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材料
湖北科技奖拟提名公示材料

2019年湖北省科技奖拟提名公示材料一、项目名称:氧化锆基材料及宽域氧传感器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湖北省教育厅提名意见:该项目针对氧化锆基础材料研究薄弱,汽车电喷系统升级,基于氧化锆材料的氧传感器由管式到片式浓差型再到宽域型发展,而国内车用宽域氧传感器主要依靠进口等问题,开发出系列宽域氧传感器产品以及高性能滑板锆环等产品,形成三大创新性成果:拓宽尾气空燃比值测量范围的扩散障制备以及氧化锆基础材料制备技术;优化加热效率以及芯片内阻和热应力分布的加热单元设计技术;改善扩散通道进气方式的芯片设计技术。
项目获授权专利15项,发表学术论文20 篇,形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度宽域氧传感器系列产品技术。
成果在武汉锆元传感技术有限公司、武汉天榜氧传感器有限公司、镇江能斯特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江苏莱鼎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机动车尾气排放控制和宽域氧传感器国产化提供了强有力保障和宝贵的技术积累。
提名该项目为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三、项目简介:项目属于材料冶金与汽车电子交叉技术领域。
我国氧化锆系列基础材料研究薄弱,应用研究也十分落后,近年来随着环保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机动车尾气排放控制标准越来越严,基于氧化锆材料的氧传感器和升级换代的宽域氧传感器发展十分迅速,目前主要还是进口产品占垄断地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氧化锆及其复合掺杂体系基础材料研究不足,其成型制备工艺以及各个功能层的性能匹配缺乏系统周密的研究;2)产品稳定性不足,特别是加热单元功能层的设计和制作细节控制存在考虑问题单一,顾此失彼的设计和制作缺陷;3)产品主要特征与德国BOSCH同类产品趋同,缺乏创新设计以规避专利纠纷风险。
针对上述问题,项目开展氧化锆基础材料以及相关制备工艺、材料匹配技术研究,开展产品功能单元设计研究及试验验证,开发出复合氧化锆基础材料制备工艺、氧化锆基功能器件设计与制备系列技术和宽域氧传感器以及高性能滑板锆环等系列产品,形成如下创新性成果:(1)拓宽尾气空燃比值测量范围的扩散障制备以及氧化锆基础材料制备技术:开展复合氧化锆系列材料基础研究,对于复合氧化锆掺杂氧化镁、氧化钙、氧化钇等材料系列的性能特征进行了比较完备的研究,对于氧化锆材料的应用匹配进行了比较周密的研究,针对实际应用宽域氧传感器所需要的测量范围,优化扩散障的制备工艺,所制备的宽域氧传感器产品达到和成果德国BOSCH的性能指标。
2019年湖北省科技奖拟提名公示材料

2019年湖北省科技奖拟提名公示材料项目名称热轧高强薄带钢高效稳定生产关键技术提名者湖北省教育厅提名意见该项目获得多项科研项目资助。
研究成果含专利15项、软件著作权1项、科技论文13余篇。
高强薄带高效连续稳定生产的关键技术已在国内多条热轧产线得到应用。
新增直接经济效益3亿余元,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项目内容真实,符合填报要求;经协商,完成单位、完成人排序无异议;我单位按要求公示无异议,符合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申报条件,提名该项目为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项目简介项目属于冶金机械及自动化技术领域。
“以热代冷”是轧制工业的发展趋势,热轧薄板将会取代30%-35%的冷轧薄板市场。
利用热轧工艺代替冷轧工艺是实现高性能、低成本薄带材生产的重要途径。
“以热代冷”生产热轧高强薄带时,轧制负荷增加、板形敏感度提高、轧材温降过大,使得轧制稳定性变差,轧制精度控制困难,设备故障率居高不下,严重制约了热轧高强薄带的连续稳定高效生产。
项目组从轧制界面摩擦性能、装备功能精度以及设备运行状态等三个严重影响热轧高强薄带生产的关键问题,开展机理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实践,实现了武钢有限热轧薄带的高效稳定生产,并推广应用到宝武集团同类产线。
主要创新如下:1)构建了一套“预测模型+测量技术+大数据迁移学习”的轧制界面摩擦性能的调控体系,以轧机多系统耦合动力学模型为基础,通过建立轧制界面接触力学模型,开发轧制界面力学参数测量技术,结合工业现场大数据迁移学习,确定了工艺润滑参数与轧制界面摩擦力的关系,抑制了轧机异常振动,实现了高强薄带的稳定生产。
2)开发了用于热轧薄带的轧辊辊系精度测量、调整体系。
发明了一种由全站仪和激光动态跟踪仪有机组合的大尺寸空间坐标测量方法,实现大尺度、复杂辊系空间位置及辊型的高精度检测,使机组关键设备精度达标率由原来的90%提升至99.5%;研制了成套轧辊预热装置,降低了冷辊上机时温度梯度对辊型精度的影响,并减少了轧辊断裂事故90%以上,保证了高效连续轧制。
2019年湖北省科技奖(科技进步奖)提名公示内容

项目提名材料真实有效,相关栏目符合填写要求。项目针对洱海富营养化初期湖泊全 流域清水方案和社会经济友好模式研究取得重要成果,经过实践检验,创造了显著生态效 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提名该项目为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省 科技进步 奖 壹 等奖。
3.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于的环境工程学(61030)前沿科学技术领域。作为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 技重大专项“洱海项目”重要支撑课题,本项目主要内容和特点,突出表现在:
主要完成人情况姓名行政职务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董利民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课题负责人组织课题运作工程运行数据分析及总结技术研发撰写科研论文和专著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课题负责人技术研发构建罗时江小流域生态修复的实施方案孔海南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项目负责人技术研发构建污染源控制低污染水收集与处理河道生态修复与水质改善河口湿地四级河流治理体系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研发用于低污染河水脱氮除磷的新型基质材料和河口湿地脱氮除磷强化净化技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洱海流域综合治理保障体系撰写