蓝型油菜占我国生产面积95%以上,但引进后推广时间不到70年,早期品种均由一个日本品种衍生,且这一异源四倍体主栽种驯化时间仅500余年,本底遗传多样性薄弱。遗传基础狭窄、优异种质匮乏和遗传背景不明是制约产业科技进步的最大障碍。项目针对上述关键难题,历经三十年研究,取得以下实质性突破:

1. 解决主栽种可利用资源匮乏难题,为突破其遗传瓶颈限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可行方法。新收集保存64个国家11属28种6142份资源,其中异源四倍体甘蓝型油菜及其变异丰富的二倍体祖先种资源4632份,填补野生甘蓝资源空白;创建油菜种质资源保真繁殖技术,制定繁殖技术规范3项,有效保持新收集和繁殖种质生活力与遗传完整性,防止优异基因丢失,建成全球最大油菜基因资源库;通过全基因组分析,率先揭示遗传基础狭窄是甘蓝型油菜产量徘徊的主因,导入CC基因组优异基因是突破其遗传瓶颈的关键。

2、创建油菜表型和基因型相结合的精准鉴定技术体系,攻克数量性状鉴定准确性和重复性低的技术难题,系统揭示育种急需种质的表型特征及遗传背景。研制根肿病、菌核病、抗倒伏、耐热、耐寒、抗旱、类胡萝卜素、低积累镉等重要育种性状高效评价新技术8项,其中《油菜品种菌核病抗性离体鉴定技术规程》成为国家农业行业标准;实现8446份种质系统化评价鉴定和472份核心种质精准鉴定,发掘具有不同育种目标性状的优异种质641份,育种急需关键种质18份,优异骨干亲本1份;首次报道利用26841个SNP分子标记创建的高效新基因发掘技术平台,利用该平台解析并公开发表了472份核心种质根肿病抗性、粒重、含油量、芥酸、硫苷含量、株高、分枝角度、分枝数、分枝高度、耐旱性、开花期、抗倒性和耐镉

性的遗传基础,开发了紧密连锁的SNP分子标记。为育种提供优异性状突出、目标基因明确的多元化优异种质。

3、创建了油菜优异种质多元高效利用技术体系,优异种质在新品种选育、突破性亲本创新和乡村振兴中成效显著。建立全球信息量最大的油菜分子育种生物信息数据库,显著提升亲本选择准确性和效率,通过创建的国家级种质资源共享平台“油菜基因超市”,向全国分发性状优异、遗传稳定和信息详尽的种质22965份次,利用上述资源培育新品种46个(其中2个品种分别在冬油菜区和春油菜区排名第一),累计推广面积1.14亿亩,社会效益120亿元以上。创建野生种优异基因与推广种优良遗传背景规模化聚合技术,发明多年生野生甘蓝诱导开花技术,成倍提升野生甘蓝优异基因转移和利用效率,利用创制人工合成油菜36份,克服种间杂交高度不亲和性,实现野生甘蓝优异基因与推广品种优良背景的规模化组装,成功创制菌核病抗性最强且综合性状优异的甘蓝型油菜新种质。利用多彩观赏油菜创建乡村富民观花旅游点32个,农民增收4.8亿元,为乡村振兴做出了突出贡献。

发表论文100篇,其中SCI论文38篇;主编著作2部,参编著作9部;制定国家农业行业标准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2项;培养博士后2人(优秀博士后1名),博士14人,硕士52人。经第三方机构评议,项目形成的理论、技术和产品指标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客观评价

(一)湖北技术交易所科研成果评价报告(湖北技术交易所是经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统一部署,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1994年成立的全国八大技术交易机构之一)

湖北技术交易所2018年3月26日在武汉组织有关专家对“中国油菜基因资源库的创建与优异种质发掘利用”项目进行了科技成果评价,专家组审阅了评价材料,听取了汇报,经质询和讨论,形成综合评价结论如下:

(1)建立全球最大油菜基因资源库,收集保存来源于64个国家11属28种9681

份资源。创建油菜种质资源高效精准发掘技术体系,包括优异基因和种子生活力保持技术、规模化表型精准鉴定技术、新基因高效鉴定技术,发掘出具有不同优异性状的优异种质641份,育种急需关键种质18份。

(2)解析了11个关键性状的遗传基础,创建全球最大的油菜种质资源生物信息库,为育种提供了多元化和关键性基因资源和关键信息。研究揭示了遗传基础狭窄、C基因组优异变异缺乏是甘蓝型油菜产量徘徊、抗性匮乏的主因。针对性引进了国外携带C基因组优异基因资源973份,为油菜科技进步提供了永久性战略资源。

(3)创建了国家级种质资源共享平台“油菜基因超市”,显著提升了资源分发利用效率,向全国育种单位提供性状优异、遗传稳定和信息详尽的种质22965份次。利用上述资源培育出优异新品种46个(其中4个品种近三年推广面积排名全国前十,各有一个品种分别在冬油菜区和春油菜区排名第一),累计推广面积1.14亿亩,社会效益111.35亿元。

该成果目标明确、手段先进,与产业需求密切结合。在油菜资源收集保存、资源鉴定和信息整理等方面创新性显著。经过精准鉴定的大量资源在全国育种单位得到了广泛应用,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油菜育种和产业发展。

专家组一致认为,该科技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二)查新结论(湖北科技信息研究院,国家一级科技查新咨询单位,附件2)查新要点1:①所检国内、外文献范围内,未见利用26841个SNP分子标记,分析472份全球甘蓝型油菜的遗传多样性,揭示了全球甘蓝型油菜的遗传多样性演变规律,提出“导入C基因组优异基因对油菜育种至关重要”的文献报道。②所检国内、外文献范围内,未见建立了高通量叶绿体和线粒体基因组变异检测技术,一次可对50-100份种质资源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全基因组或特定区段分子进行鉴定的文献报道。

查新要点2:①所检国内、外文献范围内,未见建立的“油菜高效发掘技术体系”包括优异基因高保真繁殖、种子高生活力保持技术、规模化表型精准鉴定技术、高效新基因鉴定技术的文献报道。②所检国内、外文献范围内未见利用26841个

SNP分子标记创建高效规模化新基因发掘技术平台的文献报道。

查新要点3:所检国内、外文献范围内,未见建成包含9681份油菜资源的油菜表型和基因型信息数据库的文献报道。

综上所述,国内、外所检文献范围内,未见与委托课题查新要点相同的文献报道。

推广应用情况

1、创新分发利用机制,显著提升共享利用效率。创建“油菜基因超市”,通过田间展示和定期推介,向全国育种、科研、教学、生产等单位提供性状优异、遗传稳定和信息详尽的种质22965份次有效促进了油菜产业和科技进步。

2、优异种质促进育种创新,支撑重大品种培育。据不完全统计,利用上述资源培育出优异新品种46个(其中4个品种近三年推广面积排名全国前十,各有一个品种分别在冬油菜区和春油菜区排名第一),累计推广面积1.14亿亩,社会效益111.35亿元。

3、利用特色种质为乡村振兴做出了突出贡献。依据乡村振兴的新需求,发掘和创制具有纯白、乳白、浅黄、金黄、杏黄、橘黄等花色的多彩观光油菜,创建观花旅游点32个,实现农民增收4.8亿元,乡村振兴做出了突出贡献。

4、油菜品种分子鉴定技术推进品种创新,为产量持续提升做贡献。2004-2016检测国家区试参试材料1894份,有效遏制了高度相似品种参试和中途更换材料等不良现象,促进了品种创新,推进了产量水平提升。依据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统计数据,经过分子检测的国审品种较未经分子检测的一般品种具有明显优势,推广面积排名前20的品种中,17个是经过鉴定的国审品种,占全国总面积30%以上,按中国农业年鉴提供数据,2005-2016年全国油菜单产年均增长33.42Kg/Ha。

5、促进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提供的各类种质资源广泛用于科学研究,促进了科技进步。湖南农业大学利用项目提供的黄籽油菜资源完成的“油菜黄籽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与应用”获得2016年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湖北大学利用提供的海甘蓝和油菜资源完成欧盟第七框架项目“Industrial crops producing added

value oils for novel chemicals”。四川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和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利用提供的芥菜型油菜种质资源分别制定了国家农业行业标准《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芥菜型油菜》和《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甘蓝型油菜》。项目培养的博士后曾长立博士2012年被评为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度优秀博士后。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一)审定品种证书

1、蜀杂9号,国审油2003023,证书编号2003-271,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3年审定

2、沣油792,湘审油2011005,湖南省种子管理服务站2011年审定

3、牌油600,川审油2013 004,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14年审定

4、德邡油2号,川审油2010 008,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11年审定

5、九油18,川审油2012005,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12年审定

6、均隆油5号,川审油2009 007,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9年审定

7、新杂油2008,川审油2008013,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8年审定

8、联杂油8号,川审油2008009,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8年审定

9、瑞油99,川审油2008006, 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8年审定

10、川大319,川审油2005004, 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5年审定

11、蜀杂11号,川审油2003 004, 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3年审定

12、天油14号,GPD油菜(2018)620207,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二)国家农业行业标准

1、油菜品种菌核病抗性离体鉴定技术规程,证书编号NY/T3258-2018

三)软件著作权证书

1、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可视化单基因分型软件V1.0,证书编号2018SR114807

2、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可视化多基因分型软件V1.0,证书编号2018SR114822

四) 论文目录

1)Zhang FG, Xiao X, Y an GX, Hu JH, Cheng X, Li LX, Li HG, Wu XM*. Association mapping of

cadmium-tolerant QTLs in Brassica napus L. and insight into their contributions to phytoremediation. 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155 (2018): 420-428

2)Y an GX, Xiao X, Wang N, Zhang FG, Gao GZ, Xu K, Chen BY, Qiao JW, Wu XM*.

