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之寓言故事
《自相矛盾》原文及译文

《自相矛盾》原文及译文
《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
《韩非子·难一》寓言故事
原文
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
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
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
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
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注释
(1 )楚人:楚国人。
自相矛盾图片
(2)鬻(yù):出售。
(3)誉之:夸耀(他的)盾。
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4)吾:我。
(5)坚:坚硬。
自相矛盾的故事50字

自相矛盾的故事50字从前,楚国有一个人,他在街上卖矛和盾,他夸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盾牌它刺不破。
”大家半信半疑,没有人理他。
他见没有反应,就把矛收起来,拿出一块盾牌来,又说大话:“我的盾很坚固,没有什么武器能刺破它。
”这时候,有人质问他:“如果用你无坚不摧的矛,来刺你坚不可摧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个人听了这番话,觉得自己吹牛吹的太大了,只好满脸尴尬地走开了。
无坚不摧的矛,与坚不可摧的盾,不可以同在一个世上存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前后抵触。
1、言多必失,什么事不要过分夸大其词,实事求是,世上什何事物都是正反两面的,物极必反。
做任何事都要三思而后行,不要像他那样说话(做事)前后抵触,自圆其说。
2、任何事情都存有两面性,无法以自己的优势和别人的劣势比,这样一点意义也没,如果在辨认出别人的优势时,虚心学习,提升自己的劣势,这样的人才能够获得成功。
3、寓意是说话办事要说实话,办实事,不要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先说服不了自己。
今天我和好朋友一起念了自相矛盾这一则寓言。
他出自于《韩非子.容易一》。
原文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对般,物莫能够身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身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够应当也。
夫不容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容同世之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夸自己的东西要有限度,不要夸得无边无际,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一句名言叫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所以说话或做事要三思而后行。
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像那个卖矛又卖盾的楚国人那样说话前后相互抵触自相矛盾了。
所以,大家做事或言语一定要三思而后行,才不会出现自相矛盾这个错误。
自相矛盾领略到我们的救赎和意义1、做人不可以没数,千万不要胡吹。
2、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就是存有着矛盾,我们没必要非得之争个谁长谁短。
3、世上没有牢不可破的盾,也没有无坚不摧的矛1、如果自相矛盾,那它就是不可信的了。
自相矛盾寓言故事

