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兵:一针疗法

合集下载

膝关节疼痛一针疗法总结

膝关节疼痛一针疗法总结

膝关节疼痛一针疗法总结膝关节疼痛一针疗法总结膝关节疼痛为针灸临床所常见。

膝关节骨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髌骨软化症、半月板损伤、脂肪垫劳损、其它膝关节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等等为常见病因。

患者膝关节或红肿、或疼痛、或有功能障碍,不一而足---针灸治疗此疾有大优势。

其中,一针疗法具有取穴精少、见效迅捷、安全可靠、易于操作之优点!现将膝关节痛一针疗法的选穴总结如下,以飨针友,并请方家指正。

1.痛在内侧特别是疼痛靠近阴陵泉附近,选穴取尺泽(对侧)或隐白(患侧)。

2.痛在内侧特别是疼痛靠近曲泉穴附近,选穴取内关(对侧)。

3.痛在外侧特别是疼痛靠近足阳明胃经循行线上,选穴取曲池(对侧)或大巨(患侧)。

4.痛既在内侧又在外侧,而非全膝者,选穴取手逆注(肘关节与腕关节连线之中点)+曲池。

5.风湿性膝关节痛选膏肓腧灸之。

6.膝痛不可屈伸,有功能障碍,选穴取大杼。

7.髌骨软化症所致膝痛,选穴取阳陵泉透阴陵泉。

8.膝上一点痛,用彭静山之法,取皮内针一枚埋之。

方法:患者裸露膝关节上缘,再上2寸这一部分,曲膝以手抱膝使皮肤绷紧,用手指普遍按压,找出最痛点,埋皮内针一只,大多当时可止痛。

9.委中穴刺络拔罐法。

10.膝关节之关节鼠(关节内的软骨游离体)所致疼痛选穴取手三里。

11.以上九法在辩经取穴之前,宜让患者裸露双膝,医者细观之。

局部若有青筋暴露、清晰可辨之浮络,此时用刺经之法难有效用,可用细三棱针点刺浮络,血变而止。

针灸选穴,务求精当。

要知其然亦要知其所以然,亦即,要知其出处。

如:(1)膝关节不可屈伸,有功能障碍,选穴取大杼,源自《素问.骨空论》: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内。

另,此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骨会大杼,膝为骨之属,故取之。

(2)选穴取曲池、尺泽,出自《治病十一证录》:肘膝痛时刺曲池,进针一寸是相宜。

左病针右右针左,仅此三分泻气奇。

《肘后歌》:鹤膝肿劳难移步,尺泽能舒筋骨疼。

更有一针曲池妙,根寻源流可调停。

(3)选穴取内关,理由如下:A.《灵枢·阴阳应象大论》: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左治右,以右治左。

一针疗法读后感

一针疗法读后感

一针疗法读后感读完这一针疗法啊,就像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小窗。

以前总觉得治病嘛,那不得是一堆药、各种复杂的疗法齐上阵。

可这一针疗法,真有点“大道至简”的味道。

就好像武林高手,不用那些花里胡哨的招式,一招制敌。

这书里讲的一针下去就能解决问题,开始我还将信将疑呢。

但是随着深入阅读,发现这里面是有大讲究的。

这一针可不是乱扎的,就像下棋,每个穴位都是一个关键的棋子,要下对地方才能扭转乾坤。

比如说吧,针对某个病症,找到那个特定的穴位,就像在一团乱麻里精准地找到线头一样。

这可需要对人体经络、穴位有超级深入的了解,那些中医前辈们就像人体地图的绘制者,把这些穴位的秘密都摸得透透的。

而且这一针疗法还特别有画面感。

我读的时候,脑海里就浮现出一个老中医,手拿着细细的针,眼神专注,然后“嗖”地一下扎下去,患者的病痛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开始减轻。

这可不像那些看起来很“高大上”但实际让人云里雾里的医学理论,它很实在,很接地气。

从这里面我还感受到中医的智慧。

中医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藏,一针疗法只是其中一颗闪闪发光的小宝石。

它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的神奇之处,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从整体的经络气血去看问题。