Genome-wide analysis and expression profiles of glyoxalase gene families in Chinese cabbage (Brassica rapa L.). Plos One,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794853085.html,/10.1371/journal.pone.0191159

3)Li HG, Cheng X, Zhang LP, Hu JH, Zhang FG, Chen BY, Xu K, Gao GZ, Li H, Li LX, Huang Q,

Li ZY, Yan GX*, Wu XM*. An Integration of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an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 identifies candidate genes of stem lodging-related traits in Brassica napus.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doi: 10.3389/fpls. 2018.00796,796

4)Li H, Zhang L, Hu J, Zhang F, Chen B, Xu K, Gao G, Li H, Zhang T, Li Z and Wu X M*.

Genome-Wide Association Mapping Reveals the Genetic Control Underlying Branch Angle in Rapeseed (Brassica napus L.). Frontier in plant science, 2017, 8:1054. doi:

10.3389/fpls.2017.01054

5)Xue L, Wei F, Gao GZ, Yan GX, Song WL, Chen BY, Xu K, Chen H and Wu XM*. Development

of an ultrasound-assisted extraction method for the rapid quanti?cation of seed carotenoid content in oilseed rape. Crop & Pasture Science, 2017,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794853085.html,/10.1071/CP16351

6)Chen Biyun; Xu Kun; Li Hao; Gao Guizhen; Y an Guixin; Qiao Jiangwei; Wu Xiaoming,

Evaluation of quality traits and their genetic variation in global collections of Brassica napus L, Plant Genetic Resources: Characterization and Utilization, 2017,1-10.

7)Wang LM, Jin X, Li QB, Wang XC, Li ZY, Wu XM*. Comparative Proteomics Reveals that

Phosphorylation of Carbonic Anhydrase 1 Might be Important for Adaptation to Drought Stress in Brassica napus. Scientific Reports, 2016, SREP-16-25909B doi: 10.1038/srep39024

8)Y an GX, Lv XD, Gao GZ, Li F, Qiao JW, Li J, Xu K, Chen BY, Wang LM, Xiao X, Wu XM*.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glyoxalase I gene in a rapeseed cultivar with seed thermos tolerance. Frontier in plant science, 2016, 7: 150

9)Wang N, Chen BY, Xu K, Gao GZ, Li F, Qiao JW, Y an GX, Li J, Li H and Wu XM*. Association

Mapping of Flowering Time QTLs and Insight into Their Contributions to Rapeseed Growth Habits. Frontier in plant science, 2016,7: 1-11

10)Li LX, Luo YJ, Chen BY, Xu K, Zhang FG, Li H, Huang Q, Xiao X, Zhang TY, Hu JH, Li F and

Wu XM*.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Reveals New Loci for Resistance to Clubroot Disease in Brassica napus. Frontier in plant science, 2016, 7: 1483

11)Li J, Huang Q, Sun MX, Zhang TY, Li H, Chen BY, Xu K, Gao GZ, Li F, Yan GX, Qiao JW, Cai

YP, Wu XM*. Global DNA methylation variations after short-term heat shock treatment in cultured microspores of Brassica napus cv. Topas. Scientific Reports, 2016, 6:38401 DOI:

10.1038/srep38401

12)Li F, Chen BY, Xu K, Gao GZ, Yan GX, Qiao JW, Li J, Li H, Li LX, Xiao X, Zhang TY, Nishio K,

Wu XM*. A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of plant height and primary branch number in rapeseed (Brassica napus L.). Plant Science, 2016, 242:169-77.

13)Qiao JW, Cai MX, Yan GX, Wang N, Li F, Chen BY, Gao GZ, Xu K, Li J and Wu, XM*.

High-throughput multiplex cpDNA resequencing clarifies the genetic diversity and 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Brassica napus, Brassica rapa and Brassica oleracea. Plant Biotechnol. J., 2015, doi: 10.1111/pbi.12395 .

14)Y an GX, Li D, Cai MX, Gao GZ, Chen BY, Xu K, Li J, Li F, Wang N, Qiao JW, Li H, Zhang TY,

Wu XM*. Characterization of FAE1 in the zero erucic acid germplasm of Brassica rapa L.

Breeding Science, 2015, 65:1-8.

15)Y ong, HY, Wang CL, Bancroft I, Li F, Wu XM, Kitashiba H, Nishio T. Identificaion of a gene

controlling variation in the salt tolerance of rapeseed (Brassica napus L.). PLANTA, 2015, 242(1): 313-326.

16)Li F, Chen BY; Xu K, Wu JF, Song WL, Bancroft I, Harper A, Trick M, Liu SY, Gao GZ, Wang N,

Y an GX, Qiao JW, Li J, Li H, Xiao X, Zhang TY, Wu XM*,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Dissects the Genetic Architecture of Seed Weight and Seed Quality in Rapeseed (Brassica napus

L.). DNA Research, 2014, 21:355-367.

17)Wang N, Li F, Chen BY, Xu K, Yan GX, Qiao JW, Li J, Gao GZ, Bancroft I, Meng JL, King GJ.,

Wu XM*, Genome?wide investigation of genetic changes during modern breeding of Brassica napus. Theor Appl Genet, 2014, 127:1817-1829.

18)Gao GZ, Li J, Li H, Li F, Xu K, Yan GX, Chen BY, Qiao JW and Wu XM*, Comparison of the

heat stress induced variations in DNA methylation between heat-tolerant and heat-sensitive rapeseed seedlings, Breeding Science, 2014, 64: 125–133.

19)Wu JF, Li F, Xu K, Gao GZ, Chen BY, Yan GX, Wang N, Qiao JW, Li J, Li H, Zhang TY, Song

WL and Wu XM* A ssessing and broadening genetic diversity of a rapeseed germplasm collection, Breeding Science, 2014, 64: 321-330.

20)Chen BY, Xu K, Li J, Li F, Qiao JW, Li H, Gao GZ, Yan GX, Wu XM*, Evaluation of yield and

agronomic traits and their genetic variation in 488 global collections of Brassica napus L., Genet Resour Crop Evol, 2014, 61:979-999.

21)Li J, Gao GZ, Xu K, Chen BY, Yan GX, Li F, Qiao JW , Zhang TY, Wu XM*, Genome-Wide

Survey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the Putative Non-specific Lipid Transfer Proteins in Brassica rapa L., Plos One, 2014, 9(1): e84556. doi:10.1371/journal.pone.0084556.

22)Li J, Gao GZ, Zhang TY, Wu XM*. The Putative Phytocyanin Genes in Chinese cabbage

(Brassica rapa L.): Genome-wide Identification, Classification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Molecular Genetics and Genomics, 2013, 288: 1-20.

23)Zeng CL, Wang GY, Wang JB, Yan GX, Chen BY, Xu K, Li J, Gao GZ, Wu XM*,

High-Throughput Discovery of Chloroplast and Mitochondrial DNA Polymorphisms in Brassicaceae Species by ORG-EcoTILLING, PLOS ONE, 2012, 7(11): e47284.

doi:10.1371/journal.pone.0047284.

24)Li J, Wu XM*. Genome-wide identification, classification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genes

encoding putative fasciclin-like arabinogalactan proteins in Chinese cabbage (Brassica rapa L.).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s, 2012, 39: 10541-10555..

25)Y an GX, Wu XM*, Li Dan, Zeng CL, Lv PJ, Gao GZ, Chen BY, Xu K, Lv XD. Assessing

High-Resolution melt curve analysis for accurate detection of DNA polymorphisms in the chloroplast gene accD of crucifer species. Biochemical Systematics and Ecology, 2012, 44: 352–360.

26)Gao Y, Li TT, Zhao Y, Ren CX, Zhang YQ, Wang ML*.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G

protein gamma subunit gene responsive to plant hormones and abiotic stresses in Brassica napus L.

ACTA PHYSIOL PLANT, 2011,33(2) : 391-399.

27)Li HP, Wang Y, Li XC, Gao Y, Wang ZJ, Zhao Y, Wang ML*. A GA-insensitive dwarf mutant of

Brassica napus L. correlated with mutation in pyrimidine box in the promoter of GID1. MOL BIOL REP, 2010, 38(1): 191-197.

28)Gao Y, Zhao Y, Li TT, Ren CX, Liu Y, Wang ML*.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G protein β

subunit gene responsive to plant hormones and abiotic stresses in Brassica napus. Plant mol biol rep, 2010, 28(3): 450-459.

29)Gao Y, Zhao Y, Li TT, Liu Y, Ren CX, Wang ML*. Molecular cloning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an F-box protein gene responsive to plant hormones in Brassica napus. Mol biol rep, 2010, 37(2): 1037-1044.

30)Gao Y, Li TT, Liu Y, Ren CX, Zhao Y, Wang ML.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gene encoding

G proteinαsubunit protein responsive to plant ho rmones and abiotic stresses in Brassica napus.

MOL BIOL REP, 2010, 37(8): 3957-3965.

31)Wu XM*, Chen BY, Lu GY, Wang HZ, Xu K, Gao GZ, Song YC. Genetic diversity in oil and

vegetable mustard landraces revealed by SRAP markers. Genetic Resources and Crop Evolution, 2009, 56: 1011-1022..

