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与《牡丹亭》比较探析

合集下载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西厢记》和《牡丹亭》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两部备受赞誉的戏剧作品。

两部作品均有各自独特的女主人公形象,深受读者和观众的喜爱。

本文将从性格特点、社会地位和命运等方面对《西厢记》和《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进行比较,以期探讨这两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异同。

可以看到,《西厢记》中的女主人公杜丽娘和《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李娇娘在性格特点上有一些相似之处。

她们都是十分聪明机智的女性,善于应对各种复杂的情感和人际关系。

杜丽娘在与张生的相遇中展现出了她的智慧和勇敢,她主动出击、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

李娇娘则是一个才情出众的女子,她有着深刻的思考和洞察力,能够理解人性的复杂和世间的险恶。

两位女主人公在社会地位上有所不同。

《西厢记》中的杜丽娘是一个普通的市井女子,没有高贵的出身和丰厚的家底。

她是一个寻常人家出身,但因为她的聪明和美丽使得她逐渐引起了一些权贵子弟的关注。

而《牡丹亭》中的李娇娘则是一个出色的美女,她是大唐王朝贵族阶层中的一员。

她的美丽加上儿女情长的故事,使得她被人们所仰慕和追求。

这两位女主人公在命运上也有着不同的遭遇。

《西厢记》中的杜丽娘虽然面临各种困难和阻碍,但最终幸运地和张生圆满结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而《牡丹亭》中的李娇娘则遭遇了悲剧的命运,在与学士相爱后不幸而死,但她的精神却得到了永恒的救赎。

两位女主人公的命运都是以婚姻为主线,但在《西厢记》中,杜丽娘的命运是积极向上的,而在《牡丹亭》中,李娇娘的命运则是悲惨的,以死亡作为了自己的结局。

除了这些相似和不同之处,两位女主人公都具有坚强的个性和崇高的爱情观。

她们在爱情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敢和毅力,对自己心爱的人都不顾一切地追求。

她们都相信真爱,可以为了爱情而承受各种艰难险阻。

无论是杜丽娘还是李娇娘,她们都有着对幸福的渴望和追求,而这种追求也成为了她们生命的核心价值。

尽管《西厢记》和《牡丹亭》是两部不同的作品,但其中的女主人公形象都是具有独特魅力的。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西厢记》和《牡丹亭》是中国古代戏剧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两部戏曲之一。

两个剧目中的女主人公形象各具特色,本文将从角色性格、爱情观及对待婚姻等方面对《西厢记》和《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进行比较。

从角色性格来看,《西厢记》的女主人公杜丽娘是一个勇敢、聪明、机智的女子。

她勇敢地表白了自己的爱意,并为了与世子相见,不惧严厉的父亲和险阻,敢于冒险充作刘莹裳取得入宫的机会。

她善于利用自己的智慧和聪明才智来解决困难,展现了自己的决心和勇气。

而《牡丹亭》的女主人公杜丽娘则是一个纯情、柔弱、温婉的女子。

她深情而忠诚地爱着于成龙,对爱情充满了信仰和执着。

她在离别后一直守望着牡丹亭,借着牡丹花象征的情意来表达自己对于于成龙的思念。

从爱情观的角度来看,《西厢记》的杜丽娘表现出一种积极主动的爱情观。

她并不像传统戏曲中的女子一样被动等待,而是主动追求自己的幸福。

她不顾礼教和伦理的束缚,坚持选择自己热爱的人,充分展现了她对于爱情的勇敢和追求。

而《牡丹亭》的杜丽娘则更表现出一种守望的爱情观。

她把爱情视为一种宝贵的精神寄托,不计较得失,只愿与心爱的人共同守望一生。

她在牡丹亭里等待多年,表现出了对于爱情的忠诚和坚持。

两位女主人公在对待婚姻问题上也有差异。

《西厢记》中的杜丽娘认为婚姻应该是自由恋爱的结果,她坚持选择自己喜欢的人,不顾及他人的眼光和社会的期望。

她通过弃婚、逃婚等方式,表达了对于婚姻自主权的追求。

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则更看重传统的婚姻观念。

她把婚姻看作一种责任和义务,即使自己心爱的人已经离世,她仍然选择与当地的乡绅结婚,并履行着妻子的职责。

尽管《西厢记》和《牡丹亭》都是古代戏曲作品,女主人公的形象有差异,但都有各自独特的魅力。

杜丽娘既是一个勇敢、聪明的女子,又是一个热爱与守望的女性;她热衷于追求爱情,同时也承担着传统婚姻观念所赋予的责任和义务。

通过对比两个女主人公的形象,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戏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可以反思当代女性在爱情与婚姻中的选择与取舍。

