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特色民居
中国古建筑---徽州古建筑

徽州古建筑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
它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
徽派建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
其风格最为鲜明的是大量遗存的传统民居村落,从选址、设计、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徽州村落的选址一般按照阴阳五行学说,周密地观察自然和利用自然,以臻天时、地利、人和和诸吉咸备,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村落一般依山傍水,住宅多面临街巷,散落在山间或丛林之间,形成特色的风格。
同时有大量的文化建筑,如书院、楼阁、祠堂、牌坊、古塔和园林杂陈其间,使得整个环境富有文化气息和园林情趣。
徽州建筑建筑单体明朝中叶以后,徽商崛起,雄据中国商界。
致富后的徽州商人,将大量资本返回家乡,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建筑的投入。
他们修祠堂,建宅第,造园林,竖牌坊,架桥梁,盖路亭,给徽州乡村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
徽州村落中最具特色的建筑单体分为几类:民居、祠堂、牌坊,被誉为“徽州三绝”。
(一)民居民居型制分类:徽州古民居从规模上来说大致分成大宅和小宅。
小宅的主体部分基本上分为:三合院、“H”型、四合院三种型制。
大宅则有这三种“合院”细胞组合而成。
民居多为楼房,以四水归堂的开井院落为单元,少则2-3个,多则10多个,最多达24个、36个。
随着时间推移和人口增长,单元还可以不断增添、扩展和完善,符合徽人崇尚几代同堂、几房同堂的习俗。
(二)祠堂肃穆而磅礴的徽州祠堂,是山区古村落中最为显眼气派的大型建筑。
她集徽派建筑与宗法精神于一身,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富有极强的文化个性,留有鲜明的艺术表征,是徽州祠堂文化的缩影,家族血统维系的化身。
中国52处世界遗产名单

1、山东泰山:泰山、岱庙、灵岩寺;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首个双重遗产。
泰山是中国五岳之首,山体上有古建筑群、碑碣石刻、宫观寺庙。
泰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东方文化的缩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家园。
2、甘肃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
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和榆林窟。
崖壁上长长的栈道将大大小小的石窟曲折相连,壁画和彩塑,肃穆端庄的佛影,庄严神秘,令人屏声敛息。
3、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文化遗产。
是一座古人类遗址博物馆,1929年,发掘出第一颗完整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震撼了全世界。
4、长城,文化遗产。
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以城墙为主体,和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分布在15个省区市,总长超过2.1万千米。
5、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文化遗产。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的陵园,也称骊山陵。
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
其规模之大、陪葬坑之多、内涵之丰富,为历代帝王陵墓之冠。
6、明清皇宫:北京故宫(北京)、沈阳故宫(辽宁),文化遗产。
北京故宫又称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
沈阳故宫是清朝入关前创建的皇宫,又称盛京皇宫。
两座故宫构成了中国仅存的两大完整的明清皇宫建筑群。
7、安徽黄山,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主峰莲花峰海拔1864米,与光明顶、天都峰并称三大黄山主峰。
代表景观有“四绝三瀑”,四绝:奇松(迎客松)、怪石、云海、温泉;三瀑:人字瀑、百丈泉、九龙瀑。
8、四川黄龙国家级名胜区,自然遗产。
是中国唯一保护完好的高原湿地。
因沟中有许多彩池,被誉为“人间瑶池”,黄龙以彩池、雪山、峡谷、森林“四绝”著称于世,再加上滩流、古寺、民俗称为“七绝”。
9、湖南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自然遗产。
森林覆盖率达67%,生长有野生动物400多种、木本植物850多种。
有一级保护动3种,二级保护动物25种。
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5种,二级保护植物16种。
10、四川九寨沟国家级名胜区,自然遗产。
以有九个藏族村寨而得名。
中国代表性古建筑及各地特色民居

中国代表性古代民居建筑民俗文化,而民俗建筑又各具特色,欣赏起来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我们精选了中国最美的十大民居建筑,让您一饱眼福。
