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叔本华到尼采
叔本华 尼采和唯意志主义

四、尼采及其强力意志主义哲学
❖强力意志的永恒轮回
▪ 克服叔本华否定意志的虚无主义 ▪ 依据: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和转换学说 ▪ 强力意志在全体上永恒同一的、永恒存在但又
处在生生不已、不断灭亡又不断产生的循环往 复的流变之中(一切按照能量守恒的原则循环)
❖黑格尔按各门艺术表达精神的程度来区分 等级,叔本华按各门艺术让我们把握理念 的程度分等级。
三、叔本华及其生存意志主义哲学
音乐 文字艺术 历史画和人体雕塑 动物画和动物雕塑 园艺和风景画 建筑和水利
四、尼采及其强力意志主义哲学
1.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lhelm Nietzsche,1844-1900)最具颠覆性的思想家之一。
把人归结为非理性的意情欲而与非传统的理性主义相对生命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等人本主义思潮的哲学流派无不受其影响二意志主义哲学简介意志主义对我国的影响20世纪初通过日本流传到我国王国维第一个介绍叔本华和尼采并深受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影响五四时期尼采思想被当作新思潮加以介绍鲁迅郭沫若茅盾等赞其为时代的叛逆者20世纪3040年代被进一步介绍和研究80年代后尼采热三叔本华及其生存意志主义哲学1
四、尼采及其强力意志主义哲学
4.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论 ❖宣扬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论,否认理性思维,
认为理性不是认识世界的武器,而只是强 力意志的工具。 ❖宣扬艺术,贬抑科学。科学是强力意志的 创造物和驯服工具。把一切工业社会的弊 病归因于宣扬科学和理性
四、尼采及其强力意志主义哲学
❖人的本质是强力意志,而不是理性 ❖认识是强力意志的工具 ❖真理是强力意志的工具
❖揭示了西方社会对人的发展的压抑方面, 使人们重新思考哲学、道德、宗教等意识 形态和社会制度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尼采 哲学的特点是,将生命的自我发展要求作 为解释生命意义的惟一基点,并以此重新 评价哲学、宗教、道德和社会制度的价值, 解说人类各种活动方式的意义。
[总结]尼采年谱
![[总结]尼采年谱](https://img.taocdn.com/s3/m/f288b482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b3.png)
尼采年谱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着名德国哲学家和思想家。
尼采首先是一个语言学家,然后作为一个哲学家或者称之为自由思想者,他的许多着作里都包含了现代心理学的内容。
他是一个充满着反叛精神的诗人哲学家,他强力地批判了西方传统的基督教文化,否定基督教传统的道德体系,主张重估一切价值,更提出了超人理论和永恒轮回的命题,渴望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强力的思想文化体系。
