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中医儿科辨证施治方证(一)
中医对儿科疾病的辨证施治

中医对儿科疾病的辨证施治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儿科领域拥有广泛的应用和丰富的经验。
中医的辨证施治理论和方法,能够有效地治疗儿童常见病、多发病,提高对儿科疾病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介绍中医对儿科疾病的辨证施治原则和方法。
一、风寒病的辨证施治风寒病是儿童常见的外感病,表现为发热、寒战、流清涕、咳嗽等症状。
中医通常将其分为风寒袭表和风寒袭肺两种类型。
1. 风寒袭表风寒袭表型儿童多见于秋冬季节,表现为发热、寒战、恶寒、鼻塞、畏寒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辛散风寒的药物,如荆芥、薄荷等,同时可通过艾灸、穴位按摩等方法辅助治疗。
2. 风寒袭肺风寒袭肺型儿童多见于春季,表现为发热、咳嗽、喘息、咳痰黏稠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辛温解表祛风的药物,如防风、桂枝等,同时可通过按摩背俞穴、刮痧等方法辅助治疗。
二、湿热病的辨证施治湿热病是由湿邪侵袭引起的一类儿童疾病,表现为高热、口渴、消化不良等症状。
中医通常将其分为湿热郁肺和湿热下注两种类型。
1. 湿热郁肺湿热郁肺型儿童多见于夏季,表现为发热、咳嗽、痰黄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辛凉疏风、清热解毒的药物,如苦参、板蓝根等,同时可通过贴敷中药穴位贴膏等方法辅助治疗。
2. 湿热下注湿热下注型儿童多见于秋季,表现为高热、腹泻、便秘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清热利湿的药物,如黄连、石膏等,同时可通过足三里穴按摩、拔火罐等方法辅助治疗。
三、脾胃虚弱病的辨证施治脾胃虚弱是指儿童脾胃功能不良引起的一类疾病,表现为纳差、腹胀、便溏等症状。
中医通常将其分为脾虚湿阻和脾胃虚寒两种类型。
1. 脾虚湿阻脾虚湿阻型儿童多见于夏秋季,表现为纳差、腹胀、大便黏滞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健脾化湿的药物,如党参、陈皮等,同时可通过针灸足三里穴、埋豆等方法辅助治疗。
2. 脾胃虚寒脾胃虚寒型儿童多见于冬季,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大便稀溏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温中散寒的药物,如生姜、炙甘草等,同时可通过灸法温脾胃、保暖等方法辅助治疗。
中医儿科:小儿各个系统常见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汇总

中医儿科:小儿各个系统常见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汇总儿科学是中医执业医师所有临床科目中最容易拿分的科目,小编特意将各个系统疾病里,中医辨证论治部分的各证型首选代表方剂以及西医治疗上首选的治疗药物进行了汇总。
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新生儿黄疸的中医辨证论治:(1)湿热熏蒸证——治法:清热利湿退黄;方药:茵陈蒿汤加味。
(2)寒湿阻滞证——治法:温中化湿退黄;方药:茵陈理中汤加味。
(3)瘀积发黄证——治法:化瘀消积退黄;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新生儿硬肿症的中医辨证论治:新生儿硬肿症首先辨别虚与实。
阳虚者以益气温阳为主,寒实者以温经通络为主。
寒凝血滞证——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
阳气虚弱证——治法:益气温阳,通经活血;方药:参附汤加减。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辨证论治:(1)主证风寒感冒——治法:辛温解表;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
风热感冒——治法:辛凉解表;方药:银翘散加减。