1.王家大院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
建筑规模宏大,拥有“五巷”、“五堡”、“五祠堂”。
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别被喻为“龙”、“凤”、“龟”、“麟”、“虎”五瑞兽造型,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
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和“力群美术馆”开放的红门堡(龙)、高家崖(凤)、崇宁堡(虎)三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231座,房屋2078间,面积8万平方米。
王氏宗祠分上下两院,功能齐全,设计考究,祠前有精雕细刻的“孝义坊”。
宗祠作为王氏先祖灵魂栖息的家园,1998年以来,已有数万名海外王氏后裔相继到此观光并拜祖敬香。
2.乔家大院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东观镇仅2公里。
它又名在中堂,是清代中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
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于民国初年建成一座宏伟的建筑群体,并集中体现了中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
大院为全封闭式的城堡式建筑群,占地10642(约十六亩)平方米,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分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
大院三面临街,不与周围民居相连。
外围是封闭的砖墙,高10米有余,上层是女墙式的垛口,还有更楼,眺阁点缀其间,显得气势宏伟,威严高大。
大门坐西朝东,上有高大的顶楼,中间城门洞式的门道,大门对面是砖雕百寿图照壁。
大门以里,是一条石铺的东西走向的甬道,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墙围台,甬道尽头是祖先祠堂,与大门遥遥相对,为庙堂式结构。
北面三个大院,都是芜廊出檐大门,暗棂暗柱,三大开间,车轿出入绰绰有余,门外侧有栓马柱和上马石,从东往西数,依次为老院,西北院,书房院。
中国特色建筑有哪些

中国特色建筑有哪些中国特色建筑为世界文化遗产增光添彩,代表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本文将逐一介绍中国特色建筑的几个代表性的类型。
一、古代宫殿建筑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以北京故宫为代表。
故宫是中国历史上最庞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也是中国古代帝王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故宫的建筑风格大气磅礴,富丽堂皇。
其中的太和殿、午门、乾清宫等建筑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型代表。
二、唐宋古代寺庙中国古代寺庙建筑以嵩山少林寺和泰山大清教寺为代表。
少林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祖庭,融合了中原文化、武术和佛教教义,寺庙建筑布局严谨,殿堂金碧辉煌,雕梁画栋,气势恢宏。
大清教寺是泰山著名寺庙,以其壮观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而闻名,是中国古代寺庙建筑艺术的杰作。
三、水乡古镇建筑中国水乡古镇建筑以苏州园林和周庄为代表。
苏州园林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以其精巧、雅致的布局和独特的园林造景技法而著名。
周庄是中国最古老、最完整的水乡古镇之一,其古建筑保护较好,巷道纵横,桥梁如织,美丽而宜人。
四、北京胡同建筑北京胡同建筑是中国传统民居的代表之一。
胡同是北京独有的城市风貌,由一条宽敞的胡同和两排住宅组成,胡同内的四合院布局合理,透露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
北京胡同建筑展现了中国古代城市社会结构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五、少数民族建筑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建筑风格独特,足以代表其特色文化。
例如,云南的木结构建筑、西藏的藏式建筑和新疆的维吾尔族建筑等,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色彩斑斓,雕刻精美,充分展现了中国多元文化的魅力。
六、近现代建筑中国的近现代建筑以天安门广场和上海外滩为代表。
天安门广场是中国的国家象征和政治文化中心,广场上的建筑庄严肃穆,气势磅礴。
上海外滩则是近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滨江建筑群,这里的建筑风格多样,既有西洋风格的洋楼,又有中西合璧的中式建筑,是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的重要遗产。
以上仅是中国特色建筑的几个代表性类型。
中国拥有众多的古代建筑、现代建筑和少数民族建筑,它们各具特色,是中国悠久历史和多元文化的体现。
中国十大特色古民居建筑

中国十大特色古民居建筑中国历代民居建筑表现形式各异,因势而建,具备当地人文及地理环境的优良因素。