《西厢记》与《牡丹亭》之比较阅读

《西厢记》与《牡丹亭》之比较阅读

《西厢记》与《牡丹亭》之比较阅读纵观中国古代戏曲流变过程,多数人认为中国古代戏曲产生在先秦时期,发展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在唐宋时期。

元杂剧是中国古代戏曲的第一次繁荣,其主要代表作品是《窦娥冤》《西厢记》等;明中叶到清中叶是传奇的鼎盛期,是中国古代戏曲的第二次繁荣,其代表作是《牡丹亭》《长生殿》等。

本文就两次繁荣的代表作《西厢记》与《牡丹亭》,试从主题、爱情表达方式、人物形象、艺术特色及对后世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以认识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关系及深远影响。

一、主题同中有异《西厢记》中崔莺莺和张生,主要是同老夫人这一封建礼教代表者之间产生矛盾,所表现的主张婚姻自主、反对门当户对的主题思想十分明显。

王实甫明确地提出:“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一闪耀着民主精神的口号,冲破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礼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古代戏曲爱情戏的重大突破和杰出贡献。

关于《牡丹亭》的主题,有的人认为是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反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这样的提法既适合《牡丹亭》,又适合《西厢记》,并没有表述出《牡丹亭》所反映的独特的思想内容。

《牡丹亭》是一部写人情欲的戏,杜丽娘的情欲与这一种情欲不能实现之间的矛盾,是其灵魂所在。

自觉地写以情胜理,把斗争的矛头集中指向“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这是其思想意义深刻之所在。

这是人性的觉醒,闪耀出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芒,对后世戏曲作品中塑造敢爱、敢恨、敢于承担责任的女性形象起到了强烈而深刻的影响。

二、崔、杜爱情产生于本能与人性崔莺莺因不满父母之命的安排――要把她许配给花花公子郑恒,因此佛殿上遇见风流俊雅的书呆子张生,一见钟情。

她便口诵:“寂寂僧房人不到,满阶苔衬落花红。

”表现出怨恨的情绪,并给张生送去秋波以表达她主动的追求。

这是对封建礼教出于本能的抗争,是对自由幸福婚姻的渴盼。

杜丽娘游园春情萌动,由欲生情。

她说:“关关的雎鸠,尚然有洲渚之兴,何以人而不如鸟乎?”偷逛后花园,面对蜂飞蝶舞、姹紫嫣红的满园春色,不禁产生无限的伤感。

西厢记与牡丹亭

西厢记与牡丹亭

西厢记与牡丹亭比较一, 首先是崔莺莺和杜丽娘的人物形象 :(一)相同点首先,二者生长环境相似。

崔莺莺是相国之女,杜丽娘是太守的独生女儿,家庭教育和贵族身份都使她们闭锁在闺中,其母是她们的约束者,她们所受的束缚正是整个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和压迫。

其次,二者性格有相似之处。

作为大家小姐,她们都是幽静、深沉、知书达礼、容貌美丽的少女,都有青春的苦闷,都有对爱情的向往,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都有反抗的精神。