暑邪感冒——治法:清暑解表;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
时邪感冒——治法:清热解毒;方药: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加减。
(2)兼证夹痰——治法:辛温解表,宣肺化痰;辛凉解表,清肺化痰;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风寒夹痰证加用三拗汤、二陈汤加减。
风热夹痰证加用桑菊饮加减。
夹滞——治法:解表兼以消食导滞;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保和丸加减。
夹惊——治法:解表兼以清热镇惊;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镇惊丸加减。
另服小儿回春丹或小儿金丹片。
二、小儿肺炎小儿肺炎的中医辨证论治:1.常证风寒闭肺证——治法:辛温宣肺,化痰止咳;方药:华盖散加减。
风热闭肺证——治法:辛凉宣肺,清热化痰;方药: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痰热闭肺证——治法:清热涤痰,开肺定喘;方药: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毒热闭肺证——治法:清热解毒,泻肺开闭;方药:黄连解毒汤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阴虚肺热证——治法:养阴清肺,润肺止咳;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中医儿科常见病证辨证要点

中医儿科常见病证辨证要点哎呀,家里有了小宝宝,做父母的真的是操碎了心啊!别看孩子们一天天的蹦蹦跳跳,娇嫩的小身板背后可是藏着不少小毛病的。
比如咳嗽、拉肚子、发热等等,往往让家长们焦头烂额,怎么办呢?这时,中医儿科就能派上大用场了!你看,中医讲究的是“辨证论治”,不同的病情有不同的治疗方法,所以光凭症状是不够的,得先搞清楚病因,看看是热的、寒的,还是湿的、虚的,弄明白了,才能对症下药。
这就像做菜,食材不同,调料不同,结果当然也大不相同了。
咳嗽这一块,哎呦喂,孩子一咳嗽,家长们立刻就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中医说,咳嗽并不是单纯的“嗓子发痒”那么简单。
咳嗽分好多种呢!有的是风寒引起的,有的则是风热作怪。
风寒咳嗽,孩子可能还伴随着鼻塞、发冷、咳嗽有痰、声音沉闷,就像是感冒了那样。
而风热咳嗽嘛,则表现为喉咙干痒,咳得厉害,痰黄而粘,舌头可能红,舌苔黄,这种情况下可不能乱用药,得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治!要是风寒引起的咳嗽,可能需要用一些温补的药物,驱寒解表;风热的咳嗽,则可能需要清热解毒的药,既要看症状,又得考虑孩子的体质,像这样的治疗就得“因人而异”了。
再说到发热,哎呀,发热是个常见的症状,很多家长一看到孩子发烧就吓得不轻。
其实呢,中医怎么看发热,是要根据孩子发烧的表现来辨别的。
发热可以分为外感和内伤,外感就像是咳嗽那样,外面风寒邪气入侵了,孩子的体质本来就弱一些,这时候就容易发烧;内伤则可能是脾胃不和,消化不好,或者是阴虚火旺,发热也不同。
中医特别讲究体质差异,如果孩子有脾虚的表现,发烧也就可能比较久;如果是阴虚,发烧时面色可能会显得有点苍白,出汗多。
这时候,家长们可别急着用退烧药,得先想办法清除体内的“邪气”,才能让孩子恢复得更好。
说到肠胃问题,孩子拉肚子也是个常见的头疼事。
其实啊,拉肚子有时候是因为天气热,孩子着凉了;有时候则是脾胃不和,消化不好,吃了不干净的东西。
中医说,脾胃不和的人,食物一进入肚子就容易“乱走”,那拉肚子的事儿也就跟着来了。
中医辨证施治在儿科的应用

中医辨证施治在儿科的应用中医辨证施治作为一种独特的中医治疗方法,已在儿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中医辨证施治注重根据患儿的体质、病情、年龄等特点,通过辨证施治,调理身体,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下面将从儿科疾病的具体案例出发,介绍中医辨证施治在儿科的应用。
一、感冒发热感冒是儿童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中医辨证施治在儿童感冒发热的应用中,首先需要判断感冒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
