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顶层设计_基本概念阐释
福建省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

福建省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福建省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口福建省经济信息中心吴庄莹一,建设背景"十五"期间,福建省提出"数字福建"建设,全面推进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电子政务信息化工作,通过"十五"期间信皂,化的建设,福建电子政务建设初显成效.但是,在福建电子政务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瓶颈,突出表现为各厅局单位电子政务的建设以满足局部需求为主,在业务,数据,应用,技术等需求上,缺乏整体和全局的综合考虑,缺乏层级间上下贯通,系统间左右衔接的设计思路,缺乏信息资源共享的理念,信息系统各自为政.二.总体技术框架模型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福建省根据《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要求,借鉴先行省,市政府的设计经验和国外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有用思想,结合福建电子政务发展实际和未来发展目标,建立福建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总体技术框架模型(如图1所示).福建省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总体技术框架主要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层,政务信息资源层,应用基础支撑层,综合应用层,门户与渠道层,标准规范与管理体系和信息安全与保障体系.服务对象主要包括政府部门,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第一,网络基础设施层在总体框架中处于最底层,是支撑福建省电子政务和"数字福建"的重要基础设施,包括省级,设区市级,县(市,区)级的有线政务网络和无线政务网络以及公众网络.有线政务网络分为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两部分.其中,政务内网与政务外网之间是物理隔离;有线政务网络(政务外网)和公众网络之间是逻辑隔离.政务外网的边界为政府机构到街道, 乡镇.无线政务网络主要承载全省无线综合指挥调度和数据通信业务,可划分为若干虚拟专网,由省级管理调度(指挥)中心进行统一管理,相关省级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管理调度分中心或通信调度分中心管理本虚拟子网.公众网络是指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各种社会公用网络资源,这些资源是政务网络的有益补充,是政府面向公众和企业提供服务的重要途径.在设计中,福建省的政务网络坚持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应用驱动,注重实效的原则.各部门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依托于有线政务专网,充分发挥该网络的作用.政务专网覆盖不到的地方,考虑利用公众网络.有线政务网络统一监管,分级维护.福建省经济信息中心负责整个有线政务网络的运行监控和网络IP地址的统一规划和使用,减少因地址转换引起的网络传输瓶颈;各设区市级政务网和县(市,区)级政务网分别由各设区市,县(市,区)有关部门(如:政务中心,数字办)负责运行维护,并负责对本级有线政务网络进行完善和改造,保证省,设区市,县(市,区)政务网络的全网连通.此外,各部门的无线指挥调度业务需求均统一规划,作为无线政务专网虚拟子网.第二,政务信息资源层构建于网络基础设施层之上,并为其上层的应用基础支撑层提供各种信息资源,主要包括共享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目录及各部门业务信息资源.福建省的人口信息,法人信息,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信息,宏观社会经济信息等四大数据库属于共享性的基础信息资源,按照"逻辑集中,物理分布"的原则建设.全省可共享信息资源的元数据库,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由各相关政府部门共同建设;各部门的重要信息资源根据有关规定和要求,制定配套的应急预案和备份策略,并做好数据存储备份工作,对于明确需要共享的数据,按照要求和标准同时生成元数据,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此外,福建省还将对政务信息资源进行合理分类,形成一歧肘l.I''门户与.睾蔷杀蓠芋..粤;哥斋器辱.渠道层综合应用层I网上审批系统1l应急指挥系统ll基础捂息交换1I其他应用I应用琵I蠢萎II蠡磐lI蘧霎Il且霎Ie基础支撑层萼鬻rf髓l1I囊.引厂政务共享信息置漂信恩资菲目录信息蚓瞻引1I【袋资源层百袋孽舞l髑蒲一lI疆谎攫_滢辫鼯矗II餐龋J噜器l 图1福建省电子政务总体技术框架模型-.套完善的政务信息资源框架体系;按照"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的思路,首先在省级重点部门或重点领域开展以元数据为核心的目录体系建设,而后陆续推广到各设区市,县(市,区).第三,应用基础支撑层在整个总体技术框架模型中承担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处于政务信息资源层和综合应用层之间,由基础支撑和核心服务两大部分组成.福建省电子政务的应用基础支撑平台由一个省级基础支撑平台和若干个设区市,县(市,区)支撑平台构成,采用星形结构,以省级支撑平台为中心节点连接各设区市,县(市,区)支撑平台.各设区市,县(市,区)支撑平台的结构参照省级应用基础支撑平台的体系结构,建设时应为各政府部门的信息系统提供统一的接口和接口开发工具,并能为部门业务应用系统的开发提供相应的服务.各部门在开发信息系统时应着重考虑自身的业务功能,对于电子政务应用基础支撑平台已有的功能模块,应充分利用,避免重复建设.