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著名书家
中国历代书法名家作品大全

中国历代书法名家作品大全中国历代书法名家众多,他们的作品流传至今,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以下是一些历代书法名家及其代表作品的介绍:1. 王羲之(303年-361年),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他的代表作品有《兰亭序》、《九成宫醴泉铭》等,这些作品以行草书的形式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墨韵。
2. 王献之(344年-386年),王献之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被称为"书仙"。
他的代表作品有《麟德碑》、《碑志铭》等,他的书法作品以楷书为主,字形端庄工整,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
3. 柳公权(778年-865年),柳公权是唐代初期的书法家,被誉为"楷书圣手"。
他的代表作品有《白氏长庆集》、《玄秘塔碑》等,他的楷书字形规整,结构严谨,被后世称为楷书的典范。
4. 赵孟頫(1254年-1322年),赵孟頫是元代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融合了柳公权和颜真卿的风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临颜真卿祭侄文稿》等,他的行书和草书作品流畅自然,富有力量感。
5. 文徵明(1470年-1559年),文徵明是明代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多样化,包括楷书、行书、草书等。
他的代表作品有《山水诗卷》、《欧阳询碑帖》等,他的书法风格独特,笔画流畅,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
6. 王铎(1697年-1763年),王铎是清代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以楷书为主,字形刚劲有力,具有浓厚的书法气息。
他的代表作品有《王羲之兰亭序》、《王羲之自书诗卷》等,他致力于研究古人书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以上只是中国历代书法名家的一部分,每位名家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代表作品。
他们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丽魅力。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书法家书法艺术的卓越传承者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书法家书法艺术的卓越传承者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书法家,他们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为后世留下了一笔珍贵的财富。
他们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也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中国历史上的十大书法家,他们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卓越传承者。
一、王羲之(303年-361年)王羲之被誉为书法史上的“天才”,他的作品以雄浑秀丽、气势磅礴而闻名。
王羲之的书法风格独特,兼收并蓄了中国古代书法的精髓,成为后世书法家学习的典范。
二、颜真卿(709年-784年)颜真卿是唐代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他以“颜体”书法著称。
颜真卿的书法作品线条流畅、端庄大气,充满力量感和韵律美,他的作品深受后人的喜爱和推崇。
三、柳公权(778年-865年)柳公权是唐代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之一,他以楷书为主要流派。
柳公权的楷书书风简练、秀丽,给人以舒适自然的感觉。
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鉴赏价值。
四、米芾(1051年-1107年)米芾是宋代著名的书法家和文人,他以草书著称。
米芾的草书富有个人特色,线条纵横交错,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草书给人以奔放豪迈、自由奔放的感觉,成为后世草书的楷模。
五、赵孟頫(1254年-1322年)赵孟頫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他擅长行、草两种字体。
赵孟頫的行书作品书风豪放、秀丽,草书作品则充满激情和张力。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审美价值,影响了后世的书法发展。
六、文征明(1470年-1559年)文征明是明代著名的书法家,他以隶书著称。
他的隶书作品刚劲有力、端庄典雅,给人以肃穆的感觉。
文征明的作品被后人称为“金石之宗”。
七、唐寅(1470年-1524年)唐寅是明代著名的文人书法家,他以行书和草书为主要流派。
唐寅的行书力度雄浑、笔势遒劲,草书则潇洒豪放。
他的作品充满个人风格,受到后世书法家的广泛影响。
八、文徵明(1590年-1645年)文徵明是明代末年至清代初年的书法家,他以“文体”书法著称。
中国艺术知识树内容包括历朝历代的代表性画家书法家简历艺术成就

中国艺术知识树内容包括历朝历代的代表性画家书法家简历艺术成就1、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居会稽山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
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
