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的话剧
名词解释曹禺的四大戏剧

名词解释曹禺的四大戏剧曹禺,中国现代戏剧大师之一,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既承继了中国传统戏剧的优秀品质,又吸收了西方现代戏剧的先进理论和表现技巧。
曹禺的四大戏剧作品——《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无疑是他最重要的艺术遗产之一,堪称中国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雷雨》被誉为中国话剧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它以独特的手法呈现了激烈的家庭和社会矛盾,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异化现象。
故事情节简单而真实,通过对于人性的深刻追问,以及对于传统禁锢与解放的思考,使得《雷雨》成为了中国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日出》是曹禺创作的另一部杰作,它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和人道主义精神。
该剧以农村为背景,展现了封建制度下农民的困境和奋斗。
通过对主人公宋天荫的塑造和命运的描绘,曹禺巧妙地传达了他对于正义与平等的追求,以及对人性的关怀。
《原野》是曹禺在1959年创作的一部具有深度和厚重感的作品。
该剧以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中国抗战时期农村人民为了生存和自由所进行的斗争。
曹禺通过对人物的精细刻画以及对战争的描写,展现了生活艰苦、苦难磨砺下的人性光辉与希望。
《北京人》是曹禺创作的最后一部剧作,也是他个人的“心灵自述”。
该剧以“北京人”为主题,通过对于北京市井生活的细致描绘,呈现了曹禺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变化的深度思考。
尽管剧情简洁,但《北京人》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向观众们展示了曹禺对于人与人之间情感纽带的思考与呼吁。
曹禺的四大戏剧作品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也具备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他以独特的创作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功地展现了中国现代戏剧的独特魅力。
这些作品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深度的思想内涵,为中国戏剧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曹禺用他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艺术表达,将个体的命运与社会的现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中国戏剧文化注入了新的力量。
他的四大戏剧作品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至今仍然被广大观众所喜爱和推崇。
话剧《日出》

话剧《日出》话剧《日出》话剧《日出》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曹禺的代表作之一,曾被无数次搬上舞台。
接下来,店铺为大家介绍话剧《日出》,快来看看吧!话剧《日出》的作者简介曹禺(1910-1996),中国现代卓越的戏剧家,祖籍湖北潜江,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在清华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的绰号。
“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他的姓氏“万”的繁体字"万"为一个“草字头”和“禺”字,草字头与“曹”谐音,故“曹禺”即“万”)。
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孙庆升:《曹禺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这句话,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
他的主要剧作有: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雷雨》、《日出》、《原野》(被称作曹禺三部曲);完成于抗日战争时期的《蜕变》、《北京人》、《家》(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以及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明朗的天》、《胆剑篇》(与梅阡、于是之合作)、《王昭君》。
他的每一部剧作都以巨大的艺术力量打动了读者和观众。
他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话剧《日出》的简介话剧剧本,四幕话剧,曹禺作于1935年。
《日出》是曹禺先生的代表作。
《日出》以鲜明的时代性和深广的历史内容在曹禺剧作中居于领衔地位。
剧本用人像展览式结构,以陈白露和方达生为中心,以陈的客厅和三等妓院宝和下处为活动场所,把社会各阶层各色人等的生活展现在观众面前,揭露剥削制度“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本质。
在艺术创作上,作者采用横断面的描写,力求写出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因而《日出》具有纪实性特点,一切都像生活本身而不像“戏”。