自相矛盾寓言故事
从前有一只狐狸,它非常自负,总是自称是森林中最聪明的动物。
有一天,它遇到了一只猎人,猎人拿着一把利刃,准备捕捉一只兔子。
狐狸对猎人说,“你这样做太愚蠢了,你永远也捉不到兔子。
”猎人听了狐狸的话,不以为然,继续准备捕捉兔子。
不久,猎人果然捉到了一只兔子,狐狸感到非常惊讶,它对猎人说,“你是怎么做到的?我可是森林中最聪明的动物,我怎么会错了?”猎人笑着说,“其实,你也犯了和我一样的错误,你自以为是,却没有看到自己的矛盾之处。
”。
狐狸感到很困惑,猎人解释道,“你自称是最聪明的动物,却没有发现自己的矛盾之处。
你以为自己聪明,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自负和愚蠢。
这就是自相矛盾。
”。
狐狸听了猎人的话,恍然大悟。
它意识到自己的自负和愚蠢,决定要改正自己的错误。
从那以后,狐狸变得谦逊和谨慎,它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意见,也学会了虚心接受自己的不足之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相矛盾是一种愚蠢的表现。
只有谦虚谨
慎,才能不断进步。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认识自己的不足,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走上成功之路。
总之,自相矛盾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自负和愚蠢是一种自相矛盾的表现,只有谦虚谨慎,才能不断进步。
希望我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汲取教训,不断提高自己,走上成功之路。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有哪些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有哪些在古老的寓言故事中,自相矛盾的情节常常被用来揭示人们的矛盾心理和荒谬行为。
这些故事通过夸张、讽刺和幽默的手法,向人们展示了一些荒诞不经的现象,让人们在笑声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经典的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1.《狐狸和葡萄》。
狐狸看到树上的葡萄又大又甜,便跳起来想摘下来吃。
可是,无论怎么跳,都够不着。
最后,狐狸灰心丧气地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我也不想吃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在得不到的东西面前,会用自相矛盾的借口来安慰自己,其实只是因为他们得不到而心生嫉妒和不满。
2.《乌鸦和狐狸》。
乌鸦在嘴里叼着一块奶酪,狐狸看到了,便走到乌鸦面前说,“你的歌声一定很美妙,我很想听听。
”乌鸦听了很高兴,便张开嘴唱起来,结果奶酪掉了下来。
狐狸把奶酪抢走,说,“你这么笨,还想唱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会用虚伪的奉承来迷惑他人,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自相矛盾的行为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3.《乌龟和兔子》。
兔子自认为自己速度快,便嘲笑乌龟慢吞吞的步伐。
乌龟听了并不生气,只是默默地接受了挑战。
结果,兔子在比赛中骄傲自大,最终输给了乌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自视甚高,却因为自己的骄傲和懈怠而失败,这种自相矛盾的行为最终只会让自己蒙羞。
4.《狼来了》。
小孩在田野上放羊,他看到了狼来了,便大声呼救。
村民听到后跑来救他,却发现小孩是在开玩笑。
第二天,狼真的来了,小孩再次呼救,可是这次村民却不相信他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谎和开玩笑的人,最终会因为自己的行为而失去别人的信任,这种自相矛盾的结果实在令人深思。
这些寓言故事虽然都是简单的情节,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到自相矛盾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屡见不鲜的。
人们常常会因为自己的矛盾心理和荒谬行为而陷入困境,甚至失去他人的信任和支持。
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正视自己的问题,避免自相矛盾的行为,才能走上一条明智的道路。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导读:本文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与分享。
【拼音】z i xi mg mdo dtn【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大思想家韩非子曾讲有一个卖矛与盾的人, 见人推销她的矛就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没有穿不透的东西; 一会又向人推销她的盾就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盾,没有什么东西能戳穿它。
人群中有人问她用她的矛戳她的盾, 她只好落荒而逃。
【典故】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韩非子•难一》【释义】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
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说话或文章【结构】主谓式【近义词】格格不入、杆格不入【反义词】自圆其说、无懈可击、天衣无缝【其它使用】◎ 一个人的思想有时还可以就是混乱的、模糊的、自相矛盾的,而观点总要求就是比较清晰、比较一贯的。
◎ 否则,不但无助于产生正确的理论与决策,相反会产生不协调,不统一,甚至自相矛盾的后果。
◎因为设想运动、变化,就要承认存在,又要承认非存在,这就是自相矛盾的。
◎当然,同样由于受当时科学水平所限,她的公理不但不完备,而且有些公理本身就自相矛盾。
◎ 假如,我们一方面承认共产主义有必然性,另一方面又认为它有可能被偶然因素干扰,因而不能实现,那就就是自相矛盾。
作者简介韩非(约前280—前233),华夏族,河南西平县人(故土在西平县出山棠溪北岸的韩堂村),出生于战国末期韩国,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与散文家。
“喜刑名法术之学” ,后世称她为韩非子。
她与李斯都就是荀子的弟子。
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她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
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
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
公元前234 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
自相矛盾 的寓言故事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从前有一只狐狸,它常常骄傲地说自己是森林中最聪明、最机智的动物。
一天,狐狸在森林里遇到了一只猫头鹰。
狐狸向猫头鹰夸耀自己的聪明,声称自己知道所有的答案和解决办法。
猫头鹰问狐狸:“那么,你能否告诉我:什么是自相矛盾?”
狐狸自信地回答:“自相矛盾就是说一个人说的话和做的事完全相反。
”
猫头鹰笑了笑,说:“那么你自己是不是也在自相矛盾呢?你刚刚说自己知道所有的答案和解决办法,但是现在你却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
狐狸听了,感到非常尴尬。
它意识到自己的骄傲和自大是错误的,聪明不是凭空而来的,需要有谦虚和学习的态度。
从此以后,狐狸开始谦虚地接受新知识,不再自以为是,成为了一只更加聪明和有智慧的狐狸。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因为自己的一时骄傲而忽略了谦虚和学习的重要性,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 1 -。
自相矛盾这个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自相矛盾这个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1、自相矛盾故事出处。
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
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
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
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
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2、自相矛盾告诉我们的道理和启示。
自相矛盾告诉我们做事说话皆应三思而后行。
世上不大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没有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
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自相矛盾带来的启示是,不要夸过头,免得喧宾夺主。
一个人在同一判断中,对同一问题,是不能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来的。
若是这样做了,那就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
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不管是物质的客观世界,或是思维的主观世界,都有矛盾问题。
有矛盾不见得是坏事。
有矛盾才有事物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是我们要认识矛盾,分析矛盾,研究矛盾,解决矛盾。
只有这样才能让事物得到发展。
课文自相矛盾原文

课文自相矛盾原文
《自相矛盾》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难一》,以下是课文原文:
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其盾之坚,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是夸耀自己的盾非常坚固,说:“我的盾极其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接着他又夸赞自己的矛十分锐利,说:“我的矛无比锋利,任何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就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这个人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不能被穿透的盾牌和无物不破的长矛,在同一时间、同一条件下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这个故事揭示了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