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可地尔联合比索洛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5例疗效观察

合集下载

尼可地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

尼可地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

尼可地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
周书晴
【期刊名称】《当代医学》
【年(卷),期】2012(018)010
【摘要】目的临床观察尼可地尔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对符合入选条件的118例患者口服尼可地尔5 mg,3次/d.服药前及服药后2周,记录治疗时患者每日心绞痛发作次数、发作强度、持续时间、硝酸甘油用量,以此来评价尼可地尔的有效性.结果对于钙拮抗剂及ISDN控制不佳的患者,加用尼可地尔可以显著减少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同时能够改善长期预后,对合并的心律失常也有效.结论尼可地尔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安全性及耐受性更高,不良反应少.
【总页数】1页(P134)
【作者】周书晴
【作者单位】724400,宁强县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尼可地尔与地尔硫卓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再发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分析 [J], 马永娜;张君实
2.尼可地尔联合比索洛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 [J], 陈跃武;李天发;云美玲
3.尼可地尔联合比索洛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5例疗效观察 [J], 杨晋孝
4.尼可地尔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J],
李丽萍;陈丹丹;陈云强;欧阳洁淼
5.尼可地尔联合单硝酸异山梨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 [J], 李建平;李阳华;栗洋;吴立昊;刘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尼可地尔联合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观察

尼可地尔联合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观察

尼可地尔联合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观察心绞痛是临床较常见的一种心脏疾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中血流急剧下降或心肌耗氧的供需失衡,致使冠脉发生短暂局部供血障碍引起。

不稳定性心绞痛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心绞痛类型,因患者常伴糖尿病、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等疾病,且冠状动脉多个分支血管均可出现复杂病变,因此可能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偏多,以及心绞痛的持续时间较长,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患者的死亡。

因此,控制心绞痛的发作,改善心绞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成为了现在临床治疗中的重点。

一种治疗心绞痛新型药物尼克地尔,可明显激活相关的鸟苷酸环化酶,促使ATP-依赖性钾通道开放,使血管充分扩张。

根据尼可地尔的作用机制,本研究旨在观察给予尼可地尔联合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

标签:尼可地尔;硝酸异山梨酯;不稳定性心绞痛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就诊于内蒙古包钢医院心血管内科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

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61~85岁,平均(73.5±5.6)岁;体质量指数(26.5±7.1)kg/m2。

观察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62~86(74.1±5.5)岁;体质量指数(26.5±7.1)kg/m2。

排除标准:肝或肾功能不全患者;严重心衰患者;口服硝酸脂类药物过敏患者;严重感染或是已患恶性肿瘤的患者。

两组患者的一般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入院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患者都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口服替格瑞洛、阿托伐他汀钙、拜阿司匹林、琥珀酸美托洛尔及皮下注射依诺肝素等。

对照组在上述治疗的前提下,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山德士(中国)制药,国药准字H10980015),60 mg/次,1次/d,服药时间可以根据患者情况自行调整。

尼可地尔治疗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效果观察

尼可地尔治疗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效果观察

绞痛药物, 对 改 善 患 者心 肌 损 伤 及 冠 状 0 . 9 %氯 化 钠 注 射 液 中进 行 静 脉 滴 注 , 先 计 学分 析 , 计 量 资料 采 用均 数土 标准 差 表 动脉 微 循环 障碍 具有 重要 的调控 作用 。 以2 0 进行滴注, 随后增加至 5 0 p g / m i n , 示, 组 问 比较 采 用 t 检验, P< 0 . 0 5为 差
笔 者 给 予 心 绞痛 患 者尼 可 地 尔 治 疗 , 疗 并根 据 患者 病 情 适 当 增 加 注射 剂量 。 观 异 有 统 计 学 意义 。
级 为 4分 , 壁室运动异常根据轻、 中、 重
目前 关于 不 稳定 心 绞 痛发 病 机 制 尚不 明 义 ( P> 0 . 0 5 ) , 具有 可 比性 。 确, 但 近年 研 究 指 出 , 血管 舒 张 功 能下 降 1 . 2 方 法 . 2 . 1 治疗 方 法 及冠状动脉血液循环功能受阻与心绞痛 1
床 上超 过 3 0 %的 患者 于 发 病后 3 个 月 内 为 6个 月 至 8 年, 平均 ( 3 . 9  ̄ 1 . 1 ) 年 。根 脏 多普 勒 彩 色 超 声 对 室 壁运 动情 况 、 左 可 出现 急性 心 肌 梗 死 , 因 此 预 防 患 者 急 据 随机 数字 表将 患者分 为尼可地 尔组 心 室 射 血 分数 、 室 性 心律 失 常 、 心 力 衰竭 性心 肌 梗 死 、 缓解缺血缺氧对预防不 良 ( 观察组 , 4 3例 ) 和硝酸甘油组( 对照组, 情 况 进 行 计 分 。根据 心 功 能分 级 标 准 : I 心 血 管事 件 的发 生 具 有 重 要 的 作 用 。 4 2例 ) ,两 组 一般 资料 差异 无 统 计 学 意 级 为 1 分, I I 级 为 2分 , I I I 级 为 3分 , I V