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
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
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他的《兰亭序》书法遒媚劲健,端秀清新,纯出与自然。
是王羲之的生平得意之作,自古以来。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2、曹不兴(三国):亦名弗兴,三国时著名画家。
是最早享有盛誉的一位画家,传说他画屏风时“落墨为蝇”,致使孙权误以为真。
被成为“佛画之祖”,是文献记载最早一位传奇画家。
孙吴吴兴人,生卒年不详。
孙权黄武年间享有很大的声誉,与皇象善书,严武善弈,赵达善数等,并称为吴中“八绝”。
善画龙、虎、马及人物,有落墨为蝇等传奇故事,其佛画成就对后世影响很大,相传其所画龙头令谢赫叹服不已。
画迹今已不存,但之后的著名画家卫协直接师承其法。
中国历史上十大书法家排名

中国历史上十大书法家排名中国历史上十大书法家排名1. 王羲之王羲之(303年-361年),东晋时期的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他的书法作品以行书和草书为主,具有流畅的笔画和优美的布局,影响了后世的书法发展。
2. 赵孟頫赵孟頫(1254年-1322年),元代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他的楷书和行书都具有独特的风格,笔画流畅而有力,被后世称为“赵体”。
3. 柳公权柳公权(778年-865年),唐代书法家,擅长草书和隶书,并对楷书有重要影响。
他的作品格调高雅,构图精致,被后世称为“柳体”。
4. 王献之王献之(344年-386年),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侄子。
他的草书和隶书都非常出色,笔画流畅而有力。
他的书法受到后世的广泛推崇。
5. 颜真卿颜真卿(709年-785年),唐代书法家,擅长楷书和行书,其作品以气韵雄浑、笔力遒劲著称。
他的楷书尤为出色,影响了后世的书法发展。
6. 文征明文征明(1470年-1559年),明代书法家,擅长行书和草书,尤其善于运用笔墨进行变化,创作了许多富有创意的作品。
他的书法风格独特,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7. 张旭张旭(656年-713年),唐代书法家,他的草书以及行书都具有狂草的风格,笔力奔放,给人以极具冲击力的感觉。
他的书法风格开创了后世草书的发展方向。
8. 欧阳询欧阳询(557年-641年),唐代书法家,被誉为“书法鼻祖”。
他的楷书以及行书都非常出色,线条流畅、笔画随心所欲。
他的书法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9. 袁燮袁燮(17世纪),清代书法家,擅长行书和楷书,被誉为“后四家”之一。
他的作品笔力雄浑,构图严谨,给人以力量和美感的双重享受。
10. 黄庭坚黄庭坚(1045年-1105年),北宋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他的楷书和行书都非常出色,尤其以草书而闻名。
他的作品潇洒俊逸,给人以奔放的感觉。
附件:无(本文不涉及附件)法律名词及注释:1. 著作权:指对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享有的法律保护权。
中国历史十大书法家最有代表性按时间顺序排名

中国历史十大书法家最有代表性,按时间顺序排名钟繇王羲之褚遂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怀素米芾赵孟頫董其昌历史上的女书法家:王羲之的草、楷、行书,千古景仰;他的老师是东晋着名的女书法家,姓卫、名铄,人称卫夫人;卫夫人学习王国时钟繇的书法,达到了升堂入室的地步;她的代表作是古名姬帖小楷;其笔法古朴肃穆,体态自然,是楷书中的上品;在卫夫人之前,还有一位女书法家;她就是以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等驰名的东汉末年的女诗人蔡文姬;她名叫琰,文姬是她的字;她父亲蔡邕,在文学和书法上造诣很深;蔡文姬继承家学,在书法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在唐、宋、元、明,也出现不少女书法家;唐代的女书法家有吴采鸾、薛涛、武则天;吴采鸾所书小楷,很有钟繇、王羲之的笔意,遒劲古雅,可与卫夫人媲美;薛涛所书陈思王美女篇,行书,笔势跌宕秀逸;武则天书写草体,书法婉约;宋代女书法家有朱淑真,所书小楷,端庄精劲,深得王羲之笔法;管道升是元代女书法家;字仲姬,她是赵孟俯的妻子,赵孟俯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工书善画,书法为元代宗师;管道升刚嫁给赵孟俯的时候,她的书法比丈夫还好,后来赵孟俯迎头赶上了,并超过了妻子;管道升写的梅花赋小楷,清丽幽闲;魏晋南北朝:曹操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王徽之索靖卫恒卫夫人谢安王珣薄绍之萧思话萧衍王荟王僧虔王志王慈羊欣隋唐五代 : 智永贺知章张旭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李邕徐浩怀素孙过庭柳公权杨凝式宋辽金: 李建中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蔡京欧阳修林逋赵佶薛绍彭白玉蟾朱熹张即之吴琚文天祥元代赵孟頫杨维桢鲜于枢倪瓒邓文原康里巎巎饶介冯子振张雨柯九思明代: 董其昌王铎文徵明祝允明徐渭王宠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陈淳陈献章陈继儒陈洪绶憨山蔡羽唐寅米万钟莫是龙沈度沈粲宋克孙慎行释担当文彭解缙邢侗姚绶张弼清代: 