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三篇】

合集下载

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

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

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一、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重要课文内容,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

这三首诗都是描绘秋天景色的古诗,但又各具特色。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诗中描绘了深秋时节山中的美丽景色,“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人通过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等意象,勾勒出一幅色彩绚烂的山林秋景图,表达了对秋天景色的喜爱之情。

《赠刘景文》是宋代苏轼的诗作,“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前两句描写了荷败菊残的景象,后两句则突出了橙黄橘绿的丰收景象,在对秋末冬初景色的描写中,寄寓了对友人的劝勉和支持,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夜书所见》为宋代叶绍翁所作,“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中描绘了秋风瑟瑟、梧叶飘落的秋夜之景,客居他乡的诗人因触景生情而思念家乡,同时又通过儿童挑促织的场景,更增添了一份思乡的愁绪。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他们能够背诵一些简单的古诗,对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有了初步的感知。

然而,对于古诗的意境理解、诗人情感的体会以及一些字词的深刻含义的把握,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例如,在学习《山行》中的“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时,学生可能会对“坐”字的理解产生偏差,以为是“坐下”的意思,而不能准确理解为“因为”。

在体会诗歌的意境方面,如《夜书所见》中那种客居他乡的思乡之情,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他们去感受。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

- 会写“径、霜、赠”等生字,理解“寒山、石径、坐、擎雨盖、促织”等重点字词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体会诗歌的意境。

- 借助注释、插图以及教师的讲解,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集体备课)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集体备课)

《古诗两首》的教学设计绍兴县稽东镇三年级语文组(裘黎霞执笔)【设计思想】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

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

渗透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材分析】《望天门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古诗,本诗共两句,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抒发了赞美之情;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

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教学目标】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默写《望天门山》。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重点难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策略和手段】利用学习方法自主探究诗句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师准备教学课件;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问题探讨】1、古诗语句含蓄凝练,教学中过多的理性分析往往冲谈了诗句的灵性,失去了诗的神韵,怎样才能在解读诗句的同时,保留古诗的独特韵味呢?【参考资料】1、语文起点网2、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

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2、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帮助学生学习古诗中的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4、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掌握古诗中的生字新词,学会书写。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古诗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哲理。

让学生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和用词特点。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美丽的自然风光图片,如山川、河流、花草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自己看到的景象。

然后提问学生:“古代的诗人看到这样的美景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他们又会用怎样的文字来描绘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古代诗人描绘美景的古诗。

”(二)初读古诗1、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指名学生朗读古诗,其他学生认真倾听,指出读错的地方。

4、全班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三)学习生字新词1、出示生字新词,让学生认读。

2、讲解生字的书写要点,指导学生书写。

3、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如“遥知”“为有”等。

(四)理解古诗意思1、逐句讲解古诗的意思,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图片理解诗句。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体会诗人情感1、让学生思考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通过分析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赞美等情感。

(六)有感情地朗读古诗1、指导学生根据诗人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让学生分小组朗读,互相评价,提高朗读水平。

(七)拓展延伸1、让学生交流自己还知道哪些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

2、鼓励学生课后背诵更多的古诗,丰富自己的积累。

三年级上语文优秀教学案例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人教版

三年级上语文优秀教学案例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人教版
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音乐性、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4.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创作自己的诗歌。
()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观,尝试创作一首古诗。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知识,体现诗歌的音乐性和意境。
3.鼓励学生在作业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
4.通过设置疑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深入思考,如:“诗人为何要赞美天门山和西湖?”“你认为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等。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的良好习惯。
3.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对古诗进行解读,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理解《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古诗中的生字词,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2.分析两首古诗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理解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赞美。
3.学会欣赏古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能够运用其中的诗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讨论、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二)讲授新知
1.逐句解析《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古诗,讲解生字词和意境。
2.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天门山、长江、西湖等,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描绘技巧。
3.讲解古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如平仄、押韵等,让学生体验诗歌的美感。
4.通过举例、讲解,让学生理解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三)学生小组讨论
2.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3.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学会在困境中寻找美好,体验生活的美好。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两首教案

17 古诗两首教学内容:这两首古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但《望天门山》主要写所见,抒了赞美之情;《饮湖上初晴后雨》侧重讲所感,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的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其中一首。

教学重点、难点: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以学生诵读为主,结合看图,在读中整体感知,自悟词与句的大致意思。

教学方法: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51、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们的喜欢。

最近的课外时间你又背诵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望天门山》,大家说可能怎样来学习?教师根据学生的建议,归纳出台下顺序(如果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没有这样的练习,有可能总结不出来,教师可以进行引导):3、解古诗的作者及背景;(1)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大体了解诗意;(2)体会作者的感情;(3)感情诵读。

二、学习古诗。

25第一步:1、根据搜集到的资料,谈谈你对作者李白的了解。

2、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第二步:1、组合作,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的插图(投影出示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2、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的词语的意思:天门、楚江、中断(中间断开)、开(通)、至此回(在这里拐弯),通过理解这些重点的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直解决。

4、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也可以把自己想像到的画面简单画出来,在交流时结合画面叙述。