32)Lu GY, Wu XM*, Chen BY,Gao GZ,Xu K. Evaluation of Genetic and Epigenetic Modification

in Rapeseed induced by Salt Stress.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2007, 49 (11): 1599-1607.

33)Lu GY, Wu XM*, Chen BY, Gao GZ,Xu K, Li XZ. Detection of DNA methylation changes

during seed germination in rapeseed (Brassica napu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6, 51 (2): 182-190..

34)Wang ML, Zhao Y, Chen F, Yin XC. Inheritance and potentials of a mutated dwarfing gene ndf1 in

Brassica napus. PLANT BREEDING, 2004, 123(5): 449-453.

35)Zhao Y, Wang ML. Inheritance and agronomic performance of an apetalous flower mutant in

Brassica napus L. EUPHYTICA, 2004, 137(3): 381-386.

36)Andreasson E, Wretblad S, Granér G, Wu XM, Zhang JM, Dixelius C, Rask L, Meijer J, The

myrosinase-glucosinolate system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eptosphaeria maculans and Brassica napus, 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 2001, 2(5) 281-286.

37)Zhao Y, Wang ML, Zhang YZ, Du LF, Pan T. A chlorophyll-reduced seedling mutant in oilseed

rape, Brassica napus, for utilization in F1 hybrid production. Plant breeding ,2000, 119(2): 131-135.

38)Wu XM, Wu NF, Qian XZ, Li RG, Huang FH, Zhu L. Phenotypic and genotypic changes in

rapeseeed after 18 years of storage and regeneration. Seed Science Research, 1998, 8 (Sup1) No.1: 55-64.

39)Y an GX, Lv XD, Lv PJ, Xu K, Gao GZ, Chen BY, Wu XM*. Application of high-resolution

melting for variant scanning in chloroplast gene atpB a nd atpB-rbcL intergenic spacer region of Crucifer species. 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2012, 11(27): 7016-7027.

40)Gao GZ, Xu K, Chen BY, Yan GX, Qiao JW, Huang Q, Wu XM*. Identification of seed heat

tolerance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agronomic traits in Brassica napus L. OIL CROP SCIENCE,2018,3,(1):21-32.

41)Xu K, Wu JF, Li F, Wu XM*. Comparison between SSR and SNP systems of genetic diversity

analysis in Brassica napus L. OIL CROP SCIENCE2018,3,(2):86-91.

42)陈碧云,许鲲,高桂珍,伍晓明*,种植密度对不同油菜品种产量与含油量的影响[J]. 江苏

农业科学2018,46(22):83-89。

43)高桂珍,李浩,陈碧云,邢东海,李占军,付雅丽*,伍晓明*,北方春播甘蓝型油菜生育

期、产量及品质的初步研究[J]. 河北农业科学2018, v.22;No.162(06) 41-46。

44)洪双,李浩,许鲲,程希,李洪戈,张付贵,曾长立,伍晓明*,甘蓝型油菜微核心种质耐

旱鉴定与评价指标筛选[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8,40(2):209-217。

45)李洪戈,张丽萍,伍晓明*,甘蓝型油菜茎秆强度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J].中国油

料作物学报2018,40(1):010-017。

46)许鲲,吴金峰,李锋等2013-2015年年中国冬油菜参试品种(系)DNA指纹数据库的

初步构建及分析[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7,39(2):160-169。

47)张付贵,肖欣,闫贵欣,冯婷婷,刘娟,伍晓明*,甘蓝型油菜幼苗期耐镉性评价方法的研

究,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7,39(1):047-054。

48)张付贵,肖欣,闫贵欣,李俊,罗玉洁,冯婷婷,王力敏,伍晓明. HMA基因家族在芸薹

属AC基因组中的进化分析[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7,39(3):294-307.。

49)陈碧云,吕培军,张天瑶,许鲲,伍晓明. EMS诱变后甘蓝型油菜植株性状、种子粒重与含

油量变异分析[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6,38(6):705-712。

50)周梦妍,吴金锋,许鲲,李锋,陈碧云,伍晓明. 甘蓝型油菜核心种质和新品种(系)的

SSR等位变异分析[J]. 分子植物育种,2015,13,(6):1248-1258. 。

51)吴金锋,高桂珍,李锋,陈碧云,许鲲,蔡梦鲜,周梦妍,伍晓明. 甘蓝型油菜核心种质根

系性状变异及对产量的贡献[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4,36(6):741-747.。

52)蔡梦鲜,乔江伟,闫贵欣,吴金锋,李再云,伍晓明.EcoTILLING高通量分析甘蓝型油菜

种质叶绿体rps16基因的多态性[J]. 分子植物育种,2014,12(6):1067-1076。

53)许鲲,李锋,吴金锋,谷铁城,陈碧云,高桂珍,闫贵欣,李俊,乔江伟,汪念,伍晓明. SSR

荧光标记毛细管电泳法与国家冬油菜区试指纹鉴定平台的构建[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4,02:150-159。

54)李清,赵云,苏海峰,杨华,杨朋娜,王茂林. 甘蓝型油菜2个BnPLDα基因的克隆与表

达[J]. 西北植物学报,2014,34(6):1090-1098。

55)蔡梦鲜,闫贵欣,伍晓明*,李俊,宋伟林. 油菜叶绿体基因组研究进展. 中国油料作物学

报增刊,2013.10月:153-161。

56)宋伟林,许鲲,李锋,陈碧云,蔡梦鲜,吴金锋,伍晓明. 中国西藏芥菜型油菜遗传多样性

研究.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3,35(2)153-161。

57)宋傲男,程文财,刘彩霞,赵云,王茂林. 甘蓝型油菜BnCYP79B1基因的克隆与表达[J]. 西

北植物学报,2013,33(6):1085-1090。

58)闫贵欣,陈碧云,许鲲,高桂珍,吕培军,伍晓明,李锋,李俊. 不同施氮水平下甘蓝型油

菜发育种子中基因表达谱差异分析[J]. 作物学报,2012,11:2052-2060。

59)闫贵欣,陈碧云,许鲲,高桂珍,吕培军,伍晓明,李锋,李俊.甘蓝型油菜ACCase、DGA T2

和PEPC基因对氮素用量的应答[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2,06:1370-1377

60)高桂珍,陈碧云,许鲲,闫贵欣,李俊,伍晓明. 不同贮藏方式对油菜种质资源生活力和农

艺性状的影响[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2,04:366-371。

61)李俊,伍晓明. 被子植物的早期胚胎形态建成[J]. 西北植物学报,2012,07:1488-1499。

62)许鲲,谷铁城,刘凤兰,李浩,陈碧云,高桂珍,伍晓明. 甘蓝型油菜2009-2010年候选品

种遗传多样性及群体结构[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2,02:142-151。

63)陈碧云,许鲲,高桂珍,闫贵欣,李俊,伍晓明. 中国白菜型油菜种质表型多样性分析[J]. 中

国油料作物学报,2012,01:25-32。

64)薛蕾,闫贵欣,伍晓明,高桂珍,陈碧云,许鲲. 白菜型油菜八氢番茄红素脱氢酶基因PDS3

的克隆与序列分析[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1,06:622-627。

65)高桂珍,应菲,陈碧云,李浩,吕晓丹,闫贵欣,许鲲,伍晓明. 热胁迫过程中白菜型油菜

种子DNA的甲基化[J]. 作物学报,2011,09:1597-1604。

66)吕培军,薛蕾,伍晓明,高桂珍,李丹,陈碧云,许鲲,闫贵欣. HPLC法分析油菜种子油

中维生素E的组成与含量[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1,04:634-645。

67)薛蕾,闫贵欣,高桂珍,伍晓明,陈碧云,许鲲. 白菜型油菜八氢番茄红素合酶基因BrPSY

的克隆与序列分析[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1,03:210-215。

68)陈碧云,曾长立,卢新雄,付忠,陈晓玲,王鸿凤,张天瑶,伍晓明. 国家作物种质库油菜

种子发芽和出苗监测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2011,07:1315-1322。

69)许鲲,陆光远,伍晓明,高桂珍,陈碧云,吕培军. 欧洲野生甘蓝的核质遗传多样性和群体

遗传结构分析[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1,02:111-117。

70)李丹,刘凤兰,伍晓明,陈碧云,闫贵欣,曾长立,付桂萍,吕培军. 2001-2009年国家冬

油菜区域试验参试材料分析[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1,01:33-47。

71)刘洋,张艺琼,刘冠财,任彩霞,王茂林. 甘蓝型油菜赤霉素受体基因的克隆与表达[J]. 西

北植物学报,2011,31(5):868-874。。

72)曾长立,伍晓明. 外源NO对盐胁迫下雪里蕻种子萌发及抗氧化酶的影响[J]. 华中师范大学

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4:644-647。。

73)高桂珍,伍晓明,吕晓丹,陈碧云,许鲲,闫贵欣. 不同储藏温度下油菜种子生活力的基因

型差异[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0,04:495-499。

74)陈碧云,胡琼,ChristinaDixelius,李国庆,伍晓明. 利用SRAP分析核盘菌遗传多样性[J]. 生

物多样性,2010,05:509-515。

75)陆光远,伍晓明,许鲲,陈碧云,高桂珍. 欧洲原始野生甘蓝资源的空间自相关性分析[J]. 中

国油料作物学报,2009,04:440-444。

76)伍晓明,曾长立,胡琼,王建波,宋运淳. 甘蓝型油菜与野芥属间体细胞融合杂种后代种皮

纹饰亚微结构研究[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9,02:122-126。

77)高桂珍,伍晓明,陆光远,陈碧云,许鲲,李响枝. 几种油料作物种子中类胡萝卜素含量的

分析[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8,03:312-315。

78)陈碧云,伍晓明,张冬晓,刘凤兰,陆光远,许鲲,高桂珍. 国家冬油菜区试新品种的SSR

指纹图谱分析[J]. 分子植物育种,2008,04:709-716。

79)许鲲,张冬晓,伍晓明,陆光远,刘凤兰,陈碧云,高桂珍. 国家冬油菜区试新品种SSR

指纹图谱构建与遗传关系分析[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8,01:29-34。

80)陆光远,伍晓明,张冬晓,刘凤兰,陈碧云,高桂珍,许鲲.SSR标记分析国家油菜区试品

种的特异性和一致性[J]. 中国农业科学,2008,01:32-42。

81)陈碧云,张冬晓,伍晓明,刘凤兰,陆光远,高桂珍. 89份油菜区试品种的AFLP指纹图谱

分析[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7,02:115-120。

82)陈碧云,伍晓明,陆光远,高桂珍,许鲲,李响枝. 两种油菜花瓣缺失突变体无花瓣性状的

遗传分析[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6,03:263-26。

83)陈碧云,伍晓明,陆光远,高桂珍,许鲲,李响枝. 甘蓝型油菜花瓣缺失基因的图谱定位[J].

