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武陟县阳城一中高中地理 第4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以山岳为例,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阻碍。
2.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熟悉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点。
3. 培育学生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育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把讲义上学到的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
二、知识结构:三、内容分析1.对“褶皱和断层”的形成内容的处置。
褶皱和断层都是由于地壳运动而形成的,而地壳运动关于学生来讲是超级陌生和抽象的,学生难以明白得板块的运动情形和褶皱和断层的形成进程,最好是借助多媒体把褶皱和断层形成的进程用动画演示出来,同时要提出观看的要求:①岩层受什么力的作用?②岩层发生了什么转变?③岩层最终的形态是什么?如此,学生就能够够较好地明白得褶皱和断层的形成进程,并能总结出二者的特点,并把二者作对照,为以后在实际当中区分褶皱山和断块山打下基础。
2.对“背斜与向斜”的内容处置。
背斜与向斜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要求学生能依照二者的特点来区分二者,而特点的教学要落实到图上,培育学生读图的能力;建议背斜与向斜的特点让学生分组讨论得出,老师最好以图表的形式作总结,其中重点是让学生把握如何去判定岩层的新老的方式。
3.对“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内容处置。
背斜向上拱起发育成山岭,向斜向下弯曲发育成谷地,学生比较好明白得;而背斜发育成山岭,向斜发育成故地,学生较难明白得。
建议做一个模拟小实验:让学生带一块条形的橡皮擦,挤压橡皮擦做出背斜与向斜的形态,并别离观看橡皮擦被做成背斜与向斜时弯曲部份表面有何转变,并试探:该转变对地貌形成有何阻碍?通过该实验让学生更好地明白得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变得破碎易被侵蚀成为谷地,而向斜轴部因受挤压力作用变得牢固不易受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老师据此总结:只受内力作用的情形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受内外力一起作用下,北斜成谷,向斜成山。
四、教学反思依照新课标准的要求,《山岳的形成》这一节课是作为分析熟悉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阻碍的一个案例,目的是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明白到内力作用是如何改变地表形态的,及其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阻碍。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第一章:山岳概述教学目标:1. 理解山岳的定义和分类;2. 掌握山岳的形成原因和过程;3. 了解山岳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
教学重点:山岳的定义和分类,山岳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教学难点:山岳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的理解。
教学准备:教材、图片、地图、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引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山岳,他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什么。
2. 讲解:介绍山岳的定义和分类,解释山岳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3. 互动: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地图,分析山岳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
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山岳的重要性和保护山岳生态环境的意义。
第二章:地壳运动与山岳形成教学目标:1. 理解地壳运动的概念和类型;2. 掌握地壳运动对山岳形成的影响;3. 了解山岳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教学重点:地壳运动的概念和类型,山岳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教学难点:地壳运动对山岳形成的影响的理解。
教学准备:教材、图片、地图、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引入:引导学生思考地壳运动是什么,它与山岳形成有什么关系。
2. 讲解:介绍地壳运动的概念和类型,解释地壳运动对山岳形成的影响。
3. 互动: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地图,分析地壳运动对山岳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地壳运动在山岳形成中的关键作用。
第三章:岩浆活动与山岳形成教学目标:1. 理解岩浆活动的概念和类型;2. 掌握岩浆活动对山岳形成的影响;3. 了解山岳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教学重点:岩浆活动的概念和类型,山岳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教学难点:岩浆活动对山岳形成的影响的理解。
教学准备:教材、图片、地图、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引入:引导学生思考岩浆活动是什么,它与山岳形成有什么关系。
2. 讲解:介绍岩浆活动的概念和类型,解释岩浆活动对山岳形成的影响。
3. 互动: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地图,分析岩浆活动对山岳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岩浆活动在山岳形成中的关键作用。
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4章第2节《山岳的形成》教案

河南省武陟县阳城一中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4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案一、重点和考点(一)课程标准以山岳为例,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
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如青藏铁路、南昆铁路或本地的交通建设),认识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培养学、爱科学的兴趣,掌握分析、探究地理事物的科学方法。
关注国家或家乡重大的交通建设,树立运用所学知识报效祖国、建设家乡的志向。
(二)考试说明1、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2、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二、主干知识梳理(一)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1、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的两种基本形态是和。
2、从形态上看,背斜一般是,向斜一般是;从岩层新老关系来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两翼,向斜中心部分岩层,两翼部分。
3、背斜成谷的原因是,向斜成山的原因是。
4、,统称为褶皱山。
5、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之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
6、如果断层的位移以垂直运动为主,则其中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如我国的、等;相对上升的岩块形成,如我国的、、等。
7、由,统称为断块山地。
8、火山由和两部分组成。
没有破坏的火山口的形态是,有时会积水成;破坏了的火山口呈状态。
火山锥是由和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上部,下部。
(二)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1、在山岳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高,大。
因此人们通常优先建设_________ 较低、较小的,其次才是。
2、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主要分布在和。
3、在山岳地区交通线路迂回前进。
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要相应的和丘陵地区。
三、典型例题解析例一2007重庆卷下图为a城到d城之间的高速公路建设规划示意图。
规划设计走向有甲、乙两个方案,经过比较分析,最终选择按乙方案建设,线路总长58.5千米,建设费用31亿元,比甲方案的概算费用多5亿元,长度多7千米,根据图5及相关信息,回答上图中高速公路建设选择乙方案,其原因可能是①单位距离建设成本低②沿河谷走向自然障碍小③促进沿线地区城镇发展④保护重点风景名胜区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例二2007广东卷考虑自然因素的影响,如果建设同等级的高速公路,单位里程造价最低的地区是(填正确项字母)。
