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

合集下载

隋唐的吏、户、礼、兵、刑、工各部

隋唐的吏、户、礼、兵、刑、工各部

吏部——东汉始将尚书常侍曹改为吏部曹,又改为选部,魏晋以后称吏部。

隋唐时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掌管全国官员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长官本吏部尚书。

《新唐书.百官志一》:“吏部。

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上;郎中二人,正五品上;员外郎二人,从六品上,掌文选、勋封、考课之政。

以三铨之法官天下之材,以身、言、书、判、德行、才用、劳效较其优劣而定其留入,为之注拟......其属有四:一曰吏部,二曰司封,三曰司勋,四曰考功。

”户部——三国魏以后,常置度支尚书,掌财用,隋始改称民部尚书。

唐避太宗讳,改称户部,为尚书省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长官为户部尚书。

《新唐书.百官志一》:“户部。

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下。

掌天下土地、人民、钱谷之政、贡赋之差。

其属有四:一曰户部,二曰度支、三曰金部,四曰仓部。

”礼部——东汉置南主客曹、北主客曹,分掌藩国朝聘之事,魏晋以后沿置。

东晋又设祠部,掌祭祀之事。

北周始设礼部。

隋唐沿其称,设为尚书省六部之一,掌礼仪、祭享、贡举等职,长官为礼部尚书。

《旧唐书.职官志二》:“尚书、侍郎之职,掌天下礼仪、祭享、贡举之政令。

其属有四:一曰记部,二曰祠部,三曰膳部,四曰主客。

”《通志.职官三.礼部尚书》:“唐虞之时,秩宗典三礼。

”兵部——三国魏置五兵尚书,掌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

晋代又增驾部、车部、库部,掌车马兵械等。

隋唐因北周兵部旧名,设为尚书省六部之一。

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器、军令之政,长官本兵部尚书。

《新唐书.百官志一》:“兵部。

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下。

掌武选、地图、车马、甲械之政。

其属有四:一曰兵部,二曰职方,三曰驾部,四曰库部。

”刑部——西汉置二千石曹掌刑狱,三公曹主断案。

魏晋以后,以三公、比部主刑法,以都官主军事刑狱。

北周始设刑部。

隋唐沿其称,设为尚书省六部之一,掌管法律、刑狱等事务,长官为刑部尚书。

清朝的官位等级

清朝的官位等级

清朝的官位等级清朝官位等级:官员的辉煌身份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统治时间长达近300年。

在这个王朝中,官员的等级制度非常严格,以清朝的官位等级为题,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这个辉煌的官员身份。

一、一品官一品官是清朝官员中最高的等级,也是最为令人向往的官位。

一品官分为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礼部尚书、刑部尚书、工部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等。

他们是朝廷的重要决策者,拥有最高的权力和威望。

二、二品官二品官是清朝官员中的高级官员,包括内阁学士、各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等。

他们负责具体的行政事务,有较高的权力和地位。

三、三品官三品官是清朝官员中的中级官员,包括六部郎中、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等。

他们是各部门的主管,负责部门的运转和管理。

四、四品官四品官是清朝官员中的一般官员,包括六部主事、吏部郎中、礼部郎中等。

他们是部门中的普通官员,负责具体的事务处理。

五、五品官五品官是清朝官员中的低级官员,包括六部员外郎、吏部员外郎、礼部员外郎等。

他们是部门中的助理官员,协助上级官员处理事务。

六、六品官六品官是清朝官员中的初级官员,包括六部主事、吏部郎中、礼部郎中等。

他们是各部门中的新进官员,负责一些简单的事务。

七、七品官七品官是清朝官员中的最低级官员,包括六部员外郎、吏部员外郎、礼部员外郎等。

他们是各部门中的实习官员,负责一些基础的工作。

清朝的官员等级制度严格而有序,官员的地位和权力与官位等级密切相关。

这个等级制度不仅反映了社会的等级差异,也展示了清朝官员的辉煌身份。

无论是一品官还是七品官,他们都是朝廷的中流砥柱,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对于那些渴望成为官员的人来说,这些等级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也是他们努力奋斗的动力。

清朝的官位等级,见证了一个个官员的荣耀与辉煌,他们的身份地位不仅代表了个人的成就,更是国家繁荣的象征。

在这个等级制度中,人们不断努力,以期跻身于更高的官位,为国家的繁荣和民众的福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国古今官职对照表,不懂一定要看!涨知识了!