遗传,2006,06:707-712。

84)陈碧云,伍晓明,许鲲,王汉中,李响枝. 31份江苏省白菜型油菜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

析[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6,01:67-71。

85)陆光远,伍晓明,陈碧云,高桂珍,许鲲,李响枝. 油菜花发育同源异型基因BAP2的克隆

及序列分析[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6,01:60-64。

86)高桂珍,伍晓明,陆光远,陈碧云,许鲲,李响枝. 油菜种子类胡萝卜素总量测定方法的研

究[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5,04:414-417。

87)陆光远,伍晓明,陈碧云,高桂珍,许鲲,李响枝. 油菜种子萌发过程中DNA甲基化的

MSAP分析[J]. 科学通报,2005,24:2750-2756。。

88)陆光远,伍晓明,陈碧云,许鲲,高桂珍,李响枝. 油菜雄蕊同源异型缺失突变体的发现及

形态特征[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5,02:28-31。

89)许鲲,陈碧云,王汉中,胡琼,C.Dixelius,伍晓明. 长江中、下游地区白菜型油菜遗传多

样性RAPD分析及其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4,04:22-28。90)陆光远,伍晓明,陈碧云,高桂珍,许鲲. 甘蓝型油菜新型雄性不育突变体的花器官形态特

征。

91)陈碧云,伍晓明,许鲲,王汉中,李响枝. 55份湖南省白菜型油菜遗传多样性分析[J].中国

油料作物学报,2004,03:11-15。

92)伍晓明,许鲲,王汉中,郑普英,陈碧云,李响枝. 甘蓝型油菜与新疆野生油菜属间杂种的

获得与分子鉴定[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2,04:7-11。

93)伍晓明,许鲲,王汉中,郑普英,陈碧云,宋运淳. 新疆野生油菜、野芥和黑芥的遗传分化

及系统演化研究[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1,04:2-7。

94)伍晓明,郑普英,黄永菊,王汉中,许鲲,陈碧云. 油菜种子超干燥保存的最佳含水量研究

[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1,03:6-9。

95)伍晓明,王汉中,郑普英,陈碧云,许鲲. 白菜型无花瓣油菜突变体的花器官形态特征[J]. 中

国油料作物学报,2001,02:69-73。

96)钱秀珍,伍晓明,徐珍秀. 芸薹属油菜及其近缘属作物种皮纹饰亚微结构研究[J]. 作物学报,

1998,03:338-342+385-386。

97)钱秀珍,伍晓明,胡琼. 十字花科植物种子性状及种皮种脐的亚显微结构[J]. 中国油料,

1997,02:54-56。

98)伍晓明,钱秀珍. 干燥器保存油菜种子的遗传稳定性研究[J]. 中国油料,1996,04:64-67。

99)钱秀珍,伍晓明,胡琼,李响枝. 油菜种质资源的搜集鉴定保存和利用[J]. 中国油料,1996,

01:60-63。

100)伍晓明译, Stephen G. Dungey,甘蓝型油菜和印度芥菜花粉中的硫代葡萄糖甙[J]. 中国油料,1989,02:88-90。

五) 著作目录

1、伍晓明、陈碧云主编,中国油菜品种资源目录续编(三),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2、钱秀珍主编、伍晓明、胡琼副主编,中国油菜品种资源目录续编(二),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7。

3、Prakash, Shyam , Wu, Xiao-Ming, and S. R. Bhat . History, Evolution, and Domestication

of Brassica Crops. Plant Breeding Reviews, Volume 35. John Wiley & Sons, Inc. 2012.

4、伍晓明参编(王述明、卢新雄、李立会主编),作物种质资源繁殖更新技术规程,中国农业科

学技术出版社,2014,p135-142。

5、伍晓明参编(刘旭、张延秋主编),中国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十二五”进展,中国农业

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p110-122。

6、伍晓明参编(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编,郭瑞星、张芳主编),中国冬油菜新品种动态

2010-2011年度国家冬油菜品种区域试验汇总报告,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p333-342。

7、伍晓明参编(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编,张芳、郭瑞星主编),中国冬油菜新品种动态

2011-2012年度国家冬油菜品种区域试验汇总报告,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p352-360。

8、伍晓明参编(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编,张芳、郭瑞星

主编),中国冬油菜新品种动态2012-2013年度国家冬油菜品种区域试验汇总报告,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p314-324。

9、伍晓明参编(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编,张芳、郭瑞星

主编),中国冬油菜新品种动态2013-2014年度国家冬油菜品种区域试验汇总报告,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p365-374。

10、伍晓明参编(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编,张芳、郭瑞星、罗莉霞

主编),中国冬油菜新品种动态2014-2015年度国家冬油菜品种区域试验汇总报告,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p379-388。

11、伍晓明参编(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编,张芳、郭瑞星、罗莉霞

主编),中国冬油菜新品种动态2015-2016年度国家冬油菜品种区域试验汇总报告,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p372-382。

六) 专利

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2020湖北省科技创新政策

2020湖北省科技创新政策 80后的王海波有两个身份,一个是湖北工业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一个是武汉一家科技公司的创始人。这家创办仅两年的公司,今年营业收入有望达800万元。在王海波看来,这得益于湖北省为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提供宽松的环境,尤其是两年前出台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十条”,让他们这些高校科技工作者更放心创新创业。 10月1日,《湖北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条例》吸纳了湖北“科技成果转化十条”、“新九条” 等科技体制改革的最新成果。《条例》规定,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创新创业人才双向兼职、任职。而这规定的法制化,无疑让王海波这类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时,心里更加踏实,也将促进湖北更多科技成果转化。 《条例》为高校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开路 11月4日上午11时,在湖北工业大学校内的一栋小楼内,王海波站在其办公室的门口,送别了三位来自贵州赤水的客户。王海波告诉记者,客户希望开发一款关于智慧旅游的软件,己是第二次过来接触、考察,双方的意向都很足。 据介绍,王海波创办的这家公司成立于2014年,在湖北省出台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十条”后不久。公司主要从事“智慧城市”软件开发,其业务涉及林地资源管理与森林防火应急指挥、智慧气象、社会服务管理、智慧旅游、碳排放智能监测等。他不仅跨专业邀请了多位管理、软件等专业的教师入伙,还邀请了地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家王家耀院士作为其技术总顾问。 目前,该公司正在进行的项目有5个,正在洽谈中的项目有4个, 预计2016年营业收入或达到800万元。 对于仅成立两年即受到市场的认可,在王海波看来,这在纯软件领域里,公司发展算是很顺利的。其实早在2012年,王海波就有了创业

科技进步奖公示材料

科技进步奖公示材料 一、项目名称 雷达对抗侦察信息处理关键技术研究 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 提名者:中共湖北省委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 提名意见:准确、可靠、及时的雷达对抗情报是现代战争胜负的关键,先进的雷达对抗侦察信息处理技术是获取高质量情报的基础。现有雷达对抗侦察信息处理技术在可靠性、稳定性、实时性等方面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战场电磁环境,已成为制约装备性能发挥的关键瓶颈。为此,该项目围绕雷达对抗侦察信息处理关键技术展开深入研究,在复杂雷达辐射源信号脉内特征挖掘、特征参数评估、信号分选识别方法和运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研制的雷达辐射源信号分选识别系统,为复杂电磁环境下获取稳定、可靠的雷达对抗情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该项目的理论研究难度大、创新性强,成果关键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相关领域培养博士、硕士8名。该项目相关成果已在雷达对抗侦察装备上进行了应用,有效提升了装备的信息处理能力,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提名该项目为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三、项目简介 该项目属于电子与信息技术领域,针对现有雷达对抗侦察系统分选识别准确率较低的突出问题,从脉内特征参数挖掘、多指标特征参数评估和基于脉间相参特征的雷达辐射源