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具体负责研究新型功能基质强化型人工潜流湿地和人工水培湿地对入湖河流低浓度水的处理所长教授级高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建立洱海湖泊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并对模型进行编写编译副教授湖北经济学院湖北经济学院构建洱海流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多目标优化模大理市供销社联合大理市供销社联合10高级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计算洱海流域水环境承载力分期分区计算与解析洱海水环境承载力吴国云11高级农大理市湾桥镇人民政府大理市湾桥镇人民政府运行大理市生态农业建设政策示范工程12副教授湖北经济学院湖北经济学院开发基于matlab和lingo软件的洱海流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方案论证软件系统张志刚13副教授湖北经济学院湖北经济学院开发基于matlablingo软件的洱海流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方案论证软件系统杨文燕14农艺师大理市农15助理研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参加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方案比选指导现场试验研究8
2019年湖北省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科技进步奖)

蓝流量无量纲模型”进行查新。查新结果表明以下技术具有新颖性:1) 基于有机物的物理 化学性质,提出光谱分析、波谱分析、色谱分析、热分析组合使用的柴油机 SCR 系统排气管 沉积物成分分析方法;2)恒温状态下尿素的热解反应过程及其产物的详细描述;3)关键因 素下生成沉积物的临界添蓝流量无量纲模型,将其作为沉积物生成的判据,来指导 SCR 系统 的优化设计及与发动机的匹配。
本项目所采集到的营运船舶排放实时测量数据,代替常规的 AIS 动力法和签证法,提高 了污染物排放因子结果的准确性,并将实际采集到的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研究数据结果 应用于中国环境科学院的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下表说明了五家有代表性的应用单位的具体情况,包括近年来所应用的技术、应用对象 及规模、应用起止时间等信息:
2019 年湖北省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 (科技进步奖)
项目名称:柴油机排放控制与在线监测、评价、监管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完成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东风商用车有限 公司、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武汉添蓝发动机排放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提名者:武汉理工大学
提名意见:(不超过 600 字)
委托武汉理工大学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对“集消声脱硫脱硝控制于一体的紧凑型排气 后处理技术”进行查新。查新结果表明以下技术具有新颖性:1) 集消声脱硫脱硝控制于一 体的紧凑型柴油机排气后处理技术,该技术不再单独设计传统柴油机所需的消声器;2)选 择性催化还原与湿法洗涤集成使用实现降噪、脱硫、脱硝的控制;3)低温等离子体与湿法 洗涤集成使用实现降噪、脱硫、脱硝的控制。
序号
2019年度湖北科技进步奖提名

2019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奖提名良种参与式推广(看禾选种)项目公示材料项目名称良种参与式(看禾选种)项目提名单位湖北省农业农村厅提名意见“良种参与式推广(看禾选种)”是宜昌市种子管理部门经过7年的时间探索的一种良种参与式推广(看禾选种)的新模式和种子监管新方式。
它解决良种入户最后一公里问题,创造了E两优476、荃优丝苗等新审品种只需3个生长周期,就可主导一方的神奇。
用疏导的方式,解决种子市场上品种多、乱、杂和无序竞争等问题。
让优良品种能够迅速抢占市场,实现优良品种延伸产业链条。
在全市9个县市区建立了以品种展示为核心的集成示范网络,以良种推广为主线,结合现代农业技术,实现了良种良法的配套,加速了良种的更新换代,良种普及率得到明显提高。
以品种示范为载体,助推了农业机械化、产业化、品牌化进程,让优势产业更优,特色产业更强。
从2012年1个展示点,到2013年5点20亩,2014年21个点900多亩,作物主要为水稻、玉米。
2015—2018年全市在七大作物举办看禾选种品种展示点123个,展示作物品种2134个,展示面积1557亩;举办展示示范点214个,示范品种408个,示范面积357914.6亩。
参加人员由2012年的30人,发展到2018年观摩、培训等各类活动302场次,受众人数2.6万人,印发各类资料10万多份(册)。
展示示范点由1个发展到每年近90个,展示作物由最初的玉米扩大到水稻、玉米、油菜、柑橘、茶叶、食用菌、蔬菜七大作物。
从2015年到2018年项目实施区实现增收约3.88亿元。
推广的范围广、规模大、良种普及率高、效益显著。
实施项目以来,全市良种推广速度加快,农民增收效益显著。
《农民日报》《湖北日报》《中国种业》等国家省级媒体都进行了深度报道,2017年被宜昌市直机关工委评为“十大服务品牌”。
2018年 10月 27 日,湖北省种子管理局组织有关专家对宜昌市种子监督站等单位承担实施的《湖北省现代粮棉油生产发展项目“良种参与式推广(看禾选种)”》进行了验收,专家组认为该项目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019年湖北科技奖拟提名公示材料

2019年湖北省科技奖拟提名公示材料一、项目名称:透水型渗透气化分子筛膜成套设备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二、推荐等级: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提名者:湖北省教育厅提名意见:该项目由武汉科技大学、武汉智宏思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攻关,在透水型渗透气化分子筛膜成套设备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性成果,突破了渗透气化市场应用的技术瓶颈,为渗透气化市场带来了突破性发展。
项目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2项,发表相关论文17篇,形成国家标准1项。
