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公开课一等奖
一剪梅李清照优质课公开课ppt课件

ppt精选
20
红藕香残
• 以点代面。荷花既已凋谢,其他草木之花 就更难见到。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 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
• 季节的变迁,还会使女词人产生丈夫 离家日久的感觉使她觉得孤单寂寞。
• 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
易逝、红颜易老之意。
ppt精选
21
玉簟秋
• 暑退秋来,竹席也
ppt精选
17
关于词牌“一剪梅”的由来
• 一剪梅,词牌名,亦称 “腊梅香”,得名于周邦 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 娇”。《词谱》以周邦彦 “一剪梅花万样娇”一首 与吴文英“远目伤心楼上 山”一首为正体,周词上、 下片各三平韵,吴词各四 平韵,又列别体五种。
• 此调因周邦彦词起句有
“一剪梅花万样娇”,乃
情画意,今天独自击楫,眼前
的情景只能勾起往事,怎能排
遣得了呢?
ppt精选
26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 字回时,月满西楼。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 时,月满西楼”是一个倒装 句,其意味是什么?
ppt精选
27
云中:我国古代有鸿雁传书的说法, 鸿雁从空中飞来,故称“云中”。
锦书:写在锦帛上的信。据《晋书》 记载,窦滔妻苏氏曾织锦为《回文 璇玑图诗》,寄给他的丈夫,后来 用“锦书”指代妻子给在外丈夫的 信。这里是反其意而用之,指在外 的丈夫给妻子的信。
的恩爱夫妻。他们结
婚后曾在青州居住十
几年,其间李清照创
作大量文学作品,而
赵明诚也在妻子的帮
助下完成了《金石
录》。
ppt精选
6
清照故居
他们的书籍 堆满十余间大 屋,李清照称 自己的屋子为 “易安室”, 自号为“易安 居士”,把放 书和研讨学问 的地方叫做 “归来堂”。
《一剪梅》公开课说课稿

《一剪梅》公开课说课稿一、教学内容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一堂小学语文公开课,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一剪梅》。
这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古诗,诗中通过描绘桃花、李花和春风等自然元素,展现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一剪梅》。
2.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3. 学会通过诗文描绘画面,提高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一剪梅》。
难点:理解诗文中的意境,学会通过诗文描绘画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画笔和颜料。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播放春天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丽。
提问:你们知道春天有哪些特点吗?2. 诗文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一剪梅》,注意停顿和语气。
让学生边朗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
3. 诗文解析:解释诗文中的生字词,解析诗句的含义。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4. 画面描绘:让学生用画笔和颜料描绘诗中的画面,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独特的作品。
5. 朗读与背诵:组织学生集体朗读和背诵《一剪梅》,提醒学生注意语气和表情。
6.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默写《一剪梅》并阐述自己喜欢的诗句。
六、板书设计板书诗句《一剪梅》,并在旁边标注重点字词和意境。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用口头表达的方式,向家人和朋友介绍《一剪梅》的诗意。
2. 作业答案:《一剪梅》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古诗,诗中通过描绘桃花、李花和春风等自然元素,展现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
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让我们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对《一剪梅》的诗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大部分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
在画面描绘环节,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了丰富多彩的作品。
但仍有部分学生对诗文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一剪梅李清照公开课教案(通用)

一剪梅李清照公开课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一剪梅》。
该诗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表达了词人对远方挚爱的深厚情感。
教学时,将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诗中的意境美,理解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二、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诗中的意境美。
2. 理解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体会词人的情感。
3. 学习词的格律知识,了解李清照的词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中的意境美。
难点:理解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体会词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文本、相关资料图片、词谱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宋代背景音乐,引导学生想象古代生活的景象,为学习李清照的词作铺垫。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词中的意境美。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理解词人的情感。
4. 讲解词谱:讲解词的格律知识,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词风。
5.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 课堂练习:让学生背诵课文,进行词的创作练习。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一剪梅梅花象征思念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根据《一剪梅》的意境,创作一首小词。
答案:略2. 题目:请查阅资料,了解李清照的其他词作,挑选一首进行鉴赏。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一剪梅》的理解程度较高,通过讨论、朗读等方式,较好地体会了词中的意境美。
但在词的创作练习中,部分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拓展延伸:邀请专家进行诗词鉴赏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古代词人的生活背景及其创作特点。
组织诗词创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解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一剪梅》。
李清照《一剪梅》公开课教案