如果患儿有鼻塞、流涕、咳嗽等外感表现,中医辨证施治会选择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的方剂,如麻黄汤、银翘散等。
如果患儿属于寒凉体质,中医辨证施治会选择温里散寒的方剂,如葱姜茶等。
二、消化不良儿童消化不良常见症状包括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
中医辨证施治在儿童消化不良的应用中,会根据患儿的体质特点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
如果患儿属于脾虚体质,中医辨证施治会选择健脾益气的方剂,如六君子汤等。
如果患儿肠胃功能较差,中医辨证施治会选择健胃消积的方剂,如养胃汤等。
三、哮喘哮喘是一种以气喘、咳嗽等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呼吸道疾病。
中医辨证施治在儿童哮喘的应用中,会根据患儿的体质特点和病情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
如果患儿属于肺热体质,中医辨证施治会选择清热化痰的方剂,如贝母石膏汤等。
如果患儿属于肺虚体质,中医辨证施治会选择补肺益气、调理肺气的方剂,如养肺汤等。
四、疳积疳积是指由于脾胃功能不良,导致儿童体内湿热停滞,出现食欲不振、腹胀、大便稀溏等症状。
中医辨证施治在儿童疳积的应用中,会根据患儿的体质特点和病情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
如果患儿属于湿热蕴结体质,中医辨证施治会选择清热化湿的方剂,如升清汤等。
如果患儿属于脾虚湿滞体质,中医辨证施治会选择健脾祛湿的方剂,如四妙散等。
总结起来,中医辨证施治在儿科的应用非常广泛。
中医辨证施治通过对患儿的体质和病情进行综合分析,针对性地调理身体,能够有效治疗儿童常见的感冒发热、消化不良、哮喘、疳积等疾病。
相信随着中医辨证施治在儿科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将为儿童健康带来更多的福祉。
中医儿科五官科常见病的辨证论治

10
咽喉肿痛
咽喉肿痛
风热外袭证
咽部疼痛,逐渐加重,吞咽或咳嗽时疼痛加剧,咽部红肿,颌下有臖核;伴见发热恶风,头痛,咳嗽痰黄。舌质红,苔黄,脉浮数
疏风清热
消肿利咽
【方剂】疏风清热汤(荆芥,防风,牛蒡子,甘草,金银花,连翘,桑白皮,赤芍,桔梗,黄芩,天花粉,玄参,浙贝母)
【中成药】清咽利膈丸、金嗓开音丸、复方鱼腥草片
11
火毒上攻证
咽喉疼痛红肿,吞咽困难,咽喉如梗,咽部红肿明显,颌下有臖核、压痛,伴发热,口渴喜饮,头痛剧烈,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
泄热解毒
利咽消肿
【方剂】清咽利膈汤(玄参、升麻、桔梗(炒)、甘草(炒)、茯苓、黄连(炒)、黄芩(炒)、牛蒡子(炒,杵)、防风、芍药(炒)各等分)
【中成药】龙胆泻肝丸、通窍耳聋丸、泻青丸
15
肾精亏损证
耳鸣或耳聋久发,耳鸣如蝉,昼夜不息,安静时尤甚,听力逐渐下降,伴有腰膝酸软,头晕目眩,或虚烦失眠,夜尿频多。舌淡红,少苔,脉细弱
补肾填精
滋耳复聪
【方剂】耳聋左慈丸(磁石(煅)、熟地黄、山茱萸(制)、泽泻、茯苓、牡丹皮、山药、竹叶柴胡)
【中成药】耳聋左慈丸
16
脾胃虚弱证
耳鸣或耳聋日久,耳鸣声低,每遇疲劳加重,伴有倦怠乏力,头晕目眩,纳差便溏,或失眠健忘,面色无华。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或沉弱
健脾益气
聪耳通窍
【方剂】益气聪明汤(黄芪半两(30g),甘草半两(10g),芍药一钱(15g),黄柏(酒制,锉,炒黄)一钱(10g),人参半两(10g),升麻三钱(10g),葛根三钱(15g),蔓荆子一钱半(10g))
【中成药】健儿消食口服液、复方消食茶
中医儿科辨病专方(一)[原创]
![中医儿科辨病专方(一)[原创]](https://img.taocdn.com/s3/m/648c1643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85.png)
中医儿科辨病专方(一)[原创]体的组织细胞具有普遍增强保护作用,提高机体神经体液调节功能。
方中山药含有多巴胺及多种氨基酸,能提高蛋白质利用率,促进食欲,提高消化能力,有助于人体对营养的吸收,改善虚损体质,故用于佝偻病患儿有一定的疗效。