从本质上来说,尼采是一个虚无主义者,但是他不同于他年轻时代的精神导师——叔本华之处就在于,他渴望着在这个虚无的世界上寻找到一种意义,或者说创造出一种生存的意义,以此来肯定人的存在价值。
他的思想为后来的存在主义奠定了基础,被誉为存在主义的先驱之一。
但是由于尼采的某些思想过于极端,过于的强力,因此后来被纳粹所利用而染上“纳粹哲学家”的污名。
正如他自己在书中所写,任何伟大都会被误解。
尼采年表1844年,尼采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的一个小村庄洛肯(Roecken),他父亲是基督教路德宗的牧师。
尼采自幼相信自己有着波兰贵族血统并为此而感到自豪。
1846年,7月,妹妹伊丽莎白·尼采出生1849年,尼采父亲病故。
1850年,搬家到萨勒(Saale)河畔的南姆堡(Naumburg)1864年,进入波恩大学,修习神学与古典语言学。
1865年,尼采进入莱比锡大学攻读古典语言学,并开始接触叔本华的哲学思想。
这些思想后来成为尼采哲学思考的起点。
1868年,初识瓦格纳,瓦格纳是尼采的年轻时代的好友。
1869年,年仅25岁的尼采尚未正式毕业就被聘为瑞士巴塞尔大学古典语言学教授。
1870年,升为正教授。
8月,普法战争爆发,志愿从军,因伤退役。
1879年,尼采辞去了巴塞尔大学的教职,开始了十年的漫游生涯,同时也进入了创作的黄金时期。
1882年,去意大利旅行。
哲学书籍阅读的最佳顺序解析

哲学书籍阅读的最佳顺序解析 哲学不是叫⼈信仰它的结论,⽽是要你思考。
以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关于哲学书籍阅读的最佳顺序解析,欢迎阅读! 哲学书籍阅读的最佳顺序解析: ⼀、渐⼊佳境篇 1、死磕胡塞尔,三本以上 2、⼤家每⼈⾄少看⼀本,这时候按着原则查缺补漏 3、德语,看英语原著 4、写论⽂ ⼆、研究篇 1、见⼈就看(砍),尤其柏拉图、亚⾥⼠多德,笛卡尔,康德,⿊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
2、尝试⾃⼰翻译外语原著 3、写书 三、初学篇 1、经典西⽅哲学史,推荐梯利:1本。
2.康德⿊格尔的边缘简单读物:《未来形⽽上学导论》《道德形⽽上学》《法哲学原理》《历史哲学》:2-3本。
3.现代西⽅哲学史概论,推荐刘放桐,虽然有点难:1本。
4.分析哲学/诠释哲学两⼤思潮简介,推荐洪汉⿍。
四、⼊门篇 1、可能⾸先还是读三⼤批判⽐较好,我是先读了许多现代哲学的书,当时反感康德:共三本。
2.海德格尔与维特根斯坦20世纪哲学双壁各看1-2本。
3.⿊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但可能稍难。
4.哲学通史,推荐复旦那⼀套,⾄少看三本。
五、正式学习篇 从头开始看,按三部分 1、《古希腊残篇选(⼤概这个叫法)》,亚⽒《形⽽上学》《⼯具论》,古希腊的哲学通史⼀定要看,《忏悔录》《上帝之城》《神学⼤全》 《逻辑⼤全》四本神学时代的⾄少看⼀本。
2、笛卡尔《沉思录》斯宾诺莎《伦理学》两本必须读,洛克与莱布尼兹关于⼈类理解的宿命对决两本建议看⼀下,休谟的《⼈性论》,⿊格尔的《逻辑学》,谢林费希特费尔巴哈看代表作,康德见到就买来看。
3、叔本华、尼采代表作必看,罗素《⼼的分析》,柏格森狄尔泰⽣命哲学双壁⾄少看⼀本,海德格尔见到就买来看,舍勒赖尔福柯德⾥达施特莱斯看个⼈兴趣 4、哲学通史见到就买来看。
六、启蒙篇 1、哲学导论/概论/引论,极其浅易的西⽅哲学史,有扯淡嫌疑的哲学基础书:1-2本,⼤致窥视。