话剧《日出》的主题思想《日出》是以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话剧。
《日出》的思想是暴露半殖民地大都市黑暗糜烂面,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
一、剧本通过对半殖民地都市群丑的出色描绘暴露社会的`黑暗糜烂。
新论话剧《雷雨》结构特点与戏剧冲突艺术

新论话剧《雷雨》结构特点与戏剧冲突艺术《雷雨》是一部以现代农村为背景的话剧作品,由曹禺创作于1933年至1934年间。
该剧以雷雨交加的气象现象为象征,描绘了民初时期中国社会的黑暗和腐朽,以及人性的扭曲和悲剧命运。
该剧的结构特点和戏剧冲突艺术都体现了曹禺深刻的思想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
新论话剧《雷雨》的结构特点体现在其紧凑的情节安排和独特的布景布置上。
整个剧本分为五幕,每一幕都紧扣着主题,情节扭曲,气氛跌宕起伏。
在舞台布景上,曹禺采用了“一幅活画”的手法,即用简单的布景来塑造丰富的场景。
比如第一幕中,以大门、屋檐和一个楚囚经的拉帘,便可将人物置于清华园芝始,结构非常简洁而又美感。
在如此简陋布景的基础上,依靠精准的台词和演员的表演来展现剧情,这正是曹禺的布景手法所体现的。
《雷雨》的戏剧冲突艺术体现在人物关系的张力和内心情感的交锋上。
该剧的主要冲突集中在家庭和爱情两个方面。
在家庭方面,杨九郎和梁思成夫妇的矛盾冲突是整个剧情的核心。
杨九郎是个有志向和才华的人,他渴望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但却受制于传统的伦理道德和封建礼教,最终陷入了悲剧。
梁思成则是个性格豪爽的女性,她对丈夫和家庭拥有强烈的爱和责任感,但却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束缚,无法自由发展,这导致了她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在爱情方面,潘金莲和许宝财之间的爱恨纠葛以及梅妈和张世英之间的暗恋和背叛都展现了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心理斗争。
这些冲突让人物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情感更加真实,给整个戏剧增添了更多的张力和魅力。
新论话剧《雷雨》的结构特点和戏剧冲突艺术都体现了曹禺对现实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对人性的深入揭示。
这部话剧不仅在艺术上有着很高的水准,而且在思想和意义上也具有很深的内涵。
通过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透视,该剧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和扭曲,展现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挣扎和矛盾,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
曹禺话剧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曹禺话剧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曹禺是我国20世纪最重要的现代话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对我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禺的话剧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政治思想、突出的人物形象和独特的叙事风格著称,被誉为我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人之一。
其代表作品《雷雨》,刻画了我国20世纪20年代上海社会的众生相,揭示了封建礼教、资本家的剥削和妇女的悲惨命运,被誉为我国现代话剧的代表作之一。
曹禺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意识和丰富的人物塑造能力,成为我国现代话剧创作的重要人物,其作品对我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曹禺话剧的影响1. 社会影响曹禺的话剧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呼吁社会正义和人道主义精神。
他对封建礼教、封建礼教下妇女的悲惨命运、资本家的剥削等问题深刻的揭示,引起了我国社会的深刻反思。
曹禺的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和广泛的社会关注,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 文学影响曹禺的话剧作品对我国文学史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作品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被誉为我国现代话剧的经典之一。
他的作品对我国现代戏剧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我国现代话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我国戏剧史上的重要一笔。
3. 戏剧创作影响曹禺的话剧作品在我国戏剧创作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他的作品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精准的社会批判,影响了一大批后来的戏剧创作家。