第三,经历的结果相同。

崔莺莺终于等得张生取得了功名,二人团聚;杜丽娘也化为鬼魂陪伴柳梦梅金榜题名,还魂成亲。

(二)不同点首先,杜丽娘所受束缚比崔莺莺更为严厉。

其次,杜丽娘的抗争较崔莺莺更为艰苦、更为坚决。

但,杜丽娘的爱情是靠她个人“梦而死”、“死而生”的斗争获得的,她身边的丫环春香在剧中多半是推动情节发展,但作用绝比不上《西厢记》里的红娘。

(三) 杜丽娘的性格较崔莺莺大胆、执著。

在崔莺莺与张生的故事中,崔莺莺的谨慎、矜持、软弱是很明显的,没有红娘的牵线,她可能不会有胆量与张生私定终身。

而杜丽娘在无法实现美好愿望的时候,即使相思而亡,也要执著追求心上人。

二,戏剧冲突及思想内容:(一)《西厢记》体裁突破了元杂剧每剧四折的体例,大大扩展了篇幅,结构严谨,场次洗练;文辞优美,诗意浓厚。

《牡丹亭》构思奇特,人物心理刻画细腻,曲辞优美,文采缤纷。

但全剧以皇帝出现调节、全家大团圆受封作结,既削弱了其反封建的主题,又未摆脱当时传奇旧套。

(二)《西厢记》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西厢记》最突出的成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和莺莺的悲剧结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爱情上坚贞不渝,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并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美满结果的一对青年。

这一改动,使剧本反封建倾向更鲜明,突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题思想。

在艺术上,剧本通过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来完成莺莺、张珙、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动鲜明,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

西厢记牡丹亭中爱情阻力比较分析

西厢记牡丹亭中爱情阻力比较分析

西厢记牡丹亭中爱情阻力比较分析西厢记和牡丹亭是两部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作,都以爱情为主题,但两者中的爱情阻力却有所不同。

下面将对两者中的爱情阻力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西厢记中的爱情阻力主要源自社会道德约束和家庭阻碍。

剧中的主人公张生和杜丽娘相爱,但由于他们身份的悬殊和家族的反对,他们的爱情进展受到了很大的阻力。

张生是一个贫穷的秀才,而杜丽娘的家庭贫寒,身份低微,无法与张生的家族匹配。

他们的爱情被视为不合规矩的私情,所以必须在承受艰辛的努力和考验后才能够得以实现。

剧中描写了张生和杜丽娘为了爱情经历了一系列的障碍和磨难,包括误会、家庭反对以及媒人的暗中拆散等。

这些阻力体现了当时官场和家族观念对于个人自由选择的限制,也展示了他们的爱情坚贞不渝的品质。

而在牡丹亭中,爱情阻力更多地来自于命运的安排和时光的限制。

故事中的主人公杜丽娘爱上了唐伯虎,但他们的相遇却只停留在一个发生在牡丹亭中的梦境中。

在梦中,他们结成了夫妻,但醒来后却发现梦中的一切只是虚幻的幻觉。

他们的爱情只能在梦境中品味,却无法真正实现。

这种命运的安排和时光的限制使得杜丽娘和唐伯虎的爱情注定只能停留在遥远的梦中,无法在现实中成真。

这种爱情阻力更多地是来自于命运的无奈和时光的限制,给人一种无法改变的感觉。

此外,西厢记和牡丹亭中的爱情阻力也在于性别的束缚和社会地位的差异。

在牡丹亭中,杜丽娘是一个贫穷的女子,而唐伯虎则是一个富有且有地位的男子。

他们的地位和贫富差异使得他们之间的爱情格外困难。

而在西厢记中,张生和杜丽娘的身份差异也成为了他们爱情的阻碍。

张生是一个贫穷的秀才,而杜丽娘的家庭贫寒,身份低微。

这种社会地位的差异使得他们无法在社会上公开相爱,只能在秘密中保持着他们的爱情。

性别的束缚和社会地位的差异给两对情侣都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和阻力。

综上所述,西厢记和牡丹亭中的爱情阻力主要来自于社会道德约束和家庭阻碍、命运的安排和时光的限制以及性别的束缚和社会地位的差异。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西厢记》与《牡丹亭》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备受推崇的两部爱情剧作品,其女主人公形象也都被认为是具有典型性和鲜明个性的代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进行比较,探讨她们在文学创作中的形象差异与共性。