2、语录哲学,各种书摘,格⾔式哲学(叔⼩本、尼⼩本、弗洛伊德⼩本、还有推荐的奥勒留等等这种程度的,帕斯卡的沉思录,罗素的普及读物):适当,培养兴趣。
略论叔本华和尼采的不同

略论叔本华和尼采的不同叔本华是现代西方哲学意志主义的开创者。
他主要围绕生存意志构建了自己庞大的理论体系。
虽然叔本华开创了意志主义的哲学流派, 但是他的意志主义带有太多传统哲学的烙印, 所以在他的理论中并没有始终坚持意志主义原则, 这一点受到他的继承者尼采的批评。
尼采主要围绕着他的权力意志#重新诠释了意志主义, 使意志主义更加完备。
本文就试图简略论述一下叔本华学说和尼采学说的不同。
一、在本体论上, 世界二分法向世界一元论的发展在本体论上, 叔本华坚持了自柏拉图以来把世界分为现象和本质的两部分的传统思想。
他像康德一样, 将世界分为现象和自在之物两部分, 只不过他对自在之物的界定不同于康德, 他指出自在之物就是意志。
而尼采认为, 叔本华的这一本体论意志主义的性质不突出和彻底, 于是对之作了修改和补充。
其一, 尼采不像叔本华那样将世界分为现象和自在之物两部分, 而是将世界笼统地说为是意志及其变化形态。
他指出世界是一元的, 并称之为现象世界, 所指的是我们生活其中的客观世界。
在尼采的眼中, 这个世界既是现象又是本质。
作为本质, 并不是在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东西, 而是以多种方式、样式显示着自己的东西, 它同时也是这些方式、样式本身; 作为现象, 也不是表面的、易变的东西, 不是某种内在东西的外在表现, 它自身就是一切, 在它之外就没有任何东西了。
尼采把这个不区分现象和本质的一元世界说成是意志权力意志。
这样, 尼采就取消了传统哲学一贯坚持的现象本质之分。
叔本华主张, 同一的意志整个地出现在每一个别事物之中, 它由于在不同事物中显现的程度不同, 而成为千差万别的个别事物的意志。
而尼采却不这样认为, 他指出整体世界就是权力意志, 个别事物也是权力意志, 个别事物的权力意志是整体世界权力意志的一部分。
其二, 将叔本华的生存意志改造成为权力意志。
在叔本华的理论中, 他所认为的作为事物本质的意志的根本属性就是求生存, 人生惟一的目的就是求生存, 因而他的意志被称为生存意志。
浅析尼采的虚无主义思想

浅析尼采的虚无主义思想作者:闵孜怡来源:《速读·中旬》2021年第02期◆摘要:从叔本华的悲观虚无主义到尼采的强力意志,都是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尝试,在哲学史上举足轻重。
但虚无主义本身语义丰富,不断变化,尼采独特的语言风格更加剧准确理解其价值虚无主义的难度。
本文尝试对尼采的虚无主义进行梳理,并与部分其他类型的虚无主义进行区分,以期准确把握尼采的虚无主义思想。
一、从虚无主义到强力意志(一)价值虚无主义:从“上帝死了”开始1799年,费希特在致费希特的信中表达了对启蒙运动和理性思潮后果的担忧——崇高价值消弭,传统价值王国面临危机。
近代意义上的虚无主义首次出现在人们视野中。
1844年,施蒂纳将其表述为否定一切神灵的“无”,而后尼采表述成“上帝死了”,意味着最高价值(传统形而上学人为设置的赋予生存以终极根据、目的、意义的本体)丧失价值。
最高价值丧失价值便是虚无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以柏拉图—基督教哲学体系为起点。
基督教人为设置了终极实体——全知全能至善的上帝,以及终极价值的存在地——名为“天国”的彼岸世界,造成“超验域和经验域、来世和现世、神圣和世俗”的二元对立。