一个小小的穴位,可能就关联着身体的好几个部位,就像一个小小的开关,控制着身体这个大机器的某个功能。

不过呢,这一针疗法也不是万能的魔法。

它需要医生有丰富的经验和精准的判断。

就像开车,不是知道方向盘怎么打就能开得好,得经过很多次的练习才行。

这也让我对那些会一针疗法的医生更加敬佩了,他们就像身怀绝技的侠客,在病痛的江湖里行侠仗义。

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医的兴趣又增加了几分。

感觉中医就像一个神秘的老友,每一次深入了解都能发现新的惊喜。

这一针疗法就像是老友给我讲的一个特别有趣又特别有用的故事,让我忍不住想把这个故事分享给更多的人,让大家也能感受到中医的魅力所在。

简析《一针疗法》教材

简析《一针疗法》教材

简析《一针疗法》本人学习了高树忠的《一针疗法》,感觉非常好,好的中医针灸师就应该选穴准确,一穴见效。

由于本书是Pdf格式,只好我边看边自己再重新记录一下。

好让更多的针灸爱好者学习参考。

本书开头的一句话说的很好:让喜欢针灸的人了解针灸,让学习针灸的人热爱针灸,让从事针灸的人享受针灸,让中国的针灸为全人类的健康服务。

穴位表象辩证:如肝俞,如果隆起(多见左侧肝俞)证属肝火无疑。

如肾俞、太溪望之凹陷,病人一定是肾虚。

针足三里,出针后针孔出现凹陷,说明胃经气虚。

若针了几次孔出现凹陷在短时间内就平了,说明胃气渐复。

头痛:女性经前头痛,头维穴点刺出血。

肓俞穴用于用脑过度,肾虚冲气上逆引进头痛。

太阳疼痛可针束骨,阳明头痛可针中脘,少阳头痛可侠溪,厥阴头痛可针太冲。

眉棱骨痛:昆仑,这是太阳膀胱经的经穴,主要治疗风寒或风热外袭所致的眉棱骨痛。

一侧痛取同侧,两侧都痛取双侧,先用拇指按压昆仑穴,同时让患者反复用力睁眼闭眼皱眉以活动疼痛处,按压约30—60秒钟,若疼痛减轻,再行针刺,用提捻转泻法,同时让患者继续活动眉部疼痛处,留针30分钟。

一般针后即能缓解。

若疼痛缓解不明显,则属胃热上攻,起针后再针解溪。

麦粒肿:上眼睑的麦粒肿当治足太阳膀胱经,下眼睑的麦粒肿当治足阳明胃经,分取以下二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一般治疗1次即可治愈,最多不超过3次。