信号分选等三个方面展开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研制了雷达辐射源分选识别系统,有效提升了现有雷达对抗侦察系统的信息处理能力,输出的雷达对抗情报信息全面性、准确性、及时性明显提高。 四、客观评价 该成果针对当前雷达对抗侦察信息处理中存在的典型问题,重点研究了“基于多域的脉内有意调制特征挖掘、脉间相参特征挖掘以及特征参数评估”等关键技术,研制了雷达辐射源分选识别系统,研究难度较大、创新性强;在“利用多域脉内有意调制特征参数提高雷达辐射源信号的分选识别准确率、利用脉间调制特征识别雷达辐射源的工作属性”等问题上有重大创新,在“利用相参特征解决分选识别中的分批合批等问题、利用多指标体系评估脉内调制特征参数”方面属于国内首创。研究成果整体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破解了当前“雷达辐射源信号分选识别准确率不高、难以根据应用需求选择脉内特征参数”等技术难题,在提高雷达对抗侦察系统使用效能,尤其是在提高雷达对抗侦察信息处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应用情况 2011年12月至2015年11月期间,该项目成果的主要技术在装备上进行了多次实际应用,有效解决了当前雷达对抗侦察信息处理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提高了雷达辐射源分选识别准确率,取得了显著效果。 六、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1.基于多指标的雷达信号脉内特征参数评估方法,发明专利,ZL201010543670.X

科技进步奖公示内容

省科技进步奖公示内容 239-403 项目名称:基于大数据的特殊钢棒材品质一致性工艺技术控制 一、提名单位:河北省金属学会 二、项目简介: 主要技术内容:针对我国钢铁行业高端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均质性差、高端齿轮钢淬透带宽控制水平难以稳定在4 HRC以内,高端轴承钢[O]含量控制稳定性差,符合率低等难题,通过构建多功能质量大数据平台,建立齿轮钢不同系列产品端淬预测公式,确定并优化轴承钢关键的控制参数及控制范围,建立关键工序SPC统计过程控制系统、齿轮钢端淬预控现场操作指导模型,制定钢关键控制点智能统筹操作规范,取得如下创新成果: 1、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多功能质量大数据平台。1)创新地应用互联网+、数字化技术和数据源共享、异构机制实现了从原材料检验到客户使用的全流程的实时数据库、电子表格记录等不同类型数据资源的整合、共享、贯通;2)开发了满足技术管理人员个性化需求的数据查询系统,可实现各工序各参数任意组合查询。3)建立了涵盖质量记录、统计分析、因果分析的多功能报表体系。探寻出一条在基础自动化较低水平上实现工业大数据集成和应用途径。 2、研发了高端齿轮钢窄淬透带控制技术。1)通过数据试验分析确定使用硬度分布函数作为末端淬透性公式预测基础,通过回归分析进行修正形成不同系列齿轮钢端淬预测公式,相对于传统的非线性和SAE J406

方法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更高的准确性。2)依据预测公式在生产岗位建立端淬预控模型,从传统的对每个成分目标值的控制方法转变为以端淬目标值为依据对各个成分进行综合控制的方法指导生产操作,达到了高端齿轮钢末端淬透性带宽≤4HRC的目标。 3、研发了高端轴承钢氧含量稳态控制技术。1)以批量数据处理为基础,研究确定了高端轴承钢氧含量控制的关键参数及最优控制范围。2)自主开发建立了转炉一次倒炉终点模型、精炼模型、VD温度控制模型等控制模型对现场实时指导智能统筹。实现了高端轴承钢氧含量的精准控制及稳态控制,高端轴承钢中[O]控制范围达到0.0004%≤[O]≤0.0006%。 4、开发了“一种钢包底吹氮增氮的方法”。通过对钢包底吹氮过程中氩气和氮气混合气体中氮分压的控制,可精确实现对含氮钢种进行增氮,节约高成本氮化合金的使用,避免了分段底吹氮气增氮控制精度偏低的弊端,具有低成本、高命中率、操作简单的特点。 经济技术指标: 1、高端齿轮钢末端淬透性带宽从6-7HRC达到≤4HRC的水平。 2、高端轴承钢中[O]从平均0.0007%、分布区间0.0004%-0.0008%达到平均0.00055%、分布区间0.0004%-0.0006%。 推广应用及效益情况:2015-2017年,三年实现销售高端齿轮钢、轴承钢64.295万吨,吨钢平均增加毛利近200元,累计创造效益1.27亿元。齿轮钢成功应用于宝马奔驰、丰田汽车、德国大众、比利时邦奇、陕西法士特、双环齿轮等高端用户。高端轴承钢批量地向世界著名的SKF 公司、铁姆肯公司、NSK公司等轴承公司供货,出口创汇1.6亿美元。

关于2019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复评答辩的预通知

关于2019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复评答辩的预通知 根据2019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安排,拟于2019年8月中上旬(具体时间另行通知)组织复评答辩,现将有关事项预通知: 一、答辩对象 通过初评的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成果推广奖、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奖项目和部分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参加复评答辩。 请登录湖北省科技奖励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系统)查询是否需要答辩和具体答辩时间(答辩时间确定后在该系统更新)。完成单位(人)通过“项目初评信息系统”进行查询,提名单位(人)通过“提名单位答辩管理系统”进行查询。 无论是否参加复评答辩,均须在系统中提交相关材料。具体要求见本通知第五部分。 二、答辩方式 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复评答辩采用评委现场观看项目介绍演示稿后电话答辩的方式。 三、答辩流程 1.工作人员在复评会场播放项目介绍演示稿。播放结束后,评委通过电话进行提问。具体方式为: 项目完成人(原则上应为第一完成人)按要求在提前登记的固定电话前等候(固定电话原则上应为项目第一完成人工作单位所在地的本地电话),并调试好相关设备,确保通话质量。复评会场有专设固定电话及扩音器等设备,供评委提问和听取项目完成人解答。 当项目介绍演示稿播放至8分钟时,会场工作人员拨通完成人电话等候评委提问。问答采取“一问一答”式。 完成人在回答问题前,应首先介绍本人的姓名及在项目中的排名。 2.答辩时间不超过15分钟,其中播放项目介绍演示稿时间不超过10分钟,问答不超过5分钟。 四、项目介绍演示稿 (一)各奖种项目介绍内容 1.自然科学奖项目:重点介绍研究背景或思路、科学发现及其在科学理论(学说)或研究方式与手段上的创新、论文被国内外他人引用情况等。评价类内容(含提名书“客观评价”内容)不在演示稿中介绍。

2019年湖北省科技奖拟提名公示材料

2019年湖北省科技奖拟提名公示材料 项目名称 热轧高强薄带钢高效稳定生产关键技术 提名者 湖北省教育厅 提名意见 该项目获得多项科研项目资助。研究成果含专利15项、软件著作权1项、科技论文13余篇。高强薄带高效连续稳定生产的关键技术已在国内多条热轧产线得到应用。新增直接经济效益3亿余元,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项目内容真实,符合填报要求;经协商,完成单位、完成人排序无异议;我单位按要求公示无异议,符合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申报条件,提名该项目为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项目简介 项目属于冶金机械及自动化技术领域。 “以热代冷”是轧制工业的发展趋势,热轧薄板将会取代30%-35%的冷轧薄板市场。利用热轧工艺代替冷轧工艺是实现高性能、低成本薄带材生产的重要途径。“以热代冷”生产热轧高强薄带时,轧制负荷增加、板形敏感度提高、轧材温降过大,使得轧制稳定性变差,轧制精度控制困难,设备故障率居高不下,严重制约了热轧高强薄带的连续稳定高效生产。项目组从轧制界面摩擦性能、装备功能精度以及设备运行状态等三个严重影响热轧高强薄带生产的关键问题,开展机理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实践,实现了武钢有限热轧薄带的高效稳定生产,并推广应用到宝武集团同类产线。 主要创新如下: 1)构建了一套“预测模型+测量技术+大数据迁移学习”的轧制界面摩擦性能的调控体系,以轧机多系统耦合动力学模型为基础,通过建立轧制界面接触力学模型,开发轧制界面力学参数测量技术,结合工业现场大数据迁移学习,确定了工艺润滑参数与轧制界面摩擦力的关系,抑制了轧机异常振动,实现了高强薄带的稳定生产。 2)开发了用于热轧薄带的轧辊辊系精度测量、调整体系。发明了一种由全站仪和激光动态跟踪仪有机组合的大尺寸空间坐标测量方法,实现大尺度、复杂辊系空间位置

2019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奖公示材料

2019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奖公示材料 一、项目名称:安全用电关键技术研究 二、提名意见 该项目针对用电安全,在电源隔离、高精度在线检测、智能互联,安全监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安全电源的空白,发表了高水平论文,获得了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相关成果在企业得到了科技转化,开发了系列电能过滤器新型产品,对传统电源进行了升级,实现年新增经济效益5000万元,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了有效的保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荐申报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 1、安全用电关键技术 项目在用电安全方面,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研究电源隔离技术,切断电网与用户的电气回路,阻断二次侧与大地相连。 (2)线路对地阻抗检测方法研究,低于国标规定值时报警,高于规定值时断路。 (3)数据高精度采集和智能互联技术,实现电源网络安全监控。 2、授权专利情况 本研究已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软件著作1项。发明专利《一种智能保护电路》(专利号为ZL 2015 1 0311685.6);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物联网智能家居控制器》(专利号为ZL 2017 2 1829064.8),《检测用电设备温度的电路》(ZL2018 2 1532269.4 ),《安全用电装置》(ZL 2018 2 1536537.X),《电能过滤器(XK-PF-220-10-H)》(ZL 2018 3 0624576.4),《电能过滤器(室外机)》(ZL 2018 3 0663298.3;软件著作权《安全用电节能智能系统》(证书编号0636588号)。 3、应用推广及经济效益情况 本研究主要应用单位有湖南小快智造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健颖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组与小快智造从2015年开始合作研发,2016年开始产业化, 2017年投产(邵经开审批(产)发(2017)14号),目前已研制了2KW、3KW、6KM、10KW系列电能过滤器,公司已在北京、广州、深圳、成都、杭州、海口、邵阳、等地建立了旗舰店,产品供不应求,市场不断扩张。2016年、2017年、2018年新增销售额分别为273.5万、817.92万、1010.59万,新增利润分别为74.17万、218.68万、314.70万。项目技术2014年