用量与用法:3~7岁3g,>7岁6g,每日3次,口服。
忌生冷辛辣等刺激食物。
【西医药治疗】1.一般治疗合理补充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肝、奶油、蛋黄、鱼子、菇类等;增加日照,适当进行户外活动。
2.维生素D治疗① 早期:口服维生素D2000IU~5000IU/d,1月后改服预防量400IU/d;② 极期:1万IU~2万IU/d,1月后改预防量;③ 突击疗法:吸收困难或有严重下呼吸道感染者可肌注给药,早期或轻症1次给予维生素D2 40万IU或D3 30万IU,1月后口服预防量;极期中度者给突击量2次,间隔2~4周;重症可于1月后肌注第3次,其后口服预防量至2岁。
3.钙剂补充维生素D治疗期间同服钙剂;有低钙抽搐者应先服钙剂3日。
4.后遗症治疗鸡胸可取俯卧位、俯卧撑及引体向上等锻炼。
参考文献1 胡淑德,等.佝偻病患儿中西药治疗对血清25(OH)D3 水平的对照观察.中医杂志,1993;34(5):295.2 王忆勤,等.朱瑞群儿科验方拾零,中医杂志,1995;36(5):273.3 尹永洗,等.滋阴补肾药对佝偻病钙磷代谢的影响。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7(7):423.4 张国思,等.中医药治疗小儿佝偻病临床研究.河北中医,1993;15(1):21.5 陈文利.中药治疗小儿佝偻病的临床观察.北京中医,1991;(4):17.6 杨志新,等.补骨液治疗小儿佝偻病的疗效观察.中医杂志,1998;39(6):353.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抽搦症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抽搦症又称婴儿手足抽搦症,多发生于婴儿期。
因维生素D缺乏以致血钙降低,神经肌肉兴奋增强,出现局部肌肉或全身抽搐等症状。
中医儿科证型主方速记歌诀

中医儿科证型主方速记歌诀一、引言中医儿科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儿科疾病注重辨证施治,其中证型主方是治疗儿童疾病中的重要方法。
为了便于医生记忆和运用,研究者总结了一些中医儿科证型主方速记歌诀,有助于医生在临床实践中迅速诊断和综合运用方剂。
二、常见的中医儿科证型主方速记歌诀1. 外感热病证型主方速记歌诀•证型:风热感冒•速记歌诀:葛根黄芩黄连汤•方剂成分:葛根、黄芩、黄连•证型:风寒感冒•速记歌诀:麻杏石甘汤•方剂成分:麻黄、杏仁、石膏、甘草•证型:温病里急后重•速记歌诀:银翘散•方剂成分:银花、连翘、知母2. 脾胃病证型主方速记歌诀•证型:脾胃虚弱、食积胀满•速记歌诀:半夏泻心汤•方剂成分:半夏、黄连、生姜、大枣、人参•证型:脾胃气虚、食欲不振、腹泻•速记歌诀:理中丸•方剂成分:白术、茯苓、半夏、人参、干姜、甘草•证型:脾胃湿热、腹泻、口渴•速记歌诀:升中益气汤•方剂成分:升麻、黄芩、人参、白术、陈皮、甘草3. 气血虚证型主方速记歌诀•证型:气虚体弱、乏力疲倦•速记歌诀:四物汤•方剂成分:当归、熟地、白芍、川芎•证型:气虚脾胃不和、食欲减退•速记歌诀:小建中汤•方剂成分:黄芪、人参、党参、白术、甘草•证型:血虚心悸失眠•速记歌诀:养心安神汤•方剂成分:黄芪、当归、大枣、远志、茯苓、甘草三、结语中医儿科证型主方速记歌诀是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宝贵工具,能够帮助医生迅速诊断和综合运用方剂。
然而,这些速记歌诀只是辅助工具,在具体应用时还需要结合具体病情和患儿的体质特点进行综合施治,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因此,医生在运用中医儿科证型主方速记歌诀时应该谨慎并严格遵循中医理论,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整。
小儿感冒中医辩证施治

小儿感冒中医辩证施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称感冒,四季皆可发生,以气候骤变及冬春季节发病率高。
小儿感冒多见挟痰、挟滞、挟惊等兼证。
【辨证论治】1.常证(1)风寒感冒证[证候] 发热轻,恶寒,无汗,头痛,鼻流清涕,喷嚏,咳嗽,口不渴,咽部不红肿,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指纹浮红。
[治法方药] 辛温解表。
荆防败毒散加减。