尼可地尔联合比索洛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疗效观察

尼可地尔联合比索洛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疗效观察
Au g . C 2 01 6V o 1 . 4No . 2 4
8 0
Ch i n e s e a n d We s t e r n Me di c i n e
尼可地 尔联合 比索洛 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疗效观察
段 宏 宇 , 贾利 清
( 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心内科 ,内蒙古 包头
梨 酯 , 治疗 组 在 标 准抗 心绞 痛 基 础 上 给 予 尼 可 地 尔联 合 比 索 洛 尔 ,疗 程 均 为2 周 。结 果 治 疗 组 总 有 效率 达 9 0 . 0 %显著 高于对照 组的7 3 - 3 %,差 异有统计 学意 义 ( P<0 . 0 5 );治疗 组心 电图缺血改善情况优于对照 组, 差异 有统计学意 义 ( 尸<0 . 0 5 )。结 论 尼 可地 尔联 合比 索洛 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 心绞痛效果较好 ,对 心
为1 4 d 。
来 , 随 着 医 学 水 平 的提 高 , 临 床 不 断 研 制 出 新 的 心 绞 痛 治 疗药物 。
1 . 3 疗 效 判 定 标 准
( 1 ) 心 绞 痛 疗 效 , 显 效 : 治 疗 后 心 绞 痛 不 发 作 或 标 准 本 研究 通过对 比美托 洛尔 联合单 硝酸异 山梨 酯及 比索 不 发 作 ,且 疼 痛 消 失 ; 好 转 :治 疗 后 心 绞 痛 发 作 次 数 减 少 洛 尔 联 合 尼 可 地 尔 治 疗 急 性 心 肌 梗 死 后 心 绞 痛 疗 效 ,结 果
急 性 心肌 梗 死 ( AMI )后 2 ~3 O 天 内病 发 的 心 绞 痛 被 称 P <0 . 0 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为 急 性 心肌 梗 死 后 心 绞 痛 ,是 不 稳 定 型 心 绞 痛 范 畴 …。我 们 在 标 准 抗 心 绞 痛 治 疗 基 础 上 观 察 尼 可 地 尔 联 合 比 索 洛 尔 及

比索洛尔与尼可地尔联用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心绞痛的影响

比索洛尔与尼可地尔联用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心绞痛的影响

比索洛尔与尼可地尔联用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心绞痛的影响摘要:目的观察比索洛尔与尼可地尔联合用药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心绞痛症状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选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心绞痛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比索洛尔5 mg/d+尼可地尔5 mg,3次/日)和对照组(比索洛尔5 mg/d)。

两组患者pci术后常规给予基础治疗,观察术后14 d患者心绞痛缓解情况及3月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结果术后14 d治疗组患者心绞痛缓解和心电图表现均好于对照组(p0.05)。

1.2 研究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根据临床症状、心电图和心肌坏死生化标志物改变,诊断为稳定型心绞痛(sa)、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和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他汀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

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及pci治疗,部分stemi患者接受了溶栓治疗。

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比索洛尔5 mg/d+尼可地尔5 mg,每天3次;对照组仅给予比索洛尔5 mg/d,至术后14 d。

1.3 随访内容随访术后14 d心绞痛情况及术后3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

1.4 心绞痛疗效判定显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或心绞痛症状分级降低1级以上,休息时心电图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有效:心绞痛分级降低1级,休息时st段压低上升0.05 mv或倒置t波变浅>50%;无效:症状与心电图与治疗前基本相同。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1.5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2.1 两组临床资料(见表1)2.3 心电图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随访情况术后随访3月,两组均未发生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事件等。