一是肩胛区反应点。

反应点是如小米粒大小的小红点,稍高起于皮肤,小则一二个,多则数十个。

用三棱针点刺或者挑刺出血,再用手挤捏点刺部位使出血,出血原则是“血变而止”即点刺时出血颜色较深甚至呈紫黑色,需出血至血色变为正常,才说明火热已除,方可停止。

二是足中趾趾腹,一般靠近趾甲处点刺出血,原则血变而止。

最好是大趾和次趾一起点刺。

牙痛:一般分为火牙痛和虫牙痛两大类,火牙痛又分为风火牙痛、胃火牙痛、虚火牙痛三种,虫牙痛即龋齿牙痛。

中医认为“齿为骨之余,龈为胃之络”,所以牙龈痛肿多属胃火就清胃,牙齿松动而痛多属虚火应滋肾。

刘吉领新一针疗法“31种针灸技巧”一针一穴

刘吉领新一针疗法“31种针灸技巧”一针一穴

刘吉领新一针疗法“31种针灸技巧”一针一穴1、乳腺增生:一根针,疗效神奇,扎上针胀痛症状马上消失,结节马上缩小80%或基本全部消失,不扎胸部,扎针几乎没有痛感。

让学员上台现场验证。

2、富贵包:一寸针扎手上一个穴位,通过特殊手法,使富贵包马上缩小或基本完全消除,扎针不痛,现场验证。

3、肚腹寒凉:顽固性肚腹寒凉,扎一个部位几分钟就能发热,对胃疼、痛经特效,现场验证。

4、手足寒凉:长年手足寒凉,扎一个部位几分钟就能发热,可以治好,现场验证。

5、脑后横道高梗针法:简简单单几个针,就能消除。

膀胱经不通,排毒不畅,万病之源。

6、疼痛万能针:不用辩证,不用辨病,各种疼痛都能用,也叫万病扎两针。

7、治疗眼疾万能针:老花眼、眼干、眼涩、眼流泪,扎上针就能马上好转,现场验证。

配合中成药远期效果非常好。

8、瘙痒症、荨麻疹:针灸配合中药敷脐,内外兼治,快速止痒祛病。

9、失眠:一般失眠当天见效,顽固性失眠 1-2次睡眠明显改善。

10、速效止咳针法:治疗咳嗽,嗓子痒痛,马上见效,现场验证。

11、面瘫:不用辨症健侧患侧,只要思路正确,按所教方法扎针,很快痊愈,临床经验,屡用屡效。

12、牙痛:各种牙疼,针下痛止,现场验证。

13、耳鸣:基本一次见效,扎上针现场验证。

配合一味中药巩固。

14、眩晕:临床经验,立见效果,现场验证。

15、鼻炎针法:通治各种鼻炎,扎下去鼻子马上通气,现场验证。

配合一味中药巩固。

16、打呼噜:特效针法专治打呼噜,当晚见效。

17、痔疮:一个穴位就能马上见效。

18、急性乳腺炎:只要未溃脓,几次就好,马上止痛,临床经验,效果神奇。

19、痛经:组合针法,针下痛止。

20、月经不调:打开淤堵,马上就好。

21、闭经:多年临床经验,效果很好。

22、缺乳:一个穴位,解决难题。

23、回乳:临床经验方,屡用屡效。

24、面肌痉挛:麻烦的病简单治,轻轻松松搞定。

25、皮肤美白中药方:外用秘方,效果堪比各种进口高档面膜。

26、小儿夏秋季腹泻:纯中药秘方敷脐,无毒副作用,屡用屡效。

一针疗法读后感

一针疗法读后感

一针疗法读后感
读完这一针疗法啊,就像发现了一个神奇的小秘密。

以前总觉得治病得是各种药、各种复杂的手段齐上阵。

可这一针疗法,就像武侠小说里的绝世武功,简简单单一针就可能解决大问题。

刚看的时候,我心里直犯嘀咕,“真有这么神?”但随着阅读深入,就越来越被它吸引。

书里那些案例就像一个个小故事,特别生动。

比如说某个病人这儿疼那儿疼的,找了好多法子都没好,结果一针下去,就像魔法生效一样,疼痛就减轻了不少。

这让我对中医的神奇之处又有了新的认识。

我觉得这一针疗法特别酷的一点是它的精准。

就像一个神箭手,瞄准那个关键的穴位,一箭(针)中的。

而且它还讲究很多技巧和经验,不是随随便便扎一针就行的。

这就像厨师做菜,看似简单的一道菜,背后可是有多年的功夫在呢。

不过呢,这也让我有点小担心。

这一针疗法虽然厉害,但肯定也得是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才能操作。

要是有人看了书就想自己乱试,那可就像没学过开车就想上高速,太危险啦。

从这本书里,我还感受到中医的博大精深。

就这小小的一针,背后蕴含着那么多的经络、气血的知识。

这就好比一颗小种子,里面却有着长成参天大树的潜力。

中医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库,这一针疗法只是其中一颗闪亮的宝石。

总的来说,读完这本书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门。

让我对中医的神奇疗法充满了好奇和敬意,也让我更想去深入了解中医这个神秘又伟大的领域了。

一针疗法《灵枢》诠用介绍(Glen Shan整理)