“终极实体和终极价值”通过基督教的教条、原罪和道德约束,否定人的现实生活和生命本身的价值。
随着笛卡尔的普遍怀疑原则、康德设定的“理性彼岸”、叔本华的意志论和虚无主义人生哲学,最高价值也逐步丧失价值,“上帝”丧失了对存在者和人的规定性的权力,存在者及其现实生活彻底丧失了价值和意义,虚无主义得到发展。
(二)积极的虚无主义:对叔本华的继承与批判叔本华认为,意志是世界和人的本质,表现为某种无法满足又无所不在的欲求,人生因此于空虚和痛苦之中摆动,只有否定意志、悬挂欲望才能彻底摆脱悲观和痛苦。
这种彻底的悲观主义,导向消极虚无主义的人生观,即任何行动都没有意义,不存在最高价值。
尼采批判继承了叔本华的意志说,其用酒神和日神的对立,指代生命与理性的对立。
酒神体现非理性的生命本能,日神则是对生命欲望的压抑和克制。
直觉主义

一、直觉主义与非理性思潮直觉主义(叔本华[1788-1860]、尼采[1844-1900]、柏格森[1859-1941]):哲学思潮无意识理论(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意识流(吴尔芙、乔伊斯、普鲁斯特):具体到艺术创作手法二、叔本华1、唯意志论:意志(will)是世界的本质,而所谓意志就是人的生存欲望。
而人的欲望根本无法真正得以满足,另外,欲望遮蔽了人对世界的真正认识,即对世界的直觉。
2、解脱之道:一是消灭肉体,或获得宗教上的涅槃;二就是进行哲学和艺术的直观,达到物我两忘。
3、直觉论:直觉就是直观的认识,就是“观审”,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体放弃自我,成为纯粹的主体;二是放弃客体的个别性,而使其成为纯形式,或“永恒的形式”。
用叔本华自己的话就是:“把对象不当作个别事物而当作柏拉图是理念的认识,亦当作事物全类的常住形式的认识;然后是把认识主体不当作个体而是当作认识的纯粹而无意志的主体之自意识”4、悲剧论:悲剧,展示宇宙和人生的本质。
三种类型,一,恶人从中作梗;二,命运使然;三,不同地位关系。
5、与亚里士多德、黑格尔悲剧论的区别叔本华:通过悲剧来否定意志,获得解脱。
亚里士多德:通过悲剧获得心灵的净化,回归平和中庸的状态。
黑格尔:对各方片面的否定,从而最终永恒正义获得胜利。
6、中西悲剧比较7、总结:王国维与叔本华:《红楼梦评论》鲁迅与叔本华:“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三、尼采1、上帝死了,重估一切价值(1)反基督教,反理性,反传统……(2)“重估”的标准是广义艺术,其实质是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反对伦理的人生态度和功利(科学)的人生态度。
基督教对生命作伦理评价,视生命本能为罪恶,其结果是造成普遍的罪恶感和自我压抑,审美的人生要求我们摆脱这种罪恶感,超于善恶之外,享受心灵的自由和生命的欢乐。
2、尼采与叔本华从叔本华出发,走向其反面,否定叔本华对意志世界的彻底否定,强调强力意志,高扬酒神精神。
3、“超人”与“强力意志”超人,是“人之上”或“超越人”之意。
余华中的存在

余华中的“存在”摘要:从叔本华、尼采到克尔凯郭尔;从海德格尔到胡塞尔再到雅尔贝尔斯……这时体现它的更具潜性的创举就是它主动地从哲学理辩与思辩的抽象高度上走下来进入文学这个同样庞大的世界:萨特建构了“存在主义”,再到加缪、贝克特的存在的荒诞,再到昆德拉的出发与归宿—存在……关键词:存在余华萨特存在主义加缪昆德拉荒诞,暴力,境遇,活着一、西方的“存在”“存在”一词是哲学中最本原最高最永恒的话题。