我们从两位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入手。

在《西厢记》中,崔莺莺是一个聪明伶俐、机智灵巧的女子,她机智过人,善于察言观色,敢爱敢恨,对爱情充满激情。

与之相比,在《牡丹亭》中,杜丽娘则是一个温柔贤淑、纯洁忠诚的女子,她虽然也对感情深情款款,但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柔媚婉约的气质。

两位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在性格上有着明显的对比,崔莺莺更显得奔放活泼,而杜丽娘更显得温婉柔情。

我们从两位女主人公对待爱情的态度比较。

崔莺莺在《西厢记》中对爱情是毫不犹豫的,她愿意为了与张生相爱而毅然决然地违背礼法,甚至一心投入到她们的感情之中,毫不犹豫地和张生私奔。

在《牡丹亭》中,杜丽娘对爱情的态度则更具牺牲精神,她不愿意破坏婚姻和家庭,最终选择了断然离别,以此守护自己的清白。

两位女主人公对待爱情的态度各有千秋,崔莺莺更加激情奔放,而杜丽娘更加深情忠贞。

我们在比较两位女主人公形象的同时也不得不关注到她们所展现出的女性形象。

崔莺莺和杜丽娘分别体现了中国古代妇女形象的两个侧面:崔莺莺代表了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自主、自由的个性,在她身上可以看到古代妇女精神独立和自主追求幸福的特质;而杜丽娘则代表了顺从、贤良、忠贞的传统妇女形象,她所表现出的忠贞和牺牲更符合中国古代传统观念中对女性的要求。

两位女主人公形象代表了中国古代妇女形象的两种不同侧面,各自体现了中国古代妇女的身份认同与生活态度。

虽然《西厢记》与《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形象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在她们的性格、态度、人生际遇和所体现的女性形象上却都饱含着中国古代妇女的坚韧、执着和忠贞。

这也正是她们形象吸引人的地方,也是她们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不朽的艺术形象的原因所在。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西厢记》和《牡丹亭》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两部著名戏剧作品,分别以女主人公昭君和杜丽娘为故事主角。

两位女主人公在中国文学中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她们的形象也因此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经典形象。

本文将从性格特点、爱情观念以及对命运的态度三个方面展开,比较分析《西厢记》和《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形象。

首先我们来看看《西厢记》中的女主人公昭君。

昭君是一位充满独立个性和风采的女子,在她的身上常常展现出积极、坚韧和充满活力的特质。

她在爱情方面表现出了坚定的态度,对于自己的心爱之人张生始终忠诚不渝。

在剧中,昭君对自己的爱情有着非常明确的认知,她坚信自己与张生的爱情是纯洁的,因此对外界的干涉和阻挠也总是心怀坚定。

尤其在得知张生为救援她时,她毫不犹豫地表现出了她对张生的深爱和执着,表现出了她对爱情的绝对信念和坚持。

相比之下,在《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杜丽娘的形象则略显柔弱和娇弱。

杜丽娘是一个充满忧郁和浪漫色彩的女子,她的性格相对昭君来说更加多愁善感。

她对待自己的爱情有着较为复杂的态度,对柳家少爷也存在着一种深沉且执着的情感,同时又深感自己的命运注定于柳家少爷无法在一起,因而情感上显得更加矛盾和痛苦。

而这种痛苦也成为了她的性格的主要特质。

在面对自己的爱情和命运时,杜丽娘往往表现出了深情和脆弱,内心深处的伤痛和无奈也成为了她形象的主要特质之一。

反观《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她对爱情的态度则更加复杂和矛盾。

她在剧中对自己的爱情表现得痛苦而不安,她觉得自己与柳家少爷之间的爱情是无法成全的,她的爱情似乎总是充满了无奈和痛苦。

对于自己与柳家少爷之间的爱情,杜丽娘总是表现得摇摆不定,犹豫不决。

即便在面对着自己与柳家少爷之间的感情时,她对自己的命运也并没有做出任何反抗和追求,因而在对爱情的态度上,她显得更加消极和矛盾。

这也使得她对于爱情的认知和态度显得较为复杂和混沌。

最后是两位女主人公对命运的态度。

在《西厢记》中,昭君对于自己命运的态度是勇敢而积极的。

《西厢记》与《牡丹亭》比较研究

《西厢记》与《牡丹亭》比较研究

《西厢记》与《牡丹亭》比较研究
首先,从剧情上看,《西厢记》是元代演义小说改编而成的一部话本戏,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西厢别院的爱情故事。