傅山八大山人伊秉绶金农邓石如何绍基吴昌硕顾炎武石涛宋曹查士标郑簠包世臣巴慰祖陈鸿寿铁保莫友芝张照周亮工高凤翰郑燮汪士慎李鱓黄慎梁巘刘墉王文治钱沣万经龚贤丁敬黄易赵之谦翁同龢翁方纲吴让之徐三庚吴大徵沈曾植曾国藩张裕钊俞樾杨守敬姚鼐蒲华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中国历史上的三位奸臣书法家蔡京、秦桧、严嵩虽堪称书法大家,但因他们的奸邪而被废字,故书法作品留传下来的极少;蔡京,福建人,为宋徽宗时的“六贼”之首,他与内廷供奉官童贯相互勾结,要挟宋徽宗,将大宋王朝推向灾难的深渊;蔡京的书法自成一格,就连狂傲的米芾都曾表示,其书法不如蔡京;当时“苏黄米蔡”之蔡,原指蔡京,后人恶其奸邪,易以蔡襄;秦桧,江苏人,他杀害了民族英雄岳飞,坚持投降,是南宋宋徽宗时有名的奸臣;他为状元出身,博学多才,书法颇有造诣,在仿照徽宗赵佶“瘦金体”字体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一种工整划一、简便易学独特字体,用来书写奏折,乃至了宋徽宗下令全国统一按秦桧的范本字体来书写公文;这种字体逐渐演变为印刷用的“宋体”严嵩,江西人,25岁殿试中二甲进士,书法功底深厚;后来结党营私,残害忠良,最终落得削籍为民,家产尽抄,其家产共抄得黄金三万多两,白银二百万两,相当于当时全国一年的财政总收入;据传,清代京城顺天府乡试的贡院大殿匾额上“至公堂”三个大字,是大奸臣严蒿所书,乾隆帝想把它换掉,便命满朝能书者写这三个大字,他自己也书写数遍,但他觉得自己的御笔和其他人所写的字,都不如严嵩,只好作罢,依然让奸臣严嵩的字高高悬挂;书法介绍书法是我国历史悠久而又最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艺术,它以汉字特有的线条和书写规律,表现出丰富多彩的笔法、章法和笔势,反映人们的气质、情趣和审美理想;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美化书写形成,进行艺术创造的成果,在传统文化中居有极为尊崇的地位,受到中国人民普遍的喜爱,也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取代的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书法艺术的形成从书写文字中发展起来的书法艺术,与汉字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在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的器皿上,有一些刻写的符号,与甲骨文近似,商代的甲骨文已是成熟的汉字,在早期、中期、晚期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反映出熟练的技巧和一定的审美追求,已具有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线条富有变化,排列有明显的工整化趋势;战国青铜器铭文具有浓烈的装饰风格,但直到此时,文字还是作为交流的工具,古典文献记载表明,人们还不曾把文字的线条结构与精神生活联系在一起;秦统一后,整理文字,删除异体,创制小篆,富有装饰风格,但小篆从未得到普遍使用;直到汉代隶书的成熟,使汉字的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丰富了线条的表现力;东汉时人们学习书法巍然成风,出现了论述书法功能的专着如蔡邕的笔论,书法才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也有人依据元代刘因在荆川裨编中的记述:"字画之工拙,先秦不以为事……魏晋以来,其学始盛,自天子、大臣处士,往往以能书为名,变态百出,法度备具,遂为专门之学;"认为魏晋是书法艺术的形成期;这在学术界是个有争议的问题;甲骨文书法这是商人用刀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已具有书法艺术的某些要素;在商代三百年间,早期笔力雄放,中期笔锋疏朗,后期蝇头小楷"的风格;金文书法商周战国时代刻有在钟鼎等铜器,兵器上的铭文,包括在钱币上铸刻的文字,统称为金文;这是文字书写中自觉追求艺术美的开始,使文字美与铜器的装饰花纹浑然一体,铭文多为圆笔,突出流动的曲线美;秦代书法秦代的书作以石鼓文最有代表性,这是唐初在陕西凤翔出土的十块刻石,每块高约三尺,直径二尺许,四周刻有文字,记述秦国君游猎的盛况,原文七百余字,现存二百余字;字体为用笔圆转的大篆,排列工整,为当时通行的馆阁书;秦统一六国后,划一文字,以河西文字为基础,削繁就简,制作小篆,通行全国; 1975年湖北云梦秦简的发掘,说明隶书已经在秦代兴起,隶书直线方折,较篆书曲线圆转,较易书写; 两汉书法汉代的书艺以隶书为大宗,擅长写隶书的令史,称为"史书令史",所以汉代人称隶书又叫"史书",除了少数刻石和符玺、印信还沿用篆书外,隶书已成为汉代通行的文字;由于使用和审美的要求,在形体上产生"八分";在书法史上形成独具一格的汉隶;汉隶的进一步发展,到东汉末又有了"侧"点、"掠"长撇、 "趯"直钩、"啄"短撇,结构上更趋于严整,并逐步形成了正楷,即所谓"今隶";东汉时形成各种流派,如以正势结体的方正派;用笔劲直的劲直派;用毫端书写的纤劲派;顿挫飞扬的华美派;用笔平放的平展派;刚柔精劲的秀劲派;字大厚重的雄放派;飘拂有致的恬逸派等各种风格,琳琅满目,充分反映了人们对书法的喜好和书法艺术的繁荣;魏晋书法魏晋书法承汉代书法的坚实基础,又有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晋代的书法,可与唐诗、宋诗、元曲相提并论,一百五十多年间,书家近二百人,可谓书法艺术的顶峰;着名的魏碑,用笔和结构都有新的创造,书写豪放奇伟,生动活泼,明显地表现了从隶书到楷书的递变;以王羲之为代表的崭新风格,达到了平和自然,潇洒隽永的境界;兰亭序直抒胸臆,跌宕奔放,成为最杰出的代表作,在书法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隋唐书法隋唐书法伴随碑书的复兴,又一次出现新的高涨;表现在艺术上追求刚健雄强之美,一改东晋南朝平和柔媚的风韵,形成唐代书法的特色;着名书法家欧阳询的书体,结构平正精密;草书大家张旭,笔势奇伟飞动;颜真卿的正书,矫健雄伟;柳公权的用笔秀丽劲媚;怀素的"狂草"气度恢弘,他们都在书法史上开创了新的境界,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宋代书法宋代书法与魏晋、唐代相比缺乏鲜明的特色,这是由于帖学盛行,书家囿于守成的结果;元丰年间,着名四大家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提倡屏除帖学以后才有所