第四,综合应用层是在应用基础支撑层基础上构建的各种电子政务综合应用系统,带有明显的专题性质,需要综合多部门的信息,资源,产生辅助决策的有效信息,为跨部门的业务应用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具有数据丰富,功能综合,业务跨部门等特点.福建省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新建的跨部门电子政务综合应用系统, 通过应用基础支撑平台,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交换和共享,应用基础支撑平台已经能够提供的公共服务均不得重复建设.需要利用应用基础支撑平台提供服务的综合应用系统,应通过规范的标准接口与支撑平台进行对接,以获取各类基础性服务,或通过制成平台获取所需信息资源.各类电子政务综合应用系统应根据系统的重要程度和相关要求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第五,门户与渠道层是整个电子政务系统面向最终用户的统一入口,由门户和访问渠道两部分组成."中国福建"是福建省人民政府面向公众与企业的门户, 是由福建省各级政府机构和部分事业单位的门户网站组成的网站群,中国福建主站点是网站群的内容导航站点和统一入口.目前,"中国福建"政府门户网站和省级政府公众信息服务平台已实现整合,开通了"中国福建"政府门户网站新版,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政务网门户是面向全省政府工作人员的政务门户网站.政府部门,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公众等用户可以使用多种终端设备,通过多种的访问渠道,实现任何人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均可享受权限许可的电子政务综合应用的访问和个性化服务. "中国福建"是福建省人民政府面向企业和公众的门户网站, 要求省级各厅局单位以及全省各设区市,县(市,区)政府门户网站必须纳入到福建省政府网站群中,并在首页显着位置加入"中国福建"网站群的统一标志.政务网门户作为公务员政务工作的门户网站,除了安全要求高的应用系统外,各部门应将有关电子政务综合应用系统纳入到政务网门户网站中,为公务员和政府领导提供信息服务.第六,电子政务标准规范与管理体系是是电子政务工程项目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运行维护,绩效评估的管理规范.福建电子政务标准规范与管理体系设计的目的是建立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标准规范,加强电子政务管理体制建设,确保电子政务建设正常进行.标准体系是实现数据信息共享,信息系统间互联,互通,互操作的技术保证,是实现信息化的基本要求.通过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体系,确保信息资源的开放性,可扩展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各部门在进行顶层设计时应根据的业务分析以及确定的主题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属性,在国家技术标准,网络系统标准,网络安全标准,通信行业标准,应用软件开发标准等基础上,确定数据元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概念数据库标准等组成的数据标准体系架构.第七,信息安全贯穿于电子政务的各个层面.建立运行全面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是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的重要内容,要用行政手段结合法律法规,在政策和制度上保证系统安全.中办发E2003]27号文件指出,"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方针,全面提高信息安全防护能力"这是国家信息保障工作的总体要求,也是指导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的总体战略方针.按中办发文件的要求,福建省电子政务系统信息安全保障综合采用防护,检测,响应和恢复等多种安全措施和手段,覆盖安全保障各个环节,对系统进行全面,动态的保护,在攻击者成功地破坏了某个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其它保护措施仍然能够有效地对系统进行保护.皿责鳊:戈悦迎*****************。
顶层设计与地方电子政务

顶层设计与地方电子政务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电子政务成为各国政府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电子政务旨在利用信息技术为政府和公民提供更高效、更便捷的公共服务。
与此同时,顶层设计在电子政务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顶层设计是指在制定和实施电子政务战略和政策时,对整个电子政务系统进行有效整合和管理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顶层设计在地方电子政务中的意义和作用。
地方电子政务的背景地方电子政务是指在地方政府层面推动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的工作。
在传统的政务工作模式下,公民需要亲自到政府部门办理各种事务,如申请证件、提交各类申请等。
这种模式不仅效率低下,还给公民带来了很多不便。
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地方政府开始尝试利用互联网和其他信息技术手段改变政务工作模式,提供更高效、更便捷的公共服务。
地方电子政务的发展离不开顶层设计。
只有通过合理的顶层设计,才能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各个环节协同发展。
下面将详细说明顶层设计在地方电子政务中的作用和意义。
顶层设计的作用1. 确定方向和目标顶层设计是指在电子政务建设的初期,通过对整个系统进行调研和分析,确定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通过顶层设计,地方政府能够审视当前的政务工作模式,并基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做出战略规划。
这样可以确保电子政务与地方政府的整体发展目标相一致,避免短视的决策和资源浪费。