中国古今官职对照表,不懂一定要看!涨知识了!

中国古今官职对照表,不懂一定要看!涨知识了!1,太守。

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刺史。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京兆尹。

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

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

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

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

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吏部尚书。

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

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

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

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

地位尊崇,多加重臣。

相当于元帅军衎。

12,行军总管。

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

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

古代最高监察机构。

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

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

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县长。

17,通判。

府之副职。

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

明清兵马司主官。

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

掌刑名,赞计典。

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

掌出纳文移。

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

皇帝禁中寄禄官。

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

部委所属机构主官。

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

供差遣出使。

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

协司宝掌玉玺。

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

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

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

掌钱粮、户籍。

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

代理官职。

秘书级。

28,教授。

府掌训导考核学生。

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古代常见的官职爵位名称【皇帝】这可是最常用的名词之一,这两年播放了多少描写皇帝的电视剧!自从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之后,王绾、李斯等根据传说中的三皇的名称,上尊号为秦皇。

中囯古今官职对照表,涨知识了!

中囯古今官职对照表,涨知识了!

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 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 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 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 行人。供差遣出使。相当于 外交部工作人员。 24 典宝。协司宝掌玉玺。相当于 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 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 副县长。 26 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 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 检校。代理官职。相当于 秘书级。 28 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 省教育厅长。 涨知识了!谢
8
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 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
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 “两办”秘书长。
10
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于 行政院长。
11
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当于 元帅军衔。
12
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相当于 前沿总指挥。
13
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相当于 监察部长。
中国古今官职对照表
中囯古今官职对照表,涨知识了!
1 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 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 司令员。 3 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 北京市市长。 4 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 国防部长。 5 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相当于 卫戍区司令员。 6 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当于 最高法院院长。 7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 人事部长。
14
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 省长(或省辖市长)。 15 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 省辖市市长。 16 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 县长。 17 通判。府之副职。相当于 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 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相当于 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 推官。掌刑名,赞计典。相当于 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 都事。掌出纳文移。相当于 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

古代官职大小排列

古代官职大小排列

古代官职大小排列一,官职的品级1、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2、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右都御史;(武)将军,都统,提督3、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统,总兵4、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将5、正三品——(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右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参将6、从三品——(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游击7、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武)都司8、从四品——(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城门领9、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省知州;(武)守备10、从五品——(文)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侍讲,各部院员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总11、正六品——(文)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武)门千总,营千总12、从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武)卫千总13、正七品——(文)翰林院修编,各部院七品笔贴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知县,各府学教授;(武)把总14、从七品——(文)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武)盛京游牧副尉15、正八品——(文)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贴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武)外委千总16、从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武)委署骁骑尉17、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笔贴式,县主簿;(武)外委把总18、从九品——(文)翰林院待诏,刑都司狱,州吏目,巡检;(武)额外外委19、末入流——(文)京、外县典吏,驿丞,河泊所所官;(武)无末入流二、官员的服饰品级——顶戴—————————蟒袍————补服(文/武)一品——珊瑚—————————九蟒五爪——仙鹤/麒麟二品——起花珊瑚———————九蟒五爪——锦鸡/狮子三品——蓝宝石及蓝色明玻璃——九蟒五爪——孔雀/豹四品——青金石及蓝色涅玻璃——八蟒五爪——雪雁/虎五品——水晶及白色明玻璃———八蟒五爪——白鹇/虎六品——砗磲及白色涅玻璃———八蟒五爪——鹭鸶/彪七品——素金顶————————五蟒四爪——(溪鸟)鸟和(束力鸟)鸟/犀牛八品——起花金顶———————五蟒四爪——鹌鹑/犀牛九品——镂花金顶———————五蟒四爪——蓝雀/海马末入流—镂花金顶———————五蟒四爪——黄鹂/无三、官员的称呼大学士——中堂太子少保——宫保吏部尚书——天官、冢宰礼部尚书——大宗伯户部尚书——大司徒、大司农刑部尚书————大司寇兵部尚书————大司马工部尚书————大司空左都御史————总宪左副都御史———副宪通政使—————银台御史——————侍御、都老爷郎中、员外郎——部郎、郎官主事——————主政总督——————制军、制台、制宪、督宪、部堂巡抚——————中丞、抚军、抚台、抚院、抚宪、部院河道总督————河台、河帅漕运总督————漕台、漕帅学政——————学台、学院、学宪布政使—————藩台、藩司、方伯、东司按察使—————臬台、臬司、廉访、西司盐运使—————盐司道员——————道台、观察知府——————太守、太尊、黄堂、五马同知——————二府、分府、司马通判——————别驾、三府知州——————牧、刺史州同——————州驾、州司马州判——————别驾、州司马知县——————明府、令、大令、宰、邑尊、邑宰、邑令、令尹、大尹学官——————教官、校官、学老师县丞——————左堂、二尹、捕厅主簿——————三尹吏目——————捕厅、右堂典史——————捕厅、右堂、廉捕、少尉、少尹、少府巡检——————捕厅、巡政、分司提督——————军门、提台总兵——————总镇、镇台副将——————协镇、协台其实古代宫廷也是按也是按品排序,基本上没有官职名称。

