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股神只铁、邓佐松、野山真面目#
“狂妄”的民间股神

2013年第44期封面文章Cover ·Story有一个人,他卫校毕业,自称股神,1989年携8000元入市,通过在A 股市场摸爬打滚十几年,身价达4亿。
他是民间股神中的代表人物,言语“狂妄”,自称是个投机的天才,常年满仓操作,经常在电视上、博客上晒云南白药、同仁堂、贵州茅台这类上涨数十倍的牛股。
他就是股神林园。
然而,私募排排网的数据显示,截止今年10月18日,林园所管理的林园1期净值为1.2954,换句话说,该信托产品6年以来的收益率仅为29.54%,令人大跌眼镜。
踏入股市纯属偶然林园父母均是医生,出生于陕西汉中,在汉中地区卫生专科学校毕业被分配至深圳红十字会医院工作,后调至深圳博物馆工作。
当时股票市场刚刚萌芽,没有多少人理解接受,特区政府只好号召党员干部买股票,林园响应了党的号召,拿着妈妈积攒的8000元钱跳入了股海。
当时,深市最火的股票当属深发展,股价高达88元/股,但林园毫无怯意地杀了进去,恰巧赶上深发展拆股,一股拆细为32股,每股面值从88元变成2.75元,后来短时间内又涨到了140多元,暴赚12万元。
来自股市的第一桶金让林园感觉到炒股是个来钱快的行当,此后一发不可收拾,从深圳炒到上海,炒成了亿万富翁。
旗下产品净值大起大落林园投资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确定性,“三年的账能不能算清楚”。
他曾在电视上反复强调,所投资企业今年的利润是多少,明年的利润是多少,后年的利润是多少?要是算不清楚,就不要去参与了。
在林园看来,只有锁定了确定性,才能够重仓操作、长线持股,进而实现复合增长。
在2006年这个A 股史上最牛的一年,林园依靠贵州茅台、招商银行、五粮液、黄山旅游、云南白药、铜陵有色等“中国最能赚钱的上市公司”取得了400%的收益。
此后,林园声名鹊起,频繁现身各大电视台传经布道,“股神”的封号也开始广泛传播。
2007年,一向不耻于代客理财的林园成立了林园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开始发行信托产品,到今已有三款产品,其中,业绩最好的是林园1期,6年间累计涨幅为29.54%,其它两支产品处于亏损状况。
证券投资学论文

如何成为一名成功的证券投资者如何成为一名成功的证券投资者最近股市行情很好,股市突破了5100点,准备攻破5200点。
但是正如教师说,在牛市中,老股民会保持慎重,不会大量投资,新股民反而大量涌入!人人都想变成为格雷厄姆和巴菲特,我真的也很想像格雷厄姆和巴菲特那样做一名成功的投资家。
比方格雷厄姆和巴菲特倡导的价值投资,理解很容易,关键在于你能不能承受,能不能坚持下去。
必须要经常学习股市方面的知识,增长阅历。
!经过和教师一学期的学习,我有积累了一些经历,现在我就为我的一学期学习,写下一些经历:18位最伟大的投资家如下〔按出生时间排序〕:1、伯纳德·巴鲁克〔Bernard Baruch〕,享年94岁〔1870年8月19日-1965年6月20日〕2、杰西·利弗莫尔〔Jesse Livermore〕,享年63岁〔1877年7月26日-1940年11月28日〕3、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享年82岁〔1894年5月9日-1976年9月21日〕4、是川银藏,享年95岁〔1897年-1992年9月〕5、杰拉尔德·勒伯〔Gerald M. Loeb〕,享年76岁?〔1899年-1975年?