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心静坐 怡养身心
道家养生:静心养性的智慧

道家养生:静心养性的智慧道家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强调通过修炼身心,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其中,静心养性是道家养生的核心理念之一。
静心养性是指通过调整心态,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宁静,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本文将探讨道家养生中的静心养性的智慧。
一、静心养性的重要性静心养性在道家养生中被视为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着各种压力和困扰,心灵常常处于不安和焦虑之中。
而静心养性则可以帮助人们摆脱这些困扰,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静心养性不仅可以改善身体健康,还可以提升个人的修养和智慧。
二、静心养性的方法1. 冥想冥想是一种通过专注和深度思考来达到内心平静的方法。
在冥想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呼吸调节和专注于当下的方式,使自己的思绪逐渐平静下来。
冥想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身心,减轻压力,提高专注力和注意力。
通过坚持冥想,人们可以培养出一种平和宁静的心态,从而达到静心养性的效果。
2. 修炼内功道家养生注重修炼内功,通过调整身体的气机和能量流动,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修炼内功可以通过练习太极拳、气功等方式来实现。
这些练习可以帮助人们调整呼吸,放松身心,增强体质。
通过修炼内功,人们可以提高自身的能量水平,增强抵抗力,达到静心养性的效果。
3. 保持平衡道家养生强调保持身心的平衡。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忽视了身心的平衡,过度追求物质和功利。
然而,只有保持身心的平衡,才能真正实现健康和幸福。
保持平衡可以通过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进行适量的运动等方式来实现。
通过保持平衡,人们可以减轻压力,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三、静心养性的益处静心养性可以带来许多益处,对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1. 提高免疫力静心养性可以帮助人们减轻压力,调节身体的免疫系统,提高免疫力。
通过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宁静,人们可以减少患病的风险,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2. 改善睡眠质量静心养性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身心,改善睡眠质量。
在睡眠中,人们可以恢复体力,调整身体的功能,提高身体的自愈能力。
保你健康的静坐养生法

保你健康的静坐养生法关于静坐的好处静坐,是我国传统养生学中的宝贵遗产。
孔子在《大学》一书指出:“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也就是说,入静在学习创作、开发智力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郭沫若在其所撰的《静坐的功夫》一文中指出:“静坐这项功夫,在宋、明诸儒是很注重的,论者多以为是从禅而来,但我觉得,当渊源于颜回。
《庄子》上有颜回‘坐忘’之说,这怕是我国静坐的起源。
”颜回的静坐外忘其形,内超其心,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表明静坐可以使人达到的高超境界。
所谓的静坐是利用心灵的活动来影响身体的一种方法。
静坐有助于平衡人体的阴阳。
静坐的目的是让你掌握你的注意力,让你不被外在多变的环境所控制。
静坐最初起源于东方,流传到西方以后,现在在西方世界流行。
因为现代人生活的压力愈来愈大,想要逃离压力的人愈来愈多,静坐便很快地风行起来。