振兴,宋代书法更偏重"意"的自由发挥,强调抒发个人情感,这就突破某些僵化的格式,越出前人的樊篱,出现了一些精品;元明清书法元明清三代的书法基本上沿着魏晋唐宋的风格发展,书家众多,个人成就也有超过前人的,但没有出现开创性的大书家;元明清的书法已无法超过晋唐;历代书法家东晋--王羲之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着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他的兰亭序书法遒媚劲健,端秀清新,纯出与自然;是王羲之的生平得意之作,自古以来;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历代书法家唐朝--欧阳询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世称欧阳率更;世人称他的字为“率更体”;虞世南说他“不择纸笔,皆能如意”;而且他还能写一手好隶书;贞观五年徐州都督房彦谦碑就是其隶书作品;他的书法,以隶书为最;究其用笔,圆兼备而劲险峭拔,“若草里惊蛇,云间电发;又如金刚怒目,力士挥拳;”其中竖弯钩等笔画仍是隶笔;他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他的楷书无论用笔,结体都有十分严肃的程式,最便于初学;后人所传“欧阳结体三十六法”,就是从他的楷书归纳出来的结字规律;他的行楷书张翰思鲈贴体势纵长,笔力劲健;墨迹传世,尤为宝贵;欧阳询的儿子欧阳通,书法一本家传;父子均名声着于书坛,被称为“大小欧阳”;小欧阳道因法师碑,隶意更浓,然而锋颍过露,含蓄处不及其父.; 虞恭公碑,全称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 明赵涵石墨镌华评云:“此碑字比皇甫,九成善小,而书法严整,不在二碑之下;”并叹:“时信本已八十余,而楷法精妙如此;”历代书法家唐朝--颜真卿唐京兆万年人,字清臣;开元进士,迁殿中侍御史,为杨国忠所恶,出为平原太守,故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颜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德宗时李希烈叛,宰相卢杞衔恨使真卿往劝谕,为希烈所留,忠贞不屈,被缢杀;真卿为琅琊氏后裔,家学渊博,工于尺牍;从褚遂良,张旭得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舒和,一变古法,自成一格,人称“颜体”;宋欧阳修评云:“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庄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不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东方朔画赞多宝塔碑颜勤礼碑祭侄文稿中兴颂麻姑仙坛记颜家庙碑争座位稿自书告身等皆为其名作;祭侄文稿颜真卿行书墨迹; 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天下第二行书”;在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原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历代书法家唐朝--柳公权柳公权,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元和初进士,历仕校书郎、侍书学士、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他生活在中堂时期,历穆、敬、文宗三朝,此时,唐代书法改革运动基本高成,时代赋予柳公权的使命不是开拓而是守成,柳公权的历史功绩在于他用创造精神承接颜鲁公的成就,取得“颜筋柳骨”的历史论顶,为唐代书风建设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旧唐书讲:“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书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当时公卿大臣家碑版,不得公权手书者,人以为不孝;外夷入贡,皆别署货币,曰此购柳书;”他学颜字,但能自创新意;世称“颜筋柳骨”,指出他们书法的不同点;柳字避开了颜字肥壮的竖画,把横竖画写得大体均匀而瘦硬;他又吸取了北碑中方笔字斩钉截棱角分明的长处,把点画写得好象刀切一样爽利深挺;他又吸取虞,欧楷书结体上的紧密,颜真卿楷书结体的纵势, 写出了独树一帜的柳体;历代书法家宋--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江西修水人;后世称他黄山谷;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他的行书,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用笔如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善藏锋,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其结体从颜鲁公八关斋会报得记来,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十分显着,学他的书法就要留心于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和结体的舒展大度; 至于他的草书,赵孟俯说:“黄太史书,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叹;”我们看他的花气诗笔势苍劲,拙胜于巧,肥笔有骨,瘦笔有肉,“变态纵横,劲若飞动”;其美韵不亚于行楷书;请上座帖“笔势飘动隽逸”更是稀世佳作;历代书法家宋--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老人,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的书法萧散简远,深得晋宋间人用笔之妙,常为土大大所仿效;椤严经旨要卷,纸本,纵厘米,正书,凡二接,经文计七十二行,行二十三至三十六字不等;椤严经唐般刺蜜帝译;十卷;王安石摘录其中观世音发妙耳门,从闻思修;此卷,于正书中间有行书,淡墨疾书,笔画清劲,虽行次紧密,少有空白,然并无缭乱之感;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历代书法家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着于世,世称“三苏”;他的书法从“二王”, 