〕6、罗伊·纽伯格〔Roy R. Neuberger〕,享年96岁〔1903年7月21日-1999年〕7、安德烈·科斯托拉尼,享年93岁〔1906年-1999年9月14日〕8、菲利普·费舍〔Philip A. Fisher〕,享年96岁〔1907年9月8日-2004年3月11日〕9、斯尔必·库洛姆·戴维斯〔Shelby Collum Davis〕,享年85岁〔1909年-1994年5月24日〕10、约翰·邓普顿〔John Templeton〕,享年95岁〔1912年11月29日-2008年7月8日〕11、约翰·伯格〔John Bogle〕,〔1929年5月8日-〕12、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1930年8月12日-〕13、沃伦·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1930年8月30日-〕14、约翰·聂夫〔John Neff〕,〔1931年-〕15、威廉·欧奈尔〔William J.O’Neil〕,〔1933年3月25日-〕16、吉姆·罗杰斯〔Jim Rogers〕,〔1942年10月1日〕17、彼得·林奇〔Peter Lynch〕,〔1944年1月19日-〕18、安东尼·波顿〔Anthony Bolton〕,〔1950年3月7日-〕这是最成功的投资家,是我学习的对象,则怎么学习他们?●绝大多数最伟大的投资家为什么都安康长寿?已经去世的10位投资家,有6位超过了90岁,共8位超过了82岁。
林园

主要有17只股票,按所占比重大小分别是: 贵州茅台(600519) 每股净资产6.17元 年度收益1.5900元/股 招商银行(600036) 每股净资产3.90元 年度收益0.4834元/股 五粮液(000858) 每股净资产2.37元 年度收益0.3083元/股 黄山旅游(600054)、云南白药(000538)、铜都铜业(000630)、上海机场(600009)、深发展(00000)、赣粤高速(600269)、云天化(600096)、 工商银行(601398)、千金药业(600479)、丽江旅游(002033)和宇通客车(600066) 以上资料来自2006年12月《证券市场红周刊》 林园,一个中国式的证券奇迹。有人说,在道琼斯,巴菲特赚钱并不意外,而在中国股市,像林园这样从不失手地赚钱,要么他是神,要么他就是个放卫星的托,此外别无可能。 没错,这是个躁动的市场,它单向存在,只能买涨不能买跌,生或死,熊或牛,泡沫或是蒸发,谎言或是重典。在很多看尽风云的中国股民眼中,中国股市不像一个正常人,更像个疯癫的赌庄。但是,在这样残酷到类似原始丛林的投资环境中,林园出现了。 公开资料称,他炒股18年,8000元变成了10亿元。 茅台奇迹 林园作为中国“股神”高调现身,是在2006年。 这一年,历经五年低迷的中国股市开始了新一轮起涨,至今已持续一年有余。当股指从2000点到3000点,最终冲破4000点时,股市各种现象也纷纷涌现。从牛市初期即开始领涨的“贵州茅台”,因其奇佳的市场表现,在这一年也获得了众多关注,有股民因此称2006年为“茅台年”。 “贵州茅台”股票自2001年上市以来,面对数年熊市仍上涨近5倍,成为沪深两市“第一高价股”。2006年,“贵州茅台”多次涨停板,其市值一年增值近400亿元,是全年营业利润的十多倍。4年前就开始以20多元价位建仓的林园,个人资产也随着茅台酒的醇香扩了又扩,创造了在股民中流传甚广的“林园神话”。 林园称,他至今已持有1700万股“贵州茅台”,以此推算,10亿元也只是一个保守的估计。尽管他的创富传奇后来引发不少质疑,但他的股票投资理念还是得到了相当多股民的认可。 就像之前的几次牛市一样,领涨的上市公司往往会被流言击中,不幸的是,很多流言最终会被证实。这次似乎也不例外。 5月10日,各大财经媒体头条新闻的内容只有一个:贵州茅台股份公司的高管有变。仅仅几个小时过后,网络媒体便曝出茅台总经理乔洪被双规,“贵州茅台”随即停盘。 对于因持有1700万股“贵州茅台”而名满江湖的林园来说,这关系到他的核心利益,然而在接到记者电话时,他仍然表示自己的对应策略是满仓持有。用他的话来说,他买的是茅台集团的长期效益而不是管理层的精明。 林园曾放过这样的“狂言”:“我的一个选股方法,就是傻瓜能够经营的公司,才是好公司。”他有自己的一套标准:“你一去这个企业(调研),他老给你谈困难,我们逆境中怎么挣扎,怎么赚钱,他老说他的管理,这一看,我至少把这个公司作为一个二流的公司。” 