科技进步奖申报流程图

科技进步奖申报流程图 发布推荐科技进步奖项目通知 课题组提供材料 填写推荐书、将内容输入有关部门编制的计算机系统 审核材料 鉴定证书及其他水平证书 主要技术报告 应用证明 基础类:20篇论文及内容简介,国内外同行引用、应用效益证明 发明类:授权发明专利或查新报告,发明专利要求及技术报告 未鉴定评审的项目 已鉴定评审的项目 课题组将推荐书、鉴定证书或发明证书、查新报告、引用应用证明、技术报告或论文装订成册,交专利成果科盖章报出。

科技进步奖申报流程说明 1、基础类研究组合本课题组(或本人或本领域自己、他人的)正式发表的20篇以内的论文,形成完整的一种新的理论、新的方法等成果。 2、发明类研究授权发明专利,未授权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需有查新检索证明(国家认可的申报国家发明奖的查新检索机构,上海只有上海市科技情报所)。 3、应用类研究通过鉴定(上海市规定,须上一年10月底前鉴定,教育部对鉴定的时间要求不是很严,但成果应用须一年以上,并在当年4月底前将鉴定材料交教育部),已将课题材料归档。 二、应用材料准备

1、基础类研究提供国内外同行引用证明,可将同行论文发表的期刊封面、论文的第一页、论文的最后一页(有参考文献的)复印件,作为应用证明。如属应用基础研究,还可将工程应用证明附上,工程应用涉及经济效益,证明上应盖标有“财务”两字的公章。 2、发明类研究提供国内外用户的应用证明,社会效益证明盖单位章;生产单位和使用单位的利税、节支、创汇等经济效益证明,须盖有“财务”两字的公章。 3、应用类研究提供国内外用户的应用证明,社会效益证明盖单位章;生产单位和使用单位的利税、节支、创汇等经济效益证明,须盖有“财务”两字的公章。环保类成果,如只有社会效益,可只提供社会效益证明。 应用证明请一式多份盖红章,因每次申报均需有一份为红章。 三、填写推荐书 1、按照专利成果科提供的推荐书样本,严格按照字数要求,逐项栏目规范填写有关内容,不使用形容词和修饰词,以明确的文字进行表达。 2、使用有关奖励办提供的软件系统,将推荐书中的内容进行输入,并作软盘备份。 四、推荐材料审查 推荐书的内容填写完毕后,由科技处专利成果科进行推荐材料的审查: 1、正式发表的论文,最后一篇的发表时间应一年以上; 2、主要完成人的排名原则上按照鉴定时的排名次序,如几个成果合并,完成人排名可作调整;完成人在“主要贡献”栏签名;

湖北省科技厅、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湖北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

湖北省科技厅、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湖北省产业技术研 究院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 【法规类别】科技企业 【发文字号】鄂科技规[2013]2号 【发布部门】湖北省教育厅 【发布日期】2013.12.30 【实施日期】2013.12.30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湖北省科技厅、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湖北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 (鄂科技规[2013]2号) 各市、州、直管市科技局、教育局,各高新区管委会,有关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加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研究制定了《湖北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指导意见》,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13年12月30日

湖北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现就加快推进湖北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建设,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研究院建设的指导思想 按照建设“创新湖北”的总体要求,围绕我省有一定规模、成长性好的高新技术产业,通过政府引导、核心企业支撑、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等形式,用3-5年的时间,建设一批体制新、机制活、特色鲜明、科技创新能力强、品牌知名度高的新型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与现有各类平台形成分工合理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为提升我省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科技支撑。 二、研究院的性质与定位 1.研究院是面向产业技术发展需求、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为目的、集成产学研多方科技资源、服务产业创新发展的独立法人单位,具有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的特点。 2.研究院围绕解决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前沿技术问题,开展重

2019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奖提名

2019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奖提名 良种参与式推广(看禾选种)项目公示材料 项目名称 良种参与式(看禾选种)项目 提名单位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 提名意见 “良种参与式推广(看禾选种)”是宜昌市种子管理部门经过7年的时间探索的一种良种参与式推广(看禾选种)的新模式和种子监管新方式。它解决良种入户最后一公里问题,创造了E两优476、荃优丝苗等新审品种只需3个生长周期,就可主导一方的神奇。用疏导的方式,解决种子市场上品种多、乱、杂和无序竞争等问题。让优良品种能够迅速抢占市场,实现优良品种延伸产业链条。在全市9个县市区建立了以品种展示为核心的集成示范网络,以良种推广为主线,结合现代农业技术,实现了良种良法的配套,加速了良种的更新换代,良种普及率得到明显提高。以品种示范为载体,助推了农业机械化、产业化、品牌化进程,让优势产业更优,特色产业更强。从2012年1个展示点,到2013年5点20亩,2014年21个点900多亩,作物主要为水稻、玉米。2015—2018年全市在七大作物举办看禾选种品种展示点123个,展示作物品种2134个,展示面积1557亩;举办展示示范点214个,示范品种408个,示范面积357914.6亩。参加人员由2012年的30人,发展到2018年观摩、培训等各类活动302场次,受众人数2.6万人,印发各类资料10万多份(册)。展示示范点由1个发展到每年近90个,展示作物由最初的玉米扩大到水稻、玉米、油菜、柑橘、茶叶、食用菌、蔬菜七大作物。从2015年到2018年项目实施区实现增收约3.88亿元。推广的范围广、规模大、良种普及率高、效益显著。实施项目以来,全市良种推广速度加快,农民增收效益显著。《农民日报》《湖北日报》《中国种业》等国家省级媒体都进行了深度报道,2017年被宜昌市直机关工委评

科学技术进步奖申报书格式范文

科学技术进步奖申报书格式范文 科学技术进步奖申报书(XX) 一、项目基本情况 省登记号项目分组农□林□牧√园艺□水产□其它□项目名称第一完成单位第一完成人推荐部门无锡市农林局 项目主题词科研计划名称和编号研制起止时间 1996年1月—1997年12月 科研成果组织鉴定单位和时间推广计划名称和编号s(01)6 推广起止时间推广成果组织鉴定单位和时间附件目录 1、主要完成单位情况表;2、主要完成人员详细情况表;3、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或其它有效证件;4、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的证明;5、推广技术总结和工作总结;6、计划任务书或合同;7、其他。 内容提要: 二、详细内容 项目推广前的成果情况: 项目的主要技术内容: 项目推广和应用情况

计划推广应用规模实际推广应用规模推广程度 县[您阅读的文章来源ˇ大ˇ秘ˇ书ˇ网-◇大◇秘◇书◇网互联网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注:去掉中间符号在百度搜索第一个网站]数面积(万亩、万头等) 县数面积(万亩、万头等) 新增纯收益总经济效益推广应用详细情况(含推广的技术路线): 项目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情况 三、推广奖主要完成人情况简表 申报项目名称: 名次姓名工作单位职称前十名本人签字名次姓名工作单位职称 四、推广奖主要完成单位情况表 申报项目名称: 序号单位名称通信地址前五名单位加盖公章 五、申报、评审意见 完成单位申报意见公章年月日 推荐单位意见公章年月日 两项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意见公章年月日 附件4: 主要完成人详细情况表

姓名本人签名名次 性别出生年月职务、职称毕业学校专业文化程度学位参加本项目起止时间联系电话参加本项目时所在工作单位现工作单位邮政编码参加本项目的工作简历在项目中的具体作用和贡献 完成人在参加项目时所在单位意见公章年月日 注:本表请附在申报书之后,字要求清楚,无本人签字及单位公章无效。 附件5: 主要完成单位情况表 单位通讯地址名次联系人电话传真邮政编码电子信箱 对本项目所起的作用和主要贡献单位盖章年月日 效益说明:叙述应用的对象、范围、规模,各项投入产出情况,农产品品质,单位规模新增纯收益,节支金额,总经济效益等。应用单位财务部门年月

湖北省重大科技创新计划(关键技术研发类)项目申报书(格式)

附件3: 网上受理编号: 湖北省重大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申报书 (关键技术研发类) 项目名称: 申报单位(盖章): 所在市州、县(市): 联系人: 联系电话:

二○一年月日湖北省科学技术厅制

基本信息表

编写提纲 一、项目简介(概要阐述项目申报书全部内容) 二、项目立项的必要性 1、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与现状分析(包括相关知识产权、技术标准情况分析)。 2、我省相关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创新链建设需求分析。 3、项目对推进相关产业创新链建设(或科技发展)的重要意义和预期贡献。 三、项目目标及主要研发内容 1、主要目标及考核指标(项目目标的涵盖范围要与项目名称相对应;目标及考核指标应该明确具体,在2~3年内能够完成)。 2、主要研发内容(包括项目研究重点与开发内容,项目技术路线、技术关键和主要创新点)。 四、项目年度计划 包括项目实施年限、年度计划、年度考核指标及年度绩效指标。(年度绩效目标包括:重大关键技术项数、科技成果转化项数、知识产权项数、新增销售收入及新增利税) 五、项目经费安排 包括项目经费概算与资金筹措情况。 六、项目现有基础条件 1、现有工作基础(申报单位及合作单位在所申报项目相关研究方面的工作基础和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申报单位近五年承担的与所申报项目直接相关的省部级项目、课题情况)。