项目开发成果有机溶剂脱水用分子筛膜及其成套设备已在远大(中国)医药、三圣股份、四川科伦制药、南通醋化股份、山东福瑞达、东北制药、金达威药业、郑州拓洋生物、台湾台清股份、台湾高雄乐利德、浙江沙星医药、江西宏柏新材料等国内外近百家知名医化、石化企业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及环境效益,对有机溶剂脱水回收套用具有颠覆性的技术进步。
该项目内容真实、符合填报要求,申报经相关方协商,完成单位、完成人排序无异议,我单位已按要求公示无异议,符合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条件,提名该项目为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三、项目简介:在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医药、日用化工和新能源等行业领域中高纯有机溶剂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将有机溶剂中少量或微量的水脱除,从而得到高纯的有机溶剂是上述领域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单元过程之一。
目前,较常用的分离技术是精馏技术和吸附法。
但是,萃取精馏常用萃取剂是乙二醇,共沸精馏中常用的共沸剂主要包括苯、戊烷、环己烷等。
导致这些技术存在污染环境、能耗高、操作工艺复杂、运行成本高等缺点。
例如,在燃料乙醇的生产过程中精馏的能耗约占整个过程能耗的75%左右,已经不符合现代工业对环境友好、节能减排的要求。
此外,吸附法主要是利用固体或者液体吸水剂将水分吸出。
常用的吸附剂主要有生石灰、3A或者4A沸石分子筛、活性炭、生物质吸附剂等。
但是,由于吸附剂会吸附一定量的有机分子,导致产品的回收率不高,并且吸附操作过程复杂,需要间歇地开关吸附塔,进行吸附剂的再生,能耗依然较高。
2019年湖北省科学技术奖拟提名项目基本信息

2019年湖北省科学技术奖拟提名项目基本信息项目名称:一种KM碳化硅研磨剂和其制作方法及使用方法提名者:鄂州市科技局提名意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简介:“一种KM碳化硅研磨剂和其制作方法及使用方法”项目为企业自主研发重大科技创新项目,项目研究起始时间为2015年1月,研究终止时间为2017年12月,这是我公司自主开发的一种新产品KM碳化硅研磨剂,包括如下成分:金刚砂5-30份、白铅粉10-20份、磷酸氢钙1-4份、机油20-40份、亚麻仁油 20-30份、硅酸钠2-5份、碳化硅32-37.99份。
将以上原料按配比加入,最后加入机油混合,边加入机油边用电动机械棒搅拌,最终使研磨剂的粘度指标为37.2-68pa.s。
此研磨剂使用方法简单,适用性强,通过大量的应用结果表明,配合使用“FGM-KM”弥散强化复合金属梯度功能新材料,BU熔敷新工艺修复过后的工件,采用本项目新开发的硬面齿轮接触面的KM碳化硅研磨剂啮合材料磨合能达到重新使用的效果,功效达到了原设计的水平。
应用情况:常规的硬面齿轮,由于其硬度高,一般为HRC58-62,经磨齿机磨齿后,由于设备加工精度,成套啮合齿轮的主动轮和被动轮两者加工、装配精度差异,使用过程中的零部件变形导致齿轮轴线位移等因素,都将使得齿轮在传动过程中齿面受力不均匀,这就不可避免的在运行过程中产生振动频幅剧增,极易造成损坏电动机、减速机、主动轮、被动轮的事故发生,这些给工程技术人员造成了一种高度心理负担。
对于大型设备齿轮,不易拆卸,为避免这种弊端,常规办法只能采用电动砂轮机装上千叶片,用手工磨削的方法进行,此方法费时费力,通常要10~15天,而采用手动磨削,对操作人员专业技能水平要求极高,人工对齿轮啮合的异常工作面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加工难度非常大,打磨质量受人为因素影响很不稳定,齿面啮合极不均匀,甚至会进一步加剧齿轮振动而引发断齿及齿轮报废的恶性事故,直接影响了整套设备正常运行。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2019年度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2019年度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0.01.03•【字号】鄂政发〔2020〕2号•【施行日期】2020.01.0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2019年度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强省,奖励为我省科技事业进步、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组织,按照《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规定,经省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议,省人民政府决定:授予刘经南院士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授予“卤氧化铋光催化材料”等6项成果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纳米结构光电极及新型太阳能电池的制备与光电性能”等11项成果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雷达影像地物解译的理论与方法”等11项成果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授予“宽扁型江海直达船开发”等11项成果湖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多变场景下产品视觉检测技术及应用”等8项成果湖北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航空发动机用高温复合材料检测技术研究”等8项成果湖北省技术发明奖三等奖。
授予“高光束质量万瓦光纤激光器核心技术及其产业化”等2项成果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柿产业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等33项成果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柴油机排放控制与在线监测、评价、监管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86项成果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南水北调水源区感染性疾病的精准防治”等123项成果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授予“可视喉镜系列产品的研发及推广应用”成果湖北省科学技术成果推广奖一等奖;“猕猴桃黄肉新品种推广及提质增效栽培关键技术应用”等5项成果湖北省科学技术成果推广奖二等奖;“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等5项成果湖北省科学技术成果推广奖三等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材料科技进步奖(1项)项目名称油菜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挖掘与创新利用提名者湖北省农业农村厅提名意见甘蓝型油菜占我国生产面积95%以上,但引进后推广时间不到70年,早期品种基本由一个日本品种衍生,且驯化时间仅500余年,本底遗传多样性薄弱。