林园说,自己喜欢的公司就是“来了(指他去企业调研而言)吃,来了玩,从不给你谈工作”。“这种公司你不用怕,他吃那么点算什么,能把这几十亿的盈利吃穷?我才不信。但这种公司肯定是能赚钱的。好的公司都是吃吃喝喝的,这不会错。” 乔洪被双规的传言出现后,茅台酒公司和贵州国资委先后出面进行澄清,但外界关于乔洪被调查的传闻仍未平息。不过,林园对“贵州茅台”的信心仍然没有动摇,他一如既往地“吹捧”这只股票,毫不理会别人的看法。 “对于白酒行业,我一直是看好的。虽然有人认为喝白酒的人越来越少,但我认为,白酒是中国人的国酒,商人请客都是喝白酒的多,喝高档白酒比喝其他酒档次高,我相信五粮液、茅台有一天可卖到1000元一瓶。而且茅台、五粮液已经有相对稳定的客户群,随着中国的强大,中国商人会把这种酒文化带到国外,我对‘贵州茅台’、‘五粮液’未来三年业绩复合增长20%或以上是有信心的。”林园多次对不同的媒体这样宣扬。 而不管是真是假,虽然仍然有不少人指责林园是茅台的“托”,但股市依旧在涨,林园用自己名号创设的私募基金也每天在膨胀,甚至连这位“股神”讲课的门票都涨到了3000元一张,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原因。 林园声称,自己做的每只股票都赚钱,从来没赔过。
主力大揭秘:山头山谷看主力

主力大揭秘:山头山谷看主力昨天课程,重点揭秘了怎么跟着市场里的牛私募赚钱的问题,怎么看私募牛不牛?要看资金量、成功率、收益率和历史战绩,比如吴吉林,王华,孙慧明,杨三宝这些人,手上几十亿甚至更多的资金,出手就是翻倍牛股,跟着他们能抓大机会。
如果他们的股票还在成本价附近,甚至比他们成本还低,我们就可以逮住机会咬一口,跟着牛私募赚一把。
前两天的课程揭秘了高管增持、私募进场、大宗交易、外资抢筹等等这些私密数据,主要说的是操作股票背后的主力到底是谁的问题,也就是这些股票后面的大涨是谁在推动。
图一这么多路资金在集中在一只股票上,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各路资金资就像弹药,弹药越多,威力越大。
但我们揭秘了各路资金也仅仅限于这些资金“背后是谁”这个层面。
而这些主力他们建仓、加仓能不能撬动一只股票上涨,他们的持仓到了一种什么样的程度,这是控盘度来解决的问题,也就是机构仓位的数据来解决。
包括什么时候减仓。
这些不同程度的控盘度对股价的刺激有多大作用?什么程度是低控盘、中低控盘?什么程度是高控盘?什么又是超高控盘?控盘度到底达到多少更适合一只股票的启动呢?是不是只做高控盘?中、低控盘的股票能不能做,要是做应该怎么做?从低控盘到高控盘的该怎么做?由高控盘变成低控盘的又该怎么做?这是今天课程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我们在年初的时候一直和大家强调的就是控制仓位,您按照我们的来做,一季度的这次下跌对您的影响其实很小,甚至有点用户还能在这次下跌中受益,目前位置仓位轻的用户考虑的是如何逐渐加仓,仓位重的客户或被套的应考虑的是如何调仓。
哪些股票加仓?哪些股票调仓?我们就要看主力在个股的增减仓动态,要看主力对一直股票的控盘度变化。
那么,您手中被套的股票现在是个什么状态,有没有主力机构的参与?有主力机构参与的您该怎么做?被主力抛弃的是否应该考虑大调仓,至少先把资金拿到手里。
控盘度能不能解决手中股票去留的问题?这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
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真实故事

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真实故事成功的背后,往往隐藏着艰辛、波折与失败。
它们不是成功的反面,而是成功孕育的一部分。
在生活中,许多著名的成功人士都从失败中获得了启示,并最终取得了巨大成功。