曹禺的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强烈的反响,对我国戏剧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结语曹禺的话剧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独特的叙事风格,对我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在我国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和广泛的关注,为我国戏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我国戏剧史上的重要一笔。
期待更多的人关注和研究曹禺的话剧作品,探索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深远影响。
曹禺的作品《雷雨》被誉为我国现代话剧的代表作之一,其深刻的社会批判思想和生动的人物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者以其独特的艺术天赋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和资本主义的残酷现实。
话剧《雷雨》赏析

话剧《雷雨》赏析《雷雨》主要讲述了两个家庭,八个人在一天的时间里牵扯出来的三十年来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恩怨怨。
以下是店铺整理关于话剧《雷雨》赏析,欢迎阅读参考话剧《雷雨》赏析篇1《雷雨》可以说是中国话剧史上不落的太阳,整部剧情节跌宕起伏,其中的那些不期而遇和处处伏笔都倾泻在了最后的那倾盆雷雨之中,封建思想和自由主义的强烈对抗最终在轰隆隆的雷声中铸造了一个家庭的悲剧亦是一个国家的悲剧。
骨肉分离却以仇人的身份相见,兄妹手足却迸发出了爱情的火花,对伦理纲常的悖逆,对人情冷暖的无视,《雷雨》可以说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悲到让人无从流泪无从释然。
在整部剧的内容上,严格遵循“三一律”。
《雷雨》描写两个家庭中的八个人物,在一天的时间里牵扯出了三十年的恩恩怨怨,可以说是剪不断,理还乱,人物的对白之中句句都埋藏着悲剧的种子,最后悲剧爆发在一场倾盆的大雨之中。
剧中纠缠着周朴园与繁漪,周朴园与侍萍,周朴园和鲁大海三对主要矛盾。
严酷的现实让四凤无法承受,她冲向花园,碰到漏电的电线而死,周冲去救她也触电身亡,周萍开枪自杀了,两个妇人疯了。
整部戏的八个人物中有三个人物以死亡而告终。
死亡自此成为了曹禺剧作中挥之不去的情节。
这样的内容集中反映了封建思想对人性的摧残和虐杀,痛斥了资本家的虚伪和凶残,表达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揭示了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封建等级意识),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悲悯情怀。
《雷雨》在结构上,大致有如下特点一、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富有传奇色彩二、结构严密,集中紧张三、明暗双线,纵横交错,引人入胜在三十年前旧景重现的基础上,将戏剧矛盾推向高潮,爆发了一连串的惨剧,剧中八个人物的命运有交织也有不同,但都还是逃脱不了“悲剧”二字。
剧本以扣人心弦的情节,简练含蓄的语言,各具特色的人物,和极为丰富的潜台词。
如刀刃一般在读者的心弦上缓缓滑过,那抖颤而出的余音,至今未息。
当然本剧在导演和表演上也是下了极大的功夫的。
本剧导演不惜浓墨重彩,极力用音响和灯光渲染了整个舞台上的悲剧色彩。
日出的主要人物及故事梗概

日出的主要人物及故事梗概【实用版3篇】篇1 目录1.概述《日出》的主要人物2.介绍故事梗概3.总结《日出》的主题和意义篇1正文1.概述《日出》的主要人物《日出》是著名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经典话剧。
该剧以抗战时期的重庆为背景,通过描述一群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爱情故事,展现了抗战时期中国社会的众生相。
剧中的主要人物包括:- 方鸿渐:一位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年轻知识分子,怀揣着报效祖国的理想,却因现实的残酷而陷入迷茫和痛苦。
- 杜若溪:方鸿渐的妻子,一个传统、善良的女性,虽然与鸿渐相爱,但却因种种原因而陷入婚姻的困境。
- 顾明道:鸿渐的好友,一个正直、热情的知识分子,他深知国家的危难,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 小东西:明道的妻子,一个曾经风华绝代的女子,为了生活而沦为交际花,最后因生活的压力而病故。
2.介绍故事梗概《日出》的故事梗概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鸿渐和若溪在重庆相识并相爱,两人历经磨难,最终结为连理。
第二部分,鸿渐和若溪因生活琐事和性格差异而产生矛盾,导致婚姻陷入危机。
同时,明道因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而被捕入狱,小东西因生活的压力而病故。
第三部分,鸿渐在经历了生活的种种磨难后,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决定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最后,若溪也决定支持鸿渐,两人共同为国家的未来而努力。
3.总结《日出》的主题和意义《日出》以抗战时期的重庆为背景,通过描述一群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爱情故事,展现了抗战时期中国社会的众生相。
该剧的主题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描绘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展现了抗战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迷茫和痛苦,以及他们在国家危难时刻所展现出的责任和担当。