遗传基础狭窄和优异种质匮乏是制约油菜产业和科技不断进步的最大障碍。
该成果针对油菜遗传基础狭窄和优异种质资源匮乏、优异种质和新基因发掘利用技术落后、重大病害菌核病和根肿病突破性抗病种质缺乏等关键性难题,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持续支持下,通过三十年系统性攻关,取得实质性进展:新收集保存64个国家11属28种6142份资源,解决主栽种可利用资源匮乏难题,为突破其遗传瓶颈限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可行方法。
创建油菜表型和基因型相结合的精准鉴定技术体系,攻克数量性状鉴定准确性和重复性低的技术难题,系统揭示育种急需种质的表型特征及遗传背景,发掘具有不同育种目标性状的优异种质641份,育种急需关键种质18份,优异骨干亲本1份,解析并公开发表了根肿病抗性等12个重要育种状的遗传基础,为育种提供优异性状突出、目标基因明确的多元化优异种质。
创建了油菜优异种质多元高效利用技术体系,优异种质在新品种选育、突破性亲本创新和乡村振兴中成效显著,创建全球最大的油菜分子育种生物信息数据库和国家级种质资源共享平台“油菜基因超市”,向全国育种单位优异种质22965份次,利用上述资源培育出优异新品种46个,累计推广面积1.14亿亩,社会效益120亿元以上。
项目发表论文100篇,其中SCI论文38篇;主编著作2部,参编著作9部;制定标准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2项。
经第三方机构评议,项目形成的理论、技术和产品指标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所有材料,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相关栏目均符合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励的相关要求,鉴于该项目在推动我国油菜产业发展和行业科技进步中的重大贡献,提名该项目为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项目简介甘蓝型油菜占我国生产面积95%以上,但引进后推广时间不到70年,早期品种均由一个日本品种衍生,且这一异源四倍体主栽种驯化时间仅500余年,本底遗传多样性薄弱。
遗传基础狭窄、优异种质匮乏和遗传背景不明是制约产业科技进步的最大障碍。
项目针对上述关键难题,历经三十年研究,取得以下实质性突破:1. 解决主栽种可利用资源匮乏难题,为突破其遗传瓶颈限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可行方法。
新收集保存64个国家11属28种6142份资源,其中异源四倍体甘蓝型油菜及其变异丰富的二倍体祖先种资源4632份,填补野生甘蓝资源空白;创建油菜种质资源保真繁殖技术,制定繁殖技术规范3项,有效保持新收集和繁殖种质生活力与遗传完整性,防止优异基因丢失,建成全球最大油菜基因资源库;通过全基因组分析,率先揭示遗传基础狭窄是甘蓝型油菜产量徘徊的主因,导入CC基因组优异基因是突破其遗传瓶颈的关键。
2、创建油菜表型和基因型相结合的精准鉴定技术体系,攻克数量性状鉴定准确性和重复性低的技术难题,系统揭示育种急需种质的表型特征及遗传背景。
研制根肿病、菌核病、抗倒伏、耐热、耐寒、抗旱、类胡萝卜素、低积累镉等重要育种性状高效评价新技术8项,其中《油菜品种菌核病抗性离体鉴定技术规程》成为国家农业行业标准;实现8446份种质系统化评价鉴定和472份核心种质精准鉴定,发掘具有不同育种目标性状的优异种质641份,育种急需关键种质18份,优异骨干亲本1份;首次报道利用26841个SNP分子标记创建的高效新基因发掘技术平台,利用该平台解析并公开发表了472份核心种质根肿病抗性、粒重、含油量、芥酸、硫苷含量、株高、分枝角度、分枝数、分枝高度、耐旱性、开花期、抗倒性和耐镉性的遗传基础,开发了紧密连锁的SNP分子标记。
为育种提供优异性状突出、目标基因明确的多元化优异种质。
3、创建了油菜优异种质多元高效利用技术体系,优异种质在新品种选育、突破性亲本创新和乡村振兴中成效显著。
建立全球信息量最大的油菜分子育种生物信息数据库,显著提升亲本选择准确性和效率,通过创建的国家级种质资源共享平台“油菜基因超市”,向全国分发性状优异、遗传稳定和信息详尽的种质22965份次,利用上述资源培育新品种46个(其中2个品种分别在冬油菜区和春油菜区排名第一),累计推广面积1.14亿亩,社会效益120亿元以上。
创建野生种优异基因与推广种优良遗传背景规模化聚合技术,发明多年生野生甘蓝诱导开花技术,成倍提升野生甘蓝优异基因转移和利用效率,利用创制人工合成油菜36份,克服种间杂交高度不亲和性,实现野生甘蓝优异基因与推广品种优良背景的规模化组装,成功创制菌核病抗性最强且综合性状优异的甘蓝型油菜新种质。
利用多彩观赏油菜创建乡村富民观花旅游点32个,农民增收4.8亿元,为乡村振兴做出了突出贡献。
发表论文100篇,其中SCI论文38篇;主编著作2部,参编著作9部;制定国家农业行业标准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2项;培养博士后2人(优秀博士后1名),博士14人,硕士52人。
经第三方机构评议,项目形成的理论、技术和产品指标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客观评价(一)湖北技术交易所科研成果评价报告(湖北技术交易所是经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统一部署,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1994年成立的全国八大技术交易机构之一)湖北技术交易所2018年3月26日在武汉组织有关专家对“中国油菜基因资源库的创建与优异种质发掘利用”项目进行了科技成果评价,专家组审阅了评价材料,听取了汇报,经质询和讨论,形成综合评价结论如下:(1)建立全球最大油菜基因资源库,收集保存来源于64个国家11属28种9681份资源。
创建油菜种质资源高效精准发掘技术体系,包括优异基因和种子生活力保持技术、规模化表型精准鉴定技术、新基因高效鉴定技术,发掘出具有不同优异性状的优异种质641份,育种急需关键种质18份。
(2)解析了11个关键性状的遗传基础,创建全球最大的油菜种质资源生物信息库,为育种提供了多元化和关键性基因资源和关键信息。
研究揭示了遗传基础狭窄、C基因组优异变异缺乏是甘蓝型油菜产量徘徊、抗性匮乏的主因。
针对性引进了国外携带C基因组优异基因资源973份,为油菜科技进步提供了永久性战略资源。
(3)创建了国家级种质资源共享平台“油菜基因超市”,显著提升了资源分发利用效率,向全国育种单位提供性状优异、遗传稳定和信息详尽的种质22965份次。