下面,我将分享几个真实故事,证明失败确实是成功之母。
1. 象棋天才的逆袭中国象棋的天才少年叶江川,在少年组中轻松夺冠,并开始代表中国参加世界象棋比赛。
然而,世界舞台上,他连续四次失利,最终名落孙山。
在这场惨败之后,他想放弃象棋事业,但父亲说:“失败只是暂时的,这是一笔财富,你可以从中汲取经验。
”叶江川不断地挑战自己,反思自己过去的失败,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
他在次年参加了国际象棋锦标赛,并一举获得了冠军。
之后,他赢得了多次国际象棋比赛,并成为了著名的象棋大师。
2. 艰难的发明历程在20世纪初,爱迪生花费了数年时间发明了电灯。
但在这个过程中,他失败了数千次。
他不断尝试新的方法,不断调整自己的想法,直到最终创造了一种新的电灯方法,我们今天仍使用着这种方法。
爱迪生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在生活和工作中取得成功,必须顽强不懈,并不断地学习、探索和创新。
3. 李嘉诚的创业追梦香港商业巨头李嘉诚通常被认为是创业成功的象征。
但在创业之初,他曾经失败过。
1972 年,他在菲律宾试图发展涉足之地产市场,但他的计划被一场大火彻底摧毁。
丧失了一年时间和巨额资金的李嘉诚并没有放弃他的梦想,他毫不妥协地重新开始了。
今天,李嘉诚已经成为全球商界最著名和最成功的人物之一。
4. 创业者的坚持苏宁易购创始人张近东,曾说:“成功之前,不一定要多次失败,但失败之前,却一定要有坚信。
”他在创办公司之初遇到无数困难,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的新的竞争对手,迅速消失的利润率,甚至其他公司从他的员工中挖掘人才等等。
但他从未动摇过自己的信念和坚持,他只是忙于改进产品和服务,继续在竞争中前进。
如今,苏宁易购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消费电子、家电零售商,成功的背后,是张近东不断积累的创业经验和坚定的信念。
股神:是川银藏传奇

是川银藏先生是日本著名的股票大师,在被称为天下第一赌场的股市纵横拼搏60年,创造了无数的奇迹。
他30风时以70日元做本钱入市的名人。
仅靠投资股市,他在1982年名列第二。
他百发百中的判断力,预测经济形势和股市行情的准确性令人吃惊,因此被称为股市之神。
世界上著名的股市投资家巴菲特、索罗期、邱永汉等都对是川银藏的投资手法推崇备至。
是川仅仅小学毕业,却凭着他在股市上的惊人业绩而设立是川经济研究所,更登上了大学的教坛。
是川银藏赚钱不忘行善。
他于1979年12月拨出私款20亿日元,设立是川奖学财团,帮助肯上进的孤儿继续升学。
是川银藏直率地说在60多年的投资生涯里,我遇见很多人,其中最讨厌的就是没有正义感的人。
我最讨厌那些为了赚钱而不惜坑害他人的做手。
当然,我也知道这种邪门左道的做股票手法不可能长久持续下支,终将要面临失败的命运,可是在他们破来之前,却会一直在股市坑害无辜的投资大众。
投资股票一定要堂堂正正,问心无愧。
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坑害大众的做手,最后必然不得善终。
当别人要是川银藏签名题字时,他总是写下诚与爱。
这是他的人生理想。
他说:我以诚与爱作为自己的处世座右铭,从年轻起直到现在。
我的工作是股票投资,在买卖股票中度过我的大半人生。
以做股票赚来的钱,帮助那些不幸的孤儿,是我生存的意义。
本书叙述了是川先生从少年开始闯荡天下,艰苦创业,特别是在股市上拼搏60年的股票。
他刻苦学习的精神、正直的为人、炒股中的神机妙算,尤其是他那珍藏一生的炒股秘诀---只吃八分饱和饱乌龟三原则和详细解说培养个人判断力的方法,以及对炒股者的劝诫和忠告,被无数股民奉为炒股必读之圣经。
本书汇集了是川银藏一生炒股的成功经验与失败的教训,许多看法和体会深刻而独到,可谓一针见血,值得每一位股民认真思索。
历史上的今天——1897年7月28日,日本股神是川银藏出生