2. 整合资源和建设标准顶层设计不仅能够帮助地方政府确定发展方向和目标,还能够对电子政务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
在顶层设计中,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对现有信息系统和业务流程的分析,找到优化的空间并提出改进方案。
此外,顶层设计还能够制定相关的建设标准和规范,以确保不同部门和地区的电子政务系统在技术和信息安全方面具备一致性和互操作性。
3. 统筹协调和推动发展顶层设计使地方政府能够对电子政务项目进行统筹协调和推动发展。
通过顶层设计,地方政府能够明确责任部门和项目的执行路径,并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
电子政务前台-后台服务体系与地方电子政务顶层设计

电子政务前台-后台服务体系与地方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李广乾近两年来,有关电子政务或信息化的“顶层设计”这个概念用得非常频繁。
但是,时至今日,人们对此却仍然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与说法。
其实,简单地说,所谓顶层设计即是就某个对象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与设计。
但是,就电子政务来说,要实现“理论上一致、功能上协调、结构上统一、资源共享、部件标准化”却不是件那么容易和简单的事情,因为它与科技项目和工程方面的顶层设计毕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从基本内容来看,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应该是就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问题进行总体的、全面的设计,不仅应该包括网络建设、安全管理、信息资源建设等诸多技术层面的内容,也应该包括行政管理体制、政府职能、政府绩效管理及具体业务类型之间的关系。
目前,还没有哪个国家以“顶层设计”来命名自己的电子政务政策或文件。
不过,就基本内容来看,美国联邦政府的“联邦政府组织架构(FEA)”和英国政府的“电子政务互操作模型(e-GIF)”可以看作是两国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
例如,就FEA来说,美国政府将电子政务的主要问题都纳入五个参考模型,即绩效参考模型(PRM)、业务参考模型(BRM)、服务构件参考模型(SRM)、数据参考模型(DRM)和技术参考模型(TRM),从而使其对电子政务的管理由原先的注重具体项目、业务细节与资金配给的特别管理转向基于绩效评估、业务规范与技术标准的制度化管理。
可见,顶层设计正成为一些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方向。
一、我国地方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基本内容是建立“电子政务前台-后台服务体系”由于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国外进行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方法显然不能直接应用于我国的电子政务顶层设计。
但是,尽管如此,它们却为我们提供了顶层设计的基本思路,而且其中的一些具体的过程、工具和手段,更是可以直接应用到我们的顶层设计当中。
所以,在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具体构建过程中,一方面必须充分考虑到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实际;另一方面也必须借鉴其他国家在进行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时所采用的科学合理的思路与方法,以使我国电子政务更能发挥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实现资源共享和减少重复建设的目的。
电子政务云平台顶层设计方案

电子政务云平台顶层设计方案目录第一章总体设计 (7)1.1.设计目标 (7)1.2.设计理念 (9)1.3.设计原则 (9)1.4.设计方向 (10)1.5.实现途径 (11)1.5.1.技术路径 (11)1.5.2.市场化运维管理 (11)1.5.3.规范化标准化绩效考核机制 (12)1.5.4.自主建设与服务外包相结合 (12)1.6.服务使用机构设计 (12)第二章需求设计 (34)2.1.已有资源分析及基础设施需求设计 (35)2.1.1.机房资源 (35)2.1.2.计算资源 (37)2.1.3.电子政务传输网络资源 (38)2.1.4.存储资源 (41)2.2.应用支撑资源需求设计 (42)2.3.信息资源需求设计 (43)2.4.业务应用部署需求设计 (45)2.5.安全可靠需求设计 (46)2.6.运维需求设计 (49)第三章系统架构设计 (51)3.1.总体架构 (51)3.2.服务资源架构 (54)3.3.服务管理架构 (55)3.4.服务实施架构 (56)3.5.服务保障架构 (57)3.6.服务安全架构 (58)3.7.系统架构实施设计 (59)第四章基础设施服务设计 (60)4.1.设计思路 (60)4.2.机房资源服务设计 (61)4.2.1.设计思路 (61)4.2.2.机房资源服务设计 (62)4.2.3.机房资源服务实施设计 (64)4.3.计算资源服务设计 (67)4.3.1.设计思路 (67)4.3.2.主机管理服务设计 (68)4.3.3.虚拟机管理服务设计 (69)4.3.4.运行虚拟机服务设计 (70)4.3.5.动态资源调度服务设计 (70)4.3.6.计算资源服务实施设计 (71)4.4.存储服务设计 (72)4.4.1.设计思路 (72)4.4.2.存储资源管理服务设计 (72)4.4.3.存储资源维护服务设计 (74)4.4.4.存储数据管理服务设计 (74)4.4.5.存储服务实施设计 (75)4.5.网络资源服务设计 (76)4.5.1.设计思路 (76)4.5.2.网络资源管理服务设计 (77)4.5.3.网络资源分配服务设计 (77)4.5.4.网络分区隔离服务设计 (78)4.5.5.网络资源服务实施设计 (78)4.6.灾备服务设计 (79)4.6.1.设计思路 (79)4.6.2.灾备服务设计 (80)4.6.3.灾备服务实施设计 (83)第五章支撑软件服务设计 (83)5.1.设计思路 (84)5.2.构件服务管理设计 (85)5.2.1.构件仓库 (85)5.2.2.开发工具 (85)5.2.3.运行环境 (86)5.3.软件服务化封装设计 (86)5.4.应用API接口服务设计 (87)5.5.