李清照《一剪梅》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一剪梅》。
课文描绘了李清照少女时代的一次别离,通过对梅花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爱情的向往和离别时的哀愁。
本课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生字词,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爱情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课文朗读录音。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遇到不懂的地方进行标记。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讲解,重点解析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难点句子。
5.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爱情观念。
6. 朗读练习:学生跟读课文朗读录音,模仿语气、节奏,提高朗读水平。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一剪梅》梅花爱情离别哀愁七、作业设计1. 抄写课文,注意生字词的书写。
2.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拓展延伸:1. 让学生收集有关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地位和创作风格。
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 邀请家长参与课后阅读活动,共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剪梅》优秀PPT教学课件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6
• 上片主要写女词人 的独居生活,舟中所 想。
• 下片回到现实,以抒 情为主。
• 全词主要抒发了词 人的寂寞相思之情。
17
18
藕花深处
惊起鸥鹭
19
20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 都是婉约词
23
探讨婉约词的风格
• 语言: 清新典雅 • 感情:真挚细腻 浅易自然 婉转缠绵
• 题材:较为狭窄
多写个人遭遇
24
创新思维练习
• 李清照除了创作婉约词之外,还有没有不同于婉 约的诗词呢?如果有,试举例。 诗:<<夏日绝句>>
词:<<渔家傲.记梦>>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 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 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7
红藕香残玉簟秋
• “红藕香残”虽然是表明秋天来 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
逝,红颜易老之意。
• “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竹
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
席冷”之意,衬托出词人冷清与 孤寂。
8
红藕香残玉簟秋
• 《白雨斋词话》中说: “易安佳句,如《一剪 梅》起七字云:‘红藕 香残玉簟秋’,精秀绝 伦,真不食人间烟火 者。”
谁寄— 明月自满,人却未圆; 云中锦书:相关联想—猜想丈夫的信该到了.
11
《一剪梅》公开课课件 (共40张PPT)

明月自满,人却未圆; 雁字空回,锦书无有。 无边的月色正如无尽的相思。
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 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不管白 日月夜,无论舟上楼中,萦绕于词人心头 。
上阕
写女词人的独 居生活
下阕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 愁。此情无计可消 除,才下眉头,却 上心头。
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李清照
教学目标
以“知人论世”为纲,借助回忆欣赏 《声声慢》、《如梦令》、《醉花阴》 来鉴赏《一剪梅》中所蕴藏的情感。
分析这首词中抒情方式
李清照为什么要写这首词呢? 这首词在题材上是属于什么词?
易安结婚不久, 赵明诚就到远处 去上学,李清照 “殊不忍别,觅 锦帛,书《一剪 梅》以送之。” (引自元人伊世 珍《嫏环记》) 这是一首闺情词 。
含“
的花
意自
义飘
是零“什水ຫໍສະໝຸດ 么自?流”蕴
写眼前之景,花落水流,与 “红藕香残”、“独上兰舟 ”相拍合
花飘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态 ,女词人见此景象,极为伤 怀,但花和水却不理会她的 情怀,依旧不停地飘落,不 停地流逝。
其所象征着易逝人生、老去 的年华、伤感的离别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表露词人怎样的感情?
漱大 玉明 集湖 中畔 金趵 石突 录泉 里边 文故 采居 有在 后垂 主杨 遗深 风处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杰出女作家。号 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
李清照从小
就受到词的熏 陶,她的父亲 李格非是当时 的著名学者,也 是“苏门后四 学士”之一。
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是 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李 清照与赵明诚是一对在 追求上在生活上的恩爱 夫妻。他们结婚后曾在 青州居住十几年,其间 李清照创作大量文学作 品,而赵明诚也在妻子 的帮助下完成了《金石 录》。
最新一剪梅(李清照)(完全版)课件ppt