历史上的今天——1897年7月28日,日本股神是川银藏出生在金融市场,大家都知道股神巴菲特。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日本的股神,他被称为“最后的投机家”,他叫是川银藏。
是川银藏敏锐的判断力,预测经济形势和股市行情的准确性令人吃惊,因此被日本金融界称为股市之神。
世界上著名的股市投资家巴菲特、索罗斯、邱永汉等都对是川银藏的投资手法推崇备至。
是川银藏有句名言:“股市是谣言最多的地方,如果每听到什么谣言,就要买进卖出的话,那么钱再多,也不够赔。
”1897年7月28日,是川银藏,诞生于赤穗一家贫穷的渔户。
他的上头有六个哥哥,由于家境窘迫,小学四年级结束就出外挣钱,帮补家计,是川银藏也不例外。
1912年,小学毕业,是川银藏就开始闯荡江湖,二十几岁就成了富有的企业家。
14岁就到神户的贸易商行——“好本商会”当学徒。
在其十六岁时,那家贸易商破产,他就决定到伦敦念书,而于当年(一九一四)前往大连。
不巧,碰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而无法取得前往伦敦的护照。
于是,他改变主意,跟在日本军后头到青岛,成为青岛守备军司令部的御用商人。
周遭的人夸赞他是青年实业家,他也洋洋自得。
不料,他后来捐助孙文的革命军三万圆,革命军惨败,他也随之破产,沦落为每日向债主磕头赔罪的田地。
1927年日本金融危机,又让他从巨富沦为赤贫。
是川银藏深深尝到了破产的痛苦滋味。
他由于受不了精神上的折磨,还会身怀手枪四处寻觅自杀场所。
后来,是川银藏开始了3年的寒窗苦读,在图书馆遍读与经济有关的各种书籍、资料,掌握了经济变动的基本规律。
1931年,他拿妻子帮他筹措的七十圆投入股市,获得百倍利润。
这是他第一次投资股票,以三十四岁而言,稍为迟了点,可是往后的股票投资却一帆风顺。
是川银藏之名因而响彻股市。
的确,靠股票赚得一定的利润并非绝对不可能。
但那必须以极认真的态度、很稳健的方法才行。
如果一开头就心存藉股票获巨富,梦想成了大富翁后过着豪华的生活,以此心态做股票,必败无疑。
坚如磐石原型故事

坚如磐石原型故事电影《坚如磐石》给观众带来了一场充满惊险、权谋和复仇的视觉盛宴。
然而,你可能不知道,电影中的剧情虽然虚构,但它的灵感却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案例。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坚如磐石》背后的原型,揭示四个真实大案,它们的荒诞离奇程度远超电影剧情。
1. “第一商人”刘汉的兴衰在电影中,黎志田是一个由卑微出身崛起为犯罪集团头目的角色。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曾经有一个更加惊人的故事,那就是四川的“第一商人”刘汉。
刘汉是汉龙集团的掌门人,他在表面上是一个慈善家,甚至在汶川地震期间慷慨捐款。
然而,在他表面的光鲜之下,隐藏着一个庞大的黑暗权力和贿赂网络。
他不仅涉及多起枪击事件,还曾威胁村民,最终,刘汉被判处死刑。
这位“第一商人”的故事比电影中的角色更加扭曲和离奇。
2. 炸死小三的段义和电影中,郑刚与杨晓薇的复杂关系引发了许多戏剧性的情节。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山东省济南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段义和的故事更加令人震惊。
段义和与一名情妇刘海平保持不正当关系,但当后者要求赔偿后,段义和却选择了制造了一起炸弹爆炸事件,将刘海平当场炸死。
这起案件不仅涉及极端的犯罪行为,还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关注。