比索洛尔与尼可地尔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观察

比索洛尔与尼可地尔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观察

比索洛尔与尼可地尔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观察目的探讨比索洛尔与尼可地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10月~2011年10月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

对照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给予比索洛尔。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尼可地尔。

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5%,观察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尼可地尔和比索洛尔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显著,用药安全,值得借鉴。

标签:不稳定型心绞痛;比索洛尔;尼可地尔;临床效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是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临床状态,病情容易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可导致猝死等不良后果。

不稳定型心绞痛病情不稳定,其危害远大于稳定性心绞痛。

有效的缓解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症,改善心肌缺血状况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重点。

本文观察比索洛尔与尼可地尔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09年10月~2011年10月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4例,上患者诊断均符合WHO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同时排除近期发生过心肌梗死患者、脑卒中患者、重大手术创伤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器质性心脏病患者、肾功能和肝功能严重障碍患者。

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最小为47岁,最大为72岁,平均(63.1±6.1)岁;对照组患者42例,男25例,女17例,年龄最小为48岁,最大为73岁,平均(64.5±5.7)岁。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拜阿司匹林每天100 mg,每天1次;给予氯吡格雷75 mg,每天1次;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每晚1次;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连续应用7 d。

比索洛尔与尼可地尔联用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比索洛尔与尼可地尔联用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9年第2期(中旬)作者简介:王彩云,1971年生,女,汉族,云南丘北人,本科学历,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心内科临床工作。

论著/冠心病比索洛尔与尼可地尔联用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王彩云(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人民医院,云南丘北663200)【摘要】目的研究冠心病介入患者实施比索洛尔与尼可地尔联合治疗的效果及价值。

方法选择70例于我院接受冠心病介入治疗后的心绞痛患者,纳入时间为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均35例。

其中参照组采用比索洛尔治疗,实验组行比索洛尔与尼可地尔联合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相关指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临床疗效。

结果两组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头痛头晕、血糖异常、口腔溃疡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8.57%、5.71%)无明显差异(P >0.05)。

实验组持续时长、治疗时间均短于参照组,与参照组比较,实验组心绞痛次数较少、血浆脑钠肽水平较低,实验组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心绞痛临床总有效率(94.29%)高于参照组(71.43%),两者差异明显(P <0.05)。

结论冠心病介入手术后心绞痛患者应用比索洛尔与尼可地尔联合治疗可降低其心绞痛发生率,提升冠心病介入手术患者预后效果,应予以临床推广。

【关键词】比索洛尔;尼可地尔;冠心病介入;心绞痛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是当前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方式之一,治疗后患者冠状动脉狭窄及闭塞症状得以显著改善[1]。

但是,手术治疗后患者因血运远端栓塞问题极易发生心绞痛问题,对患者术后恢复造成不利影响[2]。

鉴于此,本研究对冠心病介入手术心绞痛患者治疗方式予以研究,应用比索洛尔与尼可地尔联合治疗方式对改善患者心绞痛症状起到了重要作用。

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于我院接受冠心病介入治疗后的心绞痛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n =35)与参照组(n =35)。

比索洛尔联合尼可地尔治疗冠心病介入术后心绞痛的效果观察

比索洛尔联合尼可地尔治疗冠心病介入术后心绞痛的效果观察

比索洛尔联合尼可地尔治疗冠心病介入术后心绞痛的效果观察刘丽丽【摘要】目的:观察比索洛尔联合尼可地尔治疗冠心病介入术后心绞痛的效果.方法:选取90例冠心病介入术后心绞痛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和肝素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比索洛尔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尼可地尔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和左室射血分数)、心电图ST段抬高降低50%时间、治疗前后的心绞痛发作频率,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78%(44/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11%(3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电图ST段抬高降低50%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后的心绞痛发作频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比索洛尔联合尼可地尔治疗冠心病介入术后心绞痛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及心绞痛症状,且安全性高.【期刊名称】《中国民康医学》【年(卷),期】2019(031)001【总页数】3页(P24-26)【关键词】冠心病介入术;心绞痛;比索洛尔;尼可地尔【作者】刘丽丽【作者单位】沈阳市康平县人民医院,辽宁沈阳 110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4冠心病介入治疗可解决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但由于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期间会产生血栓脱离,引起远端栓塞和闭塞,因此,部分患者在冠心病介入术后会出现心绞痛[1]。