(2)风热感冒证[证候] 发热重,恶风,有汗或少汗,头痛,鼻塞,鼻流浊涕,喷嚏,咳嗽,痰稠色白或黄,咽红肿痛,口干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治法方药] 辛凉解表。
银翘散加减。
(3)暑邪感冒证[证候] 发热重,少汗或汗出热不解,头晕,头痛,鼻塞,身重困倦,胸闷泛恶,口渴心烦,食欲缺乏,或有呕吐、泄泻,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数或指纹紫滞。
[治法方药] 清暑解表。
新加香薷饮加减。
2.兼证(1)挟痰证[证候] 感冒兼见咳嗽较剧,痰多,喉间痰鸣,舌苔白腻。
[治法方药] 宣肺化痰。
三拗汤或黛蛤散加减。
(2)挟滞证[证候] 感冒兼腹胀,不思乳食,或呕吐,口秽酸腐,便溏酸臭,泻不消化物,舌苔厚腻,脉滑数。
[治法方药] 消食导滞。
保和丸。
(3)挟惊证[证候] 感冒兼睡中惊惕惊叫,面有惧色,甚至高热抽搐,咬牙肌紧,两眼窜视,舌尖红,脉弦数。
[治法方药] 安神定惊。
琥珀抱龙丸。
主要药物:琥珀、天南星、朱砂、茯苓、钩藤、蝉蜕、僵蚕等。
【经验方剂】1.感冒清热合剂l号[药物组成] 薄荷、荆芥穗、金银花、连翘、前胡、杏仁、生石膏、黄芩、竹叶、柴胡、生甘草、板蓝根。
[功效] 辛凉解表,清热解毒,止咳除烦。
[适应证]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用法用量] 每日一剂,分4次服。
2.清解一号[药物组成] 藿香9克,苏梗6 克,菊花9克,连翘9克,荆芥穗3克,生石膏9克。
[功效] 辛凉解表散热。
[适应证] 感冒初期。
[用法用量] 每日一剂,水煎分服。
3.太子健方[药物组成] 太子参6克,柴胡4.5克,黄芩6克,法半夏6克,桂枝3克,赤芍6克,蝉蜕6克,丹参6克,炙甘草3克,大枣12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荐】中医儿科辨证施治方证(一)
1、咳嗽:
外感:⑴风寒以散寒宣肺,金沸草散;⑵风热:疏风肃肺,桑菊饮。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内伤:⑴痰热以清肺化痰,清宁散;⑵痰湿以化痰燥湿,二陈汤;⑶阴虚燥咳以滋阴润燥,沙参麦冬汤;⑷肺虚久咳以健脾益气,六君子汤。
2、肺炎喘嗽:
常证:⑴风邪犯肺,①风寒闭肺以辛温开肺,三拗汤合葱豉汤或华盖散;②风热闭肺以辛凉宣肺、化痰定喘,(轻证)银翘散或(重证)麻杏石甘汤。
⑵痰热闭肺,以清热宣肺涤痰定喘,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⑶正虚邪恋:①阴虚肺热以养阴清热,沙参麦冬汤,②肺脾气虚以益气健脾,人参五味子汤。
辩证:⑴心阳虚衰以温补心阳、救逆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
⑵内陷厥阴以平肝息风、清心开窍,羚羊钩藤汤、牛黄清心丸。
3、哮喘:
发作期:⑴热哮以清肺化痰定喘,麻杏石甘汤、苏葶丸。
⑵寒哮以温肺化痰定喘,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
缓解期:⑴肺气虚弱以补肺固卫,玉屏风散。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⑵脾虚气弱以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⑶肾虚不纳以补肾固本,金匮肾气丸。
4、鹅口疮:
内治:⑴心脾积热以清泄积热,清热泻脾散;⑵虚火上浮以滋阴潜阳,引火归元,六味地黄丸加肉桂。
外治:黄连、甘草煎汤拭口再涂冰硼散。
5、口疮:
内治:⑴脾胃积热以清热心脾解毒、通腑泻火,凉膈散;⑵心火上炎以清心泄热,泻心导赤汤;⑶虚上浮以滋阴降火,六味地黄丸。
外治:搽锡类散、青黛散、冰硼散、凉心散等。
6、呕吐:
⑴伤食以和胃导滞,消乳丸;⑵胃热清热和胃,加味温胆汤;⑶胃寒以温中散寒,丁萸理中汤;⑷肝气犯胃以疏肝理气,解肝煎;⑸惊恐以镇惊止呕,定吐丸。
7、泄泻:
常证:⑴伤食以消食化积,保和丸;⑵风寒以疏风散寒,藿香正气散;⑶湿热以清热利湿,葛根黄芩黄连汤;⑷脾虚以健脾益气,参苓白术散;⑸脾肾阳虚以补脾温肾,附子理中汤。
变证:⑴伤阴以酸甘敛阴,连梅汤;⑵伤阳以温阳救逆,参附龙牡汤。
8、腹痛:
⑴腹部中寒以温中祛寒,养脏散;⑵乳食积滞以消食导滞,香沙平胃散;⑶脏腑虚冷以温中补虚,小建中汤合理中丸;⑷气滞血瘀,理气化瘀,少腹逐瘀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