2、研发团队(包括研发队伍的规模和结构;项目负责人情况特别是近5年来承担的与本项目相关的省部级项目、课题及取得的有关成果情况)。 3、现有工作条件(申报单位及合作单位可提供的必要的软硬件基础条件,包括实验平台和大型仪器设备、以及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研究基地参与情况等)。 七、项目组织实施方式 包括组织实施方案及采取的主要措施;如为合作研发,需明确各方的任务分工、经费分配及取得的知识产权归属等。 八、项目效益与风险分析 1、项目技术、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2、项目推广应用与产业化前景 3、项目实施的风险分析 九、相关附件 1、申报单位法人执照。 2、近三年经中介机构审计的年度财务报告(申报单位为企业时必须提供)。 3、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证明材料。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提供上年度《科技项目情况表》,其余企业提供能够证明研发费支出的财务报告、审计报告或享受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等相关材料。 4、与项目相关的专利证书、临床批件、新药证书、奖励证书、高新技术企业证书、资质证书、技术标准、成果证明、合作协议、产学研联盟成立文件、自筹资金筹措能力证明等。

科学技术进步奖公示内容

科学技术进步奖公示内容 一、项目名称: 微生态制剂对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者的辅助治疗意义 二、提名单位: 保定市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局 三、申报奖种及级别:2018年度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四、项目简介: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是一种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常见的肠道急症,早产儿发病率较高,且有较高的病死率。寻找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是NEC治疗面临的首要问题。基于肠道内存在大量微生物为人体提供营养、调控上皮发育,是指导先天性免疫不可缺少的“器官”。肠道微生态菌群失衡和许多疾病密切相关,益生菌制剂已经应用到多种疾病的辅助治疗中。我们团队就肠道微生态与NEC感染展开研究,系统阐述益生菌制剂在NEC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本研究中,我们一方面选取NEC患者临床病例研究肠道微生态调节剂与NEC治疗及预后的相关性;另一方面通过动物研究细菌感染与肠道微生态的联系。在研究中我们通过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影响NEC预后的危险因素,发现败血症、腹膜炎等细菌感染是影响NEC预后的危险因素,益生菌喂养是影响NEC 预后的保护因素,进一步我们对比了临床NEC患儿微生态调节剂应用前后肠道菌群改变情况,也证实应用微生态调节剂后可以改善肠道菌群组成,从理论上验证了益生菌喂养可以改善NEC预后。基于NEC的发生与细菌感染有关,且大多数是革兰阴性杆菌所致,我们通过动物模型研究发现,革兰阴性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经口灌胃小鼠,可以引起肠道菌群组成发生明显改变,且肺炎克雷伯菌可以进一步从肠道易位到肝脏引起肝脓肿感染。因此,我们团队从临床病例NEC预后风险因素分析、动物感染模型构建,以及临床微生态制剂应用研究三个方面系统的阐述了微生态制剂在NEC患儿临床辅助治疗中的重要意义,为临床用药提供了重要参考。相关研究结果在国内核心杂志及SCI期刊发表论文三篇。 五、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推广应用及经济社会效益情况: 1. 第一完成单位:保定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是保定市首批医学重点专科,河北省重点发展专科。为保定市及保定地区规模最大的新生儿救治中心。针对临床新生儿NEC患者,尤其是早产儿,胃肠功能发育不成熟,同时肠道菌

国家科技进步奖公示材料(可编辑修改word版)

国家科技进步奖公示材料 项目名称:功率型高频宽温低功耗软磁铁氧体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 提名者及提名意见: 提名者:浙江省 提名意见:功率型软磁铁氧体材料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关键基础材料, 我国过去与国外差距巨大。该项目开展了长期产学研合作研究,发明了锰锌和镍 锌铁氧体多离子联合替代新技术,研发了高频宽温锰锌和镍锌功率铁氧体新配方,突破了锰锌和镍锌块体铁氧体烧结等生产关键技术和薄片铁氧体流延生产关键 技术,建立了块体和薄片高频宽温低功耗铁氧体成套生产工艺。系统创新和集成核 心生产装备,分别建立了我国首条块体和薄片高频宽温低功耗铁氧体生产线, 实现了规模化稳定生产。 该项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锰锌铁氧体工作频率由200kHz 以下提高到 5MHz,镍锌铁氧体工作频率达10MHz,功耗显著降低,温度特性明显改善。已 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9 项,制定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10 项,发表论文50 多篇, 出版著作1 部。项目参加企业发展为我国技术水平和产品性能最好的龙头企业,为我国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重大科学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该项目改变了我国功率铁氧体的落后面貌,推动我国功率型软磁铁氧体产业 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经审查确认推荐材料真实有效。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 术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 功率铁氧体广泛应用于能源、信息、交通、国防等重要领域,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关键基础材料。电力、电子设备的小型、高效和节能化,对功率铁氧体工 作频率和功率损耗的要求日益提高。我国功率铁氧体技术水平过去与国外差距巨大, 受到专利和技术封锁,长期存在工作频率低、功率损耗高、温度特性差等严重问题。该项目针对锰锌和镍锌功率铁氧体进行了长期产学研合作研究,解决了高频条件下保持低功耗的难题,突破了高频宽温低功耗功率铁氧体核心生产技术,实现了规模化生 产和广泛应用,推动我国功率铁氧体跨入世界先进行列。主要创新如下:(1)发明 高频宽温铁氧体多离子联合替代新技术,揭示了离子替代对铁氧体磁性能、频率 特性和温度特性的作用规律及机理,研发了高频宽温锰锌和镍锌功率铁氧体新配方。(2)突破块体和薄片高频宽温低功耗功率铁氧体生产关键技术,建立了高频宽温低功耗块体和薄片铁氧体成套生产工艺。(3)创新和集成核心生产装备,实现了块 体和薄片高频宽温低功耗铁氧体规模化稳定生产。该项目创新性突出,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锰锌铁氧体工作频率由200kHz 以下提高到5MHz。镍锌铁氧体工作频 率达10MHz。同时,材料温度特性显著改善。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9 项制定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10 项,发表论文50 多篇,出版著作1 部。成果在项目参加企业全面应用,促进企业发展为我国技术水平和产品性能最好的龙头企业,被认定为 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获浙江省标准创新重大贡献奖。产品不仅应用于新能源 汽车、高铁、手机等重要民用领

项目所属科学技术领域主要内容特点及应用推广情况-湖北林业厅

附件五: 采矿废弃地人工生态修复技术创新及应用 推荐单位意见 本项目以湖北地区采矿废弃地为研究对象,针对目前矿区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频发等问题,运用生态系统演替理论和生态工程方法,开展了边坡护坡施工工艺、边坡绿化植物筛选、生态修复模式等研究工作。该项目对挂网上爬下挂(垂直绿化)法、飘台(板槽)法、燕巢(鱼鳞穴)法、挂网客土喷播法和平台植树法等护坡技术进行了改进和创新,采用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对采矿废弃地进行了人工生态修复;根据边坡生态限制因子及植物生物学特性筛选出了采矿废弃地种植的32种植物;通过植物适应性试验及植被群落恢复效果分析,复选出了适宜采矿废弃地种植的26种植物;建立了乔灌草、灌草、草本、藤本等生态修复模式;基于挂网客土喷播技术,筛选出了基材和种子的最优配比;制定了湖北省首个关于采矿废弃地生态修复的地方标准《采矿废弃地绿化技术规范》(已通过专家评审并报批),填补了湖北省在采矿废弃地生态修复方面的空白。 该项目实施以来,鉴定成果1项,授权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表论文6篇,制定湖北省地方标准1项(已通过专家评审并报批),成果水平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该项目符合推荐湖北省科技进步奖的条件,同时形式审查符合要求,同意推荐该项目为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采矿废弃地人工生态修复技术创新及应用 项目简介 所属科学技术领域:环境科学技术、农业科学技术等 主要内容:本项目面向湖北省林业和生态建设重大需求,促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针对目前矿区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危害人类健康等问题,开展了矿区边坡治理技术体系、边坡绿化植物筛选、生态修复模式、修复技术标准化等一系列研究工作。 项目特点:(1)探索出了适宜湖北地区采矿废弃地的5种护坡技术。结合采矿废弃地边坡地形各异的特点,对挂网上爬下挂法、飘台法、燕巢法、挂网客土喷播法和平台植树法进行了改进与创新,可针对不同坡度和坡形的区域灵活运用,水土流失治理率可达98%以上,植被成活率可达95%以上。(2)通过建立湖北省采矿废弃地边坡修复植物种质资源库,筛选出了适宜采矿废弃地种植的植物种类。根据边坡生态限制因子及植物生物学特性筛选出了采矿废弃地种植的32种植物;通过植物适应性试验及植被群落恢复效果分析,复选出了适宜采矿废弃地种植的26种植物。(3)筛选出了适宜湖北地区采矿废弃地挂网喷播的基材和种子的最优配比,植被覆盖率可达95%以上。一是筛选出了喷播基材的最