比索洛尔和尼可地尔均是临床治疗心绞痛的常用药物,但二者联用的相关研究较少[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临床研究 •185虑精神心理因素如抑郁焦虑等对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要改善患者精神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1] 杨敏,房殿春,李兆申,等.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内脏感觉过敏与P 物质表达的关系[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5,30(7): 603-606.[2] 雷俊梅,吴卫兰.应用匹维溴铵联合黛力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4):21-22.[3] 张志明,吴志金,黄启聪.不同剂量埃索美拉唑治疗非糜烂性反流病108例[J].中国药业,2012,21(5):81-82.不稳定性心绞痛,是介于劳累性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之间的临床表现。

主要包括初发心绞痛、恶化劳力性心绞痛、静息心绞痛伴心电图缺血改变和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

特征是心绞痛症状进行性增加,新发作的休息或夜间性心绞痛或出现心绞痛持续时间延长。

是在冠脉粥样硬化病变基础上,粥样斑块破裂、出血等导致血栓不完全阻塞冠脉所致,可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1]。

尼可地尔是钾离子通道阻断药。

本文观察尼可地尔联合比索洛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0例,上述患者诊断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非ST 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患者血压均<180/110mmHg 。

同时排除肝肾功能障碍患者、出血性疾病患者、对实验药物过敏或者有禁忌证患者。

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其中观察组45例,男24例,女21例,年龄最小为60岁,最大为81岁,平均年龄为(68.4±6.1)岁;对照组患者45例,男23例,女22例,年龄最小为59岁,最大为78岁,平均年龄为(67.1±5.2)岁。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拜阿司匹林片,每次75mg ,每天1次;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每次50mg ,每天1次;阿托伐他汀片每天20mg ,晚上服用。

对照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给予比索洛尔,每天2.5~10mg 。

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给予尼可地尔,每次5mg ,每天3次,口服。

两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

两组在治疗期间,记录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记录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心绞痛程度,记录缺血性ST 段心电图改变情况。

1.3 疗效判定标准根据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疼痛情况及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心电图中缺血性ST 段改变情况进行疗效评定。

疗效标准分为三个级别,显效、有效和无效。

患者治疗后心绞痛不在发作或者发作次尼可地尔联合比索洛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5例疗效观察杨晋孝(云南省公安边防总队医院,云南 昆明 650032)【摘要】目的 探讨尼可地尔与比索洛尔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两组患者均给予拜阿司匹林片,每次75mg ,每天1次;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每次50mg ,每天1次;阿托伐他汀片每天20mg ,晚上服用。

对照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给予比索洛尔,每天2.5~10mg 。

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给予尼可地尔,每次5mg ,每天3次,口服。

两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

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7.8%,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796,P =0.000<0.01)。

结论 尼可地尔联合比索洛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尼可地尔;比索洛尔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2)22-0185-02数较治疗前减少80%以上,心电图缺血性ST 段恢复到正常水平或者有显著改善,为显效;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和心绞痛每次发作持续时间较治疗前减少50%~80%,心电图缺血性ST 段减少0.1mV 以上,为有效;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均没有显著改变,心电图缺血性ST 也没有改善,为无效。

统计分析时将显效及有效记为总有效,计算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 <0.05,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由表1可见,观察组治疗后显效28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7.8%,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差异显著(χ2=43.796,P =0.000<0.01)。

表1 两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组别n 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对照组452871077.8观察组45376295.6合计9065131286.7注:χ2=43.796,P =0.0003 讨 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急性心肌梗死和稳定性心绞痛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很容易发展为心肌梗死。

不稳定型心绞痛症状发作持续时间较长,严重影响到患者生存质量。

不稳定型心绞痛常为急性心肌梗死的前驱表现,一年内AMI 发生率可达12%~13%,病死率达3%~18%。

目前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药物主要有β受体阻断剂、硝酸酯类、钙拮抗剂,同时还应用他汀类等[2]。