亚里士多德就曾用这一词来描述第一哲学(形而上学):“存在着一种作为存在的存在以及就其自身而依存于它们的东西的科学。
”这种本体性“存在”概念依附着形而上学盘踞统治着整个19世纪以前的西方哲学史。
19世纪开始,从叔本华、尼采就在着手全力颠覆并瓦解了形而上学庞大的建筑体系,然而一直依附于它存在的“存在”却没有随着这座大厦的倾覆而消亡,反而却被重新建构了一个新的更具潜性的框架结构——“权利与意志”、“本体性孤独”、“存在与时间”、“现象”、“存在自由”、“荒诞性”、“存在的被遗忘”……从叔本华、尼采到克尔凯郭尔;从海德格尔到胡塞尔再到雅尔贝尔斯……这时体现它的更具潜性的创举就是它主动地从哲学理辩与思辩的抽象高度上走下来进入文学这个同样庞大的世界:萨特建构了“存在主义”,再到加缪、贝克特的存在的荒诞,再到昆德拉的出发与归宿—存在……二、余华中的“存在”1,人是为着活着而活着“人是为着活着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是余华在《〈活着〉》序中说到的,其实作为序中的这句话就是在暗示着整部小说的内部所真实隐喻的主题。
一句似乎是对人的生活的本身的超然和置身局外的了悟,以平淡的语气叙述了出来。
其实这句话完全可以这样来说:人是为着存在而存在的,而不是为着存在以外的任何事物而存在。
活着和存在,两个陈述着人的一种状态的词,蕴涵着同样的冷漠与虚无,它既不是一种本体,也不是一种表象,追寻。
探索它的意义毫无价值,终究都只能是一种虚无,抑或一种存在的虚无。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范文

【导语】读书不但可以滋润读者的⼼灵,充实读者的精神世界,还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读者⾯对⽣活的状态,多读⼀些好的书籍吧,它会让你受益终⾝。
相信不久的以后你也会爱上读书!⽆忧考为您提供相关精彩!欢迎您的关注及阅读! 《悲剧的诞⽣》读后感范⽂⼀ 此时,记忆中,脑海⾥出现这样⼀个场景: ⼀个背着旅⾏包的旅者独⾃穿⾏在不知是什么地⽅的地⽅,前往不知是何处的何处,⾛过的路弯弯曲曲,歪歪斜斜,镜头中的他突然转变了⽅向,⾛向⼀条⽆⼈会在意的⼩道,这条⼩道满是蚊蝇与垃圾,腐烂刺⿐的味道就要刺穿⼈的⼼肺⼀般,然⽽他依旧沉醉在⾃⼰的梦中,幻想着⾃⼰是与世隔绝的世外⼈,他甚⾄以45度⾓对着阳光微笑,享受着美好的他开始了奔跑,⽽此时魔⿁在⼀边等待着⼀个结局——他坠⼊前⽅⽆底的深渊。
魔⿁在癫狂中庆祝着这个悲剧诞⽣的时刻,他也在⾼速坠落中呐喊出死亡的悲壮诗歌,他却在最后⼀刻说了⼀句:永恒的美来了。
这是在我苦苦冥思我应该怎样表述我对这本书的理解时,在脑海中忽然出现的⼀个场景,就是这个场景让我内⼼不再纠结,就是这个场景表达了我对这本书浅显的理解,或许下⾯我的阐释很笨拙,很混乱,但我只想⽤⼀种最通俗的语⾔表达对⾃⼰内⼼最真实的想法。
对⽂本的细节理解: ⼀、尼采的悲剧意识 在⽂中第三节的开始部分,尼采向我们提起了这样⼀个故事: 有⼀个古⽼的传说:国王弥达斯曾在森林⾥长久地追捕狄奥尼索斯的同伴——聪明的西勒尼,却没有捉到。
后来西勒尼终于落到他⼿上了,国王就问他:对于⼈来说,什么是最妙的东西呢?这个魔⿁僵在那⼉,默不知声;到最后,在国王的强迫下,他终于尖声⼤笑起来,道出了下⾯这番话:“可怜的*⿁,⽆常忧苦之⼦呵,你为何强迫我说些你不要听到的话呢?那的东西是你压根得不到的,那就是:不要⽣下来,不要存在,要成为虚⽆。
⽽对你来说次等美妙的事体便是——快快死掉。
在⽂中,其实尼采并没有直接说明,他真正想要提出的是:最悲惨的事情便是活着。