而《牡丹亭》则是明代元稹创作的一部以草木为人物,讲述了杜丽娘与柳梦梅之间的爱情故事。

两部作品都以爱情为主题,但《西厢记》更加注重表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家庭纠葛,而《牡丹亭》则更加注重表现人与命运之间的矛盾与抗争。

其次,从主题上看,《西厢记》关注的是女性的权益和婚姻自由。

作品通过苏文纨与张生的爱情故事,揭示了封建礼制下女性的束缚和婚姻的不自由。

而《牡丹亭》则关注的是宿命和个人命运的抗争。

作品中的杜丽娘虽然面临命运的压迫,但她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幸福,最终得到了重新生活的机会。

再次,从人物塑造上看,《西厢记》注重刻画了张生、苏文纨等主要人物的形象。

张生心地善良、高尚,苏文纨聪明、深情,他们的形象真实细腻。

相比之下,《牡丹亭》则更加注重刻画了杜丽娘的形象。

作品通过描写杜丽娘的坚强和勇敢,塑造了一个充满智慧和毅力的女性形象。

最后,从艺术表现手法上看,《西厢记》使用了大量的对白和描写,以及一些戏曲元素,使得作品生动活泼。

而《牡丹亭》则采用了以草木为人物的表演形式,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对话和心理独白,展示了复杂的情感变化和内心抗争。

综上所述,《西厢记》与《牡丹亭》这两部作品在剧情、主题、人物塑造和艺术表现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

但它们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作品,通过对爱情、女性权益和命运的探讨,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风
貌和人性的善恶。

通过比较研究这两部作品,我们可以更加深入了解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并探讨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厢记》与《牡丹亭》比较探析国洪斌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四合当中学摘要:《西厢记》《牡丹亭》两部元明时期的扛鼎之作更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并一直演出不衰。

两者都有其特殊的时代魅力而这种魅力主要来源于两者的主题内涵、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的不同,作为爱情故事本身所具有的思想意义也不同。

通过二者比较.可以看到《牡丹亭》和《西厢记》的独特成就。

关键词:西厢记;牡丹亭;比较一、两部作品相同之处(一)、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是它们共同的思想主题。

虽然《西厢记》和《牡丹亭》所产生的时代不同,但都是作者在封建社会制度、封建礼教下所描绘的青年男女们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和追求,都是作者对封建伦理、封建道德的控诉和抗争。

如果说《西厢记》是一曲爱情战胜封建礼教的凯歌,那么王实甫的《西厢记》应该算是元代文苑里出现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取材于《莺莺传》、受《董西厢》的影响所创作创作出来的《西厢记》,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趋于完美,符合了当时人民大众的审美情趣,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

从而具有了从《莺莺传》到《董西厢》等一系列歌颂崔张故事的作品所不可比拟的新的生命力。

“永老无别离,万古常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的爱情口号,是《西厢记》主题思想的点精之笔。

(二)、女主人公都具有强烈的女性觉醒意识和大胆的抗争精神《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都敢于冲破封建伦理道德、封建家庭观念,大胆的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而尤以《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为最。

杜丽娘因一次偶然的游园而梦,因梦感情而相思抑郁致死。

又为了“梦中”爱人对自己灵魂的呼唤,为追求心目中理想的爱情而起死回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封建社会里的千金小姐对于自由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是何等的执着与坚定!《西厢记》是元代描述青年男女大胆追求爱情的名篇。

(三)、主要人物。

都是知书达理,温婉,却又追求爱情自由的的大家女子和贫寒书生,男女主人公之间家势上都有很大的差距。

《西厢记》和《牡丹亭》在人物的设置、身份的安排和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也颇有相似之处:《牡丹亭》中的男女主人公分别都是封建社会中的清苦书生和千金小姐,都有一个封建社会的卫道者——杜宝太守和相国夫人,也都有一个为男女主人公爱情发展推波助澜的丫头——春香和红娘。