电子政务预置服务构件设计 (88)5.6.支撑软件服务实施设计 (89)第六章应用功能服务设计 (91)6.1.设计思想 (91)6.2.应用管理功能服务设计 (92)6.3.应用服务业务设计 (92)6.3.1.基础应用功能服务设计 (93)6.3.2.通用应用功能服务设计 (95)6.4.不同业务互通接口服务设计 (108)6.5.移动应用功能服务设计 (108)6.5.1.移动服务框架 (109)6.5.2.移动互联网应用管理功能 (109)6.5.3.网络接入、安全、移动应用支持 (114)6.6.应用功能服务实施设计 (115)第七章信息资源技术服务设计 (116)7.1.设计思路 (116)7.2.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服务设计 (118)7.3.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服务设计 (122)7.4.信息资源质量管理服务设计 (123)7.4.1.数据质量指标管理服务设计 (124)7.4.2.数据质量规则管理服务设计 (124)7.4.3.数据质量检测管理服务设计 (125)7.4.4.数据质量评估服务设计 (125)7.5.信息资源管理服务设计 (126)7.5.1.数据采集技术设计 (126)7.5.2.数据存储技术设计 (128)7.5.3.数据集成技术设计 (129)7.5.4.数据处理技术设计 (131)7.5.5.数据服务技术设计 (133)7.5.6.数据管理目录技术设计 (135)7.5.7.数据交换共享技术设计 (136)7.6.信息资源技术服务实施设计 (137)第八章大数据服务设计 (139)8.1.发展现状 (139)8.2.大数据支撑设计 (140)第九章信息安全服务设计 (144)9.1.设计思路 (144)9.2.信息安全体系设计 (146)9.3.基础环境安全服务设计 (148)9.3.1.网络资源安全设计 (148)9.3.2.主机资源通用安全设计 (156)9.3.3.虚拟主机资源安全设计 (161)9.3.4.终端接入安全设计 (164)9.3.5.物理环境安全设计 (167)9.4.业务和数据支撑安全服务设计 (169)9.4.2.业务部署支撑安全设计 (174)9.5.安全隔离设计 (179)9.5.1.基础环境隔离设计 (179)9.5.2.虚拟主机隔离设计 (180)9.5.3.业务与数据隔离设计 (181)9.6.信息安全等级安全保障设计 (182)9.6.1.网络和主机资源等级安全保障 (182)9.6.2.业务和数据资源等级安全保障 (182)9.7.安全服务设计 (183)9.7.1.网络资源安全服务设计 (183)9.7.2.数据和平台资源安全服务的计 (183)9.8.信息安全服务实施设计 (186)9.8.1.安全服务能力实施过程设计 (186)9.8.2.服务安全保障实施设计 (192)9.9.服务安全运维设计 (194)9.9.1.基本要求 (195)9.9.2.安全运维保障及分工 (195)9.9.3.安全事件管理 (196)9.9.4.安全运维管理 (199)9.9.5.安全审计 (205)9.10.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服务安全管理 (205)9.10.1.安全责任边界和责任划分 (205)9.10.2.风险评估管理 (207)9.10.3.服务能力安全管理 (207)9.10.4.软硬件资源安全管理 (208)9.11.安全测试设计 (211)9.11.1.基础环境安全测试 (211)9.11.2.数据承载安全测试 (222)9.11.3.业务支撑安全测试 (224)第十章应用部署服务设计 (228)10.1.设计思路 (228)10.2.应用功能部署设计 (229)10.2.1.应用快速部署服务设计 (230)10.2.2.应用自主部署服务设计 (230)10.2.3.应用开发部署服务设计 (231)10.3.应用迁移服务设计 (232)10.3.1.整体迁移服务设计 (232)10.3.2.租用物理资源迁移服务设计 (233)10.3.3.租用虚拟资源迁移服务设计 (233)10.3.4.应用改造迁移服务设计 (234)10.4.应用部署服务实施设计 (235)10.4.1.新建业务应用系统部署 (235)10.4.2.已建业务应用系统迁移 (237)第十一章运行保障服务设计 (243)11.1.运行保障服务目标 (244)11.2.运行保障服务机构设计 (245)11.3.运行保障服务流程设计 (247)11.3.1.面向公众的运行服务 (247)11.3.2.面向公务员的运行服务 (252)11.3.3.面向服务使用机构的运行服务 (257)11.4.服务资源运行保障设计 (264)11.4.1.服务行政、管理机构设计 (264)11.4.2.资源监测设计 (270)11.4.3.资源分配设计 (271)11.4.4.资源优化设计 (273)11.4.5.运行安全设计 (274)11.4.6.备份恢复设计 (275)11.4.7.灾备管理设计 (276)11.4.8.应急管理设计 (276)11.4.9.资产管理设计 (278)11.4.10.运行服务支撑系统设计 (278)11.5.运行保障管理制度设计 (280)11.6.运行保障服务评价设计 (280)11.6.1.绩效考核服务设计 (281)11.6.2.服务质量评估设计 (281)11.7.运行保障服务实施设计 (283)第十二章服务实施设计 (285)12.1.设计思路 (285)12.2.服务实施设计 (286)12.2.1.组织保障体系 (286)12.2.2.制度体系 (287)12.2.3.管理机制 (288)12.2.4.技术保障 (290)12.3.服务资源集中管理设计 (290)12.4.服务实施模式设计 (292)附件一: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服务能力测试办法 (295)附件二: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管理办法 (309)第一章总体设计1.1.设计目标结合XX市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设计理念,XX市将创新电子政务发展模式,打破政务各部门自建自维,转变为市信息化服务中心统一建设、统一运维的发展模式,确保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服务的安全、集约和高效,提高基础设施资源利用率,支撑部门业务应用发展,促进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提高电子政务技术服务能力,实现应用与网络、技术、产业、安全协同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电子政务重复建设、投资浪费、资源利用率低、信息无法共享等问题,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型政府建设,推动全市电子政务发展,提升电子政务技术服务能力。