利用上述资源培育出优异新品种46个(其中4个品种近三年推广面积排名全国前十,各有一个品种分别在冬油菜区和春油菜区排名第一),累计推广面积1.14亿亩,社会效益111.35亿元。
该成果目标明确、手段先进,与产业需求密切结合。
在油菜资源收集保存、资源鉴定和信息整理等方面创新性显著。
经过精准鉴定的大量资源在全国育种单位得到了广泛应用,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油菜育种和产业发展。
专家组一致认为,该科技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二)查新结论(湖北科技信息研究院,国家一级科技查新咨询单位,附件2)查新要点1:①所检国内、外文献范围内,未见利用26841个SNP分子标记,分析472份全球甘蓝型油菜的遗传多样性,揭示了全球甘蓝型油菜的遗传多样性演变规律,提出“导入C基因组优异基因对油菜育种至关重要”的文献报道。
②所检国内、外文献范围内,未见建立了高通量叶绿体和线粒体基因组变异检测技术,一次可对50-100份种质资源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全基因组或特定区段分子进行鉴定的文献报道。
查新要点2:①所检国内、外文献范围内,未见建立的“油菜高效发掘技术体系”包括优异基因高保真繁殖、种子高生活力保持技术、规模化表型精准鉴定技术、高效新基因鉴定技术的文献报道。
②所检国内、外文献范围内未见利用26841个SNP分子标记创建高效规模化新基因发掘技术平台的文献报道。
查新要点3:所检国内、外文献范围内,未见建成包含9681份油菜资源的油菜表型和基因型信息数据库的文献报道。
综上所述,国内、外所检文献范围内,未见与委托课题查新要点相同的文献报道。
推广应用情况1、创新分发利用机制,显著提升共享利用效率。
创建“油菜基因超市”,通过田间展示和定期推介,向全国育种、科研、教学、生产等单位提供性状优异、遗传稳定和信息详尽的种质22965份次有效促进了油菜产业和科技进步。
2、优异种质促进育种创新,支撑重大品种培育。
据不完全统计,利用上述资源培育出优异新品种46个(其中4个品种近三年推广面积排名全国前十,各有一个品种分别在冬油菜区和春油菜区排名第一),累计推广面积1.14亿亩,社会效益111.35亿元。
3、利用特色种质为乡村振兴做出了突出贡献。
依据乡村振兴的新需求,发掘和创制具有纯白、乳白、浅黄、金黄、杏黄、橘黄等花色的多彩观光油菜,创建观花旅游点32个,实现农民增收4.8亿元,乡村振兴做出了突出贡献。
4、油菜品种分子鉴定技术推进品种创新,为产量持续提升做贡献。
2004-2016检测国家区试参试材料1894份,有效遏制了高度相似品种参试和中途更换材料等不良现象,促进了品种创新,推进了产量水平提升。
依据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统计数据,经过分子检测的国审品种较未经分子检测的一般品种具有明显优势,推广面积排名前20的品种中,17个是经过鉴定的国审品种,占全国总面积30%以上,按中国农业年鉴提供数据,2005-2016年全国油菜单产年均增长33.42Kg/Ha。
5、促进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提供的各类种质资源广泛用于科学研究,促进了科技进步。
湖南农业大学利用项目提供的黄籽油菜资源完成的“油菜黄籽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与应用”获得2016年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湖北大学利用提供的海甘蓝和油菜资源完成欧盟第七框架项目“Industrial crops producing addedvalue oils for novel chemicals”。
四川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和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利用提供的芥菜型油菜种质资源分别制定了国家农业行业标准《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芥菜型油菜》和《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甘蓝型油菜》。
项目培养的博士后曾长立博士2012年被评为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度优秀博士后。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一)审定品种证书1、蜀杂9号,国审油2003023,证书编号2003-271,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3年审定2、沣油792,湘审油2011005,湖南省种子管理服务站2011年审定3、牌油600,川审油2013 004,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14年审定4、德邡油2号,川审油2010 008,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11年审定5、九油18,川审油2012005,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12年审定6、均隆油5号,川审油2009 007,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9年审定7、新杂油2008,川审油2008013,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8年审定8、联杂油8号,川审油2008009,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8年审定9、瑞油99,川审油2008006, 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8年审定10、川大319,川审油2005004, 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5年审定11、蜀杂11号,川审油2003 004, 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3年审定12、天油14号,GPD油菜(2018)620207,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二)国家农业行业标准1、油菜品种菌核病抗性离体鉴定技术规程,证书编号NY/T3258-2018三)软件著作权证书1、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可视化单基因分型软件V1.0,证书编号2018SR1148072、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可视化多基因分型软件V1.0,证书编号2018SR114822四) 论文目录1)Zhang FG, Xiao X, Y an GX, Hu JH, Cheng X, Li LX, Li HG, Wu XM*. Association mapping ofcadmium-tolerant QTLs in Brassica napus L. and insight into their contributions to phytoremediation. 