一针疗法《灵枢》诠用介绍(Glen Shan整理)
作10余次,发作时疼痛甚剧。
解决方法
页码
痰饮眩晕,几副至一二十副苓桂术甘汤。灸几次百会穴即可解决。 五倍子研末温醋调成膏状,贴肚脐。(凡是小儿久泻不止,查看肛门不红者, 屡用屡效。) 艾条灸肚脐 指压胆俞穴 人中、后溪
引言
2
2 10 11
针睛明穴
11
柴胡桂枝汤
29
泻太冲
37
37
补太溪
38
补太溪,针中脘、内关、足三里
五脏病首取背腧穴或原穴,也常
69
用募穴。可单独使用,也可配合 使用。邪闭五脏出现神昏者,当
刺井穴,欲调五脏之气,当取营
70 肺脏病
71 肝脏病
72 脾脏病
73 肾脏病
74 心脏病
75
六腑病首取下合穴,也常用背腧 穴。
76 口苦
77
胃病、呕吐、反胃等一切胃病 (胃炎、溃疡、痉挛等)
腹痛、泄泻、痢疾、便秘、脱肛
可缓解或消失。
临睡前将大蒜捣烂如泥敷于阳溪穴上,用胶布固定,翌晨醒来时牙痛已全消。 63
手太阳针后溪、足太阳针束骨.也可用落枕穴,中渚,及耳穴颈项部反应点。 66
针悬钟(绝骨)外踝上三寸,腓骨前缘。
67
对于久坐伏案,颈部筋肉有条索状物或活动不灵活的“颈项急”型颈椎病,用 之最宜。针束骨。
69
昆仑和腕骨治疗诸多肌肉、肌腱、筋膜、关节囊、韧带、腱鞘滑液囊、椎间盘
53
足太阳膀胱经背部肩胛区找到如米粒大小的小红点,稍高于皮肤,少则一两 个,多则数十个,可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再用手挤捏点刺部位使出血,血变而
56
三棱针点刺中趾趾腹,一般在靠近趾甲处点刺出血,也是血变而止。
57
脾胃积热,在其脾腧、胃腧、及足中趾腹点刺出血,隔日一次,另用吴茱萸调 醋贴足心涌泉穴,一日一换,再处清泻脾胃积热及软坚散结之汤药内服。

高树中老师《一针疗法》课件

高树中老师《一针疗法》课件

高树中老师《一针疗法》课件¡思考:如何提高临床疗效?¡ 1.选取正确的针刺穴位!¡《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刺此者,必中气穴····中气穴则针染于巷,中肉节则皮肤痛¡《胀论》:“不中气穴,则气内闭,针不陷肓,则气不行;上越中肉,则卫气相乱,阴阳相逐。

¡《灵枢·九针十二原》:取五脉者死,取三脉者框,夺阴者死,夺阳者狂。

¡《一针疗法》¡病案:三阳络案¡肩周炎,颈椎病案¡双上肢无力案:左关大,双尺弱案¡妇科研究生痛经案。

2.正确的针刺方法!¡《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补写反则病益笃《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泻,害中而去则至气。

¡举例:(很多病人针刺一段时间后乏力)¡《灵枢·寿夭刚柔》:三变刺法。

放血、艾灸、火疗、《经筋》阳明经筋刺法(面瘫),腰突。

¡《灵枢·根结》:形气有余,病气有余,急泻之,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补之,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中不足则阴阳俱竭,血气皆尽,五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以甘药和之。

¡《经筋》:“足少阴之筋···在内者熨引饮药”腰突火疗案¡《素问·调经论》:“肌肉蠕动,命曰微风””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杨某面肌痉挛¡举例:戴向丽老师治疗:胆囊炎案、阑尾炎案¡下肢躁动案,自血疗法è定义:从病人身体的静脉抽出血液,再注射到病人自身穴位,已达到治疗目的的治疗方法。

自血疗法也称自然净血,就是把皮肤病患者自身的血液,从静脉血管内抽出来,再由臀部肌肉注入病人自身体内,从而刺激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促进白细胞吞噬作用,达到调理人体内环境,降低机体的敏感性和增强机体免疫力,以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法。

刘兵:小儿保健经穴外治妙招方法篇

刘兵:小儿保健经穴外治妙招方法篇

[转载]刘兵:小儿保健经穴外治妙招方法篇刘兵:小儿保健经穴外治妙招方法篇第一部分:日常保健共有三组方法第一组:捏脊:三捏一提中国道教协会秘书长胡海牙先生反复强调:督脉经两侧旁开0.5寸,什么病都能治。

与道家督脉主一身之阳有非常重要的关系,并且胎儿在母体发育的过程当中督脉是首先生成。

如果平时保健的话,捏脊就OK了。

第二组:足三里+涌泉+膏肓足三里:重点调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脾的病也要调胃,肾虚病调脾经。