河南省武陟县阳城一中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4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一、重点和考点(一)课程标准1、以山岳为例,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
3、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4、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5、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如青藏铁路、南昆铁路或本地的交通建设),认识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6、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掌握分析、探究地理事物的科学方法。
7、关注国家或家乡重大的交通建设,树立运用所学知识报效祖国、建设家乡的志向。
(二)考试说明1、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2、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二、主干知识梳理(一)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1、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的两种基本形态是和。
2、从形态上看,背斜一般是,向斜一般是;从岩层新老关系来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两翼,向斜中心部分岩层,两翼部分。
3、背斜成谷的原因是,向斜成山的原因是。
4、,统称为褶皱山。
5、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之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
6、如果断层的位移以垂直运动为主,则其中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如我国的、等;相对上升的岩块形成,如我国的、、等。
7、由,统称为断块山地。
8、火山由和两部分组成。
没有破坏的火山口的形态是,有时会积水成;破坏了的火山口呈状态。
火山锥是由和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上部,下部。
(二)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1、在山岳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高,大。
因此人们通常优先建设_________ 较低、较小的,其次才是。
2、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主要分布在和。
3、在山岳地区交通线路迂回前进。
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要相应的和丘陵地区。
三、典型例题解析例一2007重庆卷下图为a城到d城之间的高速公路建设规划示意图。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课标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教案

第四章§2 山地的形成【设计思路】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是前面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实例运用,将身边的地理现象带入课堂,让学生明确地理是对生活有用的知识,所以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很大。
在教学过程当中,首先要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展示地理事物———不同的山地,引入学生对不同山地形成原因的渴求探索心理,将积极的学习兴趣带入课堂。
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采用自学指导法,读图分析法,讲练结合等形式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读图分析,了解褶皱和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和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了解研究背斜和向斜的实践意义。
2.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掌握火山的组成结构。
3.理解板块构造运动的理论知识,及其运用。
4.理解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理论练习实际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自制多媒体素材,演示褶皱,断层及火山所成地貌。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让学生通过列表比较和练习检测和巩固所学知识。
3. 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1.三种山地的形成和特征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分析与运用【教学难点】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理解“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
【教具准备】多媒体。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之教学设计

山地的形成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图、分析,动画演示,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
2.通过火山爆发的片段、景观图与示意图,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通过“探究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培养其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活动3”,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和生产、生活相联系。
【过程与方法】
1.自由组合形成学习共同体,进行信息的采集、分类、分析、提升等活动。
2.利用直观的图片、图像等进行演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山地地貌的成因与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课内、外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3.通过“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应和环境和谐统一。
重难点
1.重点:“山地的三种类型”,“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2.难点:“背斜、向斜”的判断
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3.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视频导入
活动2【讲授】褶皱山
活动3【活动】海绵实验
活动4【活动】探究活动
活动5【讲授】褶皱山板块运动
活动6【讲授】断块山
活动7【练习】小结、知识巩固。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单元2《山岳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3.强调山岳地形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有关山岳形成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提醒学生做好课后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
3.鼓励学生开展课外调查,如调查当地的地质构造、地貌特征等,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2.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
3.引导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对山岳地形进行观察和分析,培养他们地理观察和地理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让他们明白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引导学生认识山岳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高他们对地理环境的敏感度,培养他们的地理审美情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著名的山岳景观,如黄山、泰山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山岳的壮丽景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山岳是如何形成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山岳的形成原因,为新课的讲授做好铺垫。
3.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如地表形态的塑造,让学生复习相关知识,为学习新课做好衔接。
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结合所学知识,讨论以下问题:
a.山岳的形成过程有哪些因素影响?