3. 雷政富的双重生活在电影中,黎志田通过不雅视频来操控官员。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个相似的故事,涉及到了重庆市北碚区委书记雷政富。
雷政富被一名女性勒索,不得不提供工程项目和收受贿赂。
最终,他被判入狱,这个故事揭示了政治和犯罪的交织。
4. 太子奶的悲剧电影中,郑刚迫使黎志田签下巨额交易,揭示了权力和金钱的交织。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一个更加令人心碎的故事,那就是中国著名品牌“太子奶”的创始人李纯的悲剧。
李纯被当局威胁,不得不签署赌博合同,最终导致太子奶的资金链断裂。
他的家庭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包括自杀、绑架和折磨。
这个故事揭示了背后的黑暗力量,比电影中的情节更加令人不寒而栗。
电影常常借鉴现实生活,但以虚构的方式呈现,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昔日"股神"只铁、邓佐松、野山真面目(2010-08-26 19:38:54)“大师”足迹陈东至今都不明白为什么当时那么崇拜只铁,但他相信股市中有不少像只铁这样的大师,也有不少像他这样因崇拜大师而落马的人北京股民陈东在股市泡了三年,现在正在与妻子闹离婚。
“都是股市大师把我害得妻离子散。
我决定调查他的真实面目,告诫大家,我们曾经崇拜的股市大师是十足的大骗子。
”陈东决定密查股市大师。
陈东在今年5月16日给《证券市场周刊》发了一封邮件,称自己辛辛苦苦创业10年,33岁才讨上老婆,结婚后却迷上了股票。
2000年11月份,在逛书店的时候看到只铁的《短线英雄》,这位神秘的股市大师在书中自称自己参加过香港恒生指数保卫战,列举了大量操盘事例。
尤其是只铁书中的周易、金刚经等,颇有些玄妙,一时冲动花30元买了一本,回家研究一周,又想方设法参加了“只铁军校”,接受所谓的“魔鬼训练”。
此后不久,听说只铁到重庆帮一家机构坐庄博瑞传播,陈东决定背着老婆拿出公司现有资金500万元炒博瑞传播。
陈东说,当时只铁操刀坐庄,并且在电话中信誓旦旦说庄家一定会把博瑞传播做到50~60元,一定能让“学生”赚钱。
于是按照只铁的教导瞒着老婆杀入博瑞传播,结果500万元血本无归,后来公司出现财务危机,直到2002年8月,自己一手创办的公司被迫以资抵债。
公司没有了,钱赔光了,最让陈东难以面对的是,追了五年的老婆跟自己提出离婚。
陈东决定讨个说法。
最初,他试图通过电话的方式与只铁交涉,要只铁向学员道歉,并赔偿自己的部分损失。
而此时的只铁显得更加神秘,上海的电话已经停机,成都的电话要么关机,要么没有人接听。
陈东决定沿着只铁以前最活跃的地方找,从上海滩到香江畔,陈东说哪怕掘地三尺也要找到曾经十分崇拜的股市大师只铁。
结果令人失望,只铁仿佛在人间蒸发了。
拖着疲惫的身躯,陈东回到了北京,路过曾经属于自己的公司门口时,不禁潸然泪下。
陈东伤心之余还是有点“收获”,在深圳海关,没有查到1997、1998年只铁的出入境记录,证明只铁并没有参加过恒生指数保卫战,书中的描写只是吸引眼球,为自己的身价贴上黄金标签而已。
只铁一直号称在上海有房有车,俨然股市大腕,其实在上海国庆路50号的房子是租的,而且早已被上海市政府列入旧房改造项目。
陈东显得很无奈:“没办法,我曾经很崇拜的大师,结果让我落到今天这个地步,他却消失得无影无踪。
”说来真是不可思议,陈东因为一本《短线英雄》而中招,“我不知道为啥就相信了只铁,真的,他像一个教主一样勾住了我的灵魂,我对他简直是顶礼膜拜。
”陈东至今都不明白为什么当时那么崇拜只铁,但他相信股市中有不少像只铁这样的大师,也有不少像他这样因崇拜大师而落马的人。
这些股市大师到底有多神秘?6月1日,本刊记者飞赴只铁老家四川。
公安局档案资料显示,只铁全名程金明,曾用名程也桐、乌保雄,四川省宜宾市南岸地质矿产局工人,其身份证号码512501641223***。
据当地人讲:“啥子炒股大师,以前不跟我一样进矿山,只是后来他辞职了到上海打工,听说卖什么书,还在报纸上打广告。
