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挪威的森林_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_孙立春
“远游房间”的一角——《挪威的森林》林少华译本中明喻的翻译

- 228-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远游房间”的一角——《挪威的森林》林少华译本中明喻的翻译大连大学/纪龙阳【摘要】中日一衣带水,文化交流也不停歇尤其兴盛的就是小说的流传。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 《挪威的森林》在中国影响颇深。
这部小说在中国大陆传播最广泛的译文要属林少华先生的译本。
其中比喻的修辞在《挪》中运用颇多且传神,因此在翻译中如何译好比喻句,对于翻译这篇小说来说,是一个重大课题。
以往的分析都集中在翻译手法层面,本文通过韦努蒂(Venuti)的归化异化翻译策略,对林氏翻译中的比喻句进行分析,从而归纳出中日文学翻译方面的有益经验。
【关键词】挪威的森林 归化 异化 林少华 韦努蒂一、引言提到日本当代文学,不可能绕开村上春树,而在村上春树作品当中,首屈一指的就是《挪威的森林》(以下简称“《挪》”)。
《挪》自1987年在日本问世以来,截止2017年在日销售量已突破2000余万册,是日本销售总量最大的书籍,在日本以往的小说销售记录中,居于榜首的司马辽太郎和渡边淳一加载一起的销量也不及村上春树的一般(一九九六年统计)。
在中国甚至出现了“村上春树现象”、“《挪威的森林》现象”。
而《挪》得已在中国广泛传播,和它良好的中国译文也密不可分。
在中国,出现了赖明珠、林少华、叶惠的三种译本,其中以林少华译本(以下简称“林译”)最受欢迎,深得读者喜爱。
林译版截止2014年,出版量突破了200余万册。
北师大学者王向远在《二十世纪中国的日本翻译文学史》中有这样的评价:“可以说,村上春树在我国的影响,很大程度依赖于林少华译文的精彩。
”该小说讲述了渡边、直子、绿子三人的爱情纠葛,表达出青年一代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给孤独、迷茫的内心点亮一盏明灯。
小说情节虽简单易懂,却寓意深刻,这要归功于村上春树传神的比喻修辞的运用。
林少华凭借自己妙笔生花的文采和村上相似的性格内心,从而准确把握作者的内心世界,对比喻的翻译不仅拿捏准确且语言表达充满诗情画意,从而大大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
《2024年对《挪威的森林》林少华译本的再考察》范文

《对《挪威的森林》林少华译本的再考察》篇一《挪威的森林》林少华译本再考察一、引言《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一部著名小说,自其问世以来,就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而林少华作为其中国译本的主要译者,他的翻译质量直接关系到中国读者对这部作品的接受程度。
因此,对《挪威的森林》林少华译本进行再考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林少华译本的历史与现状自《挪威的森林》在中国出版以来,林少华的译本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林译本以其流畅、自然的中文表达,成功地传达了原作的情感和意境,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好评。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也有学者指出林译本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文化背景的缺失、语言风格的过度简化等。
三、再考察的角度与方法本次再考察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对林少华译本的语言风格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是否能够准确地传达原作的情感和意境;其次,对比林译本与其他译本,分析其优劣;再次,关注林译本在文化背景的翻译上是否有所缺失,以及如何处理原作中的文化特色;最后,从读者的角度出发,考察林译本在中国读者中的接受程度。
在方法上,我们将采用文本分析、对比研究和读者调查等方法。
通过对比原作与译本,分析林少华在翻译过程中的策略和技巧;通过对比不同译本,探讨林译本的优劣;通过读者调查,了解中国读者对林译本的接受程度和评价。
四、再考察的结果与分析经过再考察,我们发现:1. 语言风格方面,林少华的译本以其流畅、自然的表达赢得了读者的好评。
然而,在部分地方,为了迎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林译本在语言表达上过于简化,可能导致原作的情感和意境有所损失。