(四)、情节结构相似。

《西厢记》里的莺莺和张生让当时的青年男女看到了幸福、看到了光明的曙光;而《牡丹亭》更是让他们相信真挚的爱情是可以战胜一切、压倒一切的,甚至它可以超越生死,让相爱的两个人生死都要紧紧的连在一起。

两部作品的这一共同主题的出现正是源于人们对自由爱情的渴望和追求,对人性本能欲望的一种释放。

二、两部作品相异之处(一)、主题王实甫的《西厢记》和汤显祖的《牡丹亭》就题材而言,两部作品也稍稍接近,主要篇幅写的都是情场,都表达了“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的良好祝愿。

主题都有对封建礼教、门阀婚姻进行揭露和批判。

然而主题涉及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同。

1、主题涉及不同王实甫的《西厢记》和汤显祖的《牡丹亭》在主题上都有揭露封建礼教统治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弊端,但两者主题侧重的范围有所不同,这也反映了两著作在爱情与政治的处理中孰轻孰重的问题。

《西厢记》几乎和政治绝缘,只是一对才子佳人在相国寺里互相倾慕、互诉衷肠,唯一和政治有关系的恐怕只是张生最后迫于老夫人的威逼而赴京赶考一折。

这就忽视了政治力量,或者说戏剧忽视了上层建筑的作用和影响。

而《牡丹亭》中爱情已不再是全部内容,体现出了一定的政治倾向,如柳梦梅一心渴望考取功名,杜丽娘登朝申诉,得到皇帝承认,最后“奉旨完婚”等情节都涉及一定的政治情感。

所以《牡丹亭》在一定程度上除揭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性,也揭示了封建政治对爱情、对家庭、对生活的重大影响。

2、主题内涵不同如果说《王西厢》是《董西厢》的一次较大的量的提高,大大加强了对西厢故事的反封建内涵,那么《牡丹亭》在主题上更体现了一种强烈的时代意义,主题更深刻具体,更有针对性和批判性。

前面提到《西厢记》通过崔张两人双双追求幸福爱情并最终获得美满结果的动人故事,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统治和封建婚姻制度的思想主题。

《牡丹亭》主题则有着强烈的时代意义。

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它重在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反动程朱理学,触角直抵当时封建社会的政治法律,文化,伦理道德,家庭婚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说,《牡丹亭》比其他爱情剧有着更高、更深刻、更广泛的意义,而不是单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灼之言这一狭隘含义之内。

与《牡丹亭》主题内涵相比,《西厢记》主题无疑是显得苍白无力,缺乏广泛深刻。

(二)、情节结构《西厢记》与《牡丹亭》所描写的都是才子佳人式的爱情,女的出身名门贵族,美丽温柔,知书达礼,矜持深情,男的则贫困清寒,然风流倜傥,才华横溢。

崔张、杜柳两对青年不管是佛殿邂逅还是梦中相遇,他们的相识相爱都遵循一见钟情,再见倾心,而后受门第或生死阻力,相思煎熬,最后考取状元及第,大团圆结局这么一个固定模式,但值得比较的是,两戏剧在细节结构安排上存在很大差异。

1、《西厢记》曲折多变,富有戏剧特色西厢故事的内容本不复杂,但作家却把它写得波澜起伏,而就因为这些不普通的戏剧情节使矛盾冲突达到了顶点,强化了人物塑造,深化了主题。

这大概也是杂剧《王西厢》至今仍保持着迷人的艺术魅力和强烈的舞台效果一个最重要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西厢记》情节复杂艰辛,妙趣横生,主要是反跌突转手法的巧妙运用。

2、《牡丹亭》新奇荒诞,富有传奇特色明代后期是传奇创作最为繁荣的时期,在众多传奇作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汤显祖,而汤的五部传奇作品中以《牡丹亭》影响最为深远,成就最高。