”记者试图与只铁联系,第一次打通后,记者还没有自我介绍完,只铁就粗暴地挂断了,第二次根本接都没有接就直接掐断。
据称是只铁最得意学生的吴佳林透露,只铁当初在上海租房子边卖书边与机构拉关系,后来在上海丹东证券营业部与浦东三峡证券营业部开了两间。
现在已经归隐,除非有1000万元的大资金,否则他不会轻易再出山。
一位只铁军校第一期学员透露,只铁自己说他1999年操作500万资金,半年翻了5倍,事实上也就80%左右,并且是在2000年春节前做完上海梅林之后的业绩。
据吴佳林介绍,从2000年3月份开始,只铁统领的大资金开始出现大规模亏损。
为了取得大客户信任,力争挽回败局,只铁于2000年5月,开始在报纸上做广告,宣称2000年5月的反弹是大B浪反弹,并率领客户重仓深发展A、葛洲坝等股票,结果亏得一塌糊涂。
到了2000年下半年,只铁的上海两家全线亏损,大客户整天堵在办公室门口,上厕所都有人跟,以防只铁跑掉。
还有不少人到上海国庆路50号找只铁算账,实在没有办法,只铁搬出了上海国庆路50号。
此后只铁越做越差,先后在ST九州、晨鸣纸业、长运股份、昌河股份、星新材料、大恒科技、天鸿宝业等股票上受挫。
最后,博瑞传播的失败让只铁彻底远离了实际操作。
著书立说只铁那么聪明的人,会不知道“必胜技术”根本不存在吗?之所以睁着眼睛说瞎话,还不是为了骗人来学这个“必胜技术”不过,只铁很快又找到了新的“盈利模式”:培训和出书。
在博瑞传播操盘失败后,只铁开始大量写书、编写炒股公式、开发软件。
很快《只铁绝密战诀》、《只铁智能交易机器人》、《战无不胜》软件相继面市,只铁还投资网站、开办只铁军校,狂招学员,培育弟子。
一位曾经交1.8万元学费受训的学员说,对于要参加培训班的人,只铁一般先要进行劝阻:你不一定能领悟啊、不是每个人都适合“魔鬼训练”啊,等等诸如此类的话。
多数情况下被吊足了胃口的股民一定要加入,这样,尽管经过培训后依然亏损,你也有苦说不出,因为人家已经有言在先了。
据这位学员讲,只铁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对哲学、艺术、军事、中国古代文化都有些研究,能把一个概念说得非常透彻。
在课上,只铁往往只讲东方玄学、西方逻辑之类的东西,统统都是“理念”,就是死活不肯谈个股,这样就不会露馅。
经过培训的人,多数该亏照样亏,很少几个赚钱的学员都被只铁拿来作形象宣传。
而这些学员虽然自己心里明白不是按照只铁教的办法获利的,但为了“拉大旗、作虎皮”,打着只铁的旗号收会员,所以也不说破。
只铁先后出了十几本小册子,2002年10月又择其“精华”,汇编成《战无不胜》一书。
对于这些书,连和只铁一起搞培训的人也私下承认,其主要思想和架构抄袭自原泰和基金经理波涛博士的《系统交易方法》、《证券期货投资计算机化技术分析原理》和《证券投资理论与证券投资战略适用性分析》。
此外,只铁书中的“股市周期循环论”是由张龄松的《股票操作学》中相关内容改头换面而来,“交易为王”中的庄家行为部分则取自张世国的《股市实战心理》。
老外的书只铁也不放过,例如比尔.威廉姆的《混沌操作法》就被抄了个够。
不过,只铁归纳总结的能力很强,上述内容被他信手拈来,又组合在一起,还真有点“中西合璧”的感觉。
一位对只铁并无好感的业内人士说的话比较客观:“其实,他那样做也不算过分。
股票的书就是你抄我一段、我抄你一段。
这些书作为股民提高的读物还可以,至于值不值那么多钱,每个人有自己的看法。
”吴佳林很不满意只铁说自己是得意弟子:“只铁乱说的,我还可以说他是我的徒弟呢。
”“我们曾经有过合作,我只是想借他的名气卖他的书。
”据吴佳林说,只铁的确读了不少书,而且能将《周易》、《道德经》这些一般人搞不懂的东西串在一起,读起来还真像那么回事。
再加上从报纸杂志上看到些关于恒生指数保卫战的报道,顺便把报道中的精华摘出来,适当添加自己的语言,好像他指挥了恒指保卫战,是一个相当了得的人物。
但吴佳林很反对只铁是骗子的说法:“现在写书吹捧自己的很多,也不光只铁一个人,如果不包装,谁认识他?”“也不能说他的东西全是假的,我按照他的方法去炒股,到目前为止,赚的总比亏的多。