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155 (2018): 420-4282)Y an GX, Xiao X, Wang N, Zhang FG, Gao GZ, Xu K, Chen BY, Qiao JW, Wu XM*.Genome-wide analysis and expression profiles of glyoxalase gene families in Chinese cabbage (Brassica rapa L.). Plos One, https:///10.1371/journal.pone.01911593)Li HG, Cheng X, Zhang LP, Hu JH, Zhang FG, Chen BY, Xu K, Gao GZ, Li H, Li LX, Huang Q,Li ZY, Yan GX*, Wu XM*. An Integration of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an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 identifies candidate genes of stem lodging-related traits in Brassica napus.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doi: 10.3389/fpls. 2018.00796,7964)Li H, Zhang L, Hu J, Zhang F, Chen B, Xu K, Gao G, Li H, Zhang T, Li Z and Wu X M*.Genome-Wide Association Mapping Reveals the Genetic Control Underlying Branch Angle in Rapeseed (Brassica napus L.). Frontier in plant science, 2017, 8:1054. doi:10.3389/fpls.2017.010545)Xue L, Wei F, Gao GZ, Yan GX, Song WL, Chen BY, Xu K, Chen H and Wu XM*. Developmentof an ultrasound-assisted extraction method for the rapid quantification of seed carotenoid content in oilseed rape. Crop & Pasture Science, 2017, https:///10.1071/CP163516)Chen Biyun; Xu Kun; Li Hao; Gao Guizhen; Y an Guixin; Qiao Jiangwei; Wu Xiaoming,Evaluation of quality traits and their genetic variation in global collections of Brassica napus L, Plant Genetic Resources: Characterization and Utilization, 2017,1-10.7)Wang LM, Jin X, Li QB, Wang XC, Li ZY, Wu XM*. Comparative Proteomics Reveals thatPhosphorylation of Carbonic Anhydrase 1 Might be Important for Adaptation to Drought Stress in Brassica napus. Scientific Reports, 2016, SREP-16-25909B doi: 10.1038/srep390248)Y an GX, Lv XD, Gao GZ, Li F, Qiao JW, Li J, Xu K, Chen BY, Wang LM, Xiao X, Wu XM*.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glyoxalase I gene in a rapeseed cultivar with seed thermos tolerance. Frontier in plant science, 2016, 7: 1509)Wang N, Chen BY, Xu K, Gao GZ, Li F, Qiao JW, Y an GX, Li J, Li H and Wu XM*. AssociationMapping of Flowering Time QTLs and Insight into Their Contributions to Rapeseed Growth Habits. Frontier in plant science, 2016,7: 1-1110)Li LX, Luo YJ, Chen BY, Xu K, Zhang FG, Li H, Huang Q, Xiao X, Zhang TY, Hu JH, Li F andWu XM*.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Reveals New Loci for Resistance to Clubroot Disease in Brassica napus. Frontier in plant science, 2016, 7: 148311)Li J, Huang Q, Sun MX, Zhang TY, Li H, Chen BY, Xu K, Gao GZ, Li F, Yan GX, Qiao JW, CaiYP, Wu XM*. Global DNA methylation variations after short-term heat shock treatment in cultured microspores of Brassica napus cv. Topas. Scientific Reports, 2016, 6:38401 DOI:10.1038/srep3840112)Li F, Chen BY, Xu K, Gao GZ, Yan GX, Qiao JW, Li J, Li H, Li LX, Xiao X, Zhang TY, Nishio K,Wu XM*. A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of plant height and primary branch number in rapeseed (Brassica napus L.). Plant Science, 2016, 242:169-77.13)Qiao JW, Cai MX, Yan GX, Wang N, Li F, Chen BY, Gao GZ, Xu K, Li J and Wu, XM*.High-throughput multiplex cpDNA resequencing clarifies the genetic diversity and 