作为传奇,《牡丹亭》无疑是具有传奇的特征,新、奇。

(三)、女性意识1、女主人公的斗争方式方法不同《牡丹亭》虽是一部浪漫主义作品,但它仍基于现实,剧本创造的人物形象都各具个性,相得益彰。

尤其是女主人公丰满的形象更博得了历代读者的格外垂青。

与《西厢记》崔莺莺相比,杜丽娘是一个反抗性更强的艺术形象。

这也是两戏剧女性形象最值得探讨和比较的一处。

2、奴婢反封建意识不同《西厢记》和《牡丹亭》中为崔张爱情故事推波助澜的丫头红娘和同为丫鬟的春香相较,春香塑造得更为鲜活、成功。

红娘是莺莺的俾女,她既要听命于老夫人,也要听名于她所服侍的主人——莺莺。

从红娘所处的家庭地位来说,她应该是卑微的、被动的。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却恰恰相反,她常常处于主动,不仅支配着莺莺和张生这一对需要她帮助的恋人,甚至于连身为一家之主的老夫人也要听凭与她的安排。

她是善良、机智、勇敢的正义化身。

这个相国夫人派出监视小姐的“侦探”,始终冒险为莺莺与张生穿针引线,最终促成了这对有情人成了眷属。

所不同的的是身份和地位只允许杜丽娘在内心和梦中、死后所实现的反抗,春香在平时就实行了。

显然杜丽娘想得更为深刻,在梦中、死后表现更为彻底。

三、艺术特色(一)、《牡丹亭》——浪漫主义《牡丹亭》中作者才情表现之一是奇,即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

杜丽娘的“死后三年,还魂复生”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它寄托的是一种浪漫主义理想。

无论在全剧构思和人物塑造上,都能大胆采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那种超越三界、“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情”,就是剧本浪漫构思的基础。

作者正是通过杜丽娘、柳梦梅二人出生入死的爱情,通过梦中相恋、鬼魂成亲这一系列超现实的情节,表达了作者热烈追求的理想世界。

当“情”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压抑,难以实现时,梦就成了受压抑的情的升华和潜意识的示现。

《牡丹亭》中对梦境、幻想的描写正是女主人公难以排遣内心躁动的表现,也是浪漫主义最集中的表现,像“惊梦”、“冥判”、“魂游”、“回生”都只是幻想中才能存在的事情。

(二)、《西厢记》——喜剧结局《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曲中抒情喜剧的典范性作品。

其喜剧本色主要表现在:1、《西厢记》故事情节的主要成分是抒情性的喜剧情节。

以崔张团圆作结,喜剧内容占很大比重,尽管有哭宴、长亭送别等悲剧剧目,但仍是一出典型喜剧。

2、主人公属于正面的喜剧人物类型。

《西厢记》之所以成为典型性的抒情喜剧作品,和剧作把主人公张生、红娘作为正面喜剧人物来处理是分不开的。

张生相思如醉、痴情若狂、轻浮冒失、老实敦厚等,无一不融进喜剧色彩,使人觉得既可笑又可爱。

红娘同样具有喜剧性格,她聪明伶俐,只要一上场就马上转入轻快曲调,气氛舒展,给人们带来喜的愉悦与美的享受。

王实甫《西厢记》与汤显祖《牡丹亭》都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名著,但由于作家艺术个性的差异,他们在主题、情节结构、女性意识。

艺术特色上都有所不同。

《西厢记》真实描绘了人物情感产生的过程和复杂的现实关系,细致地揭示了人们的内心世界,抒情艺术带有鲜明的写实的倾向;《牡丹亭》创造了突破生死的戏剧境界,以表达不同寻常的激情,明显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

结局虽都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但《西厢记》中,二人爱情的尘埃落定仍是以张生高中,达到门当户对为前提,而《牡丹亭》,最后由皇帝做主成全,虽有一定时代局限性,但却是爱情和人性的胜利。

因而反抗性更强一些。

参考文献:[ 1] 王万鹏.《西厢记》与《牡丹亭》爱情描写之比较.社科纵横,2006( 12)[ 2] 王实甫.西厢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武沛荣.试析崔莺莺的人物形象.文教资料,2007( 23)[ 4] 汤显祖.牡丹亭.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作者简介:国洪斌,男,1979.12.20,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四合当中学,大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