2. 在文化背景的翻译上,林译本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
对于原作中的一些文化特色和背景知识,林译本未能充分传达给中国读者。
这可能会影响中国读者对原作的理解和接受。
3. 对比其他译本,林译本在整体上具有较高的翻译质量。
然而,在个别地方,其他译本可能更准确地传达了原作的情感和意境。
《对《挪威的森林》林少华译本的再考察》范文

《对《挪威的森林》林少华译本的再考察》篇一《挪威的森林》林少华译本再考察一、引言《挪威的森林》是日本当代文学家村上春树的一部著名小说,自出版以来,以其深邃的情感与独特的叙述方式吸引了全球众多读者。
而林少华教授的译本更是以其精湛的翻译技巧与对原作精神的准确把握,在中国读者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对于这样一部经典之作,其译本是否完美,仍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与再考察。
本文旨在通过对《挪威的森林》林少华译本进行再考察,分析其翻译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今后的翻译工作提供参考。
二、林少华译本的特点1. 翻译风格:林少华的译本在保持原作风格的基础上,注重传达原作的意境与情感。
他善于运用优美的中文表达,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原作的魅力。
2. 文化背景:在处理文化背景方面,林少华尽量保留了原作中的文化元素,同时对一些日本特有的文化现象进行了适当的解释,使中国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作。
3. 语言表达:在语言表达方面,林少华的译本用词精准、句式流畅,既保留了原作的韵味,又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三、林少华译本存在的问题1. 词汇翻译:在部分词汇的翻译上,林少华可能过于依赖自己的理解与推断,导致一些词汇的翻译不够准确。
这可能会使读者对原作的理解产生偏差。
2. 文化误解:尽管林少华在处理文化背景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仍有可能存在文化误解的情况。
这可能是由于对日本文化了解不足或对中文表达方式的过度解读所导致的。
3. 句子翻译:在句子翻译方面,林少华有时可能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对应,导致一些句子的翻译显得生硬。
这可能会破坏原作的韵味,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
四、对林少华译本的再考察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林少华的译本,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再考察:1. 对比其他译本:将林少华的译本与其他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其优劣,以便更客观地评价其翻译水平。
2. 请教专家学者:请教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了解他们对林少华译本的评价与看法,以便获取更专业的意见。
近十年来中国大陆对《挪威的森林》的研究述略

快乐阅读AILEYUEDUK32 Mar. 2016 MAGAZINE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在阅读并解析《挪威的森林》,甚至很多年轻人把《挪威的森林》当做一本必读的经典书籍,并视村上春树为日本当代独具特色的作家。
有越来越多的毕业论文分析这部作品和作者村上春树,不少杂志期刊中也都发表了相关文章,另外也出现了很多专著。
总的来说,近十年中国大陆对《挪威的森林》研究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从语言学即翻译的角度;分析作品中的各个主题或人物性格;与其他作品进行对比。
接下来将进一步分析各个类型的状况。
一、语言学方面孙立春2012年发表《<挪威的森林>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列举分析了《挪威的森林》几个不同的译本,林璋(2009)《文本的翻译与评说——以林少华译<挪威的森林>为例》以林少华译《挪威的森林》为例,对原文文本和译文文本进行技术分析,结果显示,翻译中是否运用分析技术会直接影响译文成败。
张艳红(2013)《<挪威的森林>主要中译本研究——以林译和赖译为中心》中分析了《挪威的森林》大陆译本和台湾译本不同的原因。
冯明舒(2013)《从<挪威的森林>解读村上春树作品语言特色》通过分析小说《挪威的森林》中的场景、人物描写,修辞揭示村上春树作品语言特征。