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Brassica napus, Brassica rapa and Brassica oleracea. Plant Biotechnol. J., 2015, doi: 10.1111/pbi.12395 .14)Y an GX, Li D, Cai MX, Gao GZ, Chen BY, Xu K, Li J, Li F, Wang N, Qiao JW, Li H, Zhang TY,Wu XM*. Characterization of FAE1 in the zero erucic acid germplasm of Brassica rapa L.Breeding Science, 2015, 65:1-8.15)Y ong, HY, Wang CL, Bancroft I, Li F, Wu XM, Kitashiba H, Nishio T. Identificaion of a genecontrolling variation in the salt tolerance of rapeseed (Brassica napus L.). PLANTA, 2015, 242(1): 313-326.16)Li F, Chen BY; Xu K, Wu JF, Song WL, Bancroft I, Harper A, Trick M, Liu SY, Gao GZ, Wang N,Y an GX, Qiao JW, Li J, Li H, Xiao X, Zhang TY, Wu XM*,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Dissects the Genetic Architecture of Seed Weight and Seed Quality in Rapeseed (Brassica napusL.). DNA Research, 2014, 21:355-367.17)Wang N, Li F, Chen BY, Xu K, Yan GX, Qiao JW, Li J, Gao GZ, Bancroft I, Meng JL, King GJ.,Wu XM*, Genome‑wide investigation of genetic changes during modern breeding of Brassica napus. Theor Appl Genet, 2014, 127:1817-1829.18)Gao GZ, Li J, Li H, Li F, Xu K, Yan GX, Chen BY, Qiao JW and Wu XM*, Comparison of theheat stress induced variations in DNA methylation between heat-tolerant and heat-sensitive rapeseed seedlings, Breeding Science, 2014, 64: 125–133.19)Wu JF, Li F, Xu K, Gao GZ, Chen BY, Yan GX, Wang N, Qiao JW, Li J, Li H, Zhang TY, SongWL and Wu XM* A ssessing and broadening genetic diversity of a rapeseed germplasm collection, Breeding Science, 2014, 64: 321-330.20)Chen BY, Xu K, Li J, Li F, Qiao JW, Li H, Gao GZ, Yan GX, Wu XM*, Evaluation of yield andagronomic traits and their genetic variation in 488 global collections of Brassica napus L., Genet Resour Crop Evol, 2014, 61:979-999.21)Li J, Gao GZ, Xu K, Chen BY, Yan GX, Li F, Qiao JW , Zhang TY, Wu XM*, Genome-WideSurvey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the Putative Non-specific Lipid Transfer Proteins in Brassica rapa L., Plos One, 2014, 9(1): e84556. doi:10.1371/journal.pone.0084556.22)Li J, Gao GZ, Zhang TY, Wu XM*. The Putative Phytocyanin Genes in Chinese cabbage(Brassica rapa L.): Genome-wide Identification, Classification and Expression Analysis.Molecular Genetics and Genomics, 2013, 288: 1-20.23)Zeng CL, Wang GY, Wang JB, Yan GX, Chen BY, Xu K, Li J, Gao GZ, Wu XM*,High-Throughput Discovery of Chloroplast and Mitochondrial DNA Polymorphisms in Brassicaceae Species by ORG-EcoTILLING, PLOS ONE, 2012, 7(11): e47284.doi:10.1371/journal.pone.0047284.24)Li J, Wu XM*. Genome-wide identification, classification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genesencoding putative fasciclin-like arabinogalactan proteins in Chinese cabbage (Brassica rapa L.).Molecular Biology Reports, 2012, 39: 10541-10555..25)Y an GX, Wu XM*, Li Dan, Zeng CL, Lv PJ, Gao GZ, Chen BY, Xu K, Lv XD. AssessingHigh-Resolution melt curve analysis for accurate detection of DNA polymorphisms in the chloroplast gene accD of crucifer species. Biochemical Systematics and Ecology, 2012, 44: 352–360.26)Gao Y, Li TT, Zhao Y, Ren CX, Zhang YQ, Wang ML*.