颜真卿, 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他在执笔方法上运用异于常人的特殊方法,还注意书写工具的改革;其代表作有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春帖子、爱酒诗、寒食诗、蜀中诗、醉翁亭记等; 黄州寒食诗帖苏轼作;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历代书法家宋--赵孟頫字子昂,号雪松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湖州浙江吴兴人;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后裔;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后来奉元世祖征召,历仕五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擅长篆、隶、楷、行、草各体、冠绝古今;着有松雪斋集; 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元史本传讲,“孟俯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赞誉很高;据明人宋濂讲,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此外,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诸家之大成;诚如文嘉所说:“魏公于古人书法之佳者,无不仿学”;所以,赵氏能在书法上获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分不开的;尤为可贵的是宋元时代的书法家多数只擅长行、草体,而赵孟頫却能精究各体;他的文章冠绝时流,又旁通佛老之学;后世学赵孟頫书法的极多,赵孟頫的字在朝鲜、日本非常风行;赵氏楷书中也有上乘之作,如三门记结体宽博深稳,运笔酣畅圆润,最适合当字帖;赵氏传世作品以行楷居多,大多用笔精到,结字严谨,如赤壁赋堪称经典之作;历代书法家明--唐寅“明四大家”之一唐寅,被誉为明中叶江南第一才子;他博学多能,吟诗作曲,能书善画,经历坎坷;是我国绘画史上杰出的大画家;唐寅字伯虎,更字子畏,号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史,南京解元,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等;晚年信佛,有六如居士等别号;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寅出身于商人家庭,地位比较低下,在当世“显亲扬名”主导下,刻苦学习,11岁就文才极好,并写得一手好字;16岁中秀才,29岁参加南京应天乡试,获中第一名“解元”;唐寅书法为画名所掩,主要学赵孟俯,更受李北海影响,俊逸挺秀,妩媚多姿,行笔圆熟而洒脱,唯笔力稍弱,钩挑牵丝绵软,结构亦略趋松散;故王世贞评曰:“伯虎入吴兴堂庑,差薄弱耳;”历代书法家清--邓石如邓石如,安徽怀宁人,原名琰,字石如,号顽伯,完白山人,因避清仁宗名讳,故以字行;出生寒士之门,祖辈的“潜德不耀”的人品和“学行笃实”的学业以及骜岸不驯的性格对他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之功;20岁左右即开始了一生的游历生涯,浪迹江湖,到处寻师访友;他的一生,伴随着刻苦自励,倾注艺术的全部生活内容几乎就是“交游”二字;不求闻达,不慕荣华,不为外物所动,不入仕途,始终保持布衣本色,这完全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我行我素、自由自在的“逍遥”人生;时人对邓石如的书艺评价极高,称之“四体皆精,国朝第一”,他的书法以篆隶最为出类拔萃,而篆书成就在于小篆;他的小篆以斯、冰为师,结体略长,却富有创造性地将隶书笔法糅合其中,大胆地用长锋软毫,提按起伏,大大丰富了篆书的用笔,特别是晚年的篆书,线条圆涩厚重,雄浑苍茫,臻于化境,开创了清人篆书的典型,对篆书一艺的发展作出不朽贡献;隶书则从长期浸淫汉碑的实践中获益甚多,能以篆意写隶,又佐以魏碑的气力,其风格自然独树一帜;楷书并没有从唐楷入手,而是追本溯源,直接取法魏碑,多用方笔,笔画使转蕴涵隶意,结体不以横轻竖重、左低右高取妍媚的方法而求平正,古茂浑朴,与时俗馆阁体格格不入,表现出勇于探索的精神;比较而言,他的行草书不如篆隶功力深厚,这是大多数人的看法,这里不再赘述;邓石如的篆刻艺术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留在古代篆刻里再和你一起探讨; 历代书法家清--吴昌硕清末着名书画家,篆刻家;原名俊卿,字昌硕,别号苦铁,浙江安吉人;少年时他因受其父熏陶,即喜作书,印刻;他的楷书,始学颜鲁公,继学钟元常;隶书学汉石刻;篆学石鼓文,用笔之法初受邓石如,赵之谦等人影响,以后在临写石鼓中融汇变通;沙孟海评:吴先生极力避免“侧媚取势”,“捧心龋齿”的状态,把三种钟鼎陶器文字的体势,杂揉其间,所以比赵之谦高明的多;吴昌硕的行书,得黄庭坚、王铎笔势之欹侧,黄道周之章法,个中又受北碑书风及篆籀用笔之影响,大起大落,遒润峻险;历代书法家近代--李叔同李叔同,弘一大师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字叔同,笔名和别号甚多,达250多个;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是我国着名的书画篆刻家、音乐家、戏剧家、教育家、诗人、学者,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二十世纪中国十大书画家之一,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世祖;其把诸多科门类集归一身,登峰造极,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是空前绝后的,并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更是一位旷世奇才,享誉世界;李叔同自幼聪颖过人,五岁时丧父,从其母王氏习诵名诗格言;十岁时始读经史诸籍,后从唐静岩、赵幼梅学诗词、书画和篆刻;李叔同先生的书法早已享誉近代中国书坛,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的一幅字为无尚荣耀;李叔同书法分两个时期,第一时期出家前,第二时期出家后.。