一剪梅(李清照)(完全版)
李清照(1084-1155)
❖ 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 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
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 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 ❖ 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 后来丈夫病死,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 郁而终。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 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分析问题。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 物致知的社会根源。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 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具体分析
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 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红藕香残玉簟秋
《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 ,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 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 烟火者。”你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吗?
红藕香残
§ 是以点代面的写法, 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 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 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 起到了衬托作用。
§ 同时,秋天来了荷花凋 谢,其实也暗含青春易逝、红 颜易老之意。
名篇,然而我们从对比中可以发现,两者“愁”的 内涵是不同的。
《一剪梅》是对丈夫的相思之愁,其时词人锦衣 玉食,而士人游学游宦也是社会习俗,故这愁来得 轻、浅,正如词人所言是“闲愁” 。
《声声慢》之愁绪却是沉重、哀痛乃至于凄厉的 ,这是融合了家国之思、孀居之悲、沦落之苦的泣 血之作。
由此也可看出李清照前后期词风的不同。
玉簟秋
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 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 的来到,那么“玉簟秋”就是作 者的直观感受(触觉)了,暑退 秋来,竹席也凉了, 不止是说天 气变凉.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 ”之意, 衬托出词人冷清与孤寂
李清照《一剪梅》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4、李清照《一剪梅》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吟诵这首词,做到借声传情。
2、从炼字、炼句的角度,体会本词的语言美、意境美。
3、通过本词的学习,掌握鉴赏词的一般方法,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
2、鉴赏词人的写作技巧,体会李清照词用语精美、浅俗、清新的艺术特色。
3、掌握鉴赏词的一般方法,并学会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引导——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导入新课:以郭沫若的一幅对联导入,让学生猜一猜对联中写的.是谁,进而引入新课。
二、知人论世:让学生回忆初中学习《如梦令》时对李清照的介绍,最后教师总结、补充:号“易安居士”、前后期作品风格、“易安体”、《漱玉词》。
三、整体感知:(一)读一读1、先让学生结合注释看三分钟,字面意思不懂之处做好标记,学生间互问互答。
2、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先自读三分钟。
3、点两位同学来读,读完后师生一起点评,最后教师作朗读指导。
4、听朗读带,让学生注意朗诵家对本词节奏的划分、轻重音的处理等。
5、再给两分钟时间,让学生自读。
6、点学生来读,检查同学们的朗诵水平进否有进步。
(二)找一找1、这首词中有哪些意象?(薄雾、浓云、瑞脑、玉枕、纱厨、酒、暗香、西风、黄花)2、这首词中有哪些表现情感的词?(愁、凉、销魂、瘦)(三)写一写请从词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或几个意象,根据词中的意境,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扩写成一段话。
(高考小作文训练)四、分析鉴赏(一)品一品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句或几句,品一品,看它好在哪里?(让学生自己先把玩品味,然后跟周围同学交流自己的心得,最后点学生发言。
在这期间,教师巡回观察同学们的交流情况,必要时适当点拔一下。
这里是学生的舞台,教师在这里只是起穿针引线的作用。
)可以说,这首词实在是太美了,可圈可点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
如首句渲染出的这种氛围;如“凉”字的双层意;“酒”这一经典意象;“暗香”的“暗”字,用得实在是太妙了;还有作者以“黄花”自喻,不仅形似,更是神似;下片:不露一“菊”字,可处处在写菊,这种“烘云托月,藏而不露”的写作妙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谁寄——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 书无有
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 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不管白日月 夜,无论舟上楼中,萦绕于词人心头。
实用文档
4、“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意义分析: 1、写眼前之景,花落水流,与“红藕香残”、 “独上兰舟”相拍合;
2、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 —
无可奈何花落去
水流无限似侬愁
实用文档
5、领略词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所表露 的情感是什么?
写自己相似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 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 而是双方的,足见两心相印。
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深化: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
实用文档
6、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实用文档
பைடு நூலகம்
欣赏歌曲《月满西楼》
欣赏歌曲《月满西楼》欣赏歌曲 后,跟老师一起解读《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实用文档
1、“红藕”“玉簟”不仅表明秋天已至,进一 步发掘,它的深刻意蕴是什么呢?
课
件 制 作
李 清
:照
毛
于
贵
实用文档
听读
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轻解罗
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 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 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实用文档
参照译文自己品读
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 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欣赏歌曲《月满西楼》
红耦香残玉簟(diàn)秋,轻解
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 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 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 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实用文档
总结:
1、所表现的爱情是纯洁的、心心相印 的,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 大异其趣;
2、大胆歌颂自己的爱情,象蜜甜、象 水清,磊落大方;
3、浅俗清新,明白如话,也多用偶句, 琅琅上口,声韵和谐。
实用文档
欢迎各位领导及同仁 指教批评!
实用文档
“红藕香残”,虽然是表明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 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 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 “人去席冷”之意。
“红藕香残”——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
“玉簟秋”——从主观感受表达秋的到来。
景、情;主观、客观
实用文档
2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 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 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 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 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有?正是雁群排成 “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 独倚的亭楼。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 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 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 绕上了心头。
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 —相思之情无法排遣。
“才——却——”有连接关系,表现“愁” 运动之速,而愁从可见的眉间藏到心头,更使人领 略到女词人的万千愁绪,诗人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幻 起伏,真实形象,给人以遐想。
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 味在心头。”
实用文档
欣赏歌曲《月满西楼》
轻:轻手轻脚。怕惊动别人、小心翼翼。
独:借泛舟以消愁,非闲情逸致的游玩。
过去和夫君双双泛舟,充满诗情画意,今天独自 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 呢?
独:——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好 啊!
实用文档
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是一个倒装句,其意味是什么?
顺序: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 —见回雁——思及谁寄锦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