b.不同类型的山岳对地理环境有哪些影响?
c.山岳地形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启示?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四)总结归纳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山岳的形成原因、类型及地理意义。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山岳的形成原因和分类,掌握内外力作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对山岳地理意义的认识。
3. 培养学生地理探究精神,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山岳的形成原因2. 山岳的分类3. 内外力作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4. 山岳的地理意义5. 环保意识教育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山岳的形成原因、分类、内外力作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山岳形成过程的内外力作用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山岳的形成原因。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山岳的分类和地理意义。
3. 利用多媒体演示法,形象展示山岳形成过程,增强学生感官体验。
4. 开展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著名山岳风光图片,引起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 讲授新课:(1) 山岳的形成原因:讲解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沉积作用等形成山岳的原因。
(2) 山岳的分类:根据成因、形态等特点,介绍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喀斯特地貌等类型。
(3) 内外力作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分析内外力作用在山岳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
(4) 山岳的地理意义:讲解山岳对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某著名山岳的地理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山岳的作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山岳形成过程中内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山岳的地理意义。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思考改进措施。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学生能理解山岳的形成原因和分类。
学生能分析内外力作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
学生能阐述山岳的地理意义。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山岳形成原因、分类和地理意义的理解。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武陟县阳城一中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4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案
一、重点和考点
(一)课程标准
以山岳为例,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
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如青藏铁路、南昆铁路或本地的交通建设),认识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掌握分析、探究地理事物的科学方法。
关注国家或家乡重大的交通建设,树立运用所学知识报效祖国、建设家乡的志向。
(二)考试说明
1、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二、主干知识梳理
(一)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
1、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的两种基本形态是和。
2、从形态上看,背斜一般是,向斜一般是;从岩层新老关系来看,
背斜中心部分岩层,两翼,向斜中心部分
岩层,两翼部分。
3、背斜成谷的原因是,向斜成山的原因是。
4、,统称为褶皱山。
5、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之
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
6、如果断层的位移以垂直运动为主,则其中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如我国
的、等;相对上升的岩块形成,如我国
的、
、等。
7、由,统称为断块山地。
8、火山由和两部分组成。
没有破坏的火山口的形态是,
有时会积水成;破坏了的火山口呈
状态。
火山锥是由和
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上部,下部。