足三里手三里的意思是里上里中里下,足三里的找穴方法:延胫骨外侧向上推,推到无法推动时,即与上面的骨头形成小凹儿、小窝儿的地方。

涌泉:肾的井穴、跟穴,肾经根于涌泉,结于廉泉。

调先天之本。

平时的很多保养问题以上两个穴结合在一起先后天都调。

膏肓腧:膏之源指的是心口窝,叫鸠尾,这个地方有个剑突,像是小鸟的尾巴。

肓之源指的是肚脐这两个地方,鸠尾在膈肌的地方,以及肚脐,把人体分成上中下三焦。

这两个地方也是内经里四关当中的两关。

膏肓腧位于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唐代医家孙思邈先生,他提出来:膏肓、涌泉、足三里一切病皆可治。

所以要经常刺激这三个穴位。

第三组:肚脐(命地:生命的根地)肚脐是小太极,上面属心下面属肾左面属肝右面属肺中间属脾,脾肾都调。

肚脐这个部位太重要了,在没出生之前是获得营养的唯一渠道。

保养肚脐:不要受风受湿受凉,不要随便揉、抠肚脐建议做个肚兜护着肚脐,还可以在肚兜里放中药。

使用方法:一段时间你只给小朋友捏脊,感觉效果怎么样,如果不行,就给他捏膏肓、涌泉、足三里这三个穴位。

第二部分经穴外治一、感冒发烧1、预防流行性感冒:最好的方法是熏醋原理:再厉害的感冒病毒只能在中性环境生存,熏醋之后在鼻腔就形成弱酸性环境,所以感冒病毒就没办法生存了。

而且流行性感冒包括猪流感、非典的最重要的传播渠道是:眼结膜、鼻粘膜和口粘膜。

2、感冒之后:大葱的葱白捣成泥,敷两侧脚心的涌泉穴,敷绿豆粒大小,用伤湿止疼膏固定。

对流行性感冒的一系列症状,包括发烧都有很好的作用,头天晚上敷,第二天早晨揭下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兵:一针疗法
导读:“让喜欢针灸的人了解针灸;让学习针灸的人热爱针灸;让从事针灸的人享受针灸;”
一、落枕
从经络角度看,后项为太阳经所过,侧项部为少阳经所过,所以后项部疼痛或压痛明显者,病在太阳经,一侧疼痛或压痛明显者在少阳经,应分别取下穴治疗。

1、后溪或束骨
治疗太阳经落枕,即后项部疼痛或压痛明显的落枕,多见于仰卧睡眠而落枕者。

后项部有三条经脉通过,分别是手足太阳经和督脉,督脉行于后正中线,临床所见,单纯病在督脉者甚少,所以后顶部的落扰一般归属于手足太阳经。

虽然后项部的落枕属太阳经,但严格地说还是有偏于手太阳经和偏于足太阳经之分,如果落枕的症状主要在后项部,距离后正中线较近,甚至牵致后头或项背着.属足太阳经;如果落枕的症状主要在颈项部的后外侧,距离后正中线稍远,甚至牵及耳后及肩胛者,屑手太阳经。

正因为手足太阳经的落枕有区别,所以《灵枢·杂病》说:“项痛不可以俯仰,刺足太阳;不可以顾,刺手太阳也。

”请大家再注意一下,这几说的就是“项”了,也就是说,虽然手足太阳经的循行有区别,但总的
来说,还是在后项部的。

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所以主要治疗手太阳经的落枕。

但由于后溪穴卫为八脉变会穴,通于督脉,手足太阳经脉气卫相通,所以只要是后项部的落枕,不管是在督脉或在太阳经,后溪穴都是常用救穴。

束骨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输穴,所以主要治疗足太阳经的落枕。

又因为足太阳主筋所生病,落枕卫是筋病,所以用之也有良效。

应用后溪穴与束骨穴治疗落枕时应注意的几点:一是要寻找穴位处的压痛点针刺,二是要配合颈项部的活动。

因落枕多见于后项部的一侧,所以可先取同侧穴位,如未完全缓解,再加刺对侧穴位。

2、悬钟(绝骨)
治疗少阳经落枕,即侧颈部疼痛或压痛明显的落枕,多见于侧卧睡眠而致落枕者。

此外,落枕也可选用落枕穴、中及耳穴颈项部反应点,也有较好疗效。

落枕穴也主要用于少阳经的落枕,其道理可参见“急性腰扭伤的一针疗法”中腰1~腰5穴的用法部分。

二、肩周炎1、阳陵泉
针阳陵泉治疗肩周炎的道理并不难理解,《灵枢·终始第九》说:“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