关于译文归化和异化的问题,孙守乾2012年发表了《关于<挪威的森林>林少华译本中的归化现象——论四字结构问题》,鲁莞婷、胡志强2012年发表了《关于<挪威的森林>汉译中异化与归化的实证研究》。
二、主题方面探讨主题,是解析《挪威的森林》中最主要的方向。
根据其具体方向的不同,又可以大概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第一,分析作品的总体主题。
蒋永影(2010)《<挪威的森林>主题解读》对《挪威的森林》的主题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作品没有消解自我,而且和日本现代文学保持了一种自我主题的延续。
李会珍(2007)《村上春树与挪威的森林》在介绍作者村上春树的基础上,更深入研究了《挪威的森林》的创作背景、意图以及写实主义等方面。
《挪威的森林》林少华译本对文学翻译的启示

《挪威的森林》林少华译本对文学翻译的启示左莉娜【摘要】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在中国影响颇深.这部小说得以在中国大陆广泛传播,主要是通过林少华先生的译本.译者以其独特的风格解读了村上小说特有的笔触和内心世界,对于中国读者了解日本当代文学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译文得到了同行的肯定和推崇.论文通过对林少华《挪威的森林》译本的分析,归纳出文学翻译方面的有益经验.【期刊名称】《安顺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16)003【总页数】2页(P20-21)【关键词】挪威的森林;林少华;译本;启示【作者】左莉娜【作者单位】运城学院,山西运城04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313.06《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代表作,因其巨大的销量先后被译成多国文字广为阅读。
在中国,出现了赖明珠、林少华、叶惠的三种译本,其中以林少华译本最受欢迎,深得读者喜爱。
可以说林少华译本以特有的魅力征服了相当一批人,甚至影响了一个时代的人。
那么林少华的译本有何特色?透过译本我们又能看到一个怎样的译者?进而从中得到哪些启示?笔者通过分析译文里代表性的词句以期对林少华译本的特色有大致的了解。
一、林少华《挪威的森林》译本的特点1、对于众多棘手的乐曲乐团等专有名词,直接将其译成了对应的汉语词汇村上春树是一位西洋音乐迷,他的作品都充斥了大量的西洋音乐元素。
从流行音乐、爵士乐、到古典音乐、歌剧;从著名的歌人乐队到有名的专辑曲目,数不胜数。
而林少华在这些音乐作品和人物的处理方式上,都成功地将其全部直接翻译成与之对应的中文。
例:ボサ?ノヴァを十曲近く弾き、ロジャース=ハートやガーシュインの曲を弾き、ボブ?ディランやらレイ?チャールズやらキャロル?キングやらビーチボーイスやらティービー?ワンダーやら『上を向いて歩こう』やら『ブルー?ベルベット』やら『グリーン?フールズ』やら、もうとにかくありとあらゆる曲を弾いた。
林译:弹了近十首勃萨诺巴舞曲,弹了罗杰斯·哈特和格什文,弹了鲍勃·迪伦、查维斯、卡劳尔·金、比区和“沙滩男孩”,弹了《向上行》、《蓝天鹅绒》、《绿色菲尔兹》。
《挪威的森林》中景物描写的汉译

《挪威的森林》中景物描写的汉译作者:耿鑫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4期摘要:作为村上春树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在中国掀起的“村上现象”热潮已经持续了将近二十年,至今有增无减。
因村上以清新自然的写作风格著称,《挪威的森林》中的景物描写都是别具特色的,作者以清新淡雅的文笔通过对山、草、风、雨等自然景物的细致描绘来衬托剧情以及人物的心理,给读者们带来身临其境的实感体验。
因此,在译成汉语时,如何将这细腻自然的景物描写准确传达出来至关重要。
关键词:景物描写;《挪威的森林》;汉译;译本比较作者简介:耿鑫(1994-),女,辽宁大连市人,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日汉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4--01作为村上春树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在中国掀起的“村上现象”热潮已经持续了将近二十年,至今有增无减。
因村上以清新自然的写作风格著称,《挪威的森林》中的景物描写都是别具特色的,作者以清新淡雅的文笔通过对山、草、风、雨等自然景物的细致描绘来衬托剧情以及人物的心理,给读者们带来身临其境的实感体验。
因此,在译成汉语时,如何将这细腻自然的景物描写准确传达出来至关重要。