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Gprotein gamma subunit gene responsive to plant hormones and abiotic stresses in Brassica napus L.ACTA PHYSIOL PLANT, 2011,33(2) : 391-399.27)Li HP, Wang Y, Li XC, Gao Y, Wang ZJ, Zhao Y, Wang ML*. A GA-insensitive dwarf mutant ofBrassica napus L. correlated with mutation in pyrimidine box in the promoter of GID1. MOL BIOL REP, 2010, 38(1): 191-197.28)Gao Y, Zhao Y, Li TT, Ren CX, Liu Y, Wang ML*.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G protein βsubunit gene responsive to plant hormones and abiotic stresses in Brassica napus. Plant mol biol rep, 2010, 28(3): 450-459.29)Gao Y, Zhao Y, Li TT, Liu Y, Ren CX, Wang ML*. Molecular cloning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an F-box protein gene responsive to plant hormones in Brassica napus. Mol biol rep, 2010, 37(2): 1037-1044.30)Gao Y, Li TT, Liu Y, Ren CX, Zhao Y, Wang ML.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gene encodingG proteinαsubunit protein responsive to plant ho rmones and abiotic stresses in Brassica napus.MOL BIOL REP, 2010, 37(8): 3957-3965.31)Wu XM*, Chen BY, Lu GY, Wang HZ, Xu K, Gao GZ, Song YC. Genetic diversity in oil andvegetable mustard landraces revealed by SRAP markers. Genetic Resources and Crop Evolution, 2009, 56: 1011-1022..32)Lu GY, Wu XM*, Chen BY,Gao GZ,Xu K. Evaluation of Genetic and Epigenetic Modificationin Rapeseed induced by Salt Stress.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2007, 49 (11): 1599-1607.33)Lu GY, Wu XM*, Chen BY, Gao GZ,Xu K, Li XZ. Detection of DNA methylation changesduring seed germination in rapeseed (Brassica napu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6, 51 (2): 182-190..34)Wang ML, Zhao Y, Chen F, Yin XC. Inheritance and potentials of a mutated dwarfing gene ndf1 inBrassica napus. PLANT BREEDING, 2004, 123(5): 449-453.35)Zhao Y, Wang ML. Inheritance and agronomic performance of an apetalous flower mutant inBrassica napus L. EUPHYTICA, 2004, 137(3): 381-386.36)Andreasson E, Wretblad S, Granér G, Wu XM, Zhang JM, Dixelius C, Rask L, Meijer J, Themyrosinase-glucosinolate system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eptosphaeria maculans and Brassica napus, 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 2001, 2(5) 281-286.37)Zhao Y, Wang ML, Zhang YZ, Du LF, Pan T. A chlorophyll-reduced seedling mutant in oilseedrape, Brassica napus, for utilization in F1 hybrid production. Plant breeding ,2000, 119(2): 131-135.38)Wu XM, Wu NF, Qian XZ, Li RG, Huang FH, Zhu L. Phenotypic and genotypic changes inrapeseeed after 18 years of storage and regeneration. Seed Science Research, 1998, 8 (Sup1) No.1: 55-64.39)Y an GX, Lv XD, Lv PJ, Xu K, Gao GZ, Chen BY, Wu XM*. Application of high-resolutionmelting for variant scanning in chloroplast gene atpB a nd atpB-rbcL intergenic spacer region of Crucifer species. 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2012, 11(27): 7016-7027.40)Gao GZ, Xu K, Chen BY, Yan GX, Qiao JW, Huang Q, Wu XM*. Identification of seed heattolerance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agronomic traits in Brassica napus L. OIL CROP SCIENCE,2018,3,(1):21-32.41)Xu K, Wu JF, Li F, Wu XM*. Comparison between SSR and SNP systems of genetic diversityanalysis in Brassica napus L. OIL CROP SCIENCE2018,3,(2):86-91.42)陈碧云,许鲲,高桂珍,伍晓明*,种植密度对不同油菜品种产量与含油量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18,46(22):8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