另一方面,通过描述人物之间的爱情和友情,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以及在战争和困境中,人们对于爱与美的追求和坚守。
篇2 目录1.概述日出的主要人物2.介绍日出的故事梗概3.总结日出的主要人物及故事梗概的重要性篇2正文日出是一部经典的中国话剧,由曹禺创作。
曹禺话剧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地位

曹禺(1910-1996),原名葆华,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剧作家、小说家、文学评论家,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代表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等,被誉为我国话剧之父。
一、曹禺话剧的历史地位在20世纪初期,我国的话剧处于萌芽时期,受到西方现代话剧的影响,曹禺是我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话剧作品贯穿了我国大革命时期,深刻地反映了当时我国社会的动荡和变革。
他的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 对我国现代话剧的影响曹禺的话剧作品在我国话剧历史上具有开拓意义,他不仅对话剧形式进行了创新,而且在题材和创作手法上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作品融合了我国传统戏剧和西方戏剧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对后来的我国现代话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曹禺的话剧作品不仅在形式上创新,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我国社会的现实情况,揭示了社会的丑恶和不公。
他的作品《雷雨》、《日出》等,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黑暗面,被认为是我国现代话剧的经典之作。
二、曹禺话剧的文学价值曹禺的话剧作品不仅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文学价值上也被广泛认可。
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和思想深度,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文学创作技巧曹禺在创作话剧时,运用了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可读性和观赏性。
他擅长塑造人物形象,处理情节的安排得当,使得他的作品在文学上更具观赏性。
2. 道德关怀和情感表达曹禺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他的作品中经常涉及到家庭矛盾、夫妻关系、人性的善恶等题材,由此可见他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社会的关注。
他的作品也表现出了作者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使得他的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三、曹禺话剧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曹禺不仅在创作上对我国现代话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他的思想和创作理念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形成独特的文学风格曹禺的话剧作品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不仅在形式上做出了创新,而且在创作理念上也带来了新的思想和观念,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
曹禺经典作品简介

曹禺经典作品一、《雷雨》:创作于1933年,1934年公开发表。
剧本以20世纪20年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本家周朴园家庭内部的种种纠葛和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猛烈抨击了旧中国黑暗腐朽的社会制度,展示出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
《雷雨》以集中的场景(周公馆客厅)和集中的时间(同一天上午至午夜),表现了周、鲁两家以爱情的、血缘的、阶级的复杂关系为内容的尖锐的戏剧冲突,以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
二、《日出》:1936年发表。
剧本以陈白露和方达生为中心,以陈白露的住处和三等妓院宝和下处为活动场所,把社会各阶层各色人等的生活展现在观众面前,深刻解剖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都市生活,揭露剥削制度“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本质。
在艺术创作上,作者采用横断面的描写,力求写出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因而《日出》具有纪实性特点,一切都像生活本身而不像“戏”。
三、《原野》:1937年发表。
是作者唯一一部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剧本通过仇虎复仇的悲剧反映了受尽地主焦阎王压迫的农民的挣扎和反抗。
该剧通过揭示仇虎沉重的精神负担和被扭曲的灵魂,来揭示农村阶级压迫的沉重和残酷,深刻地展现了仇虎从反抗、复仇到觉醒的心灵历程。