尼可地尔是属于钾离子通道开放剂,其化学结构属于硝酸盐类,其临床作用于硝酸酯类药物相似,但有不同于硝酸酯类。

尼可地尔能够使钾离子从细胞内的流出量增多,引起细胞膜超极化,使动作电位时间缩短,从而有利于抑制钙离子流入,导致细胞内钙离子浓度降186• 临床研究 •低,引起血管舒张,使冠脉内血流量增加,故尼可地尔不但能够减轻心脏前负荷,同时也降低了心脏的后负荷,具有双重效果。

研究表明,β受体阻断药能够减慢心率,降低患者血压,减少心肌耗氧量,缓解患者心绞痛临床症状,降低心肌梗死发生,患者病死率降低[3,4]。

比索洛尔属于β受体阻断剂,能够选择性的作用于β1受体,不但能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同时能够有效的降低心肌耗氧量,利用心肌有效血流增加,起到改善心脏功能作用。

尼可地尔与比索洛尔联合应用时,尼可地尔能够有效提高心肌细胞对缺血的预适应及耐受性,而比索洛尔能够降低心肌耗氧量及增加冠脉血流量,二者联合相互补充,作用协同。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应用尼可地尔联合比索洛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其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说明尼可地尔联合比索洛尔能够显著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心血管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6): 409-421.[2] 郭为民.抗凝药物在心绞痛心肌梗塞中应用进展[J].实用内科杂志,2009,21(1):51.[3] 陈艳丽,李爱国.尼可地尔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4):73-74.[4] 王玮.尼可地尔与硝酸甘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2):59-59.院前急救是在现场和到医院之前实施的就地抢救、监护和运送,主要包括现场和运输途中的急救两部分,属于急诊医学的首要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1]。

急性呼吸衰竭是院前急救的常见急危重症,如不能进行有效的救治,常可导致死亡。

本为对82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实施院前急救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4月至2012年3月进行院前急救的82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均存在至少一种下列情况:①自主呼吸消失;②8次/分<呼吸频率<35次/分,并伴有发绀和呼吸困难;③血氧饱和度<85%。

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1例,男24例,女17例,平均年龄(41.84±11.74)岁;对照组41例,男27例,女14例,平均年龄(42.06±11.27)岁,其中外伤1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组成、年龄和病因等方面差异不明显,具有可比性(P <0.05)。

1.2 处理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仰头举颌法开放气道,将口腔、鼻腔和呼吸道内的异物清除干净,并给予气囊面罩或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持续心电监护,若需要可进行心脏按压以及电击除颤,并给予阿托品、肾上腺素、多巴胺和利多卡因等进行对症处理。

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纳洛酮滴注,起始剂量为0.8mg ,维持剂量为0.01mg/min ,间隔时间为15~30min ,最大剂量不超过24mg 。

对照组予尼可刹米1.125g 和洛贝林9mg 溶入250ml5%葡萄糖溶液静滴,间隔时间为15~30min 。

治疗前和治疗3h 后经桡动脉采血1mL 进行血气分析,比较疗效。

1.3 评价标准治疗3h 后,患者由意识障碍转为清醒,气喘和咳痰等症状明显缓解为显效;治疗3h 后,患者由意识障碍转为清醒,气喘和咳痰症状改善不院前急救对急性呼吸衰竭转运中的运用研究彭子旋(广西桂林市博爱医院急诊科,广西 桂林 541001)【摘要】目的 院前急救用药对急性呼吸衰竭转运中的运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08年4月至2012年3月进行院前急救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纳洛酮治疗,对照组给予尼可刹米和洛贝林治疗,比较疗效。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8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

结论 在急性呼吸衰竭院前急救转运过程中使用纳洛酮,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呼吸状况,改善肺功能,提高处理疗效。

【关键词】院前急救;急性呼吸衰竭;纳洛酮中图分类号:R459.7;R56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2)22-0186-02明显为有效;不符合以上评价标准为无效。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 检验和χ2检验,检验水准设定为0.05,当P <0.05时差异显著。

2 结 果观察组总有效例数为36例,总有效率为87.80%;对照组总有效例数为27例,总有效率为65.8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0.05),见表1。

表1 两组处理疗效比较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观察组4114225*对照组4191814注:两组比较*P <0.053 讨 论急性呼吸衰竭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肺功能损伤,在短时间对内气体交换功能产生严重影响,导致缺氧发生,有时可伴二氧化碳潴留,临床上常表现为呼吸窘迫和低氧血症[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