电子政务亟待顶层设计

电子政务亟待顶层设计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电子化已经成为了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词。
电子政务是指政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等手段向社会公众提供行政服务的工作,是国家建设数字政府的重要内容之一。
而电子政务亟待进行顶层设计,以推进我国政府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1.电子政务的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政务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政府服务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而电子政务的出现,为政府服务提供了数字化、智能化、便民化、高效化等一系列服务特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
这不仅可以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增强政府的科技含量,还可以增加政府与公民社会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促进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电子政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提高服务效率:电子政务可以通过在线申请、自助服务等方式,让公民和企业快速、便捷地获取所需要的政务服务,从而提高政务服务效率。
(2)优化资源配置:互联网平台可以集中分散的政府服务资源,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政府服务成本。
(3)减少人力成本:电子政务可以通过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减少政务服务中的人工操作,降低人力成本。
(4)促进政府与公民的交流互动:电子政务可以通过网络等方式,让公民和政府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和即时化,提高政府服务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5)优化政府服务体系:电子政务可以通过对政府服务体系的优化升级,提升政府服务的能力和质量。
2.电子政务亟待顶层设计尽管电子政务领域发展迅速,但目前电子政务在我国仍处于初级阶段,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巨大的差距。
原因在于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进程缺少一系列完整的、科学的和系统的政策指导和技术支持。
因此,电子政务在我国亟待进行明确的顶层设计。
(1)政策支持体系建立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关键所在。
政策支持体系涵盖电子政务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等制度建设。
其中包括:制定电子政务发展战略规划,制定电子政务法律法规体系,建立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加强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等。
福建省电子政务顶层设计

四、业务架构设计
按照现行组织机构,根据省直各部门的职能描述,将 各部门的职能初步细化为较小业务分类,由省直部门业 务人员对业务分类进行确认、描述、修改和完善,并对 业务分类中包括的业务处理过程和步骤进行描述。
28
四、业务架构设计
对业务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围绕业务对象,并结合业务 分类中业务处理过程和步骤的描述,确定主要的业务事项。 业务事项是业务架构分析过程中的最基本要素,是衡量颗 粒均匀度的重要标志。过粗或过细的颗粒度都对科学合理的进 行业务架构的设计造成影响。 一般地说,业务事项具有如下特点: a)业务事项也是一个业务流程,它由一个或若干个事务组成, 有着自己的生命周期。 b)业务事项有明确的信息的输入和输出,通过接受业务流程 外的辅助信息,进行必要的分析处理,得到明确的业务结果。
23
四、业务架构设计
监狱管理
罪犯
警察
监狱
技术装备
24
四、业务架构设计
道路 运输
旅客
机动车 驾驶员
货物
道路客 运站
车辆
车辆维 修与检 测机构
25
四、业务架构设计
旅游局
游客
旅游服 务机构
旅游资 源
旅游从 业人员
旅行社
旅游景区 (点)
旅游产品
旅游线路
导游
领队
星级饭店
旅游规划 设计单位
旅游项目
旅行社经 理
15
三、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基本概念
2、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核心架构
应用架构
•应用架构是在业务架构的基础上,从满足业务需 2007 求的角度出发,结合业务中产生、控制和使用数 据的要求,确定实现业务需求所需要的应用系统 2006 类
电子政务资源整合与应用系统顶层设计

电子政务资源整合与应用系统顶层设计电子政务资源整合与应用系统顶层设计一、引言电子政务是指政府在信息技术支持下,通过整合、建设和运用各种信息资源,实现政府及其行政机关的业务管理和服务的现代化。
电子政务资源整合与应用系统是指在这个过程中,对政府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应用的系统,其主要目标是提升政府效能、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和监督能力。
二、整体架构设计电子政务资源整合与应用系统的整体架构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系统总体架构:包括前端用户界面、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和网络部署以及相关硬件设备等,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 数据库设计:建立政府信息资源库,对政府各个领域的信息进行分类、存储和管理,包括公文管理、人员管理、财务管理、项目管理等。