事实上无数的事实证明,通过静坐,可使人体阴阳平衡,经络疏通,气血顺畅,从而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
静坐具体来说对人体有哪些好处呢?1.生理上的好处现代学者研究证明,静坐会使得呼吸次数减少(每分钟约4~6次),皮肤带电量减少70%,心跳次数减慢,增加脑电波中的a波,并降低肌肉紧张的程度。
除此之外,静坐还会降低氧气的消耗量,增加皮肤的抵抗力,减少血液中乳酸盐的成分,以及减少二氧化碳的产生,此外,还会促进周边血液的循环(例如,手、足的血液流通)。
2.心理上的好处很多研究也指出,经常静坐者的心理健康程度都优于非经常静坐者。
静坐除了可以减少焦虑之外,也会增加自己的内控力,促进自我实现,改进睡眠状况,而且在面对压力时,有更多的正向感受。
因此可以减少头痛,以及害怕和恐惧的程度。
所以,静坐者可以更有效地管理压力,并带来更多的正向经验。
当你知道静坐有那么多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好处时,你一定会心动,难怪有人愿意花上昂贵的学费来学习静坐,静坐会如此地受欢迎了。
如何静坐静坐的具体做法为:1.你可以端坐椅子或床上,将大腿平放,小腿伸直,将两脚分开;2.放松腰带,头颈保持正直,下颌微收,背伸直,两肩下垂,全身放松,闭上眼睛和嘴;3.用舌抵上颚,两手交叉放于腹部,两拇指按于肚脐上,手掌捂于脐下;4.然后排除杂念(初练时难以排除,以后杂念会逐渐消失,不要过急),主动调整用腹式呼吸,要尽量慢慢地鼓起下腹作深吸气,再慢慢地呼气使腹部恢复正常;5.将意识集中在脐下手掌捂处(丹田穴上),如此便可达到调身、调心、调息的“三结合”境地,进入一种似有似无、如睡非睡的忘我虚无状态,这就是所谓“入静”;6.结束后,两手搓热,按摩面颊双眼,以活动气血,你会顿感神清气爽,身体轻盈,如同人体内的潜能被启动而迸发出来,这样就能起到强身祛病的作用。
中医养生养生功法之静坐冥想

中医养生养生功法之静坐冥想静坐冥想作为中医养生的一种重要功法,已经在古代医书中被广泛提及,并被认为是保持身心健康的有效方法。
静坐冥想能够帮助调养气血、舒缓压力、增强免疫力,同时也能提升心智和培养内心的宁静。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医养生中静坐冥想的原理、方法以及其对身心健康的益处。
一、中医养生中静坐冥想的原理中医养生理论强调人体的整体平衡,主张通过调整气血的运行和消化吸收等各个方面的功能来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而静坐冥想则是通过调节呼吸和心理状态,使身心得到放松和平衡。
在中医养生中,静坐冥想被看作是调理“心”的方法,通过在内心中专注和沉淀,调整体内能量的流动和神经系统的平衡,以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
二、静坐冥想的方法1. 环境营造选择一个安静、通风的空间作为静坐冥想的场所,以确保环境的舒适和无干扰。
可以适当点上香或播放柔和的音乐,营造宁静的氛围。
2. 舒适体位选择一个舒适的坐姿,可以是盘腿坐、跪坐或坐在椅子上,保持身体的直立和放松,同时放松肩膀和颈部的肌肉。
3. 专注呼吸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缓慢而深层次地吸气和呼气。
可以使用腹式呼吸,将呼吸放在腹部,缓慢地吸气使腹部鼓起,呼气时腹部慢慢收缩。
4. 冥想对象选择一个冥想的对象,可以是内心的某个形象或者是一个特定的词语。
专注于这个对象,让内心保持宁静和集中。
5. 注意力训练静坐冥想需要培养注意力的力量,当杂念涌上心头时,要学会观察并放下,让自己回到冥想对象上。
三、静坐冥想的益处1. 舒缓压力静坐冥想有助于舒缓压力和焦虑情绪,通过让思绪平静,放松身心,从而帮助人们管理和缓解压力。
2. 提升心智通过长期的静坐冥想,可以提升心智的敏锐度和专注力。
研究发现,冥想练习者更容易保持专注和集中注意力。
3. 调理气血中医养生认为,静坐冥想有助于调理气血运行,促进气血的平衡和流通。
通过冥想,可以促进能量的流动和调整体内机体的平衡。
4. 增强免疫力长期坚持静坐冥想可以增强免疫力,提高身体的自愈能力。
静心养心修心诗句大全

静心养心修心诗句大全
以下是关于静心、养心、修心的诗句:
1.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2.静心如水,无欲则刚。
3.身心合一,道法自然。
4.沉醉修心,自在如风。
5.宁心静气,回归本真。
6.心如秋水,明镜止水。
7.放下包袱,心无旁骛。
8.知足常乐,清心寡欲。