特优选出中国十大最具有人文气息的特色古民居建筑摄影照片。
土楼NO.1福建土楼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
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
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大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蒉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
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
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
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参见董斌《现代风水精鉴》),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20世纪80年代,福建漳州市南靖县、龙岩市永定县的土楼被美国人误以为是蘑菇状的核武设备,殊不知这独一无二、从宋元时期就已经产出的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早在第一枚原子弹蘑菇云腾云驾雾之前,就已经在闽西南一块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矗立了数个世纪了。
中国“福建土楼”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碉楼NO.2 开平碉楼广东开平市的田野上,一座座欧式古典风格的小楼与中国南方农村的传统土屋。
交错,形成中国绝无仅有的乡间景色。
碉楼中西合璧,融会了各种建筑风格的精髓。
西北民居建筑介绍

富有特色的天水胡氏民居
在西北各地的民居中;具有陇上江南之称的天水民居别 具一格,最具特色; 天水传统民居主要胡氏民居为代表。 是我国西北地区唯一现存的明代品官府第,民居由南宅子 和北宅子两处隔街相望的古建筑群组成。南宅子始建于明 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北宅子建于万历四十三年(公 元1615年),距今分别已有395年和388年的历史。两处古 宅的建筑布局 结构形制、屋顶脊饰、 砖木雕刻等等都 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住家窑洞因用途不同,名称也有所不同,有客屋窑、厨窑、 羊窑、中窑、柴草窑,粮窑、井窑、磨窑、车窑等等。
靠崖式窑洞
•下沉式窑洞
独立式窑洞
陇东窑洞多为土窑洞;近年来出现了少量砖箍窑; 窑洞构造简 单,省工省料,无须砖瓦,多在塬边 沟边及山崖下挖制,不 占用地表土地,可谓是最省钱、最省地、最环保的民居建筑形 式,火炕是窑洞民居的又一特色,住人窑洞必有火炕,而不设 床,窑洞开一门一窗和一高窗,门窗和高窗便于上下空气对流 和采光,也可随时关闭保暖。窑洞的保温隔热、冬暖夏凉则是 得力于黄土层的保温隔热性能,窑内冬夏温度保持在1520℃之 间,湿度在35%-50% 之间,非常适合居住
这种房屋由于底层挖成半地下室,冬暖夏凉,一般人们夏季都住底层半地下 室房子,过了炎热季节,则可住在二楼房间里。这种房子前面多采用高棚架防晒, 高棚架成为当地民居建筑风格的重要特征。一般房屋室内墙壁四周都有各种形状 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壁龛,取代了立柜 碗橱的作用。在建筑外形上多采用女儿墙、 挑檐和外廊、走道及穹窿形门窗等,增加了建筑的造型美。在地势稍高、比较开 阔通风的地段,或是在自己家住房的屋顶上用土坯砖错落砌成四面有孔、通风透 气、形似火柴盒的土房子,称为荫房。
就建筑规模和建筑整体构造的价值而言,北宅子比闻名遐 迩的宁波天一阁藏书楼毫不逊色,而细节雕饰之华美精细, 则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中国古建筑——吊脚楼

Page 2
吊脚楼简介
吊脚楼
也叫“吊楼”, 为苗族(贵州等)、 壮族、布依族、侗族、 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 民居,在湘西、鄂西、 贵州地区的吊角楼也很 多。吊角楼多依山就势 而建,呈虎坐形,以 “左青龙,右白虎,前 朱雀,后玄武”为最佳 屋场,后来讲究朝向, 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Page 17
建筑空间特色
④围院起到交通上的“中转站”作用。由于房间为线性排布,有时亦不 能完全依靠穿行到达,因而庭院作为最短的路线经常被启用,门槛外 8 0 0 m m 宽的石阶对应着屋檐的投影,也是为了躲避风雨和骄阳, 便捷穿行。
Page 18
Page 19
旅 游 化 的 吊 脚 楼
ge 20
吊角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 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 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角楼为半 干栏式建筑。
Page 3
吊脚楼是分布在鄂、渝、湘、黔交汇山区土家族独 特建筑形式之一,它是结合当地山多岭陡、木多土少、潮湿 多雨、夏热冬冷等生态特点而建造的具有典型生态适应 特征的传统山地建筑,它同时也是土家族民风民俗、艺 术审美等多种文化取向的具体实物载体。
Page 15
建筑空间特色