3. 系统功能模块划分:根据政府机构的业务需求,划分相关的功能模块,包括办公流程管理、公文管理、网上申报、数据统计分析等。
4. 系统接口设计:与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系统实现数据的互通互联,确保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和共享的高效性和安全性。
5. 系统安全设计:包括用户身份认证、权限管理、数据加密与防护等,确保系统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三、主要功能模块设计1. 办公流程管理模块:包括公文流转、会议管理、督办事项、通知公告等,实现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办公流程的协调与管理。
2. 公文管理模块:包括公文的起草、审批、签发和归档等环节,实现公文信息的电子化管理和检索。
3. 网上申报模块:提供公众和企业机构办理政府相关业务的在线申报功能,包括各类证照的申请、审批与领取等。
4. 数据统计分析模块:对政府各类统计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和展示,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5. 公众服务模块:提供政府各类公共服务的在线查询和办理功能,包括医保、社保、教育、交通等领域。
四、关键技术和问题1. 信息安全技术:对系统所涉及的数据进行加密保护,确保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2. 云计算技术:利用云计算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与弹性扩展,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和性能。
福建交通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摘要:顶层设计最初来自自然科学或大型技术工程领域,原指为完成某一大型科技项目,必须实现理论上一致、功能上协调、结构上统一、资源上共享、部件标准化·····1 基本概念1.1 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最初来自自然科学或大型技术工程领域,原指为完成某一大型科技项目,必须实现理论上一致、功能上协调、结构上统一、资源上共享、部件标准化。
顶层设计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内涵与外延。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顶层设计是指自高端开始的总体构想,需要系统的、全局的视角,对项目建设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进行统筹考虑。
顶层设计是一种设计思想和方法论。
1.2 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就是利用系统论的方法,围绕着电子政务中的业务和技术,理解和分析影响电子政务的各种关系,从全局的视角出发,围绕着政务核心目标,对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需求进行总体的、全面的设计,建立政府信息化的总体架构。
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有四个重点:重点一是统筹协调。
顶层设计的主要目的和功能是解决电子政务中各个要素的协同问题,是统筹考虑政务、信息、应用、技术和机制等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系统的效益最大化。
在信息化规划中,协同问题考虑较少,特别是以全局的角度统筹考虑和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更加缺乏,而且规划中确定的建设项目,更多考虑的是项目本身的内在的关系,忽视了系统间、项目间、业务间的关系。
重点二是整体和全局。
顶层设计的首要视角是要跳出局部环境的束缚和影响,站在全部门互联和全网通用的整体高度和全局视野,去分析决定电子政务中的具体决策。
以信息资源目录为例,在网络时代,信息资源目录不但要供自己本单位使用,还要供同级单位、上级单位、下级单位使用;不但要供用户使用,还要供互联的计算机系统使用,系统之间的接口必须兼容。
如果信息资源目录这个信息共享的关键部件,在内容、格式、接口、协议上各不相同,那就失去了建设信息资源目录的意义,必将导致新的“信息孤岛”的出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起码有两个基本的含义,第一个含义是清晰的,因为 设计如果不清晰就说不上是设计,第二是可以实施的[5]。
汪玉凯认为,顶层设计思想是一个地方电子政务总 体规划的具体化,是总体规划的一种实现手段[6]。
宁家骏认为,顶层设计就是架构设计。电子政务顶 层设计的基本内容,是就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问题进行 总体的、全面的设计,包括政务层面的内容:行政管理 体制、政府职能及具体业务类型之间的关系;也包括技 术层面的内容:网络建设、安全管理、信息资源建设与 绩效管理等[7]。
二、电子政务顶层设计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在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概念提出之前,已经出现了一
4 电子政务 E-GOVERNMENT 2011年第8期(总第104期)
于施洋 王璟璇 杨道玲 张勇进·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基本概念阐释