古代的官员的称谓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什么官

古代的官员的称谓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什么官

古代的官员的称谓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什么官古代的官员的称谓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什么官巡抚就是现在的省长,提督就是现在的地方军区司令,这一般是二品或从一品。

巡抚下,学政即省级教育厅,布政使即专职的副省长,臬司即省级公安厅等等,这都是三品的。

还有四品的盐道等等,专职的办公人员。

知府五品,相当于地区长官。

七品县令就是县长了。

有御史,相当于现在的政协。

1.官秩秦汉时期,官的等级称秩,以“石”数区分,而另以斛计算各级的俸禄米谷。

唐代颜师古在《汉书·百官公卿表》注中对此虽做了一些介绍,但实际上在不同时期是有变化的。

根据史籍记载,两汉时期的官秩大体有如下一些级别:万石、中二千石、真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千石、比千石(东汉无)、八百石、比八百石(西汉成帝时将这两级废去)、六百石、比六百石、四百石、比四百石、三百石、比三百石、二百石、比二百石(东汉增)、百石、斗食、佐史。

据聂崇岐《汉代官俸质疑》推断,西汉官秩约有二十级,东汉约有十六级。

西汉的俸禄,有时是钱谷均发,但后期似乎全部折钱;东汉则大致是钱谷兼发。

2.爵位秦自商鞅变法后,逐渐形成二十等爵制度,它们是:一级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爵本来是统治阶级内部体现不同政治地位的等级称号,由于秦在与山东六国争雄的战争中,大力推行军功爵制,就把爵的使用扩大到平民范围中来,这就使爵的社会作用大为增强,因此秦人的官职和爵位往往混同使用。