进入山寨,走过曲折的村巷,踏上层层的台阶,便会进入由土家吊脚楼 构筑的更加紧密、丰富的单体空间层次:建筑平行于山体等高线,一层住区 是堂屋和卧室,与之垂直的带吊脚楼的那部分,一层架空处为卫生间,浴室 和猪圈;二层为餐厅和卧室,“L”型平面形成一个非常亲切的、序列丰富的 入口。我们以彭家寨一座比较典型的吊脚楼为例,将其空间特点归结如下:
Page 21
Page 7
吊脚楼构造特点
中国古建筑特点与闽南特色建筑

(4)窗户
(5)红砖白石
厝闽南语中房子的意思,闽南古厝以“官
式大厝”为主,故名“皇宫起”,也叫“红砖 厝”。
特 前埕后厝 点 以厅堂为中心
硬山式屋顶
埕
燕尾脊
红砖白石
2、土楼
土楼,是利用未经焙烧的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 沙土拌合而成的泥土,以夹墙板夯筑而成墙体(少数以土 坯砖砌墙)、柱梁等构架全部采用木料的楼屋,简言之, 就是以生土版筑墙作为承重系统的任何两层以上的房屋。
攒尖顶
攒尖式屋顶没有正脊,而 只有垂脊,垂脊的多少根 据实际建筑需要而定,一 般双数的居多,而单数的 较少。如,有三条脊的、 有四条脊的、有六条脊的 、有八条脊的,分别称为 三角攒尖、四角攒尖顶、 六角攒尖顶、八角攒尖顶 等。此外,还有一种圆形 攒尖顶式,也就是没有垂 脊。
在殿堂等较重要 的建筑或等级较 高的建筑中,则 极少使用攒尖顶 。较重要、较尊 贵的建筑中使用 攒尖式屋顶的例 子,目前可见的 主要北京故宫的 中和殿、交泰殿 和天坛内的祈年 殿等几座。
土楼的历史源远流长,它产生于11-13世纪(宋元时期),经 过14-16世纪(明代的早、中期)的发展,至17-20世纪上半 叶(明末、清代、民国时期)达到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 而这一过程又与北方人民大规模的南迁密切相关,福建尤 为明显。
(1)土楼形状
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半 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等,各具特色。
歇山顶
屋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 歇山式屋顶是在上部的正脊和两条垂脊间形成 一个三角形的垂直区域,称为“山花”。
庑殿顶
庑殿式屋顶有一条正 脊和四条垂脊,屋顶 前后左右四面都有斜 坡,非常特别。庑殿 式屋顶是中国古代建 筑中等级最高的屋顶 形式,在古代只有最 尊贵的建筑物才可以 使用庑殿顶,如,宫 殿、庙宇殿堂等。明 清时期,庑殿式屋顶 的建筑实例最为多见 ,最著名的要数现存 的明清紫禁城(北京 故宫)中的太和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园林
步移景换
• 与西方建筑相比,中国建筑在材料的选择 上偏爱木材,几千年来一直如此,并以木 构架结构为主。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 梁及顺檩等主要构件组成。各构件之间的 结点用榫卯相结合,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框 架。
少数民族建筑
白族民居
大理喜州、海东一带有的民居建 筑还有泥塑,造塑多为龙凤、古 瓶、花卉。照壁即瓦顶飞檐的粉 墙,是建筑中艺术装点最集中的 地方,多用凸花青砖组合成丰富 多彩的立体图案,各组中心再作 粉画,或镶嵌自然山水图案的大 理石。有的在两边塑鱼,以示稳 固。照壁脚下常砌花坛,花香四 溢,怡静幽雅。照壁与正房和两 侧楼房构成三坊一照壁的格局。 此外,更高级的四合五天井、六 合同春等套院建筑,其木雕、石 刻、粉画就更为集中突出。
吃穿住话古今(二)
杨蓉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 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 栋下宇,以蔽风雨” 。
直至今日,河南、山西 一带居民,穴居仍极普 遍。
中国从上古至清末, 营造了许许多多传 世的宫殿、陵墓、 庙宇、园林、民宅, 其建筑形态及营造 方式远播东亚各国。
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建 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 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 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好比翻开一 部沉甸甸的史书。那洪荒远古的传说, 秦皇汉武的丰功,大唐帝国的气概, 明清宫禁的烟云,还有史书上找不到 记载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聪明才智, 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记录了下来。
园林
• 唯园林建筑风格迥异,布局自由灵活,变幻无穷, 极力追求自然情调。似乎更多地带有道家思想的痕 迹。 • 园林艺术可说是综合了空间与时间的艺术,景随时 换,步移景转。对园内外环境的关系,相互配合最 为讲求。“借景”就是造园技法中巧妙地运用环境 的一种表现手法。明计成《园冶》:“园林巧于因 借……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把园外 远处的山峰冈峦、楼阁塔影以至山林树木、海山景 色都可借入园内成景。景与景之间,也相互为借, 隔院楼台,出墙红杏都可相互借用,构成一个大的 环境空间。
傣 家 竹 楼
因傣族处在亚热带,还保留祖 先的习惯“多起竹楼,傍水而 居”。所以村落都在平坝近水 之处,小溪之畔大河两岸,湖 沼四周,凡翠竹围绕,绿树成 荫的处所,必定有傣族村寨。