一、村上的写作风格及《挪威的森林》译介情况村上春树是二十世纪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日本作家,他的文字平简易懂、清丽流畅、清新细腻,擅长以景传神、以神传情。
他独具韵味的文笔,像清泉浸润着读者的心灵,让读者感受着其独特的语言魅力。
村上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自1987年出版至今,畅销30余年,其印刷总数已超过1000万册[1]。
文学界对其人物性格分析、日本文化内涵分析、电影改编分析浩如烟海[2];翻译界有关其译本对比、翻译策略研究、译介研究也不胜枚举。
其中文译本,最受关注的是被大陆读者奉为经典的林少华译本和台湾人气最高的赖明珠译本。
二、译本對比分析景物描写,做到辞藻华丽、语言优美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将自然的景物赋予新的意境,并以此来衬托人物的心理状态,以景传情,更耐人寻味。
《2024年对《挪威的森林》林少华译本的再考察》范文

《对《挪威的森林》林少华译本的再考察》篇一《挪威的森林》林少华译本再考察一、引言《挪威的森林》是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一部经典小说,自其问世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广受读者喜爱和关注。
林少华作为中国译坛的重要人物,他的译本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传播。
本文旨在对林少华译本的《挪威的森林》进行再考察,探讨其翻译策略和语言风格,并就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意义进行探讨。
二、林少华译本的特点林少华译本的《挪威的森林》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在语言运用方面,林少华在翻译时尽量保留了原文的语言特色,包括生动的形象描绘和深入的内心描写等。
他对文本的处理手法既有细致的调整,又不失对原意的准确把握,形成了既忠实又优美的译文。
其次,在翻译策略上,林少华采用了一系列创新的翻译手法,如增加解释性词汇、简化句子结构等,使中文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原著。
此外,他还根据原文的情感色彩和文化背景进行恰当的处理,让译本在情感传达和文化表达上更为丰富。
三、对林少华译本的再考察对于林少华译本的再考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要对比原文与译本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
这需要对林少华的翻译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探究其翻译策略的优劣以及其对原作风格的表现程度。
其次,要关注译本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作为一部国际知名的文学作品,《挪威的森林》的传播与交流在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世界文化共同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林少华的译本在此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再考察过程中,我们需要探讨译本在文化传递和文化冲突处理方面的表现,以及其对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的贡献。
再次,要考虑读者的反馈和影响。
读者对译本的接受程度和评价是衡量一部译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我们需要对读者的反馈进行收集和分析,以了解读者对林少华译本的评价和看法。
四、结论通过对林少华译本的再考察,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林少华的翻译策略和语言风格成功地传达了《挪威的森林》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他的翻译不仅忠实于原文,而且富有创意和个性,为读者呈现了一部生动、真实的作品。
《对《挪威的森林》林少华译本的再考察》

《对《挪威的森林》林少华译本的再考察》篇一对《挪威的森林》林少华译本再考察的范文一、引言《挪威的森林》是日本当代文学家村上春树的一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
自其出版以来,就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深刻的主题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