秦朝不封王,汉初则封有一批同姓王和异姓王,后来刘邦定下只封同姓子弟为王的誓约,所以汉朝的最高爵位实际是王。

此外,汉朝还袭用秦二十等爵制,只是因避讳汉武帝之名,把彻侯改为通侯。

秦汉时又把第八级爵以下称为民爵,以上为官爵,普通吏民获爵不得超出第八级公乘爵。

在秦汉确立了统一的封建帝国以后,军功爵制难以推行,于是爵位的使用又逐渐恢复到统治阶级内部了。

古代官位等级与现代官职比较

古代官位等级与现代官职比较

古代官位等级与现代官职比较古代官位等级与现代官职比较正一品:【正国级】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殿阁大学士【政治局常委】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北京军区司令】、掌銮仪卫事大臣【中央机关事物局、安全局长】武职外官:无从一品:【正国级减】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副职】协办大学士【政治局委员】、各部院尚书【副总理兼部长】、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书记兼最高监察长】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北京卫戍区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长】、内大臣武职外官:将军【八旗军大军区司令】、都统【八旗军首都及陪都军区司令】、提督【绿营军区司令】正二品:【副国级】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荣誉称号,相当于总工会主席】、各部院左右侍郎【国务委员兼副部长】、内务府总管【中央办公厅主任】文职外官:各省总督【大区书记,如以前的东北局、华北局等】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中央警备团司令】、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中央仪仗队】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绿营集团军司令】从二品:【部级】文职京官:内阁学士【国务委员】、翰林院掌院学士【社科院院长】文职外官:巡抚【省委书记】、布政使司布政使【省长】武职京官:散秩大臣武职外官:副将正三品:【副部级】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副书记】、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信访办主任】、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北京市长】、奉天府府尹【直辖市长】、按察使司按察使【省纪委书记】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军级军队领导】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从三品:【副部级减】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正四品:【厅级加】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中央信访办副主任】、大理寺少卿【最高法院副院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外交部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北京市副市长】、奉天府丞【直辖市副市长】、各省守巡道员【地委专区书记】、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从四品:【厅级】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中央党校校长】文职外官:知府【市委书记】、土知府【自治市市委书记】、盐运使司运同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正五品:【厅级减】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各部司长】、太医院院使【首长医院院长】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从五品:【副厅级加】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文职外官:各州知州【直辖县书记】、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正六品:【副厅级减】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从六品:【县处级加】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正七品:【县处级】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首都县副县长】、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县委书记】、按察司经历、教授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从七品:【副处级】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武职京官:七品典仪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正八品:【科级】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武职京官:无武职外官:外委千总从八品:【副科级】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武职外官:无正九品:【股级】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武职外官:外委把总从九品:【副股级】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武职外官:额外外委未入流:【普通科员】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崇文门副使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武职京官:无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户部尚书】户部的最高长官,主管全国的财政监督、民政事务。

礼部尚书的权力到底有多大?在六部中排名如何

礼部尚书的权力到底有多大?在六部中排名如何

礼部尚书的权力到底有多大?在六部中排名如何本文导读:在六部之中,从名义上来说,礼部的地位是最高的,因为礼部的工作最清贵。

但是从实际排名来说,吏部才是绝对的第一,因为吏部主抓官员的考核和升迁,官员们对吏部尚书毕恭毕敬。

吏部尚书被称为天官老爷,甚至有能力与内阁大学士叫板。

至于第二名,则存在很大的争议。

礼部和户部都认为自己的第二,礼部最清贵,而户部管理的方面最多。

不得不说,在六部之中,户部和工部的油水都非常大,最差的就是礼部,因为礼部没有什么额外收入。

所以说,礼部也是最清水的衙门之一。

礼部的责任由三块,第一是接待各个藩属国派遣的使臣。

在这个情况下,当然不能指望藩属国使臣给钱,而且中原王朝还要加倍给藩属国钱。

第二块就是各种仪式的举办,例如皇帝驾崩、新皇帝登基、皇帝大婚等等,这也没有什么油水。

第三块比较厉害,那就是科举考试。

按照规矩,天下的学校、学生由礼部管理。

但是由于监管的太严格,礼部也不能太过分。

其实还有一些小的收入,按照规矩,教坊司也会礼部管理。

教坊司的收入,自然也就是礼部官员的小金库,可惜不是很多。

除了这些项目,天下寺院、道观、尼姑庵的香火钱,也属于礼部的管理范围。

但是香火钱很有限,与户部的损耗、工部的大工程相比差得远。

所以说,礼部的官员虽然地位比较高,但是也都非常贫穷。

在明清时期,礼部的官员甚至连养活一家人都是问题,尤其是低级官员。

在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礼部和都察院的官员因为俸禄而集体闹事。

吏部文选司、兵部武选司、工部都水司等部门都是权力很大的机构,但是礼部下辖的各个部门则没有特别强悍的。

对于礼部尚书来说,自己绝对不甘心在这个岗位上止步,既然已经成为礼部尚书,下一步就是入阁做大学士。

在明朝的历史上,很多内阁大学士都是礼部尚书出身。

对于那些朝中的高级官员来说,在礼部做官仅仅是一个跳板。

虽然礼部是一个清水衙门,但礼部尚书还是不能轻易得罪的,因为礼部尚书有可能成为吏部尚书或者内阁大学士。

而且礼部尚书在科举考试中影响很大,如果得罪了礼部尚书,就等于得罪了一群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