9.淡看江湖路,莫问归程。
10.心无挂碍,无拘无碍。
这些诗句都表达了关于静心、养心、修心的理念,强调了内心的平静、自省和无欲。
它们倡导去除内心的杂念和包袱,回归本真,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这些诗句提醒人们要学会放下,释放压力,欣赏生活中的美好和简单。
通过内心的平静和自省,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我修养和人生境界。
养神之道 静坐养生又养颜

养神之道静坐养生又养颜
内容:静坐养生来自孔子《论语》。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古代人的“清静无为”的养生学思想,在《庄子·天道》中记载:“静者无为,年寿长也。
”金元时代的刘河间说:“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去!”还有人讲:“清心寡欲,静养心神。
”
“静能生慧”是儒家的传统观念。
四书之一的《大学》说:“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就是说入静在开发智力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灵感、文思往往就从静坐中源源而来。
大书法家王羲之说,书法入木三分,乃系静坐练习所得。
《因是子静坐养生法》是现代著名养生家、佛学家、教育家蒋维乔先生经典名作,得到了弘一法师、南怀瑾等无数权威名家的大力推荐。
动与静是两个对立的名词,养生调息的静是静中有动,一切生命的功能的泉源,都从“静”中生长。
在自然界中,任何动物、植物、矿物的成长,都从“静”态中充沛它生命的功能。
从精神状态而言,静是培养近于先天“智慧”的温床。
人的智慧都是从“静”中而来,所以佛家戒、定、慧的“禅定”从静中求得智慧。
静坐养生的原则:松、静、守、息。
静坐调息养生的要点是环境、温度、空气、姿势、放松、腹式呼吸、意念守神等。
静坐与气脉,人在静坐的过程中,心里的杂想相对减少,头脑中的思虑也相应减少,所以血液流动也比较缓慢,心脏也因此减轻负担,同时因为身体的姿势放置端正,不再运用动作来消耗体能。
每天30分钟打坐静心的奇效

每天30分钟打坐静心的奇效打坐又称静坐(西方又称冥想),可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消除生活中生起的烦恼,去除主观性的迷惑,是防治疾病、增进健康、修养身心的最佳方法。
因为打坐,致心一处,使大脑入于静定状态,把散乱的心安定下来,心境达到清净安祥,气脉自然畅通。
我国传统的打坐养生功法最早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据《庄子》一书记载,黄帝曾向名叫广成子的人询问、学习长寿之道,广成子说:“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
必静必清,无劳汝形。
无摇汝精,无思虑营营,乃可以长生。
目无所视,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汝形,形乃长生。
”打坐既可养生延寿,又可开慧增智,故各类练功门派及佛家、儒家、瑜伽术对打坐都很重视。
正如因是子所说:“内功粗者可以祛病,精者乃可成道。
”总之,若能如法打坐,每日坚持,精进不懈,小则康强身体,祛病延年;大则开发潜能,弥纶天地。
1. 双盘人人可练,即使60岁开始练起,2. 双盘练得不仅是筋骨,而是把经络全部打开。
3. 如果练成,并每天坚持双盘坐30分钟,可保70岁登山如小伙。
日常基本百病不生。
4. 双盘练成后,打坐就不会再腰疼。
肾气充足,甚至想弓着腰坐都不可能,气足的会把脊背顶的很直。
5. 开始练几天之后,就会持续的腿疼,然后会腰疼。
不练的时候也一直疼。
6. 具体的练法是上座之前做些开胯运动,然后试着双盘,直到盘上,然后忍痛,直到时间越来越长。
7. 练双盘,能迅速促进胃肠蠕动。
即使饭后立即开练,30分钟后胃就全部排空了。
8. 双盘不仅打开腿部经络血脉,而且会打开胯关节。
9. 双盘的姿势其实脚踝压住了大腿内侧的大动脉,为了打通动脉,心脏会加大力量泵血,因而能打通腿部血脉。
10. 在打通腿部血脉前,由于双腿动脉不过血,因此全身血液都集中在上半身,而此时心脏又在加大供血力量,因此,五脏六腑会得到大量的供血,迅速改善脏腑机能,并促进大脑供血。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每年有近万名患有各种疾病的人就诊,医生除了给病人用药外,还经常会教他们如何盘腿打坐,以消除精神上的压力和烦恼。