尼采的触⾓深深嵌⼊到古希腊的神话故事中,⽽且有很多观点也是从古希腊神话中找到根源,对这⼀问题的认识,也奠定了尼采的悲剧根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红楼梦》的精神究竟是什么?王国维认为, 《红楼梦》的精神究竟是什么?王国维认为,主要 是这部著作描写了人生的苦痛及解脱之道。 是这部著作描写了人生的苦痛及解脱之道。人生 的苦痛是多方面的, 的苦痛是多方面的,尤其是男女之间的情爱所酿 成的悲剧,更具有无限的永久的意义。 成的悲剧,更具有无限的永久的意义。如果与饮 食之欲相比,男女之欲表现得更加强烈, 食之欲相比,男女之欲表现得更加强烈,因而不 陷入则已,一旦迷眩缠陷于其中,便不容易解脱。 陷入则已,一旦迷眩缠陷于其中,便不容易解脱。 红楼梦》之可贵,在于不仅写出了生活的苦痛, 《红楼梦》之可贵,在于不仅写出了生活的苦痛, 而且指出了解脱的途径,即作者是“以生活为炉, 而且指出了解脱的途径,即作者是“以生活为炉, 苦痛为炭,而铸其解脱之鼎” 苦痛为炭,而铸其解脱之鼎”。
悲剧的实质
尼采在他提出的悲剧精神中认为, 尼采在他提出的悲剧精神中认为, 悲剧的实质并不像叔本华所说, 悲剧的实质并不像叔本华所说,来 源于生命的有限与欲望的无限, 源于生命的有限与欲望的无限,而 是根植于人性之中的两种精神—— 是根植于人性之中的两种精神—— 狄奥尼索斯精神与阿波罗精神的对 立与冲突。 立与冲突。
唯意志主义与反理性主义
19世纪,当德国古典哲学到达颠峰之际, 19世纪,当德国古典哲学到达颠峰之际, 世纪 当黑格尔(Hegel) (Hegel)将他的理性主义哲学称作 当黑格尔(Hegel)将他的理性主义哲学称作 是绝对真理之时, 是绝对真理之时,一股强劲的反叛思潮在 德国开始涌动,这就是唯意志主义。 德国开始涌动,这就是唯意志主义。其主 要的代表人物是叔本华( Schopenhaur)与尼 要的代表人物是叔本华( Schopenhaur)与尼 Nietzsche)。 唯意志主义从一开始, 采 Nietzsche)。 唯意志主义从一开始,就 有着与西方理性主义传统唱反调, 有着与西方理性主义传统唱反调,反叛西 方文化理性传统的强烈意识 。
酒神冲动
由日神产生了造型艺术, 由日神产生了造型艺术,如:诗歌和雕塑, 诗歌和雕塑, 由酒神冲动产生了音乐艺术。 由酒神冲动产生了音乐艺术。人生处于痛 苦与悲惨的状态中, 苦与悲惨的状态中,日神艺术将这种状态 遮掩起,使其呈现出美的外观, 遮掩起,使其呈现出美的外观,使人能活 得下去,希腊神话就是这样产生的。 得下去,希腊神话就是这样产生的。酒神 冲动则把人生悲惨的现实真实地揭示出来, 冲动则把人生悲惨的现实真实地揭示出来, 揭示出日神艺术的根基, 揭示出日神艺术的根基,使个体在痛苦与 消亡中回归世界的本体。 消亡中回归世界的本体。
意志: 意志:康德到叔本华的延续
• 在康德看来,好人和坏人的差别是 在康德看来, 物自体世界里的差别, 物自体世界里的差别,也是关于意 欲的差别。可见,在康德看来, 欲的差别。可见,在康德看来,意 欲必定不属于现象界而属于实在界。 欲必定不属于现象界而属于实在界。 和某个意欲对应的现象是身体的某 种运动; 种运动;这就是据叔本华讲身体为 现象、意志为其实在的理由。 现象、意志为其实在的理由。
意志统统是邪恶的
我们也许料想叔本华要把他的意志和神 宇宙意志)说成是一个, (宇宙意志)说成是一个,是要倡导一种 和斯宾诺莎式的泛神论即: 和斯宾诺莎式的泛神论即:所谓德性就在 于依从神的意志。 于依从神的意志。但他却走向悲观主义导 向另:宇宙意志是邪恶的; 向另:宇宙意志是邪恶的;意志统统是邪 恶的,是 一切生命必不可少的,而且知识每有增长, 一切生命必不可少的,而且知识每有增长, 苦难也随之加深。 苦难也随之加深。意志并没有一个假如达 到了便会带来满足的固定目的。 到了便会带来满足的固定目的。