我国古代书法家排行榜

我国古代书法家排行榜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我国古代书法家排行榜是怎样的呢?本文是店铺整理的中国古代书法家排行榜,仅供参考。
我国古代书法家排行榜1.王羲之,其书法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被尊为一代“书圣”。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其作品《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蛇”。
2.颜真卿,中唐时期的书法创新代表人物,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
行书遒劲舒和,神彩飞动。
他的书法,既有以往书风中了气韵法度,又不为古法所束缚,突破了唐初的墨守成规,自成一幅,称为“颤体”。
书风饶有筋骨。
悲恸处所作行草《祭侄文稿》后世评为“天下第二行书”。
3. 柳公权,其书结体紧密,笔画锋棱明显,如斩钉截铁,偏重骨力,书风遒媚劲健,可与颜真卿的雄浑雍容书风相媲美,被后人誉为颜筋柳骨。
在书法史上具有很大影响。
,后人习楷书多“以柳体入门,以颜体见功”。
著有《玄秘塔碑》。
4.王献之,被评“丹穴凰舞,清泉龙跃。
精密渊巧,出于神智”,兼精楷、行、草、隶各体。
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
5.诸遂良,其特色是善把虞、欧笔法融为一体,方圆兼备,波势自如,比前辈更显舒展。
《唐人书评》中把褚遂良的字誉为“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宋代大书画家米芾称颂他:“九奏万舞,鹤鹭充庭,锵玉鸣珰,窈窕合度”,以表明褚的字体结构有着强烈的个性魅力。
6.钟繇,工书法,博取众长,自成一家,尤精于隶、楷。
书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
后人评其隶行入神,八分入妙,和大书法家胡昭并称“胡肥钟瘦”。
与晋王羲之并称“钟王”。
钟繇的书法古朴、典雅,字体大小相间,整体布局严谨、缜密,历代评论成就极高。
中国历代书法家

中国历代书法家中国历代书法家——柳公权(778-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幼年嗜学,十二岁能为辞赋,由于擅长书法,被穆宗李恒看中,召为翰林院侍书学士。
柳公权书法以楷书最着,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
他上追魏、晋,下及初唐诸家笔法,又受到颜真卿的影响,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创造了自己的柳派。
其遒媚劲健的书体,可以与颜书的雄浑宽裕相媲美,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称誉。
中国历代书法家——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
隋时官太常博士,唐时封为太子率更令,也称“欧阳率更”。
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
在隋代欧阳询的书法享有较高的声誉,到了唐代,年近古稀的欧阳询还在“宏文馆”教授书法。
欧阳询八体兼妙,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
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
中国历代书法家——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中唐时期著名的书法家。
开元间中进士。
安史之乱,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
在书法史上,颜真卿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
书法自成一格,一反初唐书风,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慨凛然,人称“颜体”。
颜体奠定了他在楷书千百年来不朽的地位,颜真卿是中国书史上富有影响力的书法大师之一。
中国历代书法家——草圣张旭,生于唐上元三年(675),卒于玄宗天宝九年(750),张旭苏州人,字伯高,一字季明。
因官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
善草书,被人誉为“草圣”。
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
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
……中国历代书法家——书圣王羲之 (303~361),字逸少,原籍琅琊,定居山阴。
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被后人尊称为“书圣”。
历代书法名家PPT课件

欧阳询代表作
历代书法家(唐朝)--褚遂良
❖ 唐 褚遂良 孟法师碑 褚遂良,(596-658),字 登善,杭州钱塘人。官至中 书令,封河南郡公,进郡公, 人称“褚河南”。其书初学 史陵,欧阳询,继学虞世南, 终法二王,自创一格,是继 欧,虞之后又一书法大家。 曾提出“锥画沙”等著名论 断,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王献之代表作