(二)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
1、在山岳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高,大。
因此人们通常优先建设
_________ 较低、较小的,其次才是。
2、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主要分布在和。
3、在山岳地区交通线路迂回前进。
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要相应的
和丘陵地区。
三、典型例题解析
例一2007重庆卷下图为a城到d城之间的高速公路建设规划示意图。
规划设计走向有甲、乙两个方案,经过比较分析,最终选择按乙方案建设,线路总长58.5千米,建设费用31亿元,比甲方案的概算费用多5亿元,长度多7千米,根据图5及相关信息,回答
上图中高速公路建设选择乙方案,其原因可能是
①单位距离建设成本低②沿河谷走向自然障碍小③促进沿线地区城镇发展④保护重点风景名胜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例二2007广东卷考虑自然因素的影响,如果建设同等级的高速公路,单位里程造价最低的地区是(填正确项字母)。
A.云贵高原 B.珠江三角洲 C.华北平原 D.山东丘陵
.良好的储油构造一般是例三 2007北京卷盆地 A. B.断层 C.向斜
背斜D.右图中地质构造形成并出露地天津卷例四2007 表的主要原因是岩层.受挤压,经风化A.受挤压,经侵蚀 B D.受张力,经搬运.受张力,经沉积C
.形成图中乡村聚落最基本的环境条件应该是9.土地可以耕牧.地质灾害少A B2
C.河湖密度大 D.旅游资源丰富
四、达标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所示是我国南方某一地区地质剖面。
读图回答1-3题。
1、乙处的地质构造是()
背斜 B、向斜 C、地堑 D、地垒
2、该地区地质演变过程可能是()
水平挤压—岩层下降—外力侵蚀
岩层下降—外力侵蚀—水平运动
水平挤压—岩层上升—外力侵蚀
D、岩层下降—水平运动—外力侵蚀
3、若在甲处修建铁路,施工中应注意的是()
火山喷发 B、断层下陷 C地下溶洞塌陷 D、地下冻土融化
读下图,据此回答4-7题。
4、下列不属于图示内容反映的是()
断层 B、褶皱 C、滑坡 D、岩层运动方向
5、图示构造形成的动力主要是()
张力 B挤压力 C、磨擦力 D、垂直挤压力
6、下列可能由图示作用形成的地貌是()
3
天山山系 B泰山 C、汾河谷地 D、东非裂谷
7、图示构造是由()
岩浆活动引起 B、地壳运动引起
C、地质作用引起
D、流水作用引起
下列地貌的形成,与火山活动有关的是()
喜马拉雅山 B、阿尔卑斯山
C、富士山
D、泰山
在野外考察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地势高峻的山岭一定是背斜
B、从中部向两翼岩层越来越老的一定是向斜
C 、背斜构造中一定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
D、地下水出露的地带总在断层线附近
10、下列地貌中属于断层一侧岩块相对下降的是()
华山 B、泰山 C、庐山 D、汾河谷地
11、台湾省修建的铁路是半环状的环岛铁路,没有直接联系东西部的横向铁路。
据图思考,这样选择线路主要是考虑了哪种因素对铁路建设的影响()
A、地形因素
B、河流因素
C、气候因素
D、矿产因素
12、在山岳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人们通常优先建设公路,其次才是铁路这是因为公路比铁路()
建设难度大 B、成本高 C、最大限制坡度大 D、工程量大
13、在以下不同的地形单元区中,修建同样技术标准的铁路,铁路线路的弯曲程度和相应总长度最大的是()
内蒙古高原 B、山东丘陵 C、四川盆地 D、华北平原
读图完成14-15题。
4
)14、图中所示的地貌类型属于(
、冲积扇平原三角洲平原 B 、河流沿岸冲积平原、山麓沙丘 D C
)、该地貌所在地区最易发生的地质灾害是( 15 、泥石流 D地震 B、水土流失 C、滑坡
(二)综合题
读下图回答问题。
系关新翼岩层的老构造的中心和两质构造是,该地质地)(1A处的。
;谷地形成的原因是是。
谷地形成的原因是,其形特征是;处的地质构造是(2)B。
C)处的地质构造是,谷地地形形成的原因是(3
读“某地的地质剖面图”,回答问题。
b ,c 1()地质构造名称:a ,
)这里的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的状况如何?(2)从工4处开凿?(a处还是选择b应该选择(3)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运动等方面加以考虑)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及地下水 c若在处修建一座水库,请分析其可行性。
五、能力提高
)、下面两图是相同比例尺的同一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和地质图,读图判断该地区属于(1
5
、向斜成谷 C向斜成山 D背斜成山 B、背斜成谷
“层”③当钻头位于①、②、右图为某地地层示意。
从P点向下钻井,20052、(年全国文综))
时,可能分别探测到(
B、水、石油、天然气天然气、水、石油 D、天然气、石油、水
C、石油、天然气、水
8年I卷)下图是某群岛附近海域的等深线图。
喀拉喀托火山于185320053、(年全国文综多人丧生。
这次火36000305米的海底猛烈喷发,引发的海啸导致澳大利亚26月日从水深米。
山喷发后,火山露出海面,其后又多次喷发。
现今该火山海拔813
城市名称A是)填空:喀拉喀托火山顶与图示最低处相对高度米。
图中(1
是,它是(国家)的首都。
)写出图示范围内板块界线的类型及板块的名称。
2( 3()简要说明喀拉喀托火山喷发的原因。
六、课后反思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