从印度哲学中寻找解脱
人和人的区别是现象界的一部分, 人和人的区别是现象界的一部分,按真相 来看世界,这区别就消失了。对善人讲, 来看世界,这区别就消失了。对善人讲, 摩耶” 幻影)的面纱已经成了透明的; “摩耶”(幻影)的面纱已经成了透明的; 善人明白万物都是一个, 善人明白万物都是一个,他自身和旁人的 区别不过是表面上的区别。 善人, 区别不过是表面上的区别。 善人,对全体 的认识宁息了一切意欲; 的认识宁息了一切意欲;他的意志离开生 否定他自己的本性。 命,否定他自己的本性。 苦难的起因是意 志强烈;越少运用意志,就越少受苦。 志强烈;越少运用意志,就越少受苦。
审美:暂时的解脱
叔本华认为艺术品具有一种超时间的本质, 叔本华认为艺术品具有一种超时间的本质, 更接近意志本身。对美的观照, 更接近意志本身。对美的观照,达到暂时 的否定意志,暂时的忘我。所谓美的观照, 的否定意志,暂时的忘我。所谓美的观照, 就是消除物我之间的差别,物我合而为一, 就是消除物我之间的差别,物我合而为一, 以达到忘我境界。 以达到忘我境界。但这种美都只能使人们 从意志那里得到暂时的解脱, 从意志那里得到暂时的解脱,因为这种对 美的诉求只能使人陷入意志本身的陷阱中 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去,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我的意志和全宇宙的意志
我的意志和全宇宙的意志是一回 事;我的分立性是由我主观方面的 空间时间知觉器官生出的一个错觉。 空间时间知觉器官生出的一个错觉。 实在者乃是一个庞大的意志, 实在者乃是一个庞大的意志,出现 在全部自然历程中, 在全部自然历程中,有生命的和无 生命的自然历程都一样。 生命的自然历程都一样。
《悲剧的诞生》:日神和酒神
贯穿于本书的两个基本概念是日神 和酒神。日神阿波罗是光明之神, 和酒神。日神阿波罗是光明之神, 在其光辉中,万物显示出美的外观; 在其光辉中,万物显示出美的外观; 酒神则象征情欲的放纵, 酒神则象征情欲的放纵,是一种痛 苦与狂欢交织着的癫狂状态。 苦与狂欢交织着的癫狂状态。尼采 以日神和酒神象征说明古希腊艺术 的起源和发展,及人生的意义。 的起源和发展,及人生的意义。
权力意志 把权力意志作为世界之本体, 把权力意志作为世界之本体, 并赋予其超越性特点。 并赋予其超越性特点。把人的 本质看成是未定型的、 本质看成是未定型的、未完成 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的,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表 明了其自由观的现代意义。 明了其自由观的现代意义。
权力意志的主要内容
1.人没有任何超验的本质,上帝不必说, 1.人没有任何超验的本质,上帝不必说,社会的 人没有任何超验的本质 影响、祖先的遗传,乃至个人的经历, 影响、祖先的遗传,乃至个人的经历,都不能把 一成不变的“人的特性”给予人。 一成不变的“人的特性”给予人。因而人在任何 时候都可以重新创造自己的本质 2.人没有任何超验的目的,由人自己来确立目的 2.人没有任何超验的目的, 人没有任何超验的目的 人没有任何超验的罪恶及赎罪的责任, 3. 人没有任何超验的罪恶及赎罪的责任,宇宙的 生成变化超于善恶之外,而人同样如此, 生成变化超于善恶之外,而人同样如此,其头顶 上并无一个“绝对命令”或至高无上的道德准则, 上并无一个“绝对命令”或至高无上的道德准则, 其行为全由自己决定、自己衡量。 其行为全由自己决定、自己衡量。