(建议教师在交流中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不要强求学生叙述得太一致,将大概诗意叙述好即可。

)第三步:1、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交流。

第四步:1、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这首诗歌所描写的雄伟的景象,体会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让我们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三篇】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三篇】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三篇】古诗两首二第1课时:学习《夜书所见》教学目的:★熟悉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简介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如:可以知道是写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精确。

2、同桌互读。

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相互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1、小组合作,借助解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沟通,理解诗意(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相互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详细、说生动。

(2)沟通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诵读全诗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4、练习背诵四、指导写字“促、深”。

第2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目的:★熟悉“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一、揭题今日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

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索吗?(依据学生质疑,板书)(简洁的疑问依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日常说的山东不同。

)三、精读理解1、四人一组思索、争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沟通。

教师相机引导。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古诗两首》这篇课文,能够体会古诗文的简洁和高雅之美,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2.能够表达自己对诗词的感受,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3.能够了解诗词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如什么是押韵、什么是平仄等。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理解课文的意思,感受古诗文的美,并能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到古诗文的一些基本知识;2.难点:能够理解诗词中的押韵和平仄,以及如何掌握这些基本技巧。

教学方法本次教学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和师生互动讨论的方式。

首先,老师通过展示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宋代诗人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两首诗词,引导学生自由联想,感受诗词的美,并通过互相交流了解诗词中韵律和意境的区别。

接着,老师讲解古诗文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并带领学生一起朗诵课文《古诗两首》。

最后,老师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诗词创作,通过小组合作实践相互探讨和交流。

教学过程及安排第一课时1.老师通过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宋代诗人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两首诗词的比较,以引导学生自由联想,自我畅想。

2.通过师生互动探讨,让学生自己尝试着欣赏、品读一下。

3.进一步介绍古诗文的特点,如可以写景、叙事、抒情等,主旨要表达美好的思想和感情。

带领学生一起研读《古诗两首》这篇课文,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分析和理解其中的意境、韵律等。

4.让学生分组,小组合作,共同编写一首小诗,并通过小组展示和互相交流学习。

第二课时1.老师对前一次课堂上学生们的小组创作进行点评和总结。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讲解古诗文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如押韵、平仄等。

2.带领学生一起探讨如何学会句子中的押韵和平仄,并且理解如何运用这些技巧,在自己的创作中运用。

3.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创作,进一步深入理解诗词创作中韵律和意境的组合。

课后作业1.自选两首喜爱的古诗文进行背诵,并在下一节课上展示、分享自己的收获;2.完成一份课堂笔记,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和回顾。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1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1

《古诗两首》教案1.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师生)2.自学生字词;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学生)3.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1.认识生字“促”,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朗读并背诵课文,识记生字,理解古诗大意。

2.感受诗中的秋意和感情,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课件出示秋天的图片,你能说说描写秋季的诗句吗?2.板书课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1.学生欣赏图片,背诵描写秋天的诗句。

2.齐读课题。

用字解方法说说题目的意思。

3.学生交流了什么?3.释义强调,“书”与“见”。

4.作者简介,交流写作背景。

收集的资料,相互补充。

3. 叶绍翁是(代)诗人。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用时:10分钟)1.教师范读古诗。

2.学习生字(促、深)。

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1)出示“促”字的生字卡片,强调平翘舌音。

(2)出示“深”字的生字卡片,强调平翘舌音,引1.学生自由读古诗。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将诗读通、读正确。

2.小组内朗读古诗。

注意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3.小组讨论怎样识记生字和理解新词。

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的方法。

4.学生观察4.画出朗读节奏。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5.给形近字组词。

导学生扩词,造句。

(3)教师示范书写。

3.检查学生识记生字的情况。

范字,交流写字经验。

说说哪些字应该重点记忆。

5.练写生字,互相评议。

1.学生读古诗,思考:此时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2.引导学生感悟诗情:假如你就是这个背井离乡、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1.小组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交流画面内容。

2.小组推荐一人描述画面。

3.学生交流感受。

4.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第一、二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三篇】古诗两首二
第1课时:学习《夜书所见》
教学目的:
★认识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

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
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第2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的:
★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

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三、精读理解
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

如:第一句诗。

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

“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

)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④朗读指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

(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如:第二句诗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

(板书:登高)
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

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

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
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习背诵。

(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拓展总结
1.今天就是中秋节,我们寄宿在学校,不能回家,就让我们说一说对他们的思念吧!
学生畅所欲言。

2.写字指导
重点写“异、遥、插”字
板书设计:
9、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景物思乡之情忆
人物追忆童年思念亲人
古诗两首三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

有一年秋天,他离
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

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
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自学基本步骤:
a、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b、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c、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

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

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

问: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熟读成诵,品赏文字
1.自由朗读,达以成诵。

2.同桌互读,练习背诵。

3.品赏文字,述说感觉。

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文字用得特别好?
习写生字,当堂展评
1.出示生字:忆、异、逢、佳、信、遥、遍、插,组词朗读。

2.说说这些生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3.练写生字,或互相评点或大堂展评。

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