些类似或相关的概念。分析电子政务顶层设计与其相关 概念之间的关系,对于进一步加深对电子政务顶层设计 的理解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电子政务规划与顶层设计 规划,意即进行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是对 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审视和设 计未来整套行动方案[10]。电子政务规划是指为了实现国 家、地区或者部门电子政务中长期的发展目标,推动电 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而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工作做出 预先的统筹安排。这种安排是方向性的、概况性的、原 则性的,将来具体实施时还需要制定详细的方案。电子 政务规划通常也被称为电子政务发展规划。规划的典型 特点是具有很强的时限性,一般来说,规划的时限须在 5年以上。 当前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规划主要是依据政府的战 略使命和目标而制定的,规划制定后进入具体工程项目 的实施。然而电子政务规划通常较为宏观和原则,工程 实施却是操作性极强的工作,往往造成规划与具体工程 实施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其间存在着很大的自由空间, 容易造成分散建设和信息孤岛。顶层设计是铺展在规划 与实践之间的“蓝图”,它以电子政务发展规划为指导 创建电子政务实施的总体架构,是规划的延续和细化, 也是工程实施的前提和依据。用一个形象比喻可以说明 规划与顶层设计之间的联系,规划类似于提出建房子的 目标和主要任务,顶层设计就像是对所建房子的全景描 述,具体的工程项目类似于建房顶、筑楼梯、安窗户 等。因此,正确的电子政务建设过程应该是在电子政务 规划之后,完成顶层设计工作,然后再以顶层设计的成 果作为一种规范和标准指导后续电子政务工程项目的实 施。 电子政务规划与顶层设计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
(三)总体架构(EA)与顶层设计 提到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就不得不提到美国的 FEA。FEA即联邦政府总体架构(Federal Enterprise Architecture),被普遍认为是美国联邦政府电子政务的 顶层设计。FEA是在EA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成功案例。 EA是Enterprise Architecture的缩写,可译为“总体 架构”、“企业架构”、“业务架构”、“实体总体架 构”等。根据EA在实践中的应用进展,我们这里采用 “总体架构”的译法,这样更能准确表达EA的内涵和 外延。EA方法的应用最初起源于企业信息化领域,随 后迅速扩大到政府机构、军事部门和其他组织。此时, “Enterprise”一词就不仅仅指企业,而是引申为一个有 着共同目标的组织的集合,可以是政府或政府的一个 部门、一个完整的公司/企业、一个公司或企业的子公 司、一个单一的大型业务或技术部门,甚至可以是一个 由具有共同性质而地域上分散的实体连接起来的组织。 因此,在不同应用领域中对EA的翻译应是不同的。在 企业领域,EA可以直译为“企业架构”,但在政府信 息化建设中,EA称为“政府总体架构”更为合适。政 府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而EA体现了整体和全局
面:一是表现内容不同。电子政务规划通常以目标和任 务的形式表达对今后工作的统筹安排;电子政务顶层设 计则是在规划与具体工程项目实施之间的一项工作,是 在既定的任务下,对该任务可操作性方面的考虑。二是 时效性不同。电子政务规划的稳定性和指导性只体现在 规划期之内;顶层设计作为一种方法论,具有长期稳定 性,而作为具体的设计成果,阐明了电子政务的整体性 建设需求以及电子政务系统中各要素为完成需求所构建 的互动关系,是可以长期指导电子政务建设的。
樊博、孟庆国认为,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就是突破 条、块和机构的限制,将整个大政府视为一个有机的整 体,规划全局性的、集成化的电子政务信息体系架构, 从而加强整个政府各部分之间的交互能力,使得政府转 换为一个以服务对象为中心,而不是以政府职能部门为 中心的电子政府架构[9]。
以上定义有的是从内涵分析的角度来界定电子政务 顶层设计,有的是从功能定位的角度认识顶层设计,还 有的是从设计内容的角度认识顶层设计。由此可见,目 前国内对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定义还未统一,对顶层设 计内涵的认识还较为笼统。
肖能德、李恩敬认为,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就是利用 系统论的方法,围绕着电子政务中的业务和技术,理解 和分析影响电子政务的各种关系,从全局的视角出发, 围绕着政务核心目标,对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需求进行 总体的、全面的设计,确保理论一致、标准统一、功能 协调、结构稳定、资源共享,从而建立政府信息化的总 体架构[8]。
2 电子政务 E-GOVERNMENT 2011年第8期(总第104期)
专题报告·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研究
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基本概念阐释*
于施洋 王璟璇 杨道玲 张勇进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 北京 100045 摘 要: 概述了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概念提出的背景;阐述了电子政务顶层设计与规划、总体框架和总体架构(EA)的关系;提出
并阐释了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定义、内涵及特点。 关键词: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总体框架;总体架构;信息化规划
一、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概念的提出 (一)顶层设计 设计是一种有目标和计划的创作行为。“顶层设
计”本意是指自高端开始的总体构想,这一概念源于系 统工程学领域的自顶向下设计(Top-down Design)。 1969年,IBM的研究员尼克劳斯·沃斯(Niklaus Wirth) 提出采用“自顶向下逐步求精、分而治之”的原则进行 大型程序的设计,即从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自顶向下 将复杂问题逐步分解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子问题,每个 子问题可以再进一步分解,直到问题简单到可以很容 易地解决。20世纪70年代,沃斯与同事哈兰·米尔斯 (Harlan Mills)共同提出“自顶向下设计”的概念,随 后该概念被西方国家广泛用于军事和社会学领域,甚至 成为政府统筹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分析方法。