尼采人生哲学的出发点— 尼采人生哲学的出发点—悲观主义
尼采从叔本华那里继承了意志是世界的本 质的观点, 质的观点,但他却把叔本华对生命意志的 否定改造成为对生命意志的肯定— 否定改造成为对生命意志的肯定—他歌颂 了人的原始的生命意志。 了人的原始的生命意志。认为它是一种永 恒的力量, 恒的力量,个体生命的毁灭总是伴随着生 命整体的再生,生命之泉源源不断, 命整体的再生,生命之泉源源不断,人生 虽然永远根植于痛苦之中, 虽然永远根植于痛苦之中,但却是有价值 的。意识到人生的痛苦并不能否定人生的 意义和生命的存在,而应肯定生命, 意义和生命的存在,而应肯定生命,享受 人生,在痛苦中求欢乐,在死亡中求生存。 人生,在痛苦中求欢乐,在死亡中求生存。
从叔本华到尼采
叔本华哲学的来源
他承认他的哲学有三个来源,即康德、 他承认他的哲学有三个来源,即康德、柏 拉图和优婆尼沙昙( 奥义书》)。但他 拉图和优婆尼沙昙(《奥义书》)。但他 得之于柏拉图的东西并不如他所想的那么 多 。叔本华在汉堡受到了浪漫主义者们提 诺瓦利斯及霍夫曼的影响, 克、诺瓦利斯及霍夫曼的影响,学会了赞 赏希腊、认为希伯来成分不好。 赏希腊、认为希伯来成分不好。弗利德里 希·施雷格尔使他对印度哲学的景仰更加坚 施雷格尔使他对印度哲学的景仰更加坚 他在1809年入格廷根大学, 1809年入格廷根大学 定。他在1809年入格廷根大学,学会仰慕 康德。 康德。
实践方面上的禁欲的神秘主义
实践方面, 实践方面,叔本华同禁欲的神秘主义达到 完全一致。他讲,佛教是最高的宗教; 完全一致。他讲,佛教是最高的宗教;而 善人会实行完全守贞、自愿清贫、 善人会实行完全守贞、自愿清贫、斋戒和 苦行。在所有事情上, 苦行。在所有事情上,他会一心克制他的 个人意志。但是善人做这事, 个人意志。但是善人做这事,并不像西方 的神秘主义者那样为了达到与神谐和; 的神秘主义者那样为了达到与神谐和;并 追求这种积极的善。 不是 追求这种积极的善。所追求的善彻头 彻尾是消极的。 彻尾是消极的
叔本华与康德哲学
康德曾经主张, 康德曾经主张,研究道德律能把我们 带到现象的背后, 带到现象的背后,给予我们感官知觉 所不能给予的知识; 所不能给予的知识;他主张道德律根 本是关乎意志的。 本是关乎意志的。叔本华的体系是康 德体系的一个改制品, 德体系的一个改制品,但和取消了物 自体的费希特或黑格尔所强调的不同。 自体的费希特或黑格尔所强调的不同。 叔本华保留下来物自体, 叔本华保留下来物自体,把它和意志 等同。 等同。
“超人”说的提出 超人”
尼采认为“超人” 尼采认为“超人”是人的最高自由的 表现,因此他提出“超人” 表现,因此他提出“超人”说,为人 类的生存和发展设立了一个新的目标、 类的生存和发展设立了一个新的目标、 新的意义和新的理想。以往,人们把 新的意义和新的理想。以往, 进入天国视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进入天国视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上 帝死了” 价值世界出现了空白, 帝死了”,价值世界出现了空白,尼 采便找出了一个理想化的人格形象— 采便找出了一个理想化的人格形象— 超人”来填补, 代上帝的位置。 —“超人”来填补,取 代上帝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