古人养生之静坐修炼的步骤与方法

古人养生之静坐修炼的步骤与方法一、引言古人在养生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其中静坐修炼是一种常见的养生方法。
通过静坐修炼,可以调和心神,强健体魄,增加体内正气,达到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本文将结合古籍文献和现代研究成果,探讨古人养生之静坐修炼的步骤与方法。
二、理论基础静坐修炼作为一种养生方法,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和医学理论支持。
在《黄帝内经》等古籍中,就有关于静坐修炼的论述。
其中,“静坐养神”“静坐凝神”等概念广泛存在。
古人认为,通过静坐修炼,可以调和心神,养护精气,增进健康。
在现代医学研究中,也发现静坐修炼对心理健康、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方面都有益处,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三、步骤与方法1. 确定修炼时间:静坐修炼一般在清晨或傍晚气候较为平和的时候进行,修炼的时间宜长宜短,不宜超过个人承受范围。
2. 选择场所:修炼地点宜选取气候宜人、空气清新、环境幽静的地方,有利于调和心神。
3. 姿势选择:古人在静坐修炼中常采取跏趺坐、盘膝坐、莲花坐等坐姿,姿势安全舒适。
4. 准备工作:在修炼前应进行简单的身体活动,以放松筋骨,有利于静坐修炼的进行。
可以选择散步、打坐、做一些舒缓的拉伸动作等。
5. 内心调整:静坐修炼需要内心沉静,去杂念,专心致志。
可以通过呼吸调节,安定心神,进入修炼状态。
6. 保持自然呼吸:静坐修炼中,要保持自然呼吸,不可过于用力或者憋气,有利于气血畅通。
7. 静坐时间控制:初学者应逐渐增加静坐时间,不要贪多,随着修炼水平的提高,可以适当延长静坐时间。
8. 调整身体状态:静坐修炼中,应保持身体端正,不要弯曲或者过于僵硬,舒适的坐姿有利于气血运行。
9. 静坐调息:可以通过调整呼吸、运用意念等方式,调整身体状态,舒缓筋骨,有利于静坐修炼的进行。
10. 恢复:静坐修炼结束后,应适当放松一下身体,进行一些轻松的伸展运动,有利于消除静坐过程中产生的肌肉疲劳。
四、注意事项1. 个人身体状况:静坐修炼是一种较为安静的运动方式,但仍需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和承受能力来进行。
第二讲 静坐养心

第二讲静坐养心讲三个问题:先儒谈静坐、儒家静坐的六个层次、儒家静坐的方法一、先儒谈静坐静坐是儒家十分重视的一项修养身心的工夫。
宋明以来,理学昌盛,儒学的视野从外在知识的积累,扩大至内在心性的修炼。
宋初诸儒自诵习辞章外,亦把静坐作为重要的修身养心工夫。
张载、二程、朱子、陈献章、王阳明、高攀龙、刘宗周等非常重视静坐。
静坐是儒家养心的重要工夫和方法,跟本体论(基础)、心性论(修炼)、境界论(效果)密切相关。
理学家都重视内在心性的修炼,把视野从外在知识的积累转向内在心性的修炼,把静坐作为重要的修行工夫。
张载论静坐。
读书少,则无由考校得义精。
盖书以维持此心,一时放下,则一时德性有解。
读书,则此心常在,不读书则终看义理不见。
书须成诵,精思多在夜中,或静坐得之,不记则思不起。
但通贯得大原,后书亦易记。
所以观书者,释己不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矣。
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张子全书》卷六)关学创始人,《西铭》《正蒙》。
二程论静坐谢显道(即谢良佐)习举业已知名,往扶沟见明道先生,受学志甚笃。
明道(陈明道,大程,程颢)一日谓之曰:“尔辈在此相从,只是学某言语,故其学心口不相应。
盖若行之。
”请问焉,曰:“且静坐。
”伊川(小程)每见人静坐便叹其善学(《二程外书》卷十二)。
心口一致暇日静坐,孟敦夫、张思叔侍。
伊川指面前水盆曰:“清静中,一物不可着。
才着,物便摇动。
”(《二程外书》卷十二)为学贵静,唯有心若止水,方能悟得真知。
才能深入本质,很快地把握精髓。
李侗(延平,朱熹的老师)论静坐所谓静坐,只是打迭得心下无事,则道理始出。
道理既出,心下愈明矣。
(《朱子遗书·延平李先生答问后录》)须静坐体究人伦,必明天理。
(《朱子遗书·延平李先生答问》)默坐澄心,静中体验未发之中(龟山门下道南的心法)。
二程的学问,它是通过杨时传到福建来。
当时,他(明道)目送杨时回去的时候,说吾道南矣,所以叫道南一脉。