华中科技大学获得湖北省科技奖励的成果汇编

华中科技大学获得湖北省科技奖励的 成果汇编 1.名称:脉冲强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完成人:李亮 院系: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2.名称:纳米精度制造与测量中的近零刚度减振技术与装置 完成人:罗欣 院系: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3.名称:高频三维磁场调控磁约束聚变托卡马克磁流体不稳定性关键技术及应用 完成人:于克训 院系: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4.名称:富氧燃烧碳捕集关键技术装备及工程示范 完成人:柳朝晖 院系: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5.名称:化学链碳捕集的多尺度机理和过程定向调控 完成人:赵海波 院系: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6.名称:异构统一云存储系统及服务保障技术 完成人:冯丹 院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7.名称:面向火箭推进剂安全稳定性的原子层沉积关键技术及应用 完成人:陈蓉 院系: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8.名称:大功率激光三维高速切割关键技术与高端装备 完成人:邵新宇 院系: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9.名称:燃煤电站污染物超低排放协同控制技术及工程应用 完成人:向军 院系: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10.名称:经穴理化、生物学特性及针刺效应与临床应用创新 完成人:黄光英 院系:同济医院 11.名称:宫颈癌早期诊治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完成人:马丁 院系:同济医院 12.名称: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发生、进展核心机制研究及分子靶向策略探讨 完成人:周剑峰 院系:同济医院 13.名称:多模态分子影像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 完成人:兰晓莉 院系:协和医院

14.名称:小儿消化道畸形微创手术及相关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完成人:汤绍涛 院系:协和医院 15.名称:乙肝病毒复制/感染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完成人:杨东亮 院系:协和医院 16.名称:病毒性肝炎的免疫应答和治疗新策略 完成人:宁琴 院系:同济医院 17.名称:基于病种管理的综合医院医疗质量及服务利用效率评价 完成人:陶红兵 院系:医药卫生管理学院 18.名称:结核病患者健康相关因素测量与干预评价 完成人:殷晓旭 院系:公共卫生学院 19.名称:乙肝母婴传播风险识别与综合管理策略 完成人:杜玉开 院系:公共卫生学院 20.名称:青光眼中枢发病机制的研究与应用 完成人:张虹 院系:同济医院 21.名称:益生菌联合内皮祖细胞移植延缓肾脏病进展的关键技术及其应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材料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材料

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材料 、项目名称 大渡河流域梯级电站群智慧化建设与运行关键技术 、提名单位意见 项目针对大渡河流域梯级电站群智慧化建设与运行关键问题,持续开展了10余年的研究,研发了流域大坝与边坡安全监测、预警技术,提出了运行性态实时监控和 风险预警技术,实现了流域电站群安全危险源分级动态管控;提出了流域多电站一键 调度技术,首次在大型流域调度中实现由单机组“直调”向多电站“一键调”的重大转变;研发了设备健康状态智能诊断技术,实现了设备健康状态由“人工感知”向 “智能感知”的转变,开辟了预警设备故障、减少检修冗余的新路径;创建了智慧化 工程建设技术,首创了智慧工程理论体系,实现了工程建设由“定性经验管理”向全 要素、全方位、全周期“数据驱动管理”的重大转变,梯级电站群建设和运行表明取 得了安全、优质、高效地成效。项目获知识产权149项,发表论文291篇,其中S CI 、EI收录92篇,出版专著5部,纳入行业标准9项,获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2 项,有力推动了大型流域智慧化建设与运行的理论发展和技术进步。经鉴定,成果达 到国际领先水平,已成功应用于双江口、瀑布沟、大岗山、猴子岩等百余座水电工程, 应用工程曾获国际里程碑工程奖、詹天佑奖和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等重要奖项,并在 国家能源集团(原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和四川省国资委系统推广,产生直接经济效、人益 116亿元,应用前景广阔。 提名该项目为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 我国是世界水电装机、发展前景和开发难度最大的国家,作为水电开发主要形式,

湖北省重大科技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湖北省重大科技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并形成产业规模,提升我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省政府设立湖北省重大科技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为规范专项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专项资金管理遵循鼓励创新、市场导向、择优支持、注重效益和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第三条专项资金来源于省级财政拨款,由省财政厅、省科技厅共同管理。 第二章组织与分工 第四条省财政厅负责专项资金的管理与监督,主要职责是:(一)会同省科技厅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二)安排专项资金预算,负责项目资金拨付; (三)负责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和绩效考评。 第五条省科技厅负责专项资金项目的监督管理,主要职责是:(一)发布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指南,组织项目申报、评审和论证;(二)编制省重大科技专项年度计划; (三)负责项目实施过程管理及结题验收。

第三章支持范围与方式 第六条专项资金支持范围: (一)能紧密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培育壮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显著提升湖北相关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并形成一定产业规模的重大科技项目。 (二)重点支持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现代装备制造业、环境保护、现代农业领域的项目以及支持国家863计划和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成果的转化。 第七条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专项资金支持方式分为无偿资助、贷款贴息两种。 (一)无偿资助:主要用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项目的研究开发和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 (二)贷款贴息:主要用于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产业带动性强,有一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能形成较大产业规模,且银行贷款已到位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按项目实际贷款额和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给予全额贴息。贴息期最长不超过3年。 第四章申报程序与审批 第八条申请专项资金的企业和项目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企业在湖北境内注册,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注册资本在2000万元以上,建立了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管理规范,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

2018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奖公示材料-湖南科技大学

2018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奖公示材料 项目名称: 凸轮轴智能高速精密磨削理论与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推荐奖种: 科技进步奖 主要完成人: 邓朝晖,张晓红,刘伟,万林林,伍俏平,吴耀,彭克立,张佑来 主要完成单位: 湖南科技大学、湖南理工学院、湖南大学、湖南海捷精密工业有限公司、湖北威风汽车配件股份有限公司 推荐单位: 湖南科技大学 项目简介: 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节能微排成为汽车发展的重中之重。凸轮轴作为汽车发动机配气机构的核心零部件,其加工质量与型线精度直接决定燃油系统的经济性和尾气排放标准,是汽车发动机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的重要突破口之一。我国汽车产销量世界第一,但凸轮轴磨削加工高端装备依赖进口,自主研发严重不足,基础理论研究薄弱,关键工艺、装备与软件系统集成的核心技术极其缺乏,尤其是凸轮轴转速优化、加工误差智能补偿、工艺智能软件开发、面向高效服务的磨削云平台构建等关键难题亟待解决。 在国家和相关企业支持下,项目经10余年“产学研用”攻关,开展基础理论、工艺方法、设计制造、系统集成等全方位创新研究,攻克了上述关键难题,自主研制了3大系列16个品种凸轮轴磨削装备,成功实现了产业化。 1)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材料去除率均匀一致的等磨削深度凸轮轴磨削数学模型,获得高度逼近恒线速度理论转速且磨削加速度变化平稳的凸轮轴转速优化方法;揭示了新型陶瓷凸轮轴脉冲激光诱导动态行为特性及变质层形成机理,提出了基于工件表面温控目标的凸轮轴磨削工艺优化策略,为工艺智能化奠定了基础。 2)发明了凸轮轴高速磨削加工误差在位测量-误差分析-智能补偿技术,设计了高可靠性去噪滤波凸轮轮廓误差在位测量系统,构建了基于拟合光顺算法的凸轮虚拟升程模型,首创精度可控的凸轮轴磨削加工误差分析与智能补偿机制,最大升程误差由

湖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管理办法

湖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提高我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创业孵化能力与管理水平,进一步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营造有利于科技型创业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根据科技部《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管理办法》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科技企业孵化器(以下简称孵化器),是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科技型创业企业和科技创业领军人才为宗旨的科技创业服务载体,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孵化器包括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归国留学人员创业园等综合性、专业性的科技企业创业服务机构。 第三条孵化器主要功能[x1]是以科技型创业企业(以下简称在孵企业)为服务对象,提供研发、试制、经营的场地和共享设施,提供政策、法律、投融资、企业管理、市场推广和加速成长等方面的培训、辅导与咨询服务,以降低在孵企业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企业的成活率和成长性,培育成功的科技型企业和创业领军人才。 第四条省内各级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所在地区的孵化器进行宏观管理和业务指导。省科技厅负责省级孵化器认定工作,并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组织申请国家级孵化器的认定。 第二章孵化器的组建与省级孵化器的认定 第五条孵化器建设分为组建和认定两个层次。具备基本条件的机构可向所在地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组建成立孵化器,由所在地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受理申请,按规定下达批文。达到省级认定条件的孵化器,可由所在地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申报省级孵化器的认定。 第六条孵化器组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可自主支配的孵化场地和可共享的基础设施; 2、有孵化器组织机构和管理团队,制订了相应的管理办法; 3、能够为入驻企业提供基础性的创业服务; 4、专业孵化器还应有支持企业专业化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 第七条申报认定省级孵化器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发展方向明确,机构设置合理,管理团队具有较高的管理能力和经营水平。孵化器管理人员不低于7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的比例占70%以上,接受孵化器专业培训的人员比例达20%以上; 2、可自主支配的孵化场地使用面积达10000平方米以上,专业孵化器达5000平方米以上。其中,在孵企业使用的场地面积占场地总面积的70%以上; 3、在孵企业总数达50家以上(专业孵化器的在孵企业达30家以上),在孵企业应有15%以上已申请专利,在孵企业中的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占企业总人数的30%以上; 4、形成了创业服务体系,能够为在孵企业提供经营场地和共享设施,具备为在孵企业提供创业咨询辅导,以及政策、法律、投融资、人力资源和市场推广等方面服务的能力; 5、能够按要求组织上报孵化器及在孵企业的统计数据,且统计数据真实、齐全; 6、孵化器拥有种子资金或孵化资金不少于100万元,并与创业投资担保机构等建立了正常的业务联系; 7、孵化器运营时间一般达2年以上,运营情况良好。年均毕业企业数不低于在孵企业总数的10%或累计毕业企业数达10家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