肩周炎其病就是在筋,阳陵泉是八会穴之一,筋会阳陵泉,
可以统治一切筋病,所以就可以用阳陵泉治肩周炎,至于先按压看看有无疗效再扎针,这也是《灵枢》的方法,叫“按已刺”,即按压穴位症状减轻了后再针刺,按压有效,针刺自然效果就更好了。

我的体会是。

压痛点多在对侧阳陵泉下0.5寸再稍后处,具体位置可能会因人而异,这就需要“揣穴”。

针刺时让病人咳嗽几声,也不是我的发明,这叫随咳进针,记载于窦杰的《针经指南》,有两个作用,一是转移病人注意力,缓解病人对针刺的恐惧,减轻进针时的疼痛,避免晕针;二是咳嗽可以宣散气血,提高疗效。

针刺的同时让病人活动患部,更是取效的关键,这也正是《灵枢·周痹第二十七》所说“故刺痹者”…其沉坚,转引而行之”的具体应用。

2、条口
人在50岁左右,肝肾阴虚筋失所养,阳明气虚筋失温煦,都会出现肩部的不荣则痛和活动障碍,因此,肝肾阴虚和阳明脉虚是肩周炎发病的内在病机。

当肩周炎阳气虚衰表现明显时,条口为常用效穴
3、鱼肩
此穴位在鱼际穴向下(拇指方向)约0.5寸赤白肉际处,在第一掌骨桡侧肩部的全息对应部位(全息问题详见本书“生物全息律与一针疗法”一节),可以找到火柴头大小的条索状物,并有明显的压痛点。

因为此穴在鱼际附近又能治疗肩周炎,故名鱼肩。

4、三间
肩周炎与阳气虚衰有关,在手三阳经中,手阳明经阳气最多,三间穴为手阳明经的输穴,“输主体重节痛”,所以三间对各
种肩周炎都有一定疗效。

5、后溪
《灵枢·经脉第十》说:“小肠手太阳之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是动则病……肩似拨,臑似折。

是主液所生病者……肩臑肘臂外后廉痛。

”《灵枢·经筋第十三》说:“手太阳之筋……上绕肩胛……其病……绕肩胛引颈而痛。

”后溪穴是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见图12),手太阳小肠经的经脉和经筋均行于肩后部,肝出后溪穴主要治疗肩周炎肩后疼痛,甚则疼痛牵及肩胛者,具体取穴与针刺方法与三间穴相同,不再详述。

6、束骨
《灵枢》“足太阳之筋……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骺……其病……肩不举,腋支……”本病与足太阳经筋有关了。

结语:最后再谈几点治疗肩周炎的体会。

肩周炎不论其疼痛和活动障碍的程度如何,牵扯的经脉越少,治疗效果越好。

只有一处疼痛者效果最好,一般1次即可明显缓解;如果疼痛范围很大,说明病在多条经,治疗时应首治疼痛最甚的经脉,但一次治疗一般不要超过二穴,用多了效果反而不理想。

所以同一肩周炎患者,可能今天针鱼肩,明天就要针三间,
总之,辨证病在何经,就针何穴。

取穴的准确和针后活动肩部非常重要。

若想提高疗效,还可针疼痛处的阿是一穴,在主穴和阿是穴上可通电针。

起针时,应先起阿是穴,将主穴行一行针,再让患者活动一下肩部后,最后把主穴的针取出。

开始的几次,针后可在疼痛处加拔火罐或刮痧,也可提高疗效。

收听完整版课程,请下载明医APP,收听明医微课丨刘兵:一针疗法(强烈推荐)
“ · · 版权声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