他们的心法就是静中体验未发之中——每一个人都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爱恶欲,未发之前处于中和状态,发出来就是七情六欲,未发的时候就是我们的心的本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澄心静坐怡养身心
*导读:静坐可以让大脑皮质得到充分休息,起到中医所说的“澄心”、“澄神”的效应。
据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弟子颜回就经常练“坐忘”功法;《庄子·在宥》篇中亦载有古代养生家广成子的“养生静坐法”。
宋代陈直《寿亲养老新书》的“述齐斋十乐”中,则将“澄心静坐”列为十乐养生法之一。
古今医家和养生家们都认为,通过静坐,能够使人体阴阳平衡,经络疏通,气血顺畅,从而达到益寿延年之目的。
我国杰出的作家、诗人和著名的社会活动家郭沫若,寿高88岁。
他生前介绍自己的养生之道时,特别推崇“静坐法”。
郭老练静坐,始于1914年,那时他留学日本,因废寝忘食地学习,患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终日为心悸、记忆力下降所苦,每夜仅能睡3小时左右,且多恶梦。
一次,他偶尔在东京一家书店发现《王阳明文集》中提到“静坐”之说,于是便买了《冈田式静坐法》一书,并坚持不懈地每日练习,不久诸症痊愈。
时至今日,一个强身健体的“静坐养生热”正在风靡全球。
科学家们也对静坐的作用机理和效应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
科学研究证实,静坐的养生保健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增强肺功能;二是提高心肌功能;三是调整神经系统功能;四是协调整体机能。
实践证明,静坐对多种疾病均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如神经官能症、
头痛、失眠、高血压和冠心病等。
还能有效地排除心理障碍,治疗现代极易多发的心身性疾病。
脑力劳动者因用脑过度而造成神经衰弱、心悸、健忘、少寐、头昏、乏力,影响工作、学习及正常生活的,最适宜采用此种康复疗法。
近来有人提出,静坐还有增强消化功能、提高耐寒能力及润泽肌肤的功效。
那么,怎么样运用静坐法来祛病强身呢?具体说来,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场地力求适宜。
静坐的环境不容忽视。
应选择无噪声干扰、无秽浊杂物、无他人搅扰,而且空气清新流通的清静场所。
二是选择最佳时间。
静坐的最佳时间是晨起或睡前,每日两次,每次应练30分钟。
当然,那些终日伏案的脑力劳动者,就不必局限于此。
古代推崇静坐法的学者大都认为“静能生慧”。
如此张驰结合,既可养身养心,又有利于调整精神状态,提高工作效率。
三要把握坐姿要领。
静坐者取端正坐姿,端坐于椅子上、床上或沙发上,面朝前、眼微闭、唇略合、牙不咬、舌抵上腭;前胸不张,后背微圆,两肩下垂,两手放于下腹部,两拇指按于肚脐上,手掌交叠捂于脐下;上腹内凹,臀部后凸;两膝不并(相距10厘米),脚位分离,全身放松。
确定正确坐姿和调整躯体放松的过程,即是静坐中的所谓“调身”。
四是在“静”字上下功夫。
入静的目的在于“澄心”。
静坐是静与坐的有机结合,一个“静”字至关重要。
所谓入静,就是排除
一切杂念,即静坐中的“调心”。
初学者往往不易排除杂念,所以要学会“澄心”之法:心如平镜深潭水,一眼见底不闻声。
你可在心里默默诵念:“入静好,入静宁心,入静健身。
眼望鼻,鼻望口,口望心,心无杂念,益智长生”等等心语。
通过自我心理暗示,慢慢掌握入静之法。
总之,应求自然,行于不经意之间,达到调身、调心、调息的“三结合”境地,进入似有似无、似睡非睡的忘我虚无状态。
这样就会感到全身非常轻松舒适。
当静坐结束后,静坐者可将两手搓热,按摩面颊双眼以活动气血。
此时会顿感神清气爽,身体轻盈。
正所谓:澄心静坐,怡养身心,常习不懈,永葆康宁。
编后:养生有多种多样的方式,注重养生并不难,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可以通过一些简便易行的方法来养生,像“吃饭七分饱”、“每天运动一会儿”以及古今医家和养生家倡导的澄心静坐等都是很容易实现的,但是看似简单,很多人却不能一以贯之。
所以说,养生难在持之以恒,最关键的还是要树立一种重视健康的理念,确立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只有在坚定信念的支撑下,才能将养生付诸自己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