而林少华教授作为知名翻译家,以其卓越的翻译水平成功将该作品引介到中国。
本文旨在对《挪威的森林》林少华译本进行再考察,深入探讨其翻译的特点和意义。
二、《挪威的森林》林少华译本概述林少华教授的译本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尊重了原著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风格,同时充分考虑了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
在词汇选择、句式结构、文化背景等方面都进行了精心处理,力求呈现出原著的风貌和韵味。
此外,译本还加入了许多注释和解读,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阅读体验和思考空间。
三、翻译特点及技巧1. 词汇选择与语言风格:林少华教授在词汇选择上十分讲究,力求使译文贴近原著的语言风格。
在保持原著韵味的同时,也充分考虑了中文的表达习惯,使得译文更加流畅自然。
2. 句式结构与表达方式:在句式结构上,林少华教授采用了多种翻译技巧,如长句拆短、意群划分等,使译文更加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同时,他还注重运用修辞手法,使译文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3. 文化背景与情感传达:林少华教授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原著中的文化背景和情感表达,通过恰当的词汇和句式将之传达给读者,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著的深层含义。
四、林少华译本的优点与不足优点:1. 译文流畅自然,语言优美,能够很好地传达原著的风格和韵味。
2. 注重文化背景和情感传达,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阅读体验和思考空间。
3. 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使得译本更加贴近读者。
不足:1. 在某些细节处理上可能存在疏忽,如个别词汇的选择和句式的处理等。
2. 对于一些文化背景的解读可能存在主观性,需要读者自行判断和理解。
五、结论通过对《挪威的森林》林少华译本的再考察,我们可以看出其翻译的特点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4卷第1期临沂大学学报2012年02月Vol.34No.1JOURNAL OF LINYI UNIVERSITY Feb.2012《挪威的森林》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孙立春(杭州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36)摘要:《挪威的森林》作为村上春树的代表作,受到了中国读者的广泛欢迎,催生了多个中文译本。
这些译本良莠不齐,除了林少华、赖明珠、叶蕙的译本质量较高外,别的译本不够严谨、忠实,有的还存在惊人的抄袭现象,甚至出现了所谓“续篇”的伪译本。
该作品在中国译介与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怪象,一方面证明了它的艺术魅力及其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另一方面也凸显了我国的外国文学翻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这是需要正视并认真对待的。
关键词:挪威的森林;译介;传播;译本比较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51(2012)01-0139-04收稿日期:2011-12-10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Y200805908)、杭州师范大学优秀中青年教师支持计划(HNUEYT2011-01-005)作者简介:孙立春(1979—),男,河北辛集人,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当代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代表作,自1987年出版以来,已累计发行826万册,刷新了日本纯文学出版的新纪录,形成了日本评论家广泛讨论的“村上春树现象”和“挪威的森林热”。
村上称这部小说为“终极的恋爱小说”和“百分之百的现实主义小说”。
它以优美、抒情的笔调,描述了孤独的男主人公渡边彻和多愁善感的直子、活泼可爱的绿子之间的生离死别及爱情经历。