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 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 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 古包呈圆锥形,有大有小。大 者,可容纳600多人;小者, 可容纳20个人。蒙古包的架设 很简单,一般是搭建在草类生 长的地方,蒙古包看起来外形 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 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 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 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族 居住和使用。
吊脚楼
也称“吊楼”,为苗族(重庆、贵 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 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 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 区的吊脚楼特别多。吊脚楼多依山 靠河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 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 西向东,或坐东向西。吊脚楼属于 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 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 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色调
古建筑雕饰
• 中国古建筑有着丰富的雕塑装饰。古建筑的雕 塑一般分作两类,一类是在建筑物身上的,或 雕刻在柱子、梁枋之上,或塑制在屋顶、梁头、 柱子之上的。题材有人物、神佛故事、飞禽、 走兽、花鸟、鱼虫等等,龙凤题材更被广泛采 用。雕塑的材料根据建筑物本身的用材而定, 有木有石,有砖有瓦,有金有银,有铜有铁。 另一类是在建筑物里面或两旁或前后的雕塑, 它们大多是脱离建筑物而存在的,是建筑的保 藏物或附属物。建筑物内的雕塑多为佛、道寺 院内的佛、道教内容。
彩画
色调
• 朴素淡雅的色调在中国古建筑中也占了很 重要的地位。如江南的民居和一些园林、 寺观,以洁白的粉墙、青灰瓦顶掩映在丛 林翠竹、青山绿水之间,显得清新秀丽。 北方山区民居的土墙、青瓦或石板瓦也都 使人有恬静安适之感。甚至有一些皇家建 筑也在着意追求这种朴素淡雅的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趣味, 清康熙、乾隆时期经营的承德避暑山庄就 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雕饰
• 中国古建筑不仅考 虑建筑物内部环境 主次之间、相互之 间的配合与协调, 而且也注意到它们 与周围大自然环境 的协调。
• 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师和工匠们,在进行规划设 计和施工的时候,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 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 植被等等,都要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务使建筑 的布局、形式、色调、体量等与周围的环境相 适应。 • 例如《管子》论述选择都城条件时就强调,非 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 足,低勿近涝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等等。 至于山区城镇、城堡、村庄、寺观、园林、民 居等等,也都是随着山形地势起伏转折,高低 错落,相宜部署。江河湖海岸边的建筑物必然 随着港湾河汊的地形高下予以安排。
• 历代陵墓尤其重视地形环境。所谓的“龙 脉”即考虑到周围数里、数十里,甚至数 百里范围的地形、风水。
• 中国古建筑包括皇家宫殿,寺庙殿堂,宅居厅室, 陵寝墓葬及园林建筑等。其中宫殿,寺庙,陵墓 等都采用相近的建筑形式与总体布局方式即对称 齐整,主次分明。以一条中轴线将个个封闭四合 院落贯束起来,表现出封闭严谨含蓄的民族气质 或可以说是地道的儒家风范。
琉璃瓦
彩画
• 彩画是中国古建筑中重要的艺术部分。建筑彩画也 有实用和美化两方面的作用。实用方面是保护木材 和墙壁表面。古时候有一种椒房,即是在颜色涂料 中加上椒粉,不仅可以保护壁面和梁柱而且还可散 发香气驱虫。装饰方面的作用即是使房屋内外明快 而美观。 • 彩画的图案早期是在建筑物上涂以颜色,并逐渐绘 画各种动植物和图案花纹,后来逐步走向规格化和 程式化在梁枋上以大块面积画出包袱形的外廓,在 包袱皮内绘各种山水、人物、花鸟鱼虫以及各种故 事、戏剧题材。还有一些别出心裁的彩画,如故宫 太和殿的柱子以贴金沥粉缠龙为饰,遵化清东陵慈 禧陵在楠木梁枋上素底描金彩画,达到了金碧辉煌 登峰造极的地步。
琉璃瓦
• 琉璃瓦是一种非常坚固的建筑材料,防水性能强,, 皇家建筑和一些重要建筑便大量使用了琉璃砖瓦。 琉璃瓦的色泽明快,颜色丰富,有黄、绿、蓝、紫、 黑、白、红等等。一般以黄绿蓝三色使用较多,并 以黄色为最高贵,只用在皇宫、社稷、坛庙等主要 建筑上。 • 就是在皇宫中,也不是全部建筑都用黄色琉璃瓦, 次要的建筑用绿色和绿色“剪边”(镶边)。 • 在王府和寺观,一般是不能使用全黄琉璃瓦顶的。 清朝雍正时,皇帝特准孔庙可以使用全部黄琉璃瓦, 以表示对儒学的独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