”看来,这段内容没有被抄上并非疏忽,而是刻意回避。
只铁号称“战无不胜”,如果反过来又说世上没有百战百胜的投资方法,岂不是自扇耳光?这个问题还引起了一场论战,辩论的另一方是股市博弈论专家陈浩教授。
陈浩在《写给只铁先生的一封信》中说:“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可以了解股市,因为根本没有人能完全了解股市,股市对任何人来说都永远是一只变幻莫测的黑箱,搜集信息分析信息的一切努力只是在增加黑箱的透明度,让它变得不那么莫测,但永远不可能把它变成彻底透明的白箱。
”“股市中不存在人人都能使用的必胜方法。
因为,如果存在这样的方法,那么,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这个方法去做。
又因为它是必胜的,所以,结果将是每个人都赢。
而股市是零和竞局,不可能每个人都赢,所以,不可能存在这种方法。
”而在北京随便一个小书摊上就可以买到的《只铁必胜战法系列》“战无不胜”一篇的序言当中写到:“……在市场中寻找到一套战胜自己战胜他人的‘必胜技术’系统法宝……揭示出一套在风云诡异的股海中搏击而能‘长胜不败’的‘必胜’技巧……使你从此以后在波涛汹涌的市场中‘战无不胜’。
”短短的一个小序就把“必胜”、“长胜不败”、“战无不胜”重复了很多遍。
对于陈浩的发难,只铁“顾左右而言它”,大讲特讲“知行合一是投资甚至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而闭口不谈是否存在“必胜技术”的问题。
这场辩论在两个人的自说自话中草草收场,过后有好事者评论:“陈浩可真是个书呆子,只铁那么聪明的人,会不知道‘必胜技术’根本不存在吗?之所以睁着眼睛说瞎话,还不是为了骗人来学这个‘必胜技术’。
”异曲同工骂名人或者被名人骂,同样都是出名的捷径。
而出名,正是邓佐松梦寐以求想要得到的与有着“大战索罗斯”传奇经历的只铁相比,自封“股王”的邓佐松虽然年纪尚轻却同样出手不凡。
在市面上流传着一本名为《中国股王》的书,书中邓佐松介绍自己“14岁考上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16岁转入山东大学师从中科院蒋明华教授门下,1988年赴美,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此后闯荡华尔街,拜师索罗斯,策划“3.27国债事件”,在任太平洋保险公司董事长战略顾问期间,半年里资产增值100倍,眼下正在网上以“价值隐者”为笔名抛出《绝密:私募基金排名》,再次成为机构关注的焦点。
记者经过调查发现,邓佐松为江西萍乡人氏,由于崇拜巴菲特,常用名邓菲特。
经向蒋明华教授证实,蒋教授从没有教过邓佐松。
对于18岁赴美国哈佛留学以及拜师索罗斯,邓佐松则告诉记者自己仅是哈佛的本科生,书中那些只是为了让人们瞧得起他而编的故事。
与只铁不同,邓佐松不喜欢与散户打交道,拿他自己的话说,散户没有多少钱,每天进行电话咨询,简直就是浪费电话费,要赚钱就得找机构。
邓佐松对只铁很是不屑:“他那点雕虫小技,你说他在教别人怎样赚钱,如果这些方法都很灵,他干吗不一个人闷声发大财,要去赚几个学费?他是傻子?”邓佐松一直认为只铁在行业中不入流,而自己是几年奔走下来累了才写书的,目的是号召6000万股民科学炒股。
不过,与只铁的书比较,这本《中国股王》看上去要逊色得多。
为了节约印刷成本,书中的字小得不能再小,几乎难以辨认,15万字竟然只有薄薄的124页。
而且内容也相当乏味:第一是爆料加吹嘘。
为了突出自己的机构背景,邓佐松在书中不断提到诸如“太平洋保险公司2001年投资浮亏3.424亿元,2002年6月3日亏损增加到6.545亿元”、“寿险金总亲口对我说本公司的资金运用回报水平与同行业比处于中等甚至偏下水平”之类的内幕信息。
而就在太保董事长都忧心忡忡、辗转反侧的时候,他却“胜似闲庭信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