魏碑的概念及特点
❖ 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8年)北朝文字刻石的 通称,大体可分为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四种。 北魏书法是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过渡性书法体系,对 当时的隋和唐楷书体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历代的书法家 在创新变革中也多从其中汲取有益的精髓。
❖ 魏碑体的特点: 1、横画和捺画保持隶书的特点,常伸展到字形边界甚至超 出边界; 2、字形与隶书相比呈扁方形; 3、突出的特点是撇捺向两侧伸展,收笔前的粗顿以及抬峰 ,使整个字形厚重稳健略显飞扬、规则中正而有动态,颇具 审美价值。 总体来说结体方严,笔画沉着,变化多端。
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
即为李斯所书。历代都有极高的
评价。
李斯代表作
历代书法家--钟繇
❖ 三国 钟繇 钟繇(151-230),字元常,颖 川长社人。明帝时受太傅衔,故 世称“钟太傅”。其书学曹喜, 蔡邕,刘德升等人。能书隶、草、 真、行诸体,尤以真书绝世。唐 张怀瑾《书断》称他:“真书绝 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 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 古雅有余,泰汉以来,一人而 已。”存世墨迹,最著名的有以 王羲之临本翻刻的《宣示表》、 《荐季直表》等。《荐季直表》 “纸墨奇古,笔法深沉。”《三 希堂法贴》以此冠首。
苏轼代表作
历代书法家(宋)--米芾
❖ 米芾(1051-1107),字 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 史、鹿门居士,人称“米南 宫”、“米颠”。宣和时召 为书画学博士。元章天资高 ,能诗文、工画,山水人物 自成一家,世称“米家云山 。”擅书法,工楷、行、草 、篆、隶诸体,以行书成就 高。其与苏轼、黄庭坚、蔡 襄并称“宋四家”。传世名 迹颇多,如《苕溪诗帖》、 《蜀素帖》、《虹县诗卷》 、《吴江舟中诗卷》及《珊 瑚帖》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时,将颜楷规律化,成 为活字印刷字模,也是今 天我们所称的“宋体字” 。
与颜真卿、欧阳询、赵孟 頫并称“楷书四家”。
善草书,从张旭、怀素 《千字文》。 书论《书断》、《书估 》、《书议》等。 《卢鸿草堂十志图跋》 楷法精绝,尤工行草。 、《韭花帖》、《夏热 帖》、《神仙起居法》 精研字学,善篆隶。 擅真、行、篆籀、八分 、草、隶,尤精行书。 其笔意类似李建中,作 品多显山林之气。 行书成就最高。 《土母帖》、《贵宅帖 》、《同年帖》等。 《自书诗卷》、《三君 帖》。 行书——《澄心堂纸帖 》、《扈从帖》、《脚 气帖》等;小楷——《 谢赐御书诗》、《茶录 》等;草书——《陶生 行书——《黄州寒食诗 帖》有“天下第三行书 “宋四家”之首。 ”之誉;大楷——《丰 乐亭记》、《醉翁亭记
字登善,杭州钱塘人。唐太宗 名臣。
字嗣通,蒲州汾阳人。 字虔礼,吴郡(苏州)人。 雅好文艺。
字少温,一作仲温,京兆人。 广陵(江苏扬州)人。 字伯高,吴郡(苏州)人,官 右率府长史。
唐(618907年)
怀素(737-?年) 35
字藏真,永州零陵(湖南)人 。
李邕(675-747年) 36
字泰和,江都(扬州)人。北 海郡太守,世称“李北海”。
皇象 西晋(265317年) 索靖(239-303年)
12
王羲之(303-361年)
字逸少,琅邪临沂yi(山东临 沂)人。其生于王氏望族。 351年出任会稽内史,拜右军 将军,世称王右军。
13
东晋(317420年) 字子敬,王羲之七子,官拜中 书令。
王献之(344-388年) 14 15
谢安(320-385年)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饶介(1300-1367年) 危素(1302-1372年) 71
宋克(1327-1387年) 72 陈壁(不详) 73 张弼(1425-1487年) 74 陈献章(1428-1500 年) 沈度(1357-1434年) 解缙(1369-1453年)
75 76 77
59
鲜于枢(1246-1302 年) 60
字伯几,号困学民,渔阳(河 北蓟ji④县)人。
61 元(12061368年)
邓文原(1258-1328 年) 虞集(1272-1348年) 柯九思(1290-1343 年) 钱良佑(1278-1344 年) 揭傒斯(1274-1344 年) 张雨(1283-1350年) 吾衍(1272-1311年) 杜本(1298-1369年) 康里巎巎nao②(12951345年)
工行、草。
初唐以楷书最为著名, 后世将其楷书称为“欧 体”。
书法早年受虞、褚影响 。 工草书。 善隶、行和章草。
在篆隶上有重要成就。 善篆籀、飞白书,尤精 隶书。 草书大家。
《启法寺碑》 《晋祠铭》、《温泉铭 》、《屏风帖》;书论 《笔法诀》、《论书》 、《指意》等。 楷书代表作——《化度 寺碑》、《九成宫醴泉 铭》、《虞恭公碑》、 《皇甫诞碑》等;行书 代表作——《张翰帖》 、《卜商帖》、《梦奠 帖》等;隶书代表作— —《房彦谦碑》等。 楷书代表作——《孔子 庙堂碑》;行草——《 汝南公主墓志铭》;书 论——《笔髓论》、《 书旨论》、《劝学篇》 楷书——《伊阙佛龛碑 》、《雁塔圣教序》、 《孟法师碑》、《房玄 龄碑》等;行书——《 枯树赋》等。 楷书——《信行禅师碑 》、《升仙太子碑阴》 《书谱》。 隶书——《纪太山铭》 、《石台孝经》等;行 书——《赐益州刺史张 敬忠敕书》、《鶺鴒颂 篆书——《崔祐甫志》 、《三坟记》。 《大智禅师碑》、《管 元惠碑》等。 《古诗四贴》、《痛肚 受其影响者有怀素、高闲 帖》、《郎官石柱记》 。
杜操 2 3 东汉(25220年) 崔瑗(78-143年) 张芝(?-约192年) 4 5 6 7 刘德升 蔡邕yong①(133-192 年) 梁鹄
钟繇you②(151-230 年) 8 东汉末-魏 初 卫觊ji④(?-230年) 9 10 11
魏(220-265 韦诞(179-253年) 年)
字伯儒,河东安邑(山西夏 县)人。 字仲将,京兆人。 字休明,广陵(江苏扬州)人 张芝姊之孙,书学张芝。