全书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忧伤、空虚的氛围,深深地打动着无数青年读者的心。
虽然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不是跌宕起伏的,叙述也是淡淡地、缓缓地铺开,但是这种独特的故事结构和文体风格让日本的年轻人倍感亲切,仿佛自己身边发生的爱情故事,契合了当今日本社会,特别是生活在都市里的青年人的迷失、困惑、孤独的内心世界。
这部小说不仅赢得了无数日本读者的心,而且在世界各地也不断被翻译出版,尤其是在中国大陆、港台地区、韩国等东亚国家最受欢迎。
自从1989年《挪威的森林》登陆中国以来,先后催生了多个中文译本,其中林少华和赖明珠的译本影响最大,而且中国的文学评论界和研究界也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了许多评论村上及这部作品的文章,中国也出现了“村上春树现象”和“挪威的森林热”。
钟旭认为,村上春树的小说在东西方受欢迎的根本原因是“作品深刻揭示了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演绎了都市社会里的现代人性故事。
”[1](P51)而邢灵君把“村上春树热”与中国当代文学思潮联系到一起,称《挪威的森林》为“具有新写实主义特性的现实主义作品”,认为“村上春树在中国受到关注,是由于他的现实主义作品迎合了当代中国的文学思潮和价值取向。
”[2](P168-169)这个观点对《挪威的森林》这部“现实主义小说”是适用的,但不能说明其他带有后现代色彩的村上小说在中国流行的原因。
而林少华则认为村上春树的作品在中国畅销的原因在于:“一是契合了我国经济起飞时期的青年人、尤其是都市青年人的心理、感觉和感受,提供了更为多彩的、广阔的精神空间;二是文笔好,简洁、洗练、优雅、幽默,文字本身能给人以审美愉悦或阅读快感。
”[3](P244)1989年2月,台湾的故乡出版社出版了《挪威的森林》的第一个中文译本,它是由刘惠祯、黄琪玟、傅伯宁、黄翠娥、黄钧浩五人共同翻译的,分上中下三册发行。
该译本题为“村上春树时代来了”的“编者序”,初步分析了这部小说风靡日本的原因,并引用吉本隆明和江藤淳的话,证明“新的‘村139上春树时代’已翩然到来”。
这个译本不仅封面具有挑逗性,而且增添的章节题目里出现了“黑暗中的裸体”、“交换性伴侣”、“色情电影的配音”等诱惑性词句,显然译者和出版者把这部小说当作了流行的通俗文学。
由于是五人共同翻译,所以该译本有很多不统一的地方,也出现了一些误译和漏译,整体水平不高。
即使这样,它也在台湾引发了“村上春树热”,并于1991年出版了合订本。
林少华的译本比故乡版译本晚5个月问世,由漓江出版社刊行。
该译本前有题为《物欲世界的异化》的“序言”,作者是推荐译者翻译此书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的李德纯,译本最后附有译者的“译后记”。
在“译后记”里,林少华总结了这部小说的三个特色,即坦率与真诚、幽默、写性而不淫,并提到了音乐翻译方面的苦衷。
这个译本也增添了原文没有的章节题目,除了第六章“月夜裸女”之外,其余的11个题目都是唯美的,与故乡版媚俗的题目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这个译本将原文的第6章分为两章,所以全书成了12章。
不过,稍后的上海译文版为了与原文保持一致,就删去了这些题目,也由11章构成。
这个译本风靡中国大陆,发行量相当可观。
据译者的统计,这个译本1989年7月在漓江出版社首印3万册,至1993年印行4次,印数约10万册。
1996年7月改版,作为五卷本“村上春树精品集”之一再度推出,印数1.5万册。
1998年9月再次改版,大32开,内容增加专家评论、作家访谈和年谱三部分附录。
此版首印2.1万册,至2000年9月印至10次,两年印数超过20万册,这部小说由此升温。
2000年底漓江出版社的版权合同期满,上海译文出版社购得村上作品的全部版权,于2001年开始推出20卷本“村上春树文集”,领军的《挪威的森林》补入在漓江删除的当时认为不适合国情的约1600字,是为“全译本”,这个版本前面附有“村上春树何以为村上春树”的代译序。
至2007年4月印行27次,印数为1142800册。
5月推出精装纪念版,编号限印1万册。
截至2007年5月,这部小说的总印数超过145万册。
美国华人学者李欧梵教授在他的散文集《世纪末的反思》中,将《挪威的森林》列为20世纪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部文学译著之一。
1990年6月,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钟宏杰、马述祯译的《挪威的森林———告别处女世界》。
该译本前面的“故事梗概”指出:“这是一部纯情、坦率,倾倒无数青少年男女、风靡日本、轰动世界文坛的惊世之作!”可这个译本却是粗造滥制之作。
它的封面低俗不堪,增添的章节题目也富有挑逗性,而且删去了“后记”及许多难懂的地方、涉及性爱的词句,很多歌手名、作曲家名和乐曲名都是音译,错误百出。