以上定义的共同点是均强调从全局的角度进行统筹 考虑。事实上,顶层设计代表的是一种系统论思想和全 局观念,其主要特征有三个:一是顶层决定性,顶层设 计是自高端向低端展开的设计方法,核心理念与目标都 源自顶层,因此顶层决定底层,高端决定低端;二是整 体关联性,顶层设计强调设计对象内部要素之间围绕核 心理念和顶层目标所形成的关联、匹配与有机衔接;三 是实际可操作性,设计的基本要求是表述简洁明确, 设计成果具备实践可行性,因此顶层设计成果应是可实 施、可操作的。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认为顶层设计是指从全局视角
*基金项目: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委托课题“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框架研究”的研究成果。
电子政务 E-GOVERNMENT 2011年第8期(总第104期) 3
于施洋 王璟璇 杨道玲 张勇进·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基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念阐释
出发,围绕着某个对象的核心目标,统筹考虑和协调对 象的各方面和各要素,对对象的基本架构及要素间运作 机制进行总体的、全面的规划和设计。
在中国,“顶层设计”现已成为一个被各行各业广 泛使用的名词,对其概念的理解略有不同。几种有代表 性的定义包括:①顶层设计是一个工程学概念,本义是 统筹考虑项目各层次和各要素,追根溯源,统揽全局, 在最高层次上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1];②顶层设计是运
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的角度,对某项任务或者某个 项目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以集中有效 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2];③顶层设计是一项工程 “整体理念”的具体化,例如,要完成某一项大工程, 就要实现理念一致、功能协调、结构统一、资源共享、 部件标准化等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视觉出发,对项目 的各个层次、要素进行统筹考虑[3];④顶层设计通俗地 讲就是指价值理念与操作实践之间的蓝图[4]。
(二)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提出 近些年来,中国电子政务领域相关主管部门和领导 高度重视顶层设计,为开展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工作做了 不少基础性工作。2005年,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提出了下一阶段电子政务的首要任务是“抓好电子政务 的顶层设计”。200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福建省开 展电子政务顶层设计试点,委托国家信息中心开展了电 子政务顶层设计研究工作。上海、北京、深圳等地电子 政务主管部门也积极组织开展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研究和 实践。特别是在2010年10月召开的“第五届中国电子政 务论坛”上,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在开幕式讲 话中曾明确指出:“中国政府将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 上,做好‘十二五’电子政务发展规划,鼓励有条件 的部门和地区探索推进顶层设计,统筹推进电子政务发 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也在论坛上强调, 未来中国电子政务建设要引导发展模式的转变,首先就 要从局部规划和设计向全局规划和顶层设计转变。这些 情况表明,开展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需求已经十分迫 切。 中国电子政务领域的专家学者十分关注顶层设计, 希望在电子政务领域引入顶层设计的呼声越来越高。汪 玉凯、高新民、宁家骏等一批专家积极倡导开展这项工 作,很多专家学者对“顶层设计”进行了不同界定,出 现了一批较有代表性的定义。 杨学山认为,顶层设计是一个不定的概念,它随着 设计问题的对象而发生变化。但是顶层设计有三个基本 要素,第一个要素就是制定方法论;第二,在概念层级 上是顶层,而不是底层和中间层;第三,是设计,设计
的规划和设计思想,因此采用“总体架构”更能体现 EA之于政府的价值。
(二)电子政务总体框架与顶层设计 “框架”这个概念使用非常广泛,在土木工程领 域,框架一般指建筑工程中由梁或尾架与柱联结而成的 结构。在软件工程领域,框架是指整个或部分系统的 可重用设计,表现为一组抽象构件及构件实例间交互的 方法[11]。框架通常具备两个基本特点:①抽象性,框架 就像人的骨架一样,一般仅显示事物的主要构件及彼此 之间的关联,因而具备一定的抽象性;②可重用性,框 架的最大好处就是重用,它将一些基本要素、层次及其 彼此间的关系简单明了地表示出来,除去了一些细枝末 节,因而具有很好的通用性。 2006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正式下发了《国家电 子政务总体框架》。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由服务与应 用系统、信息资源、基础设施、法律法规与标准化体 系、管理体制构成,并规定服务是宗旨,应用是关键,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主线,基础设施是支撑,法律法 规、标准化体系、管理体制是保障。在当年召开的全国 电子政务工作会议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指出: “(总体框架)是国家电子政务的骨架,有了这个骨 架,全国电子政务体系就能竖起来。框架从战略高度明 确了电子政务发展的思路、目标和重点,为加快我国电 子政务建设打下了重要基础。”