字元章,襄阳人。
51 52
字永叔,号醉翁,庐陵(今江 西)人。 仙游(今福建)人。
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人。 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 (苏州)人。 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 (江西)人。 字国安,号于湖居士,和州乌 江(安徽和县)人。
赵孟頫(1254-1322 年)
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吴兴 (浙江湖州)人。宋太祖赵匡 胤十一世孙,南宋将亡之际, 任真州司户参军。
《苦笋帖》、《自叙帖 》、《小草千字文》、 草书大家。 《论书帖》、《食鱼帖 》、《大草千字文》、 《圣母帖》。 《麓山寺碑》、《李思 训碑》、《叶有道碑》 行书代表家。 、《楚州娑罗树碑》、 《李秀碑》、《晴热帖 》、《久别帖》。 楷书——《多宝塔帖》 、《东方朔画赞碑》、 《郭虚己墓志铭》、《 大唐中兴颂》、《麻姑 善楷书、行书。 仙坛记》、《颜勤礼碑 》、《颜家庙碑》等; 行书——《祭侄文稿》 、《告伯父稿》、《争 《嵩阳观纪圣德感应颂 以楷、隶最精。 》、《张庭珪志》、《 不空和尚碑》等。 作品多为奉敕之作,以 《金刚般若经》、《神 楷书最精。 策军碑》。 擅行书,气格雄健。 《张好好诗并序》。
字安石。
16 17 18 南朝宋 (420-479 年) 南朝齐 (479-502 年) 南朝梁 (502-557 年) 南朝陈-隋
桓温(312-373年) 桓玄(369-404年) 杨羲(330-386年) 羊欣(370-442年)
茅山道士。 字敬元,泰山南城(山东费 县)人。王献之的外甥。 字简穆,琅邪临沂yi②(山东 临沂)人。王羲之从兄王洽的 四世孙。仕宋、齐二朝。 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 mo④陵(南京东南)人。 字叔达,博学能文,重儒立学 。 人称“永禅师”,为王羲之七 世孙。 谯国(安徽毫县)人。
颜真卿(709-785年)
字清臣,官平原太守,封鲁国 公,琅邪临沂(山东临沂)人 。
37 徐浩(703-782年) 38 39 40 41 42 柳公权(778-865年) 杜牧(803-852年) 高闲 张怀瓘 五代(907杨凝式(873-954年) 960年) 字季海,越州(浙江绍兴)人 。 字诚悬,京兆华原人,官至太 子少师,世称“柳少师”。 字牧之,京兆万年(陕西西 安)人。 湖州开元寺僧人。 海陵(江苏泰州)人。
代表作品
备注
时称“草圣”。 曾有《张平子碑》传 时称“草贤”。 世,书论《草书势》。 《八月帖》、《冠军帖 》、《终年帖》、《欲 其草书对后世影响甚大。 归帖》等。 钟、胡传承其书风。 书论《篆势》。 曹操甚爱其书。
刻帖《荐季直表》、《 贺捷表》等。拓本《宣 魏晋书法的先导。后世将 善隶、楷、行。 示表》、《还示表》、 其与张芝并称“钟张”, 《墓田丙舍帖》、《力 与王羲之并称“钟王”。 命表》等。 三国西晋时,卫氏一门在 北方地位显赫,对东晋和 善草书,从张芝一路。 北朝书家有重要影响。其 子卫瓘、卫恒均是著名书 以草书名世,还善楷、 与卫觊齐名。 篆、隶等。 善篆、隶、章草。 《急就章》。 魏晋时期章草大家。 刻帖《急就章》、《月 善草,也善隶、行。 仪贴》、《七月帖》 魏晋时期章草大家。 等;书论《草书状》。 楷书代表作——《乐毅 其草书是书法史上草书发 论》、《黄庭经》、《 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行 东方朔画赞》等;草书 书影响最大。其草书早期 代表作——《十七帖》 从张芝入手,后转今草。 、《寒彻帖》、《冬至 后世尊称“书圣”。王羲 善楷、草、行。 帖》、《多日帖》、《 之从弟王洽之长子王珣, 初月帖》、《上虞帖》 有《伯远帖》传世,为东 、《远宦帖》等;行书 晋唯一的文人书家真迹。 代表作——《姨母帖》 后被乾隆所藏为“三希” 、《兰亭序》、《丧乱 之一,三希堂由此得名。 》、《二谢》、《得示 小楷——《洛神赋》; 与其父亲并称“二王”。 擅长多体:八分、章草 草书——《中秋帖》、 王氏一门为东晋初期最显 、飞白、草书、行书、 《奉别帖》、《相彼帖 赫的望族。同时期的郗门 》;行书——《廿nian 、庾门、谢门均有较大影 行草和楷书。 九日帖》;行草——《 响。 鸭头丸帖》、《适奉帖 书法蕴虚静。
字君谟,仙游人。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 山人。
北宋(9601127年)
北宋(960黄庭坚(1045-1105 1127年) 年)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 (江西)人。
49
米芾(1051-1108年) 50 欧阳修(1007-1072 年) 蔡京(1047-1126年) 宋徽宗赵佶(10821135年) 53 54 南宋 (11271279年) 宋高宗赵构(11071187年) 陆游(1125-1210年) 55 56 57 58 范成大(1126-1193 年) 朱熹(1130-1200年) 张孝祥(1132-1170 年)
字履仁,后改履吉,号雅宜山 人,长洲人。
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 华亭人。官礼部尚书。明末清 初影响最大的书家。擅山水, 为“华亭画派”的代表人物。
善书体/书风
善篆、隶。 精章草。“瘦硬”书风 对后世影响较大。 善篆隶,精章草。书风 丰润。 善隶、行、草、飞白书 。变章草之字字区分为 “一笔书”,气脉通畅 善行书。 善篆书、隶书。 善大字,用笔尽势。
19
王僧虔(426-485年) 陶弘景(456-536年) 梁武帝萧衍(464-549 年) 智永 丁道护 唐太宗(597-649年)
20 21 22 23 24
25
欧阳询(557-641年)
字信本,潭州临湘(湖南长 沙)人。
26 字伯施,越州余姚(浙江)人 。
虞世南(558-638年) 27
褚遂良(596-659年) 28 29 30 薛稷(649-713年) 孙过庭(约646-690 唐玄宗(685-762年) 31 32 33 34 李阳冰(721-787年) 唐(618907年) 史惟则 张旭(约675-75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