不仅如此,译者还添加了原作没有的字句,例如下面段落的划线处。
总之,这是一个误译、漏译、加译频频出现的译本,对原作极不忠实。
“细微的地方,特意有时放慢,有时加快,有时音调强烈生硬,有时韵律多愁善感,大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势,我侧耳细听这瞬间多变的优美曲调,委实产生了‘如听仙乐耳暂明’之感。
玲子在弹吉他的时候,看起来她就像注视着心爱服装的十七、八岁的少女一样,她目光熠熠有神,紧紧地闭着嘴,脸上偶尔掠过一丝微笑的影子。
曲子弹完了,她倚在柱子上凝视着天空,不知在想什么心事。
”[4]1991年5月,香港博益出版公司出版了叶蕙翻译的《挪威的森林》。
叶蕙是马来西亚籍华人,曾经在筑波大学研究生院留学。
除了这个译本,她还翻译了《舞舞舞吧》、《寻羊的冒险》等村上作品。
后来,台湾的时报文化出版公司独占了村上作品的繁体字版权,博益出版公司也不得不采用赖明珠的译本,所以叶蕙的译本就逐渐被赖译本取代了。
叶译《挪威的森林》虽然没有林译本那样优美,但是比较流畅和符合现代汉语习惯。
叶译本在网络上经常被误认为是赖译本,并与林译本做比较。
下面举一例来说明一下这个译本的特色。
“当然,只要肯花时间我还是可以忆起她的脸。
小小的冰冷的手、一头触感柔顺光滑的长发、软而圆的耳垂、耳垂下方一颗小小的痣、冬天里常穿的那件骆驼牌外套(误译)、老爱凝视对方的双眼发问的怪癖、有事没事便发颤的嗓音(就像是站在刮着强风的山坡上说话一样),把这些印象统统集合起来的话,她的脸便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了。
最先显现出的是她的侧脸。
这大约是因为我和直子总是并肩走在一块的关系罢。
所以先让我忆起的常是她的侧脸。
然后,她会转向我这边,轻轻地笑着,微微地歪着头开始说话,一边凝视着我的眼睛。
彷佛要在清澈的泉底寻找一晃而过的小鱼似的。
”[5]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叶译本文字平实、简140洁,比较通顺。
不过,叶译本漏译较多,尤其是鸡尾酒名、电影名、音乐名等用片假名书写的专有名词。
这可能是因为时间仓促的缘故。
这个译本从翻译到出书不到4个月,所以叶蕙应该没时间去仔细查证这些专有名词的正确译法。
1997年6月,台湾的时报文化出版公司出版了赖明珠译的《挪威的森林》。
其实在这之前,赖明珠就翻译了村上的很多作品,可以说是中国最早介绍村上春树的人。
80年代初期,她在日本的一些杂志上看到了介绍村上小说的书评,后来找来原作一读,觉得村上的小说很特别,文字简洁,所以就喜欢上了村上的小说。
1985年8月,台湾的《新书月刊》刊出了她翻译的3篇短篇小说,而且这3篇译文被大陆的《日本文学》季刊于1986年第2期转载。
1986年时报文化出版公司推出了赖明珠译的《失落的弹珠玩具》和短篇小说集《遇见100%的女孩》,而故事性较弱的《听风的歌》1988年才被出版。
这三部作品当初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故乡版《挪威的森林》引起了村上春树热潮,赖明珠才开始专心翻译村上春树的大量小说。
1994年时报文化出版公司独家获得了中文繁体字版权,除了少数随笔,基本上都委托赖明珠翻译,这一系列“时报蓝小说”有20多种,总销量已经超过100万册。
当初她曾经犹豫是否翻译《挪威的森林》,因为她觉得这部“过分开放”的小说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后来她转变了看法,认为虽然已经有了多种版本,但这些“不同版本虽然大同小异,但在那小异之间,确实仍有一些微妙的不同,相当值得玩味。
但正如每个读者对村上的作品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体会、不同的喜爱程度一样,每个译者首先也不过是这众多读者中的一个而已”[6],所以才开始翻译《挪威的森林》。
关于这个译本的特色,笔者将在后面重点论述。
2001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将张斌翻译的《挪威的森林》,作为“世界名家名著经典文库第二辑”之一出版,没有注明是否已经得到作者的授权。
这个译本是抄袭之作,只是对林译本稍微做了修改。
从以下的例子就能看出这一点:“当然,只要一有空闲,我总会忆起她的音容笑貌。
那冷冰冰的小手,那流线型泻下的手感爽适的秀发,那圆圆的软软的耳垂以及紧靠底端的小小黑痣,那冬日里时常穿的格调高雅的驼绒大衣,那总是定定注视对方眼睛发问的习惯动作,那不时奇妙地发出的微微颤抖的语声———随着这些印象的浮现,她的面庞突然自然地在我的记忆中。
最先现出的是她的侧脸。
大概因为我总是同她并肩走路的缘故,最先想起来的每每是她的侧影。
随之,她朝我转过脸,甜甜地一笑,微微地歪头,轻轻地启齿,定定地看着我的双眼,仿佛要在一泓清澈的泉水里寻觅稍纵即逝的小鱼的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