四、《北京人》:1941年发表。
剧本描写了一个封建家庭没落的故事,表现出了对于旧制度的鄙弃与否定,和对新世界的追求与探索。
它是一首动人的、抒情的、催促旧制度灭亡的葬歌,呼唤新社会诞生的序曲。
作者从一个家庭的震荡崩溃的图景中,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腐朽的走向衰亡,新生的奔向胜利。
五、曹禺的其他作品:有剧本《黑字二十八》(与宋之的合作)、《蜕变》、《正在想》、《家》(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艳阳天》、《明朗的天》、《胆剑篇》(与梅阡、于是之合作,曹禺执笔)、《王昭君》等;理论著作《编剧术》、《论戏剧》、《曹禺论创作》;散文《迎春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禺戏剧创作的成就
• 把欧洲近代剧的写作技巧运用于中国话 剧创作,表现中国社会现实 • 塑造鲜明独特的艺术形象,特别是女性 形象 • 把生活中的口语加工成文学语言,使对 话艺术趋向完美 • 使剧本同时具有可读性和可演性
曹禺戏剧探索的主题与风格
• 〈雷雨〉〈日出〉〈原野〉:追索人生、人性、 生命存在之中难解的“神秘” • 〈北京人〉〈家〉对人生孤独的悲哀体味与思 考。 • 对欧洲戏剧风格的借鉴,它要求激烈的戏剧冲 突和曲折跌宕的剧情,三一律式的严整的戏剧 结构。 • 对契诃夫开创的生活化的戏剧风格的借鉴,它 从日常生活的表面,追求深刻的生活本质,不 要求曲折离奇的情节和惊心动魄的场面,注重 生活的自然和片段
《日出》写作特色(1/2)
• 1.对话个性化 。人物语言不仅符合人物 的身份,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思想 感情的变化,作者在用词和语气处理上, 也都相应地有所变化。比如黄省三与李石 清的对话,黄省三一上台就是“胆小的”, 说话“无力的”,吞吞吐吐,只知道一味 地向李石清求情,即使在遭到李石清的讽 刺、挖苦和嘲笑后也不敢反抗,仍然向残 忍恶毒的李石清苦苦乞求,“我求求您, 您行行好”一类的话始终挂在嘴边,“就 是累死我,我也心甘情愿的。”这些话语 与黄省三懦弱的性格是相吻合的。
• 曹禺作品
• [著作书目] • 雷雨(剧本)1936,文生 • 日出(剧本)1936,文生 • 原野(剧本)1937,文生 • 编剧术(理论)1940,正中 • 黑字二十八(剧本)与宋之的合著,1940,正中 • 蜕变变(剧本)1940,商务 • 正在想(剧本)1940,文生 • 北京人(剧本)1941,文生 • 家(剧本)1942,文生 • 艳阳天(电影剧本)1948,文生 • 曹禺剧本选1949,文生 • 明朗的天(剧本)1956,人文 • 迎春集(散文)1958,北京 • 胆剑篇(剧本)与梅阡、于是之合作,曹禺执笔,1962,戏剧 • 王昭君(剧本)1979,四川人民 • 论戏剧1985,四川文艺 • 曹禺论创作(理论集)1986,上海文艺 • [翻译书目] • 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1944,文生
《日出》中的主要人物
• 《日出》主要描写了三类人物: • 一是受五四新文化影响而在社会上发生不同变 化的青年学生,如堕落为交际花的陈白露、仍 然向往光明的方达生; • 二是“有余者”的代表和附庸,如银行家潘月 亭、大丰银行襄理李石清、富孀顾八奶奶、面 首胡四、打手黑三、洋奴张乔治、大旅馆茶房 王福升以及没出场的恶霸金八等; • 三是社会底层的“不足者”,如妓女翠喜、被 银行抛弃的小职员黄省三、不幸落入黑社会之 手的小东西等。
曹禺的话剧创作
《雷雨》,1934年 《日出》,1935年 《原野》,1936年 《北京人》,1940年 《家》,1942年 曹禺的话剧
《日出》
• 《日出》是曹禺的代表作之一。 • 主题:以本世纪3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 国社会为背景,通过穷困潦倒的大丰银行小 职员黄省三和代表封建资本家的襄理助理李 石清和经理潘月亭的种种纠葛以及错综复杂 的矛盾冲突,揭露了以李石清、潘月亭为代 表的封建资本家腐朽、伪善、凶残的阶级本 性,鞭挞了黑暗的“损不足而奉有余”的旧 社会,并预告了这样的社会必将走向灭亡, 光明一定要到来的历史命运。
《日出》的主要内容
• 以交际花陈白露和聚集在她周围的各种人物的 活动为线索,通过她的经历来演出一个个故事。 • 通过一个个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无情地批判 了旧中国那种“损不足而奉有余”的极端不合 理的社会制度,展现了黑暗已到极点、曙光即 将到来时的社会景象,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 的都市社会种种光怪陆离的社会形态,暴露了 其丑恶腐朽的本质,它称得上是30年代中国都 市社会的一面镜子。 • 剧末以打夯工人的夯歌和日出作为对光明未来 的召唤和预言。
《日出》写作特色(2/2)
• 2、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 课文只是截取了全剧的一个片段,出场的 人物并不多,但故事结构却有着相对的完整 性,紧凑集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白描的表 现手法,把矛盾和现实交织起来,推动剧情 的发展。黄省三的懦弱、李石清的残酷、潘 月亭的暴戾以及这些人物间复杂的关系使剧 情紧凑,起伏跌宕,吸引读者,同时具有深 刻—1996)
曹禺简介
• 曹禺(1910-1996),祖籍湖北潜江。1910 年9月24日生于天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 “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 用的笔名。 • 他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著有《雷雨》、 《日出》、《原野》、《北京人》、《王昭 君》 、《艳阳天》等著名作品,还译有《罗 密欧与朱丽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